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百色职业学院 规 划
总规划.分项规划
目录
一、学院基本概况 .......................................................................................................1 二、1.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1 2.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政治工作规划........................25 3.职业学院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41 4.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48 5.百色职业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5 6 百色职业学院学生发展规划..............................58 7.百色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72 8.百色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76 9.百色职业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规划..................................................95 10.百色职业学院百色职业学信息化建设方案(2018-2021)
........103
百色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 年—2020 年)
“ 十二五”期间,我院在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学院党委带领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冲刺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关键阶段,是职业教育迎来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学院将紧紧抓住国家、广西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契机,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扣“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主题,科学谋划,特色竞争,质量立校,围绕“夯实办学基础,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使学院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既定目标,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院在“十二五”期间的标志性成绩是:于 2013 年 12 月通过了教育部委托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于 2014年通过了回访复查。通过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取得了以下成绩:
1.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1 1)办学定位在探索中逐步明晰。明确学院的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为“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百色,面向广西,辐射珠江三角洲,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办学层次定位为“以高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体,兼顾中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2 2。)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十二五期间,学院新建校舍建筑面积 1150平方米,藏书达 11.15 万册,建成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一间,多媒体教室62 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新增 1580.95 万元。基本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3 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校内专任教师 160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 29 人(占专任教师 18.13%);硕士研究学历和学位 26 人,占专任教师的 16.25%。
2.。
校企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校企合作从无到有,从尝试到实质性的合作。先后和 14 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部分企业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基础。
3.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效明显。2011 年 9 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2 年,中职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获得“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210
万元、220 万元;2013 年中职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获得自治区财政支持 150 万元;2014 年、2015 年高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获得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各 1000 万元。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到 2015 年底,高职开设有 25 个专业,中职开设有 7 个专业。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与统计核算等四个专业为主干专业的主体专业群,其他专业群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4.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力量得 到增强。2013 年 11 月前,我院内设党务和学院事务管理机构 10 个,教学教辅机构 11 个,但二层机构领导职数编制仅 35 人,人员配置不足,影响了工作。经多方努力,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增加了我院二层机构一个和 35 个领导职数。我院按领导职数编制给各二层机构配齐了领导和干事,使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力量得到增强。
5.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所提高。坚持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着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会、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管理网络;坚持抓好主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班会和优秀毕业生励志报告会等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体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文明学生。学院团委荣获“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百色市五四红旗团委”、“百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和“广西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奖”、“广西敬老模范单位提名奖”。
6.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11 年至 2105 年,共获科研立项项目 57个,其中自治区级 46 个(重点 5 个),市级 3 个,校级 6 个,已结题 9个,学院与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合作的《定量构效与中药分子效应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 2014 年度百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师公开发表论文 167 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 8 篇),各类参评获奖论文150 篇,参编著作 17 本。
7.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薪酬福利较好,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在本地区、本行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
8.
建立大学制度迈出了关键一步。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路径;坚持依法治校,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组织修订了《百色职业学院章程》并经自治区教育厅核准,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了制度保障。
9.。
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考核鉴定成绩显著。学院及所属两所中职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办认定为“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劳动力培训品牌基地”、百色市安监局认定为“百色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共青团百色市委认定为“共青团百色市委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又被百色市残联认定为“百色市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百色市工商局、教育局、财政局认定为“百色市微型企业孵化园实践基地”基地;学院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 2011-2012 年全区扶贫培训工作“先进单位”。五年来,面向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539 人次;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 13983 人次;成功承办了三届百色市农民工技能大赛。
10.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1 年 9 月,成功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学院第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学院党委坚持围绕改革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干部、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学院党委荣获“全区高校先进党组织”、“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材料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党支部荣获“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仅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处在末端,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少,办学效益低。2015 年底,我院全日制在校高职生 906 人,中职生 1178 人,与全国、全区、同类学校差距很大(全国 5884 人,全区 6040 人,同类 6638 人)。
2.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均占地面积 54.87平方米,生
均教学行政用房 15.77平方米,生均图书 52.83 册,生均实践场所 7.59平方米,这几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办学合格标准;部分教学辅助设备、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学生宿舍功能简易,校园信息数字化、教学现代化存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理想,35—45 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偏少(学院 24.35%,全国27.39%,全区 27.36%,同类 26.98%),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偏大(学院 54.8%,全国 44.53 %,全区 48.36%,同类 44.6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学院有 29 人,占 18.13%,未达到评估合格 20%指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仅有 11 人(占 6.88%,未达标,全国 29.3%,全区 19.59%)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数量偏低双师素质教师 46 人,占专任教师的 28.75%(全国 54.13%,全区 47.16%,同类 56.15%);优秀教师团队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体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力度。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首先,在人才培养理念、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转变不够,课程改革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其次,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体现还不够鲜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5.办学、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需求上,在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终身发展需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建设上,体现校企
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方面特色不鲜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6.学院 内部管理效率偏低,学校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需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级管理需要探索并向前推进,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优质学校、优势专业向更高、更强的层次发展,并制定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的直通培养模式,这样势必形成高职院校强者更强,弱者自然淘汰的局面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院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高职院校近几年已经走出了规模增长的急速扩张时期,转而进入强化内涵建设的稳定发展时期,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取胜的主要因素、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取胜的法宝。
2.生源数量减少,招生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区生源数量急剧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争夺呈现白热化状态,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高职院校面临着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我院虽然建校已近十年,但学校还没
有区级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业。加之高职院校由于受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功利心理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高职院校对社会的吸引力不强,因此我院招生面临着异常艰巨的困难和压力。
3.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的劣势直接制约我院的发展
百色市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学院在对接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建设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之我院地处山坡上,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愿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向往到大中城市、办学条件优越的学校上学,导致我院招生非常困难。因此,社会口碑、内涵建设、专业建设、办学质量、就业质量对我院尤为重要。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靠纪律育人整秩序,靠活动育人留学生,靠文化育人养才德,靠质量育人树品牌”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把学院建设成为滇黔桂有重大影响力的职业院校。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高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中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工、管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立
足百色,面向广西,辐射珠江三角洲,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总体目标
1.努力扩大学院办学规模。到 2020 年,全日制中、高职在校生 5000人左右(其中高职在校生3500人左右,五年一贯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各类短期培训生及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每年 3000 人左右; 2.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力争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三、“十三五”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保障
(一)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配备标准和要求,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特殊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以本校在职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1)科学制定选聘教师计划,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形成以学院专任教师为主,校外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 2020 年,专任教师增至 278 人以上。
(2)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鼓励校内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五年内非工程类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工程类专业教师不少于一年,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到 2020 年,“双师型”教师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45%以上。
(3)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坚持引进和培养一起抓,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参加提升学历
和职称的进修和培训。到 2020 年研究生学位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15%以上,副高级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25%以上。
(4)打造专业优秀人才及领军人物。鼓励符合条件的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家、委员、人才的遴选;鼓励和支持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行业协会等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议,加入各级各类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并在其任职,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选拔、评聘机制。以此打造专业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
(5)加强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或核心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或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至少培养 2~3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 5~7 名骨干教师、聘请 5~7 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到2020 年形成 5 个左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 1--2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待岗教师转岗培训。制定待岗教师转岗暂行规定,积极推进由于部分专业调整或撤销而造成专业教师过剩待岗转岗培训工作。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形成理想的梯队结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大局意识,打造一支富有朝气、勇于担当、创新意识强、敬业务实、协作创新、忠诚可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2)按照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竞聘、竞争上岗的干部选拔机制,优胜劣汰,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进出机制。
(3)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积极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此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4)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执行力,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
3.加强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1)定期对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服务意识,树立教辅、后勤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提升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公开选聘、招聘的方式,使一些本科学历的人员补充到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中,优化结构,改善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的队伍结构。
(3)加强校园安全及饮食安全的保障及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保卫人员及餐饮人员的整体素质。
4.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成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锻造两支团队:一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监督、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并和评优、晋职、评聘等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二是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他们是辅导员、班主任得力的助手,要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要定
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紧紧抓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院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大会。
2.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 2025》等要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等战略,重点建设与广西建材、汽车、机械、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等 4 个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到“十三五”末,开设专业(含专业方向)总数保持在 25 个左右,努力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把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建设成为校级优质专业。3 .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参照相关职业标准,系统、科学和合理设计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等构成的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
课程体系;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进步同步。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将国际先进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开发实训指导教材(手册)。立足实际开发、编写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的校本教材(讲义)。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平台,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完善系部实习实训管理考核评价;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推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转变。
5.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实完善各专业实训室,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现有的实训场所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到 2020 年实现基本达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系部的主动性,各系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特点,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与本地或外地实力雄厚、声誉良
好的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到 2020 年,校外实训基地要达到 20 个以上。
6.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建立教学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各教学系部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建立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规范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研活动等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教师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完善教学责任事故界定,严格执行教学责任事故处理办法;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 管理和教育工作,培育良好学风
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根据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和班风;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人本化”。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巩固“三个阵
地”,一是“思政课”阵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关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观念。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培养;二是“专业课阵地”。专业课也要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两者要紧密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社团阵地”。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整合学院资源,形成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支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上下联动、互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全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高效、完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网络,形成良性的网络互动氛围;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学风建设。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学风建设为重心、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育人思想,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动态监控,做好各项基础性的奖优罚劣工作,使“崇德笃学,精技践行”的学风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学生“奖、助、贷、补、减、缓”的审核评
价及监督体系,为家庭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活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人本化、标准化、质优化”。
(四)
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目标责任
1.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十三五”期间,面对高中毕业生的数量锐减的新形势,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就业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拓宽招生渠道,开展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学院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
2.进一步做好面向周边省份的招生工作。随着本省生源数量锐减,要加强谋划,认真调研,创造条件,扩大周边省份招生。
3.继续做好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争取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创客。
4.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 制。在保证学院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要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严把就业推荐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实现诚信就业;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不断落实“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
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五)
加强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及奖励机制,完善管理及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及技术研发,鼓励、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织好对青年教师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做好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争取“十三五”期间学院教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六)
深化产教融合步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1.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2.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要主动出击,积极和市内外特别是本市内行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继续探索引企入校、联合办班定单培养等多样化合作模式,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的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到 2020 年,合作企业要达到 50 家以上;每个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开展合作定单培养的专业数要比 2016 年增加。
(七)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应用水平1 .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发展,确保基础设施的发展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2 .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3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到 2020 年,建设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 门,完成 40 门院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任务。
(八)扩大继续教育领域,服务终身学习社会
1.举办成人本科学历教育。根据学生需求,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专本衔接网络与远程教育自考学历班,使学生在读高职的同时,可以报读成人自学考试本科,能取得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又可以取得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2.抓好企业员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完善学校终身教育体系。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
性化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十三五”期间,职业技能培训超过 6000 人次以上,完成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 15000 人次以上。
(九)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1.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师生凝聚力。加大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力度;强化师生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加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育、服务、管理全方位育人。
2.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将专业培养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真正成为符合职业院校内涵的职业教育文化;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这一主流文化的引领下,鼓励文化多元化,高度重视高雅文化进校园工作。
3.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打造竞赛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的要求,强化学校文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渗透;积极营造校园竞赛文化,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继续支持各系部举办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到十三五末,力争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奖项 10 项以上,有学生在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
(十)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要加快推进百东新校区的建设,力争在 2020 年 9 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整体搬迁;在百东新校区建成之前,重点加大实训设施设备、教学设
备、学生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对学生宿舍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维修运动场地,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2017 年底建成高标准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到 2020 年前校内实训基地全部满足各个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
(十一)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学院治理能力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两种倾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严管理中层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既要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更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中层以上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院发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依法治校,专家治学。不断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院章程,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院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各部门、各系部以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为依据,责任到人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院务公开,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众团体、民主
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通报学校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合理确定学术组织人员构成,保障学术组织依照章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3.整合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学院应对教育资源在可能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之间做出选择,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调整管理方式 ,使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同系部共享师资和教学设备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三级工作体制,学校统筹全局,保卫部门要管理有力,二级单位和部门必须守土尽责;坚持依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做到校园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促进培训交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建设校警联动工作机制;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工作氛围,定期组织消防、防暴等应急演习,学工、团委等部门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定期推送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可和理解,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面向未来,百色职业学院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院师生员工将紧密团结起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迎接百色职业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修订情况:2017 年 12 月完成,2018 年 10 月进行修订)
百色职业学 院党建与思政政治工作规划
党建工作规划
我院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党建工作要求和百色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我院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奋力开创我院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将我院的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学习教育工作。
1.推动我院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关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全覆盖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培
训、进网络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计划“,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和新修订的党章作为理论武装的重点任务,认真抓好我院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学习的重中之重,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作为党校培训的主课。办好我院科级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我院业余党校各分党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办学定位、目标任务有机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采取理论宣讲、新闻宣传、专题培训、辅导讲座、”两微一端“等多种形式,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
3.用新时代思想武装头脑。依托我院业余党校,以学院科级以上干部为重点,精心谋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借鉴十八大以来党内教育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分类指导,创新载体抓手,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突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解决信念不坚定、宗旨不牢固、初心缺失、使命感不强、担当不力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业余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分类分级开展党支部委员、科级干部和其他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实现年内全员轮训一遍。把党章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推动党员自觉学习贯彻维护党章。
4.加强我院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对中层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着力
提升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指导学院业余党校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
把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业余党校突出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用好广西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坚定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意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把政治能力训练贯穿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当的岗位职责相匹配。
二、坚持对标定级,整体提升,全面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1.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巩固深化高校党支部“强基固本”工程。实施高校基层党组织“创优争星”工程,推行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着力推动我院党支部提档进位。依托百色市基层党建管理平台,从严规范“三会一课”、党费收缴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支部换届等工作,结合百色市委组织部开展“对标定级、整体提升”活动,以建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采取线上管理和线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支部自查、党委审查、组织部门定级的程序,实行每月评星、动态管理,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引导党支部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实现全面提升、全面过硬的目标。坚持定期排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整顿转化,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
2.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
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注重政治合格、持续培养,落实“双培工程”“源头工程”,做好在我院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执行百色市委组织部下发的年度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管理。
3.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教育党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特别是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外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大困难党员、老党员关心慰问力度。用好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和百色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做好党建信息维护与党内统计工作。
4.不断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话谈心、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党员活动日、领导干部上党课等基本制度。全面推广支部主题当日等有效做法,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用好百色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5.坚持党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深化落实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单制”。采取日常督查考评、述职评议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健全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履行主体责任述职评议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纪实管理”制度,建立“年初定责、季度督查、半年问效、年度考核”党建工作推行机制,加大党建督查队伍建设,强化督查通报和问责问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力守护我院思想前沿阵地 1.加强我院意识形态工作。继续与各党支部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层...
第二篇:德宏职业学院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德宏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处“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院继续教育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我院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德宏州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院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继续教育处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精神,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初步构建了职业培训框架体系;教育培训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大,继续教育对象平均学分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继续教育工作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成人学历教育总数约3000人,其他各类培训总人次数达5000余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约4500人,为推动我州职业技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继续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继续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医学检验技术与药学专业继续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二是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尚不能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四是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教育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德宏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关条例,积极推进我州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德宏州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持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核心,以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重点,带动其他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丰富继续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
统筹继续教育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学科间发展的差距,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各学科均衡协调发展。
2、规范管理
继续教育处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析继续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科的差异进行规范管理,推动继续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3、注重实效
遵循卫生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实际需求,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4、全面提高
在“十二五”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勇于改革,从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院继续教育水平。
三、总体目标
我院继续教育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十二五”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提高继续教育水平,逐步完善继续教育处质量管理,持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履盖率达到10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履盖率达到90%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省继教委每年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检,检查项目数不低于15%。
(三)进一步完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率达到80%。
(四)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宣传力度,力争“十三”期间年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3000人,年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4000人。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提高卫生人员综合素质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
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单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保证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二)突出重点,加强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临床诊疗规范、适宜诊疗技术、合理用药指导原则的培训,广泛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医学职业道德、执业行为、医学伦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依据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围绕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在职人员职业核心能力框架体系。探索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式培训体系,按需施教,因材施教。
(三)规范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逐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尤其是学分授予环节的管理。结合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情况,制订科学性高、操作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医学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异地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将抽样检查情况作为评估各地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医疗卫生机构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技术职务评聘、医师定期考核和护士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质量较高、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处罚措施。
3、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实时掌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相关数据,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积极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不断丰富网上学习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规范对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网上教育。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法规、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办单位要对各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使其了解和熟悉国家、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和学分授予的政策和法规,提高项目举办水平,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四)服务基层,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平衡发展。
1、扎实开展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全科医学知识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依据乡村医生岗位职责,建立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适宜技术,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主的模块式培训考核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培训考核标准,有计划地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
2、积极推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大力开展具
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取得任职资格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两年参加一项以业务能力提高和适宜技术推广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培训。
3、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卫生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增加护理、药学、检验、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继续医学教育师资培训制度,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培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继续医学教育授课制度。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举办或参与一项国家级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课,或者举办一期面向基层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六)加大投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将继续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资助或捐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要规范捐赠经费的使用范围,抵制商业贿赂行为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感染。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要坚持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继续医学教育收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审批及管理。
(七)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扩大培训、鉴定规模,不断提高培训、鉴定质量。
德宏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处 2015年8月31日
第三篇:某省“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2016-2020年)
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消防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积极改善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升,全区火灾形势保持相对平稳,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消防工作责任落实不断强化。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消防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连续实施消防重点目标建设,累计投入210.98亿元完成全区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自治区政府坚持连续21年签订政府责任状,并
每年组织全面考评验收,累计投入450.15万元对消防工作突出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行业部门、大型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二)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改善。先后开展“清剿火患”战役、大排查大整治、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臵影响逃生灭火障碍物整治、在建工地消防安全整治、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整治、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等30余次专项行动,全区共累计检查单位133.6万家次,发现火灾隐患712.2万处,督促整改707.3万处,挂牌督办重大隐患单位5425家,责令“三停”单位15572家。
(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1年至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地方消防经费总量达26.19亿元,年平均增幅达7.36%,经费总量是“十一五”同期的2.3倍。全区495个建制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完成率达52%。全区新增市政消火栓10891座,消防水鹤509个。全区投入消防装备建设经费7.1785亿元,新购执勤消防车321辆,战斗执勤车辆总数达到947辆,同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2.8%。购买消防装备、器材等14.02万套(件),装备建设投入同比“十一五” 时期增长17.8%。新建自治区消防指挥中心1个,新建盟市级消防指挥中心9个,新建并投入使用消防站41个,在建消防站12个。
(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区全部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同时加强人员配备和装备建设,有效整合了公安、医疗、电力、燃气、气象、市政等部门应急救援资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实战拉动演练,加强协调配合,极大的提高了救援能力,并随时
做好了应急救援准备。
(五)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不断发展。全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共配备消防车652辆,专职消防队员5019人,其中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共有1851人,消防文员共827人;全区企业专职消防队有126个,配备消防车530辆,专职消防队员3168人。全区登记在册的志愿消防队218支,消防队员人数达4699人,消防车辆37辆,消防摩托车2辆,手抬消防泵142台。现役消防力量为主,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辅的消防力量体系不断完善。
(六)消防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颁布实施了《内蒙古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专职消防队建设规定》等多部法规和规章。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建筑电气检测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控制室管理规定》等10部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类地方标准。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区消防事业既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诸多可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日趋繁重的消防任务与消防资源严重不足的“两大基本矛盾”,直接影响着火灾形势的稳定和消防事业的发展。
(一)消防法制体系不健全。消防法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消防法规只有《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消防法律法规还与当前消防工作发展和形势任务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消防执法工作的需要。对城镇、农村的规划、消防安全布局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大型物流、超大空间和超大面积建筑等工程项目,仍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技术标准。
(二)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对消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政府组织机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不到位,基层消防工作存在盲区。部门行业对本系统、本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力度不大,部门之间联动互通机制不健全,主观能动性不强。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制度不落实,违法、违规、带“病”经营现象仍然存在,单位场所火灾隐患难以彻底清除。
(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欠账。全区495个建制镇,还有238个未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城市公共消防水源建设未能与市政建设同步,市政消火栓建设滞后,全区应建市政消火栓34476座,实有16344个,建设率仅为47%。“十二五”规划应新建86个消防站,目前尚有28个未开工建设,开工率仅为67.5%。
(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缓慢。“十二五”期间全区应建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99个,目前仅建成18个,建队率18%。需发展2490名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目前实有1851名,完成74.3%;应有191个乡镇志愿消防队,目前实有69个,完成36%。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工资待遇偏低,难招难留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6540人,同期离队人数达
到1611人,离队率达到24.6%。政府专职消防队,特别是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队伍建设标准不高。
(五)重大火灾隐患整治推进缓慢。全区还有112个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及25个区域性隐患未整改完毕。全区各类工业园区有774家企业未办理消防手续擅自施工、投入使用,先天性火灾隐患严重。包头北梁、满洲里连片木器厂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消防安全条件简陋。各地老城区、老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较大火灾隐患,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鄂尔多斯、包头、呼市等地区煤化工产业、炼油厂及油库扩容建设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已与青岛、大连、上海总量相当,大型石化类高危单位火灾风险急剧增大。
(六)消防警力严重不足。“十二五”时期,全区县级以上政府均依托公安消防部队挂牌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但消防警力严重不足,148个消防中队平均现役警力不足20人,虽然各地政府征召合同制消防队员补充,但平均每个综合应急救援队执勤力量仍然不足25人,低于国家规定的不得少于30人的标准。全区有社会单位43多万个,重点单位近4万个,而一线防火监督人员总数仅为586人,5人或5人以下的大队有65个,3人或3人以下的大队有65个,消防文员409人,现役监督人员与消防文员比例未达到1:2,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监督检查任务要求。
(七)公民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率低。部分单位对消防宣传不够重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社会单位员工消防基础知识薄弱,“四个能力”水平不高,持证上岗率较低,部分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不会熟练操作自动消防设施。特别是农村牧区消防宣传教育缺乏统筹安排,宣传不到位,全区公民消防安全知识知晓
率仅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民消防”理念,以改革、发展、稳定、创新为主线,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 “8337”战略发展大局,积极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扎实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深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全面加强灭火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夯实城乡火灾防控基础,不断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有效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内蒙古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四、编制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着力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消防工作一体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坚持依法治火、科技兴消,着力完善消防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着力完善消防管理体制机制。
五、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地方性消防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群众消防安全素质显著提高,全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
(一)全区火灾形势更加平稳。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提高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和火灾隐患治理水平,确保火灾形势持续平稳。实现十万人口火灾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发生。
(二)消防法制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地方性法规立、改、废工作,制定、修订地方消防法规、规章和标准,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消防法规标准体系。
(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坚实。编制、修订、实施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消防站建设满足灭火救援需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100%,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四)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消防站建设、消防车辆器材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装备和人员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加强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规范合同制消防员招收、管理和使用,政府、企业专兼职消防力量和农村、社区志愿消防力量建设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健全完善。
(五)消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要强化依法落实和有效管理经费,进一步完善消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区消防经费保障水平。在经费使用上要坚持突出保障重点,搞好科学统筹,强化使用效益,优化资源投向投量的原则,促进财力资源向战斗力有效转化。
(六)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稳步提升。进一步落实国民消防宣
传教育培训纲要,将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知识、火灾扑救、疏散逃生和自防自救知识纳入全民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六、主要任务
(一)强化消防工作考评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推动行业部门落实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自治区消防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消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单位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火灾防控措施不到位,发生人员伤亡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单位负责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纪追究各市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责任。
(二)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和配套文件。修订《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出台《公共消防水源管理规定》等一批政府规章,出台《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标准》
等一批地方标准。提请自治区人大对《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等地方性消防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根据《立法法》赋予各市立法权的实际,指导各盟市根据实际做好消防立法工作。自治区消防部门制定出台一批消防执法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区消防法律体系。
(三)完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推动教育、文化、民政、卫生、旅游等行业部门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对所属单位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推动行业重点单位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推动纳入综治管理平台。深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落实“户籍化”管理,每年开展“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检查,一般单位开展“一懂三会”达标检查。探索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工作区域协助组织,定期研究部署、交流探讨、互检互查,实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2016年,20%的重点区域建立协助组织;2017年,50%的重点区域全部建立协助组织。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火灾高危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评估制度,鼓励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创新消防管理模式,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探索建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前发现火灾隐患,降低火灾风险,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四)切实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消防管理和监督职责。行政审批部门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要严格依法审批,凡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相关
许可证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不得核发相关安全生产许可证照,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文物、人防等部门不得批准开办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社会福利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医院、博物馆和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工商部门要把好市场主体登记准入关,凡国家法律法规将消防审批列为市场主体登记前臵审批的,要加强登记审查。文化部门依法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检查不合格,以及被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查封、责令停产停业的公共娱乐场所,予以取缔或吊销文化经营行政许可证。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宾馆、景区,在未消除隐患之前,旅游部门不得评定为星级宾馆、A级景区。
(五)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安全生产监管、工商、质监、交通运输、铁路、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运输、经营行为。对生产、销售不合格或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质监部门或者工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查处。对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依法查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查处消防违法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公安派出所负责对辖区列管单位、苏木(嘎查)、村(居)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受理消防安全举报、投诉,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其他相关部门要依法承担监管职责,并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消防安全工作。
(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将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成自治区级应急训练基地,加强各级综合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器材装备配备和训练,提高应对处臵能力。进一步发展特勤网络化力量体系,在加强消防特勤中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在确保常规火灾扑救任务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以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煤化工、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危险化学品、公路、地震、隧道、地铁等灾害事故灭火救援为主战力量的专业化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业装备,制定专项预案,开展针对性训练,适应各类事故处臵的需要,提高灭火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构建公安现役消防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和志愿消防队伍“四位一体”的城乡消防力量体系,健全“建、训、管、用、养”机制,完善经费、工资、医疗、保险、抚恤等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稳定发展。其中,消防站数量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和其他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街道;全国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省级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边境贸易口岸,应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大型煤化工企业、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主要口岸;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上述单位以外的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
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30%以上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自然村建立有志愿人员和基本消防装备器材的志愿消防队;火灾高危单位和其他人员密集、性质重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面建立志愿消防队。
(八)全面加强灭火应急救援装备及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新建、改建消防站器材装备全部按照一级普通消防站标准配备。加强消防战勤保障车辆、特种装备器材、通信设施、军需被装以及灭火药剂、油料、食品等救援物资的储备, 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形成“集中调度、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的全区消防战勤保障网络,实现灭火应急救援保障能力5小时覆盖全区的目标。
(九)加强消防规划编制修订并确保同步实施。2016年,100%的城市、县城和70%建制镇完成城乡消防规划(消防专篇)编制修订。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安全规划实施内容的滚动编制机制,规划实施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相一致,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时序方面与城乡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确保消防站、消防训练基地用地纳入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要分解落实各类消防规划中确定的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逐年研究制定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计划,稳步推进。要提高消防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依法做好消防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总结,将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督察内容,确保实施有效性。
(十)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坚持消防站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的原则,保证消防站的数量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同比增长。
至“十三五”末,计划新建、迁建、改扩建消防站57个,其中培训基地9个、灭火救援物资储备及装备维护中心7个,战勤保障消防站7个、特勤消防站3个、普通一级消防站34个。优化消防站建设结构,建成高层、地下、煤化工、电力、地震、公路、隧道等特殊功能需求的专业消防站。加强市政消防供水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内,市政消防给水应当与市政给水管网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与使用,有条件的地区,道路两侧市政消火栓宜交错布臵,2016年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要达到85%,力争2017年底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8%以上。加强消防车通道建设。城镇应当按照当地市政道路路网结构和建设计划,优先打通断头路和拓宽巷道,提高道路承载大型消防车的能力,并按照要求设臵消防车回车场地、保留消防车作业面,不得设臵影响消防车通行的路障,确保消防车通行能力。
(十一)大力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建成灭火救援应急通信装备体系,各地配齐卫星移动站、海事卫星图传设备、北斗导航、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含中转台、固定台、车载台)、公网卫星电话、室内实时定位等模块化、集成化和轻型化的应急通信装备。升级扩容消防基础通信网络,开通119报警专线和调度专线1:1备用线路,建成至当地政府应急办和联勤联动单位的应急联动专网,扩容指挥调度网并延伸至非现役消防队,加入当地公安机关PDT数字集群系统并建设超短波数字常规通信网,升级3G通信网至4G通信网。依托4G、物联网、三维定位、实景地图等新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应用辅助应急处突和消防监督。开展消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开展决策分析平台二期建设,形成消防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支撑框架。建立信息资源联通共享、高效集成的系统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全面实现消防数据社会互联、共享与交换。
(十二)加强消防建设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财权划分原则,着眼消防事业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对消防工作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对消防装备建设经费等业务经费给与保障。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本单位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内财预[2012]1849号文件,至2017年,消防基本支出保障标准市级(含城区)要达到10万元/人/年;县级8万元/人/年;政府专职消防队人员经费保障标准市级(含城区)达到7万元/人/年;县级标准5万元/人/年。
(十三)积极推进社会消防技术服务。贯彻落实《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严格核发消防设施维保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强化临时资质过渡管理和执业监督。制定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严格市场准入,规范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秩序,通过建立“内蒙古消防不良信息公告平台”,抓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监管工作。配合公安部消防局,开展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工作,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注册消防工程师和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注册审批和执业行为全过程监管。
(十四)推进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加快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站规划建设进程,扩充鉴定工种及等级,积极推进灭火救援员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建设和中、高级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
能鉴定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设立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地级市普遍建立社会消防培训机构或培训点,推动将消防安全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容,推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一站多点”建设,加强社会消防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2016年至2020年,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比例分别达到60%、70%、80%、90%、100%,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持证上岗率分别达到60%、70%、80%、90%、100%。
(十五)提高消防科技支撑水平。以现实斗争和实战需求为导向,争取国家和公安部科技计划立项,重点开展消防基础理论、建筑防火、工程消防、火灾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区内大专院校职能作用,加强火灾科学基础研究。组织科技人员到国家消防研究所考察,研究落实联合研发和成果应用的工作措施,完善消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推动装备类成果采购配备和实战应用。
(十六)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不断完善自治区级消防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至“十三五”末,各盟市完成消防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省、市两级消防培训基地体系。完善并推广“草原119”体系,在牧区、农村、社区建立消防志愿服务组织,推广联防联治模式,夯实基层消防工作基础。落实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牧区)、进家庭、进机关、进网络工作标准,强化面对面宣传教育和入户指导,推动消防进教材、进课表、进军训,探索消防教育纳入地方院校教育体系。建设应用移动互联网消防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调查机制,以及媒体公益宣传常态机制。
七、重点推进项目
(一)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快补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至2020年完成市、县(区)、重点镇、独立建制镇、自治区级以上和其它已编制总体规划工业园区的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全区市政消火栓的建有率和完好率分别达到100%;各危险品生产和储存比较集中的园区和地方政府分别按实际需要储存一定量的灭火药剂,2016年各地灭火剂储备泡沫不少于20吨、干粉不少于5吨,100%执勤中队装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防护装备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16-2017年加强消防员灭火防护头套、防坠落辅助部件、强攻灭火所需隔热防护服、避火服,以及化学防护服装等的配备,2018年推广应用消防员单兵定位装臵,通信型呼救器,具备无线通信及降噪能力、带高压应急充气装臵的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2020年全部按要求配备完毕;所有特勤站、一级站完成“四个一”灭火救援基本作战单元的配备,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战勤保障力量网络。
(二)推进重大火灾隐患、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改进程。要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对存在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区域性火灾隐患的,当地政府要制定并组织实施整治工作规划,及时督促消除火灾隐患;对存在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隐患的单位和场所,要督促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加以整改。要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专家论证、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请挂牌督办、停产停业整改报告后,要在7日内作出决定,并督促整改。要建立完善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制度,及时查处受理的火灾隐患。
(三)推进呼市、包头、鄂尔多斯石化产业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对辖区的石化企业逐一进行调研,摸清危化品总量、工艺流程、储存方式、专职消防队伍、消防设施、车辆装备、物资储备等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和社会联动机制,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强化灭火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臵水平。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的技战术研究和应用,强化各级指战员专业训练,加强执勤备战,不断提高快速反应、攻坚作战能力。要加强消防训练基地和消防特勤力量建设,优化消防装备结构,配齐灭火应急救援常规装备和特种装备,探索使用直升机进行应急救援。
(四)建设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整合报警远程监控、消控室视频巡查等功能,探索建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推动地方政府将推广应用独立式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有计划逐年在在无自动消防设施且人员较为集中的重要场所、出租房及弱势群体家庭,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点式(区域)智能报警装臵,减少“小火亡人”。2016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研,在呼和浩特市、等小火亡人比较突出的盟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面向全区推广,力争“十三五”末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工作。
(五)推广安装简易消防设施。结合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积极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等实用
技术,对涉及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的场所以及“三合一”场所集中密集区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投入专项经费统一安装。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自治区防火安全委员会督导作用,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规划内容,并纳入政府年终工作考评体系。对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与有关盟市及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
(二)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消防站建设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提供相应建设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公安现役消防部队地方保障的公用经费列入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提高标准。多种形式消防队的运转和保障经费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排。驻区各保险机构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消防责任保障金,用于消防事业建设需要。旗(县、区)以上城市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自治区消防总队和各盟市财政对贫困旗(县、区)消防大队(中队)的运转和消防装备建设,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强化问责,定期检查。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奖惩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单位要给予处分。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定期将实施情况向自治区政府报告。
(四)统筹实施,按期完成。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制定分实施计划,保证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
和落实。要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年终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适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度,确保既定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篇: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方案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认真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积极应对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常态,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抓住机遇,创新突破,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xx”而奋斗。
(二)主要任务
全面总结评估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成绩与经验、存在问题与原因;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学校现状,主动对接国家、省、皖北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和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计划、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谋划好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路线图与时间表,完成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基本原则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贯彻落实《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的精神,结合“四个全面、四个提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科学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对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寻找差距,客观对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制定有效的战略举措。规划要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规划目标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考核性,确保规划工作的严肃性。
2.深化改革,创新思路
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我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坚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高水平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统筹兼顾“质量、结构、规模、效益”、“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事业发展中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的关系,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节奏,做到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分阶段实施,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强调研,注重衔接
前期调研是编制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前提。各单位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把规划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做深做细做实。规划牵头单位要加强负责部门之间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
5.学校主导,民主参与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学校主导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度,广泛调动专家、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代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意见相结合,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多方意见,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启迪智慧的过程。通过制订规划,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规划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总体规划:《xx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XX年——2020年)》。
(二)专项规划:
1.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3.校园基本建设发展规划;
4.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5.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发展规划;
6.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7.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
8.实验(实训)室建设发展规划。
(三)院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各教学院部、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学校“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编制各自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机构与时间进度
(一)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机构
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体系由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咨询机构组成。
1.领导机构。成立xx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事项。
2.工作机构。成立学校总体规划工作组、各专项规划工作组及院部规划工作组,各工作组在学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具体组织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调查研究,提出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规划文本等工作。
3.咨询机构。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
(二)规划编制的时间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实际和规划编制要求,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大体分为六个阶段:
1.动员部署阶段(XX年6月至7月上旬)。召开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集思广益,听取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初步意见、建议。组建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确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启动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2.前期调研阶段(XX年7月中旬至8月)。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力争形成一批研究报告并提出规划编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广泛搜集富有指导性、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广泛收集学校“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数据和文本资料。各专项规划工作组、院部规划工作组要认真研究相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周密部署安排好规划编制基础工作。
3.总结和起草阶段(XX年9月至11月)。在前期调研、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十二五”各专项规划总结,形成“十三五”各专项规划的文本初稿;在各专项规划基础上,形成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初稿。
4.征求意见和修改阶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贯彻落实国家、行业、区域等改革发展有关精神,修订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经学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形成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讨论,并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论证和咨询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学校总体规划审议稿。
5.完善、审定发布阶段(XX年2月至4月)。学校“十三五”规划由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审议,经校党委会审定批准通过后,学校正式印发执行。
6.规划任务分解(XX年上半年)。发布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做好工作任务及主要指标分解工作。按省教育厅要求时限完成规划的修订与备案(按照省教育厅相关部署确定)。
四、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是关系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xx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各专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部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明确一位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联系领导和规划起草执笔人。
(二)加强衔接,整体推进
编制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衔接,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并将其与工作结合起来,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做细做实;学校总体规划工作组、各专项规划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协调,各专项规划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要注重学校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院部规划的相互衔接,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做到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侧重,各有分工。
(三)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学校今后五年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与路线图,要集中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畅通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渠道,广泛听取学校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学术委员会专家和教代会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员工更多更好地认知规划、关心规划和参与规划,形成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切实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真正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师生员工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
(四)突出重点,便于操作
学校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院部规划,均要突出重点任务、主要发展方向,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前瞻性、导向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可检查可评估的指标。
第五篇: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定稿]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要加强对语言文字事业的统筹管理,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各级政府担负起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并切实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共同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把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实施“十三五”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任务。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明确责任和分工,根据本行业、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确定重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
2.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
3.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
4.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二)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5.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
6.加强语言资源建设
7.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
(三)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8.提高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的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9.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
10.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
(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11.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
12.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13.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
14.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
(五)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
15.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
16.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17.健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
18.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
四、重点工程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
(二)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
(三)“互联网+”语言文字服务工程
(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
(五)语言文字筑桥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工作机制
(三)推进队伍建设
(四)加强宣传教育
(五)强化科研支撑
(六)保障经费投入
为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0%以上;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取得进展,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基础建设更加贴近国家发展需求;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加快;语言文字品牌活动广受关注,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汉语国际传播蓬勃发展,我国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得到提升。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全面提升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关键五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对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出了新期盼;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应用赋予了新内涵;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对增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保障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任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辟了新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时代变革和国家发展创新的迫切需求,语言文字事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农村和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还不高;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字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语言文字规范应用面临网络时代新挑战;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尊重规律、把握国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向国家战略聚焦,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攻坚,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际领域拓展,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加快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语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全国范围内普通话基本普及,语言障碍基本消除;农村普通话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用语用字更加规范。
——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濒危语言得到科学记录和保存;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和工作手段更加完备。
——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各项语言文字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语言交流和使用需求。
——语言文化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广泛传播;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进一步加强;海外华人的中华语言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中文的海外学习使用范围明显扩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语言文字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
——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将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全过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促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和科技应用的需求,创新开展农村普通话宣传推广工作,大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使其具备普通话沟通交流能力。
2.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进一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结合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提升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快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3.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适合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文字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加强语言文字示范校和书写特色校建设。注重幼儿园教育中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孩子学会倾听并能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阅读写作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
4.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完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目标,促进已达标城市保持并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全面开展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省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根据实际制定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试点,适时推开。开展县域语言文字应用监测。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行业管理、城乡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城乡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乡镇创建内容。积极推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全社会推行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5.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发挥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等智能化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不同语种间的机器翻译研究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的技术产品研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计算技术创新,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6.加强语言资源建设。树立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意识。加强语言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语言资源基础建设,有效整合、研发基础语言资源库。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服务系统,促进语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7.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建设适应面广、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的全球中文学习网络平台。推进语言文字政务信息化,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及手机客户端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功能完备的语言文字宣传教育、益民服务网络。
(三)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8.提高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的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加强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为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脱贫攻坚工程等国家发展战略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加强语言规划、语言文字信息技术、跨境语言等研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分区域、行业、领域和人群开展语言国情调查。推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列入国家人口普查和其他相关调查统计工作。
9.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基础知识和社会应用等咨询服务。研究制定多语种外语规划。创新语言文字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等学校完善外语语种结构,培养和储备关键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支持开展面向特定行业人群的语言文字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语言文字服务。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启动语言产业调查,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推动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0.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把手语盲文规范化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加快研制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系列规范标准,规范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研制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水平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逐步开展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等级测试。加快推进手语盲文信息化建设,组织研发国家通用手语、国家通用盲文信息技术产品。培育和发展手语、盲文社会服务机构。加快手语和盲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各类语言障碍研究和语言康复治疗技术开发利用。继续推进并完善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
(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11.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语言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加强中小学古典诗文教育教学。推动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入社区、下基层、进部队。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当代语言文化研究,促进语言文化健康发展。完善国民语言教育大纲,推动开展国民语言教育。
12.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进一步发挥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制定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推进术语规范化,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保护工作。
13.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支持和服务港澳同胞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加强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充分利用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学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继续编写和推广应用两岸中华语文工具书、科技名词工具书,进一步完善两岸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建设,继续推动汉字简繁文本转换技术等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创新拓展与港澳台青少年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14.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积极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等需求,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帮助海外中文学校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拓展中文在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中的使用范围。
(五)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
15.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完善语言文字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研究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推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吸纳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容,完善地方语言文字法规规章。健全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协调机制,严格语言文字社会应用执法工作,加强综合执法,分批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语言文字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
16.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处理好先期引导和事后规范的关系。强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统筹管理,健全规范标准框架和层级,加强规范标准研制部门之间的深度合作。完成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完善普通话语音规范。加强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规范标准的配套专项研究,制定基础教育用汉字相关字形标准、大字符集汉字相关属性规范标准。加强科技名词使用的标准化建设。制定海外中文教学标准。主导中国语言文字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进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工作,制定公共服务领域外国语言文字译写规范标准。
17.健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修订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等各类测试大纲、标准及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建立完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推动开展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试。继续推动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工作。
18.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体系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引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网络语言、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强化对互联网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规范重点领域信息技术产品中的语言文字应用。
四、重点工程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
与国家扶贫攻坚等工程相衔接,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
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出版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普通话提高培训计划。实施边远、民族地区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计划。推动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纳入民族地区对口支援范围。
继续实施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计划。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普通话等级达标规定。建设中小学语文课文示范诵读库。
大力开展农村青壮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推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培训服务。
(二)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
协调和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引领和扶持等方式,积极整合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投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多方力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进展,开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开展多语种机器翻译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探索解决不同语种间自动翻译关键技术问题。
构建语言智能学习模型,开展语言理解、语言生成和语言评价等智能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评测研究,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成果水平进行科学评价,服务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水平评测,满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对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的需求。
(三)“互联网+”语言文字服务工程
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动语言学习、语言服务、语言管理。建成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基础数据库群,为社会应用、政府决策和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数据支撑。
打造全球中文学习网络平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营、互联共享、在线学习评价相融合的全球中文推广普及机制。
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涵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语文知识、外语中文译写规范等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向社会提供语言文字咨询服务。
构建国家语言文字决策支持统计服务系统,建设涵盖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区域和行业语言文字工作、社会使用状况、学校语言教育、语言文字学术研究和人力资源等内容的基础数据库。
(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
探究汉语汉字源流,支持开展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历史与现状研究。研究制定中华诗词新韵规范。继续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
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一步整合现有原创语言文化类活动,提升质量,打造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品牌。组织举办经典诵读、书写书法、诗文创作等社会广泛参与的宣传、展示和赛事活动。
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整理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民间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和网络语料,建设大规模、可持续开发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开发语言展示系统,编制和完善中国语言地图集、语言志等基础性系列成果。
推动筹建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
(五)语言文字筑桥工程
协同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学研究力量,开展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储备状况调查及语言国情调查,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需要的语言服务国家资源库。实施国家对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语言通”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语言大数据增值服务机制,开发面向智能手机的“语言通”客户端,形成适应我国在对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所需要的语言在线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语言采集、在线翻译、知识专题和大数据增值服务。
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海外中文教师普通话培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的海外推广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级语委对语言文字事业的统筹管理,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建立由分管领导任主任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强化机构建设,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能,主动作为,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各语委成员单位要有领导分管、有人员专管语言文字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语言文字工作。
(二)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多部门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相关部门围绕自身发展创造性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咨询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语言文字标准化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地方和基层工作积极性,依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加强地方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履职督查,建立问责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和扶持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在咨政建言、宣传教育、学术研究、交流合作、培训服务、检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委托社会机构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等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在语言文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推进队伍建设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干部、学校语委主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法治思维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语言文字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活动支撑、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表彰奖励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和个人。
加强语言文字专家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校、研究机构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重视中青年学者的培训研修、交流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实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专家库。推进“语言文字国际高端专家来华交流项目”的实施,推动“走出去”计划,遴选优秀学者出国研修。吸引相关技术人才投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大力推动跨学科、复合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重点加强语言文字公共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
(四)加强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继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内容。面向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行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基础知识普及性宣传。及时对语言文字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增强国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
(五)强化科研支撑
加强统筹规划,支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围绕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语言生活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支持跨学科和协同创新研究。支持语言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好成果的开发使用,提升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体系,创新资助方式,探索设立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助项目。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规划》,打造若干定位明晰、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效能优良的语言文字智库。
(六)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事业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对民族地区和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给予经费倾斜。鼓励地区间建立对口支援和合作关系。各对口支援省市要将面向各类人群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作为援助内容,加强培训力度。支持多渠道筹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建立语言文字事业捐赠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本规划由各级政府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牵头、语委成员单位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实施。各地要把实施《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和本规划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落实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确定重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共同推进落实。国家语委将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跟踪监测并向社会公布各部门和各地实施规划情况,使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