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航空摄影的质量控制
浅析航空摄影的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从航摄技术设计、飞行质量、影像质量和航摄成果资料检查验收等方面浅析航摄的质量元素和质量要求.旨在探 讨提高航摄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航空摄影;质量控制;检查验收
引言
通过航空摄影获取的像片能最详尽地记录地 表的地物、地貌以及相 互之间的关系,是测制和更 新l 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信息源。航摄质 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航测工作中的影像匹配、像点 坐标最算,影响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测绘 成果的数学精度,影响数字正射影像图、三维仿真 等后期成果的影像质量和效果。因此,对航摄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航摄质量的重要 f段之·。笔者试通过航测生产及航摄成果验收的实践,浅析航摄主要环节的质量控制点。
航摄技术设计的质量控制
航摄技术设计是航空摄影的最主要的环节之 一 根据测图单位所测制的地形图的成图比例尺、成法、精度要求、航摄期限和其他特殊要求,严格按照设计程序把好设计质量关,对可能影响航摄成果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2.1航摄比例尺和焦距的确定
航摄像片比例尺和航高直接关系到航空摄影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图面综合取舍指标、像片影像分辨率等因素。选择航摄比例尺主要应考虑内业 面精度放大倍率的限值和由高程精度要求 所决定的航高限值。
平坦地区宜选择短焦距的航摄仪,以便提高立体j建测的精度,使高程中误差在允许值以内;在山、高山区宜采用长焦距的航摄仪,如果在山区特另:1”i' Y】.区仍采用短焦距的航摄仪进行航摄,会增
加航摄死角。
2.2航高的确定
根据航摄比例尺分母m和航摄仪焦距 的乘积计算摄影航高(飞机相对摄区的平均平面的高 度)为: 日摄影=m。
2.3航摄分区的确定
根据摄区内的航摄比例尺、平均平面的高程、地形高差、飞行安全等因素,合理划分航摄分区并确定飞行高度,使全摄区航摄比例尺基本保持一致。航摄分区一般要求分区界线应与成图图廓线一致,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8000时,不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8000时不大于 1/6相对航高。
2.4航线设计与敷设
一般应按图幅中心线或相邻两排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保证平行于摄区边界线的首末航线敷设在摄区边界线上或边界线外,确保摄区边界实际覆盖不少于像幅的30%。
2.5航摄时间的限定
要在规定的航摄期限内,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充足、地表植被对摄影质量影响最小的季节进行摄影。对于农区和林区,应尽可能在当地的春末、夏初时期摄影。对坡度特大的陡峭
山区,应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季节摄影。平地航摄时,太阳高度角应大于20~,丘陵地航摄时,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O。,山地航摄时太阳高度角应大于45。高层建筑密集的城区和高差特大的山区,摄影时间
应限制在当地正午前后1小时内。
飞行的质量控制
3.1测区覆盖范围的控制
测区边界航向覆盖应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旁向覆盖应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像幅的30%。分区
/ 3
边界应能满足分区各自独立和满幅的要求。分区边界线如果航向相同,旁向正常对接,航向各自超出分区边界一条基线。航向不同,航向各自超出一条基线,旁向超出不少于像幅的30%。
3.2像片重叠度的控制
供航测内业用的像片要考虑到像场边缘各种光学误差的增加,像片边缘1.5厘米内的影像一般不予采用。当个别像对的航向重叠小于56%但大于53%,且相邻像对的航向重叠大于或等于58%时或旁向重叠小于20%但大于l3%时,至少要确保满足相邻像对(三片重叠)的立体测图定向点和测绘工作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5厘米的要求。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高山区,因投影差的影响可使影像向像片边缘移位,可能造成影像重叠减少,因此山区航摄时,必须加入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的重叠度误差的改正数。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一般按下述指标参考,平地6o% ±2%和25% ±2%;丘陵地62% ±3%和28% ±3% ;山地65% ±5% 和32% ±5% ;高山地70% ±5% 和38% ±10%。
3.3像片倾斜角的控制
普通飞行条件下的低空航摄,由于气象状况的不稳定性,可能出现较大的倾斜角,在航高小于1200m时,允许个别像片倾斜角最大不超过4。但应当考虑到圆水准气泡的移动滞后于飞机的倾斜动作,特别当倾斜角较大时,气泡压于圆水准器的边缘,无法读出正确的角值。所以当气泡读数稍大于3。时,实际倾斜角已可能达到4。
3.4像片旋偏角的控制
在山区或低空航摄时,由于气流变化较大,经常出现大于lO。甚至更大的旋偏角,影响到内业加密的相对定向和模型连接的精度,随着数字测图仪器的发展,对旋偏角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情况下航摄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8000相对航高大于1200米时,旋偏角不大于8。;航摄比例尺小于 1:4000、大于1:8000,旋偏角不大于10。;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4000,旋偏角不大于l2。在确保航向、旁向重叠度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个别像对的旋偏角可略大于l2。,但不能超过总数的4%,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三片。
3.5航线弯曲度的控制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采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航线弯曲度可不作强调要求,但考虑减少航测时的工作量,航线弯曲度一般应小于3%。
3.6航高差的控制
为了保证预定的像片比例尺达到航摄设计要求,一般按以下要求控制:航摄比例尺大于1:10000 时,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不大于20m.最大最小航高差不大于30m。摄影分区内的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大于50m,当相对航高大于lO00m 时,摄影分区内的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 于设计航高的5%;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10000时,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不大于30m,最大最小航高差不大于50m。摄影分区内的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设计航高的5%。
影像的质量控制
4.1胶片选型的控制
选择恰当的航摄软片是确保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应正确选择反差系数、感光度、曝光宽容度和色感性能与摄区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航摄软片。
4.2底片冲洗质量控制
强调软片冲洗处理过程的规范化,有效的控制航摄底片片基的不规则变形。每筒底片在冲洗时需加光楔试片,并绘制感光特性曲线对比分析,确定胶片感光性能。对冲洗药液、速度、温度等,要进行检查并调整,一般显影液的温度宜在l8~220c之间,定影液和显影液的温差不超过±5℃。
4.3底片密度与反差控制
底片的平均密度应控制在0.7~1.0的范围内。为保证底片的透明度,其灰雾密度不大于0.2,为能够判别地面上最暗景物的影像,底片的最小密度要比底片的灰雾密度增加0.2,为能够判别地面上最亮景物的影像,底片的最大密度一般控制在I.4~ 1.8;底片的反差一般控制在I.0左右,最大反差不大r 1.4,最小反差不小于0.6。
/ 3
4.4底片压平精度控制
采用立体坐标量i见0的方法检查压平精度,测定标准配置点和若干检查点的坐标和视差,按模型相对定向要求进行计算,检查点上的剩余上下视差应小于或等于0.02ram。
4.5底片、像片晒印质量控制
日视法检查要达到底片影像清晰、色调一致、反差适中、层次丰富,能辨别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 的小地物,同时框标、水准气泡、时钟、气压高度表等 关记录的标志必须清晰、齐全。定影和水洗时问 充分,防止感光药膜变软,产生影像漂移。定影和水洗时问要充分,防止感光药膜变软,产生影像漂移。
航摄成果检查验收的质量控制
5.1航摄成果资料检查
按规范和航摄合同的规定对航摄底片、像片、像片索引图、各类记录数据和表格等全部成果资料,逐项进行认真的检查,详细填写检查记录,按照GB/T16176—1996(国家基础航空摄影产品注记与包装规范》整理提交验收单位验收。
5.2航摄成果资料验收
严格按照GB/T15661《国家基础航空摄影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和航摄技术设计书的要求进行验收。对航摄过程中因客观原因造成的局部质量问题,应从成图的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提出协商补救的措施,合理评价成果资料质。
5.3主要检查验收方法
数据测定法:凡是能够通过人工量测和仪器测定以数据表达的指标,都必须分项进行全面量测和分批进行抽样测定,尽可能做到科学化、数据化。样片比较法:在抽样测定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航摄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指标,制定不同地区、不同景物特征的标准样片,通过对照同类样片进行比较,鉴别摄影质量的优劣。
目视检查法:是检查验收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对摄影和摄影测量的实践经验和对规范、合同 条款的正确理解,是目视检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5.4检查验收内容
航摄参数质量检查:检查航摄仪检定数据、航摄底片压平检测数据、底片密度测定数据、GPS站点测量数据及精度检测报告等数据是否符合航摄规范要求。
飞行质量检查:检查摄区、分区图廓覆盖情况,航摄比例尺、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绝对漏洞和相对漏洞、像片倾斜角、旋偏角、航线弯曲度、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补摄与重摄等是否符合航摄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
影像质量检查:检查影像清晰度、最大密度Dmax、最小密度Dmin、灰雾密度Dn、影像反差AD、影像色调、冲洗及晒印质量、像点位移、框标、水准气泡、时钟、气压高度表、云影和底片缺陷等是否符合航摄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
附件质量检查:检查航掇底片及晒印像片的编号、摄区分区和航线及像片结合图、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摄底片密度检测报告、航摄飞行记录、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产品自检报告等。检查其数据是否正确、齐全、完整、规范。
结束语
航空摄影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航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资源勘探、城镇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监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及重点经济建设项目测绘产品质量,因此,对航摄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 3
第二篇:质量控制
★ 知识点精要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编制依据:
(1)工程承包合同、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
(2)企业和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要求;
(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有关施工操作规程;
(4)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及项目计划。
2.基坑(槽)验槽,应重点观察柱基、墙角、承重墙下或其他受力较大部位。
3.边坡塌方的原因:
基坑(槽)开挖坡度不够,或放坡不当;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时,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造成涌砂涌泥、涌水;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外力振动影响;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等。
4.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原因:
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土的密实度降低。
5.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答:
(1)经返工重做,应重新进行验收;
(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5)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6.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是:编制依据;项目概况;质量目标;组织机构;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确定;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实验要求;改进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表2-2工程质量事故分级
1.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对未按照节能设计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责令改正,整改所发生的工程费用,由()负责。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施工单位
【答案】D
【解析】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对未按照节能设计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责令改正,整改所发生的工程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
2.当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可请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协调处理。
A.验收组织者.
B.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C.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D.总监理工程师
【答案】 B
【解析】
竣工验收时,当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可请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处理。
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经返工重做或更换器具、设备的检验批,不需要重新进行验收
B.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签定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C.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虽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但仍不可予以验收
D.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一律不予验收
【答案】 B
【解析】
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经返工重做或更换器具、设备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5)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4.钢材、钢铸件的()等应符合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A.品种
B.规格
C.性能
D.出厂时间
E.生产单位
【答案】 ABC
【解析】
钢材、钢铸件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5.造成挖方边坡大面积塌方的原因可能有()。
A.基坑(槽)开挖坡度不够
B.土方施工机械配置不合理
C.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
D.边坡顶部堆截过大
E.开挖次序、方法不当
【答案】 ACDE
【解析】边坡塌方原因:
(1)基坑(槽)开挖坡度不够,或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放成不同坡度,致使边坡失稳而塌方。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时,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造成涌砂、涌泥、涌水,内聚力降低,引起塌方。
(3)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外力振动影响,使边坡内剪切应力增大,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土体失稳而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6.重大事故书面报告不包括()等。
A.事故发生的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B.监理单位应承担的责任
C.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结论
D.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E.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
【答案】 BC
【解析】事故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各参建单位名称;
(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3)事故的初步原因;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事故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三、案例题
7.背景资料:
某写字楼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土建和装饰装修施工合同,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该工程土建施工和装饰装修进行工程监理。在该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
装饰装修合同中规定5000m的花岗石石材由建设单位指定厂家,施工单位负责采购。当第一批石材运到工地时,施工单位认为是由建设单位指定用的石材,在检查产品合格证后即可用于工程。监理工程师认为必须进行石材放射性检测。经抽样检验发现石材质量不合格。事件2:
为了赶工期和避免人员窝工,在屋面防水工程、室内轻质隔墙、安装管道和电气管线敷设、专业工程预埋件、预留空洞还未完工之前,施工单位就进行了室内抹灰、吊顶、裱糊、饰面板工程施工。
事件3:
该写字楼外墙采用隐框玻璃幕墙,幕墙与主体结构采用后置埋件连接,因为幕墙构造需要,在填充墙上也采用后置埋件连接。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在现场室内混凝土构件上埋置了两块后置埋件,并委托施工单位直属的有专业检测资质的检测中心对这两块后置埋件进
行了检测,作为后置埋件检测的依据。
事件4:
在玻璃幕墙安装完毕后,由施工单位自己的检测机构对幕墙进行了“三性试验”,符合规范要求,于是对该幕墙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了合格验收。
问题:
(1)对于事件1,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指定厂家的装饰材料进场做法是否正确?若施工单位将该批材料用于工程造成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是否有责任?说明理由。
(2)根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相关规范的规定,对水泥、室内用人造木板要进行哪些性能指标的进场复验?
(3)对于事件2,请问施工单位的施工程序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正确的建筑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程序是什么?
(4)对于事件3,填充墙上是否可以作为幕墙的支承点?如必须在填充墙上设置支承点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5)对于事件3,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单位可否承担本工程的检测任务?为什么?施工单位检测的样本是否正确?为什么?
(6)对于事件4,幕墙的“三性试验”是指什么?施工单位对幕墙进行“三性试验”的做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误之处。在幕墙施工过程中,主要应进行哪些性能试验?
【解析】
(1)
①不正确。对到场的建筑装修材料进行检验,是施工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责任。
②若施工单位将该批石材用于工程,则应承担责任,建设单位无责任。因为石材是施工单位采购的。
(2)抹灰工程应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进行复验;饰面板(砖)和地面工程应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安定性和抗压强度进行复验;室内用人造木板应进行甲醛含量复验。
(3)施工单位的施工程序不正确。应该在屋面防水工程、室内轻质隔墙、安装管道和电气管线敷设、专业工程预埋件、预留空洞施工完毕后,才进行了室内抹灰、吊顶、裱糊、饰面板工程施工。
(4)不可以。如因构造要求,必须在填充墙上设支承点时,应加设钢筋混凝土拄、梁等构件作为支承点,并经设计单位认可。
(5)
①施工单位的下属检测中心不可以承担本工程的检测任务,因为检测机构不得与所检测工程项目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②施工单位检测的样本不正确。因为检测的样本是施工单位在特定室内埋设的后置埋件,不具有代表性,检测数量应根据不同情况按比例在现场随机抽样检测。
(6)
①幕墙的“三性试验”是指规范要求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供建筑幕墙的风压变形性能、气密性能、水密性能的检测报告。
②施工单位对幕墙进行。“三性试验”的做法不正确。错误之处如下:
由施工单位自己的检测机构对幕墙进行“三性试验”不符合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的相关规定。“三性试验”应该在幕墙工程构件大批量制作、安装前完成,而不应该在幕墙竣工验收时进行。
8.背景资料:
某施工总承包单位承接了某市重点工程,该重点工程的建筑面积为4.5万m2,地
上28层,地下2层,由该市某甲级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采用大模板施工方案。建设单位委托本市某甲级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工程施工监理。并到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经建设单位同意,该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基坑围护与基础工程施工分包给某专业地基与基础施工单位,但在签订分包合同之前未经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问题:
(1)针对该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自控主体和监控主体分别是什么?
(2)针对现浇混凝土工程所用材料、施工过程和实体应检查哪些内容?
(3)监理工程师是否有权要求施工单位对已经检验过的钢筋隐蔽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剥离检查?由此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费用增加责任应由谁承担?
(4)施工总承包单位选择分包单位的做法是否妥当? 正确做法如何?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与基础施工单位责任造成基础施工质量问题: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是否承担责任?原因是什么?
【解析】(1)
①在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总承包单位、基地与基础施工单位为自控主体;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站为监控主体。
(2)检查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的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配合比、搅拌质量、坍落度、冬季施工浇筑时入模温度、现场混凝土试块(包括制作、数量、养护及其强度试验等)、现场混凝土浇筑工艺及方法(包括预铺砂浆的质量、浇筑的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高度、施工缝的留置、浇筑时的振捣方法及对模板,支撑的观察等)、养护方法及时间、后浇带的留置和处理等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混凝土的实体检测应检测混凝土的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
(3)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对钢筋隐蔽工程进行剥离检查。
如果钢筋隐蔽工程剥离检验合格,建设单位承担由此发生的全部追加合同价款,赔偿施工单位损失,并相应顺延工期;如果剥离检验不合格,施工单位应承担发生的全部费用,工期不应顺延。
(4)
①不妥当。
总承包单位选定分包单位后,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表》,经项目监理机构审查批准总承包单位提交的《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表》后,再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
②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与基础施工单位责任造成基础施工质量问题,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承担责任。原因是地基与基础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了工程分包合同,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对分包工程施工质量承担连带责任。
9.背景资料:
某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23723㎡,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12层,首层高4.8m,标准层高3.6m。顶层房间为有保温层的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程结构施工采用外双排落地脚手架。工程于2007年6月15日开工,计划竣工日期为2009年5月1日。
2008年5月20日7时30分左右,因通道和楼层自然采光不足,瓦工陈某不慎从9层未设门槛的管道井坠落至地下一层混凝土底板上,当场死亡。
问题:
(1)本工程结构施工脚手架是否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说明理由。
(2)从安全管理方面分析,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对落地的竖向洞口应采用哪些方式加以防护?
【解析】
(1)本工程结构施工脚手架需要制专项方案:理由: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整理办法》规定:要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脚手架高度24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本工程中,用脚手架3.6mm×11m +4.8m=44.4m>24m。必须编制专项方案。
(2)事件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楼层管道井竖向洞口无防护;
②楼层内在自然采光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设置照明灯具;
③现场安全检查不到位,对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整改;
④工人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
(3)采取的措施有: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凡落地的洞口应加装开关式、固定式或工具式防护门,门栅网格的间距不应大于15cm,也可采用防护栏杆,下设挡脚板。
10.背景资料:
某市一综合楼,结构形式为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地上20层,地下2层,建筑檐高66.75m,建筑面积56000㎡,于2005年3月12日开工口屋面卷材防水层(卷材及其配套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后,直接在上面进行刚性保护层施工。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形缝等部位防水层出现裂缝,并逐渐发展,在女儿墙泛水处出现了渗水现象。
问题:
(1)简述该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2)分析屋面卷材防水层开裂的原因。
【解析】
(1)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是从工序质量到检验批、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2)屋面卷材防水层开裂的原因有:
①变形缝设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或变形缝节点构造处理不正确;屋面面积较大,温差变形明显,防水层产生胀缩现象,引起裂缝。
②刚性保护层与卷材防水层之间漏设隔离层,刚性保护层因胀缩变形,引起防水层裂缝。
第三篇: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1清除焊渣、毛刺; 质检要求:毛刺打平,焊渣除净。
2除油除锈;
质检要求:预涂件表面无油污、锈蚀和氧化皮;表面平整。3磷化(含表调); 质检要求:
a.磷化膜细致、均匀;b.膜厚1~3 μm。4水洗; 质检要求:a.预涂件表面不得返锈(发黄);b.预涂件洗水滴液:电导率<50μs/cm;PH<6.5。应指出,该工序对洗水水质要求较高,这是保证水洗质量的重要环节,生产及其管理者应做好纯水生产水质的监控工作,把好质量关。5电沉积;质检要求:电泳漆液均匀、细腻,呈均相状态;漆液固含量、颜基比、电导率、pH值(助剂含量)、浴温及施工电压(电流)均处于正常范围。6电沉积后洗; 质检要求:洗液流量,压力均正常;手触湿膜:干净;指压湿膜:压印明显—涂膜厚度可望获得保证。7干燥固化。质检要求:a.对刚出烘炉涂件的检测:涂膜不发黄、发脆,如出现上述情况,说明烘烤温度过高;趁热触摸涂件不粘手,如粘手,说明温度偏低,涂膜内在质量将降低;涂膜色泽正常。b.仪器检测涂膜厚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技术要求。阴极电泳涂装的质量管理2.1阴极电泳涂装的典型工艺流程由于处理的材质和表面状态不尽相同,所以所采用的工艺流程、特别在前处理的工艺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较为常见的流程如下:机加工成形产品→清除焊渣毛刺→上线→脱脂(除锈)→水洗→表调磷化→水洗→电沉积→电泳后洗→干燥固化→产品。2.2涂膜质量问题及质量要求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涂膜将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1)外在质量即装饰质量问题,主要是颜色、光泽和平整度三项,其质量要求主要看该涂膜是作底漆还是作“底、面合一漆”的不同而异。(2)内在质量问题,包括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两方面。·机械性能涂膜附着力(级):级数越大表示附着力越差,一般以“0”级为最好。涂膜厚度(μm):由于受到电阻的影响,涂膜厚度总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一般而言,涂膜不宜太薄,太薄不仅降低其光泽和平整度,而且会降低涂膜综合性能。不管属于何种产品,增加涂膜厚度,对提高涂膜的光泽、丰满度和内在质量都是有利的,但从降低涂装成本考虑,过厚是不必要的。涂膜硬度(H):硬度适中为好(如2H)。过小将降低其机械性能,同时,其耐腐蚀性能亦无法得到保证;过大,涂膜变脆,其柔韧性、耐冲击性将降低,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降低涂膜的使用寿命。涂膜柔韧性(mm):这是一项保证涂膜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一般以试验涂膜裂纹长度小于2mm为符合要求。冲击强度:一般要耐50cm的冲击才符合要求。·耐腐蚀性能包括耐水性、耐汽油性、耐化学药品(酸、碱)性,常用耐盐雾性综合表示。对阴极电泳涂膜而言,其耐盐雾性至少要达到720h以上才符合要求。涂膜的机械性能对涂膜的耐腐蚀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户亦应加以重视。
2.3涂膜质量的影响因素在阴极电泳涂装中,影响涂膜质量的因素主要有5个。(1)购进的涂料产品质量不佳或不稳定。此因素对涂膜质量的影响是首要的,影响的大小视产品质量优劣程度的不同而异。(2)预涂件的材质及表面状态。预涂件材质及表面状态用现有的表面处理方法或工艺无法提供质量保证,即表面处理方法(工艺)不佳、不完善所致。表面处理方法虽好但操作不到位,导致处理质量不过关。此因素对涂膜质量的影响较为广泛,不仅影响涂膜的外观质量,而且将影响涂膜的附着力、厚度乃至它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它不仅是一个从始至终不能放松警惕的操作因素,而且也是工艺设计者需要着意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3)电泳槽液不稳定,涂料溶解性、分散性差,乳化效果不好,导致电泳特性差。影响电泳槽液稳定及其电泳特性的因素有:涂料产品质量(差);槽液工艺参数控制不到位;循环搅拌系统失控、运营不正常;杂质离子(污物)干扰和破坏。这是一个大的影响因素。此因素对涂膜质量的影响是全面的甚至是致命的。涂膜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基本集中于此。
(4)电沉积后水洗不充分,多余涂料未洗净或洗涤冲力过大,将已沉积的湿膜冲薄。此因素主要影响涂膜的外观质量,或使涂膜变薄。(5)湿膜干燥固化条件不充分或失控,如:
烘烤温度过高或过低;烘烤时间过长或过短。此因素对涂膜质量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它的外观质量,而且还影响它的内在质量。(6)人为因素。人员技术素质和职业操守好坏不等。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调动和值得开发的因素,涂装线的成功或失败全赖于此。由上可见,影响涂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或是一个措施跟不上,都会使涂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3质量管理措施(1)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和职业操守;(2)健全质量规程和岗位责任制,使质量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3)加强涂料产品质量验收,对每批进厂涂料必须进行系统检钡0,非标产品不能入库;对每次投槽涂料亦需进行相关检测,不符合质量技术要求的,亦不能投槽使用。(4)保持操作环境整洁,防止污物(如悬链轨道上的锈迹、尘埃、润滑油等)掉入各工作液(特别是电泳槽)或涂件上,造成“二次污染”,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5)明确质量控制点,加强质量监控。4质量控制点及质检要求总的要求是: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个工序的处理质量,而且要每时每刻关注每个工序中每个参数的细小变化,并将瞬间突变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简而言之,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力求“微观管理”。从阴极电泳涂装的工艺流程得知,其质量控制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线前控制点;第二部分为上线后控制点,现分别予以讨论。4.1上线前质量控制点上线前质量控制点只设一个,这就是清除焊渣、毛刺。该控制点主要是针对有切割、电焊作业的机加工产品在成形后其表面的焊渣、毛刺等“多余”部分,必须在上泳涂线之前将其清除,其处理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不仅关系到预涂件相关部位的涂膜厚度和附着力,而且还将影响涂装产品的外观质量。这是因为焊渣、毛刺的凸出部、焊渣中被烧焦的碳素等物质不清除,不仅降低预涂件表面的平整度,而且将降低有关部位的导电性。该工序多为手工或半机械处理。为了保证处理质量,要求有比较严格的质检制度。质检要求:毛刺、焊渣除净、表面平整。4.2上线后质量控制上线后主要分为4个工序,分别是:前处理工序,包括脱脂(除锈)、表调、磷化、水洗;电沉积工序;电沉积后洗工序;湿膜干燥固化工序。4.2.1前处理工序(1)脱脂除锈。该工序是表面处理最为重要的工序,其处理质量的好坏是保证涂膜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该工序的处理方法较为常见的有酸洗(或“二合一”)法、超声波法等。影响处理质量的因素虽略有不同,但亦有共同点。如预涂材质及表面状态、工作液的种类、性能及其pH、操作温度、Fe3+离子含量、工作液的使用周期等。质量控制应关注工作液的pH、操作温度和工作周期(Fe+离子浓度)。当处理效果明显下降,采用提高pH或温度仍无效果时,主要是工作液使用周期过长(Fe2+离子浓度过高)所致。此时为了保证处理效果应果断采取措施即更换新液。质检要求:预涂件表面无油污、锈迹、氧化皮和其他杂质(金属表面完全裸露),表面平整,不返锈。(2)表调、磷化。电泳涂装要求涂件有较高的磷化质量,一是膜厚要均匀无遗漏;二是结晶细致;三是膜不能过厚。为了保证磷化质量,磷化前预涂件表面预先经过“表调”是必不可少的。影响磷化质量的因素除r与磷化剂的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外,还与工作液的温度、总酸度、游离酸度、促进剂浓度等参数的操作控制有关。这些参数因磷化产品的不同而不同,管理者和检测人员应定时或不定时地做好监控工作,切实控制好这些参数。质检要求:磷化膜均匀、细腻、膜厚1—3μm,不能过厚,否则,将使涂膜变得粗糙或者降低涂膜厚度甚至电泳不上。(3)水洗此处水洗包括2个工序的水洗:·脱脂除锈后洗。该工序的水洗主要是为了洗净预涂件表面的残酸、残碱,以避免它们污染和干扰下道工作液(表调、磷化)的处理效果和使用寿命。对涂装质量本身并无直接的影响。只要洗后保证了洗件的洁净度(不降低表调剂、磷化剂的使用效果)就算达到了洗涤目的。质检要求:滴水pH中性,洗件湿润均匀,无挂珠。·磷化后洗(附纯水水质要求)。该道工序的水洗远比前道工序水洗重要,而且对水洗质量要求非常苛刻,其原因在于磷化后如果不洗净工件表面残存的磷化剂和其他杂质,将会引起两个严重后果:①残存磷化液中的Zn2+、Fe2+、H2PO4-、HPO42-、HPO43-等可溶性盐
类离子是电泳涂膜“蛤蟆皮”、“针孔”等弊病的“元凶”,随着它们的混入和含量的增加,将造成大量的涂膜质量问题,后果极为严重;②残存磷化剂中可溶性盐类离子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含量过高引起树脂析出而沉淀,从而降低涂料利用率,严重时甚至会使电泳槽液报废,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质检要求:预涂件洗水滴液pH小于7;电导率小于50μS/cm。应特别指出,磷化后最后一道水洗对纯水水质要求较高,这是保证该道水洗质量的重要环节。管理者及操作人员应做好纯水水质的监控工作。纯水水质要求:电导率小于20μS/cm(pH<6.5)。工序质检重点:①油、锈、污除净;②磷化膜厚1~3μm;③洗件滴水电导率小于50μS/cm。4.2.2电沉积该工序是整个电泳涂装的中心环节,涂装线成功与否皆赖于此。因此,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亦集中于此。前面所有工序即前处理质量如何亦将在此得到“反馈”、为了使电沉积能正常地进行和获得好的涂膜质量,就必须正确和全面地执行工艺规程,使电泳槽液始终处于一个稳定、乳化效果和电泳特性均佳的良好状态,以及能维护其正常运行的循环搅拌系统。为此,平常的管理应针对如下几个环节,紧紧抓住不放松。·电泳槽液的工艺参数如固含量、助剂含量、pH、颜基比、电导率、温度、施工电压(电流)应根据不同季节(温度)和是否生产进行适时调整和控制,使之始终处于正常范围。电泳槽液良好状态的特征是:漆液均匀、细腻、呈均相状态。应以此标准检查槽液。·循环搅拌系统运行正常,槽底各处均无沉淀现象发生。·槽液循环过滤装置、恒温装置、超滤装置等均运行正常,设备(滤袋、滤管)无破漏,透过液清澈(参数符合工艺要求)。·施工电压稳定、电流充足、吊具导电性和阳极液循环系统良好。·正确配漆、使之“熟化”彻底。·检测系统运行正常。4.2.3电沉积后洗为了保证电泳后水洗质量,关键是控制好洗水流量和压力,防止过大或过小。质检要求:手触湿膜要干净;指压湿膜,压印明显—涂膜厚度可望获得保证。4.2.4湿膜干燥固化为了使湿膜各处烘烤温度的均匀分布和热能的充分利用,进烘箱前必须沥干湿膜表面的水迹。烘烤质量的关键是: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要得到足够的保证,但过高或过长也是不适宜的。质检要求(烘烤时间已设定):趁热触摸刚出炉的涂膜不黏手也不发黄,说明涂膜已干透,而且无过烤现象,理应符合质量技术要求;如黏手,说明温度偏低,湿膜仍未干透;如发黄,说明温度偏高,出现了过烤现象,涂膜变脆,将降低其机械性能。仪器检测涂膜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如无异常,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第四篇:案例-测绘航空摄影
2017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知识点整理: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测绘案例分析--测绘航空摄影
第1节 7.1 知识要点
知识点
一、航摄空域申请[掌握]:航摄空域申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内容:
(1)航摄计划制订。
根据航摄范围,编制航摄范围略图,航摄范围略图中应详细标注航摄范围线上所有经纬度坐标,并制订出完成该航摄计划所需要的时间计划。
(2)航摄空域申请。
由航摄项目所在的地方政府出具《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航摄范围和航摄所需要的时间计划等内容。航摄范围略图作为《航空摄影空域申请报告》的必要附件一并报送航摄区域所属的大军区司令部。应获得大军区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和大军区司令部下属空军司令部同意使用该空域的批复两份文件。
知识点
二、编写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掌握]: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与包装、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
知识点
三、机型选择[了解]:机型选择
知识点
四、航摄仪选用[了解]:航摄仪选用
知识点
五、航摄仪检定[了解]:航摄仪检定应由具有相应资历的法定检验单位进行。根据每台航摄仪的稳定状况,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检定。
(1)距前次检定时间超过2年。
(2)快门曝光次数超过20000次。
(3)经过大修或主要部件更换以后。
(4)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以后。
航摄仪检定项目如下:
(1)检定主距。
(2)径向畸变差。
(3)最佳对称主点坐标。
(4)自准直主点坐标。
(5)ccd面阵坏点。
知识点
六、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了解]:(1)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量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真实、清晰地显现地面细部。
(2)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一般根据摄区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选定,详见表7.1.1。
表7.1.1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
知识点
七、摄区划分[了解]:1.划分航摄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区界线应与测图的图廓线相一致。
(2)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四分之一相对航高(以分区的平均高度平面为摄影基准面的航高);
当航摄比例尺不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六分之一相对航高。
(3)在地形高差符合相关规定时,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前提下,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4)当地面高差突变或有特殊要求时,经用户认可,分区界线可以破图廓划分。
2.航摄分区摄影基准面高度的确定
分区摄影基准面的高度,以分区内具代表性的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之和的二分之一求得。
3.航线方向和航线敷设方法
(1)按东西向直线飞行;
特定条件下亦可根据地形走向与专业测绘的需要,按南北向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
(2)为适应1∶2000以上大比例尺航测测图放大作业的特殊性,从航摄像片的最佳覆盖和简化方便测图作业考虑,当m像/m图=3~3.5(倍)时,航线应按图幅中心线敷设,当m像/m图=6~7(倍)时,航线应按旁向两相邻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
(3)按常规方法敷设航线,航线应平行于图廓线。位于摄区边缘的航线应敷设在外缘图廓线上或图廓线外。
(4)水域、海区常规敷设航线时,应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要确保所有岛屿覆盖完整,并能构成正常重叠的立体像对。
(5)根据用户的设计要求,敷设控制航线(亦称构架航线)。
知识点
八、航摄数学基础[了解]:(1)重叠度。按照国家目前航摄及成图标准,像片航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60%~65%,最大不超过75%,最小不少于56%;像片旁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30%~35%,最小不少于13%;以上要求均由相机上的飞行管理系统经设置后自动给予保证。
(2)航摄范围覆盖。旁向在满足范围线内面积及成图要求的前提下,由于地形与基准面差异,旁向适当在16%~31%之间变换;航向超出摄区边界不少于一条基线。
(3)基线长度b=影像宽度×(1-航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4)航线间隔d=影像高度×(1-旁向重叠度)×摄影比例尺分母。
(5)分区肮线条数=分区宽度÷航线间隔。
(6)每航线影像数=每航线长度÷基线长度。
(7)分区总像片数=每航线影像数之和。
(8)总模型数=总航片数-航线数。
(9)最高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0)最高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高点)÷相对航高。
(11)最低点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1-航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12)最低点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1-旁向重叠度)×(基准面-最低点)÷相对航高。
知识点
九、影像处理[了解]:使用数码航摄仪随机的数据后处理软件,分别进行原始数据的辐射处理(以补偿由于温度、光圈和其他辐射因素所造成的缺陷)和几何纠正(以修正镜头畸变和倾斜)后镶嵌在一起,同时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文件输出格式──全色、彩色(rgb模式)和近红外格式。
知识点
十、航摄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像片倾斜角的控制。若航摄采用的是dmc2001数码航摄仪,在倾斜角小于5°范围内其t-as陀螺稳定平台可以自动调整倾斜角。如气流较大,可通过航摄仪主体座架调整水平,保证倾斜角小于3°。
(2)旋偏角的控制
(3)航线弯曲度。为保证飞机有充分的时间以平稳的姿态进入航线,设计预备线长度为3 km。由于有足够的预备线长度,且gps导航系统能直观显示航迹偏差,可将漂移减小到最小,同时飞行管理系统曝光出发点的范围设置可以保证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
(4)太阳高度角。本测区为平地,摄区内地面起伏较小,但为减少航摄像片上阴影过大,故要求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0°。
(5)航高保持。每个分区都有设计航高,航高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摄影比例尺和像片重叠度。飞机按照基准值飞到航空摄影要求的作业高度进行作业,同时参考gps实时高程。航线上相邻像片的高差不大于20m,一条航线上最大和最小航高差不大于30m。
(6)摄影质量的控制。严格控制天气标准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必备条件。本次航空摄影必须选择能见度大于8km的碧空天气或少云天气(测区上空无云),尽量保持气象条件的基本一致,以获取影像清晰、色彩饱满的航空像片。起飞前,要对航空摄影机做常规检查,确保电路、机械传动部件工作正常,设备各项设置参数正确无误,光学镜头表面及滤光镜要清洁干净。
知识点
十一、影像质量控制与保障[了解]:(1)在确保飞行天气及质量前提下,飞行结束返航前对每一张小索引像片进行检查,确保无一漏飞且每张像片上无云影及烟雾。
(2)进行辐射及几何纠正、组合;对其中一张像片调色、匀光,而后对整个测区进行调色、匀光。对个别像片进行单独处理。
(3)要求:像片影像清晰,相同地物影像色调基本一致,不同架次像片的色调效果也要基本一致;像片校色正确,色调均匀、色彩分明。
知识点
十二、成果整理与提交[了解]:(1)硬盘存储高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2)硬盘存储低分辨率(12 bit)真彩色影像数据1套。
(3)真彩色像控片1份。
(4)像片缩略(索引)图及数据文件各1份。
(5)航摄相机检定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6)成果资料登记表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7)航摄技术设计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8)航摄技术报告书文本及数据文件各1份。
第五篇:质量控制计划书
质量控制计划 1
目的
提供用来控制产品的过程监视和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和产品变差,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按顾客要求制造出优质产品。2
范围
适用于本厂所有产品的控制计划。3 职责
项目小组负责制定样件、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控制计划表的格式制定。
4.1.1
如顾客未书面规定,控制计划采用APQP(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中文意思是: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或者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手册规定格式。4.1.2
如顾客未要求提供控制计划,则控制计划可以适用于相同过程、相同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同一系列的产品。当顾客有要求时,则须提供顾客具体产品的控制计划。(标准件和非标准件的区别)
4.2
控制计划相应栏目应按如下要求填写和制定: 4.2.1
控制计划的分类:样件、试生产、生产
样件---对发生在样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的描述; 试生产---对发生在样件之后,全面生产之前的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的描述;
生产---对发生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过程特性、过程控制、试验和测量系统的综合描述。
根据适合的APQP阶段,选用不同的控制计划。
4.2.2
控制计划编号:填入控制计划编号,按《技术文件编号规定》填写。4.2.3
产品编号/最新更改等级:产品图号/最新图纸日期。4.2.4
产品名称/描述:产品/过程的名称和描绘。4.2.5
供方/工厂:制定控制计划的公司/工厂的名称。
4.2.6
供方代码:顾客给定的识别号(代码),如顾客没有给定,则不填。4.2.7 产品/过程编号:参照生产流转单。
4.2.8 过程名称/操作描述:各过程(工序)的名称或说明。4.2.9 制造用机器、装置、夹具、工装(生产设备):每一制造过程所用的机器、装置、夹具、工装(生产设备)。
4.2.10 产品/过程规范/公差:材料规范及各过程的制造规范、验收规范、过程参数规范。(可参照产品检验标准)
4.2.11 评价/测量技术: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包括量具、检具、工具或试验设备。在使用一测量系统之前应对测量系统的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准确性、进行分析,并改进。
4.2.12 控制方法:对每一过程如何进行控制的简要描述,通过对过程的有效分析可采用统计技术(如:控制图),检验(首检、自检、互检)记录等来对操作进行控制。如使用复杂的控制程序,需备注控制文件编号。(如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或后继编制的产品检验标准)
4.2.13 反应计划:为避免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操作失控所需要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一般由操作人员、检验人员执行。在所有情况下,可疑或不合格的产品应清晰标识,并隔离和处理。4.3
控制计划的实施和管理
4.3.1
控制计划制定完成经批准后,分发给相关部门。
4.3.2
对于系列产品的控制计划在发生下述情况时,技术部应评审和更新控制计划:过程更改;检验方法、频次等修订;过程不稳定;过程能力不足;对于具体产品的控制计划,除在以上情况下需对控制计划进行评审和更新外,在产品有更改时也需要对控制计划进行评审和更新。4.4
教育计划
4.4.1
质量教育--质量教育是质量管理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质量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并使之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使员工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明确提高质量对于整个企业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在提高质量中的责任,自觉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增以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