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第二篇: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品读好书感悟经典--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
第三篇:品读好书、感悟人生、牵手幸福征文
我最温馨的幸福
幸福,是妈妈手心传来的温馨。
--题记
我怕黑,从读书到工作一直如此。不管去什么地方我都会带上一只小小的手电,照亮路,也照亮自己的心。只要没什么特别的事,天黑以后我都不出门。但惟独有妈妈在的时候,我可以不带那只手电。妈妈牵着我的手,就像是那只手电,为我照亮一切。眼前的路再黑,心里也是亮的;心里再害怕,妈妈手心的温度总可以让自己勇敢。
读中学时,学校离家大概有30分钟的路。小镇的照明设施不是很完善,所以有一段10分钟的路在下晚自习时间是几乎看不见光的。回家的路有点儿偏僻,加之又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艰难的路,因为我怕黑。但有妈妈的陪伴,我可以从容不迫的走过。每天,妈妈都会在路的最后一个路灯下等我。天冷的时候,妈妈远远看见我,就会跑过来,把早已揣在衣兜里捂暖和的手套给我,帮我戴上,给我捂手,然后牵着我一起回家。我总说,不用啦不用啦,我的手是暖的呢。妈妈却说,等回到家里手就会变凉啦,那时就不好写字啦。天再冷,手再冰,我的心却也是暖的。天热的时候,妈妈远远看见我,就会跑过来,摇着手里的大蒲扇为我纳凉,自己却热的满头大汗。不管我怎样推辞,妈妈都是笑着让我不要管她。妈妈一只手摇着扇子,一只手牵着我的手。我的心,在妈妈扇子的微风下,凉快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夜。下雨的时候,妈妈还是会在路灯下等我。而我,却也已经习惯收起自己的伞和妈妈同撑一把伞,牵着妈妈的手一起回家,就算回到家有一部分衣服是潮的,我的心却是干干的暖暖的。妈妈总说她最喜欢牵着我的手,我的手啊,小小的暖暖的,在她心中,我永远是个长不大又爱撒娇的孩子。我总是不以为然的说自己已经长大啦。
工作以后,家人也随之搬到了我工作的城市。街边的路灯就像长龙一样绵延至远方,整个街道犹如白昼。夜深人静的时候,街道的喧嚣也渐渐被宁静祥和所取代。然而每次下中班,妈妈还是会在我下车的地方等我,和我一起回家。看着妈妈额头日渐泛白的头发,我总心疼的劝妈妈不要来接我,她却总是笑着摇摇头说不放心。每次下中班,妈妈依旧在我下中班的地方等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冷天热,妈妈总是在那个地方等我,时不使地探出头来看看车子来了没有。我也习惯于每天早早的往车窗外寻找妈妈的身影,然后牵着妈妈的手,和妈妈一起回家。
如今,妈妈已经年过半百,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和妈妈出门的机会。不论是出门逛街、下班回家,还是出门办事,我都会牢牢地牵着妈妈的手。生活中遇到挫折,遇到不开心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性的牵着妈妈的手,妈妈的手,总能让我纷乱的心趋于平静。她总说我都要嫁为人妻了还那么像个小孩一样牵着她的手不肯放。而我却说,我永远是妈妈长不大又爱撒娇的孩子,妈妈的手厚实又暖和,给我一种安全感,牵着妈妈的手,心里总是暖暖的。
时间久了,我也越来越明白,所谓的幸福,就是妈妈手心里传来的温馨。它如同一盏照亮心灵之路的灯,只要轻抬头,就可以感受到它是那么温暖。而我,也乐于享受和珍惜这种温暖。
铅业分公司动力车间 杨呤
第四篇:品读好书·感悟人生·阅读悦行
“品读好书·感悟人生·阅读悦行”
读《责任胜于能力》有感
陈 晖
阳春三月,单位领导为全体党员干部推荐阅读本——《责任胜于能力》,于是我去书店选购了吉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责任胜于能力》一书。书的封面很别致,一只黄色铅笔横停在书名的上方,渴望书之内容的心情会随着笔尖划出的柔美S曲线而慢慢打开......“很多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想要成就一个美好的人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能力,还需要一个人对自己负起责任。责任是能力的前提,是能力的根本,是我们永远不变的素质......”前言打动了我,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打造完美人生的书籍。全书共分十八章,每章有五至八小节,相关的内容编写得详略得当。语言精练,内容全面,并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当阅读到部分章节时,不由联想到自身工作与生活,在字里行间中浮现出那些深刻而难忘的事......责任需要从细节做起——
相信“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很多人都信奉的。尤其从事行政工作的同仁们一定会有更深感触吧?通常在玩笑时,我们把技术员、会计等专业性较强的人员称之为“专家”,把行政人员称之为“杂家”。的确,行政工作繁杂琐碎,头绪多。看是无专长,却又样样要求有所长,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必须具备有亲和、组织、表达、协调、沟通、洞察、应变、写作,以及熟悉现代化办公等能力。综合能力的强与弱,正是体现在是否有责任心的细节里。2013年“4.20”芦山特大地震,震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震动着我们国外项目58名农民工的心,他们分别来自雅安芦山、芦山思延、芦山宝盛、芦山龙门、芦山宝兴等地,均在重灾区。当他们得知家乡遭遇突如其来的天灾,他们心急如焚,因揪心亲人安危而抱团痛哭,根本没有心情正常工作;当他们得知国内领导在地震第一时间就成立了以党员带头的“4.20”信息小组已赶赴灾区,他们才略微平静在焦急中盼望消息。很清楚的记得,当时在那急迫时刻,需要我们迅速从先后几百名出国员工中找出受灾地区员工名单,和他们的家庭详细地址及家人联系电话。平日里,由于国内后方团队工作认真细致,她们对出国员工的信息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归档,甚至对出国员工填写的各类表格做到逐项辅导填写,当初绝大部分人员为此还闹过情绪,嚷嚷道:“哎哟喂,那有这么麻烦哦,随便填一个就是嘛”,“来来来,XXX你来帮我填一个”。最后在工作人员一再强调和坚持本人亲笔填写审核过关后才能交卷的原则上,大家才按要求完善了资料。此时的资料显得尤为宝贵,不到20分钟就把灾区人员的信息资料统计整理好,打印出来即刻出发。
一路上,为早一分、早一秒获得出国员工家里受灾情况,我们小组成员在前往的小车里分别反复拨打每一个家庭电话,好不容易联系上一家,信号不好的电话里断断续续得知XXX的妻子因伤势严重已送往天全县医院,正当小组赶往天全县时,忙碌的交警告诉我们,为保证生命通道和物资运输车辆,芦山县和天全县实行交通管制,你们只能在雅安,余震不断注意安全。当晚,无人能眠,出国员工是何等焦灼,我们到不了他们家乡也联系不上他们家人,怎么办?情急之下,小组即刻编辑短信发送每一个家庭,期待能通过短信方式有一线希望尽早收到受灾情况信息。在默默祈祷和焦虑等待中,终于先后有27个家庭回复了短信报来了平安,每当收到一条条珍贵来信,小组成员就激动得立马对应家庭电话号码,确认后立刻将受灾情况如实发送国外项目部,受灾的出国员工及其亲人为此感动不已,都说你们在第一时间里不顾个人安危赶赴灾区,第一时间里传递的不仅是受灾信息,而是企业对我们的真切关怀和温暖的亲情。
回国前,他们在募捐现场留下的感谢信中写道“川工局:这样的鱼水情谊,使我们终身难忘,世代永铭记......”
承担责任能磨炼人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心理暗示的概念,一个人在平时对待自己工作或生活的态度,就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个人的行动,左右他的成败。逃避责任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承担责任则是积极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其能力会在责任的承担中不断增强;而逃避责任的人,其能力则会在逃避和推脱中日渐“萎缩”。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承担责任,可以令弱者变成强者,强者则变得更强;而逃避责任,会令强者变成弱者,弱者则越变越弱。
这段文字让我忆起自己在生活中走过的那段心路历程。两年零十个月前,老公因病突然永远离开了我和女儿,那天崩地裂的日子完全击垮了天生乐观的我,深深感受了精神坍塌的痛苦无力状态。创巨痛深的我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过一躺不起......。在众多亲朋好友及单位领导的真切关心和鼓励下,我用尽力气支撑起那无比坚强的形象。
“你肩上还有责任,继续生活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这是当时同事们发来手机短信中的其中一条,殊不知就是这条不经意的短信中的“责任”二字,成为我内心深处战胜一切痛楚的力量。无数次在心底,喊着自己的名字告诫自己:“别哭,不能垮,你的肩上还有责任”。是啊!人到中年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的肩上还扛有责任,包括我们自身的健康也是一份责任啊!
就这样,在承担责任中磨炼——克服困难、承受压力、挑战自我。工作中不也是如此吗?一个人拥有多强的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将这些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拥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并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为企业创造财富,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厄瓜多尔TP项目,是我们建设的国外工程项目,所有参建者面对极其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语言障碍,当地国使用西班牙语(简称西语),外派员工无一懂得,数十个工作岗位又不可能完全配备翻译,与业主、监理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外籍员工的管理等成了很大问题。尤其工程技术方面,众多专业术语根本无法表达,常靠肢体动作比划,以致语言不通成了严重影响工程推进的巨大障碍。建设者们说:“语言不通让我们感觉浑身是劲,就是无法用”。
为跨越这一障碍,项目部掀起学习西语热潮,对战斗在不同岗位的每一位建设者来说,定是一个不小挑战,但为工程进度能够顺利进展,他们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根据自己岗位需要从最基础的字母学起,请教翻译、自购中西对照书籍、拜业主、监理和外籍员工为师等方式,在工作和业余时间加强西语练习。通过一段时间学习,都掌握了大量西语词汇,有的甚至成了西语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协调、沟通、确保施工进度等问题,还传播了中国文化,与当地人结下深厚友谊。
就这样,在承担责任中磨炼——坚定信心、责任担当、激发潜能。
第五篇: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让语文课堂充盈灵气
江镜下和洋小学:翁云 感悟的情境营造——用“心” 体验,激情感悟。
课堂上应该远离课堂上教师的权力意志,还给学生舒畅的、情感共鸣的感悟。有些感悟教学的预设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蓄意安排,匠心独运的结果。
1、在“意境”中体味。要展现意境,从而诱发感悟,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合理的感悟预设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听一位老师上《万里长城》,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老师见状,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老师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一个个困难”“血汗和生命”,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老师所需要的感情。但我们不禁要想: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广西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而王崧舟老师上的《万里长城》,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强化理解,情感上再推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我想课堂所生成的这一切均是缘于老师对课文意境的熏陶,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2、于关键处“补白”。有些课文中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的空间,它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地方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从而开启思维,激发感悟。
请看最近听过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一段精彩的片断: 老师先投影出示文本内容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表面上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学生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时,老师要求学生补白对话中的人物神情、动作;其次是表演,小组成员一同分角色表演,发表自己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中体会揣摩,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中心,同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感悟用得传神的词句,以体会其文字表达的精准和文章内容的精神魅力。之后,学生所写的感悟后的言语表述之精妙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边跑这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闻声走出卧室,走到孩子跟前,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什么事情呀?”孩子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道:“竺爷爷,杏花,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不已,良久,声音竟显得有些颤抖:“什么时候?”孩子脱口而出:“刚才!”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认真地问:“是第一朵吗?”孩子用力地点点头:“是。” 这一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抓住“空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留给学生表现自我,表达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解读,自我感悟。
以上两个课例集中体现出课前的一种思想预设。虽然我们无法料到课堂会生成些什么,或者不能追求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绚丽精彩,但至少我们通过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感悟的前提,为学生发表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提供条件,从而增强体验,丰富内涵。
感悟的方法选择——追求“灵动”,动态感悟。
老师只有引导学生乐于“机敏”的倾听,追求“精彩”的意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使新课程呈现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
1、强调“倾听”。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更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典型的正确引导学生倾听的成功案例:
师:老师为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说说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这一句后和“还能作急转变”后停了很长时间。
生:我觉得老师在第一处停顿的时间比第二次还要长些。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老师在停顿中告诉了我们这一段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师:你说得很好,你听到老师重读哪几个字吗? 生:特别好。
师:哪些地方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生:遇上拥挤的地方,他也能挤过去。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写了行船速度快,也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师:看来,这一段的第一句总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那老师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会呢?
生:前面一部分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情况。
生:前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船夫如何驾船来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感受来表现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你们说得真好。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明白了这段所写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不同方法。我们再读读这个段落,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主动倾听、质疑,自己体会老师想问的问题,在自我质疑解难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描写的精彩,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2、引导“纠编”。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易被文本的表现现象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内在统一点,理解容易偏离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类语句,设置话题,巧用意外,引导感悟,与作者产生默契。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其实,“走”和“飞”在课文中是两个极为平常的字,然而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知力,为学生的深入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情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老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学习障碍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感悟的时机把握——深谙文本,多点感悟。
1、在文本的“质疑点”感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月光曲》有这样的内容: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教学时,有的学生会问,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让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3)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佳境,没有听到问话。(4)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5)贝多芬认为遇上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2、在文本的“分歧点”感悟。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教师要坚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有着不同的理解,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悟。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紧扣“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这句话,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此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既然中部凿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我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不是工期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越好,那究竟打几口比较合适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来有个学生说,肯定是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长度。同时又有学生提出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为什么不也采用“中部凿井法”来增加工作面呢?经过一番探究,他们明白了,原来居庸关的特点是“山势高,岩层厚”如果采用“中部凿井法”太花时间,所以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此,有的学生还一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
正是这一系列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补充,思维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求异思维得到逐渐升华。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话中,学生由于有了表达个人感悟的途径,情感就会更加投入。因此老师要用好文本所显现的“分歧”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争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感悟中体会,感悟中获得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