第一篇:新教师在组织幼儿生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新教师加人到幼教队伍中。这些新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书本上的幼教理论和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说,把握生活活动是新教师入职第一关,也是最难关。一般来说,幼儿园生活活动包含人园、离园、饮水、盥洗、如厕、进餐、睡眠等环节。生活活动占据了幼儿在园50%左右的时间,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活动。新教师在组织幼儿生活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家长对新教师意见最多的是:“带班时孩子太乱,没规矩”;“对我们家孩子照顾不细致,孩子的鞋子穿反了老师都没看到”。“杂乱无章”与“井然有序”,“束手无策”与“举重若轻”,这就是新教师与成熟教师带班时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所以,能否顺利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突围,成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一步。
本文基于对新教师的观察和分析,对新教师在组织幼儿生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就新教师如何提高组织、指导幼儿生活活动的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新教师在组织幼儿生活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生活活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科学有序的生活活动既是幼儿的基本需要,也是其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新教师习惯于把生活活动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而忽视蕴涵其中的教育价值,把生活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常规培养当成管理手段,而忽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养成。
生活基本功差,对幼儿的生活管理力不从心
新教师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她们没有擦过地,没有擦过玻璃,更别提照顾孩子的大小便等“难闻”“难干”的工作了。有些新教师在遇到孩子“拉在裤子里”的情况后,竟然捂鼻子出去了,说“闻不了那种味儿”;有的新教师不会给孩子们分水果,因为从来都是别人把削好了的水果递到她们的手里:有的新教师觉得,很多小细节自己总是关注不到,比如,带孩子外出,别的老师一眼能看出孩子的鞋穿反了,而自己居然带班一天都没发现;有的孩子尿裤子了她们也不知道,结果被家长投诉;有时候她们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及时给孩子喂药了……太多的“看不到”“想不到”甚至“做不到”!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怎么这么难!不少新教师下班后累得坐在地上腰都直不起来,还有的新教师面对那么多工作上的难题,委屈得抱头痛哭……
缺乏常规培养的经验和技巧,生活活动组织混乱无序
作为新手,新教师在常规培养上缺乏经验和技巧,也就是所说的“管不住孩子”,造成孩子的常规在别的老师手下一个样,在自己带班时又一个样。同样的要求,老教师说出来,孩子能很好地执行,而自己说出来却不一定。归根结底,还是新教师欠缺常规培养的技巧和经验,不能把常规培养的要求转化为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同时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处理常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生活活动的混乱无序。
在生活环节指导上,新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将生活常规培养的目标变成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当新教师能深切地体会到,“一口饭一口菜搭配吃”的书面指导语需要转换成孩子喜欢听、乐意听的口头语才能真正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起到作用时,也就不会再烦恼于“我说的话孩子不听”了。
愚教育于生活活动中的意识与能力缺乏
在生活活动中。新手教师会把“干完活儿”作为工作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还顾不上挖掘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或者说缺少寓教育于生活活动的能力。例如来园、离园环节没有对孩子进行自我物品整理以及礼貌礼仪教育的意识。在一次针对新教师组织的进餐环节交流活动后,一位新老师说:“原来吃饭这看似简单的生活活动中却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我会在日后的工作中。结合本次活动学到的经验去有效地指导孩子进餐。”另一位老师说:“通过这次培训认识到,每一个常规都不是对孩子的束缚,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
提升新教师组织和指导生活活动能力的措施
要明确生活活动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同时,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初步的自理能力。可以说,生活活动在完成这些任务中有着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提高对生活活动教育性功能的认识。
幼儿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性格也随之形成和发展。生活活动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独立吃饭、睡眠、如厕、穿脱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值日、收拾玩具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孩子们在为自我和他人服务的劳动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为大家服务的良好意识。
每个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如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多喝水可以预防上火等营养知识,以及一些瓜果蔬菜的名称和营养价值等常识。同时,生活活动中也孕育着培养孩子的仪表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契机。
生活活动的规律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进餐、如厕、饮水、午休、整理等生活活动时间的相对稳定,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一定的时间意识和生活规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也主要通过生活活动来实现。
合理、有序的生活活动具有这样的特征和价值:能有效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主感和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自理和自我服务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只有充分认识生活活动对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才能在重视保育的同时也重视相应的教育,建立起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情绪情感的变化以及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才能够做到不仅身体在场,而且心灵贴近孩子,积极回应孩子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保育和教育的统一。
同时,生活活动也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例如,某位新教师最初可能对因畏惧蹲坑而大便在身上的孩子束手无策,但是当她了解了该年龄段孩子如厕的特点之后,开始反思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了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里也让孩子进行蹲坑练习,同时做一些腿部肌肉的运动,增加孩子腿部肌肉的力量;针对盥洗时孩子们爱玩水的现象,某位老师尝试在过渡环节开展玩水的游戏,满足孩子玩水的愿望,增加幼儿探究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吗宁
认真学习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中的配班工作职责和常规要求
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园、离园、饮水、盥洗、如厕、进餐、睡眠等都有不同的常规要求,新教师必须对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和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熟记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才能指导孩子达到这些环节的目标要求。
苦练生活基本功,掌握保育员各项技能
作为刚走向社会的新教师,昨天还是千娇万宠的她们,今日就要成为老师,要承担起如此繁琐的保育工作,心理上会出现偏差和不适应,但是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生活能力非常强的人。做好保育和配班工作是幼教职业生涯的开始,是了解幼儿、接纳幼儿、支持幼儿的开始,是迈出幼教生涯的第一步,这也是幼教职业的特点所在。只有保育工作做得好,才能为后续的教育和培养打好基础。
生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孩子的年龄不同,生活活动的指导方式和策略也不同。生活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这方面,新教师既要多向老教师请教,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和语言组织生活活动,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聆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实现生活常规从外在的控制与管理向有效的自我安排与管理转变。例如,在盥洗活动中要尊重小班孩子爱模仿的特点,用游戏化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盥洗。一位老教师就提供了一种用游戏化的方式带领小班孩子盥洗的方法:“手拿小水杯,喝口清清水。仰起头,闭上嘴,快学青蛙吐出水。不要学那大白鹅,身上衣服都是水。”不仅提示了动作要领,而且介绍了漱口不弄湿衣服的窍门。针对中班孩子爱玩水、盥洗容易马虎的现象,可以采取值日生检查、墙饰提示等方式;针对大班孩子边洗边玩不爱排队的特点,可以通过讨论、演示、情境体验等生动多样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育。
遵循常规培养的规律性,不“一刀切”,不“拔苗助长”
在生活常规建立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不“一刀切”,接纳孩子的原有习惯。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时,切忌“一刀切”的做法。正如《指南》中指出的:开展生活教育应考虑到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体质等情况。良好的生活活动常规的建立从接纳开始。
在对待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时,要给予他们更细致入微的呵护和个体照顾,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开始活动。例如在小班初期,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带着自己的依恋物来园或陪伴睡觉,在建立班级共同生活常规中,也允许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有一定时间的过渡。如果我们急着“修正”孩子的缺点,那公孩子就很难和我们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愿来幼儿园。
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做到“细”“放”结合
“细”是指细心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生活照顾要细致,保证孩子的安全和营养需求。例如在进餐环节中,汤不要盛太满,汤碗不要从孩子头顶上端过去,以免发生意外。饭后要温开水漱口等等。
“放”,即放手,不包办代替,要以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为目标。例如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收集当天食谱的相关营养知识,在每餐前当小小信息播报员,向全体同伴播报当餐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
要做到“细”“放”结合,就要把生活照顾和常规培养结合起来,明确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例如餐前为什么要组织安静活动宁当我们结合生活环节要求和孩子身心发展需要进行细致分析,我们会了解到,餐前的安静活动可以使孩子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而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抓住生活环节中随机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新教师应以生活活动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作为突破口,努力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开展随机教育活动。例如中班的几个小朋友对贴在橱窗里的菜谱发生了兴趣,私下议论“今天吃什么菜”“什么菜有营养”等问题。老师抓住了孩子们这个兴趣点,预设了“我们的菜谱”活动。通过小朋友与爸爸、妈妈一起设计菜谱,使孩子知道均衡营养的重要性,培养了良好的饮食习惯,积累了健康的生活经验。针对班级幼儿不会塞衣服的现象,老师讲述北风爷爷的故事,创编“包饺子”儿歌,帮助孩子们养成了如厕后塞好衣服、不露小肚皮的习惯。
家园同步是幼儿建立良好常规的重要途径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和巩固的过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而生活活动又是家长较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在各个生活环节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大胆尝试和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专业赢得家长的认同和配合,家园同步,助力良好常规的建立。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幼教事业是一座百花园,需要我们用爱心去辛勤耕耘,用智慧去实践、探索和创新。这样充满挑战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的教师生涯充满魅力。希望我们的新教师都能带着这样的教育情怀起步,努力探索,辛勤耕耘,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二篇:浅谈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浅谈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良好的常规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收益,反之,将贻误终身。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不良习惯,将事半功倍。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这一现象在我所带的班上总是会有,我要努力汲取经验。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对于这一现象我表示不赞同。
三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这一点和以上的自由型常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幼儿“活”起来。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的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 常规教育需改进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他们在管理常规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多年习得的儿童观告诉他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限制。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二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与每个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幼儿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威信要让幼儿认为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是既有益于他们的共同生活,也有益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此外,这些教师要了解并参与制订班级的日常规则,与搭班教师保持一致,尽量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来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如重复强化那些积极的行为:每个活动结束后观察幼儿整理物品和活动室的情况,在必要时督促和帮助幼儿,保持环境的井然有序: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并将班级一日作息表和其他规则悬挂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使幼儿有稳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个常规要求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还要督促每个幼儿去遵守,如吃饭前先上厕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后,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察和引导,确保幼儿能遵守这些规则。
(二)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阻碍了幼儿思维的自由发展,使幼儿缺少自由探索习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我认为,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要使幼儿体会到常规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将常规视为自身的需要,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不变性常规和可变性常规的协调统一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教师常把常规的“不变性”夸大,不能灵活运用常规来为教育服务。的确,不变的常规易使幼儿养成习惯,有助于幼儿面对相似问题情境时做出良好的反应,而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探成人的规则界限。另外,不变的常规也能为成人树立一定的权威,让幼儿觉得成人是说话算数的,可以信赖的。但是,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常规也应具有“可变性”。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在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常规在前一阶段实行得很好,但在后一阶段却得不到贯彻,这就需要对常规做出变通。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
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幼儿形象地了解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儿歌讲述法,通过讲述《洗手歌》,既让幼儿熟练地掌握了洗手的要领,又让幼儿把握了动作的先后顺序:歌曲表演法,通过表演《三轻歌》,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到走路轻、说话轻的作用:榜样示范法,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中堡镇 中心幼儿园 陆爱华
2014年7月
第三篇: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作者:李莉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的改革更加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实施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益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本文针对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幼儿 幼儿音乐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9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李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的改革更加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实施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益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本文针对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幼儿 幼儿音乐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9
第四篇: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甘雪涛
[摘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同时提问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质量,可以说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可是目前大量的新教师涌入幼儿园,她们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大的问题在于不清楚“如何提问”。因此,本文从一个新教师的视角,阐述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最后得出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关键词] 新教师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提问 解决策略
作为一名在别人眼里有“高学历”“深理论的“新进”幼儿园教师,真实地接触一线之后明白,“无论之前理论和想法多理想,都敌不过切身实践来得真实”。在一线教学的实践经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影响”。这让我不断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提问”?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等等。
一、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效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它也是师幼互动的核心。但是作为幼儿园的新教师,却在“提问”环节遇到很多问题。
(一)对于“提问”本身的担忧心理
担忧的表现主要有:1.不知道该不该问这个问题。担心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回答不上来;担心小朋友不感兴趣,不能引起共鸣;担心提问后,小朋友的回答与自己的设想“背道而驰”该如何收场。比如,很多新老师会问“小朋友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种很具有幼儿个人意愿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老师无法“回应”。2.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而担忧。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不知道在哪个环节提问比较适合以推进教学活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第二种情况,虽然知道在某个环节需要提问,可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句子,更能清楚提出问题,以了解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或者提升其经验。新教师自身对“提问”本身的担忧,很可能影响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目标指向不清楚
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问”还存在目标指向不清楚的问题,即不清楚提问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等等。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美丽的项链”(找规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请问这条项链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出以后,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幼儿发现的是组成项链的珠子大小不一样,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比较宽泛,目标指向也不清楚,不利于引导幼儿观察“项链颜色”的特点。如果提问改为“请问这条项链的颜色有什么特点?”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集中观察颜色,更容易找到颜色按照“红黄黄”的规律排列。
(三)“提问”层次不清晰
对于新教师来说,何时采取何种提问方式,提何种难度的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不清楚如何设计“提问”的层次,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中班语言讲述活动“热闹的元宵”中,教师以为幼儿过了元宵节,有相关的经验。活动开始之初,提的问题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刚刚看的沙画画的是什么吗?”幼儿回答的均是个别的行为“放鞭炮”“挂灯笼”“汤圆”“舞龙狮”等等。教师再提问“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绝大多数幼儿回答的是过年。在这种“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悻悻”地自己说出“元宵节”。如果教师将“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改为“小朋友在过什么节的时候,会吃汤圆、看花灯、舞龙狮?”这样提问就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由泛泛提问到精确提问”逐步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
二、影响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自身缺乏班级管理与组织能力
一次高质量的集体教学活动,考究的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还有组织和引导幼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却是比较欠缺的,一是因为新教师对班级幼儿和班级管理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和技巧;二是对幼儿不熟悉,没有建立稳定、积极的师幼关系,未能树立自己在幼儿心中的威信。这些因素都影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因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花大量时间提醒幼儿遵守纪律、管理幼儿常规等等。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也使得原本准备好的问题,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二)对幼儿特点缺乏了解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就是儿童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是儿童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更高能力水平。而“有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很大的不足在于对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能力和已有经验把握不准,以至于不清楚通过哪些难以程度、哪些类型、什么时机提问,为幼儿搭建“支架”,引导其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加之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有限,也难以在课堂现场敏锐地抓住提问的关键时机。
(三)缺乏提问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老师发出的球(提出的问题)幼儿能够接住,同时教师还需要接住幼儿抛出的球(幼儿发出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教师来说,大多时候是自己在“发球”,幼儿是否能“接住球”,是否能接住幼儿“抛出的球”确是很难的事情。这和新教师缺乏提问技巧有关,因为新教师运用较多提问方式是“直取问”,而对于“反问”“引问”“追问”等方式运用较少。平铺直叙的提问,也难以调动课堂氛围,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幼儿兴趣参与活动。新教师的提问“类型”比较单一,存在很多无意义的“封闭式提问”,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这种封闭式提问,限制幼儿的想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意义也不大。再者,新教师难以把握“提问时机”,对于何时需要“追问”,何时需要“引问”把握不准。
三、提高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提问”包括三个方面:有效果,即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即以尽少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1]实现。而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得由有效提问。对于新教师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
对于新教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有序”和组织的“流畅”确实是很重 要和首要的问题。而且“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也是教师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新教师可与班上的另外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共同商量,通过“榜样示范”“随机教育”“规则引导”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2]引导幼儿明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习惯”等等。另外,提前与配班老师协调集体教学活动中需要配合的地方,以确保集体活动秩序稳定、有序。
另外,新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以平和、关爱的心态与幼儿相处,建立积极、友善的师幼关系。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或应答关系。
(二)观察、了解幼儿特点是实现有效提问的重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教师要实现有效提问,需要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的十年功”即是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力差异、已有经验的多与少。同时,新教师还可以同班级其他老师交流幼儿的各个特点,以丰富自身对幼儿的认识。当然除了日常活动中比较宽泛的观察,新教师还需要观察幼儿对即将进行的集体活动是否有相关经验进行个别交流。这有利于帮助新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判断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设计问题的层次性,以及提问的目标指向性。
(三)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关键
教学活动现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产生,因此新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 设的问题”来进行提问。因此,首先,新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积极、镇定的心态面对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同时需要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新教师克服自身心理的担忧心理,方能有更多时间和注意力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提问。对于幼儿回答不上的问题,或者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要着急,适当的等待是必要的。[3]其次,新教师可根据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关键性问题”。比如,中班科学活动“让纸站起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即是“怎样用桌上的材料,帮助纸宝宝站起来?”“不用其他材料的帮助,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这两个问题是引导幼儿探索在“有辅助材料”和“没有辅助材料”两种情况下,如何让纸立起来。抓住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者,新教师可尝试运用多种提问类型,逐渐熟悉不同提问类型的功能,以便于判断教学过程中抓住适宜的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
总之,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非“一日之功”能达成的。这需要新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问的有效与否”“为什么有效或无效?”等等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反思与总结”,能帮助新教师较快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建亭.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新老教师提问的观察访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2]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5.[3]曾静.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09,5.
第五篇: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在企业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员工岗位冗杂,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复杂也就显现出来了,并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成为了企业管理人员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基于此,设计符合企业发展,能够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现状,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的方案就显得很紧迫了。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企业设计组织架构方案的项目纪实。
客户评价
对专家委员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我们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华恒智信专家团队为我们提出的“投资委员会+项目专家办公室”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配置专家资源,并通过及时的、专业的专家投资评估与审查,为我们做出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Q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汪总经理
【客户行业】:投资公司 【问题类型】:组织结构 【客户背景及现状问题】 Q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是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1年4月设立的市直属综合性投资公司。主要承担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接受政府授权持有并运作国有股权;自主开展资本运营,促进资产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流动和重组。
Q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采用集团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目前有6各部门——分别是研究发展部、资本运营部、投资开发部、财务融资部、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工作部;公司有3个子公司,现有人员27人。
目前,Q开发投资公司的一把手是新上任的汪总经理,他进入企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发现企业当前的优势与劣势,并借助外部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的力量,对组织构架及管控模式进行初步调研与分析后,提出了组织构架新的改进方案。
华恒智信专家团队在对Q公司的临时组织——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职能与管控模式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两个临时组织的内部管理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责模糊,界线不清
Q开发投资公司的专家委员会由两个临时的部门构成——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两个临时组织的职责范围模糊、界限不清,经常会造成两个部门工作相互重叠的现象。
2.临时性委员会无固定人员维持工作
该开发投资公司总是在出现运营投资项目时,才临时召集专家
组成员组成专家组或咨询专家组参与项目的决策,这些专家组成员并非公司的固定人员,都是公司从外部聘用的兼职专家。因而,当出现投资项目时,临时召集外部专家的工作一直由总经理工作部临时代理。但是随着项目量的逐渐增多,负责管理专家委员会的日常性工作越来越频繁,公司急需要专门的人员来维持日常性工作。
【华恒智信解决方案】
华恒智信专家对该公司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目前的管理现状认真分析与研究后认为,随着该公司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委员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要。该公司委员会管理的问题不是委员会成员人数不够,而是如何将这些专家进行合理配置与组织分工的问题。
因此,华恒智信专家对该公司现有的委员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了建立“项目专家办公室”的设计方案。
构建“投资委员会”临时机构
鉴于目前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职责模糊、分工不清晰,两个委员会存在工作重叠等问题,华恒智信专家认为,将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合并、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对专家资源的高效配置,也将避免因工作职责重叠导致的管理混乱。
建立“投资委员会”临时机构——将原有的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合并,成立投资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根据项目特点由研究发展部组织高层和外部相关专家进行投资项目论证,提出项目投资意见,为总经理做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将两个委员会合并统管的初衷在于精简组织机构,实现管理效率与效能的提高。
成立“项目专家办公室”固定机构
基于公司项目量的日益增多,对投资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换句话说,对于组织与配置专家组成员的协调工作越来越“日常化”,公司急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机构、固定的工作人员完成这部分组织与协调的工作,才能有效地调动投资委员会的兼职专家很好地开展工作。
华恒智信专家建议该公司在研究发展部成立一个固定的“项目专家办公室”,项目专家办公室具有固定的工作人员——2名专家秘书构成,一主一辅,负责项目专家委员会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
研究发展部的一个重要职能为——参与重大项目的论证,就行业背景、国家法律政策进行评审,而完成重大项目的论证及评审的工作需要投资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参与和谏言。因而,研究发展部就要负责组织与协调投资委员会的专家参与,并且推动其开展论证与评审的工作,那么,我们成立“项目专家办公室”的意义就在于此。
“投资委员会+项目专家办公室”工作流程分析
首先,研究发展部在接到投资开发及资本运营部的项目信息后,由项目专家办公室秘书负责组织与协调投资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其次,项目专家办公室秘书协助投资委员会专家有效地参与到项目审核的工作中;最后,项目专家办公室负责将专家的项目评估与审核结果,提供给项目最终决策者总经理,总经理根据投委会的专家建议做出最终的项目决策。Q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投资与开发工作流程如上图所示。
“投资委员会+项目专家办公室”模式,是将原有的项目专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有效整合的结果,这种管理模式的考核办法也是与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化相一致的。基于投资委员会机构“非常设机构”、以项目管理模式运作等特点,对于投委会的专家组成员的管理也将突破一般组织岗位说明书的管理办法,而提倡采取规范化、流程制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