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龟鳖养殖原色图鉴—第二章第三节 中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中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中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我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问题
1.合法养殖意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许可证管理办法》中规定,从事驯养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以下简称《驯养繁殖许可证》)。因此,驯养繁殖龟鳖动物必须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等有关手续,也就是说,有关龟鳖动物养殖、引种、经营利用均需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并获得相应的驯养繁殖、经营加工许可证;若运输产品还需办理运输证;有关龟鳖及其产品的一切进出口活动,需经野生动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允许进出口许可证。目前,海南、广东、广西、江苏等养殖重点区域的养殖户办理相关手续意识较强,以大型龟鳖养殖场、中国三线闭壳龟和越南三线闭壳龟养殖户居多;但中、小型和庭院养殖户以及金头闭壳龟等稀有物种的养殖户,办理意识较淡薄。究其原因有:①一些稀有物种的拥有者,因动物来源、饲养场地和饲养技术等因素,担心办证过程中不能满足管理部门的要求而被没收;②养殖户对龟鳖类动物的管理归属权模糊不清,不知道哪些种类归口林业局,哪些种类归口农业部;③有的养殖户希望办理,但因为无法提供管理部门需要的材料(如动物来源依据、养殖许可报告、兽医证和场地证明等),故放弃办证。
2.缺少全国性龟鳖行业组织
随着龟鳖动物养殖不断发展壮大,养殖户队伍与从业人员增加,以广东、浙江、广西和江苏4省(自治区)为代表的各地龟鳖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不断涌现;但各协会各自为阵,协会间联络较少,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出现了生产者间生产种类和配额问题、价格恶性竞争、炒种、盲目养殖、养殖量过剩等不良现象;中华鳖、红耳彩龟、乌龟等种类价格跌落即是其中之一。
3.部分种类出现种质退化现象
近5年来,中华鳖养殖虽重视了原良种场建立、肉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长期以来,龟类养殖仅重视产量而忽略了种的质量、种的亲缘、畸形、杂交和抗病等方面问题研究。龟鳖动物种源混乱,难免出现近亲交配现象。另外,少数养殖户将各自龟鳖动物混养,繁育出杂交龟和鳖。走访中,我们多次目睹到一些畸形、色变等个体。部分养殖户曾反映商品龟出现生长缓慢、长不大现象(俗称“僵苗”)。种质退化现象以中华鳖、乌龟、黄喉拟水龟、中华花龟和红耳彩龟的发生率最高,中国三线闭壳龟和越南三线闭壳龟也有少量出现。
4.野生龟鳖资源状况不清
我国龟鳖动物约41种,是亚洲龟鳖种类最丰富国家之一,也是世界龟鳖动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之一但我国野生龟鳖动物资源状况了解甚少,至今仅有金头闭壳龟、百色闭壳龟和四爪陆龟有一些零星报道。中国产的龟鳖种类除中华鳖、乌龟外,黄喉拟水鬼、中华花龟的种源少量来自野生外,黄缘盒龟、平胸龟、黑颈乌龟等种类则完全依赖野生资源。龟鳖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受到极大威胁,直接影响了龟鳖类动物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5.外来龟鳖物种的入侵和生态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已养殖的龟鳖动物中,外国种占总数60%以上,外来龟鳖种类大于本地龟鳖种类。调查发现,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只考虑龟鳖种类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繁殖率等因素,忽略了盲目性和重复性;同一物种重复引进的情况较多,如红儿彩龟、蛇鳄龟、弗罗里达鳖等多次从国外引进,有的因引入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好,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外来龟鳖种类中以红耳彩龟、蛇鳄龟、弗罗里达鳖养殖数量较大、养殖分布区域广。从一些媒体报道资料可知,在太湖、长江等流域都曾发现红耳彩龟、蛇鳄龟和大鳄龟活体。可见,外来龟鳖种类对我国环境、本地龟鳖种类已存在隐患。外来龟鳖种类一旦成为入侵种,对我国地域的经济、环境和本地龟鳖种类等都具有一定损害性。因此,养殖过程中切忌忽略外来龟鳖种类对本地龟鳖种类的入侵。
6.疾病防治和防疫
龟鳖动物养殖过程中,疾病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有关龟鳖疾病防治和防疫的研究较薄弱,尤其是龟类动物的疾病防治技术尚不成熟,至今没有专业的龟鳖医院或爬行动物医院。龟鳖动物患病后,养殖户只能参照鱼类、家禽、畜牧等动物的治疗方法给龟鳖动物治疗;有关疾病诊断、药物和剂量使用方法掌握不准,引起误诊和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动物死亡。部分养殖场缺乏“防重于治”的观念,出现疾病时才积极治疗,使动物成活率、商品率和养殖户利润得不到保证,养殖成本得不到降低。
二、建议
回顾我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纵观其养殖现状和特点,现就我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管窥之见。
1.维护合法者经营利益,打击走私和非法经营行为
长期以来,龟鳖类动物走私现象频繁,屡禁不止。各种龟鳖动物通过非正常渠道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扰乱了国内龟鳖市场。泰国等国家的中华鳖非法进入,冲击我国中华鳖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关机构应加强与海关、商检、公安、工商、边防的协作,对非法养殖、非法经营、走私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规范市场,保护合法经营者利益;对合法养殖企业从政策上、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和简化,从法律上、管理上为我国龟鳖类动物养殖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保障,使我国的龟鳖类动物养殖业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规范管理和制定管理操作规程及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龟鳖养殖场的管理模式和养殖技术多数依赖于养殖户之间互相交流,养殖场大都凭经验随即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临时找答案或向同行咨询。我国至今没有一套成熟的龟鳖动物饲养管理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营养标准、饲料标准和药物使用标准。所以,为保障和促进我国龟鳖类动物驯养繁殖业发展,应尽快规范管理和制定管理操作规程及技术标准;对大型龟鳖养殖场的引种、繁殖、销售等实行规范管理,尤其是对外来龟鳖种类的引进应适当宏观调控,既可监控外来龟鳖的数量、种类等信息,又有利于龟鳖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有关管理机构应利用行政手段,对大型龟鳖养殖场实行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规范,除了考察其资金、场地等条件外,应着重考察饲养管理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养殖场树立为全国示范性养殖场,以提高我国龟鳖养殖场的整体水平。
3.保护本地种类,加强外国龟鳖物种的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养殖的龟鳖种类以外国种类为主,以红耳彩龟和蛇鳄龟为主要代表。一旦逃逸或被放生,在自然界繁衍生存,形成自然种群,势必将对本地种类的生存安全造成威胁,进而损害我国龟鳖动物生物多样性。因此,为保护本地种类,给本地龟鳖一个安全、稳定、平衡的生存空间,必须对已饲养的外国龟鳖种类实施包括种类、存量、繁殖技术评估、引入前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长期跟踪监控,对当前外国龟鳖物种蔓延趋势加以有效遏制。有关外国龟鳖种类在中国的生态适应能力、种群建立、分布状况及外来种对土著种存在的影响等研究尚无相关报道,已引入到中国的外国龟鳖动物携带的病原体或寄生虫至今也还是未知数。因此,保护本地种类,加强对外国龟鳖物种的监控和研究已显得迫在眉睫。
4.充分发挥全国性龟鳖养殖协会作用
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龟鳖养殖业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各地养殖企业缺乏顺应市场需要的客观统筹价格协调。引起某些种类养殖数量过剩、市场波动,导致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全国的龟鳖养殖业协会能够在各地龟鳖协会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龟鳖养殖业技术、贸易和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与贸易;以“政策指导、技术引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规范市场”为宗旨,带动全国各地龟鳖协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2月在广东虎门召开的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筹备会,将各地龟鳖行业组织与各地龟鳖从业人员组织起来,为协调各地龟鳖协会关系、会员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疾病防治和防疫等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龟鳖物种野外资源调查和驯养繁殖技术的研究
除少数种类的种源来自人工驯养繁殖外,很多种类的种源来自野外,有关其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等资料匮乏,影响了人工驯养繁殖。因此,建议尽快加强龟鳖物种的科学研究,建立原种场,更好地保存、保护种质资源,为人工驯养繁殖产业提供大量数据和资料。
第二篇:浅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浅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作者:未知
一、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1、个人所得税具有重要的财政意义
2、从社会政策观点来看,个人所得税可起到对所得进行再分配的作用
3、从经济政策观点来看,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4、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培养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
1、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2、税率模式复杂繁琐,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3、费用扣除不合理
4、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5、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6、纳税观念淡薄,偷逃税严重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2、建立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3、调整税率结构,公平税负
4、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
5、扩大征税范围,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6、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
论
文
摘要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它有利于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连年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得到了迅速发展,税收收入基本上呈几何级数增长:1985年突破了1亿元,1993年达到46.82亿元,1994年税制改革后,1995年即达到了145.91亿元,至2003年已达到1417.18亿元。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虽然发展迅速,成绩不小,但与国际上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3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6.92%,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所示,93个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为10.92%,21个工业化国家平均值为29.04%。这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体制和征收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调整和改革必须置于全球税制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转换税制模式、调整税率结构等措施,构建更加高效、公平、科学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并要逐步实现与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接轨。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存在问题
改革
建议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
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
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它有利于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连年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得到了迅速发展,税收收入基本上呈几何级数增长:1985年突破了1亿元,1993年达到46.82亿元,1994年税制改革后,1995年即达到了145.91亿元,至2003年已达到1417.18亿元。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虽然发展迅速,成绩不小,但与国际上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3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6.92%,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所示,93个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为10.92%,21个工业化国家平均值为29.04%。这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体制和征收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转换税制模式、调整税率结构等措施,构建更加高效、公平、科学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并逐步实现与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接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1、个人所得税具有重要的财政意义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大都在就业人员平均收入以下,因而征收面很宽,税收来源很大。以美国为例,1986年,美国年人均收入为20593美元,个人所得税免税额为2300美元,纳税人占人口总数的57%以上,个人所得税收入达到3584亿美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0.1%,是收入最高的税种。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消息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2001年收入增至995.99亿元,超过了消费税,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
2、从社会政策观点来看,个人所得税可起到对所得进行再分配的作用
由于对家庭基本生活费免税,并实行超额累进制,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过分的差距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国民所得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以借助税收手段,促使国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以瑞典为例,该国是典型的福利制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个人所得税均衡所得作用,以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提高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资料表明,该国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最高可达到个
人收入的80%。其政策执行的结果一是为社会福利提供了大量资金,公民生老
病死和失业都能得到社会保障;二是均衡了社会成员的收入,使收入高低悬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瑞典被很多人认为是即无大富、也无赤贫的福利王国,这不能不说是个人所得税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经济政策观点来看,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所得税的收入弹性较大,即能根据国民经济盛衰发挥自动调节作用(即对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也易于根据政策需要相机调整税率和税收,借税收政策的调整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还可根据收入来源不同,相应采取分项扣除、分项设率、分项征收的模式,以体现对不同形式收入的区别对待政策。美国历届总统都把个人所得税政策作为税收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加以研究,通过增减税率,调整课税基础,改革减免额等办法,对经济进行人为的刺激和抑制。如1964年肯尼迪政府大减税政策,1981年里根政府的三次大减税等,都是利用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重要例子。
4、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培养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和法制观念。征收个人所得税还具有培养公民纳税意识,加强对个人经济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居民个人消费,调节社会供需关系等重要作用。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
1、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采用分类税制模式,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这种税制模式已经落后于国际惯例,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容易使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会造成所得来源多且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的目的,从而与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产生严重的冲突。
2、税率模式复杂繁琐,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基本上是按照应税所得的性质来确定税率,采取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行的结构,并设计了两套超额累进税率。这种税率模式不仅复杂繁琐,而且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税负不公,如超额累进税率存在差异,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种税率制度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是与国际上减少税率档次的趋势不相吻合的。另外45%的最高累进税率从国际上看,采用这么高税率的国家非常少。税率越高,逃税的动机越强,在 现实中,能够运用这么高税率的实例可以说非常罕见,没有实际意义。过高的累进税率,将会严重限制私人储蓄、投 资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妨碍本国经济的发展。
3、费用扣除不合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这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表现在既没有考虑通货膨胀与价格水平的因素,更没有考虑赡养老人及抚养子女的不同情况。而且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国情。
4、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5年就制定并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办法》,对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部分扣缴义务人或迫于领导的压力,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税款的代扣质量并不高。甚至出现故意纵容、协助纳税人共同偷逃税款的现象。在实际税务稽查中,发现一些代扣代缴义务人将该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不计或少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干脆将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改为5%的比例税率进行计算的情况。
5、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状态。
作者:未知
6、纳税观念淡薄,偷逃税严重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时间短,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个人所得税以自然人为纳税义务人,直接影响个人的实际收入,且征收过程中容易涉及个人经济隐私,并且由于计算困难,扣除复杂,税源透明度低,涉及面广等原因,使得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中国社会调查事物所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大连、青岛等9个城市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817份。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的人没有纳税经历,纳过税
的人仅占调查人数的48.7%。有关税务机关对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2002年中国内地十大富豪”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位富豪缴纳 了个人所得税。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显出其不足和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其顺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是个人,涉及面广、对象复杂。因此,日常宣传要常抓不懈,针对不同的征税主体,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辅导;开展正反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内容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培训,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2、建立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每一种所得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然后将这些细化了的分类所得按照如下四种所得类型分别总计:劳务所得,如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营业所得,如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投资所得,如股息、利息、红利等;其他所得,如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然后对那些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并且能够较好采用源泉扣缴方法的应税所得,如投资所得、其他所得等,实行分项征税的办法。对那些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营业所得,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则实行综合征收的办法。
3、调整税率结构,公平税负
税率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关系到政府的一些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应根据全球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趋向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结合税收模式的改革科学地设计个人所得税率:①在总体上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行,以超额累进税率为主的税率结构。具体而言,对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非专业性和非经常性所得,实行比例税率;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租赁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专业性和经常性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②对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专业性、经常性所得,为体现税收公平,可以设计一套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同时,适当降低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
际税率。为缓和调节力度和刺激国民的工作积极性,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档次可以减少至3—5档,最高边际税率可以降为30—35%。具体而言,可考虑规定5个累进级距档次,税率合并为5%、10%、20%、30%、35%,以均衡调节不同所得人群的收入水平。至于对实行比例税率形式的非专业性、非经常性所得,仍可适用20%的税率不变。
4、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
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征收和分项征收相结合的模式,更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但综合征收的扣除,应该与实际的费用负担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削弱调节作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应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目前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根据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个人收入水平来确定的。现在我国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原来月综合收入800元的扣除额度使过多的工薪阶层人员进入纳税人的行列,显然不符合我国的现状,更违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目的,需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来确定费用扣除标准。当前北京、广州、深圳的费用扣除额分别是1000元、1260元、1600元,因此工薪所得的月扣除额至少应该设定在1000元。在扣除项目中,除了基本扣除外,还有其他一些扣除也应考虑,如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保险金。向政府、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的部分可以继续扣除。同时,扣除额的大小应该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化对扣除标准(额)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的弹性。
5、扩大征税范围,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已不再是“打富济贫”的政策工具,开始成为国家税收的一个主要税种。2003年,我国个人所得税为1417.18亿元,但只占全国税收的6.92%,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税收系统对个人征税的效率较低,大部分高收入者应交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足额收上来。因此,中国应在许多征税办法上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不应该把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重点,这样会破坏横向和纵向公平。建议当前应把以下“六种人”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监控重点:部分经营比较好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户;演艺、体育专业人员,包工头、暴发户以及其他新生贵族;部分天赋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包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证券机构的操盘手等等;部分从事高新技术
行业取得高收入、销售知识产品以及某些通过兼职取得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外籍人员;工薪阶层的部分高收入者。通过加强对以上六大征收对象的管理,构成以后个人所得税最重要的税源,以体现国家税收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收入功 能。
6、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
①推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应通过税法或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强制建立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以及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情况的部门或单位,必须使用纳税人识别号。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准确的纳税人档案,对纳税人的收入和与其纳税事项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归集和整理。同时,纳税人识别号还应强制用于储蓄存款、购买房地产等大宗经济活动,并且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②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切实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个人账户体制。这项举措在2000年已经实行,但是很不完善。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实名账户,将个人工资、薪金、福利、社会保障、纳税等内容都纳入该账户,这需要税务、银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及其配套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制度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和使用、个人信用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法律制度确保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
③实行双向申报制度。现行税法没有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的义务,既不利于税务机关监管税源,又淡化了纳税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个人所得税法应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即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的制度。考虑到我国的税收征管能力还做不到接受所有纳税人的申报,可就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要求必须申报。对于扣缴义务人则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定,即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当然,双向申报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如储蓄存款实名制,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
④建立计算机征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实现对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与入库、资料保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全方位监控,并逐步实现同银行、企业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在银行电脑信用制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促进公民依法自觉纳税,减少偷漏税款的行为。
参考文献资料
1.娄仲 张都兴主编:《个人所得税纳税实务》,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李永贵主编:《个人所得税改革与比较》,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3.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个人所得税操作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4.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5.王传纶主编:《国际
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曾国祥主编:《税收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北京泰可思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华财税信息网》,北京。
2011年八月份,在网上曾经出现了一份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草案,之后相关媒体争相报道,引来了一阵个税改革的热议。
8月13日,广州日报发布题为《年终奖个税计税方式将修改 避免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的文章,称“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制定并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7号),不仅根据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税率表作了修改,还对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进行修订,以避免‘年终奖越多、税后所得越少’、‘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的问题出现。新规将在今年9月1日实施”。
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年终奖计税调整 避免“多劳少得”》为题,对“47号公告”进行了报道。
8月14日,新华网发表题为《税务总局明确企业派发红股计税方式》的文章,称“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明确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①
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应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国际惯例尚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第一、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不适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初采用分类所得税制,且主要采取源泉扣缴的征收方式,这在当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那时我国个人的收入普遍较低,税务机关的征管手段比较落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纳税主体范围的扩大,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水平的功能以及量能课税原则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分类所得税制与这些要求是相背的,它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甚至满足不了宪法上的生存权保障的要求,即对基本生活资料不课税原则。
第二、税率设计与结构的失衡。从各国的税法实践看,大多数国家对综合收
入采用累计税率。而对不列入综合收入计征的专项所得项目,按照所得的性质采取差别比例税率征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供给学派税收理论的影响,以美国税制改革为开端,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以降低税率,减少累进级次,扩大税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目前这一趋势已波及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目前 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太多,过于复杂,连同个人独资和合资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起,实际上包括四大项,而且税率设计也不一致;对工薪所得的税率设计档次过多,边际税率过高;比例税率的设计与加成、减征以及费用扣除上配套不严密,产生了税负不公、计算复杂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劳务报酬和稿酬所得上。
第三、税收待遇不公平,费用扣除不合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不公平的差别待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同为勤劳所得,却实行差别待遇;二是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5%-45%的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所得等非勤劳所得采用了20%的比例税率,前者的最高税率大大高于后者,不但会影响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且会导致税负不公平;三是对同为非勤劳所得的股息、红利课税,而对国债和金融债券利息免税,有失公平。比如,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扣除两种办法。一类是工资、薪金所得等,采用定额扣除,每月扣除800元;另一类是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等,采用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办法。这种扣除方法,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对纳税人的各种负担考虑不充分,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而且,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现行税制并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负担,自然就不能将不反映税收负担能力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扣除,因而也不能真正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而现行对工资收入实行800元的扣除标准已经明显偏低。实际上许多地方已自行将扣除标准提高到了1000元或者1400元甚至高达1600元。这种做法虽为权宜之计,但却破坏了税法稳定性和权威性,应当予以完善。
第四、征管手段较落后。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自行申报
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核查制度,加之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流通中大量的收付以现金形式实现,致使税务部门无法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许多达到征税标准的纳税人可以轻易地逃避纳税义务;二是代扣代缴难以落实。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负有扣缴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在向纳
税人支付各种应税所得时,必须履行扣缴义务,并做专项记载以备检查。但在实践中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制约和保障,使税法的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第三篇:中国信访制度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谈中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林丹华
08级行政管理(电子政务)1班
浅谈中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我国的信访制度由来悠久,建国以来,信访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国家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制度与国家其他制度以及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的机构庞杂,信访功能错位,责重权轻以及信访程序缺失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现实社会生产条件下对信访制度重新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构,不断规范信访制度。通过对现有信访制度的浅究及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并进行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信访,制度,问题
一、中国信访制度的浅究
我国的信访制度由来悠久,从古代就有类似于现在信访的诉讼以及上奏等制度,在建国之后,才正式确立了信访制度,信访机构也在慢慢地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并于1996年1月1日实施。该条例规定,信访指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的活动。《信访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也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可以说,信访制度是与中国各级政府施政过程相伴随、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制度。国外政治学界对中国的信访制度也非常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信访制度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地方以及制度本身的漏洞。
二、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访渠道不通畅。我国的信访是中国政治中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节,成为一种有效的意见表达机制和政府修错机制。从建国初到八十年代,信访制度始终被视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制度化形式和纽带。可是在这个纽带上,却是出现了许多的漏洞与不足。信访渠道不通畅,信访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信访资源被大量浪费闲置,有时还常常出现多重受理或互相推诿的情况。而且,由于信访条例的规定比较原则化和粗线条,使得大部分信访案件得不到立案和具体的落实。群众投诉的大量的案件在没有任何监督措施和处理意见的情况下层层转办,难免会被不明不白地“消化”掉。
第二,信访缺少法治。现行的信访制度存在着太多的人为因素,缺少法治精神。由于信访工作的流程以及规范不明确不统一,导致信访机构的地位也降低,信访制度的可操作性也不强。信访工作中掺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导致很多信访的最终结果不尽信访人的满意,缺乏了法制化。也导致了复访率的升高,造成中央政府的工作负担。
第三,信访机构多而繁杂,体制不明确。信访工作人员未积极履行职责,应当作为而不作为。信访干部本身的素质问题导致信访事件的频发生。造成各种矛盾的凸显,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权利救济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由于信访机构的混乱以及办事结果的不明朗和公开化,间接影响到了我们中央政府的权威。
第四,信访程序的缺失。在现行信访制度中,缺少可操作化的、具体而严密的工作规程。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信访人遇到不同的信访工作人员,处理情况以及处理结果就不同的现象。现行的信访条例没有明确规定信访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信访机构的责任。于是,在处理信访工作中,便是依据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来处理工作。也造成了复访工作量的加大以及中央政府的压力和上面所提到的人治色彩浓厚。
三、中国信访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在上述问题中,归根到底,其存在原因一个是信访本身制度以及运作体制的不完善,一个是信访机构与国家其他机构存在的责任矛盾以及其本身的法律地位和职权不明确问题。信访制度是我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它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就是发现问题,“到群众中去”是为了解决问题。信访就是这一路线的具体实践形式。“从群众中来”就是通过信访了解社情民意,“到群众中去”就是根据信访采集的信息完成决策,服务社会。但是,现在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而贯彻我们党基本路线的信访制度却与法治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甚至与法治格格不入。当中存在的人为因素严重影响了信访的结果。许多信息的不明朗化,再加上程序运作的不完善,也就造成了更多信访问题的出现。信访机构是作为处理信访工作的重要机构,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进行重整和扁平化,完善与其他机构的层级关系,并明确信访工作人员的权责问题,信访人的权利与义务,信访程序的规范化以及信访渠道的通畅,才能保证中国信访制度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完善。
信访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它贯彻了我党联系群众,不断保持先进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信访,党和国家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信访,群众也可以及时向上级相关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需求。目前我国信访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是导致我国信访工作一直存在许多矛盾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可能取消信访制度,只能不断完善和强化,而不能弱化。人治色彩浓厚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果做不到程序化,做不到规范化,那么信访工作只会漏洞百出,只会不断造成基层群众与上层领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加强信访制度的法治化以及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信访,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同样会爆发政治问题。
所以,要想完善信访制度,不能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制度层面的建设中,更应当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要通过信访制度法制化的方式,完善信访制度,贯彻行政法律的相关原则,推动信访制度的进步。只有使信访制度与国家其他各种制度有效衔接并且都发挥作用,国家制度才会发挥整体功效,社会才能有更好的效益,才能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和谐。信访制度是我国各级政府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是政府进行社会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协调机制。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政府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有了客观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决策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及时应变性。信访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例如现在有的地区已经开设信访门户网站,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就应当在网上公布来信人的姓名、来信内容要点、受理机关、处理结果。让信息公开化和明朗化,真正解决信访人的信访问题。各级组织也应积极与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一些本来细小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创新行政运作方式,把协商、沟通作为一件经常化的工作来做,要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广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的制度。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领导者与一般群众的沟通机制和沟通方式。
四、对中国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一,我们应该对信访信件畅通我们的信访渠道,,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沟通方式,不断拓展新的表达渠道,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有的意见表达方式。对信访这一意见表达方式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使之更加规范、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应当建立信访机构与国家的其他司法机构以及立法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使上下级的渠道畅通明朗,也加快了信访信件的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信访人在地方信访机构中由于程序不规范而导致的信访案件被层层转让或不明不白“消化”掉的现象。也可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促进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的畅通。
第二,建立信访信息公开化的相关途径,可开通各地方的信访网站,将所有信访的结果在不涉及个人隐私以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进行公告,不仅让信访人了解结果,也让群众了解了政府的工作情况以及处理结果,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方便群众对政府事务的监督与参与。
第三,规范信访工作人员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不断减少信访工作中出现的人为影响。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因此,便要完善信访制度中的法律问题。
第四,要制定严密以及可操作的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流程。信访机构为了避免复访率的升高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应当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程序,不再依靠“人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处理案件,并及时将信息公开化。
第五,将信访制度与法治建设结合,减少人治色彩。我国信访制度的地位确立,信访制度功能的发挥,信访制度在实践上规范化的意义和价值,是我国为了追求信访制度的法制统一、秩序井然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信访制度的确立正是信访制度存在的实践价值之所在。我们要通过信访制度法制化的方式,完善信访制度,贯彻行政法律的相关原则,推动信访制度的进步。只有使信访制度与国家其他各种制度有效衔接并且都发挥作用,国家制度才会发挥整体功效,社会才能有更好的效益,才能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和谐。
五、结语
中国的信访制度尚处在不断完善与进步中。它是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很好途径。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对富有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本身做出一个科学的设计,剔除现行信访制度中存在的人治色彩,强化信访的制度化建设以及法治化建设,切实提高信访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赫广义.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1-75.[2] 陈晋胜.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中国信访制度分析[J].法学论坛.2008(5):83-88.[3] 刘鸿斌.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
86-87
[4] 王亚美,陈晋胜.中国信访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5] 王亚美.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
[6] 人民网.2009年11月28日.[7] 中国政府网.2009年11月28日.[8] 中国宪法.信访制度条例.
第四篇:中国冷库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中国冷库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独家发布: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中国物流产品网
存在问题:
1、不能满足需求;
2、各地冷链物流与冷库建设发展极不平衡;
3、现有冷库利用率有待提高;
4、冷库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5、根据对中美日三国比较,按人均占有冷库容积对比,美国是中国的8.58倍,日本是中国的7.34倍,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6、我国冷库主要商品为肉类与水产品,在淡季利用率低;季节性商品对冷库利用率影响较大;
7、在冷库建设中请示水果蔬菜冷藏库建设。
建议:
1、国家振兴计划大力支持;
2、政府财政政策支持;
3、加强规划与指导;
4、因地制宜,因需要而建;
5、应建设符合地区发展的现代冷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第五篇:中国信息消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信息消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编者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日前,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谈到2014年的消费热点其中一个就是信息消费,他认为信息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本文就专家对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归纳。
一、赛迪顾问陈文基:信息消费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一)基础网络、数字内容、“数字鸿沟”等成为目前限制信息消费进一步扩张的核心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信息消费需求扩张潜能
进一步刺激信息消费,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但中国宽带网络在普及率、网速、价格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信息消费需求的关键瓶颈。目前中国宽带普及率为11.7%,远低于发达国家25.1%;中国宽带平均速度仅0.81M/秒,不仅远低于美国的5M/秒,而且大幅低于全球平均的1.84M/秒的水平;中国宽带的资费却数倍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根据国际电联(ITU)测算的固定宽带价格指数,中国为3.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仅为0.6和1.1。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信息消费的需求扩张和潜能释放。
宽带网络建设的根本初衷是为了推动上层的应用服务,最终拉动整体的信息消费的扩张。为夯实信息消费的基础,促进信息消费,目前中国已启动”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实施“城市宽带提速计划”、“农村宽带普及计划”、“农村校通宽带计划”、“应用创新推广计划”、“宽带体验提升计划”和“宽带产品研发计划”6大专项计划,但是总体建设步伐趋缓,集中表现在Ipv6商用化进程、宽带建设“最后一公里”、三网融合、产业部门体制协调等问题上还亟需进一步的突破。
2、数字内容发展缓慢,阻碍了信息消费市场的多边繁荣
目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普遍偏小,产品开发能力弱。数字内容的发展存在多头管理、沟通协调不畅,缺乏总体规划,有关方面的信息、资金、政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并形成合力。其二,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产业链上内容创意和制作、内容运营以及消费体验等环节出现错位和脱节,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链的集成创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统筹营销能力。其三,数字内容产权制度不健全,信息消费制度建设落后。数字内容也存在着大量的盗版和侵权问题,严重损害了数字内容产业生产秩序和积极性;同时,中国信息消费制度建设也相对落后,企业经营不诚信、不规范问题突出,如“消费陷阱”、恶意软件捆绑、“钓鱼”网站、“假宽带”等现象,均极大影响了消费意愿。数字内容发展滞后,对信息消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均产生制约,阻碍了信息消费市场的多边繁荣。
3、“数字鸿沟”延续,信息消费市场难以开启经济“长尾”
当前信息消费结构中,因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城乡差异、年龄差异形成的“数字鸿沟”仍未完全消除,在信息技术及产品拥有方面、信息技术及产品使用效果方面、以及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数字鸿沟”的延续,使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
术变革带来的好处,同时信息消费市场难以开启经济“长尾”,进一步压缩信息市场容量,使得信息消费的带动作用难以彰显。
(二)在区域实践上选择“分层引导,分步实施”的实施路径,有序促进信息消费落地
针对当前信息消费的发展基础与现状,以及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赛迪顾问建议:在区域实践与深化过程中,坚持“分层引导,分步实施”的发展路径,各级政府需因地制宜,有序促进信息消费落地。
1、在区域信息消费引导上,需'分层引导”,有的放矢地引导信息消费
在区域信息消费引导上,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坚持“分层引导”的思路,有的放矢地引导信息消费。首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紧抓“宽带中国”建设契机,协同推进光纤接入网、4G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网络的宽带化和融合化将拉动电信运营、光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和信息家电等相关的运营制造产业,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其次,以公共信息平台为着力点,促进各类信息资源的交互与共享,降低产业运行成本,并提升用户的感知;再次,以信息服务为重点,促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服务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层级的提升。
2、在区域信息消费实施上,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信息消费落地
在区域信息消费实施上,应按照“分步实施”的策略,确保信息消费的有效落地,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统一构建大产业推进体系。鉴于信息消费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边界和外延亦受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扩大,这要求在区域实践上需建立协同的大产业推进机制和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理顺和更加科学地配置区域产业部门职能,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努力实现各子产业、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联动互
动,统一口径和步调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集中实施的原则,制订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性的扶持政策,形成一体化政策支撑体系。
第二,坚持“引培”并举,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引导区域新消费实践上,要求因地制宜,应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推进。围绕区域信息消费的重点,坚持规模招商与效益招商并重,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的项目落地;进一步实施市场培育,一方面加快对居民信息消费、新兴商业模式的引导,另一方面,对区域符合全球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实施个性化、定制型企业培育方案,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和产品竞争力。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围绕信息消费的重点,充分利用区域科技资源加强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技术创新;加强区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区域转化和产业化;构建高端人才体系,强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完善配套支撑,积极营造产业优势环境。加大区域电力、基础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为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发展提供保障;着力完善区域支付体系、信用体系、信息安全能力的提升,持续打造“软环境”。
二、周城雄:推进信息消费应不断营造市场公平
1、当前,中国的信息产业通过改革,已经在准入方面不断放宽,但许多信息服务并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缺乏充分竞争,导致信息服务低效。许多领域还存在审批过于繁杂、壁垒过高等问题。例如网吧经营企业,获得经营许可证难度极大,需要经过文化、工商、公安、电信等若干部门审批,网吧经营许可证甚至成为可以转售牟利的工具。网吧只是这些现象的缩影,要扩大信息消费,就应当取消具有行政管制性质的审批,废除对各类投资的民营准入
限制。对技术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完全可以由行业组织制定,或政府公布准入标准,只要达到标准就应当无条件准入。
2、要推动信息消费,还应促进信息融合,扩大综合信息消费。虽然中国提出三网融合方向很长时间,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出现一家可以同时提供互联网、电信和有线电视接入服务的企业,信息消费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在网站经营方面也同样存在信息分割问题,一个网站必须为不同的信息内容到各种政府部门办理许可证,否则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扩大信息消费,必须打破各种人为分割,为人们进行综合信息消费提供便利。
3、与此同时,还应实现信息消费与实体经济结合。缺乏有效的原始信息,信息服务企业就面临无米之炊,难以提供高质量服务。然而,中国的区域信息分割现象仍非常严重,各类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且不对外公开,如房产登记信息、汽车登记信息等,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部分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在美国,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度高,有很多企业都能提供全国性的房产、汽车信息服务,为消费者带来很多便利,也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促进行业信息的跨地域整合,通过信息消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信息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将是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的消费热点,要真正挖掘中国信息消费的潜力,就必须保障市场公平,消除信息领域的投资壁垒,消除行政性的信息分割,加大信息整合力度,为扩大信息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来源:蓝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