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兽医防疫管理体制现状及对策论文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各项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兽医防疫管理体制正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兽医推广、检疫、防疫、监督等机制,归属于畜牧兽医局统一管理。2004年,我国爆发了SARS疫病后,上级主管部门对畜牧兽医局进行了改制,将其拆分为畜牧业司和兽医局两个部门,其中全国的兽医、畜牧站、农业检验所、兽医药品检查所等机构都归属于兽医局进行管理[1]。但是,兽医局下属综合、检疫监督、防疫、医政和药政等5个部门,有些管理权限区分并不清晰,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兽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较少,在设备和人才方面都有所欠缺,给兽医防疫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兽医防疫管理体制仍然有待完善,为全国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2当前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虽然当前已经设立了专门的部
门兽医局来进行管理,但是兽医局下属的5个部门之间的管辖范围并没有区分得十分清楚,从而造成了有些事情没人管,有些事情几个部门同时管的情况发生。因此,区分清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同时也避免职责过于分散而影响管理执行力度的情况发生。
2.2执法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政府部门所开展的对动物进行检疫、防疫、监督、兽医管理等方面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当前我国的兽医防疫管理体制中,对于基层的执行部门,国家财政也有一定的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足,基层的兽医站等仍然具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他们在对兽医防疫相关工作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收来维持执法队伍的稳定,其执法行为有了一定的经营性质,导致其执法主体地位受到人们的质疑。
2.3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经费是兽医防疫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兽医防疫的重视程度不高,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兽医防疫管理部门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甚至由于没有足够的差旅费,极少开展下乡检查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疫情发生,将难以作出快速反应而导致疫情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技术支持能力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疫情检测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而且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疫情监测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监督不力导致很多疫情未能及时发现并上报,导致防控延误;另一方面,瞒报疫情、有疫不报等情况经常存在。这便导致了决策滞后或者失误,给疫情的防治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3完善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完善,从而快速提高我国的兽医防疫管理水平,减少动物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1坚持兽医防疫管理体制改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兽医防疫管理体制也应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新时期、新形式下的新任务,着眼全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不断改革,寻找适应我国兽医防疫管理的途径。另外,还要在保证基层防疫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精简结构、权限责任划分清晰,注重技术积累,加强资源利用,充分发挥出兽医预防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3.2加大资金投入
兽医防疫管理工作面对的人群大、面积广、工作复杂,需要较多的资金。但是,当前资金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兽医防疫管理工作的开展,因而急需加大资金投入。将兽医防疫管理专项资金及业务经费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对动物疫病的预防、监测、控制等经费资金,要进行足额及时拨付,确保专款专用,提高基层兽医防疫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及各项福利。在兽医防疫管理技术体系的健全上,要明确兽医防疫检疫实验机构的职责,做好兽医防疫诊断、检验、疫苗试剂生产、化验等工作性质实验室的细化分类,对各类型实验室及时补充人员及资金,使我国兽医防疫技术得以不断提高。另外,在财政部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基层防疫管理站不必通过一定的经营来维持队伍的稳定,从而实行公益性的管理,提高他们的执法公信力,保证其执法主体的地位。
3.3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技术支持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疫病的监测、防治指导上。但是,当前监测不到位,为防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划分片区,确定责任人的方式来加强管理。明确规定巡查频率,一旦责任人所在片区有疫情发生而未及时发现并上报,或者有隐瞒疫情的情况发生,则严查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确保疫情监测的及时、有效性。
4结语
兽医防疫管理在畜牧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针对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运行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兽医管理部门要在积极参与兽医防疫体制改革,把握基层兽医防疫管理这一主线,做好资金、技术、人员方面的补充完善,以此提高我国兽医防疫管理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海波.分析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70.
第二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保障。在厘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并提出权力分散化、权力结构优化、权力下放等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分散化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及发展历程
体制是被系统化的组织制度,对于管理体制来讲,就是指一个管理机构中被系统化了的管理制度,包括权限划分、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由此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被系统化了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综合,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证,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等。主要内容有: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职能定位,包括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理顺国家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内部上下之间、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互相依赖的关系,经济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支持,并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的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人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充分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协调。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顺应国家整体管理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高等教育完全融入于国家经济计划中,以保障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此期间,高等教育全部归由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管理,权力不下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能够与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相匹配,但是却忽略了高等教育作为独立实体的自有内在发展规律。第二个阶段为1956—1978年。1956年始,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尝试对地方实施一定的放权,从而促进和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伴随区域经济权限的下放,教育事业的管理权限也得到了一定的下放。并于1963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决定中对中央、地方两级行政机关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责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从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自主创办权有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陷入了严重的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造成了一段教育发展历程的断层期。第三个阶段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79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建议重新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决定〉的报告》,从而进一步强调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在区域层面上得到的一定的扩展,并且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二、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要性
黑龙江省2008年推出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2010年被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几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六大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持续推进。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转变是内外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解决扩招积压等问题的内在需求,外因是来自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外部驱动。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自身体系的完善以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深入剖析,提出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迫切要求。McAdam,ect(2012)通过研究了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总结得出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优化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主要可以划分为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均需依赖于高等教育高效而规范化的管理。由此,必然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的相关规范。通过高等教育制度路径的优化、设计和创新,产生稳定的整合机制,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三、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对策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环境的需求,亟待转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必然受到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厘清这个问题会阻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转变。
1.主体分散化。教育行政部门将举办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分离,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三方,即政府处于管理地位、高校拥有自主举办权、第三方则作为监督评审机构。打破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让高等教育得到解放和自由。在这种格局下,政府依然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不同的是高校自主举办权作为合法权利可以行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在自主举办权方面可以无所约束、任意行使。这时候就突出了第三方监督评审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但可以监督和保障权力行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权力行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够有效改善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二,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条约来协调三方之间的关系和明确彼此的责任,真正促进高等教育走向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所有的改革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条约来进行护航,确保其安全有效实施,而制定制度条约首先要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高等教育要形成三方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格局,就必须先厘清三方的相互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然后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制度体系,进行制约和协调,如问责制、绩效考核制等。
2.配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招生、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机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管理是高等学校自治的七项权力。在上述权力中,招生和学生管理属于行政权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属于学术权力,而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和教师管理则属于前两种权力公共支配的范畴。因此,需要明确区分权限,并在结构上考虑如何实现均衡发展。
3.权力纵向下移。在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结构中,纵向为校方、系部、教研室三个管理层面。因此,高等教育自治权力既应表现于校级层面,也应延伸至校级以下的系部和教研室等管理层面上。系部是学校实施科学和教学的下属一级机构,系部应充分享有学科专业建设、系内部人事调配、专业课程设置、教育资源配置等自主权。要给予系主任足够的权力充分协调、推动科研和教学工作。教研室作为高等学校最基层的科研和教学机构,负责科研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在教研室层面,与行政权力相比,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需充分发挥深化、拓展教学与科研质量的实质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卢伟,褚宏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制与可行路径———一种要素分析的范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14-20.[2]范明,戈国元,盂庆峰.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J].江苏高教,2013,(4):47-49.
第三篇:兽医防疫员练习题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 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选 10 题,每题 2 分)
(缺)
二、选择题(选 15 题,每题 2 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分为(C)类。
A.一
B.二
C.三
2.常见一类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水泡病、(A)
A.鸡新城疫
B.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C.猪丹毒
3.国务院 2005 年 11 月 16 日颁布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第 25 条规定,在重大动物疫情
报告期间,有关动物防疫机构应当立即采取临时隔离措施;必要时,当地县级以上政府(B)作出
封锁决定,并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
A.应该
B.可以
C.不可以
4.上述条例 34 条还规定,重大动物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理需要,(A)紧急调集人员、物
资、运输工具及相关设备。
A.有权
B.无权
C.应该
5.口蹄疫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的保存温度为(B).
A.-15℃至 0℃
B.2℃至 8℃
C.10℃至 20℃
6.疫苗瓶标签上“有效期至 050702”的含义是指(C).
A.疫苗是 7 月 2 日生产的B.疫苗有效期至 07 年 2 月
C.疫苗有效期至 05 年 7 月
7.禽流感疫苗 2~5 周龄鸡的注射剂量为(B).
A.0.2ml
B.0.3ml
C.0.5ml
8.一头 10~25kg 猪注射猪 O 型口蹄疫疫苗的剂量为(C).
A.0.5ml
B.1ml
C.2ml
9.杀毒霸(二溴海因)消毒剂日常预防消毒的浓度为(B).
A.1:3000
B.1:4000
C.1:8000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 10.对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传染病的畜禽尸体应深埋、焚烧,深埋的深度应是
(C)以上。
A.1m
B.1.5m
C.2m
11.0.1%新洁尔灭对下列(A)病无效。
A.口蹄疫
B.猪丹毒
C.猪肺疫
12.2006 年 3 月 1 日,对某村防疫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其防疫密度为(B).
存栏数
应防数
不应防数(缺表)
A.防疫数
B.防疫数
C.防疫数
13.国务院颁布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第 46 条规定,拒绝、阻碍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
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或者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的,给
予警告,并处(B)的罚款。
A.1000~2000 元
B.2000~5000 元
C.5000~10000 元
14.新购入畜禽要隔离观察(A).
A.两周B.一个月
C.一年
15.常用生石灰配成(A)石灰乳来刷圈舍地面进行消毒。
A.10%
B.5%
C.50%
16.静脉注射免疫血清,要加温至(A)左右,再进行注射。
A.35℃
B.45℃
C.55℃
17.动物生来就有的免疫力是(B)免疫。
A.后天
B.先天
C.自动
18.维持血中有效药物浓度的方法是(B)给药。
A.一次大量口服
B.定时分次
C.一次大剂量肌注
19.在口蹄疫疫区内要严格实行(A)消毒免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A.封锁、隔离、扑杀
B.封锁、隔离、治疗
D.封锁、治疗、扑杀
20.手术部位消毒时用(B)碘酊涂抹。
A.1%
B.5%
C.0。5%
21.泄殖腔是(C)的直肠后端膨大部分。
A.猪
B.犬
C.禽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 22.不自主排粪称为(C).
A.便秘
B.腹泻
C.排粪失禁
23.对病毒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的有效药物是(B).
A.5%来苏尔
B.5%苛性钠
C.20%漂白粉
24.80~100℃(A)小时可以杀死一般细菌。
A.1
B.2
C.3
25.猪丹毒的潜伏期最短时间为 A 天,猪瘟潜伏期最短时间为(A)天。
A.1 天、两天
B.1 天、1 周C.3~5 天、1 周26.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A)为主的方针。
A.预防
B.检疫
C.监督
27.过氧乙酸对细菌、病毒有效,既可作环境消毒用药,又可作(B)消毒用药。
A.创伤
B.食品车间
C.黏膜
28.疫点、疫区、受威胁地区和封锁的解除,由(A)宣布。
A.原决定机关
B.当地畜牧局
C.省级畜牧局
29.禁止经营的动物是(B)动物。
A.疫区内易感
B.疫区内所有
C.疫区内非易感
30.口蹄疫感染(A).
A.偶蹄兽
B.单蹄兽
C.禽类
三、简答题(选 5 题,每题 10 分)
1.如何识别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1)传播快、死亡率高。
(2)头肿、流泪,冠、肉垂呈紫黑色。
(3)腿、趾水肿,脚鳞出血。
(4)发现上述可疑症状的禽类,经国家禽流感实验室诊断,结论由农业部公布。
2.如何处理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1)发现可疑疫情,立即向当地兽医管理部门报告。
(2)对疫点周围 3 公里范围内所有的禽类进行扑杀,对人、牲畜、车辆限制流动。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3)对疫区周围 5 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实施紧急强制免疫,对疫区周围 10 公里范围内活禽市场
强制关闭。
3.如何预防禽流感?
答:(1)所有禽类必须注射禽流感疫苗。
(2)对禽舍、粪便及时进行消毒。
(3)提倡集约化饲养和圈养。
(4)鸡、鸭、鹅、猪等动物不能混养。
(5)注意自身防护,搞好环境卫生。
4.在防疫过程中,暂不应防畜禽包含那些?如何认定?怎么防疫?
答:(1)暂不应防畜禽包含:患病、怀孕、刚购进 2 周内的畜禽。
(2)认定程序:防疫台帐上要有户主签字,并注明原因。
(3)防疫步骤:暂不应防原因消失后 20 日内,应完成防疫工作。
5.染病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才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1)特种病源微生物的感染。
(2)易感动物的存在。
(3)适当的传播途径。
6.运输疫(菌)苗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运送中防止高温、暴晒和冻融,气温 8℃以上需加冰。
(2)送到后立即转入冷库、冰柜、冰箱内。
7.村级防疫员职责有哪些?
答:(1)搞好服务范围内的动物免疫注射工作。
(2)及时、完整填写好服务范围内的动物免疫档案工作。
(3)搞好服务范围内的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4)搞好服务范围内的畜禽舍消毒工作。
(5)主动收集疫情动态,搞好疫情测报工作。
(6)其他相关的动物防疫工作。
8.“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该三联苗可以预防该三种疫病,在使用时既要考虑该疫苗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 3 种传染
病的特点。
(1)严格用瓶签标明的稀释液体进行稀释。
(2)在 0℃以下保存,气温在 8℃以上时带冰运输和使用。
(3)疫苗稀释后 4 小时内用完,否则弃去。
(4)其中丹毒、肺疫是活菌,注苗前后一周内不能使用抗生素。
(5)按全国统一的两个程序操作。即仔猪 35 日龄一次注苗,母猪空怀注苗,每年 2 次,公猪
一年一次注苗。或仔猪 25 日、65 日龄各注苗一次,母猪空怀注苗,每年一次,公猪一年一次。
9.为什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答:第一,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
第二,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
第三,促进养殖业发展。
第四,保护人体健康。
10.规模养殖场(猪场、禽场)的防疫制度有哪些?
答:防疫制度主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
(1)严格执行本场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2)搞好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营养均衡。
(3)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驱蚊蝇、灭鼠等工作。
(4)定期驱虫(体内外寄生虫)。
(5)粪便堆积指定位置,作生物学处理。
(6)进出圈舍大门要消毒换衣,无关人员拒绝参观。
(7)技术人员注意每年流行病,并作出相应的防疫(治)措施。
圣 才 学习网
w w w.1 0 0 x u e x i.c o m
中 华 工 程 资 格 考 试 网
w w w.1 0 0 g c z g.c o m 11.规模场的主要免疫程序有哪些?
答: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已发生过的流行病进行免疫,有些未发生的传染病不宜进行免疫(例 圆环病毒)。
以淮阴区种猪场免疫程序为例:
(1)2 月份防乙型脑炎苗。
(2)3 月份后备公猪防“三联苗”。
(3)4 月份防伪狂犬、口蹄疫苗。
(4)5 月份防链球菌苗。
(5)9 月份再注防“三联苗”。
(6)10 月份防伪狂犬、口蹄疫、胃肠炎腹泻二价苗。
(7)仔猪断奶时,仔猪、母猪同时防“三联苗”。
(8)仔猪售前注射链球菌苗。
第四篇: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安定区位于**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2001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定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在农村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城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定区环保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安定区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安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发展的历程
(1)大力宣传基本国策,唤醒全区城乡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从70年代开始,全区环保事业走上了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安定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0年代遍地清水,80年代水质变化,90年代污染加剧,2000年后河道变黑,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以宣传教育为起点,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唤醒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同时,安定区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逐步产生,并正式走进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开辟了全区环境保护新的征程。
(2)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安定环保机构不断加强。30多年来,我区环保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六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6年在原**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保护股,到1988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站设立环境保护股,再到1991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9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察队、2002年更名为原**县环境监察大队,直至2005年升格为**市安定区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原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安定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承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832.45(绝对量)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5.33(绝对量)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定区环保局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逐一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9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2%,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2)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区环保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对内官、香泉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和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的饮用水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大对九华沟、响河、花岔、赵家铺、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从而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3)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者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关川河流域污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区进一步树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为保障全区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认真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园和绿色单位、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
3、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安定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我区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总的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当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思想。现在各乡镇都在下力气抓区域开发建设,这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擅自建办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项目,仍想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在是得不偿失。有的厂区与居住区相互交杂,经常引起厂群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一些难治理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少数企业领导头脑中,环境保护这根弦还绷得不紧,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认识问题,环保工作就会滑坡。
(2)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对于水污染问题,老百姓对关川河流域有个形象的描述,称之为**、臭河,这说明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及KTV歌舞厅、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噪声也已成为严重扰民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明显增多。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率还不高,部分生活污水只是采取简单处理,而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进入河道;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企业治污设施各自为政,生产废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4)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环境监控的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对小企业管理还不到位。这些企业虽单个排污量不一定很大,但由于企业分布散、数量多,累计污染负荷就非常惊人。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但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相对薄弱,很难保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变质;二是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三是滥用饲料添加剂,不仅使肉蛋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性激素物质的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五是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六是秸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七是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二、做好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加大投入,为区域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安定,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安定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安定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近年来,我们虽然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能源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原有治污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城市环境,也污染了农村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基层县乡两级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安定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
3、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
4、建立补偿机制,激励开展区域环保工作。建设生态县(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专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我国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达51.1亿吨,树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3吨。我国通过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较大贡献,而我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们是在勒紧裤袋做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西部贫困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区域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第五篇: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对策
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切实落实动物防疫工作,避免动物疫情爆发,而且还能够推动当地动物防疫技术的改善和优化。文章结合贵定县的基本状况,对其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推动当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基动物防疫技术;基层;推广;现状;对策
作为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是该体系中的基层机构,而村级动物防疫是对动物防疫体系的补充,是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直接操作人员。是作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基础,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切实落实动物防防疫工作,避免动物疫情爆发,而且还能够推动当地动物防疫技术的改善和优化。近些年来,部分动物疫病表现出高发、多发的特点,不但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对人身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还影响了农民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威胁。所以,当前面临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所以必须加强建立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确保基层动物防疫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一、基本状况
贵定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国土总面积1631平方公里。全县辖属8个镇、12个乡、95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约30.4万,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3.57%。目前,贵定县已经分别在昌明镇、城关镇、新巴镇、旧治镇、盘江镇及沿山镇和定东乡、都六乡、新铺乡、铁厂乡、岩下乡、巩固乡、猴场堡乡、马场河乡、窑上乡、洛北河乡及定南乡等乡(镇)建立了基层畜牧兽医站。近些年来,贵定县政府积极开展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将相关文件下发到镇、乡等基层部门。因此,基层动物防疫技术的推广工作也逐渐的提上日程,并且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二、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现状
1.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偏低。目前,贵定县从事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大多数原来的乡镇兽医,工作人员倾向于老龄化,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并且专业技术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由于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的薪水较低,工作的环境条件较差,并且工作量较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影响了工作队伍的更新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2.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动物监测、防疫工作、防疫体系、防疫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经费等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多数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仪器设备比较陈旧,防疫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影响着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由于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只有当发生疫情时,相关政府部门才会划拨专项应急资金,同时由于乡镇一级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导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比较混乱,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
3.基层防疫工作量大。目前,农村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养殖模式――规模小、数量多和分散养,大多数养殖户的家畜数量都比较小,分散在乡镇的各个村,分布非常不集中,从而导致基层免疫技术推广工作量非常大,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同时,由于养殖户会根据当地当年的市场行情来决定饲养家畜种类,会随时买卖家畜,家畜的饲养周期比较短,而且也不稳定,从而导致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难以及时、有效、精准的掌握家畜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4.防疫措施不到位,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大部分饲养场中,没有完全有效的隔离养殖区、隔离区、生活区,同时饲养场也缺乏专用消毒通道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病患家畜及其粪便、分泌物处理方法方式非常不规范,甚至随意丢掉病死家畜,不但污染了当地环境,而且还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随意堆放或处理家畜粪便,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蚊虫泛滥,不但给动物疫病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机会,而且还非常不利于当地生活和畜牧业发展。另外,养殖场所使用的饲料、消毒药品及动物疫苗等也非常混乱,药品名称、使用次数及使用记录也非常地不完整,尤其是免疫标识发放数量和家畜的出栏数量不一致。以上问题均不利于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基层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的对策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强化动物防疫技术专业培训主要是提高养殖场的防疫意识、法律意识,强化村镇防疫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相关法律法规等不断提高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组织学习先进养殖户典型案例,提高家畜养殖技术能力和疫病防控能力,从而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应当提高基层工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养老机制,不但能够有效的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为工作队伍注入新鲜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基层防疫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设置专项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县、镇各级政府应重视建设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断改进和健全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立固定县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在各乡镇设立兽医门诊,保证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同时,县、镇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当地养殖业,推行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改变传统的分散单干、整村推进及自行免疫的传统模式,努力发展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式的养殖区。
3.强化免疫标识管理。将免疫标识管理落实到动物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虽然加大了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能够提高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及时、有效、进准的掌握动物免疫监测和流通现状,这对于动物疫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切实做好免疫标识管理的各项工作,动物防疫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动物监管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从而积极地推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顺利的开展。
4.政府加强重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不但关系着动物能否健康生长,而且也关系着当地畜牧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平稳的发展,因此县、镇(乡)政府应该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作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县、镇(乡)政府应当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同时深入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实地调查和研究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充分掌握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状况,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县、镇(乡)政府应该量化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强化落实基层动物防疫的各项具体措施,签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建设细致、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保证落实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各项措施,并有效结合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站开展基层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孝木,莫兴虎,姜艳,等.黔东南州动物防疫工作新模式探索[J].贵州畜牧兽医,2015,39(5):45-47.[2]杨梅,赵孝木,姜艳,等.黔东南州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15,39(4):37-38.[3]张华,张双翔.贵州动物疫病监测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