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测绘航空摄影
2017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知识点整理: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第1节 7.1 知识要点
知识点
一、航摄空域申请[掌握]:航摄空域申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内容:
(1)航摄计划制订。
根据航摄范围,编制航摄范围略图,航摄范围略图中应详细标注航摄范围线上所有经纬度坐标,并制订出完成该航摄计划所需要的时间计划。
(2)航摄空域申请。
由航摄项目所在的地方政府出具《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航摄范围和航摄所需要的时间计划等内容。航摄范围略图作为《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的必要附件一并报送航摄区域所属的大军区司令部。应获得大军区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和大军区司令部下属空军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两份文件。
知识点
二、编写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掌握]: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与包装、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
知识点
三、机型选择[了解]:机型选择
知识点
四、航摄仪选用[了解]:航摄仪选用
知识点
五、航摄仪检定[了解]:航摄仪检定应由具有相应资历的法定检验单位进行。根据每台航摄仪的稳定状况,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检定。
(1)距前次检定时间超过2年。
(2)快门曝光次数超过20000次。
(3)经过大修或主要部件更换以后。
(4)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以后。
航摄仪检定项目如下:
(1)检定主距。
(2)径向畸变差。
(3)最佳对称主点坐标。
(4)自准直主点坐标。
(5)ccd面阵坏点。
知识点
六、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了解]:(1)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量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真实、清晰地显现地面细部。
(2)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一般根据摄区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选定,详见表7.1.1。
表7.1.1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
知识点
七、摄区划分[了解]:1.划分航摄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区界线应与测图的图廓线相一致。
(2)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四分之一相对航高(以分区的平均高度平面为摄影基准面的航高);
当航摄比例尺不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六分之一相对航高。
(3)在地形高差符合相关规定时,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前提下,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4)当地面高差突变或有特殊要求时,经用户认可,分区界线可以破图廓划分。
2.航摄分区摄影基准面高度的确定
分区摄影基准面的高度,以分区内具代表性的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之和的二分之一求得。
3.航线方向和航线敷设方法
(1)按东西向直线飞行;
特定条件下亦可根据地形走向与专业测绘的需要,按南北向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
(2)为适应1∶2000以上大比例尺航测测图放大作业的特殊性,从航摄像片的最佳覆盖和简化方便测图作业考虑,当m像/m图=3~3.5(倍)时,航线应按图幅中心线敷设,当m像/m图=6~7(倍)时,航线应按旁向两相邻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
(3)按常规方法敷设航线,航线应平行于图廓线。位于摄区边缘的航线应敷设在外缘图廓线上或图廓线外。
(4)水域、海区常规敷设航线时,应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要确保所有岛屿覆盖完整,并能构成正常重叠的立体像对。
(5)根据用户的设计要求,敷设控制航线(亦称构架航线)。
知识点
八、航摄数学基础[了解]:(1)重叠度。按照国家目前航摄及成图标准,像片航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60%~65%,最大不超过75%,最小不少于56%;像片旁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30%~35%,最小不少于13%;以上要求均由相机上的飞行管理系统经设置后自动给予保证。
(2)航摄范围覆盖。旁向在满足范围线内面积及成图要求的前提下,由于地形与基准面差异,旁向适当在16%~31%之间变换;航向超出摄区边界不少于一条基线。
(3)基线长度b=影像宽度×(1-航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4)航线间隔d=影像高度×(1-旁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5)分区肮线条数=分区宽度÷航线间隔。
(6)每航线影像数=每航线长度÷基线长度。
(7)分区总像片数=每航线影像数之和。
(8)总模型数=总航片数-航线数。
(9)最高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0)最高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1)最低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12)最低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知识点
九、影像处理[了解]:使用数码航摄仪随机的数据后处理软件,分别进行原始数据的辐射处理(以补偿由于温度、光圈和其他辐射因素所造成的缺陷)和几何纠正(以修正镜头畸变和倾斜)后镶嵌在一起,同时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文件输出格式──全色、彩色(rgb模式)和近红外格式。
知识点
十、航摄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像片倾斜角的控制。若航摄采用的是dmc2001数码航摄仪,在倾斜角小于5°范围内其t-as陀螺稳定平台可以自动调整倾斜角。如气流较大,可通过航摄仪主体座架调整水平,保证倾斜角小于3°。
(2)旋偏角的控制
(3)航线弯曲度。为保证飞机有充分的时间以平稳的姿态进入航线,设计预备线长度为3 km。由于有足够的预备线长度,且gps导航系统能直观显示航迹偏差,可将漂移减小到最小,同时飞行管理系统曝光出发点的范围设置可以保证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
(4)太阳高度角。本测区为平地,摄区内地面起伏较小,但为减少航摄像片上阴影过大,故要求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0°。
(5)航高保持。每个分区都有设计航高,航高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摄影比例尺和像片重叠度。飞机按照基准值飞到航空摄影要求的作业高度进行作业,同时参考gps实时高程。航线上相邻像片的高差不大于20m,一条航线上最大和最小航高差不大于30m。
(6)摄影质量的控制。严格控制天气标准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必备条件。本次航空摄影必须选择能见度大于8km的碧空天气或少云天气(测区上空无云),尽量保持气象条件的基本一致,以获取影像清晰、色彩饱满的航空像片。起飞前,要对航空摄影机做常规检查,确保电路、机械传动部件工作正常,设备各项设置参数正确无误,光学镜头表面及滤光镜要清洁干净。
知识点
十一、影像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在确保飞行天气及质量前提下,飞行结束返航前对每一张小索引像片进行检查,确保无一漏飞且每张像片上无云影及烟雾。
(2)进行辐射及几何纠正、组合;对其中一张像片调色、匀光,而后对整个测区进行调色、匀光。对个别像片进行单独处理。
(3)要求:像片影像清晰,相同地物影像色调基本一致,不同架次像片的色调效果也要基本一致;像片校色正确,色调均匀、色彩分明。
知识点
十二、成果整理与提交[了解]:(1)硬盘存储高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2)硬盘存储低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3)真彩色像控片1份。
(4)像片缩略(索引)图及数据文件各1份。
(5)航摄相机检定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6)成果资料登记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7)航摄技术设计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8)航摄技术报告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第二篇:207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综合能力--测绘航空摄影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综合能力--测绘航空摄影
1测绘航空摄影概要
1.1胶片航摄仪(P213)[掌握]: 1.胶片航摄仪的结构和分类
单镜头分幅摄影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航空摄影机,它装有低畸变透镜。透镜中心与胶片面有固定而精确的距离,称为摄影机主距。胶片幅面的大小通常是边长为230 mm的正方形。胶片暗盒能存放长达152 m的胶片。摄影机的快门每启动一次可拍摄一幅影像,故又称为框幅式摄影机。单镜头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机主要由镜筒、机身和暗盒三部分组成。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机作为量测型相机,大多数设有两种类型的框标:位于承片框四边中央的为齿状的机械框标;位于承片框四角的为光学框标。新型的航空摄影机均兼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航空摄影对于航摄机主距的选择,顾及像片上投影差的大小以及摄影基高比对高程测定精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对于大比例尺单像测图(如正射影像制作),应选用常角或窄角航摄机;对于立体测图,则应选用宽角或特宽角航摄机。2.感光材料特性及胶片冲洗
胶片航摄仪的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通常可用感光度、反差系数、宽容度、灰雾密度、显影动力学曲线等进行描述,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乳剂层和片基。3.航摄仪的辅助设备 4.常用的两种胶片航摄仪
我国现行使用的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仪主要有RC型航摄仪和RMK型航摄仪两种。
1)RC型航摄仪 2)RMK型航摄仪
1.2航摄影像的分辨率(P214)[熟悉]:
1、数字影像的分辨率
2m分辨率影像是指一个像素表示地面大约2m×2m的面积,而非地物的大小。
2、胶片影像的分辨率 胶片摄影分辨率指衡量摄影机成像系统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线对”指的是一条白线和宽度相等的间隔(黑色)。通常情况下,胶片式航空摄影不直接对影像地面分辨率提出要求,如需要,可以通过胶片摄影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来测算。
3、扫描影像的分辨率
当采用胶片影像进行数字摄影测量生产时,需要使用专业影像扫描仪对胶片影像进行扫描数字化,扫描影像以扫描分辨率表示。扫描分辨率是指影像扫描仪在实现图像的模数转换时;通过扫描元件将扫描对象表示成像素所采用的最小面元单位,即一个扫描像素在原始胶片上的实际尺寸,常使用微米来表示扫描分辨率。扫描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可通过原始胶片影像的摄影分辨率、摄影比例尺及扫描分辨率测算。
1.3航摄仪的检定(P214)[熟悉]:
1、摄影机检校的内容
一般来讲,胶片摄影机检校的内容主要包括:(1)像主点位置(x0,y0)与主距(f)的测定;(2)摄影物镜光学畸变差或畸变系数大小的测定;(3)底片压平装置的测定;(4)框标间距以及框标坐标系垂直性的测定。
对于数字摄影机,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像元大小(x,y方向)的测定、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以及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等。
上述所提到的摄影机检校的内容均属于几何检校的范畴。广义上讲,摄影机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辐射检校和对影像质量评估的相关内容。对于多传感器集成的摄影成像系统,还必须考虑系统的检校问题。
2、摄影机检校的方法
航空摄影测量的摄影机检校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校法和试验场检校法两大类。
大多数情况下,对摄影机内方位元素的确定和物镜光学畸变差的确定是摄影机检校的主要内容。摄影机的检校方法主要有光学实验室检校法、试验场检校法和自检校法。1.4测绘航空摄影基本要求(P215)[掌握]: 1.航摄像片倾角
航摄像片倾角是指航摄仪向地面摄影时,摄影物镜的主光轴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在实际航空摄影过程中,应尽可能获取像片倾角小的近似水平像片,因为应用水平像片测绘地形图的作业要比应用倾斜像片作业方便得多。凡是像片倾角小于20~30)的航空摄影称为竖直航空摄影,这是常用的一种航空摄影方式。2.航摄比例尺
对于平坦地区拍摄的垂直摄影像片,像片比例尺为摄影仪主距f和像片拍摄处的相对航高h的比值,即:s=摄影仪主距/相对航高=f/h。摄影比例尺越大,像片地面分辨率越高越有利于影像的解译和提高成图的精度。3.像片重叠度
像片重叠度分为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一般情况下,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要求航向应达到56%~65%的重叠.以确保在各种不同的地面至少有50%的重叠。旁向重叠度一般应为30%~35%。4.航线弯曲与航迹角
航线弯曲度:一条摄影航线内各张像片主点至首末两张像片主点连线的最大偏离度。通常规定航线弯曲度不得大于3%。5.像片旋偏角
在航空摄影过程中,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航片旋偏角。像片旋偏角过大会减小立体像对的有效作业范围,当按框标连线定向时,会影响立体观测的效果。1.5测绘航空摄影基本概念(P213)[熟悉] 测绘航空摄影指在航空器(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上安装航空摄影仪,从空中对地球表面进行的摄影,简称航空摄影或航摄。
航空摄影任务的实施过程一般包含任务委托、签订合同、航摄技术计划制订、航摄申请与审批、空中摄影实施、摄影处理、资料检查验收等环节。航空摄影作业通常是通过飞机上的导航系统来控制航线方向、航线间距以及像片曝光间隔等。1.6航空摄影仪(P213)[熟悉] 航空摄影仪可分为胶片航摄仪和数字航摄仪。1.胶片航摄仪
胶片幅面的大小通常是边长为230mm的正方形。航摄仪的辅助设备主要包括航摄滤光片、影像位移补偿装置、航摄仪自动曝光系统等。我国现行使用的框幅式胶片航空摄影仪主要有rc型航摄仪和rmk型航摄仪两种,像幅均为23cm×23cm。其中,rc-30和rmk-top具有像移补偿装置和自动曝光控制设备,支持进行GPS辅助的航空摄影。2.数字航摄仪
数字航摄仪可分为框幅式(面阵ccd)和推扫式(线阵ccd)两种。现有的商业化大像幅框幅式数字航摄仪主要有dmc、ultracam-d(简称ucd)和swdc系列航摄仪等,而推扫式数字航摄仪主要有ads系列航摄仪。3.航摄影像的分辨率
数字影像的分辨率:通常是指地面分辨率,一般以一个像素所代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即地面采样间隔(gsd)。值得注意的是影像分辨率并不代表能从影像上识别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
胶片影像的分辨率:指衡量摄影仪成像系统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
扫描影像的分辨率:指一个扫描像素在原始胶片上的实际尺寸,常使用微米来表示扫描分辨率。4.航摄仪的检定
胶片摄影仪检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像主点位置(x。,y。)与主距(f)的测定;(2)摄影物镜光学畸变差或畸变系数大小的测定;(3)底片压平装置的测定;(4)框标间距以及框标坐标系垂直性的测定。
对于数字摄影仪,检校的内容还应包括像元大小(x,y方向)的测定、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以及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等。
航摄仪检校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校法、试验场检校法和自检校法,对航摄仪内方位元素的确定和物镜光学畸变差的确定是航摄仪检校的主要内容。2测绘航空摄影技术设计 2.1任务分析(P216)[熟悉]
(一)设计分析
资料收集:收集和分析航摄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技术设备情况;方案选择:根据项目要求和作业区实际情况,从摄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技术设备情况、资金情况、飞行空域概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佳方案;确定主要设计因子:按照航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确定航摄精度指标、主要技术参数、使用的软硬件装备设施、质量控制要求、提交的成果内容、工程进度设计等。
(二)航摄主要技术要求 1.航摄设计用图的选择
航摄设计用图的选择原则如下:
(1)应是摄区新近出版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2)一般根据成图比例尺按表7.2.1选择,亦可按照gb/t15661-2008《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选择。2.航摄比例尺的选择
航摄比例尺一般按表7.2.2选择,也可根据成图目的、摄区的具体条件由航摄单位与用户商定。3.航摄仪的确定
航空摄影时,应根据测图方法、仪器设备、成图比例尺和测图精度等要求综合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航摄仪。为保证航摄仪器的稳定状况,选用的摄影器材应是经过检定合格的仪器和设备。4.航摄分区的确定
航摄分区划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2)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000时,一般不应大于1/6相对航高;(3)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貌类型应尽量一致;(4)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的要求;(5)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显著不同时,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6)划分分区时,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7)当采用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规定外,还应确保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一个摄影分区内可涵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5.航线敷设方法
航线敷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航线应东西向直线飞行。特定条件下也可按照地形走向作南北向飞行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2)常规方法敷设航线时,航线应平行于图廓线。位于摄区边缘的首末航线应设计在摄区边界线上或边界线外;(3)水域、海区航摄时,航线敷设要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要确保所有岛屿达到完整覆盖,并能构成立体像对;(4)荒漠、高山区隐蔽地区等和测图控制作业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敷设构架航线。构架航线根据测图控制布点设计的要求设置;(5)根据合同要求航线按图幅中心线或按相邻两排成图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时,应注意计算最高点对摄区边界图廓保证的影响和与相邻航线重叠度的保证情况,当出现不能保证的情况时,应调整航摄比例尺;(6)采用GPS领航时,应计算出每条航线首末摄站的经纬度(即坐标);(7)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航摄时间的确定
航空摄影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够真实地显现地面细部。综合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1)摄区晴天日数多;(2)大气透明度好;(3)光照充足;(4)地表植被及其覆盖物(如洪水、积雪、农作物等)对摄影和成图的影响最小;(5)彩红外、真彩色摄影,在北方一般避开冬季。航摄时间的选定原则如下:
(1)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耍避免过大的阴影,一般按表7.2.3规定执行。对高差特大的陡峭山区或高层建筑物密集的特大城市,应进行专门的设计;(2)沙漠、戈壁滩等地面反光强烈的地区,一般在当地正午前后各两个小时内不应摄影;(3)彩红外与真彩色摄影应在色温4500~6800k范围内进行;雨后绿色植被表面水滴未干时不应进行彩红外摄影。2.2技术设计书编写(P218)[了解]
航摄项目应根据航摄活动的需求编写技术设计书,一、技术设计书的内容包括:
(1)项目概况(2)摄区基本技术要求(3)技术依据(4)项目技术设计(5)实施方案等。
二、项目技术设计包括:
(1)航摄分区设计(2)航线设计
(3)技术参数设计(包括:航摄因子计算表、飞行时间计算表、航摄材料消耗计算表和GPS领航数据表等)、摄影时间等;
三、项目实施方案包括:
(1)项目实施过程的飞行保障(2)软硬件设备选择(3)主要技术标准及精度要求(4)质量控制(5)成果提交
(6)人员及进度安排等,在生产进度安排时,要注意考虑计划进行中的意外因素,在时间上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
2.3航摄分区的确定(P216)[掌握]:
根据测图要求的比例尺及地区情况选择摄影比例尺及航高,划分航摄分区。航摄分区划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2)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 000时,一般不应大于1/6相对航高。
(3)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貌类型应尽量一致。
(4)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的要求。
(5)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显著不同时,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6)划分分区时,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7)当采用GPS辅助空三航摄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规定外,还应确保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一个摄影分区内可涵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3测绘航空摄影工作的实施 3.1航摄准备(P218)[了解](1)航摄实施前,应制订详细的飞行计划,且应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订应急预案;(2)航摄应遵照民航、通航和空域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3)使用机场时,应按照机场相关规定飞行;不使用机场时,应根据飞行器的行囊要求,选择起降场地和备用场地;(4)航摄实施前对工程使用的设备、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5)派出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现场组织安排和指挥生产,严格掌握天气标准,经常和气象台联系,不错过航摄天气,确保飞行质量、摄影质量与生产工期;(6)摄影尽量协调、安排在碧空天气进行,确保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层次丰富。
3.2航摄工作的实施(P218)[掌握]:(1)每次起飞之前,需仔细检查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2)进入摄区前,要组织飞行员和摄影员进行航线设计的技术讲评;(3)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要求选择摄影时间;(4)在航摄飞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5)飞行时,应保持航高,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不大于规范限值;(6)每次飞行结束后,要对旁向重叠、范围保证等元素进行逐一检查,做出详细的质检记录,凡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及时进行补摄或重摄;(7)航摄中出现的相对漏洞、绝对漏洞和其他严重缺陷均应及时补摄,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迹进行,补摄航线的两端应超出漏洞之外不少于一条基线;(8)每次飞行结束后,应填写航摄飞行记录表。4航空摄影中的新技术应用
4.1GPS在空中摄影中的应用(P219)[掌握]:(1)航摄飞行导航:控制航空摄影飞机在一定的高度沿设计的航线飞行,以保证所得影像具有一定的摄影比例尺、航向重叠度及旁向重叠度。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导航与定位:目的是利用GPS精确的测定摄影曝光瞬间航摄仪物镜中心的位置,将所测数据应用于摄影测量内业加密,以便尽可能减少对地面控制点的数量要求。4.2机载侧视雷达技术的应用(P219)[掌握]: 机载侧视雷达是利用装于飞机机身两侧或下方的天线,随着飞机向前飞行而扫描飞机下方两侧的带状地面,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绘的雷达。侧视雷达的特点:全天候、分辨率高、覆盖面积大、提供信息快、不易受干扰,以及具有分辨地面固定和活动目标的能力。
4.3机载POS系统的组成(P219)[掌握]:
机载POS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惯性测量装置(IMU)。IMU由三个加速度计、三个陀螺仪、数字化电路和一个执行信号调节及温度补偿功能的中央处理器组成。
(2)GPS接收机。GPS系统由一系列GPS导航卫星和GPS接收机组成,并采用载波相位差分的GPS动态定位技术解求GPS天线相位中心位置。
(3)计算机系统。计算装置包含GPS接收机、大规模存储系统和一个实时组合导航的计算机,实时组合导航计算的结果作为飞行管理系统的输入信息。
(4)数据后处理软件。数据后处理软件通过处理POS系统在飞行中获得的IMU和GPS原始数据以及GPS基准站数据得到最优的组合导航解。当POS系统用于摄影测量时,最后还需要利用后处理软件解算每张影像在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
4.4机载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P219)[了解]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测绘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激光扫描技术与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定位系统(GPS)、电荷耦合器件(ccd)等技术相结合,在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精度实时获取、城市三维模型重建、局部区域的地理信息获取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成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4.5低空遥感系统的应用(P219)[了解] 低空遥感系统主要包括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4.6定位定姿系统的应用(P219)[熟悉] 定位定姿系统(POS)是惯性测量装置(IMU)与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组合的高精度位置与姿态测量系统。机载POS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IMU:获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参数;(2)GPS接收机:获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实时位置;(3)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组合导航的计算,其结果作为飞行管理系统的输入信息;(4)数据后处理软件:解算组合导航的最优解和影像在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
5航摄成果的检查验收
5.1飞行质量检查(P220)[掌握]:
航摄飞行质量是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像片倾斜角、旋偏角、航线弯曲度、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之差、摄区和摄影分区的边界覆盖等质量要求的总称。具体的飞行的质量要求可参考相应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5.2成果整理(P220)[掌握]: 航摄工作完成后,要提供的航摄成果有航摄影像成果及各类文本资料。(1)胶片航摄,包括:航空摄影原始底片、航摄像片、航摄仪原始数据资料、摄区完成情况图、摄区航线、像片索引图、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密度检测报告、航摄鉴定表、像片中心点接合图、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航空摄影飞行记录、航摄底片感光测定报告及底片摄影处理冲洗报告、像片中心点坐标数据、附属仪器记录数据等。
(2)数码航摄,包括:影像数据、航片输出片、浏览影像、航摄像片中心点坐标数据、航摄像片中心点结合图、航线及像片结合图、摄区范围完成情况图、航摄技术设计书、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摄军区批文、航摄飞行记录、航摄鉴定表、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资料审查报告、其他有关资料。
在资料提交清单上,需注明资料的类型或存储介质。提交航摄成果的注记和包装需符合相关标准。5.3质量控制(P220)[熟悉] 航摄质量控制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及成果质量控制。在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中,应根据项目需要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对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提出要求,航摄执行单位应按照规定的要求对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进行检查,航摄执行单位检查合格后,应将全部成果资料整理齐全,移交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合格后,应出具验收报告。
(1)飞行质量检查。航摄飞行质量是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像片倾斜角、旋偏角、航线弯曲度、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之差、摄区和摄影分区的边界覆盖等质量要求的总称。具体的飞行的质量要求可参考相应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2)摄影质量检查。影像应清晰、层次分明、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反差适中、不偏色、能辨别出地面上最暗处的影像细节,不得有色斑、大面积坏点以及曝光过度等情况。
第三篇:关于开展2005基础测绘和航空摄影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05基础测绘和航空摄影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
发布部门: 国家测绘局 发布文号: 国测财字[2005]60号
局所属各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和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4]404号)和《财政部关于批复国家测绘局2005年部门预算的通知》(财预[2005]197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我局拟对2005预算安排的基础测绘和航空摄影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工作。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项目绩效考评是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性、经常性的管理工作。项目绩效考评结果是国家财政审核下一项目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本次项目绩效考评工作顺利进行,我局专门成立了项目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度法规解释等工作,组长由王春峰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财务司和国土测绘司的领导担任。
各单位要在积极贯彻财政体制改革精神和认真学习财政部有关项目绩效考评文件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对项目绩效考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单位财务和业务管理的工作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业务和财务部门的协调,专人负责,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单位项目绩效考评工作。
二、项目绩效考评的范围
项目预算绩效考评范围:列入2005部门预算的基础测绘项目和航空摄影项目。原则上以2005年经费使用情况为主,若确实需要可适当追溯到以前年份。
三、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由我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基础测绘项目绩效考评工作委托北京海天中兴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航空摄影项目绩效考评由我局组织实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开展项目绩效自评工作,编制项目绩效报告
项目绩效自评工作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财政部《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和我局制定的具体考评指标及评分标准(详见附件2和附件3),在对照项目申报文本确定的项目绩效计划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考评,编制项目绩效报告(详见附件1)。陕西、四川、黑龙江和海南测绘局负责审核各自所属单位的项目绩效报告。项目绩效报告应于2006年1月30日前报送我局。
(二)项目绩效考评
我局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绩效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基础测绘项目的绩效报告提交考评机构进行考评,撰写项目绩效考评报告;航空摄影项目由我局组织专家进行考评,撰写项目绩效考评报告。我局将于3月30日前完成基础测绘项目和航空摄影项目绩效考评报告,并上报财政部。我局将根据项目绩效考评结果,对做得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单位下达整改意见书。
项目考评采用现场考评和非现场考评的形式。对重大项目,将采用现场考评的方法,届时各单位要积极配合中介机构和专家的考评工作。
国家测绘局
二○○五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1: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报告(范本)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公章)主管部门 国家测绘局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
一、本报告由项目单位组织填写,所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二、封面填写说明
1.'项目名称':须与项目立项及预算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
2.'项目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须加盖单位公章。3.'主管部门':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
三、报告内容填写说明
1.'预算科目类别':填写本项目所属预算科目名称。2.项目单位对各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并提交必要的文件证明资料。
3.绩效自评:由项目单位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并对有关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原因分析。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预算科目
项目起止时间 开始时间 计划: 年 月 日 完成时间 计划: 年 月 日
实际: 年 月 日 实际: 年 月 日 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二)项目基本内容 二.项目绩效自评情况
(一)实施内容绩效:1.实施内容完成任务量2.实施内容完成质量3.实施内容完成进度和及时性(二)功能绩效
1、项目用途
2、项目配套
3、项目达标(产)(三)资金管理绩效:1.资金管理的规范性2.资金使用的有效性3.配套资金筹措能力
(四)经济效益绩效:1.投入产出效益(成本费用效益)2.直接经济效益3.持续经济效益(使用价值)4.间接经济效益
(五)公共效益绩效:1.社会效益2.环境效益3.扶贫减灾效益/劳动就业效益/协调发展效益等4.可持续性影响
三.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环境变化:1.政策变化:2.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产生 :(二)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1.技术问题:2.管理问题:3.经费问题: 4.其它问题:(三)项目调整及改进措施:1.项目调整内容及报批手续:2.项目实施改进措施:
四.绩效自评
序号 一般性指标名称 计划 实际 实际为计划% 原因分析 一 实施内容绩效(一)实施内容完成任务量(二)实施内容完成质量
(三)实施内容完成进度和 及时性 二 功能绩效(一)项目用途(二)项目配套(三)项目达标(产)三 资金管理绩效(一)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三)配套资金筹措能力
四 经济效益绩效(一)投入产出效益(成本费用效益)(二)直接经济效益
(三)持续经济效益(使用价值)(四)间接经济效益
五 公共效益绩效(一)社会效益(二)环境效益
(三)扶贫减灾效益/劳动就业效益/协调发展效益等(四)可持续性影响
附表:
1、项目资金平衡表
2、项目资金来源、到位情况表
3、项目进度情况表
附件2:国家测绘局基础测绘项目绩效考评指标及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分值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分值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分值 三级指标说明 评分标准
一、实施内容绩效 25(一)实施内容 完成任务量 9 国家空间定位基准更新与完善任务完成情况 3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2-3分 完成60%-80%为 1-2分 完成60%以下 为0-1分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2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1.5-2分 完成60%-80% 为1-1.5分 完成60%以下为0-1分
应用项目与产品开发任务完成情况 1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0.8-1分 完成60%-80% 为0.5-0.8分 完成60%以下为0-0.5分
测绘档案资料管理任务完成情况 1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0.8-1分 完成60%-80% 为0.5-0.8分 完成60%以下 为0-0.5分
西部空白区测图任务完成情况 1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0.8-1分 完成60%-80% 为0.5-0.8分 完成60%以下 为0-0.5分
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完成任务量与项目设计书中任务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按计划完成80%以上为0.8-1分 完成60%-80% 为0.5-0.8分 完成60%以下 为0-0.5分
(二)实施内容完成质量 8 国家空间定位基准更新与完善任务完成质量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1.5-2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1-1.5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1分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完成质量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1.5-2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1-1.5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1分
应用项目与产品开发任务完成质量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0.8-1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0.5-0.8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0.5分
测绘档案资料管理任务完成质量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0.8-1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0.5-0.8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0.5分
(续上表)
一、实施内容绩效 25(二)实施内容完成质量 8 西部空白区测图任务完成质量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0.8-1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0.5-0.8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0.5分
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任务完成质量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完成质量达到项目设计书中要求完成的质量程度。达到设计要求为0.8-1分 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0.5-0.8分 未达到设计要求为0-0.5分
(三)实施内容完成进度和 及时性 8 国家空间定位基准更新与完善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1.5-2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1-1.5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1分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1.5-2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1-1.5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1分 应用项目与产品开发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0.8-1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0.5-0.8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0.5分
测绘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0.8-1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0.5-0.8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0.5分
西部空白区测图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0.8-1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0.5-0.8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0.5分
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1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工作进度与项目设计书计划安排进度的一致性。80%以上工作进度一致为0.8-1分 60%-80%工作进度一致为0.5-0.8分 60%以下工作进度一致为0-0.5分
(续上表)
二、功能绩效 15(一)项目用途 8 建立、维护和更新国家测绘基准的功能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后,满足国家对测绘基准需求的程度。程度高为3-4分 程度一般为2-3分 程度低为0-2分
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功能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后,满足国家对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需求的程度。程度高为3-4分 程度一般为2-3分 程度低为0-2分
(二)项目配套 - 注:本项目没有配套功能,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功能绩效其他指标中。
(三)项目达标(产)7 满足“十五”期间国家对基础测绘服务需求的程度 7 该指标主要考核按照计划要求,项目实施后满足“十五”期间国家对基础测绘服务需求的程度。程度高为6-7分 程度一般为4-6分 程度低 为0-4分
三、资金管理绩效 20(一)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8 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复的相符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批复 是否相符. 相符为2分 基本相符为1分 不相符为0分
实际支出调整的 合理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支出调整是否必要和合理以及调整手续是否健全. 无调整或调整必要合理且手续 健全为2分 调整必要合理但 手续不健全为1分 调整不必要为0分
资金管理制度的 健全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健全为2分 比较健全为1分 不健全为0分
资金管理制度的 有效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 有效执行程度。有效为2分 比较有效为1分 较差或无效 为0分
(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12 资金到位率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实际到位数额与批复资金数额的比较. 到位率80%以上 为3-4分 到位率60%-80%为2-3分 到位率低于60%为0-2分
资金到位及时性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位. 及时到位 为3-4分 未及时到位但不影响项目实施为2-3分 未及时到位并影响项目实施为0-2分
资金管理与业务开展 的协调一致性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管理与业务活动 是否协调一致. 协调一致为 3-4分 基本协调一致 为2-3分 不协调不一致为0-2分
(三)配套资金筹措能力 - 注:本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没要求单位配套资金,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资金管理绩效其他指标中。
(续上表)
四、经济效益绩效 10(一)投入产出效益(成本费用效益)2 财政资金投入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 2 该指标主要考核财政投入资金所产生的综合经济 效益。效益显著 为1.5-2分 效益一般 为1-1.5分 效益不大 为0-1分
(二)直接经济效益 - 注:本项目主要工作是基础测绘,当前阶段还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其他指标中。
(三)持续经济效益(使用 价值)4 今后将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4 该指标主要考核今后通过为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将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效益显著 为3-4分 效益一般为2-3分 效益不大为0-2分
(四)间接经济效益 4 为测绘数据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为测绘数据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效益显著 为3-4分 效益一般为2-3分 效益不大为0-2分
五、公共效益绩效 30(一)社会效益 10 对政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5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级政府政务管理的促进作用。作用明显 为4-5分 作用一般为3-4分 作用不大 为0-3分
资源共享效益 5 该指标主要考核通过共享基础测绘成果对国防、国土资源、交通、建设、城市规划、水利、林业、农业、地震、旅游、科技等方面产生的效益。效益显著 为4-5分 效益一般为3-4分 效益不大 为0-3分
(二)环境效益 5 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 5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绿化造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作用明显 为4-5分 作用一般为3-4分 作用不大 为0-3分(三)扶贫减灾效益/劳动就业效益/协调发展效益等 5 防灾减灾效应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防灾减灾的促进作用。作用明显为 1.5-2分 作用一般 为1-1.5分 作用不大为0-1分
协调发展效应 3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作用明显为2-3分 作用一般为1-2分 作用不大 为0-1分
(四)可持续性影响 10 对国防建设的可持续性影响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促进国防建设的可持续性影响。影响明显为3-4分 影响一般 为2-3分 作用不大 为0-2分
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影响 3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影响。影响明显为2--3分 影响一般 为1-2分 作用不大 为0-1分
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 3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影响明显为2--3分 影响一般 为1-2分 作用不大 为0-1分
附件3:航空摄影专项绩效考评指标及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分值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分值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分值 三级指标说明 评分标准
一、实施内容绩效 25(一)实施内容完成任务量 10 航摄面积任务完成量 5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结算航摄面积与项目预算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完成80%以上为4-5分 完成60-80%为3-4分 完成60%以下为0-3分
卫星遥感资料订购任务完成量 5 该指标主要考核实际卫星遥感资料订购数量与项目预算目标相对比的完成程度。完成80% 以上为4-5分 完成 60-80%为3-4分 完成60%以下为0-3分
(二)实施内容完成质量 10 航摄影像质量 5 该指标主要以验收项目面积合格率来考核航空遥感资料质量。合格率80%以上为4-5分 合格率60%-80%为3-4分 合格率60%以下为0-3分
卫星遥感资料质量 5 该指标主要以验收卫星遥感资料数量的合格率来考核其质量。合格率80%以上为4-5分 合格率60%-80%为3-4分 合格率60%以下为0-3分
(三)实施内容完成进度和 及时性 5 航摄工作进展程度和及时性 3 该指标主要考核按照项目任务计划进度要求,航摄工作完成的及时性。80%以上工作完成及时为2-3分 60%-80%工作完成及时为1-2分 60%以下工作完成及时为0-1分
卫星遥感资料订购工作进展程度和 及时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按照项目任务计划进度要求,卫星遥感资料订购工作完成的及时性。80%以上工作完成及时为2分 60%-80%工作完成及时为1分 60%以下工作完成及时为0分
二、功能 绩效 15(一)项目用途 8 航空遥感资料用于 基础测绘的功能 5 该指标主要以入库航空遥感资料的使用率来考核该 资料服务于基础测绘程度。使用率80%以上为4-5分 使用率60%-80%为3-4分 使用率60%以下为0-3分
卫星遥感资料用于 基础测绘的功能 3 该指标主要以入库卫星遥感资料的使用率来考核该 资料服务于基础测绘程度。使用率80%以上为2-3分 使用率60%-80%为1-2分 使用率60%以下为0-1分
(二)项目配套 - 注:本项目仅服务于基础测绘,没有配套功能,因此该项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功能绩的其他指标中。
(三)项目达标(产)7 满足基础测绘功能 的程度 7 该指标主要考核航空遥感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满足基础测绘需要的程度。满足程度高为 6-7分 满足程度一般为 4-6分 满足程度低为 0-4分
三、资金管理绩效 20(一)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8 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复的相符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批复是否相符。相符为2分 基本相符为1分 不相符为0分
实际支出调整的 合理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支出调整是否必要和合理以及调整手续是否健全。无调整或调整必要合理且手续健全为2分 调整必要合理但手续不健全为1分 调整不必要为0分
资金管理制度的 健全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健全为2分 比较健全为1分 不健全为0分
资金管理制度的 有效性 2 该指标主要考核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程度。有效为2分 比较有效为1分 较差或无效为0分
(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12 资金到位率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实际到位数额与批复资金数额的比较。到位率80%以上为3-4分 到位率60%-80%为 2-3分 到位率低于60%为0-2分
资金到位及时性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位。及时到位为 3-4分 未及时到位但不影响项目实施为2-3分 未及时到位并影响项目实施为0-2分
资金管理与业务开展的协调一致性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资金管理与业务活动是否协调 一致。协调一致为4分 基本协调一致为2分 不协调不一致为 0分
(三)配套资金筹措能力 - 注:本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没要求单位配套资金,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资金管理绩效其他指标中
四、经济效益绩效 10(一)投入产出效益(成本费用 效益)2 财政资金投入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 2 该指标主要考核财政投入资金所产生的综合经济 效益。效益显著为 1.5-2分 效益一般为 1-1.5分 效益不大为 0-1分
(二)直接经济效益 - 注:本项目产品无偿为基础测绘服务,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考评范围,将其分值分配到其他指标中。
(三)持续经济效益(使用价值)4 今后将在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使用价值)4 该指标主要考核今后为基础测绘、为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使用价值)。效益显著为3-4分 效益一般 2-3分 效益不大0-2分
(四)间接经济效益 4 对相关产业所产生的效益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对构建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相关产业带来的效益。效益明显为3-4分 效益一般为2-3分 效益不大为0-2分
五、公共效益绩效 30(一)社会效益 12 对政务管理的促进 5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对政府政务管理的促进作用。效益显著为4-5分 效益一般为3-4分 效益不大为0-3分
资源共享效益 7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成果应用到国防、国土资源、林业、农业、交通、水利、城市规划、旅游、地震、科技等方面工作中的效益。效益显著为5-7分 效益一般为3-5分 效益不大为0-3分
(二)环境效益 5 对生态环境的 促进作用 5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成果对植树造林、草场培育、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城市绿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作用明显为4-5分 作用一般为3-4分 作用不大为0-3分
(三)扶贫减灾效益/劳动就业 效益/协调发展 效益等 5 协调发展效益 3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土规划管理等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效益。效益显著为2-3分 效益一般为1-2分 效益不大为0-1分
防灾减灾效益 2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效益。效益显著为2分 效益一般为1分 效益不大为0分
(四)可持续性影响 8 对国防建设的 可持续性影响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成果应用在国防建设和国土安全方面的可持续性影响。影响重大为3-4分 影响一般为2-3分 影响不大为0-2分
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影响 4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成果在研究人文、地理、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治理成效的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影响。影响重大为3-4分 影响一般为2-3分 影响不大为0-2分
第四篇:第四章_航空摄影技术设计方案
第四章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方案
4.1 地图资料
4.2 航空摄影分区和平均面的选择
航摄分区的划分原则如下: a)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b)应使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为最小,一般不应大于1/4摄影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8000 不应大于1/6摄影航高;c)分区内的地形类别和景物反差应尽量一致;d)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的大小和方向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
e)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f)划分分区时,应计算分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B)当采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注意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在一个摄影分区可覆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4.3 航线的敷设
a)航线飞行方向一般设计为东西向,特定条件下亦可按照地形走向作南北向飞行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b)常规法摄影航线应与图廓线平行敷设,位于摄区边缘的首末航线应设计在摄区边界线上;c)中心线飞行时,根据合同要求按图幅中心线或按相邻两排成图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中心线飞行设计航线时应注意计算最高点对摄区边界图廓保证的影响与相邻航线重叠度的保证情况,当出现不能 保证的情况时应调整航摄比例尺;d)水域、海区航摄时,航线敷设应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应保证所有岛屿达到完整覆盖;e)采用GPS导航时,应计算出每条航线首末摄影站的经纬度(即坐标);f)G P 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时,当航线沿图幅中心线飞行,平行于航线飞行方向的测区边缘应各外延一条航线;8)当G 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时: 1)加密分区航线两端应布设控制航线;2)控制航线应垂直于测图航线布设,其两端应超出加密区4条以上基线;3)位于摄区内部的控制航线,应设计在加密区边界线上;4)控制航线的航向重叠度与摄影比例尺的设计应采用GB/T 15661-1995中4.1.8.1的规定。
4.4 航空摄影的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GB/T6962-200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和MH/T1009-2000《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本项目航空摄影的主要精度要求如下:
1)山区部分航向重叠度不小于56%,旁向重叠度不小于15%。不能出现连续重叠度小于60%的航线。
2)不应有连续旋偏角太大的航线(一般不大于15°,最大不大于25°),且连续不得超过3张。
3)同一航摄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四分之一相对航高。4)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同一航线最大与最小航高差不应超过30m,相邻航片航高差不应超过20m,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差不应超过预定航高的5%。
5)像片倾角一般不大于2°,个别不大于4°。6)影像色调应均匀、一致,不应有明显拼接痕迹。7)山地部分应有足够的三度重叠,以满足外业布点要求。8)海域部分的摄影时间应尽量一致;平坦地区应选择太阳高度角大于20°,阴影不大于3倍;城镇地区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0°,阴影不大于2倍,既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避免过大的阴影。
4.5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相关图表(见附录)
• 摄区范围图(附录1)• 航空摄影分区图(附录二)• 航空摄影分区航线图(附录三)
• 航空摄影基本参数表(航空摄影因子计算表)(附录四)• GPS领航数据表(附录五)• 航空摄影时间计算表(附录六)
第五篇:工程测量(测绘案例分析)
1.地形图的地形要素指什么?等高线有什么特性?
地形要素包括各种地物(以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表示)、地貌(以等高线表示)。图内注记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等高线特性有: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除了陡崖和悬崖处之外,等高线既不会重合,亦不会相交;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成正交;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大小成反比。
2.图根平面控制点测量常用哪些方法?简要叙述一种图根平面控制测量的作业流程。
图根平面控制点测量常用图根导线测量或GPS RTK测量,确定图根点坐标。图根导线测量的作业流程: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现场踏勘、布点;导线测量观测;导线点坐标计算;成果整理。3.解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含义。
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国家有关规范。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测绘生产单位对产品质量实行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过程检查是在作业组自查、互查基础上由项目部进行全面检查。最终检查是在全面检查基础上,由生产单位质检人员进行的再一次全面检查。验收是由任务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其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机构验收。验收包括概查和详查,概查是对样本以外的影响质量的重要质量特性和带倾向性问题的检查,详查是对样本(从批中抽取5~10%)作全面检查。
三、变形监测案例 背景材料 工程概况:
某地铁将通过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区工地,工地地质条件差。目前工地基坑开挖已完成,正进行工程桩施工。住宅小区周边较大范围内地面有明显沉降。
地铁采用盾构施工,从工程桩中间穿过,两者最近距离1.7~1.8 m。地铁施工可能引起周边土体、工程桩位移和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
基于上述考虑,在采取相关的加固工程措施的同时,应进行变形监测,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变形监测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建筑工程设计手册》、该工程相关图纸。变形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⑴ 周边建筑物、地面(管线)沉降测量。
在监测范围内,根据到地铁隧道的远近,在每栋楼分别布设2~12个基础沉降测点和1~4个地面沉降测点;在基坑南侧管线位置布设8个地面沉降测点;在隧道与止水幕墙交叉的2个位置各布设6~8个地面沉降测点。总共布设沉降测点165个。
⑵ 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和沉降测量。
在基坑止水幕墙顶部共布设21个位移和沉降测点,间距15~30m。
⑶ 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
在隧道两侧的82条工程桩中选择20条桩,在其桩顶布设水平位移测点。变形监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建立高程基准点,埋设6个水准测量基准点,线路长25Km。沉降观测按三等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1.0mm。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按二等水平位移标准建立基准网,共布设12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测角中误差1.8″。采用精密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施测变形点的位移,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
变形监测频率:
监测时间6个月,分三个阶段:地铁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由于监测时间短,基准网不进行复测。测点在初测后,按其变形速度确定监测频率。变形速度 w,当 w>10mm/d 每天2次,当5 分析要点 变形监测的定义: 变形监测是对变形体进行多次观测,以确定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变形分为两类:变形体自身的变形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变形体自身的变形包括伸缩、错动、弯曲和扭转四种变形。变形体的刚体位移包括整体平移、转动、升降、倾斜四种变形。根据变形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可分为静态和动态变形,静态变形通过周期性的监测得到,动态变形通过连续监测得到。变形监测的内容: 变形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以及倾斜、挠度、弯曲、扭转、震动、裂缝等观测,还包括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的测定,如应力、应变、温度、气压、水位、渗流、渗压、扬压力等的测定。 变形监测的特点: 周期性、高精度、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需结合变形体的结构。 变形监测方法: 常规大地测量方法,有精密高程测量、精密距离测量和角度测量等。空间测量技术,有GPS测量、InSAR技术。专门的测量技术和手段,有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准直测量、正倒垂线测量、裂缝测量、应变测量和倾斜测量等。摄影测量和激光扫描技术等。 变形监测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 作图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建模分析等。作图分析是将观测资料绘制成各种曲线,常将观测资料按时间顺序绘制成过程线。统计分析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各种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特征,分析其周期性、相关性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是观测值与设计值或模型试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建模分析是建立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混合模型)研究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变形测量工程提交的成果资料: 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监测网和监测点布置图、标石和标志规格埋设图、仪器的检校资料、原始观测记录、平差计算和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报成果资料、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变形监测及分析和预报的技术报告。考试样题 多项选择题: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与下列因素有关: (B、C、D)。 A.观测的精度 B.变形的速度 C.变形的大小 D.观测目的 E.观测方法 简答题: 1.变形监测除布设监测点外,还布设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目的是什么? 布设测量基准点是保证变形监测的起始值稳定,有统一的测量基准。工作基点相对于监测点有较好的稳定性,方便对监测点进行测量,并减少测量误差。 2.对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是变形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哪儿种? 见分析要点:变形监测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 3.变形监测项目完成后,提供给甲方的成果应包含哪些内容? 见分析要点:变形测量工程提交的成果资料。 四、施工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某商务综合楼,楼高88层,高度450米,位于商业核心区。为保证工程质量,由第三方进行检测,测量内容包括:首级GPS平面控制网复测、施工控制网复测、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测量、外筒钢结构测量、建筑物主体工程沉降监测、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 分析要点 施工放样的任务: 施工放样是以控制点为基础,将设计图上设计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在实地标定,作为施工依据。对于建(构)筑物的高精度放样,需根据放样的点位精度和相对点位精度以及控制点的精度、施工和制造精度进行各级测量精度限差的设计。常用的施工放样方法: 直接放样方法。高程放样有水准仪法放样、全站仪三角高程放样、激光水平仪法等;角度放样;距离放样;点位放样有极坐标法、全站仪坐标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GPS RTK放样法等;铅垂线放样(经纬仪天顶法、光学或激光铅垂仪法等)。 归化法放样。首先用直接放样方法在实地放出标定后,再精确测定其位置,与设计位置比较求出偏差,然后调整到设计位置。 超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 超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中主要是控制竖向偏差,随着施工进展保证轴线垂直向上引测。还要进行高程控制、倾斜测量、各层面的细部放样、变形监测等测量工作。当施工到一定高度后,要注意日照、风力的影响对超高 2 层建筑物产生的挠曲。考试样题 简答题: 1.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为完成案例中所要求的监测项目,应投入哪些仪器设备,针对进行哪项测量工作? 双频GPS接收机,用于首级GPS平面控制网复测、建筑物主体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网复测;高精度全站仪,用于建筑物主体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网复测、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测量、外筒钢结构测量等;数字水准仪,用于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激光投点仪,用于轴线控制点的竖向传递。2.如何利用激光投点仪进行竖向传递? 在±0层上以主轴线为中心建立矩形(或十字线)控制网;在各控制点上分别用激光投点仪向上投点,为消除投点仪的轴系误差,可按四等分(或三等分)位置投点后取中点位置;投点后进行投点间的距离检查,与±0层相应控制点间的距离比较,距离之差应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3.使用全站仪放样与使用GPS RTK放样有何异同?各自的优势和使用场合? 全站仪放样要求测站与放样点之间通视,其放样精度随视距长度的增加而降低。而GPS RTK放样时不需要彼此通视,能远距离测设点的三维坐标,点位精度均匀。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放样,点位精度可达到毫米级。因此,需要高精度放样或在室内、地下工程中放样时,只能用全站仪放样。在野外具有良好的GPS信号,点位精度为厘米级时用GPS RTK放样有很好的优势。 五、市政工程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某市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市与东部卫星城间交通压力日益加重,为此拟建一条按高速公路标准,时速 80Km/h 的城市快速路,线路长12Km。初测阶段,需测绘规划路沿线 1︰500带状地形图,宽度为规划红线外50m,遇规划及现状路口加宽50m,同时调查绘图范围内地下管线。定测阶段,进行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 测绘成果采用地方坐标系和地方高程系。城市已建GNSS网络,已有资料:城市一级导线点和三、四等GPS点以及二、三等水准点。 分析要点 市政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测量任务及作业流程: 市政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总称为市政工程测量。案例任务是勘测设计阶段,提供道路设计带状地形图。作业流程为踏勘和测量设计、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专项测绘(包括地下管线调查测量、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质量检查和验收、产品交付和资料归档。踏勘和测量设计: 测绘单位在接受该项测量任务后,应收集现有资料,组织人员进行踏勘,进行各种测量工作的技术设计、组织测量人员和准备测量仪器设备及仪器的检验。控制测量: 在建筑区,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测量,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网络RTK、GPS测量方法建立。本项目沿线路施测城市一级附合导线,作为首级控制,用网络RTK或图根导线加密图根点。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本项目布设四等水准测量引测一级导线点,用图根水准测定加密图根点的高程。 地形图测绘: 确定测图范围,按城市测量规范要求测图。居民地和工矿的建筑物应测注散水处、小区门口和单位门口的高程。高架道路、桥梁的桥墩要实测表示。测注桥面、地面高程。永久性电力线、通信线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道路中线与高压线交叉时应测注交叉处地面高及对应最低线、最高线的高程,并标注电压。地下管线检修井应分类表示,并测注高程。实测有特征意义的独立树表示,实测古树并标注编号、树种及胸径。地下管线调查测量: 地下管线调查包括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收集整理,采用测井法、探测法和坑探法对不明地下管线进行实地调查。 地下管线图以管线两侧的地形为背景,表示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地下管线图分为综合管线图、各类专业管线图。 线路中线测量: 中线测量是将设计线路放样到实地上,为工程的详细测量工作打下基础,为线路工程平面测量、纵横断面测量、各项调查测量和施工详细放样提供依据。线路放样是将线路起点、交点、曲线主点、终点在现场实地标定。直线段间隔 150~250米,曲线段间隔 40~60米。 在中线测量过程中,由于分段、局部改线等原因,造成中线里程不连续,称为中线断链,应作断链处理。 纵横断面测量: 纵横断面测量是在水准测量和中线测量之后进行,根据控制点的高程,施测线路中桩的地面高程,中线穿越道路、建筑物、水域、坡坎等地形变化处应加桩。横断面测量是测量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地面高程。横断面测量后按一定比例绘制纵横断面图。 考试样题 简答题: 1.地下管线的实地调查方法有哪些?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有测井法、探测法和坑探法。测井法是量取检修井面到管外顶和管内底、沟内底的埋深,量取井中心到管中心线的偏距。 探测法是利用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测各种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埋深。坑探法是通过开挖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 2.简述市政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任务及作业流程。 见分析要点:测量任务及作业流程。 3.简述在市政工程中线测量中中线断链的定义及处理方法。 在中线测量中,由于分段、局部改线等原因,造成中线里程不连续,称为中线断链。 当断链靠近线路的起、终点时,可将断链点移至起、终点。断链不应设在建(构)筑物上和曲线内,宜设在直线段的整里程桩处,实地应钉断链桩,桩上注记线路的来向、去向里程和应增减的长度。断链应在各有关资料和图表中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