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回报人类的故事
自然回报人类的故事
有这样一则很新鲜见闻,听后令人深思--
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的两旁,一片片的柿子园映入眼帘。每当采摘季节结束后,总会有一些熟透了的柿子留在树上,构成了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路过此地的游人很奇怪,觉得不把这些又大又红的果实摘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在得知这些柿子是留给喜鹊作食物时,他们变得更加地迷惑不解。然而听了导游讲的一个故事之后,人们才懂得了用柿子喂喜鹊的缘由,纷纷对果农的睿智翘起拇指,赞叹不已。
原来,柿子园在当地已成为喜鹊的栖息地。每年秋去冬来,它们都在柿子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的冬季特别寒冷,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无法寻觅到食物的几百只喜鹊一夜之间全被活活饿死冻死。第二年秋天,当柿子树上的果实快要长熟时,竟被一种不知名的小虫糟蹋得精光,结果“颗粒无收”。在寻找原因时,果农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喜鹊。如果头年冬天喜鹊没有饿死冻死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虫灾了。自那以后,人们每年秋天收获时都会留下一些柿子,给喜鹊作为过冬之食。鲜红的果实吸引着大批喜鹊来到柿子园,这些善解人意的小鸟仿佛心存感激,即使春天来了也不急于飞走,而是忙着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喜鹊就是这样来表示感恩,从而确保了柿子的丰收。
“留”是一种境界,在收获的季节,给喜鹊留点柿子在枝头,等于给大自然留一点,其实也就是给人类自己留一点。在对自然的开发中,人类更应该坚持多留一点。掠夺式的开发只会加剧环境污染,其实亦即无所“留”。今人虽得一时之利,但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只有害而无利了。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锐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向我们发出警示。一般来说,有生命的生物比无生命的物体好。然而,现在有些事情总是颠倒过来。可不是吗?在有些人看来,活着的森林就不如死去的树木受宠,活着的野生动物也不如死去后剩下的毛皮和骨肉那样值钱。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这些活着的东西造福的是整个人类,其价值太抽象,或者可望而不可及。而在它们死去之后,受益的却是具体的个人,可以终饱私囊,大发横财。就这样,受既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有些人便不顾一切,大举刀斧,将一片片活森林变成一堆堆死木头;肆无忌惮,弄枪弄刀,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张张皮,一块块肉。一片树林没有了,一块草地不见了。其损失决不是几棵树、几棵草的问题,而是毁坏了价值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消除的。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近年来,环境压力正逼近我们的生活。2006年夏季,美国加州持续近半个月的热浪,已造成141人死亡。据悉,如此持续的高温在美国气象史上实属罕见,很可能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干旱天气持续超过两年以上,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破坏。随着这一生态系统的崩溃,原本由热带雨林“消化”的大量二氧化碳将被释放出来,从而导致“极端天气”的蔓延,引发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大灾难。而过度的砍伐,则是“扼杀”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恶性循环绝非危言耸听: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气候恶化起来;极恶劣的气候又“反戈一击”,摧残已经出现断裂的生态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走向崩溃的步伐。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自然对人的回馈关系。人类不管如何进化,仍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要想做到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与此同时又远离自然的报复,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融洽相处。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不光是从自然界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千万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
近年来生态破坏所引起的自然报应,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永续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目标,使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森林枝繁叶茂,绿色长存,让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项投资6.5亿澳元的大型纸浆厂工程被政府紧急“叫停”。究其原因,在于建厂要砍掉6棵红桉树,而树上栖息着一种名叫“红尾黑凤头鹦鹉”的鸟类。因为它们非常“恋家”,不会轻易乔迁,砍树无异于间接地将其臵于死地,因此属于违法行为。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澳洲政府的决策者十分明智。他们知道,在面对经济建设和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这一对矛盾时,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力求“双赢”,但有时应该给一方“让路”。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自己也害后代。我们应当以其生态功能价值和其它方面的价值来看待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以自己的真诚、爱心、责任去换取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汪清水,让地球清风绿荫长在,猿啼鹿鸣常闻。
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世界和世纪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动和时尚时,绿色也就渗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善待自然也是一种回归,崇尚亲情、崇尚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会荒芜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说之一)
王紫馨(方悟)2005.1.25
非主流中,我是一直支持何祚庥、方舟子二位的,但在“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上要发表点反对意见。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统一对“敬畏”概念的认识,其次要讲清为什么该敬畏或不该敬畏,我从这两点来说明个人见解。
“敬畏”一词从字面理解,“敬”为敬重、尊重,“畏”为畏惧、害怕,另有一意为谨慎,《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603页词条释为“又敬重又害怕”。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理解和含义,它也在发展中,作为现代人,我取“谨慎”意。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巫祝权威甚至大于部落酋长,当代人有多少人还拜自然神?中国古代讲天人感应,也要求神问卜,现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还讲迷信,而敬畏自然的思想却流传了不止万年,社会主体对它的认识能一样吗?方先生不理解这种历史性,不区分语言的时代特征,硬说现代人的认识与“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 网上调查,有近半数读者赞成敬畏自然,他们中有几人会相信泛灵论和天人感应?我想大多数人,包括反敬畏派中的多数,都希望尊重自然规律,不任意破坏自然环境,不要把人道强加于天道,与我主张的尊重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中谨慎行事,三思而后行的“敬畏”含义相同。反敬畏的中坚人物都是“人定胜天”论者,都是“大干快上”的支持者,只顾眼前利益,只做短期行为是某些人的行动原则,“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是某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立项的潜意识。辩证法讲事物发展都是自我扬弃,我们破坏了自然环境,不是自然界要报复人类,而是人类自己会惩罚自己,只不过这种惩罚落在了他人与子孙后代身上。
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一是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是和自然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与整体同一,整体受损,部分也受损,长远利益丧失,眼前利益最终也会化为乌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部分要服从整体,局部要服从全局,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何老不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同一性,反对以环境为本、以自然为本,总是用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来看问题,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人和自然的同一表现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空间,破坏自然环境等于破坏自己的生存空间,你去破坏或占据别人的生存空间会遭到反对,同样,任何破坏子孙生存环境的行为也应予以反对,何老却说:“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实为谬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把一个整体分为对立的两部分而只顾其一,就是形而上学的孤立性、片面性意识。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头几年得点粮食,有点眼前利益,随后就要为频繁的水旱灾害和荒漠化付出更大代价。三门峡水电站建起来了,几十年效益抵不上陕西一年的损失,黄河至今不清,天下也不太平。
必须敬畏自然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自然力远大于人力。系统论讲系统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作为最高系统层次的自然界的自然力也远大于作为低层级系统和要素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人力。大家都承认人类没有阻止地震、海啸的力量,实际等于承认自然力大于人力。热力学第三定律讲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不是自然界没有绝对零度,而是凭籍人的力量不能实现绝对零度。绝对零度只有黑洞的强大磁场下才能达到,而黑洞的形成要借助百亿颗中微子恒星核的集体力量。光速不变是相对论基本前提,它是纯能量的光波和电波的传输速度,许多科学界人士力主超光速,电子在加速器中都只能接近光速,你拿什么去超?你即使把自身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也不过是等于光速。许多人认为宇宙无限,人驾驭自然的力量无限,无视热力学诸定律给自然和人类设定的各项限制:第一定律设定了宇宙总能量及各具体空间系统能量的限度,第二定律设定了过程方向即时间方向的限度,第三定律设定了人力限度,第零定律设定了每一平衡态能量的限度。按牛顿力学三定律规定的两作用力相反的原理,引力作用和斥力作用相同,方向相反。光波即斥力波,光速即斥力波速,引力波速与斥力波速同一,都为每秒三十万公里,你能完全克服引力场作用你就能达到光速(仍不能超光速)。凡有质量的物体都受引力场制约,人与各种航天器都是重物,怎能达到无质量的光子的运行速度。
人们看到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就认为人无所不能,“人定胜天”成为社会主导思想,许多人甚至否认物理学基本定律的有效性,反相对论、反热力学、反光速不变居然也成科技界主流意识。我多次强调宇宙的界度层系关系,天地生人国家身,人类处于自然界的低层级系统中,他的力量不能超越其层级系统,因此人力不足以和自然力对抗,“人定胜天”是虚妄之言。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也就不能以一个地表重力圈中的生物物种来称霸地球,更不要说宇宙了,你拿什么征服自然?方舟子举了个天真学者曾提到的用核武器轰击小行星的例子(许多学者坚持生物进化和地球发展变化的外因说,认为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生物物种大灭绝,否认地球物种变化原因来自地球自身地质变化的内因说,我曾在《站在巨人肩上》一文中专门作了说明):“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那么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自然’而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需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在月球、金星、水星、火星上都可以看到许多环形山,除了某些是火山成因外,大都是彗核撞击而成,它们并没有引起各星球全球性变化,地球上的陨坑也没有相应的全球性变化证据,一些人仅以局部例证推测生物大灭绝是小行星撞击所致,为什么不看一看同期地质板块发生了哪变化呢?在地质考察中,我们可以在各历史地层中看到明显的地质变化证据,地球内能变化和内力场变化所导致的板块运动引发的地质灾难才是生物物种灭绝的因素。我在《也说彗星》中指出,彗核或解体的彗核—流星,是按重力场要求运动的,当它达到一定密度时,必须就近回归重力中心,即各星核。如果有一个彗核向地球飞来,你是用任何方法也不能阻止它的运动的,因为引力规律或叫重力规律非人力可以左右,你能改变的仅是落地点,它的运动趋向在任意点上都只指向地心。
讨论中涉及的怒江上修水电站的问题集中在怒江大峡谷地段,我和许多环保人士都仅反对在此地段修水电站。完整地保留大峡谷原始环境,把它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有节制地开办旅游,作为长远收益远比发点电效益大得多。发电站可建在远离大峡谷的上游和下游地区,如果设计合理,一样不少发电。北京古城的保护就很能说明问题:按梁思成、林徽因原样保护的观点,北京可以分新旧两城发展,古都风貌得以保存,城内200万人完全可靠旅游业生活而千年无忧。拆毁古城,盖起高楼,好象现代化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你得给解决,更重要的历史文化被毁灭不可再生。你的那些洋楼哪个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拆了老文物,再建假古董,瞎折腾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居然也成了为官者政绩。三门峡水电站当初罕有反对意见,四十年历史见证了反对者的胜利,但社会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长江三峡工程我相信黄万里的预言,有二十年我们就可看到它的灾难性后果,历史仍然会站在少数人一边,不尊重科学,不敬畏自然规律,人们就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古人倡“天人合一”,以人道去合天道,也是敬畏自然之体现;今人主张“人定胜天”,妄以人道制天道,违背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必须敬畏自然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老子讲有无相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普遍的,虽然科学尚不能说明地质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但地球大气变化及地表环境变化中人的因素是重要因素已成共识。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因揭露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而被冠以 “反文明反科学”的帽子,但历史给了她最公正的评价。方舟子先生说:“海啸的爆发和生态状况毫无关系,它是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导致的海底大地震引起的,是纯粹的天灾。” 哲学范畴中的普遍性即绝对性,也就是说普遍性联系的存在无一例外,世界上没有不互相联系的事物,事物只有联系程度和形式的差别,纯粹的、孤立的东西不存在,讲海啸和人类活动及环境破坏毫不相干是认识上有误区。我们知道光和热的产生皆来自内能的释放,当有外部能量输入时,释放的首先为外部输入的能量,当无外界能量输入时,释放的是内禀能量。热力学第零定律规定了物体一定热平衡状态下的能量数值限度,当可燃物燃烧释放能量时,为遵守第零定律规定就要以减少质量来求得平衡,拉瓦锡氧化说认为燃烧前后物质质量不变是违背热力学定律的(我正在写一篇论述热力学定律的长文,为配合敬畏自然的讨论,先发第一部分)。从物质结构看,正、负电子相湮灭转变成光子释放光能,释放出电子对的中微子带走部分能量(实质是中微子自身的纯质量),一切内禀能量的释放都有中微子退出。我们过去总认为中微子来自太阳或宇宙中其他恒星,是因不知道它有无质量,所以认为它可穿越一切宇宙空间,在实验已证实中微子有质量的情况下应改变原有认识。我们在宇宙全景图上看到的大尺度各向同性显示了总体能量的均衡分布,而在星系以下的空间的能量分布却是不均衡的,核心部分集中了大部分能量(质量),外层各区域能量(质量)也呈团状分布,所以宇宙空间大部分为真空状态。观测事实说明宇宙有空间结构,它是按照重力从内到外,由重到轻排列的。中微子是纯质量粒子,为宇宙中最重物质,所以它成为一切空间结构的质心。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之前加“万有”二字,就说明引力作用的普遍性,它除对无质量的光(电磁波)不起作用外,对一切有质量的物质都起作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同一,引力作用即重力作用,所以认为中微子可到处乱跑不符合引力和重力场理论。太阳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中微子不可能穿越宇宙空间,它只能回归于恒星核—太阳质心。地球人工测试装置检测到的中微子皆来自地球自身,我在另一文章中提到两个试验设想来检测地球中微子:一是在与现有装置中心点垂直的上方(因中微子重力作用直指地心),进行大规模爆炸或燃烧试验,看检测器接收到的中微子是否骤然增加。二是在新建的热电厂锅炉正下方几十米地下建中型检测装置,再在非锅炉区建同型对照装置,前者应能检出较多中微子反应。在炼钢炉下或核锅炉下建检测装置也有同样效果。把小型放射性装置拿到现有装置上方(几米高)直接进行检测的方法也可试一下,但我不知较少的中微子释放能否被检测到。我曾在兰州火流星事件后呼吁对疑似点和疑似物进行放射性检测,无人响应,错失低成本验证中微子问题的机会,今后如遇同类情况,包括产生爆炸的流星雨或流星,都应立即进行放射性检测。
为什么要检测中微子?因为一切地质变化都和地核变化相关联,地核正是由中微子构成的,一切核裂变或说燃烧过程都同时产生两种力、两种作用,一是斥力,向外辐射和释放能量的作用;二是引力,向内辐射和释放纯质量的作用。燃烧释放的中微子回归地核的重力作用又转变成推动地幔和地壳向外膨胀的作用,地球板块运动的能量就来自中微子大量集中于地核的重力加速度的转变能量。虽然太阳辐射是地球中微子产生的主要因素,但人类自学会用火以来对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中微子,如果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力可以亿年计,人类对地球变化的影响就在千百年的数量级上。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活动规模缩小一些,我们虽然不能制止地震、海啸,但能使之爆发后延,晚爆发百年,也许我们就能准确预报地震、海啸,就可减少损失。在这个问题上,环保人士的认识高于科技界,是比较科学的。
量子力学早已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纯粹的观测者,在任何自然过程和实验过程中人也是参与者,没有哪种变化是不和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宇宙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具有界度层系特征的有机整体。敬畏自然者正是看到了这种普遍联系而生敬畏之心,反敬畏者缺乏这种科学认识,拒不承认普遍联系,历史虽会给予公正评价,但代价会落在全人类头上,这正是站在前沿者痛心之处。何老说得对,这确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宇宙观错了,许多认识都会出错,我期待更多的人从对立性形而上学中走出来。
第三篇:励志故事:回报
他回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虽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来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劳。演戏能细腻到这样,确实说明勘弥具有我们影视明星不具有的泰斗素质。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亲眼看见了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
弥:“您该当场教那位门生,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
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
第四篇:热爱自然,回报自然交流会邀请函
我们热爱自然那不可思议的美丽,她像一个聪慧的老师,交付了我们一切的答案。
我们从荒野、河流、山林中体会到的巨大快乐,昭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我们从静谧无人的山林中所发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上的还要鲜活、亲切。在空旷的荒野里,人类看到了和我们自己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那感觉就像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正如《寂静的春天》的作者Rachel Carson 蕾切尔.卡森所言“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终其一生。”
但我们正在失去自然。对于一个连赤裸泥土都没踩过的现代人而言,任何自然的兴衰荣辱都不过是铅字印刷所凝聚的单薄记忆。失去了和自然的连接,人类感受细微美好的能力便将枯竭。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我们的工作地点遍布中国西南地区。多年致力于自然保护的工作历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维护人与自然的奇妙连接,是山水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山水于2012年启动了“自然学堂”项目,希望推动城市群体和乡村的自然守护者一起,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在自然中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保护自然的新希望。
目前在中国,我们看到很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守护、传递自然的价值而努力,进行着富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发和探索;同时,我们也看到来自城市的不同领域(如艺术创作、传播等)和自然保护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心怀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敬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希望推动建立一个多元领域参与的中国自然教育交流网络,让来自政府、NGO、教育、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能互相发觉,共同成长。
2012年山水“自然教育”交流会分别在成都(11月15-17日)、北京(11月19-21日)举行。参加本次交流会,您将收获:
▪ 同政府、NGO、教育、艺术跨领域自然教育实践者们的零距离交流
▪ 日本北海道NEOS自然学校理事長高木晴光先生全程参与分享二十年自然教育经历
▪ 中日两地自然教育优秀案例深度分享
第五篇:人类行为与自然灾难
人类行为与自然灾难
安第斯山脉的蝴蝶拍动一下翅膀,孟买就会起龙卷风,这是对混沌理论的通俗概括,它形象地描述了几乎注意不到的微小事件的组合,甚至可以导致一场巨变。在疾病的世界,任何微小的、随机的、分子级的病菌基因改变,都相当于蝴蝶翅膀的一次拍动,它所引起的传染病便是能摧毁生命、使.陷入极大混乱的龙卷风。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很久以来就在劝说我们,要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甚至对动植物和人类之间无限复杂的关系网的最微小的触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甚或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故意冒险地干预自然界:我们不仅会目睹直接可见的后果——例如物种的灭绝——而且我们也将承受更加不可捉摸的力量对我们生存与健康的影响。
伪装的诅咒
正如我们已经见到的,药物、疫苗或对病源的控制往往给疾病以迎头痛击,至少部分战胜疾病。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容易释放出以前隐藏的微生物,或者把它们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霍乱在现代传播的故事,尤其它1991年在秘鲁利马的突然爆发,显示了看似明显无关的人类行为,其影响累积起来,最后会导致一场多么惊人的流行病,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为了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需要探索一下几年前是什么导致了北海和墨西哥湾中成千上万海洋哺乳动物的死亡。
在这种环境网络中氯工业是关键的一环。60年代初期以来,生态学家和“绿色和平”战士就一直将氯视为许多野生动物疾病的病源。1962年雷切尔·卡森里程碑式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向世界通报了滴滴涕这样的氯化物杀虫剂的危害。但是这只是统称为有机氯化物的整体大家族中的一员,自30年代起它们便大范围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用品的生产。除了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杀虫剂之外,有机氯化物还是许多溶剂、推进剂、冷却剂、快餐食品包装和隔离泡沫(这些都含有氯氟碳或CFC)的基本成分,还有聚氯乙烯塑料(PVC),它们广泛用于制造绝缘材料、衣料、建筑材料、各种形状大小用途的容器,以及多氯联苯PCB这样的添加剂,其抗高温、耐燃及不导电性使它应用于霓虹灯、水力设备,最广泛的是用作变压器绝缘液。
在认识到有机氯化物的危害并不再生产这类材料的同时,它们却找到了通往海洋、大气层和土壤的途径。例如,据估计到1990年止,人类生产出的多氯联苯PCB已达120万吨,相信有31%流入了大海和土壤。其余的仍在使用、贮藏之中,或埋入土壤——据测单是英国每年便有600吨。最初发明有机氯化物产品的时候,因为其化学反应上的惰性而被尊为“神奇的物质”——它们不与任何其他的化学物发生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特别安全的。这种惰性意味着它们在任何环境中很长时期都不会发生变化。
然而,它们未被预见到的特性之一,是对生物肌体脂肪的亲和力,它们很容易在脂肪中溶解。这意味着它们一旦释放便会进入食物链——
例如,一开始它们寄宿在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中,不变地传给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再传给以鱼为生的更大的鱼,直到传给哺乳动物。在这食物链的每个环节上氯化物会越来越浓缩。鱼类体内有机氯化物的浓度比它所生活的水域高15.9万倍,北极熊体内积聚的含量是它周围环境的30亿倍。所以远离工业以传统方式生活的因纽特印第安人,会在身体组织中积聚极为可观的氯化物——因为在一生中每条鱼都会吃下几百万的浮游生物,一条海豹会吃下几万条鱼,而因纽特人会消耗掉成千只的海豹,在海豹美味的脂肪里就潜藏着污染物。有机氯化物不但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也可以直接由父母传给他们的后代。他们先是在子宫里遭受污染,随后又吸收了.中的毒素。
人们逐渐发现PCB可以阻止动物的内分泌,如大海鸥、海豚和水貂,很容易导致各种癌症、免疫系统缺损、性发育失调、神经系统及肝肾的损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氯化合物干扰了基因的功能。1992年,在关于大西洋东北部污染的国际政府间会议上,绿色和平主义者总结了这些化学物对人的影响,该报告写道:
现在在工业化国家,很容易于人体脂肪组织中检测出PCB的存在。在荷兰的研究表明人体中的PCB,与其他有机氯化物不同,并不随时间消逝而减少。美国各地都有关于PCB在人体中存在的报告。尤其在大湖区,被PCB和其他有机氯化物污染的鱼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威斯康星对钓鱼者的测试显示,食鱼量大和血液中PCB含量高有极大的关联。感染的妇女患贫血、浮肿和传染病的机率非常之高。受到TCDD(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除草剂中一种剧毒杂质)污染有使致癌率升高的危险,有些有机氯化物也会刺激妇女患乳癌。患乳癌妇女乳房脂肪中的滴滴伊(滴滴涕失效后生产的另一种杀虫剂)和PCB含量比正常妇女高出50—60%。
食用受PCB和其他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密歇根湖鱼的妇女所生的孩子,与不吃湖鱼妇女的孩子相比,出生时体重轻、头围小、协调性差。5至7月后的测试表明,这些婴儿的视觉识别能力也很差。流通到以.中的PCB也对儿童健康有着潜在影响。
有一些报告表明男性生殖系统异常与血液中PCB含量升高有关。精子数量少也与精液中存在PCB有关。
绿色和平主义者给自己的档案取了个合适的题目:《小剂量下的死亡》。和其他研究一样,它证明,总体而言,全世界人口的免疫力都在不可避免地降低。毫无疑问,如果再次发生14世纪黑死病那样大规模的剧烈传染病,它在今天遇到的抵抗将远远少于六世纪前。
就在绿色和平主义者提出这份报告的同时,环保科学家们找到了1988年和1990年间灾祸两次袭击不同种类海洋哺乳动物背后潜藏的复杂原因。1988年初,北海北部的海港海豹开始死亡;有两年时间在北爱尔兰到波罗的海沿岸都能发现死海豹。总共有1.8万头海豹,或该水域60%以上的海豹死亡。它们是被一种麻疹病毒所感染,这种病毒不久便命名为PDV—1,但它完全是此类病毒的一个新变种。(麻疹病毒可以导致麻疹、牛瘟和犬瘟热。)这些海豹体内包括PCB在内的有机氯化物含量极高,它们的免疫系统受损。无法应付这罕见的病毒,它们成批成批地死去。
1990年,麻疹病毒发动了另一波攻击。宽吻海豚、白鲸、大西洋海豹和海豚的尸体出现在北美洲的东岸,尤其是墨西哥湾和巨大的密西西比河口。这些动物显示出相同的麻疹病毒感染,相同的有机氯化物污染,相同的免疫系统失灵。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北海海豹和墨西哥湾海洋哺乳动物易受感染是有机氯化物的污染所致。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对北极水域鱼类的过度捕捞也许是麻疹病毒杀死北海海豹的驱动力。北极的极地海豹,由于被捕鱼业剥夺了食物来源,便向南移动寻找食物,由此与北海的港口海豹不期而遇。科学家们推测,那时,极地海豹所携带的自身对其有免疫力的麻疹病毒,便跳到了免疫系统已受损伤的港口海豹身上,并将其毁灭。但是在墨西哥港,有另外一种力量扩大了有机氯化物的影响。正是它为利马霍乱的爆发提供了线索。
1990年中西部和密西西比峡谷的降雨量非常之大,暴涨的河流倾泻进墨西哥湾,裹挟着大量的杀虫剂、化学物质和人类与动物的垃圾。正如尽人皆知的北海的严重污染一样,这种洪水泻入海中也是美国海岸死去的海洋动物体内有机氯化物存在的一个原因。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们免疫系统缺损的原因。
海浪上的死亡
1990年,在卡罗莱纳海岸,人们发现水中出现了巨大的红色海藻群落。这些既非植物亦非动物的小生物在所有海洋中都是自然和正常的,但是污染——尤其来自氮磷肥废物的污染——对它们会产生一种称做“加富过程”的作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快乐地发胖了”,加富过程的定义是植物或动物突然变得不正常的茂盛和茁壮,它惊人地扩张,往往有损于在不稳定的“自然平衡”中与它共存的动植物。海藻也不例外。一族海藻可以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只给它邻近区域的其他生物留下贵重的一点点;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繁殖季节,鱼苗和鱼苗赖以为生的小生物的数量都会严重减少。有些海藻也许是为了防卫以它们为食的浮游生物而释放出剧毒,这些毒素可以杀死海洋生物或使之生病。例如,1988年5月初,北海出现了一族世界上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水藻。它最后覆盖了1000公里的海岸线,从挪威的斯塔万格一直向南延伸到丹麦。就像每公升含有成百万海藻细胞的浓雾,它每天以50公里的速度增长。动物学家马尔柯姆·麦克加尔文描述了它和它的毒素所造成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