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
随着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管理者对于企业管理流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咨询客户对于企业管理流程优化的需求也有增加的趋势。
流程优化的起点是流程诊断,而不同企业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存在共性。笔者通过多个咨询项目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咨询案例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并按照流程结构、流程环节、流程节点以及流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用于指导企业管理流程诊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流程结构问题
通过把企业现有流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往往会发现以下问题:
1、流程的系统性差:流程缺乏整体统筹,对于需要统一规划的相关流程没有进行整体考虑。例如,生产计划流程、销售计划流程、大修计划流程、备品备件计划流程、物料采购计划流程,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生产或者销售为起点,制定相关的系列计划,而有的企业往往将这几个企业管理流程thldl.org.cn单独运行,造成各项计划对相关工作的制度性差。
2、关键流程缺失:关键流程缺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既包括没开展相关工作导致的流程缺失,也包括开展了某项工作但没有确定相应流程的情况。前者较为常见的例子是战略规划方面的企业管理流程缺失,后者的例子通过细致的流程梳理往往能找出很多,不再赘述。
3、流程主体不明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明确规定某一流程的负责部门,二是对于不可分割的一项工作由两个以上部门负责,造成多头管理。
4、流程间的衔接不顺畅: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某一流程结束后,无法顺利进入下一流程,或者流程中涉及到的子流程无法达到无缝衔接。
5、节点过多、流程过长:一个流程中设计了众多的步骤、子流程,各个步骤间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流程顺利运转的难度极大。
6、流程节点之间的等待时间过长:流程中单个节点的效率尚可,但节点间的等待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了流程的整体效率。
7、串行审批过多:对于可以并行审批或者事中、事后控制的事项,全都设计成事前的串行审批,导致流程运行缓慢。
8、流程振荡性高:在流程中设置了多个反复出现的环节或子流程,例如某企业在采购流程中,在招标阶段和合同审批阶段需要财务、审计、采购等部门的经办人、主管领导对相同的内容反复审核三次。
二、流程环节问题
通过对单个流程的链条进行审视,往往会发现以下问题:
9、存在多余环节:例如某企业的财务部门,总稽核与会计科主管由同一人担任,但对于一些单据的审核,会计科完成后,再经预算科审核,还要由总稽核进行稽核。
10、存在环节跳跃:这类问题较为常见,指在两个环节之间缺失了一个必要的步骤,例如对于培训流程缺乏评估环节、对于设备采购缺乏试运行环节等。“环节跳跃”与“关键控制点缺失”和“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有所区别。
11、关键控制点缺失:对于重要事项的控制环节缺失。例如计量仪器的购买缺乏质量部门的审核环节、劳保用品的发放缺乏超标审核等。
12、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一些需要进行信息反馈的工作缺乏信息反馈环节,在一些人力资源相关岗位调整、考核等企业管理流程中,容易出现这一问题。
13环节顺序不合理:例如,某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制定流程中,各分厂先向总部计划管理部门上报了计划初稿,再与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部门协商进行调整。
14、执行错位:某项工作由与其无关的部门承担,例如某企业的备品备件计划流程中,检修车间在上报备品备件需求计划时,还需要上报库存计划,而库存是由仓储部门负责的工作。
三、流程节点问题
流程节点的问题,一般仅通过分析现有流程图不能发现,而需要深入了解流程运行的实际情况。流程具体节点在操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5、缺乏计划性:在企业管理流程的起点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一些需要根据计划进行的工作在实际执行时变成了完全根据相关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例如某企业的人员招聘流程,起点是各部门提出的人员需求,而没有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计划工作。
16、缺乏操作规范:进行某一节点的工作缺乏明确的规范。例如某企业的工艺检查流程,没有规定检查的内容、频度、措施等,使得这一工作流于形式。
17、未能尽到职责:岗位人员在执行节点工作时没有尽职,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才能发现。
18、缺乏验收标准:对于某项工作缺乏验收标准,影响了执行的效果。例如对于某一生产的中间过程的控制,没有标准可依,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19、缺乏必要信息:某一节点的工作需要相关的信息,如果无法得到,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例如某企业的一项物资流转的流程,涉及到多个使用部门,而没有规定交接记录的传递,导致经常出现物资短缺、占用现象。
20、缺乏必要资源:完成某项工作必需的资源如果不具备,必然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例如某企业的厂内运输工作由配送中心负责,而运输车辆却由另一个部门负责,增加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导致前者实质上无法承担这一职责。
21、缺乏时间限制:在企业管理流程中规定了节点工作的内容,但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工作却没有规定时间限制。例如质量管理流程中,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多长时间内通知整改、多长时间进行意见反馈都没有规定,使这一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完成工作的权限不足:赋予某一岗位的权限,不足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某企业的IT耗材采购流程中,需要生产管理部门审核相关计划,就超出了这一岗位的权限,使得岗位人员根本无法承担这一工作。
23、工作要求超出人员的能力:由于人员素质不够或培训不足等原因,导致某一工作超出岗位人员的现有能力。例如一些国企的环保监测等工作是由一些无法胜任其他工作而又不能辞退的“老弱病残”充任,新增的先进仪器,无法正常使用。
24、输出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很多企业由于各种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了大量记录工作,却没有把这些进行合理的合并,也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反而成了相关岗位的负担。
四、流程管理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已超出企业管理流程本身,可以视为与流程密切相关的管理问题。
25、流程设计与公司战略不匹配:一些定位于快速扩张的企业,却在流程中层层设卡,部门之间壁垒重重。
26、流程控制性差:各部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摊”,流程的运行缺乏整体推动力。
27、流程权威性差:领导意志高于流程规定,例外事项远远多于常规事项,流程没有权威,员工也没有按流程行事的习惯。
28、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流程,却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如何执行流程,缺乏相应规定。
29、缺乏考核措施:与流程配套的考核措施没有跟上,缺乏正负两个方向的激励,员工执行流程缺乏动力。
30、职能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流程运转:组织结构、职能设置与流程运转的要求不匹配,影响了流程管理的效果。
以上三十个有关企业管理流程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笔者咨询工作的实践,虽然用于实际工作尚能得心应手,但要成为一种成熟的工具,尚有一段距离,在此就教于大家,希望能为管理咨询再增一利器。
清华大学“房地产业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针对当前国内企业、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体系,以建立企业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为目标,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旨在帮助企业经营者和行业管理者掌握科学的企业开发、营销、管理的规律及运作模式,获得最新企业经营理论和方法,同时为参加者拓展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获取更多优势资源,能够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朝阳行业中彰显卓越、独占鳌头!
第二篇: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1
MES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
随着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管理者对于企业管理流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咨询客户对于企业管理流程优化的需求也有增加的趋势。
流程优化的起点是流程诊断,而不同企业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存在共性。笔者通过多个咨询项目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咨询案例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并按照流程结构、流程环节、流程节点以及流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用于指导企业管理流程诊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摩尔MES总结出来企业管理流程中常见的三十个问题:
一、流程结构问题
通过把企业现有流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往往会发现以下问题:
1、流程的系统性差:流程缺乏整体统筹,对于需要统一规划的相关流程没有进行整体考虑。例如,生产计划流程、销售计划流程、大修计划流程、备品备件计划流程、物料采购计划流程,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生产或者销售为起点,制定相关的系列计划,而有的企业往往将这几个企业管理流程单独运行,造成各项计划对相关工作的制度性差。
2、关键流程缺失:关键流程缺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既包括没开展相关工作导致的流程缺失,也包括开展了某项工作但没有确定相应流程的情况。前者较为常见的例子是战略规划方面的企业管理流程缺失,后者的例子通过细致的流程梳理往往能找出很多,不再赘述。
3、流程主体不明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明确规定某一流程的负责部门,二是对于不可分割的一项工作由两个以上部门负责,造成多头管理。
4、流程间的衔接不顺畅: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某一流程结束后,无法顺利进入下一流程,或者流程中涉及到的子流程无法达到无缝衔接。
5、节点过多、流程过长:一个流程中设计了众多的步骤、子流程,各个步骤间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流程顺利运转的难度极大。
6、流程节点之间的等待时间过长:流程中单个节点的效率尚可,但节点间的等待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了流程的整体效率。
7、串行审批过多:对于可以并行审批或者事中、事后控制的事项,全都设计成事前的串行审批,导致流程运行缓慢。
8、流程振荡性高:在流程中设置了多个反复出现的环节或子流程,例如某企业在采购流程中,在招标阶段和合同审批阶段需要财务、审计、采购等部门的经办人、主管领导对相同的内容反复审核三次。
二、流程环节问题
通过对单个流程的链条进行审视,往往会发现以下问题:
9、存在多余环节:例如某企业的财务部门,总稽核与会计科主管由同一人担任,但对于一些单据的审核,会计科完成后,再经预算科审核,还要由总稽核进行稽核。
10、存在环节跳跃:这类问题较为常见,指在两个环节之间缺失了一个必要的步骤,例如对于培训流程缺乏评估环节、对于设备采购缺乏试运行环节等。“环节跳跃”与“关键控制点缺失”和“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有所区别。
11、关键控制点缺失:对于重要事项的控制环节缺失。例如计量仪器的购买缺乏质量部门的审核环节、劳保用品的发放缺乏超标审核等。
12、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一些需要进行信息反馈的工作缺乏信息反馈环节,在一些人力资源相关岗位调整、考核等企业管理流程中,容易出现这一问题。
13环节顺序不合理:例如,某企业的经营计划制定流程中,各分厂先向总部计划管理部门上报了计划初稿,再与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部门协商进行调整。
14、执行错位:某项工作由与其无关的部门承担,例如某企业的备品备件计划流程中,检修车间在上报备品备件需求计划时,还需要上报库存计划,而库存是由仓储部门负责的工作。
三、流程节点问题
流程节点的问题,一般仅通过分析现有流程图不能发现,而需要深入了解流程运行的实际情况。流程具体节点在操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5、缺乏计划性:在企业管理流程的起点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一些需要根据计划进行的工作在实际执行时变成了完全根据相关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例如某企业的人员招聘流程,起点是各部门提出的人员需求,而没有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计划工作。
16、缺乏操作规范:进行某一节点的工作缺乏明确的规范。例如某企业的工艺检查流程,没有规定检查的内容、频度、措施等,使得这一工作流于形式。
17、未能尽到职责:岗位人员在执行节点工作时没有尽职,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才能发现。
18、缺乏验收标准:对于某项工作缺乏验收标准,影响了执行的效果。例如对于某一生产的中间过程的控制,没有标准可依,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19、缺乏必要信息:某一节点的工作需要相关的信息,如果无法得到,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例如某企业的一项物资流转的流程,涉及到多个使用部门,而没有规定交接记录的传递,导致经常出现物资短缺、占用现象。
20、缺乏必要资源:完成某项工作必需的资源如果不具备,必然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例如某企业的厂内运输工作由配送中心负责,而运输车辆却由另一个部门负责,增加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导致前者实质上无法承担这一职责。
21、缺乏时间限制:在企业管理流程中规定了节点工作的内容,但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工作却没有规定时间限制。例如质量管理流程中,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多长时间内通知整改、多长时间进行意见反馈都没有规定,使这一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完成工作的权限不足:赋予某一岗位的权限,不足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某企业的IT耗材采购流程中,需要生产管理部门审核相关计划,就超出了这一岗位的权限,使得岗位人员根本无法承担这一工作。
23、工作要求超出人员的能力:由于人员素质不够或培训不足等原因,导致某一工作超出岗位人员的现有能力。例如一些国企的环保监测等工作是由一些无法胜任其他工作而又不能辞退的“老弱病残”充任,新增的先进仪器,无法正常使用。
24、输出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很多企业由于各种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了大量记录工作,却没有把这些进行合理的合并,也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反而成了相关岗位的负担。
四、流程管理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已超出企业管理流程本身,可以视为与流程密切相关的管理问题。
25、流程设计与公司战略不匹配:一些定位于快速扩张的企业,却在流程中层层设卡,部门之间壁垒重重。
26、流程控制性差:各部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摊”,流程的运行缺乏整体推动力。
27、流程权威性差:领导意志高于流程规定,例外事项远远多于常规事项,流程没有权威,员工也没有按流程行事的习惯。
28、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流程,却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如何执行流程,缺乏相应规定。
29、缺乏考核措施:与流程配套的考核措施没有跟上,缺乏正负两个方向的激励,员工执行流程缺乏动力。
30、职能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流程运转:组织结构、职能设置与流程运转的要求不匹配,影响了流程管理的效果。
以上三十个有关企业管理流程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笔者咨询工作的实践,虽然用于实际工作尚能得心应手,但要成为一种成熟的工具,尚有一段距离,在此就教于大家,希望能为管理咨询再增一利器。
第三篇:企业管理中常见误区
企业管理中常见误区
不注重流程,认为流程不重要,有静态的公司制度,却缺少动态的流程执行标准 经验主义的标准,没有理论支持团队效率低,员工忠诚度差 没有标准,管理混乱,多变
没有规模效应,越来越累
员工职业化程度化低,没有训练
感性用人而非数字化量化,没有伦理标准
长松企业组织系统观点:
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
1、深入学习指导思想、理论、原理,任何不懂原理的管理者,都没有办法驾驭系统。
2、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同时确保流程的执行力。
3、建立必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没有信息化标准体系即意味着企业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时代下的行动准则。
4、建立个性化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并且有能力做到过程管理中优化。
5、运作流程化、精细化、信息化,全过程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6、用企业管理组织系统去培训员工,达到全员认同与全力支持
第四篇:浅谈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
浅谈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并对激励的一般性做了阐述,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和使用激励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激励作为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
1引入激励的原因。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2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3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4企业激励的选择。
任何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如下。
4.1股权激励。
(1)股票期权(2)期股,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2)目标激励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①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企业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协调好这对矛盾,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想一致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②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目标恰当是指,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还便于评估。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与目标执行着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目标。③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
反馈给员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认可其工作成果。
4.2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培训员工时要注意,培训只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
4.3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双因素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5激励的误区。
5.1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5.2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5.3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
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招生,火热进行中!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企业管理中执行力问题浅析
企业管理中执行力问题浅析
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说出一二。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却没有一个标准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答案。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看了《车间主管的定位与角色》这段视频,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角色,而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对于管理,我以为管理的核心是流程,或者叫流程控制。这是我感悟到的。没有流程,好比水没有渠道,水是漫无目的的流淌,不仅资源浪费,而且也不可能实现组织或领导者的意志。惟有建设一定的渠道,即有了流程,那么水才有可能到达组织者设计的目的地。有了流程就可以提纲挈领。没有流程的管理不叫管理。
同时话语中所指出的“执行力”一词,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去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执行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从来不缺少战略和制度,而是缺少执行力,企业需具有执行力的员工和管理者。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要有执行力。执行力是一切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管理的驱动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执行力,再多的企业愿景也只是空想一切,没有严格执行纪律,再多的制度也全然无用,没有执行力。就绝对没有真正的竞争力,执行力消失,企业内部各阶层就相互推托责任,再好的决策,也将付之东流。
而管理者的执行力决定工厂的执行力。《亮剑》中李云龙说过,一个兵团长是气质决定了一个兵团的气质,主管只工厂的“一把手”,是经营管理活动的操盘手,是传达贯彻公司指令、制度、措施的关键人物,决定着工厂的战斗力和发展方向,作用巨大。而我们主管由于对公司出台的考核制度,总是达不到。对公司下达的任务、指示总是不能及时的完成。如:通知参与会议人员把“会议感悟”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到老板桌子上,而有的人却一拖再拖,直到最后关头,他们的报告才到,你们的执行呢?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完成,造成的损失由谁来买单。每天的生产会议是否有在坚持?主管是否每天开晨会?每天的生产报表是否有在完成?诸如此类。管理者的执行力不够造成员工的执行力达不到,而员工的执行力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属于自己是责任,一定要自己承担。
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耶稣带着他们的门徒彼得远行。在途中,他们发现了一次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耶稣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二人继续前进。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把它吃掉。耶稣边走边“掉”樱桃,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地弯了18次腰。耶稣笑着对彼得说:“如果一开始你能按照我要求的做,你只要开始时弯一次腰就行了,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彼得因为没有按照耶稣的要求去做,所以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弯18次腰。如果他一开始就能“落实”耶稣的指示。他只要弯一次腰就行了。
执行不到位的负面影响相当大,不只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一件事没有执行好”,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公司制定管理模式时,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如果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执行不下去,那么,管理层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所在,隐藏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所以说一个人不仅要会做还要有工作意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尽一切努力、想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按时按质按量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