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属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市属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大类,根据举办者的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而公立高职院校在行政归属上又分为省属和市属。本文仅就市属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探讨。所谓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行政机关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与运行中各种制度的总称。
据此定义,对市属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考察如下:我国市属公立高职院校从其来源看,主要是由原来的市属职业大学、普通专科学校和基础比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因为原本属市,所以,现在虽然归于普通高教序列,但举办者仍是市级政府。同时,根据《高等教育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之规定,这类院校又归省政府统筹和管理。因而,此类院校历史地形成省市共管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与其他地方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从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看,对这类院校的管理,省级归省教育厅高教处,市级归市教育局高教科或职成教科;从权限划分看,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大部分的事务性权责,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等,还有高等教育经费权或院校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和管理权(如河北省)。市级政府基本没有业务权,主要承担人事权责和财政权责。
市属公立高职院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1.省市两级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部分出现管理真空关于在市属公立高职院校管理上省市政府各自的权责,我国基本教育法规如《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予界定,各地也较少有明确划分。由此产生的问题,一是省市两级政府权责不对称,二是管理上形成部分真空。责任和权力相匹配是管理的一个普遍原则,责任和相应权力匹配才会有效率。省级政府将此类院校的办学责任留在市级政府,决策权和管理权留在省级政府,这势必会提高行政成本,影响院校办学效率,甚至形成管理真空。比如,因为此类院校的大部分事务由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市政府在事务管理上形成依赖,对院校的领导、统筹、协调和服务职能不到位;同时,又因为此类院校是市属高校,省政府行政部门在处置有些事务以及经费分配等方面,则将其排除在省属高校之外。2.一些市级政府举办高职院校的动力不足,经费支持不够我国目前各类教育的财政责任划分基本上根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而确定。所以,市属公立高职院校的财政责任主要在市级政府。但实际上,市级政府发展高职院校的动力并不是很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二篇: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身处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不仅从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都变得功利、务实。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对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这样,原来一直被压抑的个性、自我价值如雨后春笋,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集中表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除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外,多数大学生还将自身需求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作为其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他们都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他们已不崇尚“螺丝钉”精神,而更加注重从自身需要出发,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这些现象在近些年来的许多调查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受这些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及影响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的主要表现团中央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差。海明威认为:“我们是迷惘的一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是不完善的,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现象。若任其发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走向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学生占51.8%。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如有49.3%的大学生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占34%,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占47.2%,还有坚持“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1.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2.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
3.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4.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
5.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6.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
(四)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3.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是希望将来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那么,一个不甘碌碌无为的有志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当现实由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时,则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途径。参考文献:《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作者:李里;
《中国德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毕业后了解社会劳动力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准备及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充分的就业,进而能够创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认识和观念的落后。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形式、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培养上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规划。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无法 1
正确深刻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底、素质差,能找个基本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自主创业,更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摈弃和纠正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思想,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理想环境条件。
2、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大多数教师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信息闭塞,完全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甚至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教育研究没有兴趣,使得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不明显。
3、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程式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形式趋于形式化或程式化。一般高职院校的做法就是开设一门课程,诸如《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或《创业指导概论》等,教授课本上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合实际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业的冲动。另一面,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对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基地,忽视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创业教育大打折扣。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创业教育基地,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觉得创业脱离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创业教
育的成功,才能激发出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搞好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把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形成正确的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共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
2、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来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由“被动”转化为“主
动”,由“想学”转化为“会学”。同时,还应形成一套与之相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些以创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要把一些有关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创业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的原则。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MBA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亦可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一回“小老板”,让每个学生做创业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员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教学中可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能力和社会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业激情。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要大力宣传和提倡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对创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克服学生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高职院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橱窗、广播等阵地营造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观念;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行创业教
育,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通过积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科技作品竞赛、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创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既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
4、探索实践模式,实现机制创新。实践教育是指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舞台,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创业实践方式,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开放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在1999年8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成为创业教育的摇篮,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枫.《试论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2下
[2]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3]卢小珠.《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14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根源分析,最后在阐述行政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行政管理 体制问题 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论文网 LunWenNet.Com]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主
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2]张秋霞。论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111-113.[3]黄晓芬。论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与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2010,(1):69-71.[4]赵志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70.
第五篇: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受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根据当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八荣八耻
我们的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前提和指导。任何建筑都需要一个坚定的基石。我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指导地位。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并且都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具有中国自身的鲜明特点,其指导意义重要而深远。现实中,我们大学生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理论思想的学习,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保障我们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用这些理论知识辨别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性质并抵御其冲击,即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一道“防火墙”,尽可能排除贪污受贿、追名逐利等不良风气对我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其次,我们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没有正确的目地的,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正确的路标,就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没有正确的追求,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是缺少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当前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紧密联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国家国情。我们的价值追求不在于收入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在于自身是否荣耀、是否重要,而是在社会和国家最需要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价值目标不在于办惊天动地、一鸣惊人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位置力求最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实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实际。现今,表面上就业难的境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农村、西部地区等各个边缘岗位仍急需大学生的支持。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只是放在一线二线的大城市以及高收入的职业,而不去考虑这些“又苦又难”的职业。可以说是我们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就业难不断加剧的局面。我们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将就业的重点放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而较少的去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保证我们不断进步的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首先,我们要积极了解时事,掌握国际知识、政治、经济等的最新动态。其次,我们在学习以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学习当下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走在科技的前列。最后,我们还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观念。现实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国家的鼓励以及政府的良好政策下,应该勇于、敢于主动自主创业,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把握我们自身的特点,依据当今时代的潮流,打造属于我们80、90后一代自己的天地。
最后,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还要与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当前可以做也是最需要做的。我们不只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口号,也不能理解为只有党员、官员等才能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心态,从身边的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同时,我们在融入集体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握好集体主义原则。最后,以“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根本评价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未来的走向的概括,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概括。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普遍性、民族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让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为社会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定地基础,为祖国未来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