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精)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0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1] 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因此成为一项
重大的课题。了解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准确把握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公立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设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研情况(一调查目的
调查、分析政府依法治教(校,贯彻落实公立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公立高职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公立高职院校人
事制度改革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现状与突出问题,为建设现代公立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公立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工具
以政府、社会与公立高职院校的关系以及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为主线,选择若干重要领域,设计30个问题(单选题,在充分考虑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41份。
(三调查对象
2010年10月,以广东、江苏、重庆、浙
江、福建和湖南六个省(直辖市共计15所独立设置的公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考虑到对相关情况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以副处(或副高以上高职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共计248名,其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3名。被调查学校,选择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见表1。
董仁忠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存在以下突
出问题:公立高职院校法人地位未能很好地落实,依法治教(校意识薄弱,人治严重,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流于形式,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不甚协调,教职工代表大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未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等。提出以下改革建议:落实高职院校法人地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依法治教(校的意识,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明确划分各项权力的边界,切实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改革,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管理,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关键词:公立高职院校;院校管理;高职院校章程;院校改革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10-0079-05 收稿日期:2011-08-10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0YJA880026 作者简介:董仁忠(1969-,男(苗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考察调研报告 79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法人地位落实现状
公立高职院校被切实地赋予法人地位,有利于公立高职院校灵活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办学。如表2所示,对于高职院校法人地位的落实,41.6%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已初步落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26.4%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没有落实,只有很小的自主权。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尚未能得到较好地落实,2/3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停留在“初步落实”、“没有落实”。即,高职院校还不具备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二政府依法治教(校的情况
依法治教(校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制度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表3所示,对于依法治教(校的情况,56.3%的教师认为法治观念初
步确立,但是比较偏重人治;22.3%的教师认为能严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比较理想;16.7%的教师认为有一点法治观念,但是人治现象严重。可以看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意识还非常薄弱,人治现象较为严重(比例高达73%。
(三对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必要性的认识
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保证。如表4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必要性,53.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35.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已认识到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的重要性。这是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四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现状如表5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现状,51.0%的教师认为已经制定高职院校章
省份学校数量 示范性院校数量 副处(高及以上教师 其他教师 合计
广东2134337江苏628249131重庆32601070福建1021829浙江1021021湖南21302353合计 6 248 93 341 表1 样本概况
频数 百分比(% 110 2.929026.4314241.648625.25 13 3.8合计 341 100.0 表2 落实高职院校法人地位现状 注:1=完全没有落实,学校就是准政府;2=没有落实,但是有很小的自主权;3=已初步落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4=基本落实,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5=已完全落实,成为真正独立法人。
频数 百分比(% 19 2.625716.7319256.34 7622.35 7 2.1合计 341 100.0 表3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情况
注:1=完全没有法治观念,人治现象很严重;2=有一点法治观念,但是人治现象严重;3=法治观念初步确立,但比较偏重人治;4=严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比较理想;5=完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非常理想。
频数 百分比(% 14 1.224 1.23288.2418353.75 12235.8合计 341 100.0 表4对高职院校
制定、实施章程必要性的认识 注:1=完全没有必要;2=基本没有必要;3=无所谓;4=有必要;5=很有必要。考察调研报告 80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0程,有一点实施效果;20.8%的教师认为没有制定高职院校章程,更谈不上效果;8.2%的教师认为已经制定高职院校章程,但是完全当做摆设。可以看出,约计7成的人们认为高职院校已经制定章程,但是只有约计两成的人认为在实施章程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流行形式,效果很不好。
(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公立高职院校的两种基本权力。实现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分离并且协调一致,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要求。如表6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48.1%的教师认为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比较协调;回答“不太协调”、“不协调”和“很不协调”的比例共计达到47.2%;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很协调”,比例为4.7%。总体来说,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甚协调,不容乐观。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影响到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如表7所示,在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上,48.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38.1%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共计86.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不仅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存在太多的问题,而且证明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已具备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七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的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现状,是判断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如表8所示,46.3%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一般;25.8%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比较大;11.4%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很小;10.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较小。即,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比较大”、“非常大”的比例只有三成多,而回答“一般”、“很小”和“较小”的比例共计达到68.3%,可见,高职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频数 百分比(% 14 1.226418.8317451.04288.25 7120.8合计 341 100.0 表5 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现状 注:1=制定了,实施效果非常明显;2=制定了,实施取得较大成效;3=制定了,实施也有一点效果;4=制定了,但是完全当做摆设;5=没有制定,更谈不上效果。
表6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频数 百分比(% 116 4.7216448.138324.345014.75 288.2合计
341 100.0 注:1=很协调;2=比较协调;3=不太协调;4=不协调;5=很不协调。频数 百分比(% 14 1.228 2.33339.7416648.75 13038.1合计 341 100.0 表7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注:1=完全没有必要;2=基本没有必要;3=无所谓;4=有必要;5=很有必要。频数 百分比(% 13911.423610.6315846.348825.85 20 5.9合计 341
100.0 表8 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现状 注:1=很小;2=较小;3=一般;4=比较大;5=非常大。考察调研报告 81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八高职内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各自影响程度不同。如表9所示,对于高职内部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46.0%的教师认为是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17.6%的教师认为是人治问题,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17.3%的教师认为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可见,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依次为:“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
三、改革设想
根据调查结果,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为目标,亟待采取如下推进公立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举措。
(一落实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落实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是公立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办学主体的基本前提。其一,各级人大与政府(尤其是省级人大与省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契机,依法治教,同时要加强监督力度,促使高职院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其
二,坚持公立高职院校法人财产权制度与法人地位相匹配的原则,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研究、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明确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相关权能主体、非国有资产性质、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的关系以及收益分配等问题。
[2] 其三,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调查研究公立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需求及其特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要求,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赋予公立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二增强依法治教(校的意识,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
增强依法治教(校的意识,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是转变高职院校治理方式、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一,政府要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高职院校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学生、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关于依法治教(校的舆论宣导。其二,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新审视其地位、意义和作用,研究、出台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备案和审核的基本要求与程序,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高职院校章程的备案审核工作,对高职院校章程的实施、修订进行年度检查;高职院校及其领导要高度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性,积极组织
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认真学习、研究和领会高职院校章程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使得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相关行业企业及其专家对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达成共识,并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其三,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定关于高职院校章程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法律效力与地位,规定高职院校章程的组成内容及其结构,提出制定或完善高职院校章程的原则、主体、程序、修订以及相关问题,构建高职院校章程实施的年度检查与评价制度,并且明确规定要对学校章程建设不力的高职院校实施惩罚。
(三明确划分各项权力的边界,切实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频数 百分比(% 16017.625 1.535917.3415746.0合计 341 100.0 56 951 2.615.0注:1=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2=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不协调;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4=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5=办学指导思想较落后且非常不明确;6=其他。
表9 内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 考察调研报告 82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0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就是权力重新配置的问题。明确划分各项权力的边界,切实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是完善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关键举措。其一,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划分公立高职院校政治权、所有权、决策权、办学权、学术权等的边界,完善各项权力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使各项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其二,要准确地认识、深刻地理解高职院校中的学术概念。在高职院校,学术主要是关于特定专业或职业的系统知识,专业骨干和行业企业专家应是掌握学术的主体。这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其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以专业骨干为首的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术事务,研究、规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种类和范围,制定高职院校学术委员的任职资格,赋予以专业骨干为首的学术委员会独立决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权利,排除校级领导和学校中层行政领导作为学术委员参与决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资格。其四,高职院校要下放学术权力,各教学单位成立相应的学术委员会,赋予各教学单位决定各自范围内学术事务的权力。
(四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改革,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事制度
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改革,从对人的管理转到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科学地进行人才资源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其一,整体设计原则。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其他改革相配套,整体设计,有序推进;要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尤其是要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及其配套措施。其二,同步推进原则。要坚持同样的价值取向,同步推进教师和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的改革。对专职教师,要切实贯彻“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改革原
则;对管理人员,要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对兼职教师,各级政府要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纳入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整体改革之中。其三,权力下放原则。学校要以宏观调控、制度设计和评价监督等为主,下放聘任权力,赋予院系聘任教师的权限,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管理,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管理,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是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有助于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公立高职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发扬民主。其一,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推动行业企业有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有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包括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学术事务、质量保障与监督评估等的机制。其二,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公立高职院校的内部监督机构之一(其他如监事会、纪委、监察和审计机构,明确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责,赋予其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其三,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和代表的资格并规定任期,公开、民主选举教职工代表大会主席与教职工代表,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监督校董事会、党委、行政系统职权行为的权力,切实强化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建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合署办公,教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兼任工会主席,实行任期制。
[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2010-07-29.[2]董仁忠.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依法治理的基本条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8.[3]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9.(责任编辑 李改
考察调研报告 83
第二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刍议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陈新民
[文章摘要] 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提出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使之更好地开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状
措施
长期以来,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以贯`之,成为我国高校区别于西方和其他国家高校最显著的特点。不过在文革以前的若干年里,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可避免地成为宣扬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阵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思想理论上实现了拨乱反正,但文革极左路线给思想理论课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消除。党和国家十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亲自过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积累的问题并未出现明显改观,尤其是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较本科院校更多,更大,更复杂。笔者现就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教育行政部门,院校管理层和教育同仁参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一、高职院校管理层缺乏对思想理论课应有的重视
受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即便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其主要表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就业率往往成为高职院校追求重要目标。因此,国家规定的思想理论课在“务实”和“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教资格,随意安排非专职理论教师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合班教学,听课学生多达200-300人,上课就如同在听报告。后勤服务保障不足,硬件设备不齐备。如果不尽快扭转高职教育这种功利价值追求,以便回归高等教育的真正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将会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长远,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二、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
与本科院校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诸多与高等教育要求不协调,不完善的地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而言,其问题主要是:
1、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形成,普遍没有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一般的普通课,视同一般的思想教育层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与专业课享有同等待遇,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2、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很多学校“理工为主”的发展定式,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陪衬“红花”的“绿叶”,或是一种点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校管理层而言,是不予重视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其课程建设及教育效果等问题却少人问津。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原成人高校和中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来就偏少,有些又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成。理论深度,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明显不足。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职扩招带来教学班急增,在教师缺员的情况下临时抽调其他专业教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疲于应付,成了讲课机器。教师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更无科研的热情和动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没有把握时代脉搏,不关心热点问题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和再学习的动力不足。教案格式古板,内容陈旧,缺乏变化,课堂上只有用抽象名词解释抽象理论。僵化,空洞,干瘪,陈旧,不善于科学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的索然无味。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学生本来相对本科生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专业课相比更是差别很大。对学生来说,专业课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之本,加上对课程的内容原本基本不熟悉,所以有比较充分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对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因为它是规定的必修课才学的,相对来说缺乏充分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听课不认真,人在课堂心不在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教师任课班级多,面对的学生数量大,难以形成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的实效性可想而知。5,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的挑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表明,85。95%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之间,84。97%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也成了网民的主体。互联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知识面增加。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比老师掌握的信息量还大。但学生对是非认识能力不足,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脑海里装满了大量网络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加之社会阴暗面和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学生对课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产生怀疑,使教学的难度增加,教师掌控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政策定位与《职业教育法》缺乏衔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政策定位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可充分发展的空间。但是,综观我国现有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发现,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着语言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的表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定位不能与《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地位将会被削弱,甚至为排斥或排挤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现实政策依据。因此,在有关具体文件中应该清晰明确表述高职人才应达到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要求。
以上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因素,是高职院校在向“高等教育”目标奋进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为了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作好我们的工作。
(一)提高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学习),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能力,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教学的信任和尊重,才有资格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惑释疑。2,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以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花在教研,进修,提高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特别是有些教师对教学手段不熟悉,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为此,理论课教师应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教学艺术训练,提高技术技能和课堂语言表达能力。3。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管理者要加强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教学状况。如果条件具备,学校管理者可以亲自带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此举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力,直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职务职责管理,在奖金发放和技术职务晋升上向那些有真才实学,热爱献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突出成就,受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师倾斜,极大地调动他们热爱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
1.建立新型的石生关系,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教师要在教学和实践中自觉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和思想导师。一言一行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一个知识渊博,业务娴熟,可亲可敬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或训斥;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只有建立起平等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对话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2。课堂教学开放化。当今青年学生有着开放的愿望和思维特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得不适应当代学生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必须在信息领域领先学生。课堂教学要引入新观点,不回避疑难问题。对基本理论作必要适当的引申和拓展,将课堂教学开放化。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各种思想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亟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加以引导。教学内容,外延要拓宽。从原著到教材,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多角度探索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进一步探索的通道。理论是发展的。教学中不要把现有理论教条化,绝对化,限制学生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欲望很强。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参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时激发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学习掌握其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说服力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以理服人,就必须坚决摈弃枯燥的抽象说教。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戴。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受住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保持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增长。“神州6号”载人飞船及“嫦娥1号”的发射成功,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具体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党的理论才能在学生心里扎根。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带有一定普遍性,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同感,但是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并非完全不能克服。要调动三个积极性--教育行政管理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把三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会收到好的实效。参考文献:
1,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师参考书
发展与对策研究
1作者简介:陈新民
男
基础部副教授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浩、陈友年、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 高翠莲: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013(2).[4] 李福荣:浅谈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5] 相翠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技能为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 史进保:完善高职财会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7).[7] 王健梅: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院,2010(17).[8] 黄良杰: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教与学[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0(8).[9] 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毛波军、杨相栋、李晨涛:“双证书”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解决方案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6).(责任编辑:刘冰冰)
第四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责任编辑:李锦雯〕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高职院校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发布时间:2007-7-19 上午 10:34:49admin点击:271
2共青团湖州市委员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趋势,大学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思想状态已日趋多元化。为了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摸清他们的思想现状,便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更好地配合我校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和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经贸分院在本学期初就拟订了工作计划和调查提纲,通过对学校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我们获得了我校高职学生业余生活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提纲共涉及了学生的消费现状、学生恋爱现状、学生在校时间的分配和学生现有校园文化生活等四个项目。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法,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校园业余生活的需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思想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结果
(一)消费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问卷的量化分析,我们发现消费水平较低和较高的大学生较少,多数居于中等消费水平。在回收的 261份问卷中,月均消费低于250元的为 6 份,占2.3%;月均消费高于800元的只有 10 份,占3.83%;月均消费处于250~350元的问卷有 69 份,占26.43%,月均消费处于350~500元的问卷有88 份,占33.72%,月均消费处于500~800的问卷有 88 份,占33.72%。
四种消费水平的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仍占较大比重,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娱乐和旅游、应酬交际、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在各种消费水平的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消费总额与通讯、上网等消费支出成正比关系。消费总额越高,这几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值得一提的是,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已走进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且比例较大。还有一点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消费支出中,香烟、零食等享乐品,应酬交际,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支出比例较大,而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额没有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
(二)恋爱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学生的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在学校里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几乎随处可见,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大学生对恋爱的认可程度也非常之高,达75.53%,而且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恋人上已趋多元化,不只是以貌取人了,更看中对方的人品、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综合考虑的人占调查总数的70.21%,这也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已日趋理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的恋爱目的是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某种问题,特别是男生,有个别同学恋爱是为了追风,也有绝少数是为了金钱,而女生中这种思想基本没有。从对恋爱与学习的问题上看,超过半数的同学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能较为妥善地处理时间上的分配;从对恋爱中两人所谈论的话题和对恋爱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将来不抱多大希望(占63.78%),所以在平时交谈中也很少涉及到将来两人的打算。
(三)校园文化现状方面
从调查结果显示,现有校园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有8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虽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如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以社团活动带动校园文化,而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同学认为参加学校社团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对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的作用不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团和活动不够实力,涉及面不广,活动质量不高,太形式化,有些纯粹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四)在校时间分配方面
贫乏的校园文化导致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分配也十分不协调。在调查的学生当中课余时间中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占51%,这表明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参加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而在课余同学花在学习、看书上的时间也很少,其中一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了24%,而花在上网和其他娱乐项目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学习和看书上的时间。
二、问题与思考
(一)大学生消费结果趋向多元化,有些同学片面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赶时髦,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麦当劳、肯德基,与老乡经常出入饭店、酒家,不惜花大笔的电话费、上网费、娱乐费。根据调查和日常的观察,在一些同学中还存在着盲目攀比、摆阔追风,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更多的钱买时尚的服装而缺乏自信心,觉得低人一等。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考虑,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同学想过自己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自己创收,或是有部分同学想到过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业与恋爱都深深地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也想在人生的坐标上寻找着两者的结合点,大部分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既想学业有成,又想恋爱成功,一样都不想放弃。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一谈起恋爱来,就把学业抛在脑后,尤其是感情出现波折的时候,更是心猿意马。同时在他们失恋的时候,不能冷静的面对,在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同时产生了失望心理和报复心理,以至于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能满足同学的日常需要,这也是校园的学生业余活动的场所
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造成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单一,除了能去去图书馆、阅览室,大部分还是选择去网吧,学校周围的一些娱乐场所也比较低档,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感觉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从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谋得一份好职业。这样的追求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缺乏崇高的理想,因而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往往是有限的,特别当他们遇上困难时,往往会知难而退。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不会强烈和持久。从短期来讲,我校学生不明确每个时段自己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竞争的紧迫感,等到毕业时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反过来还责怪学校。
三、建议和措施
(一)面对校园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当前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应当把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在大学生中适时加强勤俭自强消费理论观的正确引导;第二,为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营造良好的环境,多开辟一些体现大学生活动特点的消费场所、场地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第三,重视全社会消费观的正确引导,使家庭、学校和社会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和小环境相统一。
(二)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针对学生恋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拟提出以下几点教育与管理措施: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加强恋爱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教育,不仅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恋爱观;第二,加强对学生恋爱道德、性道德的教育,教育学生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充实的心灵和文明的行为对待爱情,用道德准则妥善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关系,从思想上纠正学生在恋爱问题及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第三,结合校风校纪建设,严格处理学生因恋爱违纪行为,对在学生恋爱中出现的言语不文明行为,对恋爱晚归、不归等违纪现象,要即时记载和及早教育处理,以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三)加大校园文化生活设施、场所的建设力度,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业余生活设施、场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按当前学生的现状及现有的校园文化设施,加大设施、场所的建设已迫在眉捷。但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建学生所想设施,建学生所需场所,以做到建一个场所,满足一部分同学的需求,不建形式上的活动设施。
(四)做好导学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加强对我校学生的学习指导十分必要,而且要从新生入学开始抓,形式要多种。良好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及时给学生讲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高职的培养目标,灌输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有一种紧迫感;在当前主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和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如作为经贸学生如果拥有了外销员、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话,在就业的时候就要比一般同学容易的多),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本学期经贸每个月每个班级组织一次
主题班会(二月份主题是诚信、文明、安全,三月份是职业资格考试与英语学习),让部分同学上台谈方法、说体会,这项活动效果很好;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在经贸分院开展了“让我们清晨动起来”活动,重点是抓学生的早锻炼和英语早读,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我校这样一些对理论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在实训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反过来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