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定(试行)
1:10000、1:50000 地形图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定
(试行)
国家测绘局
2004 年12 月
目 次
前言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1 4 航摄系统....................................................................3 5 航摄设计....................................................................5 6 航摄飞行....................................................................9 7 数据处理...................................................................11 8 上交成果....................................................................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偏心分量测定表............................................16 附录B(规范性附录)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表...................................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IMU/DGPS 辅助航摄飞行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表..................18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基站同步观测情况记录单....................................19
前 言
摄影测量的原理就是摄影光束相交得到地面点的点位。确定投影光束(像片)的姿态需要有三个线元素和三个角元素(合称外方位元素)。传统航测成图的方法利用地面控制点并通过空三加密反求光束的外方位元素,该方法严重依赖地面控制点。在测区无法涉足(如中国西南部一些地区)或找不到合适的地面控制点(如沙漠、戈壁、森林及大草原)的地区,该成图方法受到了严重限制。同时,传统航空摄影测量中像控测量的工作量和费用占很大的比重。因此直接获取投影光束(像片)的外方位元素,无需大量的野外控制测量,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自80 年代后期,GPS(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后,GPS 辅助空三方法可直接测量出投影光束的三个线元素,通过空三的方法进而获取角元素,部分实现了直接获取。而开始于90 年代,成熟于2000 年左右的IMU/DGPS(惯性测量单元/差分GPS)技术辅助航测成图方法可直接获取三个线元素和三个角元素,实现了航空摄影后直接进入内业成图工序。从航摄像片直接测定地面点的坐标是摄影测量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适应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基础测绘生产中制作和更新1:10000 与1:50000 地形图对航摄资料的要求,依据有关航空摄影、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等规范和规定,并充分考虑基于IMU/DGPS 技术进行航空摄影的特点与要求,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的制定尽可能考虑了目前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发展水平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情况,在现阶段可以采用本规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待条件成熟,将对本规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规定附录A、B、C、D 为规范性附录。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归口。本规定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参与了讨论和格式修改工作。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李学友、李英成、朱武、曾云、郭童英、薛艳丽。
1:10000、1:50000 地形图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定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采用IMU/DGPS 技术进行1:10000 与1:5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时,对航摄系统、航摄设计、航摄飞行、IMU/DGPS 数据处理、成果提交的基本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1:10000 与1:50000 地形图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其他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可参照执行。类似技术航空遥感应用可参照此规定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 12341 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3977 1:5000、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5661 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8314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9294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
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试用稿),国家测绘局,2001 年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国家测绘局,2003 年 3 术语
3.1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测量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是指利用装在飞机上的GPS 接收机和设在地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基站上的GPS 接收机同步而连续地观测GPS 卫星信号,通过GPS 载波相位测量差分定位技术获取航摄仪的位置参数,应用与航摄仪紧密固连的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IMU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直接测定航摄仪的姿态参数,通过IMU、DGPS 数据的联合后处理技术获得测图所需的每张像片高精度外方位元素的航空摄影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主要包括: 1)直接定向法 Direct Georeferencing 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和惯性测量单元(IMU), 在航空摄影的同时获得差分GPS(DGPS, Differential GPS)数据和姿态数据,通过事后GPS 差分处理及姿态测量数据处理,获取摄影时刻航摄仪精确位置坐标和姿态,通过对系统误差的校正,进而得到每张像片的高精度外方位元素。
2)IMU/D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Integrated Sensor Orientation 将基于IMU/DGPS 技术直接获取的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作为带权观测值参与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获得更高精度的像片外方位元素成果。3.2 偏心分量Lever Arms 分别将IMU 测量中心、机载GPS 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投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以航摄仪摄影中心为原点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上(以铅垂方向为Z 轴,航线方向为X 轴),分解为六个坐标分量,称为偏心分量(见图A.1),包括IMU 偏心分量U-IMU、V-IMU、W-IMU 以及GPS偏心分量U-GPS、V-GPS、W-GPS,其中:
U-GPS 代表GPS 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X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飞行方向为正;
V-GPS 代表GPS 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Y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飞行左侧方向为正;
W-GPS 代表GPS 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Z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天顶方向为正;
U-IMU 代表IMU 测量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X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飞行左侧方向为正;
V-IMU 代表IMU 测量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Y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飞行左侧方向为正;
W-IMU 代表IMU 测量中心与航摄仪摄影中心的空间偏移投影在Z 轴上的偏心分量,取天顶方向为正。
3.3 基站GPS Base-station 设立在测区内或测区附近、具有作为整个测区首级控制点精度、用于与飞机上机载高精度GPS 接收机同步进行GPS 观测的GPS 地面观测站。3.4 偏心角 Boresight misalignment angle IMU 与航摄仪各轴指向及姿态角度定义见图1。IMU 与航摄仪紧密固联后,各轴指向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作偏心角,可分解为三个方向上的角度值(θx,θy,θz),见图2。
图1 IMU及航摄仪各轴指向及姿态角示意图
图2 偏心角示意图
3.5 检校场 Calibration Field 为确定偏心角以及摄站坐标与空中三角测量结果间的系统差,在摄区或摄区附近选取包含两条航线的区域(如图3 所示),采用其他方法(如空中三角测量)精确确定外方位元素,从而进行系统校正。用于系统校正的区域称为检校场。4 航摄系统 4.1 系统组成
航摄系统由航摄仪、机载IMU/GPS 系统与基站GPS 接收机组成。4.2 航摄仪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对航摄仪要求如下: a)符合GB/T 15661 和“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中要求的所有技术指标; b)带有曝光信号传感器,能稳定输出曝光脉冲信号; 4.3 机载IMU/GPS 系统
机载IMU/GPS 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a)机载GPS 接收机为高精度动态测量型双频双P 码GPS 接收机,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1s; b)IMU 测角中误差精度要求:侧滚角(Roll)和俯仰角(Pitch)不得大于0.01º;航偏角(Yaw)不得大于0.02º,记录频率要高于50Hz;
c)具有信号时标输入器(Event Marker)接口,能够将航摄仪快门开启脉冲(即曝光时刻)通过接口准确写入GPS 数据流,脉冲延时不得大于5ms;
d)机载GPS 信号接收天线必须采用航空型产品,具有高动态、高精度双频数据接收能力,并有精确定义和稳定的相位中心,保证能在高飞行高度、高速度情况下正常工作;
e)电源系统应满足航摄作业无间断供电;
f)机内存储系统能够记录和存储航摄作业所有IMU 数据、GPS 数据以及时标(Event Mark)数据及其他必要数据。4.4 基站GPS 接收机
为保证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飞行,必须在基站架设高精度GPS 接收机,与飞机上机载高精度GPS 接收机同步进行GPS 观测。
基站GPS 接收机的性能应与机载GPS 接收机性能相匹配,且满足如下要求:
a)基站GPS 接收机为高精度测量型双频双P 码GPS 接收机,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1s; b)具有带抑径板或抑径圈的GPS 信号接收天线;
c)配有充足的电池或电源系统,能保证航摄作业中供电不间断; d)配有能适应满架次作业所需地面观测数据存储要求的存储器; 4.5 机载GPS 信号接收天线安装
机载GPS 信号接收天线安装应满足如下要求:
a)稳定安装在飞机顶部外表中轴线附近,尽量靠近飞机重心和航摄仪主点位置;当航 摄仪没有实时旋偏角记录装置时,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主点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
b)安装位置应方便偏心分量的测量;
c)飞机转弯时机翼可能对天线造成的遮挡最小; d)尽量使安装后的天线在飞机平飞状态时处于水平; e)尽量避免来自飞机无线电信号源的串扰。
天线安装前,应在计划安装的位置进行GPS 静态观测来验证该位置是否满足上述要求。方法是:在飞机附近无遮挡的适当位置,采用同类型GPS 接收机,与机载GPS 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观测,观察机载GPS 接收机与飞机附近GPS 接收机收到的卫星情况并进行分析。4.6 偏心分量测定
机载IMU/GPS 系统与航摄仪连接安装完毕后,应精确测定偏心分量,并填写偏心分量测定表(见附录A)。偏心分量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lcm。4.7 航摄系统检查
航摄系统所有设备均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性能检测或检定。
航摄系统安装、连接后,应在地面对整个系统进行航摄模拟试验或进行试验飞行,检查IMU、GPS 接收机、航摄仪、电源系统、记录系统等工作是否正常。5 航摄设计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的航摄设计工作按照GB/T 15661 和GB/T 19294 有关规定执行。5.1 航摄方案选择及航线设计 5.1.1 技术方案选择
1:50000 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可采用直接定向法或IMU/D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在山地和高山地以及特殊困难地区(大面积的森林、沙漠、戈壁、沼泽、沿海滩涂等)进行1:10000 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可采用直接定向法或IMU/D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在平地和丘陵地进行1:10000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可采用IMU/D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5.1.2 直接定向法飞行方案 5.1.2.1 按照航摄分区敷设航线。5.1.2.2 每个架次需飞行检校场。
5.1.3 IMU/D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航摄飞行方案 5.1.3.1 按照5.1.4 要求进行加密分区设计和航线敷设; 5.1.3.2 在加密分区四角布设地面平高控制点;
5.1.3.3 系统安装后的首次航摄一般需飞行检校场;使用中出现大的震动后,应飞行检校场。5.1.4 航线敷设与航摄分区划分 航线敷设与航摄分区划分参照GB/T 15661 和“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中的相应规定执行,同时要求:
a)需要进行加密分区设计时,航摄分区界线应与加密分区界线保持一致或者一个航摄分区包含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b)航线敷设和划分分区时应考虑每条航线直线飞行时间一般不大于30min; 5.2 基站布设和测量 5.2.1 基站设计
考虑到观测备份和数据检核,应根据摄区大小,在摄区内合理布设不少于2个基站。1:5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时,摄区内任意位置与最近基站间距离不宜超过400km。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时,摄区内任意位置与最近基站间距离不宜超过300km。5.2.2 基站布设
按照GB/T 18314 与本规定5.2.1 中基站选址原则,结合摄区内大地测量控制成果,在摄区范围内设计位置附近,选择适合布设控制点的点位作为初选基站候选站址。
对基站候选站址进行实地选择,选址原则如下: a)位于开阔处,附近无电波干扰;
b)站点附近交通、通讯条件良好,便于联络和数据传输; c)人员稀少或不易到达的地点,避免闲杂人滋扰; d)点位需要设立在稳定的、易于保存的地点(如房顶等); e)应具有可靠电源,以保障设备充电; f)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g)适合长期作业。以下场合不适宜设立基站:
a)具有强反射的地面,如平坦光滑地面、盐碱地带、金属矿区或邻近水面位置; b)具有强反射的环境,如山谷中、大型建筑物附近等;
c)邻近电磁波强辐射源(在200m 以内),如电台、雷达站、微波中继站等; d)邻近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在50m 以内)。5.2.3 基站埋石
基站位于大地控制点时,直接采用大地控制点;基站位置上无大地控制点,应按照GB/T18314 规定进行GPS 控制点埋石;
基站位于建筑物上时,应按照建筑物上标石埋设,否则须按照GPSC 级点埋石方法进行埋设。基站埋石后,按GB/T 18314 要求填写GPS 点之记。5.2.4 基站测定
当基站点坐标未知时,应对基站实施GPS 静态定位测量,基站测定和坐标解算宜采用如下方法进行:
a)须使用双频GPS 接收机及高精度配套天线; b)采用基站同步联测方式;
c)连续观测2 个观测时段;每个时段时间为UTC 00:05:00 开始,每个观测时段长度不得少于10h;
d)GPS 测量观测数据采样间隔为30s,卫星截止高度角小于5 度,有效观测卫星数不少于4 颗;
e)填写基站同步观测情况记录单(见附录D);
f)以分布在测区周边的2-4个GPS 连续运行站为数据起算基准站,采用IGS 精密星历和高精度GPS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解算各基站点在国家GPS2000 框架下的WGS84框架坐标;
g)基站用户选定坐标系坐标须由WGS84 框架坐标经精确坐标变换求出,基站的高程须全部联测四等水准。特殊困难地区高程可采用CQG2000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拟合方法将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
基站测定也可按照GB/T18314 有关规定,与附近的已知高等级控制点联测,实施GPS 静态定位测量,并精确解算出基站WGS84 坐标系和用户选定坐标系两套坐标。
5.3 检校场布设和控制点测量 5.3.1 检校场及像片控制点布设
检校场及像片控制点布设原则如下(见图3):
a)当摄区难以进入或最大程度上减少地面控制点的需要,可在考虑航摄飞行便利性的同时,布设一个或多个固定检校场。固定检校场应尽量布设在测区内或者在测区附近能够实施野外像控测量的区域,应按照摄区航摄比例尺设置两条相邻的平行航线,每条航线不少于10个像对;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均按60%设计;每个固定检校场的周边须布设不少于6个平高控制点,控制点点位位置如图3 所示,点位与像片边缘不小于1.5cm;
b)为减少航摄时间,检校场也可直接采用摄图区内相邻的2 条或多条航线,每条航线抽取不少于10 个像对。在检校场范围内按照区域网布点原则进行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c)检校场内平高点应选在目标影像清晰、能准确判断点位(平面和高程)、GPS 测量施测方便,并在长期飞行中均能在像片上准确识别的地方。如果在检校场区域内控 图3 检校场布设示意图
制点点位附近选取平高点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必须在地面布设地标点。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作业期间所有地标点的保存完整无损,且在航摄像片上成像清晰完整。5.3.2 检校场控制点测量
在进行检校场控制点测量的同时,需在检校场范围内明显地物处布设至少2个检查点,以便检校场空三结果的检核。
检校场控制点坐标宜采用如下方法测定: a)按照GB/T 13977 以及GB 12341 中规定的像片控制测量技术要求,采用GB/T 18314中规定的GPS 卫星定位网观测方法,在每个控制点位上实施GPS 静态定位测量,解算出每个点位在WGS84 框架下和用户选定坐标系下的两套坐标。
b)控制点和检查点坐标测量也可采用如下方法测量并解算:
1)在点位上连续静态观测一般为4h,采样率为30s;
2)以分布在测区周边的2~4个GPS 连续运行站为数据起算基准站,采用IGS 精密星历和高精度GPS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解算各点在国家GPS2000 框架下的WGS84框架坐标;
3)基站用户选定坐标系坐标须由WGS84 框架坐标经精确坐标变换求出;
4)点位的高程须全部联测水准,特殊困难地区可采用CQG2000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拟合方法将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6 航摄飞行 6.1 飞行前准备
飞机停机位四周应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应不大于20º,避免GPS 信号接收失锁。所有基站须在航摄飞行前进入观测状态,完成电源、存储系统等检查,做好观测准备。为保证机载GPS 接收机与基站GPS 接收机工作时间重叠,基站开机时间应早于机载GPS接收机开机时间,关机时间应迟于机载GPS 接收机关机时间。6.2 航摄飞行实施 6.2.1 检校场飞行方案
采用直接定向法航摄飞行时,必须每架次进行检校场飞行,检校场飞行高度与摄区分区飞行高度相同。
6.2.2 航摄飞行注意事项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飞行首先应满足GB/T 15661 和“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 对飞行和摄影质量的要求,同时:
a)为确保设备安全,须待飞机上所有发动机启动后,方可打开航摄系统的电源开关; b)须在完成航摄系统初始化、检查各项设置和状态正常后,飞机方能滑行;
1)检查IMU 设备初始化是否正常;
2)检查系统中存储设备容量能否满足满架次飞行存储要求; 3)检查航摄系统中各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c)飞行期间基站和机载GPS 接收机数据采样间隔不大于1s;
d)飞机滑行期间应避免附近有高大树木或建筑物等遮挡,以免造成GPS 卫星信号失锁; e)飞机上升、下降速率不大于10m/s,且飞行过程中转弯坡度不宜超过20º,以免造成GPS 卫星信号失锁;
f)需要对检校场进行飞行时宜先飞检校场,避免工作完成后检校场起云,无法进行航摄飞行;如果一个架次内需要进行两种航摄比例尺的飞行,则在每个比例尺航摄高度上都需进行检校场飞行;
g)为避免IMU 误差积累,进入摄区航线时,宜采用左转弯和右转弯交替方式飞行,且每次直线飞行时间不宜大于30min;
h)航摄飞行过程中应及时观察系统工作情况,重点观察GPS 信号失锁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i)飞机降落滑行至飞机停机位停稳后,须等候5min,保证IMU 及GPS 数据记录完整,待航摄系统设备电源关掉后,方可关闭飞机上各台发动机。6.3 飞行后质量检查
6.3.1 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检查
参照GB/T 15661、“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以及“国家基础航空摄影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中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检查,确定是否补摄或重摄,并及时反馈给机组人员。6.3.2 IMU/DGPS 数据质量检查
飞行结束后,应及时对IMU/DGPS 数据质量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a)地面GPS 基站原始数据检查:下载所有基站观测记录数据,检查各地面基站记录的原始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分析该数据是否可以用于后处理,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填写基站同步观测情况记录单(见附录D);
b)机载IMU/DGPS 数据检查:下载机载数据并存储,进行预处理后检查分析:
1)GPS 数据有无失锁现象发生,如果有失锁现象发生,观察失锁发生的区间,并对该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因失锁导致数据不完整而需要对测区进行补摄的范围;
2)IMU 数据是否正常、连续;
3)Event Mark 值是否正常、有无重号、漏号,填写《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表》(见附录B)。
c)预处理精度检查:进行差分GPS 预处理计算,检查观测质量、共星情况和解算精度,分析成果是否满足精确后处理要求,确定是否需对测区进行补摄以及补摄的范围,并填写《IMU/DGPS 辅助航摄飞行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表》(见附录C)。6.4 补摄与重摄
a)航摄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符合要求、但由于IMU/DGPS 数据缺失记录或精度不够,或IMU/DGPS 数据正常、但航摄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存在局部缺陷而须进行补摄时,补摄航线的两端一般需超出补摄范围外一条基线,并考虑与原航线的旁向与航向重叠。
b)因IMU/DGPS 数据质量问题造成整条航线不能测图时,必须重摄。
c)不用于测图的检校场航线,在IMU/DGPS 数据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局部相对漏洞或有其他缺陷(如云影、密度差、脱胶等),在不影响整条航线进行检校场空中三角测量模型连接和选点的情况下,可不补摄。数据处理{IMU/DGPS 数据预处理、差分GPS 计算、IMU/DGPS 数据滤波计算、偏心角及三维坐标系统误差改正、精度验证样区验证计算、总结报告编写} 7.1 IMU/DGPS 数据预处理
对每架次飞行IMU/DGPS 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基站GPS 观测数据、机载GPS 观测数据、IMU 记录数据、Event Mark 数据。在附录B 中,将时标(Event Mark)与像片号一一对应。7.2 差分GPS 计算
按照载波相位测量差分GPS(DGPS)定位技术,精密计算每一张像片于曝光时刻的机载GPS天线相位中心的WGS84 框架坐标。
如果拥有多个基站可选择该架次距离摄区最近的基站数据进行解算或采用多基站数据联合解算,确保采用最优解算结果。
计算完成后提交《DGPS 处理报告》。7.3 IMU/DGPS 数据滤波计算
将每一张像片在曝光时刻的机载GPS 天线相位中心的WGS84 框架坐标数据与IMU 记录数据进行IMU/DGPS 数据精密处理,解算出每张像片摄站点(投影中心)的三维坐标和角元素值。7.4 偏心角及三维坐标系统误差改正
对检校场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解算,得到检校场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值。应用IMU/DGPS 数据处理解算出检校场每张像片的三维坐标和角元素值。
利用空中三角测量计算出的外方位元素值与IMU/DGPS 数据处理解算出的三维坐标和角元素值进行计算,求出偏心角的值以及三维坐标系统误差。
应用偏心角的值以及三维坐标系统误差对整个摄区的IMU/DGPS 数据处理解算出的每张像片的三维坐标和角元素值进行改正,得到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值。7.5 精度验证样区验证计算
每个摄区选取适当的区域作为精度验证样区区,在区域内实地测量一定数量的明显点的坐标和高程,与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对精度验证方案、验证结果进行总结,形成《精度验证样区精度检测报告》。7.6 总结报告编写
对整个IMU/ DGPS 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形成《IMU/ DGPS 数据后处理报告》。包括对差分GPS 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数据情况、解算方法、重要参数、解算结果精度等相关情况的总结;对IMU/DGPS 滤波处理过程的总结;对检校场空中三角测量过程的总结;对偏心角及三维坐标系统误差改正得到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值的总结等。8 上交成果 8.1 成果构成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成果包括航摄底片、像片、摄区范围内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数据等多种资料,分为两部分:
a)航空摄影常规产品;
b)采用IMU/DGPS 技术计算外方位元素的相关成果。8.1.1 航空摄影常规产品
航空摄影常规产品包括:
a)航摄底片、拷贝片、晒印黑白像片; b)摄区范围图(摄区略图); c)摄区完成情况图; d)航空摄影航线、像片结合图; e)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 f)航摄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报告; g)航摄鉴定表;
h)航摄底片密度检测报告;
i)航摄底片感光测定报告及底片摄影处理冲洗报告; j)航空摄影像片结合详图(取代像片索引图); k)航空摄影飞行记录; l)其它资料。
8.1.2 采用 IMU/DGPS 技术计算外方位元素的相关成果
采用IMU/DGPS 技术计算外方位元素的相关成果包括: a)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 b)DGPS 设备检定资料; c)检校场航摄底片资料单;
d)检校场控制点测量报告及外业刺点片; e)基站点位测量报告;
f)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报告;
g)基站同步观测数据以及机载IMU/DGPS 记录数据; h)每张像片外方位元素成果表; i)精度验证样区精度检测报告; j)IMU/DGPS 数据处理报告;
k)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资料移交书; l)其它资料。8.2 成果内容
8.2.1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
IMU/D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含GB/T 19294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中航摄设计书的内容:
a)航摄设计书:按照GB/T 19294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编写。b)IMU/DGPS 辅助航摄设计方案: 1)基站设计:包括站址选择、仪器选择、基站坐标量测、观测方法等; 2)检校场设计:包括位置设计、控制点设计与控制点量测方案; 3)精度验证样区选择;
4)IMU/DGPS 设备以及软件选择; 5)飞行实施方案; 6)预期成果。8.2.2 检校场控制测量报告
检校场控制测量报告应包括: a)检校场控制测量说明及精度报告; b)点位分布略图; c)坐标成果。8.2.3 基站点位测量报告
基站点位测量报告应包括: a)基站点位测量说明及精度报告; b)点之记; c)坐标成果。
8.2.4 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报告
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报告应包括: a)偏心分量测定表(见附录A);
b)航摄飞行IMU/DGPS 记录表(见附录B); c)基站同步观测情况记录单(见附录D);
d)IMU/DGPS 辅助航摄飞行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表(见附录C)。其中b)、c)、d)项每架次都需填写。8.2.5 IMU/DGPS 数据处理报告
IMU/DGPS 数据处理报告应包括:
a)DGPS 处理报告:包括采用软件、处理过程参数、精度报告等内容;
b)IMU/ DGPS 数据后处理报告:包括IMU 数据预处理、检校场空中三角测量解算、IMU/DGPS 数据精密处理所采用的软件,数据处理过程参数、精度报告等内容。
第二篇:第四章_航空摄影技术设计方案
第四章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方案
4.1 地图资料
4.2 航空摄影分区和平均面的选择
航摄分区的划分原则如下: a)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b)应使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为最小,一般不应大于1/4摄影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8000 不应大于1/6摄影航高;c)分区内的地形类别和景物反差应尽量一致;d)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的大小和方向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点方案;
e)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f)划分分区时,应计算分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B)当采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注意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在一个摄影分区可覆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4.3 航线的敷设
a)航线飞行方向一般设计为东西向,特定条件下亦可按照地形走向作南北向飞行或沿线路、河流、海岸、境界等任意方向飞行;b)常规法摄影航线应与图廓线平行敷设,位于摄区边缘的首末航线应设计在摄区边界线上;c)中心线飞行时,根据合同要求按图幅中心线或按相邻两排成图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中心线飞行设计航线时应注意计算最高点对摄区边界图廓保证的影响与相邻航线重叠度的保证情况,当出现不能 保证的情况时应调整航摄比例尺;d)水域、海区航摄时,航线敷设应尽可能避免像主点落水,应保证所有岛屿达到完整覆盖;e)采用GPS导航时,应计算出每条航线首末摄影站的经纬度(即坐标);f)G P 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时,当航线沿图幅中心线飞行,平行于航线飞行方向的测区边缘应各外延一条航线;8)当G 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时: 1)加密分区航线两端应布设控制航线;2)控制航线应垂直于测图航线布设,其两端应超出加密区4条以上基线;3)位于摄区内部的控制航线,应设计在加密区边界线上;4)控制航线的航向重叠度与摄影比例尺的设计应采用GB/T 15661-1995中4.1.8.1的规定。
4.4 航空摄影的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GB/T6962-200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和MH/T1009-2000《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本项目航空摄影的主要精度要求如下:
1)山区部分航向重叠度不小于56%,旁向重叠度不小于15%。不能出现连续重叠度小于60%的航线。
2)不应有连续旋偏角太大的航线(一般不大于15°,最大不大于25°),且连续不得超过3张。
3)同一航摄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四分之一相对航高。4)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同一航线最大与最小航高差不应超过30m,相邻航片航高差不应超过20m,实际航高与预定航高差不应超过预定航高的5%。
5)像片倾角一般不大于2°,个别不大于4°。6)影像色调应均匀、一致,不应有明显拼接痕迹。7)山地部分应有足够的三度重叠,以满足外业布点要求。8)海域部分的摄影时间应尽量一致;平坦地区应选择太阳高度角大于20°,阴影不大于3倍;城镇地区太阳高度角应大于30°,阴影不大于2倍,既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避免过大的阴影。
4.5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相关图表(见附录)
• 摄区范围图(附录1)• 航空摄影分区图(附录二)• 航空摄影分区航线图(附录三)
• 航空摄影基本参数表(航空摄影因子计算表)(附录四)• GPS领航数据表(附录五)• 航空摄影时间计算表(附录六)
第三篇:第三章_航空摄影技术要求及依据
第三章 航空摄影技术要求及依据
3.1 航空摄影基本技术要求
3.1.1 航空摄影机检定
航摄仪的检定方法:
(一)实验室检定法
测角法
多筒准直管法
(二)野外检定法
试验场检定法
恒星检定法 3.1.2 航线设计(航空摄影在有附加条件下的航线设计)
3.1.3 摄影季节
考虑到所在地区是陡峭的山区,选择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季节摄影。
3.1.4 摄影时间
应在当地正午前后一小时内摄影,条件允许可实施云下摄影。
3.1.5 飞行质量
3.1.6 影像质量
3.1.7 补摄与重摄
3.2 相关标准及依据
1)GB/T6962-200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范》 2)MH/T1004-1996《彩色红外航空摄影影像质量控制》 3)《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成果资料的格式和注记》 4)MH/T1005-1996《摄影测量航空摄影仪技术要求》 5)MH/T1006-1996《航空摄影仪检测规范》 6)GB/T19294-2003《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
7)GB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8)GB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9)《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
10)《国家基础航空摄影产品验收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试用稿)
第四篇:辅助生殖技术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
作者单位:
出处:
摘要: 张寅;伍琼芳(1)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南昌330006;(2)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2;31(2): 108-114 不孕不育是一个高度遍及全球的生殖健康问题,近年来不孕症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该病已
成为影响人类发展与健康的一个全球性医学和社会学问题。自从1978年世界上首例“试管
婴儿”-英国的Louise Brown经体外受精(IVF)而诞生,辅助生殖技术(ART)逐渐成为不孕夫
妇的重要治疗手段。ART包括人工授精(hi)、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胞浆内单精
子注射(ICSI)、生殖细胞及胚胎冷冻技术等。而其他ART也在快速改革发展,包括一些建立
在辅助生殖与人类基因组之间的桥梁。一系列辅助生殖相关技术,如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
养成熟(WM)、移植前遗传学诊断(PGD)、单胚胎移植以及冷冻技术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降低常规IVF-ET的费用、风险等提供了可能。综述当前临床及实验性ART技术的相娑
研容讲屐.来源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作者:
作者单位:
出处:
摘要: 乔杰;李红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北京 100083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32(1): 1-2 在世界范围内,约10%-15%的育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困扰。自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RT)呈蓬勃发展之势,并由此引发相关领域在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快速进展。但至今,ART的成功率并不理想,且进步缓慢。探讨影响A
RT成功率的因素,并予以相应的改进,以改善ART成功率是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不断追
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选择适宜的促排卵方案、深人研究导致不孕症的病因、降低ART的并发症,将有助于ART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来源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第五篇:《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定(试行)》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定(试行)》
目 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3.1初始登记 3.2转移登记 3.3变更登记 3.4注销登记
4.房地产抵押权和地役权登记 5.预告登记
6.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6.1更正登记 6.2异议登记 7.文件登记
7.1国家机关、行政执法机构有关文件的登记 7.2当事人有关房地产权利的文件登记 7.3其他文件登记 8.附则
1.总则
1.1(目的和依据)
为了贯彻实施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5日通过的《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范房地产登记行为,根据《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制定本规定。1.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上海市房地产登记处(以下简称市登记处)和区县房地产登记处(以下统称登记机构)以及房地产登记申请人办理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登记。
1.3(房地产登记事务分工)
1.3.1市登记处具体办理下列范围房地产登记事务:
(一)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等特殊范围的房地产登记;
(二)机构查阅跨区县房地产登记簿信息。
1.3.2区县房地产登记处具体办理本区县行政区域内除前款范围外的各类房地产登记事务。
1.4(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2009年7月1日起启用新版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建设用地上的房屋颁发绿色房地产权证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房屋颁发红色房地产权证书;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其他依法可以申请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以及文件登记颁发登记证明。1.5(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
登记机构应当在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统一建立的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上办理房地产登记事务。房地产登记簿是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1.6(房地产登记簿记载内容)
房地产登记簿应当记载以下内容:
(一)土地坐落、土地宗地号、房屋坐落(含房屋幢号、室号或者部位)、房屋编号;
(二)房地产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
(三)土地的权属性质、使用权取得方式(即使用权类型)、土地使用期限、宗地面积、独用面积、分摊面积和土地用途;
(四)房屋所有权来源、房屋建筑类型、房屋建筑结构、房屋层数、房屋建筑面积、用途和房屋竣工日期;
(五)房地产抵押权状况,包括抵押权人、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债权数额、债务履行期限等;
(六)地役权状况,包括地役权人、供役地和需役地、利用范围、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期限等;
(七)预告登记状况;
(八)房屋租赁合同等文件登记状况;
(九)房地产权利限制状况;
(十)商品房预售许可等事项;
(十一)更正登记、异议登记状况;
(十二)房地产登记日、登记受理日;
(十三)房地产权证书或者登记证明编号。1.7(登记工作基本要求)
登记机构及登记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条例》、市政府《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实施若干规定》和本规定的要求从事房地产登记工作。
2.一般规定
2.1(可登记的房地产范围)
本规定所称的房地产包括:
(一)建设用地,包括地上和地下建设用地;
(二)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地下建筑物、构筑物。2.2(可以登记的房地产权利)
2.2.1下列房地产权利的取得、设立、转移、变更或者终止,当事人可以申请登记: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
(二)房屋所有权;
(三)房地产抵押权;
(四)地役权;
(五)其他依法可以登记的房地产权利。
2.2.2下列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事项,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预告登记:
(一)预购商品房及其转让;
(二)以预购商品房设立抵押权;
(三)以房屋建设工程设立抵押及其抵押权转让;
(四)房地产的转让、抵押。
前款情形中,一方当事人未提出登记申请的,另一方当事人按照约定可以单方提出预告登记申请。
2.3(可以登记的与房地产权利相关事项)
2.3.1下列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文件,当事人可以申请登记:
(一)房屋租赁合同,包括房屋出租、转租、承租权转让或者交换、预租合同等;
(二)房屋使用公约;
(三)物业管理文件;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人、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人同意商品房转让时注销相应部位抵押权的承诺书;
(五)其他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文件。2.3.2下列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可以办理登记:
(一)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的生效法律文件;
(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征收集体所有土地、征收房屋、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批准建设用地、房屋拆迁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决定;
(三)行政执法机构对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的认定文件以及已完成整改的证明文件;
(四)行政执法机构对附有违法建筑的认定文件以及已完成整改的证明文件。
2.4(登记程序)
房地产登记程序一般包括:
(一)申请;
(二)受理、收费和核验契税;
(三)审核;
(四)核准;
(五)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公示;
(六)缮证或者注记;
(七)发证;
(八)立卷归档。2.5(土地、房屋的基本单元)2.5.1房地产登记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房屋的基本单元。房地产登记应当按照土地、房屋的基本单元进行登记。
2.5.2土地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2.5.3居住房屋的基本单元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花园住宅的基本单元为幢;
(二)成套住房的基本单元为套;
(三)非成套住房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幢。已经按间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该幢房屋的其他居住部位可以以间作为基本单元。
2.5.4非居住房屋的基本单元为幢、层、套、间,应具有规划确定的完整功能、可以独立使用、有固定的围护结构,并有明确、唯一的编号。其中,独幢的宾馆、公寓式酒店、影剧院、学校、医院、工厂等以幢为基本单元;综合性建筑,以规划确定具有完整功能、可以独立使用的范围为基本单元;办公楼、商场,以规划批准具有固定围护结构的部位为基本单元。2.6(登记申请与代理)
2.6.1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当事人应当到房地产所在地的区县登记机构申请登记;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到登记机构申请登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到登记机构申请登记。
2.6.2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代理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当事人的委托书。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由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委托书;法定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提交户籍证明;法定代理人由人民法院等指定的,提交人民法院等出具的有关证明。
2.6.3两人以上共有房地产的登记,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按份共有的单个共有人可以就处分本人所拥有份额房地产的登记单独提出申请,但应当提交其他按份共有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证明的公证文书。2.7(公证和认证)
2.7.1因房地产赠与、继承、遗赠申请房地产登记的,有关当事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事实或者合同的公证文书。
2.7.2依据有关合同申请房地产登记,一方当事人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合同的公证文书:
(一)外国自然人;
(二)华侨,包括居住在境外持有中国护照无国内身份证明者;
(三)港、澳、台居民;
(四)在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登记注册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7.3当事人约定合同经公证生效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合同的公证文书。
2.7.4下列情形的房地产登记,应当由当事人本人到登记机构办理,确需委托的应当提交有关委托书的公证文书:
(一)自然人处分(转让、抵押)其拥有的房地产申请登记的;
(二)自然人申请注销其本人名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抵押权或者地役权登记(因房屋拆迁注销房地产权利的除外)、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
(三)配偶间变更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的;
(四)已购公有住房增加同住人为房地产权利人申请变更登记的;
(五)自然人申请补发房地产权证和登记证明的;
(六)自然人查阅本人房地产登记原始凭证的。2.7.5当事人提交的公证文书非境内公证机构作出的,还需依法办理认证、确认等手续。
2.8(申请登记文件)
2.8.1房地产登记的申请书应当由申请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代理人申请登记的,由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由代理人申请登记的,代理人除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外,还应当提交被代理人的身份证明。
2.8.2房地产登记申请当事人应当按本规定向登记机构提交申请登记文件原件或者复印件。按规定提交复印件的,登记机构应当对复印件与原件的一致性进行校验,但被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经公证的文件除外。2.9(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
房地产登记申请当事人向登记机构提交的房屋权属调查报告(即房屋勘测报告)应当经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或者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备案;提交的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即土地勘测报告)应当经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或者区县规土管理部门确认。
2.10(身份证明)
2.10.1中国公民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身份证。无身份证的,可以提交有效军人身份证件、中国护照等公民身份证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提交户口簿或者出生证。
前款所称有效军人身份证件,包括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学员证、军官退休证、文职干部退休证或离休干部荣誉证。
2.10.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或者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来往大陆通行证或者旅行证或者身份证。
2.10.3外国自然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身份证或者护照。2.10.4境内法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机关、事业、社团等法人登记证书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境内其他组织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非法人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外国企业驻国内机构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代表机构登记证。
2.10.5在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登记注册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的登记证明。
2.11(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的房地产登记)
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的房地产登记,有关当事人应当按规定事先办理相关审查手续。2.12(登记受理)
2.12.1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到房地产所在地的区县登记机构提交规定的申请登记文件。登记机构应当查验申请登记文件,并根据不同登记申请就共有情况、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是否同意更正以及申请登记文件中需进一步明确的有关事项询问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上签名确认。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齐备的,登记机构应当即时出具收件收据,申请日为受理日。收件收据按照受理登记申请时间顺序全市统一编号。2.12.2收件收据应当注明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申请登记原因和登记类别、房地产坐落、提交文件名称和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登记机构名称、收件时间,申请人应当在收件收据上签名确认。2.13(申请登记文件补正)
2.13.1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尚未齐备的,登记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收件要求。当事人要求登记机构出具书面证明的,登记机构应当一次性出具“申请登记文件补正书”。补正书应当注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申请登记原因和登记类别、房地产坐落、已出示文件和需补正文件、原件或者复印件、登记机构名称、补正书出具时间。补正书一式二份,经当事人签名确认后一份交当事人,一份由登记机构留存。补正期限最长不超过30日,逾期未补正的,补正书失效。2.13.2受理登记申请后,登记机构发现申请事项与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不一致或者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之间缺乏关联的,应当在规定的登记审核时限内一次性向申请人发出“申请登记文件补正书”。补正书应当注明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申请登记原因和登记类别、房地产坐落、已提交文件和需补正文件、原件或者复印件、登记机构名称、补正书出具时间,并告知申请人文件补齐日为受理日,补正期限最长不超过30日。补正书一式二份,一份送达申请人,一份由登记机构留存。发出补正书之日起中止审核。
2.13.3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尚未齐备的,申请登记文件补齐日为受理日。受理登记申请后,登记机构发出“申请登记文件补正书”的,登记审核期限从文件补齐日起计算;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未受理,登记机构应当将已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复印留存,并通知申请人领取申请登记文件原件。2.14(房地产登记申请的合并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下列登记申请:
(一)因房地产转让时,受让人按照规定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房地产转移登记与受让人就该房屋所占范围内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二)因房地产买卖,受让人就该房地产设立抵押贷款支付房价款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房地产转移登记与受让房地产的抵押登记;
(三)商品房预购人以预购商品房设立抵押贷款支付房价款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或者预购商品房转让的预告登记与该预购商品房抵押的预告登记;
(四)因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申请变更登记,致使房地产抵押权变更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房地产变更登记与房地产抵押权的变更登记;
(五)未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房屋建成后,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和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六)申请有抵押权记载的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抵押权注销登记和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
(七)一宗房地产因继承、析产、赠与等情形,继承人同时申请转移登记、变更登记的,登记机构可以合并受理继承的转移登记和相关的转移或变更登记申请。
(八)市房地产登记处认为可以合并受理的其他情形。2.15(登记申请撤回)
2.15.1申请人申请房地产登记事项在房地产登记簿记载、公示前撤回登记申请的,应当由原申请人向登记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原登记申请的收件收据(原件)。
2.15.2登记机构应当在收到撤回申请时查阅房地产登记簿,当事人申请撤回的登记事项未在登记簿上记载的,应当准予撤回,所收申请登记文件在作出准予撤回的三日内退还当事人。
2.15.3当事人申请撤回的登记事项已经在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应当不予撤回。2.16(实地查看)
登记机构在审核时,发现申请登记事项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必要时可以委托房屋、土地调查机构到房地产坐落地对登记标的物状况进行查看,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实地查看的期限不超过20日,但当事人不配合的除外。2.17(准予登记)
登记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登记申请的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的,登记机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完毕时予以公示,记载日为登记日。
2.18(登记顺序)
2.18.1建设用地使用权经初始登记后,该土地范围内的其他房地产权利方可登记。
2.18.2房屋所有权经初始登记后,与该房屋有关的其他房地产权利方可登记,但依据《条例》规定申请预告登记的情形除外。2.19(不予登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构应当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非法占用土地的;
(二)属违法建筑、临时建筑或者附有违法建筑的;
(三)不能提供有效的房地产权属证明的;
(四)房地产权属争议在诉讼、仲裁或者行政处理中的;
(五)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有冲突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
登记机构作出不予登记决定后应当将申请登记文件复印留存,原件退还申请人。
2.20(房地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2.20.1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房地产权证,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共同颁发。
2.20.2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可以申请登记的房地产权利或者房屋租赁合同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文件的登记证明,由市登记处颁发。2.20.3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应当加盖办理的登记机构公章。
2.20.4颁发的房地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由房地产权利人或者其代理人领取,共有房地产权利的,共有人应当协商确定领证人。2.21(登记的法定文字)
房地产登记簿、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记载应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文字,涉及数量、日期、编号的,使用阿拉伯数字。2.22(归并住房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记载)
纳入商品住房种类归并范围的原划拨土地上的住房在办理房地产登记时,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应当记载为“出让”,不记载土地使用年限,并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的附记栏中记载“归并”。
已颁发房地产权证的上述范围住房,登记记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与前款规定不符的,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登记机构应当为申请人换发房地产权证。
3.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3.1初始登记
3.1.1(以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3.1.1.1以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受让人。3.1.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件);
(四)地籍图(原件二份);
(五)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六)出让人出具的已付清全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证明(原件);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1.1.3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应当付清动拆迁、配套等费用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付清该费用的证明。
3.1.2(以租赁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2.1以租赁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载明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承租人。3.1.2.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原件);
(四)地籍图(原件二份);
(五)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3(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3.1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是批准建设用地文件中载明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3.1.3.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四)地籍图(原件二份);
(五)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4(以滩涂围垦成陆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4.1滩涂围垦成陆并经验收合格后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是《滩涂开发利用许可证》载明的主体。3.1.4.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上海市滩涂开发利用许可证》(原件);
(四)滩涂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原件);
(五)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六)成陆后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无前款第(五)项文件,但提交规土管理部门确认土地的用途、面积的证明文件的,可以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权登记。
3.1.5(收购储备国有建设用地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5.1因收购储备国有建设用地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载明的土地储备机构。3.1.5.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原土地使用者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土地储备计划(复印件);
(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储备协议(原件);
(六)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七)地籍图(原件二份);
(八)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6(批准储备国有建设用地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6.1经批准储备国有建设用地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是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载明的土地储备机构。3.1.6.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土地储备计划(复印件);
(四)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6.3储备土地范围内有房屋所有权记载的,申请人应当先行申请房屋所有权的注销登记,但申请人提交保留原房屋的证明文件的除外。3.1.7(依法设立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3.1.7.1依法设立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载明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3.1.7.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四)地籍图(原件二份);
(五)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8(2006年9月1日后批准立项的单建地下工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3.1.8.1建设单位申请单建地下工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应当一并办理出入口、通风口等地面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3.1.8.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件);
(四)地下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五)地面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件);
(六)记载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和地面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1.8.3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确的地下建(构)筑物的水平投影最大占地范围和起止深度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上进行记载,并在其附记栏内注明“地下建筑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为该地下建(构)筑物建成后外围实际所及的地下空间范围”。
3.1.9(核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条件)
3.1.9.1符合下列条件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记载的土地使用人;
(二)申请登记的土地使用范围、位置、面积、用途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地籍图、土地权属调查报告的记载一致;
(三)不属于《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3.1.9.2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土地范围内有他人建设用地使用权记载事项的,应当认定为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存在冲突。3.1.10(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3.1.10.1新建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申请初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该房屋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3.1.10.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记载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五)竣工验收证明(个人自建房屋除外),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规划和用地状况的核验意见(原件);
(六)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八)房屋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编制门牌号批复(复印件); 3.1.10.3 属新建住宅(个人自建住宅除外)的,还应提交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原件)和建设单位住宅维修基金交款凭证(原件);
3.1.10.4 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登记的,还应提交经市或者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备案的载明建设单位保留自有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商品房的销售方案,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业主共有的房地产的具体用途、坐落位置等的证明文件;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部分,还应提交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用途、坐落位置、权利归属等的证明文件。
3.1.10.5属新建配套商品房的,建设单位还应提交与市或区县房屋、规土管理部门签订的建设项目协议书。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的附记栏内注记“配套商品房”。
3.1.11(旧住房综合改造竣工后新增建筑物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3.1.11.1旧住房综合改造竣工后,改造中属加层的房屋、新增小区停车库、物业管理用房、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等新增建筑物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协议约定的产权单位。归业主共有的部分,由建设单位一并提出登记申请。
3.1.1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对旧住房综合改造的批准文件(原件);
(四)约定产权归属的协议(原件);
(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 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六)竣工验收证明,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规划和用地状况的核验意见(原件);
(七)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八)房屋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九)新增建筑物,还应提交房屋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编制门牌号批复(复印件)。
3.1.12(业主共有房地产的登记)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对属于业主共有的房地产应当一并申请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根据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业主共有的房地产的具体用途、坐落位置等的证明文件,在房地产登记簿上进行记载但不颁发房地产权证书,权利人记载为:“业主共有”。3.1.13(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房地产的初始登记)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登记机构应当根据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的证明文件中有关权利归属的内容,在房地产登记簿上分别进行记载。
该证明文件明确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归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的,按房地产开发企业保留自有的房地产办理登记;该证明文件明确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归政府或其他单位的,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将权利人记载为“待定”,不颁发房地产权证书。
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单位申请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用途、坐落位置、权利归属等的证明文件或者申请单位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约定文件(原件)。3.1.14(补办结建民防工程的初始登记)
3.1.14.1已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房地产,申请补办结建民防工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3.1.14.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四)民防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或民防建设工程质量核验证明书(原件);
(五)记载地下建筑物状况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结建民防工程系2003年4月1日以前竣工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民防管理部门出具的该民防工程属非公用民防工程的证明。
3.1.15(2006年9月1日前批准立项的单建地下工程的初始登记)
2006年9月1日前批准立项的单建地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一并申请地下建筑物、地面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地面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原件);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五)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原件);
(六)记载地下建筑物、地面附属设施状况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八)房屋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编制门牌号批复(复印件)。地下工程属于民防工程的,申请人提交的竣工验收证明应当为民防管理部门出具的民防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或民防建设工程质量核验证明书。
2003年4月1日以前竣工的民防工程,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民防管理部门出具的该民防工程属非公用民防工程的证明。
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的附记栏内注明“地下建筑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为该地下建(构)筑物建成后外围实际所及的地下空间范围”;地下工程属于民防工程的,还应当注明“民防工程”,并记载其平时用途;地下工程含社会公共通道的,还应当注记社会公共通道的建筑面积、部位。2006年9月1日前批准立项的地下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应当根据地下建筑物的批准用途记载。
3.1.16(2006年9月1日后批准立项的单建地下工程的初始登记)
2006年9月1日后批准立项的单建地下工程,建设单位申请地下建筑物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应当一并办理出入口、通风口等地面附属设施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记载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面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权证(原件);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五)竣工验收证明,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规划和用地状况的核验意见(原件);
(六)记载地下建筑物、地面附属设施状况的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八)房屋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编制门牌号批复(复印件)。地下工程属于民防工程的,房地产登记申请人提交的竣工验收证明应当为民防管理部门出具的民防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的附记栏内注明“地下建筑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为该地下建(构)筑物外围实际所及的地下空间范围”;地下工程属于民防工程的,还应当注明“民防工程”,并记载其平时用途;地下工程含社会公共通道的,还应当注记社会公共通道的建筑面积、部位。3.1.17(核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条件)
3.1.17.1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二)申请初始登记的房屋坐落、用途、幢数、层数、建筑面积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或符合规划和用地状况的核验意见,并与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房屋权属调查报告一致;
(三)不属于《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3.1.17.2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土地范围内有下列记载事项的,应当认定为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存在冲突:
(一)有他人的房屋建设工程转让的预告登记的;
(二)有他人的成片开发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预告登记的。
3.1.17.3房屋建设工程已设立抵押权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审核完毕后,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将房屋建设工程抵押的预告登记改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抵押物范围应当扣除《条例》第六十条第二款的范围。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换领房地产抵押权登记证明,换领的房地产抵押权登记证明中应当注记原抵押权预告登记的登记日、登记证明编号。3.1.18(初始登记的审核时限)
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初始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3.2转移登记
3.2.1(成片开发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转移登记)
3.2.1.1因成片开发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转让合同双方当事人。
3.2.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记载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原件);
(五)规土管理部门出具的已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证明文件及确认土地用途的文件(原件);
(六)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八)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2(房屋建设工程转让的转移登记)
3.2.2.1因房屋建设工程转让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转让合同双方当事人。
3.2.2.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记载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屋建设工程转让合同(原件);
(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等(原件);
(六)有资质的审价机构出具的开发投资总额已完成25%以上的证明文件;
(七)地籍图(原件二份);
(八)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2.3房地产登记簿有预售许可文件登记的,申请人不需提交开发投资总额已完成25%以上的证明文件。
3.2.3(新建商品房买卖的转移登记)
3.2.3.1因新建商品房买卖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
3.2.3.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上海市商品房出售合同》,或者《上海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及房屋交接书(原件);
(四)《上海市购房业主商品住宅维修基金交款凭证》(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3.3因新建配套商品房买卖申请转移登记,登记机构核准登记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权证的附记栏内注记“配套商品房,5年内不得转让或者出租”。
3.2.4(预购商品房转移登记)3.2.4.1经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预告登记记载的预购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3.2.4.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登记证明(原件);
(四)《上海市购房业主商品住宅维修基金交款凭证》(原件);
(五)房屋交接书(原件);
(六)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八)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4.3房地产转移登记审核完毕后,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改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换领房地产抵押权登记证明。换领的房地产抵押权登记证明中应当注记原抵押权预告登记的登记日、登记证明编号。
3.2.5(存量房地产买卖的转移登记)
3.2.5.1因存量房地产买卖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
3.2.5.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原件);
(六)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八)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6(公有住房出售的转移登记)
3.2.6.1因公有住房出售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公房所有权人和购房人。
3.2.6.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购房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公有住房出售合同》(原件);
(四)购房付款凭证(原件);
(五)购房人缴付费用计算表(原件);
(六)公有住房价格出售计算表(原件);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7(房地产交换的转移登记)
3.2.7.1因房地产交换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交换合同双方当事人。3.2.7.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交换合同(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8(房地产赠与的转移登记)
3.2.8.1因房地产赠与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3.2.8.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经公证的赠与书和受赠书,或者经公证的赠与合同(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9(以房地产抵债的转移登记)
3.2.9.1因房地产抵债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抵债合同双方当事人。3.2.9.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抵债合同(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0(以房地产作价出资或者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成立企业法人的房地产转移登记)
3.2.10.1以房地产作价出资或者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成立企业法人,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原房地产权利人与成立的企业法人。3.2.10.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以房地产作价出资或者作为合作条件的合同(原件)及企业章程(复印件);
(五)验资报告或者评估报告(复印件);
(六)地籍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八)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1(因企业兼并、合并的房地产转移登记)
3.2.11.1因企业兼并、合并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兼并、合并后的企业。
3.2.1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企业兼并、合并的证明文件(原件)及企业章程(复印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12(因企业分立的房地产转移登记)
3.2.12.1因企业分立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原企业仍存在的,申请人应当是原房地产权利人与分立后新成立的企业;原企业不存在的,申请人应当是分立后的企业。
3.2.12.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企业分立的证明文件(原件)及企业章程(复印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3.2.13(房地产继承、遗赠的转移登记)
3.2.13.1因房地产继承或者遗赠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3.2.13.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继承的需提交继承权公证文书,遗赠的需提交遗嘱公证书和接受遗赠公证书(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4(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裁决的房地产转移登记)3.2.14.1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裁决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判决、裁定、调解、裁决等法律文件指向的房地产权利人。
3.2.14.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或者裁决书(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4.3申请人不能提交房地产权证书的,登记机构应当核查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原房地产权利人是否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或者裁决书等法律文件认定的原房地产权利人一致。3.2.15(因房地产的共有人发生增减的房地产转移登记)
3.2.15.1因房地产增加共有人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原房地产权利人和增加的共有人;因共有房地产的共有人减少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原房地产共有人。
3.2.15.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共有人增加或者减少的合同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6(因按份共有房地产的共有人之间发生份额转让的房地产转移登记)3.2.16.1因按份共有房地产的共有人之间发生份额转让的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共有人。
3.2.16.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份额转让的合同(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7(房地产因共同共有和不等额按份共有关系相互转化的转移登记)
3.2.17.1经登记的房地产因共有关系由共同共有转为不等额按份共有,或者由不等额按份共有转为共同共有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共有人。3.2.17.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共同共有转为不等额按份共有,或者房地产不等额按份共有转为共同共有的协议(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8(因国有企业单位改制的房地产转移登记)
3.2.18.1因国有企业改制后房地产权利主体发生变化的转移登记,申请人应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的房地产权利主体。3.2.18.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批准文件(其中包括确认房地产权利归属的内容)(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3.2.18.3采用国家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将划拨土地处置给改制后企业的,还应提交国土资源部或市政府的批准文件。3.2.18.4转移登记的房地产属于划拨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还应当提交规土管理部门同意使用划拨建设用地的书面意见或者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合同及缴清出让金的证明。
3.2.19(划拨土地上的花园住宅和非居住房屋办理转移登记的特殊规定)
划拨土地上的花园住宅和非居住房屋申请转移登记的,应当提交规土管理部门同意使用划拨建设用地的书面意见或者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合同及缴清出让金的证明。
3.2.20(车位等办理转移登记的特殊规定)
3.2.20.1房地产权利人将一套住宅和两个以上车位一并转让申请转移登记的,还应提交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出具的有关证明。
3.2.20.2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解散清算,将其名下未出售车位等转让给其股东申请转移登记的,申请人是清算人和受让股东,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确认的清算报告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原市房地资源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解散清算涉及名下会所及未出售车位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进行公示的材料。
3.2.20.3业主购买的车位、储藏室等附属设施不单独颁发房地产权证,可以在业主的房地产权证内予以记载。
3.2.21(损坏承重结构的房地产办理转移登记的特殊规定)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有行政执法机构对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的认定文件登记记载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行政执法机构出具的已完成整改的证明文件。3.2.22(房地产登记簿有抵押权、居住权记载的房地产申请转移登记的特殊规定)
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有抵押权记载的,应当先办理抵押权注销登记,但共有人之间的转移登记除外。当事人也可以一并申请抵押权注销登记和房地产转移登记。
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有居住权记载的,应当先办理居住权注销登记。当事人也可以一并申请居住权注销登记和房地产转移登记。3.2.23(核准房地产转移登记条件)
3.2.23.1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登记机构应当准予登记:
(一)转让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受让人是有关证明文件中载明的受让人;
(二)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不属于《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3.2.23.2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记载事项的,应当认定为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存在冲突:
(一)有他人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或者他人房地产转让的预告登记的,但因房屋建设工程转让而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登记的不适用本项规定;
(二)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的法律文件登记的。
3.2.24(转移登记的审核时限)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转移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3.3 变更登记
3.3.1(建设用地用途变更登记)
3.3.1.1经登记的建设用地用途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3.3.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记载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建设用地用途变更的批准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3.3.2(房屋用途变更登记)
3.3.2.1经登记的房屋用途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3.3.2.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屋用途变更的批准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3.3.3(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变更登记)
3.3.3.1因登记的房地产的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变更申请变更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
3.3.3.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变更的证明文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3.3.4(房地产面积发生增、减变化的变更登记)
3.3.4.1经登记的房地产因土地、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申请变更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
3.3.4.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屋、规土管理部门的批准或证明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八)竣工验收证明,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规划和用地状况的核验意见(原件);
3.3.4.3因旧住房综合改造竣工后房屋建筑面积发生变化申请变更登记的,还应提交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对旧住房综合改造的批准文件(原件)。3.3.5(房地产分割的变更登记)
3.3.5.1经登记的房地产因分割申请变更登记的,分割后的房地产应当符合本规定第2.5条中关于基本单元的规定,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3.3.5.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发生分割事实的证明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3.3.5.3已经按间或小于间的部位登记的房屋,不予办理对间、部位再分割的变更登记。
3.3.5.4经登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人要求分割宗地的,应当满足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要求,经全体权利人同意后报规土管理部门批准,方可申请办理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人是全体权利人,除本规定第3.3.5.2条所列文件外,还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规土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3.3.6(因房地产合并的变更登记)
3.3.6.1经登记的房地产因合并申请变更登记的,合并后的房地产应当符合本规定第2.5条中关于基本单元的规定,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人。3.3.6.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合并事实的证明文件(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七)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3.6.3经登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人要求合并宗地的,还应当提交区县规土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合并的宗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用途、使用期限等不一致的,还应当提交区县规土管理部门出具的确认合并后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用途、使用期限等的文件。3.3.7(配偶之间变更房地产登记权利人的变更登记)3.3.7.1因下列情形之一申请变更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配偶双方:
(一)登记为配偶一方所有的房地产增加配偶另一方为共有人;
(二)登记为配偶一方所有的房地产变更为配偶另一方所有;
(三)登记为配偶双方共有的房地产变更为其中一方所有。3.3.7.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婚姻关系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3.3.8(“九四年方案”已购公有住房房地产登记的权利人增加购房时同住成年人的变更登记)
3.3.8.1按照“九四年方案”购买的原公有住房增加购房时同住成年人为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人的变更登记,申请人应当是已购公有住房房地产登记的权利人和要求增加为房地产权利人的购房时其他同住成年人。3.3.8.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职工家庭购买公有住房协议书》查阅证明(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3.3.8.3“九四年方案”以外的已购公有住房同住成年人增加为房地产权利人,不属于变更登记范围,应按照本规定申请转移登记。3.3.9(因房地产共有关系变化的变更登记)
3.3.9.1经登记的房地产因共有关系由等额按份共有转为共同共有,或者由共同共有转为等额按份共有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共有人。3.3.9.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地产等额按份共有转为共同共有或者房地产共同共有转为等额按份共有的协议(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六)房屋平面图(原件二份)。
3.3.10(因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受让人变更为其设立的项目公司的变更登记)3.3.10.1因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受让人与出让人签订补充协议,将出让合同的受让人变更为其设立的项目公司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原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和其设立的项目公司。3.3.10.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补充合同(原件);
(五)地籍图(原件二份)。
3.3.10.3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以该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不属于变更登记范围。
3.3.11(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征收、收回、没收等行为的变更登记)3.3.11.1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没收行为发生变更的,登记机构应当在收到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提交的下列文件后二十日内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换领房地产权证书:
(一)行政机关、人民法院要求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登记的书面通知(原件);
(二)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没收决定(原件);
(三)被没收的房地产的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3.3.11.2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征收房屋所有权、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行为发生变更的,登记机构应当在收到行政机关提交的下列文件后二十日内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换领房地产权证书:
(一)行政机关要求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登记的书面通知(原件);
(二)行政机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征收、收回决定(原件);
(三)被征收、收回的房地产的权属调查报告(原件);
(四)已付清补偿款的证明或房屋已拆除的证明(原件)。3.3.12(核准变更登记的条件)
3.3.12.1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
(二)申请变更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变更登记的内容与有关文件证明的变更事实一致;
(四)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不冲突。
3.3.12.2按照本规定3.3.5条、3.3.7条、3.3.9条、3.3.10条申请变更登记的,申请变更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记载事项的,应当认定为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有冲突:
(一)有他人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或者他人房地产转让的预告登记;
(二)有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的法律文件登记的。
3.3.13(变更登记的审核时限)
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3.4 注销登记
3.4.1(因房屋倒塌、灭失的注销登记)3.4.1.1房屋因倒塌、拆除等原因灭失申请注销登记的,申请人是原房地产权利人。
3.4.1.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屋、规土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倒塌、拆除等灭失证明文件(原件)。
3.4.2(因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的注销登记)
3.4.2.1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因依法终止申请注销登记的,申请人是原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3.4.2.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四)规土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终止的证明文件(原件)。3.4.3(因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抛弃的注销登记)
3.4.3.1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抛弃而终止申请注销登记的,申请人是房地产权利人。
3.4.3.2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房地产权证书(原件)。3.4.4(核准注销登记的条件)
3.4.4.1符合下列条件的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
(二)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注销登记的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不冲突。
3.4.4.2因抛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而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登记簿有下列记载事项的,应当认定为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有冲突:
(一)有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居住权登记的;
(二)有异议登记的;
(三)有预告登记的;
(四)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的法律文件登记的。
3.4.5(注销登记审核时限)
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其中房屋虽然灭失、但仍拥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换发记载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注销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3.4.6(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作出的行为终止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注销登记)
3.4.6.1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没收行为终止的,登记机构应当在收到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后五日内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3.4.6.2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征收房屋所有权、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行为终止的,登记机构应当在收到行政机关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后,核验已付清补偿款的证明或房屋已拆除的证明,并于二十日内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3.4.7(登记机构依职权注销登记)
房屋灭失且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终止后,当事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登记机构可以在收到房屋、规土管理部门提供的房屋灭失且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的证明文件后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
前款证明文件包括:
(一)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屋、规土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灭失证明(原件);
(二)市或者区县规土管理部门与权利人签订的解除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的协议(原件);
(三)市或者区县规土管理部门提供的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建设用地使用权因土地使用期限届满而终止的证明(原件)。
房地产登记簿中有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记载的,或者有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限制房地产权利的文件登记的,登记机构依职权注销登记后应当通知房地产抵押权人、地役权人或有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