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提纲)
关于公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提纲)一、四个词语概念解读
二、公文中简称与统称的正确书写
三、公文中公文中职务与姓名的表述
四、公文中结构层次序数语的书写
五、公文中引文的表述
六、公文中上下文表述一致性的问题
七、公文中数字的正确书写
八、公文中“以上”“以下”的用法
九、公文中标点符号的书写
十、公文标题问题
十一、公文写作要力求“简、短” 一、四个词语概念解读 1.“红头文件”
人们对党政机关印发的发文机关标志及间隔线套红标注并加盖红色印章的规范化文件的形象化称呼。
2.文山会海
《新华成语字典》中诠释:文件多得象山,会议多得象海。
3.党政机关公文
见新《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的定义。4.党政机关
见201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按语中表述的三个范围。
二、公文中简称与统称的书写 例:
“两办”,中办、国办,省委办、省府办 省委、福建省委、“双拥” 语委 党和国家领导人 党员领导干部
三、公文中职务与姓名的表述 中共××党委×××书记 x委书记×××同志 ××省×××省长 ××省长×××同志
四、公文中结构层次序数语的正确书写 一、二、三、四、(一)
(二)(三)
(四)1.2.3.4.(1)(2)(3)(4)第一,第二,第三,第四,A.B.C.D.五、公文中引文的正确表述 1. 出版物中的引文标注:
如:许慎:《识文解字》,影印陈昌治本,1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公文中的引文:公文标题+发文字号
如:《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闽委发〔20xx〕xx号)
六、公文中上下文表述一致性问题
如:福建省省长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2016年1月14日 二○一六年一月十四日
又如:六根木头 6根木头 四分之一 1/4 500多元 五百多元
七、公文中数字的正确书写
(一)关于公文中使用阿拉伯数字表述
1.关于“时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的规范写法,按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的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8年×月×日。若用公元纪年的写法,应为公元二○○八年×月×日。公元即公历经年的简称。“公元”的代号为A.D(拉丁文缩写)。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我国于1912年1月1日起采用公历纪年。在拟写公文时,应避免使用时间代词,如“今年”、“明年”、“今天”、“上月”、“上半年”、“下半年”等,而使用具体日期;公文中第一次出现日期时,年月日要完整书写;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交代不够清楚的时间概念,如“上月以前”、“前年以后”等;还要注意准确使用时态助词,如“了”字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着”字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等。
2.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要求:“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2008年”不能简写成“08年”。
3.以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可移行,如:“2008”不能在上面一行写“20”,另起一行再写“08”。
4.百分比,量词等使用不能移行断开。
5.数字前“0”占位的几种情况:一是打印公文的份号 时是允许的;二是车辆牌照;三是邮政编码;四是电话号码;五是专业代码。
6.人类社会生活时时刻刻都与数量有关。公文中数量概念的表达有其特殊的规定和要求。《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在“非物理”定义一节中说:“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量,使用的是一般量词。”
①表示数量、长度、重量等各种计量数据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0元、45天、48人、50根、58公里、100万吨等;
②表述事物的数量时一般名词在前、量词在后,如:重大交通事故6起、商品房5幢;
③当人或物数量较大时,通常还列出一个代表者 如:甘龙芳等20位同志为2006年全省防抗台风抢险救灾功臣;73301部队70分队等129个单位为2006年全省防抗台风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④百分比的表示应用阿拉伯数字,如:比增48%; ⑤除特殊情况使用约数、概数外,公文中的数量概念应使用确数。
⑥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则只用分数不用倍数。如:增加了5倍,但不能表述为“减少了5倍”。同样,不能用“降低×倍”或“减少×倍”的提法,只能用“降低了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二)关于公文中使用汉字小写数字表述
1.我国夏历日期应用汉字数字表示。如正月十五、十二月初四,不能写作正月15、12月初四。假若将夏历七月二十三写“7月23日”,就会使人误为公历日期。例:2008年元月。
星期几,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应当用汉字数字表示。如星期六。
2.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应当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四五天,十三四岁,五六十年代,十之八九等。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如不能写十三、四岁。
3.用日期表示的历史上形成的事件、节日、纪念日等,应当用汉字数字表示。如“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三八国际妇女节。
4.由数字作的词素之一构成的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词和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应当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六旬、五好生、好八连、十来年、十二五计划、第三人称、党的十八大、三百六十行、白发三千丈、相差十万八千里等。
5.“二”与“两”的用法不同。如果用作序数,应当用“二”,例如“第二”、“二月”(即二月份)、“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如果与量词连用,应当用“两”,例如“两个”、“两次”、“两回”等。
八、公文中“以上”“以下”的用法
我们在写作公文时,常常用“以上”“以下”这两个词来对位置、次序或数目等进行范围界定。例如:“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以下就要谈谈具体办法”等。有时还把“以上”与“以下”连起来用,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例如:“投敌叛变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未依照本法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上认为“以上”包括本数或本级,“以下”则不包括本数或本级。例如:
(1)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章程》)
(2)身高在1.2米以下,可随大人不用购票。(北京火车站《火车票购票须知》)
例(1)中的“以上”一般认为包括本数和本级;例(2)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但是,从逻辑意义上讲,或者精确地讲,“以上”和“以下”都不包括本数或本级。“以上”表示高于或前于某一点(《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表示低于、后于某一点(同 上)。由于存在宽泛意义和精确意义上的差别,有时出现范围界定含糊不清的现象。
因此,在需要精确表述语义时,都应采取适当的办法尽量避免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办法:
(一)以“以上”“以下”前后加括号,并在括号中注明“含”或“不含”。
(二)在“以上”“以下”后加括号,并在括号中注明“含+数目(级、职)”或“不含+数目(级、职)”。
(三)在“以上”“以下”前后加括号,并在括号中注明“含本数(级)”或“不含本数(级)”。
(四)对文中“以上”“以下”的语义范围进行总括说明。
(五)改用其他的表述方法。
总之,“以上”“以下”是否包括本数或本级(职)是不确定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在不引歧义或并不需要精确表述时,“以上”“以下”可以单用。如需精确表述,应对“以上”“以下”的语义范围进行限定,或采取其他表述方法,以避免不必要误会。
九、公文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法》(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正误之分与优劣之分。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的地方,可用这种标点也可用那种标点的地方,一般属于优劣之争,可不予计较。应该用标点而没有用,应该用这种标点而用了那种标点,应该把标点放在这里而放在了那里,则属于错误,必须纠正。
1.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位,在字位的居左偏下位置,且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位,中间不能断开。破折号不应排作2个一字线(--)、4个半线(----)或一个化学单键号(-)。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位。这四种标点符号均上下居中排布。2.序号的标点
“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一”、“二”、“三”后面用顿号;“1.”、“2.”、“3.”和“A.”、“B.”、“C.”后面用齐线黑点。带括号的序号后面不得再加顿号、逗号之类的标点符号。
3.逗号与顿号的用法:
标识独立词语时用逗号,标识并列词语时用顿号。 标识同一层次的并列词语时用顿号,不同层次的并列词语用逗号。
标识同类型机关的统称时,表示该机关所属行政区域或所属单位的并列成分之间应用顿号,不应用逗号。表示统称的“各”字后面用顿号标识的统称机关中,不得直接使用单位名称。
4.“跳动的”标点符号
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标点符号,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标点符号中也包含着许多奥秘。
十、公文标题问题
(一)公文标题的作用 1.传神
2、显性
3、好记
4、便用
(二)公文标题中常见的错误
1.滥行省略。一是随意省略发文机关;二是随意省略事由;三是随意省略文种。
2.乱用文种。一是文种混用;二是错用文种;三是生造文种。
3.叠床架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公文标题中的“发文机关”要素因简省不当而造成重叠。二是公文标题中的“行文机关名称”、“介语‘关于’”、“文种”要素因转发或批转环节过多而造成重叠。
4.隶属不清。分不清“批转”、“印发”、“转发”三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词性。
5.明而不简。即指因过分追求标题表意的明确、具体而导致繁冗累赘,拖沓冗长。
6.简而不明。此种“病误”是指因过分追求表意的简练而造成语意不清,含混模糊,令人费解或误解。这与前文所述“滥用省略”在病因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7.题文不合(题不对文)。一是事由偏跑;二是题大义小;三是题小义多;四是题义不清。
8.不合语法。一是成分残缺;二是搭配不当;三是成分多余,提炼不精。
9.乱用标点。10.排列不美。11.位置不当。12.体号混乱。
标题是公文的“眼睛”,拟制时必须精心对待,审慎为之,切不可草率造次。这里所列诸种“病症”,仅就常见现象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公文工作者的注意,从而使公文标题的拟制不断臻于规范。
(三)公文标题拟写时的“八字”要求 1.准确 2.简洁 3.齐全 4.美观
(四)拟写公文标题的形式
一是“标准式”公文标题。公文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与文种名称三要素组成,通常称这种为完整的公文标题。二是三种特殊形式:
(1)“双项式”公文标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地震监测管理条例》。
(2)“转文式”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被批转(或转发)文件的标题、文种名称而组成的公文标题,一般称这种标题为“转文式”标题。例如《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3)标题下方附加括号式。例如《××市安全生产管理规定》(2006年3月25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五)转发性公文标题的拟写 一是转发法规、事务性公文的标题。二是转发“通知”的通知标题。三是采取多种技巧来转发。(1)替代法(2)概括法(3)直转法
(4)直接表述法(或者省略法)
(六)公文小标题的拟写 1.看是否准确恰当 2.看是否明确集中 3.看是否照应总题 4.看是否合乎逻辑 5.看是否有艺术性
(七)公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公文标题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五种,即书名号、双引号、顿号、圆括号、连接号。
(八)公文标题排列标印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字排;上或下梯形(宝塔形);菱 形,中间长上下短;不宜长方形排印,不能沙漏形排印。
十一、公文修改要一字不苟
常言道:“一字人公文,九牛拖不出”。“惜字如金”
第二篇:公文写作问题
一、几种公文不规范的问题
(一)关于文种使用乱的问题。把没列为文种的公文种类作为文种使用,这类问题比较突出。行政机关公文文种主要有13种,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除此之外,均不可直接行文,但可作为“印发通知”的“附件”行文。如《××局关于×××××的具体操作规定》、《××局关于2007年工作总结》等,这里的“操作规定”、“总结”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可以改成《××局关于印发×××××具体操作规定的通知》、《××局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总结的通知》。不能作为文种使用的还有“条例”、“规定”、“办法”、“说明”、“计划”等,有的甚至把“安排”、“要点”、“细则”这些既不是公文文种又不是应用文体种类的东西常常作为公文文种直接行文,都是错误的。
(二)关于规矩格式乱的问题。在核发文时,发现常见错误主要有:1.排版规格不当。公文标题应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各行其是,严重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2.标题滥用符号。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但在实际中,滥用符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关于转发市××《关于强化×××××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以上的“《》”符号不应该使用,应改为:“关于转发市××关于强化×××××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或“关于转发强化×××××工作文件的通知”。3.结构层次序数使用不规则。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但是有些单位公文序数数词仍然存在使用不规则的情况,要注意规定的序数数词的写法,其中:“
一、”下面是顿号,“1.”下面是圆号,而“
(一)”和“(1)”括号外面是不带任何标点符号。4.引用文号格式不对。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有些单位对这一规定没有掌握好。如,“根据(×发„2007‟12号)《××局关于×××××的通知》要求”,其引用文号的方法就是不符合规定的,正确的引用方式应为“根据《××局关于×××××的通知》(×发„2007‟12号)”。5.成文时间标志不清。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制发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时间,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〇”,不是字母“O”,在符号栏中插入),并且右空4字,但在实际写作中样式花样百出,如“二00七年”或“二O O七年”等,有的成文日期甚至早于签发日期。6.盖印不规范。印章是公文制发机关对公文生效负责的凭证,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主要分为中套和下套。但不规范现象常见于一些文件中:如印章上压正文、歪斜、不清晰、排列不齐;印章间相交或相切,相距超过3mm;联合行文单位印章顺序混乱,或一排超过3个,或左右距公文纸边距离不合标准等。
(三)关于公文要素缺的问题。在运用“请示”、“报告”文种和商请事项需对方给予回复用“函”时,为便于对方了解情况 — 2 — 和询问有关问题,按照规范要求,在这3种公文运用中,都应注明“联系人及电话”这2个要素。在核发文时经常发现这3种公文多数缺失这2个要素。
(四)关于数值和数字表述误的问题。数值范围也就是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的数值比较,百分比不可能大于1,只能小于或等于1。在核发文时经常发现在数值范围表述上出现大于1的问题。如数值范围表述“3—8%”时,“3”后面的百分号是不能省略的,因为百分比不可能大于1,所以数值“3”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数值范围表述应为“3%—8%”。用分数和整数表述数值范围时,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如表述“全县乡镇企业产值达到50—100万元的有×家”时,这“50”表述就不规范,正确的数值范围表述应为“50万—100万元”。公文中经常出现该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用了汉字,应当用阿拉伯数字的主要有两种情况: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2.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约数等)。在核文时经常发现部分文件中出现百分数和分数该用阿拉伯数字用成了汉字。如文中经常出现“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五十”,应将“百分之二十”表述为20%,将“百分之五十”表述为“50%”;又如应将“四分之三”表述为“3/4”。今后应以此类推规范书写或表述。
(五)关于计量单位使用乱的问题。根据国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名称应为平方公里、公顷、平方米,在公文中应使用法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在核发文时经常
— 3 — 发现使用“亩”作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情况,应将“亩”换算成“公顷”。
(六)关于常用词使用混淆的问题。公文中经常会运用易混词,如“截止”和“截至”的运用,“截止”和“截至”均为动词,二者用法上有区别。1.表意不同。“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是终止、结束的意见。“截至”是指截至某个时候,多指一个过程、一件事情暂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终止和结束。“截至”用于日期之前,不能用于日期之后,如“截至2007年12月31日”。2.用法不同。“截止”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如果“截止”出现在日期之前,需加一个介词“到”作补语或名词性词语加冒号,如“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或“截止日期:2007年12月31日”。
二、审核草拟公文时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关于文件批语的问题。在县乡人民政府和县乡政府办公室的文件批语中,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表述为“参照执行”,应表述为“贯彻执行”或“一并贯彻执行”。
(二)关于用字用词正确、统一、规范的问题。在表述“其它”、“通讯”时,应使用“其他”、“通信”。1949年10月以来的时段,不能用“建国以来”,应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与“制订”的准确使用:“制订”突出拟订、草拟、创制,对象多为方案、计划等,注重的是过程;“制定”突出确定下来、正式实施,多指路线、方针、政策、法令、规章等,注重的是结 — 4 — 果。“做出”与“作出”的正确使用:“做出”多为口头语,后面所带的宾语一般为名词、代词,强调于一些具体的事;“作出”多为书面语,后面所带宾语一般为动词。“急待”与“亟待”的正确使用:“急待”是指时间上的紧迫性;“亟待”是表示意义上的紧迫性,表示问题严重已达到了极点。使用简称,一般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不要滥用简称。
(三)关于使用文种批复的问题。在批复下级机关引用来文机关文件标题时,要做到先引来文机关文件标题全文,后引来文字号。如来文机关的标题为《××局关于×××××的报告》,公文批复时,应表述为:“《××局关于×××××的报告》(×发„2007‟20号)收悉”,不能表述为:“你局《关于×××××的报告》(×发„2007‟20号)收悉”。
(四)关于主题词标注规范的问题。在表述主题词时应遵循第1个词是类别词,必须从《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中找,找不到的用“综合”类代替。第2至第4个为类属词,尽可能从主题词表中找,如找不到可新造,但新造词必须在其后面加“△”,最后1个词是文种。主题词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
(五)关于表述时间时段的问题。公文表述时间时段,一般不要表述为“去年”、“今年”、“明年”等,应规范表述。“去年”应表述为“2007年”,“今年”应表述为“2008年”,“明年”应表述为“2009年”等。
(六)关于公文标题规范的问题。在审核草拟公文标题时,— 5 — 在标明发文机关+发文事由+文种的标题组成要素后,除特殊情况外应注意:1.标题上不能出现书名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如××局关于印发×××××制度的通知,不能写成:××局关于印发《×××××制度》的通知。2.标题上不能出现“关于对”字样,因为“关于”和“对”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在行文中不必重叠使用,且显得累赘。如××乡人民政府关于×××××的通知,不能写成:××乡人民政府关于对×××××的通知。这类问题在“批复文种中经常出现,如××乡人民政府关于对×××××的批复,规范的标题应写成:××乡人民政府关于×××××的批复。“函”文种的标题也经常出现类似不规范的问题。
第三篇:公文写作问题
公文应用常见问题举例
1、你单位要对下属单位布置工作或安排活动,领导让你写一份下发指示,你认为指示起草要点有那些?
参考答案:第一,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二,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的指示的正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行文的客观依据或目的、意义;二是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安排,以及指示事项的意义;三是对落实指示事项提出具体注意事项和要求(如步骤、方法、时间安排、期限、政策界限、报告执行情况的方式、时间等)。这三部分内容可依以上次序陈述,也可先讲事项意义及行文目的,然后分条列项对每一项具体任务和要求分别陈述。
第三,用于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指示,其正文通常也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行文依据或该项工作活动的意义;二是对开展各项活动指导原则的规定(禁止、纠正或倡导、要求以及有关政策界限);三是在落实指示事项过程中的具体注意事项和要求等。
2、你单位要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作出安排,领导让你起草一份决定,你认为决定起草要点有那些?
参考答案:决定是领导指导性文件的一种,用于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决定在实践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具体用途,正文的组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常见的组成形式有这样儿种:
第一种最简洁,通常只有一个自然段,几句话。主要包括的内容是:谁,于何处,根据或为了什么,确定采取什么行动或措施。确定召开会议、人事任免、设立机构、参加或脱离组织的决定,以及一部分履行法定审定批准程序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
第二种比第一种稍复杂一些,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目的或根据;对所针对事物或问题性质的分析、评价;有关措施(实施的对象、范围、方法、注意事项等)。用于表彰或处分,命名,撤销有关议案或其他公文,以及赋予、剥夺、免除有关对象的权利义务、能力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第三种形式则更复杂一些,主要组成部分有:根据、目的、意义或原因;分条列项陈述有关措施的具体内容,必要时在各条项上附加小标题,以概括揭示各自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要写出:措施的性质、种类以及实施的时间空间和人员范围、步骤、方法、条件、组织领导保障、政治思想保障、与其他措施的关系、有关的政策界限、执行要求等。用于确定实施重要政策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
第四种形式适用于确定并表明原则立场的决定。其特点是除了以简要文字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之外,还有较多的议论、推理方面的文字,以讲清道理,驳斥错误观点。>撰拟决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3、假如你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起草通知,你认为通知都有那些类型,每个类型起草要点有那些?
参考答案:通知类型有:颁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
第一,颁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起草要点
颁发(印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的主要作用分别是完成有关规范性公文的发布生效程序(颁发);扩大一部分公文的有效范围并使之更加具体化(转发);使一部分公文升格赋予其在更大范围产生效用的条件(批转)。
这三种通知的正文都比较简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指出谁,经谁批准,为何原因,根据什么,制定了一个什么公文,现将公文发(转发)给谁,怎样执行(或从何时开始施行)。稍复杂一点的就是在上述简单形式的基础上,对被印发、转发的公文或其所针对的事物进行评价分析,说明意义,指出执行中需注意的事项,或者对这些公文中的规定、要求等提出补充性意见。
这三种通知的标题式样与其他公文稍有不同,一般为:(作者)+颁发或印发或转发或批转十(原文标题)+的通知。
第二,指示性通知起草要点
指示性通知用于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共同执行的事项。这种通知的发送对象虽不只是下级机关,但因其内容为更高层次机关的指示精神,因而仍具指示性。
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行文的依据(客观情况、上级要求等)或目的意义;上级指示的精神及其具体化,如政策规定,工作任务及安排;执行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如步骤、方法、时间要求、政策界限、报告执行情况的方式与期限等。后两部分内容常需以分条列项的方式表达,每条的开端大都以简短文字对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主题句),其后再予阐述发挥使之具体化、明确化。
第三,知照性通知起草要点
知照性通知用于转达要求各有关方面周知(只需要知晓而不要求直接执行)的事项。这种通知的发送对象更为广泛,级别方面的限制也不严格,对下级对平级,甚至对一部分上级均可发送。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形成该事项的过程、原因、根据;事项的具体内容(性质、状态)。为简化正文,有时以附件(如任免名单、公章印模、组织章程等)对事项的内容作细致交代。
知照性通知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成立或撤销机构或组织;启用或废止公章;变更一些组织或刊物的名称;任免干部;出版发行刊物等。
4、某执法监督部门要对一起事故发一个通报,领导让你写,你认为通报起草要点有那些?参考答案:事故通报是批评性通报的一种,其正文主要包括:事故的概况(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对事故性质、原因以及后果的分析说明;提出防止类似事故的原则性要求、措施及各方面应记取的主要教训。有时还包括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定。上述内容可以直接叙述说明,也可以转发有关事故报告等公文的形式间接转述有关情况(以这些报告等为附件)。
说明:其它类型通报起草要点有:
表彰性通报。用于表彰好人好事和介绍先进典型经验,其正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先进事迹(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或经验(单位及所处的客观条件、主要作法、规律性的认识等);评价分析(性质、意义、经验所在及适用的条件情况,经验中的不足及其原因等);决定事项(给有关单位或个人何种称号或其他精神的、经济的奖励),以及提出一些学习先进事迹、借鉴吸收典型经验方面的要求或号召等。
批评错误典型的通报。用以批评坏人坏事以及有关单位或个人的错误,其正文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主要的错误事实(单位、人物、时间、地点、主要过程、结果等);分析评价(错误性质及原因、严重后果);对有关当事人的处理意见,以及要求各方面从中记取的教训。有时还提出请检查上报有无类似问题、汇总有关反映等方面的要求。
情况通报。用以报道、传达重要情况和有关精神,其正文有两种组成方式,其中一种只对有关事实作客观叙述;另一种除此外还对情况加以分析说明,有时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采取何种对策的指导性意见。
5、单位要组织一次学习教育活动,领导让你写一份动员报告,你认为起草要点有那些?参考答案:动员报告是对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和布置,动员报告应包括:
第一,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的依据(根据上级安排、根据什么通知精神等)、目的、意义;第二,学习教育活动组织者、参加者;
第三,组织及安排。1)动员时间及内容2)集体学习时间及内容3)自学时间及内容4)讨论时间及内容5)对照检查时间及内容6)整改措施制定时间及内容7)活动总结时间及内容;
第四,确保学习教育活动落实的措施。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领导带头,组织落实。3)处理好工学矛盾,确保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4)学习态度及表现的奖惩办法;
第五,发出号召,提出要求。
第四篇:公文写作培训(提纲)
严格规范办理公文
一、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 1.什么是公文?
公文,指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公务文书。
2.公文的主要特点
(1)作者的法定性。(2)作用的权威性。(3)效用的现实性。(4)体式的规范性。(5)处理的程序性。
3.什么是公文处理工作? 4.规范公文办理的重要性
二、公文的种类、格式
201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规定公文种类为15种。即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公文格式,在《条例》中也有规定,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发布层次)、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部分组成。
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要求,省委办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党的机关文件印制规范》,印发全省党委系统执行。
特别说明三个文种即:决定、决议、意见的公文格式,与一般文件的格式不一样。
决议、意见,领导签发日期或会议通过时间放在标题下方,发文范围放在版记中,文末无须单位落款。
会议通过的决定,与决议、意见一样,时间放在标题下方,发文范围放在版记中,文末无须单位落款。但表彰决定必须有单位落款和时间,发文范围仍放在版记中。
三、公文办理的程序和要求 公文办理总的要求是:准确、及时、安全、保密。(一)收文办理程序和要求 1.签收。由单位指定专人负责。
2.收拆。通讯员领取后,送本单位交由办公室专人负责(一般是文书人员)收拆。
3.登记。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许多单位找不到的文件,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出错,没有登记,或者不记去向。
本单位领导及各处室如直接收到办件,应交办公室统一登记后再办理。4.初审(拟办和分办)。办公室对所有来文进行筛选、分类,分清办件与阅件。按办文程序办理。
5.承办。分两种情况:(1)对于领导已作出批示的办件。(2)处室承办的办件。
6.办理回复。(1)应根据领导批示确定是否需要行文。不需要行文的,口头告知来文单位和有关部门;(2)批转有关部门办理的,将来文及时转有关部门并将情况通报来文单位;(3)需要办理批复的要按时批复。
7.归档。
(二)发文办理的程序和要求
1.发文的原则:应当确有需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2.公文拟稿的4条基本要求。3.公文审核需把好五关:(1)行文关(2)内容关(3)政策关(4)会稿关(5)定密关 4.公文签发
《条例》第22条规定:“公文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5.公文制发(1)编号(2)校对(3)印刷(4)用印(5)分发(6)存档
四、公文的日常管理
总的要求是管好、用好公文。具体见《条例》第七章规定。
(一)复印、汇编密级文件的基本原则
《条例》第32条规定:复印、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印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1.中央和中办或省委、省委办发至副省级、地厅级公文,因工作需要翻印、复印或扩大传达范围的,须分别报中办或省委办批准。
2.因工作需要翻印、复印、加印秘密级、机密级公文,或扩大传达范围的,须报经单位领导批准。
3.汇编上级党委机关秘级公文或中央、中办及省委、省委办发至县团级以下的公文,需报单位领导批准。
4.单位、处室合并时,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工作人员调离岗位时,应将本人保管、借阅的公文按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二)公文的日常管理
1.公文传递。公文传递,对内要做到不横传文件,要有专、兼职文书、档案人员负责保管。对外,寄送密级文件,要采用相应的保密方式传递。
公文传递无论是对内对外,都要确保做到安全、保密,不遗失、不损坏,特别要做到不泄密。
2.公文的立卷归档
《条例》第27条规定:需要归档的公文及有关材料,应当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齐全、整理归档。3.公文的清退、销毁 按中办、省委办规定,每半年中办、省委办下发的秘密级以上公文,要清退一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可以销毁。销毁公文应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到市保密局指定的场所由二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注意个人不得擅自销毁公文。
五、公文办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办、国办《条例》)和省委办下发的《福建省党的机关文件印制格规范》要求,我市许多单位和部门制发文件,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去做,制发文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造成公文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有
(一)行文不规范 1.生造文种。
2.文种使用不当。最常见的把“请示”和“报告”、“请示”和“函”两种文种混用。
“请示”和“报告”文种混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请示”和“报告”张冠李戴。例如:《××关于请求协调解决××工程用地的报告》,《××关于提高××经费的报告》。二是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如《中共海沧区委关于赴华中师大拜访徐勇团队等相关情况的报告》、《××关于全国××工作会议的报告》,用请示的结尾:妥否,请批示。
两文种的区别在于:一是报告,是让上级和领导了解情况,不需要回复;而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需要回复;二是“请示”在事前,一事一请示,而“报告”一般在事中或事后。
“请示”和“函”混用。“请示”是上行文,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事项。而“函”是平行文,用于是平级单位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或是向无隶属关系的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3.行文关系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越级行文;
(2)上行文(请示、报告)同时主送机关单位和领导,如“中共厦门市委并 4 报于书记”;
(3)请示件多头主送,或将请示件同时抄送同级和下级机关;
(4)公文直接报送领导个人。《条例》第四章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5)以单位名义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指令性要求。《条例》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
(6)以内设机构的名义行文。《条例》第四章第十七条规定: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7)同一份文稿中出现多个党委部门或政府部门时排序混乱(若涉及多个机关单位,同级的按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
4.文件要素不全或不准确
(1)标题文不对题或题意不清。标题中随意使用标点符号;
(2)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要素不全,常见省略发文机关;(3)上行文(报告、请示件)没有签发领导或签发领导不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差可由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
(4)上行文不加盖单位公章,不留联系人、联系电话;(5)正式公文的单位署名、时间放置空白页;
(6)正式公文没有发文范围(或主送单位)和发文单位署名,以单位公章代替;
(7)同一份文稿中上下表述不一致,如“老领导、老同志、老干部”;(8)同一份文稿中出现多个部门,有的用简称,有的用全称,如“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发局”;
(9)部门拟以两办或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的代拟稿,常把拟稿时间当作领导签发时间;
(10)附件说明及附件标题不一致;(11)文件保留主题词和印发份数;
5(12)文件没有版记(无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二)文件格式不规范
根据省委办公厅印发的《新版党的机关文件印制格式标准(试行)》,共涉及总体要求、文头、主体、文尾部分共26项内容40多个子项,对公文用纸的尺寸、规格、版面的设计、字体的选择、公文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和位置,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各单位都要组织学习和培训。在此列举部分普遍性问题。
1.字体字号不标准;
2.文件内容超出或缩小版心范围(225 mm×156 mm);
3.不按规定的行数、字数排版(每页22行,每行26个字,首页、末页和倒数第2页可视情增减1-2行);
4.机密级文件无编号;
5.密级文件标注不规范(位于版心第2行,黑体,顶格标注);
6.标题排列成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多行排列应为正宝塔、倒宝塔或菱形);
7.结构层次序数使用不规则。正确的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若层次较少,可省略
(一),直接用为“1.”,作为第二层;
8.页码居中(单页码居右,双页码居左,两面误差不超过2mm);
9.发文字号混乱。发文字号应包括发文机关(单位)代字、年份、序号。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序号不编虚位不加“第”字。(如编厦委〔2012〕1号,不编厦委〔2012〕第001号);
10.发文字号及签发人没有居空编排(居左、居右各空1字);
11.签发人及签发人姓名用错字号(签发人用仿宋体,签发人姓名用楷体); 12.转发、印发类通知,通知用仿宋体(楷体); 13.附件说明与正文间没有间隔(空1行);
14.附件名称后加标点符号,回行首字没有对齐(不加标点,回行首字对齐); 15.发文机关署名与成文日期排列错误(普发性公文两者间要上下错开两字编排;加盖印章的文件,成文日期一般右空四字,发文机关署名与成文日期居中编排);
16.成文日期用中文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17.附件紧接正文后(另页编排);
18.抄送机关用错字号,且没有居空编排(用小3号仿宋体,左空一个字,回行时右空一个字);
19.抄送单位不规范。多个抄送单位间同一层次的用顿号隔开,不同层次间用逗号隔开,换行用分号,最后一个单位用句号;
另不少单位的公文仍沿用过去的对上用“抄报”,对下用“抄送”的标识法,这也是不规范的,须统一改为“抄送”。
20.版记放在文件双页中间或装订一起时放附件前(位于文件双页版心的最后一行);
(三)排版、校对不规范
1.标题回行时助词、连词(的、地、和等)位于首字(应排在前一行的末字); 2.标题回行,顿号位于末字(应省略)如“走千家、进万户” 和“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
3.标题回行时,随意分割词意;如“走千家”折行; 4.段尾单字成行(单字不成行); 5.数字、年份折行(应排在同一行);
6.段落层次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后接顿号(应接圆点,如1.××××,2.××××);
7.错字、漏字。
第五篇:公文写作培训提纲
公文写作培训提纲
第一部分 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定义
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行政机关公文的定义为: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中央办公厅对党的公文的定义与国务院办公厅对公文的定义表述基本一致。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 3 点:第一,行政公文的制作主体(作者)是行政机关,一般公文可以扩大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第二,行政公文的形成环境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其他活动被排除在外。第三,行政公文具有特定的性质——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我们平常所发的公文就属于这个范畴。
二、公文的种类
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行政机关的公文共有 13 类 13 种。这些公文是:1.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例如“国家主席令”、嘉奖令)2.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比如关于表彰先进的决定等)3.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发布的规格最高,一般得省级以上权力机关发布,现在公告有用滥的情况)4.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公安机关经常发布通告)5.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6.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7.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提请审议事项。(不同于提案,提案是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审议事项,议案是政 府向同级人大提请审议事项,程序)8.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9.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示、批准。10 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11.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12.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13.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如果按照行文方向则分为三种:上级→下级(下行文)包括命令(令)决定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批复。下级→上级(上行文)包括请示 报告。平级、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平行文)包括函 议案。不明去向:会议纪要 意见。公文的种类和 1 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因此,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
三、公文的特点
行政公文写作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学术写作等虽有共同之处,即都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但区别又是相当明显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只有准确的认识它的特点,把握它的规律,才能较好的掌握写作要领和方法,写出高质量的行政公文。行政公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1.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行政公文是社会政治的产物,是发文者意志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政党和国家,有着不同的为政治服务地公文。在我国,行政公文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处理机关行政公务的重要职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基本内容是国家政权机关的指挥意图,行政意向,是公务往来活动情况的系统记录。因此,任何公文的内容不能由个人意志决定,必须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则,公文将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2.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束力。行政公文的权威性是由公文法定作者的权威性决定的。公文的法定作者,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担当义务的组织。由于公文是法定作者制发,代表一定机关的法定职能,凡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发的公文,就代表制发机关的发言,具有法规和行政的强制性,受文机关必须严肃对待,认真理解,严格遵照执行。
3.规范的格式和处理程序。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确保公文的强制性、充分发挥公文效用,国家对公文从文种名称到行文关系、从制发程序到文体格式都作了严格规定。任何机关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统一规定,不能随心所欲的拟写印发。因此,行政公文比起其他文体来,无论制作还是处理,都更严格、更规范。公文的这个特点,是保证公文正常运转,保证国家机关之间按照一定组织关系有秩序进行活动的需要,也是公文适应现代社会发发展,走向国际化、自动化、标准化办公的需要。
4.一定范围和使用时间。一份公文对应某一方面的工作、发给一定的受文对象,这就限定了公文的空间范围,超出该范围,公文便失去其效能。此外,公文的效能还受一定时间的限制。公文皆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制发,一般要求限期传达执行,紧急公文更强调了它的现实执行性。公文总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和时间效力范围内生效,一旦工作完成了,问题解决了,或新的有关公文制发出来了,原公文的效用也结束了。
5.准确庄重的文风。撰制公文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公文要维护其政治性和权威性,就必须保持准确、严肃、庄重的文体特点。这就要求反映事物客观实际,表达意见态度明朗,选词用语严谨准确,从而形成理正辞严、简练明达、庄重有力的公文风格。
四、公文的作用
公文的具体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领导和指导作用。上级机关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和规定等公文,必然要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而批复等公文,则对具体工作产生指导作用。二是行为规范作用。相当一部分公文,体现了政府机关对人们行为的要求,要求人们坚决执行。通过公文发布的一些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等,同样对所辖成员起着规范和准绳作用。三是联系知照作用。有关机关之间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协调的,许多具体问题也是因此而得到及时处理的,还有许多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料也是这样获得的。公文在保证各机关正常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与联系作用紧密相联的是知照作用,如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等知照性的公文,主要是告知对方有关事项。四是依据和凭证作用。各种公文都反映了制发机关的意图,都具有法定的效力,受文机关则以此作为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依据。因此,公文都具有依据作用。有些公文,如会议纪要等,还具有某项活动的凭证作用。事实上,应该说所有的公文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凭证作用。因此,公文不仅仅是传达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同时也是证实这一意图的最好凭证。
第二部分 公文写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
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因此,在撰拟文稿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达到特有的质量标准。《条例》第十六条对起草公文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办法》第二十五条对起草公文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归纳起来包括几方面:合法、属实、(内容)准确、规范、有序(表达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公文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上级机关的有关指示,能够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实可行,文种使用和行文结构合乎规范,文字表述准确严密、精炼得当。
二、内容和结构要求
从公文内容要求来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要干什么、二是这样干的依据、三是怎样干。这就是公文内容的三要素:主旨、依据、分旨。主旨是指一篇公文最主要的意义和目的。回答公文要“干什么”的问题。任何一篇公文,无论篇幅长短,总应该有它的某种目的和意图,这就是公文的主旨。依据是指一篇公文主旨提出和成立的理由及根据。回答公文中“为什么”的问题,包括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可细分为
1、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2、文件会议精神,3、领导指示,4、发文主体自发的议论等;事实依据,可细分为
1、现实状况,2、过去事实等。其中来文来函、会议通过等是经常使用的事实依据。分旨是指一篇公文中为实现主旨而制定的具体办法、要求或补充详述的具体事项,它回答的是一篇公文中“怎么样”的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1963 年 3 月 30 日公布)根据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决定(依据),对于确实改 3 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罪犯,实行特赦。(主旨)具体如下:
一、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罪犯,关押已满十年,确实改恶从善的,予以释放。
一、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战争罪犯,缓刑时间已满一年、确实有改恶从善表现的可以减为无期徒刑和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战争罪犯,服刑时间已满七年,确实有改恶从善的表现的,可以减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个命令,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分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明确了公文内容的三个要素,还要明确三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据与主旨之间是因果关系,依据是主旨提出和成立的理由和根据,主旨是依据产生的结果。主旨与分旨之间也是因果关系,分旨是为实现主旨而制定的具体办法或分述的具体事项,分旨是产生于主旨的结果,按照前因后果的逻辑,自然应当主旨在前分旨在后。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公文的结构安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无非是要么三要素齐全,依据—主旨—分旨,要么省略依据或分旨,要么由主旨单一组成。当然,具体来讲还要明了行文过程中公文结构的一些基本要求。一是完整连贯,首尾圆合。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有头有尾,首尾对应,通篇一体。要求文章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片断与片断之间,前言与后语之间,都要紧密连接,以一贯之,结构严谨、完美。二是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我们在安排层次和段落时,长短要适当搭配,要根据公文主题表达的需要,有详密、有疏落,使全篇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三是波澜起伏,曲折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布局应该崇曲忌直。谋篇布局的波澜起伏和曲折变化,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和发展变化,同时,也能满足读者、听者的审美要求。但是,必须合乎法度,要使开合、起落、曲直、伸缩等等,恰到好处。四是要有一缕贯穿的线索和脉络。作为我们行政机关,平时处理的公文主要是说理性质的文体,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形态,它自身必须要具有条理性、贯通性和严谨性,即:分清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合乎逻辑,合乎人们的思维形式,使文章流畅贯通;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缝隙,没有漏洞。
三、语言和表述要求
准确、简练、严谨、庄重、生动,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所谓准确,是说公文在语言表达上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明确无误。公文代表着领导机关或领导集体的声音和意见,不准确,含糊不清,摸棱两可,执行的标准就不好把握,就不好执行。
简炼。严格意义上的公文,其语言应简练到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也不可的程度。长而无物是写作大忌。能把一件小事写成“万言书”未必是真功夫,而把一件大事写成“千字文”、“百字文”才是真功夫。
例文:A:“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处里还没有取暖电器,希望你们资产处尽量调拨给我们,好用来满足紧急需要。是不是可以,等待你们迅速答复。”
B:“严冬在即,我处尚无取暖电器。请速调拨配给,以应急需。可否,盼复。”
A和B两篇例文,谁更简练,一目了然。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稿简练呢?
一是要善于概括、归纳、提炼。二是要开门见山,少穿靴戴帽。有些文稿,开头总是“在什么什么形势下”,“在什么什么领导下”,“下”了半天 才是我们如何如何,这样的文稿看上去郑重其事,实际上废话连篇。三是少说空话套话假话。公文是施行行政措施,指导和布臵工作的重要工具,施行行政措施,指导和布臵工作,归根到底是一个干什么、什么时候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子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话都是没用的话,都不应写入文稿。当然,语言精炼和用语苟简是两回事,随意苟且简略是无助于语言精炼的,而且容易产生歧义。(讲一玩笑)
严谨。所谓严谨,指的是态度严肃,交代清楚,行文自然,结构严密。在写作时只有做到叙事周全,说理透彻,要求精当,用词选句贴切无误,才能使公文符合实际,合乎逻辑。
庄重。所谓庄重,是指公文的语言端庄、持重、严肃。这是由公文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定强制力这一特点决定的。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要达到庄重,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公文的用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一般不要使用口语、方言、土语。如“改革开放后,农民的钱包一年比一年胀,日子越过越好,就像吃甘蔗由尾吃到头越吃越甜”。这是口语,要把这样的意思写入公文,得改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收入年年增加,生活越过越幸福。”这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虽然没有什么差别,但后者要比前者来得端庄、郑重。二是恰当地使用专用语。在长期的公务实践中,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公文逐渐形成了一套常用的专用语,即公文特定用语。如,常用的开头词:根据、最近、为了、按照、遵照、当前、目前等等;常用的称谓词:本(我)办、贵(你)处、该单位;常用的表态词:应、应当、责成、同意、拟同意、请即试行、遵照执行、即将下达、现予公布等;常用的询问词:妥否、是否妥当、是否可行、如无不当、如无不妥;常用的结尾词:特此报告、现予公布、为盼、贯彻执行、将...报告给我们等等。
生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写公文比写文艺作品更需要生动。但公文语言的生动和文艺作品的生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艺作品的生动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渲染、场面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来实现,而公文语言的生动则主要借助于观点新颖和材料新颖来实现。做到观点新颖,就要学会科学的概括,准确的提炼,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提出不落俗套的概念和判断来。做到材料新颖,关键要选择出最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来。如:某系在《关于本系课程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在谈到改革之初一些干部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时说:“一些同志认为,正常上课是“硬任务”,课程改革是“软指标”,“软”的要服从“硬”的;还有同志认为,“好汉难敲三面鼓,双手难捉两条鱼”。担心抓了课程改革,影响了正常教学。”这段公文选取的事例比较典型,语言比较形象,自然就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
四、行文格式要求(具体不讲,可参看相关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三章,专门谈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公文用纸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部分 机关常见公文的写作
一、通知的写作(一)通知的基本格式
标题、收文单位、发文缘由、通知事项、执行要求、结束语、发文日期(二)通知的一般写法
1、通知标题的写作。通知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因文件版头已印明发文机关,故有一些单位省略了发文机关,直接写发文事由和通知。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突出和强调所发通知的某种性质,往往需对标题中的通知加以点注和说明。“××联合通知”、“×××紧急通知”、“××重要通知”、“××补充通知”
转发通知,事由自拟。转发上级机关文件,如其标题过长,可以自拟题目摘要转发。在通知标题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修饰事由的定性用语。如“印发”、“转发”、“批转”等。
2、通知正文的写作。一般来讲,通知正文的写作内容主要由拟发缘由、通知事项和通知要求三项内容组成。
拟发缘由。要写明拟发通知的起因或背景,阐述拟发通知的目的或依据。在写作拟发缘由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切忌拖泥带水。
通知事项。通知事项是通知的主体内容,是通知的核心。通知拟发缘由和通知要求都必须紧紧围绕通知事项来写,为通知事项服务。书写通知事项,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用词用语要准确达意。
通知要求。通知要求表明了发文机关对下级执行通知事项的态度,并以此作为通知的结语,结束全文。
以上是通知正文的一般写法,根据通知种类的不同,写法上要有所区别。通知的种类包括:会议通知、发布性通知、部署工作的通知、政策性通知、解释性通知、任免聘用通知。不再一一叙述。
二、请示的写作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直属上级机关或其他领导机关报送的一种请示性公文。是下级机关用来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事项的上行公文。
(一)请示的分类。根据请示的不同内容与写作意图,可将其分为三类:
1、政策性请示
这类请示,一般是因政策问题而制发。如:襄樊学院关于建华路校区部分土地转让有关
问题的请示
2、核准重大问题的请示
这类请示多涉及人事、机构等方面的问题。如:关于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的请示
3、事务性请示
这类请示,大多涉及机关日常工作中一些具体事项,如请求上级机关增拨业务经费、基建投资、救补助费用、变更机构名称、新建改建办公设施等。例:关于补助学生工作经费的请示
(二)请示的基本格式 标题
收文单位 请示缘由 请示事项 结束语
发文日期
(三)撰写请示注意的事项
1、撰写请示的注意事项
(1)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要在同一公文中请示两个或几个互不相关的问题,以免拖延处理时间,贻误工作。
(2)下级机关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因特殊情况(如重大灾害、重大案件、重大事故或者下级机关反映其直接上级机关和领导人的问题等)必须越级请示时,应当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3)不要搞多头请示。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
(4)请示不得抄送下级机关。请示中的意见在末被批准之前并不生效,所请示的事项有时不被批准,如果抄送下级机关,会使下级工作人员思想混乱,不利于工作。
(5)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得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6)请示与报告要严格分开,不得混用。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在请示标题中,也不许用两个公文名称。
2、请示写作中的常见病误--请示与报告混用
(1)把“请示”与报告混用,在标题中出现两个公文文种。
出现“请示”与“报告”混用的原因,是起草公文的同志没有搞清楚“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之处:
第一,“请示”是下级机关主动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批示或解答问题;而“报告”是下级机 7 关根据上级机关要求和安排必须做出的书面汇报。
第二,“请示”是事前行文;“报告”是事后或事情进行中行文。
第三,“请示”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批复;“报告”上级不予批复。只有一些反映情况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的报告,上级才予批转。
因此,不能把“请示”与“报告”两个文种混用。不能搞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
三、报告的写作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上行文。报告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频率相当高,它同“通知”一起成为党政机关一上一下两大基础文种。
(一)报告的分类
工作报告。在某项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工作已经完成时,下级机关需要将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等项内容,向上级机关汇报时使用。如:关于***试点工作的报告,可以写成: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今后工作意见等几个部分。
情况报告。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近期出现或发生的某种情况,某一问题,或工作中某些方面的状况。
建议报告。是指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本机关的处理建议,向上级机关汇报时使用的一种。上级机关如果认为这些建议比较好,有推广参考价值,也可批转所属下级各机关参照执行。
回复报告。对上级机关查询、查办、催办的事项,作出专门回答时使用。
报送报告。指下级机关经常向上级机关报送各种材料,包括下级机关主动呈送的,或者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例:
襄樊学院关于报送二OO七党政工作要点的报告
(二)报告的基本格式 标题
收文单位 概述情况 详述情况 结束语
发文日期
(三)报告正文的一般写法
报告的正文一般包括三项内容:概述情况、详述情况和结束语。概述情况。用概括性语言简要介绍报告事项的整体情况。
详述情况。详述情况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工作过程、工作做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 8 问题、今后打算(意见或建议)
结束语。报告一般要有结束语。报告结束语的位臵是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的位臵。常用的结束语是:“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请指正”“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予批转”。
(四)撰写报告的注意事项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合理想象、任意拨高,以偏概全,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二是要突出中心。根据报告主旨选择材料,不要面面俱到,把报告写成流水帐。三是要注意在报告中不要夹带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对报告一般是只阅不答复。
四、工作总结的写作
(一)总结的概念及分类。
总结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对前一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或某一特定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和评价时使用的文体。总结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回顾,目的是从中发现和归纳规律性的东西,明确经验和不足,以期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通过总结,可以把获得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掌握规律,获得经验,指导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事实上,很多规律的东西都是通过总结活动来发现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总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工作总结、业务总结、学习总结、生产总结等;按范围分,有单位总结、部门总结、个人总结;按时间分,有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阶段总结等;按性质分,有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
(二)总结的基本结构图示及写法 标题
开头(前言部分)
成绩和做法(主体部分)
取得的主要经验或教训或存在的不足
结尾:今后工作努力方向或打算或整改措施
开头部分即前言部分。总结的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基本情况,作出基本评价。包括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作为开头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文字不可过多。
主体部分是总结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这部分篇幅大、内容多,要特别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总结的主体部分很容易写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当然,总结不是文学作品,无需刻意追求个性特色,但千篇一律的文章是不会总结出本单位的特色工作的。要写出个性,总结就要有独到的发现、独到的体会、新鲜的角度、新颖的材 9 料。
结尾部分。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今后方向。也有的总结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写在正文中的有关部分,结尾针对存在问题,明确提出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的写作
各单位工作总结就是综合性总结。开展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宣传月活动的总结就是专题性总结。
(四)总结写作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1、不能总结单位开展的特色工作,千篇一律,综合性总结年年一个样,专题性总结放之四海而皆准。
2、采取工作项目列举式,记流水帐,不概括,不拨高。
3、只讲成绩,不讲不足,不分析存在的问题,也不归纳经验和教训。报喜不报忧。下面来讲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的具体写法
1、综合性总结。综合性总结,要求比较全面地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在某一时期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和评析的总结。这种总结内容比较全面,涉及问题也较多。但全面总结不是面面俱到,报流水账,而要把工作中主要成就和问题以及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经验和体会反映出来,以展现所总结的单位工作的全貌。
综合性总结的基本内容大致是:(1)概述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工作过程、环境和基础,必要时交代一些背景情况;简要叙述工作进程、基本成绩、收获和总的认识等,给读者以总体认识。(2)叙述主要成绩、做法和经验,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所在。叙述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收获有多大,列出确切的数据和典型事例;概括基本做法,阐述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也可归纳为若干条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到政策与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3)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在陈述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工作中的矛盾和差距,对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引出教训。(4)提出改进意见和今后打算。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意见,并根据当前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的工作打算和努力方向。
2、专题性总结。专题性总结,是就某一项工作的情况或某个对象在某个时期的或某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门反映和评析的总结。它内容集中、单纯、可以写得具体、深刻,针对性也较强,因而更能发挥指导作用。它的内容要求着重写某项工作的主要成绩,介绍做法和经验;有的还简要提出今后工作改革的思路。
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各有不同的胜任,前者内容要求全,后者内容要求专。要根据总结的内容和目的来确定采取哪种总结为宜;但不论哪种总结都需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使总结内容具体扎实,富有新意。
信息写作
政务信息基本上有四个定位。一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二是宣传工作,展示自我。三是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推动难点问题解决。四是展现单位面貌,树立单位形象。
一、写作的要求
第一是时效。信息写作一般要求短平快,没有时间观念,再好的素材也是昙花一现,再好的写作也只能成为马后炮。必须要做到:不过夜,就是当天发生、发现的工作和素材,必须当天写好,不能推到明天;不转移,就是这项写作任务在完成之前,要一直停留于自己的脑海,不能闪转腾挪;不跟后,不要等到别人相同的题材都发表了、见报了,你还在写作之中。第二是思考。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材料,领导通过这个材料最想反映什么问题或者传递什么信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形形色色的资料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在资料信息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上、在领导要求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力求有真知灼见。第三是不断修改。就是针对通读时发现的问题实施初步设想的修改方案,包括对原稿的内容、文字结构、标题进行修改;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内容核实后进行更正;对原稿中残缺的内容经调查了解之后予以补充。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信息写作也是如此。
二、信息类型
从主体各部分反映的内容看,信息基本类型有四种:
(1)动态信息。包括下级贯彻落实上级某一重要指示精神的情况,机关的重要活动、重大部署、工作动态、敌情、社情、灾情、突发事件等,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做法—效果”,或“情况—处理结果”。
(2)经验信息。即介绍可资借鉴、有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的信息,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成果—做法—经验”或“做法—经验—成果”。也可把“经验”和“做法”揉在一起,使主体成为成果—做法(经验)两个部分,或是把“成果”写进导语中,主体就是“经验”或“做法”介绍。
(3)问题信息。即反映领导机关需要关注或加以解决的各种问题的信息。这类信息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形式是“问题—原因—建议(意见)”,或“问题—原因”,或“问题—建议(意见)”。
(4)意见信息。是指某地(单位)或某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见解的信息,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意见—理由”或“事由—意见”等。
三、具体工作中要抓好“五点”:
一是抓重点。所谓重点,是指党委、机关某个阶段举足轻重、影响大局的工作。二是抓难点。所谓难点,是指长期难以解决而又影响整个工作的主要问题。三是抓热点。所谓热点,是指社会各界比较关注、单位领导又想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四是抓新点。信息跟新闻一样,不新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不新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不但事实要新,观点要新,分析问题角度要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新,站的角度更要新。角度很重要,一部《红楼梦》古典名著,养活了方方面面的人。红学研究会中的文学家们从中看到了诗词的韵味;社会学家们读到晚清的兴衰史;医学家们从中发现了不少的民间秘方;青年学者从中发现了爱情原理;管理学家总结出了均衡管理的法则等等。这也给我们写作信息带来了很多启迪。五是抓高点。就是立意要高,层次要高,能对具体工作起指导作用。
四、信息采编
一是定期报送法。就是对一些相对固定的题材定期向上级部门反馈报送。
二是文件提炼法。就是从本单位所发文件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单位无论是下发还是上报的文件,一般情况下,不是对全局和业务部门的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就是一个时作总结。这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是横向沟通法。就是经常与业务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信息线索。
四是由点到面法。就是发现点上有价值的信息后,进一步了解面上的情况。
五是会议快报法。就是快速地将本单位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的情况反馈上去。一般来说,哪里信息报送的早、报送的快,哪里的信息就容易被采用。
六是连续反馈法。就是对比较有影响的、重大的突发事故、上级挂号的重要事件进行不间断地连续反馈。不仅要反馈初始的情况,而且也反馈各个阶段具体进展情况和最后的结果。
七是政策跟踪法。就是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后,及时将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反馈上去。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利于上级对新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也容易被采用。
八是借鉴参考法。就是每月根据上级部门的信息通报,并参考信息反馈要点,借鉴其他兄弟单位上报信息的经验,从中受到启发,得到灵感。
九是重点调研法。就是围绕中心工作和局领导关心的问题,确定调研重点,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