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4阳山县农村综合改革走出新路
全省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阳山经验”
阳山县农村综合改革走出新路
6月7日,全省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在阳山县举行。会议总结推广了阳山县农村综合改革经验,参会的14个地级市、48个山区县相关领导对“阳山经验”反响热烈,一致好评。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如何找准重点,进而统筹推进,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阳山在整体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简政强镇改革等工作的同时,突出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这个重点,全面深入开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有山区特色的改革路子。
目前,阳山主体功能区分类定位不断健全,县域错位集聚发展的基础初步确立;简政强镇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政府服务“三农”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生态发展镇财力保障要求基本得到落实,进入了“以综合改革牵引农村发展,以农村发展促进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
在全国各地都在探求农村综合改革之道时,阳山的经验有哪些独特之处?又能带来哪些启发?日前,笔者在阳山县对农村综合改革的“阳山样本”进行了探访。
阳山样本
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优化规划▶主体功能区为发展添动力
在2011年度考评中,工业经济薄弱排名靠后的秤架乡却位居首位。秤架乡党委书记戴少枚兴奋地告诉笔者,以前考核乡镇工作主要看经济指标,秤架乡从没拿过第一名,现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秤架乡作为生态保育区,县里主要考核的是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社会维稳、农民增收等工作,秤架乡因此脱颖而出。
秤架乡是阳山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阳山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编制《广东省生态发展区阳山县空间发展规划》,科学划分功能,明晰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径,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科学发展。
该县把阳城、七拱、杜步3个生态工业优化发展镇确定为“城镇与生态型工业集聚区”,其功能定位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小江、黎埠、太平3个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镇被确定为“生态农业与村镇发展区”,其功能定位是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江英、岭背、黄坌、秤架、杨梅、大崀、青莲7个绿色产业发展乡镇被确定为“生态保育区”,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以及生态旅游区。
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配套,阳山制定了《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从2011年开始对乡镇党政班子实行分类的科学考评,使经济欠发达镇领导有了奔头、经济强势镇班子有了动力;制 2 定《县财政激励和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确保了各乡镇财政的均衡发展和镇级工作的正常运转。
主体功能区建设,扭转了以往“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无序发展状况,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了县域综合实力。2011年,全县GDP同比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97个百分点,绿色通道线路绿化率达96.4%,主要江河水质达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因此,阳山近年来获得了“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地质公园”、“中国绿色名县”、“广东旅游强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称号。
简政强镇▶提高基层施政能力
“镇稳则县稳,镇强则县强”。阳山按照由“向上相对应”转为“向下相适应”的要求,不断深化简政强镇改革。其中,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深化强镇扩权工作,将24个县直部门近一半的131项行政管理职权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与各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增强了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落实乡镇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干部调整建议权和干部问责处理权,制定《阳山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实施意见》、3 《阳山县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实施办法》等20多项制度,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聚焦亮点
社会综合服务进村入户
阳山是山区县,镇村两级行政区域大,有的行政村距离镇的路程有40多公里,农民上镇进城办事往往是“两头黑”——天尚黑出门、天黑未到家,费时费力费钱。尤其是全县13万人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基层组织弱化现象突出,这对阳山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阳山创新模式,将社会综合服务的通道延伸至村一级,于今年3月率先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集中开放式政务服务体系,形成了横向覆盖全县各部门、纵向延伸到村的绿色通道,实现社会综合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足不出村办成事
“以前办件事难,从村到镇12公里,骑车来回两个多小时,还不一定办得好。现在把资料往干部手里一交,什么都不用管,办好之后送上门,政府想得周到!”马洛桥村的老人陈木华,谈起自己办事的经历十分感慨。
陈木华的感慨,说出了许多阳山群众的心里话。目前,阳山建成1个县级社会综合服务中心、13个镇级社会综合服务中心和167个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每个镇、村安排干部为代办员,全程免费帮群众办事。村(社区)服务站负责受理材料,把群众需办事项送至 镇(乡)服务中心办理。需要上报县里办理的事项,乡镇服务中心将材料通过高清摄像头、条码扫描仪录入电脑,上传县服务中心入驻的职能部门。事情办结后,再逐级回传,大大方便了群众。
此举既避免了群众办事来回奔波麻烦,又节省了交通费用等办事成本。“旨在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问题。”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说。
“以前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阳山县长李欣表示,通过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实现小政府提供大服务,让群众得到实惠。
至5月底止,阳山社会综合服务机构免费为群众办结各种事项13150件,其中县级办结2920件,镇级办结10230件,为群众节省办事成本近80万元。
花小钱办大好事
作为省级贫困县,阳山不为财政薄弱所困,不为区位条件所限,依靠科技,挖潜节能,建立网络办公、电子监察、“12345”服务热线三大服务系统,使综合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阳山对原有的县电子政务平台、行政审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建成一套延伸到乡镇,具有政务公开、信息查询、受理反馈、网上办公等较齐全功能的网络办公系统。同时,建设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对各中心的办事全过程进行实时音频、视频监控。
为确保群众办事议事渠道全天候畅通,阳山整合110、119、120等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具有双向互动功能的“12345服务”系统。群众可通过网站以及电话、手机短信平台,24小时向政府部门求助、报案、查询、监督、评价。
相对取得的成效,阳山的投入并不算大,目前在该项工作中共投入600多万元,每年运作经费大约100万元,却基本解决了全县54万人“办事难”的问题,预计每年可为群众节省办事成本800多万元,可谓是花小钱办了大好事。
干部下沉服务到户
在建设社会综合服务网络中,阳山推行“三包五员”、“两代表一委员”、全程免费代办等制度。其中,镇驻村干部和村(社区)干部“包片、包组、包户”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宣传员、服务员、信息员、联络员和维稳员”的作用,每季度到挂点村(社区)开展一次民情接访日活动,面对面解民忧、纾民困,实行“网格化”服务。
“镇、村的代办员经常进村入户访民情、解民意,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群众感觉到干部是真心帮忙办事的,干群关系就融洽多了。”岭背镇党委书记杨春晓告诉记者,如今群众看到干部主动打招呼了,很热情,进而方便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以来,阳山全县没有出现群众到省市集访、进京非访的事件。清远市委副书记梁志强说:“阳山改革创新的可贵之处在于,眼睛向下,干部下沉,服务下乡,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头脑风暴 阳山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 陈祖煌
阳山建设社会综合服务网络,把社会综合服务延伸到农村,是山区县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保障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值得全省山区县学习借鉴。
阳山的做法成效明显。在经济效益方面,方便了群众,节省了群众办事成本,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在政治效益方面,夯实了基层基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效益方面,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阳山为全省农村改革提供新经验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会长 黄挺
作为广东贫困山区之一的阳山县,勇于克服财力较弱的困难,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县的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的“刀刃”上,推动政府服务平台深入村镇,构建起便民快捷、廉洁高效的农村政务体系,使山区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大大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阳山县以自己有别于珠三角地区的独特路径、新颖方式,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做出了示范。
从项目“业务员”到群众“公务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丁力 阳山以建设社会综合服务网络为切入点,使基层干部从人人跑项目的“业务员”向为群众服务的“公务员”回归,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阳山在建设社会综合服务网络中,“眼睛向下、权力下放、服务下乡、干部下沉”,直接受理群众审批事项,收集民情民意,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把事情办好,百姓受益,为全省山区政府工作转型提供了成功案例。
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 王浩
阳山县从山区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分散、部门分割、群众办事难的现象,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为增强县域农村活力、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之路。
阳山的探索,是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中推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认真探索和努力实践,对于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开创农村社区服务新局面
省农科院农业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万忠
阳山县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年来,通过“硬件+软件”(建设“三级服务平台”+推行群众事务免费代办制度、“三包五员”制度、“两代表一委员”制度)同时推进的方式,全面提升了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阳山的经验是山区县农村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也是广东省农村管理新经验的创新。
阳山两大亮点在于:“科技挖潜”,建立三大电子系统,把行政办公成本降到最低;“放权明责”,进一步扩大乡镇服务群众的权限,扩大镇级政府行政事务管理和处置权限。
学习借鉴阳山“三个理念”
陆河县副县长 储昭东
陆河与阳山同属山区县,我们要学习借鉴阳山农村综合改革“为民服务、科学发展、简政放权”这三种理念。
阳山通过为群众免费代办事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服务内容,树立服务形象;阳山与珠三角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优越,这种宁愿减少一点财政收入,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非常好;阳山县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放权来提升政府行政职能,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阳山人民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阳山县人民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草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4]12号)、省医改办《关于报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申报报料的通知》(粤医改办函[2014]9号)以及市医改办《关于全面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清医改函[2015]1号)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县人民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使医疗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以药补医机制有根本改变,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全面提高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改革任务
(一)明确县人民医院功能定位。县人民医院是公立医院体系的网底,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联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县人民医院主要为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二)积极推进补偿机制改革。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扩面推行使用基本药物比例,取消县人民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包含非基本药物),实现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县人民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等综合途径和联动政策同步推进的方式予以补偿。县人民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2.完善财政补助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县政府制订对县人民医院的具体补偿办法,规范补助方式,明确补助范围,落实补助经费。在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过程中,必须保证县人民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保证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县政府对医院履行出资责任,全面落实对县人民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
3.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降低药品、检验、大型设备检查治疗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合理提高中医、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在充分调整研究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按照省的价格调整指导意见,结合我县人民医院前三年实际医药总费用、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个人医疗费支出等情况,合理制订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经县政府同意后,报清远市政府批准并报省卫计、物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实施。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保支付政策的衔接,确保群众实际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4.继续推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县人民医院要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范围以外的医药服务。坚持以基金预算管理为基础,实行总额控制,实施平均定额付费、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及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对医疗机构给予合理补偿,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医疗费用的结算流程,落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管理,及时足额拨付医疗费用,支持医疗机构发展。
5.探索建立县域总控药物目录,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县人民医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与国家、省基本药物制度相衔接的县域总控药品目录,并逐级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实施。县域总控药品目录应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增补药品目录)和医保药品目录,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的比例。县人民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50%以上。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完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和一般医用耗材以省为单位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重点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严厉打击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中的商业贿赂。6.推动平价医疗服务工作。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平价医疗服务的工作部署,优先开展平价医疗服务,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广泛推广使用适宜医疗技术(含中医药技术),规范检查和治疗行为,杜绝过度医疗,严禁大处方、大检查。
(三)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加强编制和岗位管理。县人民医院要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规模或备案编制内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实行岗位管理。
2.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县人民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位空缺和任职条件聘用工作人员,并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3.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医疗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薄弱学科、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
(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人民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明确县人民政府是县人民医院的办医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人民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人民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探索由办医主体或理事会公开选拔聘用院长,实行院长任期聘用制,每届任期5年。建立院长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不称职的,按规定不予续聘或提前解聘。建立院长负责制,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应加强对理事会和医院管理层履职情况的监督。
2.优化内部运行管理。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到责权明确、政事分开,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探索总会计师岗位制度,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实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3.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由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以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社会满意度为主要量化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医院进行目标考核,逐步扩大考核结果公开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
4.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的发放要按照量化考核、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要向技术骨干、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倾斜,向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坚决取消开单提成、按医疗服务金额提成和下达经济任务指标等做法,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医德医风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总额的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按照考核结果发放,4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工作实绩和效益考核发放。将医院财务收支相抵后盈余部分的80%作为奖金按相关要求发放,促进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大力提升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
1.加强县人民医院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县人民医院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检验科、影像科、传染科、急诊科等基本科室及薄弱领域建设,做到人员、技术和管理三配套,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能够在县人民医院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逐步降低向上级医院的转诊率。优先扶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选择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进行临床重点专科综合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建立院前急救体系,依托县人民医院建立和完善“120急救中心”和急救指挥体系,建立相应的急救站,配备必要的救护车和调度管理系统,提升急诊急救保障能力。
2.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优惠政策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吸引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到县人民医院就业,并为其长期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严格准入制度,新进入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县人民医院每年遴选不少于5名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对口的三级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培养县域内临床学科带头人,加强临床、护理、影像、检验、药学、病理等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和引导城三级医院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县人民医院工作。
3.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县人民医院要围绕降低医疗费用、优化诊疗流程、改善群众就医等,集中推出一批易操作、见效快的服务举措。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广泛开展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的预约诊疗服务,积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开设无假日门诊、便民门诊,开辟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借助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同步推行同级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人民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种。建立医疗服务行为公示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和自助服务,提供导诊、咨询、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收费项目公示、费用查询、叫号、报告单打印及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即时结算等便民服务。
4.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县人民医院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医院管理团队整体管理水平。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可扩展的县人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支持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成立资源共享的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促进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整合优秀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加快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减少病人就医费用和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共享、便捷、优质”目标。
(六)充分发挥县人民医院的纽带作用。
1.加强与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人民医院工作。借助省级医院帮扶契机,积极与三级医院达成轮换派驻医师帮扶制度,由省三级医院派驻选聘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帮助县人民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强化县人民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指导。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县人民医院既要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也要带动和支持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县人民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探索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一体化建设,推进县乡镇纵向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
3.建设省—县—镇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通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阳山县人民医院、江英镇卫生院、青莲镇卫生院(高峰分院)、阳城镇卫生院、大崀镇卫生院、黎埠镇卫生院、小江镇卫生院(石螺分院)、黄坌镇卫生院、岭背镇卫生院(犁头分院)、太平镇卫生院(白莲分院)、杨梅镇卫生院、秤架瑶族乡卫生院等12间医疗卫生机构组成阳山县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并以医疗集团形式组建,实施省—县—镇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统一管理、培训和流动,进而推动省—县、县—镇、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预防在基层,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逐步实现阳山县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七)完善监管机制。
1.严格医疗费用监管控制。要突出医疗费用的控制管理,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付费、规范检查和治疗行为、实行检验结果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等措施,综合确定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平均住院日及药占比等管理控制目标,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和使用率,减少门诊输液量,遏制药品滥用。大力推广医保诊疗常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建立相关费用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要将费用控制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评先创优等范畴,对费用控制不好的实行“一票否决”。严禁通过不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分解处方、增加自费药品使用等方式加重患者实际费用负担。
2.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和规范医疗技术准入,积极筛选包括中医中药技术在内的适宜医疗技术在县人民医院推广应用。合理引进和开展新技术项目,严格控制和规范超越县人民医院功能定位或其他不适宜的医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抓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等工作,实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谈话制度。
加强医疗行为管理,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和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和不当处方公示制度,完善药品器械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落实手术分级制度。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促进诚信服务。加强对医院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强化对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开县人民医院财务报告及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八)积极构建医院文化体系。着力构建“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人性化服务医院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医德医风管理制度体系。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精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打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积极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健全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进度安排
(一)试点调查摸底阶段(2015年4月1日-4月30日)。由县医改领导小组负责完成对阳山县人民医院综合改革前的调查工作,详细掌握医院改革前的人员、床位、经济运行、人事分配、人才培训等情况,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
(二)制定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5月1日-5月31日)。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县人民医院的现状,制定综合改革方案。
(三)制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2015年6月1日-8月31日)。县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县卫生计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县制定的综合改革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医药总费用、医保基金和财政投入情况,根据《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粤价发电〔2013〕45号),制定具体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和价格标准,经县政府同意后,报清远市政府批准并报省卫计、物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实施。
(四)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2015年9月1日-10月1日)。县人民医院做好收费信息系统的调整工作,自2015年10月1日起,全面实行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公立医院改革。卫计局负责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发改局负责将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审核、落实政府补助资金,监督财务收支运行情况。人事、编制部门要按规定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核岗、定编,会同卫计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和财务、药品购销等工作的监督。医疗保障经办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物价部门负责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费用价格的审核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
(二)强化财力保障。县财政部门要牵头制定“人民医院综合改革补偿机制方案”,提出对人民医院实施综合改革的具体补助政策,确保财政补偿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为人民医院综合改革提供财力保障。在向政府汇报财政预决算草案时要就人民医院综合改革的卫生投入情况进行专门说明。同时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止各种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三)落实工作责任。县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县卫计局要提出配套的措施办法,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充分激发内在动力,调动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医改的主战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县编办要牵头核定人医编制数;县发展改革局要加强对人医重大改革事项的研究,加大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人民医院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方案”;县人社局要牵头制定“人民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对人员招聘、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的指导;县社保局要牵头制定“人民医院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制度改革,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按自身的职能,加强对人民医院开展综合改革的指导帮助,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宣传,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篇:农村综合改革
顺德又掀改革浪潮。继上月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顺德昨日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3年累积增投12亿“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村利益及遗留问题昨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揽子改革计划尝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新世纪伊始,顺德率先实施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巨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改革确立的“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政策逐渐遭遇新的难题。据统计,全区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着出生人口增多,农村居民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此次改革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固化股权可继承和转让在昨日的大会上,顺德区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顺德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而针对股权固化遗留问题,《意见》则提出在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对此,顺德提出要以国有资产引领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和投放,引导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征地社区由政府统筹管理
土地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邓永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目前该区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为此,顺德提出以统一安排留用地、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同时将在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而对于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及农民,《意见》则提出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推进城市基础社会向农村延伸,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该区也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张培发 王基国)
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
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意见家庭服务中心,“生不增、死不减截至去年,亿元,人均分红常务副区长、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72万人,其中已死亡“随‟的呼声越来越高。”佛山市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培育和开展 ”原则的前提下,将顺德全区股份社集体资1443元,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实行差别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教育、交通、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10.5顺德区委常委、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
第四篇:农村综合改革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1
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为突破口,妥善解决和处理乡村债务问题,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以农村税费改革为起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走过了10多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掀开了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的新篇章。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做好放活文章,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
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制度办法。三是积极稳妥推开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四是抓紧启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五是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标准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落实保障责任,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按时完成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
回良玉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搞好调研指导,健全组织机构,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农村综合改革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