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1前言
先进的设备能够克服人工难以应对的施工难题,促进企业生产收益的提高,有效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我国经济的崛起,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革新,带动了工程机械设备在我国各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施工企业也迎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加强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施工工作能否稳定有效的开展,同时对企业经济也存在巨大影响。因此,近年来各企业正逐渐加大力度,加强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
2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争相购进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以促进企业工程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大量应用也为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能够有效地延长设备使用周期,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安全。还可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工作进度的加快,工程质量的提升。另外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还可以节省企业施工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趋势,持续稳定的发展[1]。
3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
由于部分企业仍未认识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缺乏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更没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才。又或者部分企业确实组建了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没有贯彻落实设备管理工作,所以造成了工程机械设备处置混乱的局面。施工人员也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对设备的数量、质量、使用状态以及故障原因等情况都没有详细的记录和管理,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施工进度,还会为企业带来没有必要的经济损失[2]。除此之外,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环节,部门企业也没有完善相应的管理条例,维保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机械设备老化,使用周期缩短,设备功能难以有效实现,增加企业运行成本,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当中造成人员伤亡。还有的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设备维修人才,当机械设备出现问题,维修人员往往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或维修经验不足等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设备问题,频繁更换设备元器件,不仅加大维修成本,机械设备也没能得到根本性修复。还有大部分企业不肯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投入大量资金,无法引进优秀的设备管理人才,不愿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换代升级,一味墨守成规,导致企业发展难以跟随时代发展步伐[3]。
4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
4.1完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施工项目中应用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其根本工作就在于要让企业意识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工程进度的加快、工程质量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然后企业要围绕于这些管理目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实用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然后选拔专业的设备管理人才,组建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专职负责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内部,应明确划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然后要建立设备档案,将企业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细致、严谨的资料统计,包括设备的生产年限、设备编号与规格、设备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还要记录设备每日的使用情况、故障原因、检修结果等,以便出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贯彻落实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此外,企业还要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邀请设备管理专家向设备管理人员指导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设备维护常识,让管理成果出色的员工向大家分享管理与维护经验,进一步促进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质量的提升[4]。
4.2加强工程机械设备检修工作
对工程机械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可以及时排查设备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周期,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减少工程运行成本。因此,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要了解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特点,针对不同设备的不同特性规划针对性的检修方案,定期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使用性能,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如果在检修工程当中,发现设备安全隐患,应立即通知维修人员赶到现场,在维修过程当中,要细心观察设备状态与现象,在维修工作结束后,详细记录维修流程,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助于日后相似设备问题的解决。在不断的发现设备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反思,然后对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创新,完善设备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企业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5]。
4.3优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模式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到一起,尽大限度地利用工程机械设备,创造企业经济利润。企业应对设备经费进行合理规划,在工程项目当中,分析研究不同设备所具备的不同性能特点,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工程进度的如期进行。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将淘汰掉的旧设备转让或出卖,转而购买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竞争实力。在此过程中,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改进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5结语
各企业应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针对现有问题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成立专职设备管理机构,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价值。科学有效地管理工程机械设备,能够确保企业的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效率,维护企业经济利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博.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03):131.
[2]秦希宏.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居业,2015,08(08):140~141.
[3]刘英莉.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06):215~216.
[4]黄仁宗.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3(03):125~126.
[5]李阳春.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6,07(07):191~192.
第二篇: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
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又称设备工程(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质上,设备管理研究设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疲劳、腐蚀等性能劣化,从而需要检测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工艺性;价值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的价值和维护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减少,重点研究设备价值的转移和资金的补偿、维修费用的经济
性、新设备投资与设备技术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等。因此,设备管理是研究领域十分惯犯,得到迅速发展的应用科学,并与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 3 —
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
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设备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事后维修时期
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坏了以后再修,由于设备结构简单,设备的维护与修理不需要专门技术,修理费用也较低,因此,机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修理费用不断增加,— 6 —
设备修理需要有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修理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2.预防维修时期
20实际50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摸查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减产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
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
(1)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2)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关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3)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
(4)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只能职能分工的应县,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的只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后勤学
20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 C 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学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
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响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而后勤职员的主要内容有:测试和辅助设备、备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和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基本设备和后勤职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因此,可以把后勤学看作是为了保证一个在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而经济的职员,而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
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及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修保养、改造和更新等)机能的管理学;⑤关于设计、使用效果、费用信息反馈的管理学。(3)全员生产维修
1971年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可靠性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了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它是全员参加的,以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制度。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是使设备的综合效能最大;②建立包括设备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③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设备使用、维修部门等;④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员工的全体人员都参加;⑤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与管理。
TPM、Terotechnology和Logistics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的L C C,但他们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分配却是不同的。Logistics的具体目标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制造的产品、系统规划、信息和设备。Terotechnology只针对设备(有效资产),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技术公司和设备用户,而TPM只针对设备用户。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设备管
理水平已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展开,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1.从体制上分析
缺乏健全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一些国有企业,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上与罚款相当,工作方式简单,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许多企业习惯于自己维修,国企中普遍存在高级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当企业花费大量自己培训出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民营、三资企业以高收入、高待遇挖走他们,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从企业组织机构上分析
(1)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我公司是职能型组织机构,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其效率与组织目标是否明确、环境是否稳定、企业规模大小有关。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当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主要症结,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等部门的指示和工作知道,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企业组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组织是一种执行型组织,缺乏灵活性,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了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只有与职责有关的能力能得到利用,并且规定了员工的发展模式,如操作人员只管如何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修好设备;设备管
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各自只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单一的工作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及全面发展。
3.设备资产作用与地位的分析
(1)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护和维修管理、改造与更新管理、备件管理和事故管理,注重了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我公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2)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公司没有有关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仅仅是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作过程的分析
(1)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太多局限于具体的事务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如在企业中全寿命周期理论仍停留在认识上,综合管理仍只是一种思想,设备维修仍以经验为主,对故障预测、诊断、维修
— 11 —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不多。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主要原因。
(2)设备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设备管理的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曾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是而后被管理效率和水平。
5.维修体制上的分析
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方式单一,预知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致使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的维修质量不高,缺乏推广应用高新维修技术的紧迫感,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本文
将从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实现设备管理的目标。
(一)转变管理理念。设备在企业中的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是设备管理有“部门管理”向“法人管理”的转变;第二,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竞争观念转变,从竞争走向合作,不仅在企业之间,更重要的是首先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组组织结构。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任何企业实施起来都有很多困难,必须依托社会化服务网络。所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对设备全过程包括设备投资管理、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管理、设备管理及各种专业管理进行修管分流、主次剥离、简化整合。对企业不具优势的部分逐渐与母体脱离,加入相应的联盟组织或服务网络。同时,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代替单一职能结构,强化现场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生产流程的规范化设备管理模式。其基本原则为:第一,以产品的是恒产系统寿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追求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第二,以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强化设备现场管理。为实现生产系统的目标,必须有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动力、质量、工艺、安全、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有效协作,同时按区域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现场团队,对多变的市场
需求做出敏捷反应,确保产品生产需要和现场设备高效、经济、安全运转。
(三)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1.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及所遵循的原则 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
(1)从传统管理向现代设备综合管理转变。(2)从现场设备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3)机台操作者是设备最直接的管理维护者。(4)及时控制和消除设备隐患。
(5)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完好是技术维修的中心职责。(6)设备的不断改良改进是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遵循的原则:(1)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
(2)遵循TPM全员设备管理的原则。(3)以过程预防为重心的原则。2.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首先,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其次,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第三,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缺陷,按PDCA维护,持续改进提升设备性能。
(1)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
首先设备零故障管理是建立在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方法,必须培育适应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型团队;塑造工作态度,承认能力差别,但要求做出你最好的;造就企业人才,创造员工前程;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等多种途径,造就每位员工的“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
(2)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建立响应的标准体系。应包括:①技术基准、标准规范化;②管理方法标准化;③行为动作标准化;④时间系列标准化;⑤工作秩序标准化;⑥环境礼仪标准化;⑦标志标准化。这些标准囊括设备前期、使用期、后期等各方面工作标准,并建立各类响应的管理台帐,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标准的指定、执行、检查、考核)。
(3)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策略
设备的维修策略就是要解决“何时修、如何修”的问题。设备维修策略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辅之按状态维修,同时实施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企业应针对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维修策略,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请建立各类设备的维修模型(注意:随着管理和技术的先进,维修模型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各种设备的维修模型是动态的)。
(4)强化设备的缺陷管理
设备存在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早期发现设备缺陷,分析出正
确的是设备缺陷趋势,在设备的缺陷成为设备故障之前,通过采取适时适当的检修消除缺陷,使设备缺陷不成为设备故障和事故。工作重点是: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消除缺陷。
(5)建立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防护网
“设备零故障管理”要求对设备,尤其是关键是设备建立五层防护网:
①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通过日常点检,一旦发现异常,除及时通知专业点检人员外,还能自己排除异常,进行小修理,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网。
②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主要依靠五官或借助某些工具,简易仪器实施点检,对重点设备实行倾向检查管理,发现和消除隐患,分析和排除故障。这是第二层防护网。
③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及精度测试检查。在日常检查,定期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定期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精密检查、测定、调整和分析。这是第三层防护网。
④设备故障诊断。是一种在运转时或解体状态下,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帮助专业点检员作出决策,防止故障事故发生。这是第四层防护网。
⑤设备维修。通过上述四层防护网,可以摸清设备的规律,减缓劣化进度和延长设备的寿命。但对设备故障的消缺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故障,就要维修。维修质量由直接影响设备的劣化进度,因此一支维修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和一套完善的维修标准和管理制
度是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第五层防护网。
(6)加强事故故障管理
设备事故故障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抢修或处理,尽快恢复生产,并按公司的事故管理办法处理,坚持事故故障原因和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故障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止和处理故障(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对涉及功能、精度要求的设备发生事故故障时经检修恢复后,应对设备的功能,精度或产量(速度)进行能力验证。
强化重复故障(事故)管理,专业点检员是重复故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人。
总结:设备管理总的发展趋势是向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即设备管理集成化、全员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设备要素市场化、信息化。这一全局性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只有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第三篇: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安定区位于**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2001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定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在农村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城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定区环保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安定区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安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发展的历程
(1)大力宣传基本国策,唤醒全区城乡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从70年代开始,全区环保事业走上了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安定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0年代遍地清水,80年代水质变化,90年代污染加剧,2000年后河道变黑,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以宣传教育为起点,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唤醒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同时,安定区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逐步产生,并正式走进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开辟了全区环境保护新的征程。
(2)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安定环保机构不断加强。30多年来,我区环保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六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6年在原**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保护股,到1988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站设立环境保护股,再到1991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9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察队、2002年更名为原**县环境监察大队,直至2005年升格为**市安定区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原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安定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承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832.45(绝对量)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5.33(绝对量)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定区环保局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逐一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9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2%,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2)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区环保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对内官、香泉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和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的饮用水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大对九华沟、响河、花岔、赵家铺、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从而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3)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者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关川河流域污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区进一步树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为保障全区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认真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园和绿色单位、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
3、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安定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我区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总的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当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思想。现在各乡镇都在下力气抓区域开发建设,这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擅自建办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项目,仍想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在是得不偿失。有的厂区与居住区相互交杂,经常引起厂群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一些难治理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少数企业领导头脑中,环境保护这根弦还绷得不紧,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认识问题,环保工作就会滑坡。
(2)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对于水污染问题,老百姓对关川河流域有个形象的描述,称之为**、臭河,这说明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及KTV歌舞厅、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噪声也已成为严重扰民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明显增多。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率还不高,部分生活污水只是采取简单处理,而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进入河道;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企业治污设施各自为政,生产废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4)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环境监控的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对小企业管理还不到位。这些企业虽单个排污量不一定很大,但由于企业分布散、数量多,累计污染负荷就非常惊人。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但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相对薄弱,很难保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变质;二是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三是滥用饲料添加剂,不仅使肉蛋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性激素物质的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五是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六是秸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七是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二、做好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加大投入,为区域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安定,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安定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安定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近年来,我们虽然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能源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原有治污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城市环境,也污染了农村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基层县乡两级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安定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
3、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
4、建立补偿机制,激励开展区域环保工作。建设生态县(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专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我国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达51.1亿吨,树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3吨。我国通过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较大贡献,而我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们是在勒紧裤袋做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西部贫困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区域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第四篇: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
一、XX财务管理现状
二、XX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三)财务控制薄弱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五)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六)财务危机的陷阱凸现
三、解决XX财务管理中存在现状的对策
(一)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
风险
1.应以对投资方式为主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二)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
个职能部门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
3.加强财产控制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5.保持财务资料的完整
(三)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负债结构
优化资产结构
优化投资结构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发现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善于结合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状;对策
一直以来物理都是一门比较受重视的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学好物理并不容易,因此,在物理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从新课改出着眼,制定出新时期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新课改的促使之下,使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步步提升。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时也不能放开手脚进行创新。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1物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教材也在进行着更新,不同的地区所采用的物理教材也不同。众多的物理教学版本中,每本教材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每一版本的教材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大多数的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仍然有限,物理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丰富。
1.2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是围绕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授课时,教师压迫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而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能让学生自己进行物理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1.3教学模式单调:在当今的物理课堂上,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仍然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单调的讲授法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单一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2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丰富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的制定上,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使物理教材变得更加丰富,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材的更新必然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一些教学内容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授课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的操作和体验。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围绕学生展开。只有教师形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安排,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自己的参与过程中认识到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物理知识越来越丰富,物理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2.3做好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得到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必须进行变革。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转变,把“重结果”的教学转变到“重过程”上来,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激活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
2.4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生活情境教学法为例。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目,在进行抽象物理知识的学习时,如果教师能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从生活中去观察、总结、验证物理知识,一定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带花纹的轮胎”、“鞋底的花纹”为例进行知识的解释。在学习“电”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把电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再如实验教学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并发挥出物理实验的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实验进行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吸引,让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能够把物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孙金林.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4)
[3]刘爱玲.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