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

时间:2019-05-13 23:4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

第一篇: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

山西省“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医药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确定发展的七大非煤产业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部署要求,为推动我省医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在认真总结“十二五”以来我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扩张。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84家,拥有1930个品种7155个批号的药品生产许可。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2亿元、利税总额26.7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89.3%、67.1%和66%,利税率达到15.6%,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工业前列;共有20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其中克拉维酸钾销量居全球第一,青霉素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丁桂儿脐贴、复方苦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人血白蛋白、药用空心胶囊等重要品种的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

2.研发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以来,全省医药工业企 1

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和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拥有覆盖药学及中医药学类主要专业的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博士二级学科(交叉)授权点2个,组建了4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同时,部分重点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境外等科技资源聚集地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已基本形成了重点院校与医药企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十二五”期间,我省共获得药品注册批件207个,其中新药批件13个;亚宝药业获评2015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之一。

3.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医药工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华润、国药、石药等国内知名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入驻山西,亚宝、仟源、振东、同达等省内企业也兼并重组了省内外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企业规模和产业链进一步扩张,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为我省医药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龙头企业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排名前10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9.41亿元,占全省的69.75%。亚宝药业、振东集团等2户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之列。

4.产业集聚布局趋于合理。“十二五”期间,以医药工业产业园区为主体,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 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国药威奇达、仟源为代表的同朔原料药及制剂集聚区,以广誉远、中远威、德元堂为代表的晋中中成药集聚区,以亚宝、石药银湖为代表的运城中药提取物及注射剂集聚区,以振东、康宝、海斯为代表的晋东南生物医药及中药注射剂集聚区,以旺龙、云鹏为代表的临汾中药材及现代中药集聚区,以太原制药、华元、锦波为代表的太原仿制药及创新药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5.国内国际认证同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是新版GMP施行和认证的重要时期,省内企业加大GMP改造力度,并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为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5年底,共有81家医药企业领取150张新版GMP证书,其中无菌药领取证书47张,非无菌药领取证书103张。亚宝(北京)固体制剂生产线、国药威奇达克拉维酸钾生产车间通过美国FDA的GMP认证,亚宝风陵渡固体制剂生产线通过欧盟GMP认证,石药银湖水针生产线通过加纳FDB认证。

6.中成药原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依托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全省已初步建成恒山、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四大中药材生产基地,连翘、黄芩、黄芪等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有5个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通过国家验收;围绕企业自身需求,先后有同仁堂党参、丽珠芪源黄芪、振东制药苦参、亚宝 3

药业丹参等4个企业自建中药材基地获得国家GAP认证,通过自建种植基地,企业原料药材的自给能力和质量安全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医药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医药工业整体发展以及发达省市比较,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较小。2015年,我省医药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仅占全省工业的1.43%、1.19%,各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长期徘徊在25位左右,产业规模无论在省内还是同行业中占比均相对较低。同时,进入全国百强的两家企业排名均相对靠后,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2.科研投入偏低。全省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多低于2%,少数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4%-5%,整体与国内外8%左右的投入水平尚有差距;全省尚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且多数企业由于地域性缺陷,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有人才也存在流失的风险,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队伍。

3.高附加值品种缺乏。我省医药工业虽然门类较多,生产品种齐全,但研发投入的不足,也造成了新品推出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一些独家品种也未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4.管理机制滞后。医药工业园区服务管理、能源供应、基础 4

设施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体制不畅、基础薄弱、共享率低等问题。园区在管理上沿用传统方式,发展理念与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不契合。

5.发展环境欠佳。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格局和资源禀赋,对医药工业重视支持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突出,与发达省市相比政策支持明显偏弱;加之,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经营成本偏高,资源要素供给偏紧等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及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医药工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工业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10大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规划,为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绘就了蓝图;《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有助于加快医药工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将医药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七大非煤产业产业之一,这也为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

2.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国际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平均5%以上的增速,长期来看全球医药市场扩张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传统植物药和植物提取物市场需求旺盛,而我国是公认的中草药大国,在该领域的市场优势明显,是未来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国内来看,人口基数大、全面二孩实施、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增多,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对健康产品需求增长、医保体系的不断健全都为国内医药市场不断扩容提供了有力条件。

3.产业发展具备基础和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及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全的医药工业体系,重点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升。我省也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的种类、储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国内中成药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备了发展中药产业的坚实基础。同时,我省区域气候条件适宜、能源供应充足,是国内发展生物产品发酵的优势区域,具备了发展生物技术制药的先决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省医药工业发展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支 6

撑,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二是随着国家放开药品价格,以及公立医院药品招标政策和药品医疗器械评审制度的改革,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将更加依赖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我省产品结构不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状,对企业市场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行业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环保标准更加严格,也将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整体要求,以推进“三品”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全面实施创新战略,以兼并重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为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推进医药工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竞争发展规律,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市场秩序规范,促进公平竞争,通过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工业协调高效发展。

2.以强化竞争力为突破。充分利用不断扩容的医药市场需 7

求,立足省内、辐射省外、放眼国际市场,提高“晋药”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定位分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晋药走出去”目标。

3.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支持企业对现有产品在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功效及新剂型等方面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再创新。

4.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我省医药优势品种,按照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末,全省医药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具体目标:

——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排位稳步前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

——重点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旗舰企业2个,达50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达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0个;

——优势品种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达10亿元的单品种5个,达5亿元的15个以上;

——研发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 8

级企业技术中心12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国家一类创新药物1-3个,取得国家各类新药生产批件50个以上;

——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有效增强,推动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15%。

(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为中心,整合企业、教育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力避创新孤岛,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自建企业技术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高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支出占比,加大新药创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强与研发机构、服务外包机构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交易。

强化创新支撑能力建设。发挥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培养机制的作用,以主要传承人才培养及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依托,结合企业人才培养基础,大力培养研发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推动医药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医药产业创业者、中小微企业入驻发展,为企业创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研发服务市场化模式。着力整合数据、信息、设备、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或虚拟平台,为科技研发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各类服务,降低基础投入和研发风险,提高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医药相关专业研发机构发展,推动发展药物设计、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临床试验及工艺研究等方面的服务外包。

(二)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企业为依托,完善晋北、晋中、晋南三大产业基地布局。力争到“十三五”末,工业园区内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医药工业的90%以上。

晋北原料药基地。以大同医药园为载体,以国药威奇达、普德、同药、仟源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朔州重点医药企业资源,努力打造国内具有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基地。

晋中中成药基地。以榆次医药园、太谷医药园为载体,以广誉远、中远威、华卫、德元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运城、长治、临汾等地重点中成药企业资源,打造经典国药品牌和现代中药基地。

晋南新特药基地。以亚宝工业园、盐湖工业园、康宝医药园、屯留康庄医药工业园为载体,以亚宝、振东、康宝、太行、海斯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太原、临汾等地关联企业资源以及国内外科研资源,打造生物医药及创新药基地。

(三)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作用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骨干企业的产业支撑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旗舰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协作化分工的产业格局。

旗舰企业。重点培育亚宝、振东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亚宝药业,立足现有“丁桂”品牌的儿童系列产品,以糖尿病、心脑血管、妇科用药等品种,开发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差别化养生、抗肿瘤产品以及改善营养状况等保健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振东制药,发挥兼并重组后的要素资源集约优势,做好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加大脂质体、抗癌药及缓控释技术平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实施。

龙头企业。重点培植康宝、国药威奇达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山西康宝,立足疫苗、抗体、纳米抗肿瘤药物、血液制品四个平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国药威奇达,提升克拉维酸钾、7-ACA、阿莫西林等现有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积极申请美国和欧盟认证,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抗生素制药企业。

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仟源、普德、石药银湖、同药、德元堂、海斯、华卫等企业向专业性、科技型、特色化方向发展,力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整合华康、华元、广誉远、11

黄河中药等中成药企业生产要素资源,构建集种植、加工、生产、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优势,提升中药工业发展水平。

(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

实施清洁生产。以原料药及原料中间体污染防治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高毒害、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从源头控制污染。开发生产过程副产物循环利用和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水平。

推进节能降耗。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加强企业能源合同管理,开展行业能效的对标达标,提升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动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严格执行制药工业节能节水标准,以GMP改造为契机,淘汰能耗高、运行效率低的落后工艺设备。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为指导,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医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建设。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药等生产领域,分别选取有基础的生产企业,开展智能化制造示范工程 12

建设。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搭建与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报告与诊断分析以及生产系统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跟踪追溯。

拓展互联网市场。积极推动“互联网+”发展,推动医药企业发展“实体门店+医院合作药店+网上药店”三位一体产品营销模式,结合国家逐步放开医药互联网销售政策,谋划布局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引导医药制造企业与医院共同搭建“远程医疗”平台,重点围绕远程医疗会诊、医疗保健咨询等方面,实现企业品牌推广和服务拓展,探索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

健全现代物流追溯体系。依托国药山西等传统医药物流企业,以太原为中心,全省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通过传统物流与互联网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药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为试点,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药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六)创新外向型合作模式。加强市场定位分析,瞄准不断扩容的国内国际市场,找准契入点,推动逐步实现“晋药走出去”目标。

推动合作重组。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充分利 13

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技术为导向,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在研发、设计、品牌、服务、销售等方面有效合作,推动企业提升多元重组合作理念。

推动国际认证。积极推动我省医药工业企业开展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推动EHS管理体系及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为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推动对外合作。抓住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振东与山西中医学院、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组建的“振东中-澳分子中医药学研究中心,亚宝与美国礼来,亚宝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等全球顶尖的医药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医药国际化研发项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在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

(一)升级优势产品。围绕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药等三大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和超亿元的优势产品。

化学原料药与制剂领域。支持重点原料药开展国际认证和出口,以污染小、附加值高为突破口,着力提升7-ACA、克拉维酸钾、土霉素等主导原料药的清洁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支持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间的上下游联动,推动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制剂;支持专利仿制和新药创新,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化学 14

药物。

中成药领域。发挥我省中成药品种优势,重点支持中药独家品种、中药专利产品、特色中药品种发展;加强临床疗效突出的创新中药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针对慢性病、老年性疾病、抗肿瘤类、心血管类、妇科儿科用药、纯中药戒毒新药等现代中药,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加大安全性研究,完善药物后评价管理,形成原材料、生产、检测、使用全过程监控机制,提高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制药领域。推动血液制品增品种、提品质,促进血液制品技术和设备提档升级;推进痢疾福氏2a/宋内氏双价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神经生长因子、长效融合蛋白干扰素α-2b、纳米抗肿瘤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物研制,以及新型生物药剂型关键技术产业化;鼓励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药物。

(二)挖掘中药材潜力。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禀赋的优势,借助当前植物药及植物提取物市场快速扩张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升产业附加值。

推动保护与发展并举。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保持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加大濒危稀缺品种种植养殖基地和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产区经济发展。

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加强药效有效成分、遗传、生长环境等基础研究,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建立健全优势品种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生产流通环节的检验检测,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质量保障能力。

促进布局与项目互动。鼓励“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农场(农户)”等生产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省区跨企业的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引导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整合,培育集科研、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强化保障与服务功能。加强对重点优势产区技术人员的生产技术培训,做好生产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推动标准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供给保障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物流支撑能力建设。

(三)补齐行业短板。重点培育发展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医疗器械,提升行业发展规模,实现我省医药产业均衡发展。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领域。推进宏光一级耐用玻璃容器扩建项目、广生药用空心胶囊技改扩容项目建设,扶持企业新型材料、新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国家药包材备案制(DMF)、关联审评制度等要求,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质量水平,提高卫材在我省医药产业中的占比。

医疗器械领域。依托山西康宝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项目,16

推进家用、便携式医疗器械等新型产品的研发生产;依托太原医用高分子制品、山西联袂义齿、山西澳瑞特等企业医用耗材、义齿、康复医疗器械等现有产品资源,推进传统医疗器械产品的扩大生产,实现生物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培育医疗器械领军企业。

(四)延伸产业空间。充分利用市场对大健康产品及服务需求增长的有利机遇,形成我省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

医药保健产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的保健食品、营养品、特色化妆品、纯中药洗护日用品、保健型医疗器械等延伸产品,强化产品优化与深度研发,拓展市场空间。

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山西康宝在建的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基地,开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动佳能达华禹制药结合其产品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优势,建设老慢支康疗中心、温泉疗养中心。

中医药文化产业。鼓励中医药与文化传承、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黄河中药博物馆、山西中医院博物馆、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以及振东制药神农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建设,推动以旅游、文化传承、中医药养生、学术交流等为的链式产业发展,创新服务模式。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省级层面成立“医药产业发

展领导小组”,整合政府行政资源,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在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扶持资金等方面争取最大的支持。出台并落实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本省生产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提升药品市场份额。强化市场监管和专利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整合政府项目扶持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对推动科研成果与创新技术产业化的个人和机构予以后补助或奖励补贴,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落实各项融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和鼓励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对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融资,以及在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融资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和审批环节,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通过专业公司资本输入,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政府扶持资金为保障,搭建融资沟通平台,实现在资本、技术、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全方位的优势互补。积极探索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互联网融资新模式,综合利用债券工具,创新债券融资方式。

(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山 18

西行动纲要》的衔接,推动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规划的有效对接,加强项目储备,优化项目布局,强化跟踪协调、监督服务和目标考核,加快实施一批医药工业新型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推进医药园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药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关联企业特别是与园区现有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相配套的医药企业入园。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动落实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对在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企业,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对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医药企业,加大建站补助;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或分厂,使用“飞地人才”的企业同样予以支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化人才培训、订单式培养;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防止人才流失。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扎实做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各市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制订,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第二篇:山西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全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按照国家关于“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总结“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布局、推进措施以及政策建议,编制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山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建国至2015年底,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66亿吨,外调量超过110亿吨,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用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基本情况

1.资源概况

全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2000米以浅煤炭预测资源储量6652亿吨;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674.3亿吨,约占全国的1/4。全省2000米以浅含气面积35796.86平方公里,煤层气资源总量83097.8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

2.煤炭产业

(1)煤矿主体企业。全省共有煤炭主体企业131家、单独保留煤矿38家。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煤矿企业71家,民营煤矿企业91家,中外合资煤矿企业7家。按规模分:亿吨级4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中煤平朔集团),5000万吨级3家(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1000万吨级10家,1000万吨级以下152家。按2015年原煤产量分:亿吨以上2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5000万吨—1亿吨5家(中煤平朔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1000—5000万吨3家,1000万吨以下159家。

(2)煤矿数量、产能。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煤矿1078座,能力14.6亿吨/年,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煤矿155座,能力3.9亿吨/年;国有控股煤矿643座,能力7.7亿吨/年;国有参股煤矿34座,能力0.4亿吨/年;民营煤矿246座,能力2.6亿

吨/年。按生产建设性质分:生产煤矿541座,生产能力8.8亿吨/年;建设及其它煤矿537座,建设规模5.8亿吨/年,其中:新建煤矿19座,建设规模1.19亿吨/年;整合改造煤矿493座,建设规模4.32亿吨/年。

(3)职工人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15.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8.49万人。

全省煤矿企业从业人员78.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74.52万人。

3.煤炭加工转化

(1)煤炭洗选加工。2015年全行业入洗(选)原煤6.70亿吨,入洗(选)率69%。

(2)煤炭企业开办电厂。全行业开办电厂176座,总装机容量4314万千瓦。其中:燃煤电厂20座,装机容量1630万千瓦;低热值煤、煤矿瓦斯和焦炉煤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139座,装机容量2545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新能源电厂17座,装机容量139万千瓦。

(3)煤化工(含焦化)。全行业煤化工(含焦化)企业共65家。其中:焦炭27家,规模4665万吨/年;合成氨8家,规模134万吨/年;尿素7家,规模181万吨/年;甲醇12家,规模393.3万吨/年;烯烃4家,规模220万吨/年;煤制油2家,规模31万吨/年;二甲醚2家,规模20万吨/年;乙二醇3家,规模 — 4 —

60万吨/年。

(4)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全省地面煤层气抽采钻井达11719口,其中垂直生产井11334口、水平生产井385口;晋城矿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压缩液化基地;全省316座煤矿建成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阳泉、晋城、西山、离柳、潞安五个瓦斯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201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41.77亿立方米,利用量34.7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96.07%和91.36%;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量60.2亿立方米,利用量22.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1.65%和46.77%。

(5)其他非煤产业。全行业通过并购、投资控股等途径,发展了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冶金、生物制药、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产业。

(二)“十二五”目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十二五”全行业累计生产煤炭47亿吨,比“十一五”增加14.8亿吨,增幅46%。其中2015年生产9.75亿吨,符合规划“10亿吨以内”的目标。

2.出省销量。“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煤炭出省销量30多亿吨,比“十一五”增加5.5亿多吨,增幅22%。2015年煤炭出省销量6亿多吨。

3.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完成7497亿元,比规划目标少2503亿元。其中:煤炭完成4807亿元,比规划目标

3000亿元多1807亿元;非煤完成2690亿元,比规划目标7000亿元少4310亿元。

4.销售收入。“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4万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33万亿元,增幅254.91%。其中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5年实现1.18万亿元。比规划目标1万亿元多1800亿元。

5.技术装备。所有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达到了规划目标。

6.综合利用。2015年全省原煤入选率69%,未完成规划目标;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率83.3%,基本达到“应用尽用”的目标;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37%,未完成60%的目标;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规划60%的目标;矿井水复用率70%,未达到90%的规划目标;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7.安全生产。“十二五”全省煤矿共发生事故192起,死亡34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在0.1以下,实现了规划目标。

8.劳动保障。2011—2015年,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03、6.52、6.63、6.57、5.75万元/年.人;前三年年均增长4.86%,2014年以来,随着全省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在岗职工平均薪酬大幅降低,未达到规划“8 — 6 —

万元”的目标;职工工伤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险参保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三)“十二五”主要工作

“十二五”是我省煤炭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面对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严重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煤炭行业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完成了“十二五”各项工作,为“十三五”做好“革命兴煤”这篇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下行压力,煤炭经济有了新发展。全省煤炭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煤炭20条”、“17条”和“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60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强对煤炭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分析预测,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加强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用户的长期战略合作,推动落实“三省两公司”协调机制,建立了省内炼焦煤和无烟煤稳定运行协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煤炭脱困政策,全省煤炭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了支撑和基础作用。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原煤产量增加46%,煤炭出省销量增加22%,实现销售收入增加254.91%,实现税费增加118.62%。“十二五”时期,煤炭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

2.努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新转变。全行业牢固树立了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全面创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约谈、干部带班、“不放心煤矿”挂牌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工作承诺制,严格落实挂牌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和问责,强化“五人小组”日常监管,完善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出台了瓦斯防治八项规定,全面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出台了防治水“十条规定”,严格监管重组整合矿井,实施了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战,全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四不两直”专项突查,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煤矿发生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22%和78.02%;“十二五”时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双零”以下目标,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由持续明显好转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3.不断强化煤炭生产技术管理,煤矿生产水平有了新提高。全面落实生产能力公告和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要素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严格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完成了生产煤矿图纸定期交换审查;出台了加强煤 — 8 —

层配采管理、特殊条件下开采的技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制定实施了办矿企业、建设施工、煤矿管理、煤矿建设、现代化矿井、安全质量、技术装备、信息化等标准体系,促使全行业走上标准化管理道路。

“十二五”时期,对163座煤矿进行了能力核定;到2015年底全省541座生产煤矿全部完成了登记公告,全省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4.全力推进煤炭建设,煤矿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新提升。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圆满完成,进入大规模整合改造和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需整合改造矿井多达788座,全行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推进重组整合与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煤矿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矿井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全省煤炭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建成的现代化矿井为全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十二五”比“十一五”,煤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80%。“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煤矿729座、投产377座。

5.积极推进循环多元发展,产业转型有了新进展。构建煤炭工业转型综改试验高端框架,编制了《转型综改试验区煤炭工业实施方案(2012—2015)》和每《转型综改试验煤炭工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全行业转型标杆项目储备库;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产业链条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推

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转型重大项目,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以“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组建新公司”为新模式,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省内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大幅增加。非煤经济已经成为煤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二五”比“十一五”,非煤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2%,非煤收入增加696%。

6.进一步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煤炭行业内生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48户,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1亿元,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举办了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送教下矿”,健全了安全培训考核体系。五年来,省厅共组织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1.13万人,培训煤矿特种作业人员41.74万人,培训煤矿班组长7.47万人,培养中专及以上专业人才22.2万人,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加强。构建了全省煤矿劳动用工管理体 — 10 —

系,积极化解煤矿用工矛盾纠纷,加强煤矿职业病防治,全面推进煤矿变招工为招生,2015年全省煤矿变招工为招生3.68万人,比例达90%以上。

7.全面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煤炭科学发展有了新动力。全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出台了《山西省煤炭焦炭公路销售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为全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突破,为推动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共清费立税取消、降低和规范涉煤收费项目14项,实施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制度;全省煤焦公路销售21项行政授权、9种运销票据和1487个站点全部取消;出台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煤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从63项精简合并为38项,开办煤矿企业由“六证”简化为“三证”;出台了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办法。

8.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煤炭现代文明发展有了新进展。绿色生态和谐矿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有11个煤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潞安集团6座煤矿、晋煤集团6座煤矿荣获“中国最美矿山”称号;全省煤炭系

统完成造林13.8万亩,绿化面积1614.74万平方米。实施“以矿建镇”工作,推进了绿色和谐文明矿区城镇化建设。

幸福安康矿区建设成果显著。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全行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56.3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9.39万人。井下意外伤害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0.1万人;累计赔付工亡残职工人数5353人,意外险支出1.98亿元。进一步健全煤矿井下工亡职工子女就学救助长效机制,累计有2597人次享受了企业就学救助、总金额达1100余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行业整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从长远看存在“五个突出矛盾”。

1.煤炭现有产能过剩与新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以来,受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产能集中释放、非化石能源替代、进口煤冲击等因素,全省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显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矿总能力14.6亿吨/年,2015年省内煤炭消费和外调9.5亿吨,产能建设超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去产能的力度。

2.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煤炭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全省煤矿主体企业数量和煤矿数量仍然偏多,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2倍;我省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省属大集团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管理层级冗余,尚未形成“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格局。

3.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煤矿企业资金紧张与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受煤炭市场下行、企业规模盲目扩张、融资成本提高等影响,煤炭企业成本逐年增加,利润逐年递减,负债逐年递增,债务风险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稳定运营水平。煤炭企业涉足非煤产业多、规模大,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协同效应差,大而不强。煤炭企业社会负担重,办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职能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4.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随着全省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矿井自然灾害也在增加,特别是重组整合矿井,资料不清、灾害不明,水、火、瓦斯等灾害和隐患比较突出;一些煤矿企业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随着亏损面的不断扩大,亏损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安全

投入、生产投入必然受到影响,有些煤矿企业会出现采煤、掘进、瓦斯抽采的衔接紧张,安全欠账、职工干部队伍的思想不稳定和人才流失,都加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2011—2015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085、0.091、0.077、0.036、0.079,重大事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5.加快煤炭转型升级与煤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臵严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各级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及建设有待提高,大型煤炭企业与地方煤炭企业之间科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科技创新项目高度、深度不够,大多数科技成果局限于从技术到研究技术,从问题到研究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全行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供需预测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将继续深刻变化。世界 — 14 —

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全球贸易持续低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能源供求关系持续缓和,能源供给格局多极化,消费重心加速东移。欧洲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消费量逐步降低。亚太地区的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煤炭消费增长较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发展低碳化趋势明显。能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强度大幅降低,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但从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看,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当前发展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随着煤

炭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西移,特殊煤种替代技术迅速发展,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正逐步丧失,全行业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随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以及我省“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一个指引、两手硬”等战略举措的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产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全省煤炭行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也将迎来重大机遇,只要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正确应对,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取得新的成绩。

(二)需求预测 1.国际煤炭需求预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由于不可再生性,环境压力等问题,导致能源消费量比重逐年下降;而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3%、1.8%、1.7%,快于化石能源增速,可以预测,未来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会快速增长。据统计,印尼、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煤炭消费均低于1吨标准煤/年,— 16 —

远低于我国3.1吨标准煤/年的水平。从资源禀赋看,这些国家普遍缺乏油气资源,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靠煤炭来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大对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沿线国家煤炭需求总量也将快速增长。

根据《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2013到2035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速为0.8%。预测到2020年,世界煤炭需求量为58亿吨标煤。

2.国内煤炭需求预测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煤炭需求强度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虽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下降,但是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的高效转化、高端利用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6%逐渐回落到60%、55%和50%左右。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41亿吨。

3.省内煤炭需求及外调、出口预测

“十三五”期间,受到煤炭市场疲软、国家对煤炭产能的控制、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以及我省“资源型经济”综改转型发展的影响,— 17 —

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新能源的利用将会大幅增加。“十三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预计为6.5%左右,由于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不会根本改变,随着全省范围经济发展,GDP能耗降低,煤炭消费将缓慢增长,并仍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用煤为主。

冶金工业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产能依然过剩,冶金工业的煤炭需求将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2015年底,我省煤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比重为80%,预测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下降到75%,但是总量在增加,全省新增装机容量6558万千瓦,新增煤电装机容量约4558万千瓦(增长率80%)。全省调整煤炭消费结构,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率将大幅提升,电力行业将成为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行业。

建材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行业规模结构和工艺结构均普遍有较大幅度提升,促使建材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呈现逐年明显下降,目前我省建材产业产能过剩,因此“十三五”期间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建材行业对煤炭需求增速将放缓。

煤化工产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晋北高端煤化工基地蓬 — 18 —

勃兴起,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对煤炭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综上,预测省内煤炭消费量2020年为4亿吨。

“十三五”期间,我省煤炭外运通道将进一步完善,运能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年外运保障能力将超过8亿吨。考虑到省内煤炭需求量提升和周边省份煤炭产量、外调量增加,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在保证国家煤炭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我省煤炭外调量按照保持现有水平的原则,预测外调煤炭量2020年为6亿吨。

综合分析省内、省外煤炭消费形势,预测2020年对我省煤炭的总需求为10亿吨。

(三)供给预测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通过“严控增量、压缩存量、主动减量”方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建立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有效挂钩机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1.煤矿数量。截至2015年底共有煤矿1078座,“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部分煤矿,同时,根据国家减量臵换政策,合理安排已取得“路条”项目核准,到“十三五”末,全省煤矿数量900座以内。

2.产能情况。截至2015年底煤矿能力14.6亿吨/年,“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

12%。同时,通过依规核减产能、实施减量臵换等,到“十三五”末,全省总产能13.2亿吨/年,净减少1亿吨/年以上。

3.产量情况。到“十三五”末,在13.2亿吨/年产能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停建缓建搁臵延缓煤矿能力1.2亿吨/年。生产煤矿按照15%的储备系数考虑,实际全省原煤产量约为10亿吨。

(四)供需平衡

2020年,我省煤炭产量与省内外煤炭消费需求大致均衡,基本可以实现淘汰接替有序、产能储备合理、产销供需平衡。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开发布局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能源革命战略思想,围绕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途径,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理念创新。深刻认识能源革命带来挑战的严峻性、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速度与结构变化的紧迫性,树立煤炭行业发 — 20 —

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理念,培育行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培育行业发展新优势。

2.坚持产业协同。重视资源科学开发与优化布局,构建煤炭资源梯级开发与利用格局;顺应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消费峰值规律,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合,纵向上以深加工、精细化、高效转化、循环经济等方式,横向上以产业嫁接、金融协同、物流协同等融合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和共赢发展。

3.坚持绿色引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科学规划矿区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坚持以最小的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收益原则,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并重;拓展煤矿生态环保治理修复再造方式,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形成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4.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客户价值需求导向,为用户提供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服务;实施低成本战略,由粗放管理转为集约管理,推动煤炭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符合煤炭企业特点、高效运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煤矿900座以内,总能力13.2亿吨/年;其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煤炭产量约10亿吨。

到202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其中,煤炭产业3000亿元,非煤产业1.2万亿元。

2.分项目标

集约高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12%。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

安全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杜绝重大以上事故,遏制较大事故,95%以上的煤矿实现生产安全长周期,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延伸循环:全行业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煤基合成油品60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

低碳清洁: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8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生态环保: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四)开发布局

根据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进一步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大力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通过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的供给。

1.晋北基地

重点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级煤炭企业。依托动力煤优势,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面向煤基清洁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产业两大发展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北基地产能4.6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1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5亿吨。

2.晋中基地

重点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重点推进低热值煤电厂建设,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形成煤焦气化产业链。加快推进西山、离柳两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中基地产能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2.72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66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1亿吨。

3.晋东基地

重点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企业向亿吨级企业迈进。重点推进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重点发展煤基合成油、甲醇制汽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生产等产业。重点推进晋城、阳泉、潞安三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东基地产能4.84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1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32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3亿吨。

四、推进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常态的时代高点,山西仍然有坚定的信心、有足够的实力、有强劲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煤炭能源领 — 24 —

域站稳脚跟、领跑市场、创造辉煌,为建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推进全国能源革命做出山西应有的贡献。

(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1.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有力、有度、有序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出台《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抓好工作落实,打赢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2.持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销售服务体制,构建煤炭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管制度,加强煤炭行业法治建设,确保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严格监管,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3.科学审慎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妥善解决重组整合遗留问题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法淘汰

关闭一批、减量重组一批、减量臵换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臵延缓一批煤矿,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

(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优质供给

1.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制定出台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煤炭企业淘汰关闭退出和减量重组。创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继续推动煤矿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构建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减少办矿主体数量和煤矿数量。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900座以内,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

2.推进煤炭产业高效化发展。积极引导煤矿优化井下布局、简化生产系统,推广“一矿(井)一面”“一矿(井)两面”生产模式;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强化劳动组织管理,探索“一岗多能”,搭理培育生产服务专业化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加强灾害治理,合理确定产能。到2107年6月底,全省单班入井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煤矿入井人数降到1000人以内;到2020年,全省各类煤矿采区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综采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掘进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采煤机械 — 26 —

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

3.推进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和矿井布局结构,在产能减量臵换前提下,优先建设安全高效、资源利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矿井。合理安排煤炭开发时序和强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以煤矿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严格煤矿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快全省现代化煤矿建设步伐,从资源与地质保障、井田开拓、回采掘进与装备、提升运输及装备、安全保障、技术及现场管理、矿井综合信息化、生态环境、管理与效益、职工队伍、劳动保护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形势稳定好转

1.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丝毫不能放松,须臾不可懈怠。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和安全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铁的办法治本”的要求狠抓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2.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并落实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规章制度,探

索建立重大非法违法煤矿企业“黑名单”制度、重大隐患专家诊治制度、集中专项资金治理重大隐患制度等,充分发挥市县长安全助理、安全监管“五人小组”等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管执法力量,强化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煤矿建设、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3.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精干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大型煤炭集团要精简安全生产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管理层对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研究制订由事故单位承担抢险救援费用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统筹安排重要经济目标做好城市平战综合防护建设和人民防空防护建设。

(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多元发展

1.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把握国家在我省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带来的有力时机,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我省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2.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减少水耗和排放,降低成本,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走出一条与石油基不同的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路子。坚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煤制油、甲醇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3.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把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循环扩大化”作为多元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物质的合理、高效转换。煤炭企业按照产业循环、多元发展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依托重点煤炭企业园区的强大辐射作用和明确的功能,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五)推进瓦斯抽采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1.建设两大煤层气基地。建设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推进河曲-保德、临县-兴县、三交-柳林、永和-大宁-吉县、沁南、— 29 —

沁北、三交-柳林等6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总产能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

2.建设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推进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加大井下煤矿瓦斯抽采量,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3.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对煤炭规划区、准备区和生产区达到瓦斯抽采条件的煤层全部开展瓦斯抽采,做到采前、采中、采后和井上、井下全覆盖立体化抽采,不断完善抽采系统、优化抽采工艺、强化抽采管理、拓展利用途径、建设大型基地、确立示范工程、实施管路改造,实现应抽尽抽、以用促抽、抽采达标。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工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煤炭企业改革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要率先贯彻落实《关于省属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办法》和《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公司章程,建立分层分类的国有产权代表和企业领导班子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全面加强出资人对产权代表的委派与管理,规范股东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工会、职代会 — 30 — 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确保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为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探索新路。

2.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全面落实《全省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加强集团总部功能和管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激发子分公司的创富活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市场化用人制度,实现企业员工能进能出;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完善企业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与绩效挂钩考核,实现职工薪酬能高能低。激励员工通过诚实劳动、创新创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增效和个人增收。鼓励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创业创新发展。

3.推动分离办社会职能。所有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都要加快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推动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属地社会管理。将企业医疗机构纳入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幼儿教育机构要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省属

国有煤炭企业承担的矿区、职工家属生活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要逐步分离移交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

(七)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强煤战略

1.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把煤炭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加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等绿色高效开采技术。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盟,实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科技重大项目攻关,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高端煤制油等煤机产品生产新工艺技术,尽快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煤炭现实生产力。

2.建设新型煤炭产业大军。创新煤矿产业队伍建设机制,实行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围绕“如何用工”和“用什么工”两大核心,全力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素质化、专业化的新型煤炭产业队伍;进一步理顺劳动用工管理机制,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全面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上岗,确保人才后续保障,实现从业人员素质专业化。发挥各级煤矿工会的作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

3.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监管层面,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出台技能人员晋升职称的激励政策,鼓励管理部门非主体专业人员到煤炭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层面,建立完善企业培训机构和职工技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科研院校层面,要加强与煤矿企业沟通合作,调整专业学科设臵,加强科技攻关和基础技术研究,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八)完善煤炭市场机制,探索销售体制改革

1.创新煤炭销售方式。发挥大集团煤炭销售优势,组织开展煤炭大营销活动,与其他行业,与下游重点行业、重点用户及具备资金实力、用户资源的第三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巩固和拓展我省煤炭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全员和社会多方开展煤炭营销,鼓励签订长协和点对点营销。探索创新“互联网+煤炭”方式,按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煤炭销售。

2.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偷税漏税、价格欺诈等非法违法经营行为。

3.创新煤炭交易机制和探索建立煤炭储备体系。充分发挥煤炭交易平台的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完善全省煤

炭现代交易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根据煤炭特点,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稳步试点,探索建立煤炭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有机衔接的储备体系。

(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煤炭开发的全过程。加强矿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重点抓好矿区绿化美化。抓好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对各类保护区内与已设臵煤炭矿业权重叠的煤矿进行摸底排查,对区内现有煤炭企业实行分类处臵,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2.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对煤炭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防范新生采煤沉陷灾害的相关法规、规章,明确煤炭企业为治理责任主体,并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按照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搬迁安臵、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 — 34 —

陷区生态环境。重点改善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建设新型现代化小城镇或新社区。

3.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鼓励使用型煤,为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提高电煤比重;攻坚一批煤炭深加工自主核心技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水耗、煤耗;积极推广煤矿井下抽采极低浓度瓦斯、矿井风排瓦斯氧化供热技术,矿井回风、洗浴废水和井下处理水等低位热能热泵回收技术,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技术;加大薄煤层、边角残煤回采,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十)提高职工劳动保障,推进美丽矿区建设

1.加强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保障。坚持职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资分配进一步向采掘一线职工倾斜,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落实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作业场所煤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管理,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积极推动煤矿企业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

2.妥善安臵关闭退出煤矿职工。积极做好企业内部挖潜工作,支持企业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

方式,多渠道分流并妥善安臵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扩大就业的新载体;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在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可实行内部退养;保证煤矿企业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需解除劳动关系的依法解除并给与经济补偿,补发拖欠费用,做好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工作;加大援助帮扶,保障基本生活。

3.推进美丽矿区建设。规范推进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破产工作,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矿工居住条件。不断提高职工子女就业率,推进传统“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创新,统筹煤炭矿区与当地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美丽矿区。

五、节能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节能减排分析评价

1.资源节约。煤矿设计要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各煤矿应严格按照核准(审批)的建设规模进行初步设计,满足节能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煤矿设计要有对固、液、气体废弃物、共伴生资源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的措施,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必须与矿井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煤炭行业系统节能减排。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全国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十二五”末下降25%,需要从煤炭开采、煤炭运输、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节能装备技术等方面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

(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煤炭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煤矿开采后,地表按一定规律形成塌陷盆地,对当地土地利用造成一定影响,塌陷区内的建筑物可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煤炭大规模开发,可能影响地下水文环境,煤矿排放矿井水将疏干煤系地层以上的地下水,可能造成采区内井泉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煤矿生产生活区锅炉烟气以及煤炭在地面储存、筛分破碎和转载储运过程中的扬尘、道路扬尘等,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煤炭开发过程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会占压土地,影响景观,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等。

2.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煤矿应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措施,积极防治水土流失,认真落实土壤保护与植被恢复,尽可能将生态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所有改扩建、新建煤矿均建设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对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进行有效处理,到2020年,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矿井、洗(选)煤厂不得新建10吨及以下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生物质锅炉,在用燃煤锅炉按时限要求进行改造,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器,锅炉烟气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各矿应按环保要求,对原煤储存、转载、筛分及运输过程采取严格抑尘除尘措施。鼓励热电联供和清洁能源供热,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

煤矿采煤过程中,遇到上覆地下水径流带岩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取保水采煤措施,矿井涌水应长期观测、建档。

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安排。煤矸石尽可能综合利用,可用于发电、制砖等建材项目,还可用于填沟造地植树造林、填堵地表裂缝平整造地和修筑路基等。

(三)环境影响预期效果

煤炭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坚持生态优先,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六、政策建议

1.研究出台煤矿“减量重组”政策。减量重组可有效降低退出成本、缓解社会矛盾、减轻财政负担,是企业容易接受的去产能方式。建议国家提出“减量重组”基本原则,支持山西试点,在国家原则框架内进行探索。

2.对资源整合改造建设煤矿承担化减过剩产能任务分类施策。资源整合山西走在了前面,建议国家同意山西在整体完成国家下达去产能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对资源整合改造煤矿承担去产能任务进行内部调整。

3.支持山西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目前全国第一批列入调节产量的74座先进产能煤矿,能力6亿吨,其中我省18座,能力1.2亿吨,占全国的20%。恳请国家在先进产能认定方面给予我省大力支持。

4.适度限制煤炭进口,支持山西建立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议国家引导沿海国有发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低价劣质煤进口,增加国产清洁煤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商品煤质量检测标准,对进口动力煤和进口炼焦煤从热值、灰份、挥发分、硫份等指标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有效控制煤炭进口规模。同时建议着眼长远发展,支持山西省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通过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价格平抑能力。

5.全国统一标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淘汰标准和目标,将30万吨以下煤矿视为落后产能,在2018年底前将全国范围内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依法关闭退出,以腾出更多的产能指标,用于提升先进产能水平。

第三篇:山西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对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围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转变人口管理与服务方式,阐明“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省人口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二五”时期的人口发展成就

(一)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

“十二五”以来,我省人口出生率连续五年控制在11‰以下(年均出生率10.58‰),比“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低2.2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6‰以下(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88‰),比“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低1.62个千分点。五年间,山西总人口由2010年末的3571.21万人增加到2015年末的3664.12万人,净增92.7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56万人,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适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 — 2

(二)人口总体素质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9.89%,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3.51/10万、5.9‰,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92岁;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原属地域高发的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大幅下降到7.33/万,“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其中,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比2010年提高26.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4%,比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10年提高11.93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足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口年龄结构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总抚养比保持稳定,性别比基本平衡,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期。五年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逐年增加,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4.59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介于75%-76%之间,总体稳定。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32.76%下降到2015年的29.30%。全省总人口性别比连续五年保持在105-106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持平,处在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间。

(四)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2011-2015年全省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49.68%、51.26%、52.56%、53.79%、55.03%,五年间提高了6.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1.23个百分点),发展进程总体稳定。山区贫困人口向条件好的平川地区迁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人口分布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迈进。

(五)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结构的稳定和分布的优化,增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能力。全省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2015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20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4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分别增长了10.7%和12.4%。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遭遇较大挫折面前,人民生活水平仍保持了稳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人口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虽然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得到了有 — — 4

效控制,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生育政策的调整可能使人口增长势能在“十三五”时期集中释放,保持生育水平平稳变动、避免人口出生大起大落,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从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看,我省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逐渐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多,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2015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4.4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1%。据初步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有可能攀升到11%左右,年均增长接近0.4个百分点。

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看,生产和消费最旺盛的劳动年龄人口进入下降通道,人口红利进入消退期。据测算,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2768万人的峰值,此后缓慢下行,2020年减少至274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8万人,下降态势将持续数十年以上。与此相对应,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2015年到2020年,人口抚养比将由31.99%上升到36.61%,其中主要是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1.53%上升到15.73%,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财政与社会的负担将进一步加大。

从社会服务资源的需求看,“十三五”期间,全省65岁以上

老年人预计增加75万左右,预计新出生人口50万人,对孕前检查、分娩床位、儿科医生、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一系列挑战。

从家庭变化的趋势看,家庭的传统功能在弱化,家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计划生育家庭、失独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等特殊家庭模式的比例将显著提高,改进家庭人口服务管理将是我省要下大力气推进的工作。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是国家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完善的人口发展适应期。人口面临的主要矛盾日趋复杂,将从人口数量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提高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看到,人口红利的消退有助于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换代、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十三五”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 — 6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立足山西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新常态,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重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持人口规模总量适度,人口结构总体优化;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质量和国民素质;重视人口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城镇产业的人口集聚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重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变化对人口发展的重大影响,提高人口发展的稳定性;重视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群体面临的新问题,完善社会服务政策支持体系;重视家庭模式转变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确保家庭功能稳定性。全力保障“十三五”时期山西人口维持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为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基础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口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公平发展。坚持城乡人口与家庭发展的一致性,着

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优化和社会管理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基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迁移服务管理能力。

3.坚持统筹发展。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以及人口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城乡一体、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口分布流动与产业分布相适应。

4.坚持均衡发展。确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念,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兼顾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迁移等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互动,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拓展、发挥和利用好人口要素的叠加优势。

5.坚持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载体创新,创建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治理方式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依靠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三)主要目标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800万左右,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 — 8

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的比例达到93%以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以县为单位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城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9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稳定在130/万左右。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全面改善,家庭保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覆盖;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

——人口结构动态优化。2020年,全省少儿人口比重开始回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优化。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降低,重点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迁移的叠加优势增强。

——人口分布趋于合理。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实现35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地区集聚迁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人口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我省人口发展的理论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组织环境进一步优化,手术后遗症群众等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管理实现全部建档,保障体系及扶助标准动态调

整机制日益完善,相关家庭和个人充分得到制度支持和妥善安置。

——人口发展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调控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基层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共享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全面建成,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全面形成。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四、“十三五”人口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创新人口发展调控与管理机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

——改革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治理机制。推动管理模式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促进控制手段由行政控制为主向诚信自律为主转变,探索创建“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全面提高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人口发展工作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医疗卫生与人口计生服务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 — 10

——重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基层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十三五”时期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过程性人口波动。

——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对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衔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统筹协调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的关系,构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框架,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地区集聚迁移。按照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制定与“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相适应的人口分布、流动导向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区域内人口集聚态势的形成。在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等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推动形成太原、大同等8个5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主城区)的城市。在46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2.22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引导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重点镇集聚,规划的大县城人口要达到10万至20万人。深入开展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探索优化人口

分布的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太原市、大同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包括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临汾、运城、长治、晋城9个市的所辖城镇,以及太原、大同所辖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市场空间。

——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积极探索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运行,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比例,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推进保障型安居工程建设,采用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和交换平台。

— — 12

(三)健全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全面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养老机构要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民办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到70%以上;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19.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5张;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

——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健全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和社会参与等政策。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制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养老专业人才培训学校,开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

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地区可积极稳妥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兼顾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大”老龄工作新格局。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四)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扎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政策。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 — 14

——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创建残疾人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辐射和带动更多残疾人致富。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范围,做好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市、县区两级按照规定建立完善康复服务机构,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力度,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全面推进全纳教育,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全部建成特殊教育学校,以县为单位建立实名登记的6至14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落实“一人一档”,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等教育招收适合就读的残疾学生保障制度,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平等机会。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严格执行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实现无障碍设施与城乡发展建设同步。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提供充分保障,加快托儿所、幼儿园建设速度,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二期、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城镇小区配齐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加大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学校政策,确保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18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底线和省定基本办学要求。加快实施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实施教育脱贫计划,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国民教育。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所有高中阶段学校达到国家的省定标准。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升100个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 — — 16

门人才。

(六)全面实施家庭发展战略,建立家庭发展政策体系 ——创新家庭发展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生殖健康、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抵御风险以及家庭致富等家庭发展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明确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创新家庭发展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婚夫妇孕前优生、科学育儿、青春健康教育、生殖健康、老龄护理等服务指导。加大财政对家庭的福利投入力度,缓解家庭在生育、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逐步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

——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分类扶助与保障政策。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使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根据历史形成的计划生育家庭和家庭状况,对包括独生子女家庭,双女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家庭和其他计划生育家庭,实施相适应的扶助和保障政策。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全面做好生育政

策调整后的各项后续工作。

——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幸福安康。开展家庭文化理论研究,深化人口文化内涵。推进省级家庭人口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和拓展宣传阵地,推进人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七)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继续贯彻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整合利用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险等资源和全社会力量,健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预控体制机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和重大疾病防治工程。加强健康促进工作,突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地市级及以上儿童、肿瘤、妇产、精神、职业病等专科医院、县级精神专科医院、护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等急需领域建设,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血站、专科疾病防治专业机构建设项目。为县级服务站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逐步满足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需求。支持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鼓励社会办医,— — 18

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县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增加妇产科、儿科床位,加强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加大妇产科、儿科医生培养力度。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各项措施,实现免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全覆盖,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继续扩大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加强孕前优生检测能力建设,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支持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支持配置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备。

——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围绕出生缺陷预防、生育调控技术、生殖和遗传等重点研发领域,支持省级人口计划生育研发和指导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八)建立完善“大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健全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和人口预警机制

——全面推进公安、统计、卫生计生、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实质性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部门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运用力度,发挥人口大数据作用,建立权威共享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房产、信

用、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到2020年在全省建立起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评估、记录和查询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及时发布人口预测、预警信息。

——构建科学的人口与发展指标体系。规范人口统计口径,建立规范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确保法定人口统计发布与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的一致性,保证人口数据的同一性和准确性。

——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充分利用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建立各级医院出生登记、公安上户与数据库联网制度。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列入重大决策议事日程,把人口发展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格局,健全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根据生育政策变化和我省人口发 — — 20

展的时期特征,进一步调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内容。

——重新界定新时期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明确划分公安、卫生计生、统计、人社、民政等人口管理相关部门职责,重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发展的部门职责,把各级各部门落实人口发展目标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查范围。

——坚持人口发展规划先行,其他专项规划制定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影响。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应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

(二)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

——适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建立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的区域覆盖制度和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适应建立人口发展调控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系的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计划生育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因素的资金需要,加大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经费投入力度。

——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全面两孩政策出台的需求,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妇幼保健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适应教育改革和高中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带来的财力需求,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继续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保障人口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保障人口发展新增财政投入要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有关法规和政策中予以明确规定。

(三)加强人口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促进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适应生育政策调整对原有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带来的冲击,全面清理和修订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转型,调整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协调机制,推动部门间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新时期人口与发展新机制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准确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新态势、人口跨区域流动新趋势、人口服务管理新需求,以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

——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和研究。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22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势能、延续人口结构红利、提高人力资本增值、提升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弹性以及上述四方面相互叠加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做好人口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以本规划为依据,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对主要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相关责任。

——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期中和期末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因大型人口调查及其他国情国力调查导致的人口数据重大变化,应在中期评估时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

第四篇:山西十三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山西发改委[范文]

山西省“十三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山西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是加快‚六大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等的总体布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机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系列法规政策,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2.9亿元,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相比2010年的127.3亿元,增长了5倍多。

2.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省信息产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

升级,形成了电子设备制造、LED、太阳能光伏、数字音视频、传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集群,形成了我省信息产业的特色优势;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等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相继建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超过70%。

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中电科三十三所在网络安全、电磁防御领域,中电科二所在电子专用设备、微电子组装领域,中天信在高清安防监控领域,山西高科集团、光宇半导体、乐百利特在LED封装领域,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在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罗克佳华在物联网领域,天地科技在虹膜生物识别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它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轨道安全、军工电子、探月工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上得到了关键应用。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项以上。

4.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1”33号)等法规政策文件。山西省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山西省光伏产

业联盟、山西省LED产业联盟、山西省工业控制系统和安全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建立,有效加强了行业交流合作。通过促进银企合作、证企合作,建立了产业基金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精英科技、科达自控等多家企业在新三板实现上市融资。

5.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打造了一系列业绩突出的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太钢、太重、潞安、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产品推出缓慢、利润率在行业内偏低、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三是骨干企业规模偏弱,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四是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弱。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 4 —

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革命,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基础和动力。跨界融合的操作平台、‚软件+硬件+内容‛的产业生态、用户深度参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现代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关注度空前加强。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

(二)国内政策机遇

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可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基于‘软件+终端+服务+内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正在推动信息产业组织方式深刻变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辟新产业增长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将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重要保障;生态圈建设将成为IT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

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受限于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疲软、经济景气的下行,单纯依靠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行。我省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必要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促进和升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山西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赶超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十三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与其他先发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服务,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 6 —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创新发展,开放合作。

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3.应用牵引,融合发展

把握‚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4.特色集聚,重点突破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率先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信息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

增长1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00亿元,年均增长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00亿元,年均增长16%;通信业300亿元,年均增长5%。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即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成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将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七个领域作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四个领域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融合产业。

(一)优势产业 1.电子设备制造

依托中电科二所、中天信、风华信息、银河电子、科达自控、山西寰烁等重点企业,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注重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纯硬件为主的盈利模式,向“硬件+软件+服务”转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要基地——太原— 8 —

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太阳能光伏

依托长治潞安太阳能、吕梁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太原中电科新能源、朔州晶都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更多产品符合国家领跑者计划要求,建立“铸锭/拉晶一切片一电池一组件一应用”全产业链条;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一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

3.LED 依托山西高科集团、晋城乐百利特、临汾光宇、临汾飞虹微纳米、朔州永昌等重点企业,突破LED外延片生长等关键技术,加快光电引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LED灯珠、大功率LED照明、智能LED显示屏、LED背光等产品,建立LED“衬底材料一外延片一芯片一封装一应用”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光电产业园、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二大产业集群——LED产业集群。

4.信息安全产业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天信、百信科技、中网信息、天地

科技、中科博杰、众人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信息安全防护、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监测预警、工业控制安全产品、加密类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终端及服务器等核心产品,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创造良好的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以物理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加密、生物识别、安防信息为特色,集技术孵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主要基地——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5.新型电子材料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电科二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防护材料、电磁防御超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光伏银浆、锂电池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 10 —

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材料基地——太原电子材料制造基地。

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依托罗克佳华、同昌信息、精英科技、四和交通、天地科技、清华网络等骨干企业,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智慧矿山、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推进ITSS运维服务标准的应用,促进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等行业服务标准化。以山西软件园、太原清华控股创新基地为核心,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软件基地——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7.通信业

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深化共建共享,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设施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i-Shanxi”(爱山西)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加快IPv6商用进程,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服务中心。

(二)新兴融合产业 8.云计算

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虚拟化、高性能存储、云安全、云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云计算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发展云存储、云平台和云计算外包等云计算服务,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大数据应用,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与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云计算成为我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撑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 12 —

9.大数据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数据资源集聚,推进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安全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突破数据挖掘、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开发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以罗克佳华、同昌信息、清华网络、炎黄智杰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重点,引进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10.物联网

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以罗克佳华、物联谷、宇轩伟业、博华科技等企业为骨干,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研发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VR终端设备、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围绕我省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

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应用产业发展。

11.空间信息产业

以国家北斗导航位臵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适应第三次农业普查高分服务技术试点工作、高分环境监测服务、地质灾害监测应用等工作需求,研发包括北斗导航芯片、终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服务等相关产品,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整合区域高分辨数据,特别是国产高分辨数据及相关资源,为各行业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带动山西省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军民融合为契机,促进以高分辨率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应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导航、旅游资源推送、车辆拥堵信息、人群结构分析、户外精准广告投放等方面加强民生建设,服务普通百姓,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应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政策层面构架完整的战略设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指导— 14 —

体系;采取建立长效产销对接机制、政府优先采购、产品推广目录等措施,加强对我省信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推广;以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单位,支持技术研发合作、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集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产业链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信用评估、土地和资本要素资源保障等综合配套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二)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与我省重点企业横向联合,针对发展需求研发产品。引导发展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辅导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工程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降低企业创新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门槛。重点企业发挥资金和实力优势,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度的品牌。中小企业发挥自身长处,钻研市场空白,针对特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三)推进产业集聚,完善配套体系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设用地及标准厂房配套,严格按行业用地规模和标准做好功能

设计和分区规划,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注重特色基地(园区)的发展和提升,以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及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的龙头企业。

(四)集聚智力资源,提高支撑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按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要求,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符合信息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有技术、有市场、有信用的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我省产业投资基金向信息产业投资,通过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项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产品研发、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链协作、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16 —

第五篇:“医药工业科技园发展规划”政府工作计划(定稿)

1、园区概况

1.1 园区名称: 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1.2 所属行业:医药

1.3 园区所在地: 生态农业开发区

1.4 建设单位: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5 园区简介: 医药工业科技园区是 生态农业开发区根据我省建设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我市建设“北药之城”的定位,依托 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辟建的一个功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公顷,由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七通一平”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制药企业为重点、竭力为新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

2、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3、园区建设的相对优势

我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发展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 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

3.3 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0000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3.5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分别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3.6 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境内有大小河流144条,全市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4.1 总体思路

遵循药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法人开发”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以中药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加工产业体系,把 建成省外敷药基地,力争做成全省龙头。

4.2 发展目标

到2012年,把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备、产业配套,以医药生产加工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5、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5.1 园区在 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5.2.1 开发区管委会对医药园区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负责园区的征地、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综合协调服务,以及入区项目的审批、对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

5.3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系 生态农业开发区于2004年7月成功引进具有35亿元资产的泛华集团投资1.36亿元,与管委会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泛华集团占公司的51%股权。

5.3.1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医药工业科技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

5.4 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6、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保证措施

6.1 配套政策。

6.1.1 新建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办、领办,办理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

6.1.3 入区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投产后前三年,从企业所交流转税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法人代表奖励。

6.1.4 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6.1.5 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高新技术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以上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6.1.6 对我市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

6.1.7 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实现全市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1.8 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属就业、职称评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工作、进修学习和生活上便利。

6.1.9 入区特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优惠。

6.2 保证措施。

6.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为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是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让投资者发财,以求自己发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度,采取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分解下达引资任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招商的氛围。三是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切实把地产资源优势项目和医药关联产业项目推介出去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如采取举办招商会、新闻发布会、报刊广告、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我市发展药业政策和环境。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药业总量。

6.2.2 拓宽筹融资渠道。牢固树立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观念,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辟园区开发建设的筹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充分论证、做好项目储备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间接融资,按照产业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建立项目筛选优化机制,以良好的预期效益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投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

6.2.3 发展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按照全市药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贸易、创业服务、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市科技局要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发挥其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制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健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努力提高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的能力。

6.2.4 加强管理,创优服务环境。严格执行和落实《 市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规范》和《 生态农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内设机构人员和公司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真正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协调有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强化为入区企业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全程领办、代办,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使投资者心暖意畅。

6.2.5 强化协调,形成企业合力。引导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协调会,共商企业发展大计,实行资源共享,战略联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在信息上互相沟通,在技术上互相交流,在开发市场上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向上新项目、研发新产品和拳头产品上攻坚突破,形成强大的企业整体阵容,共同打造“北药之城”。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下载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学院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发展建设极......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0年到2015年期间,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儿科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儿科病区床位数增多和病房住院环境的改善,收治病人数人......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界岭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育人,让学校和谐发展的......

    教师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师十三五发展规划 啜慧颖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特为自己制定2016—2020五年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 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XX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中医院的规划方......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5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院积极推进医院建设再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时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