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时间:2019-05-13 23:3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

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1年4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7次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规范审判人员的诉讼回避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关系的;

(五)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本规定所称近亲属,包括与审判人员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第二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发现审判人员违反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三)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受托人报销费用的;

(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索取、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六)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第三条 凡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但是,经过第二审程序发回重审的案件,在一审法院作出裁判后又进入第二审程序的,原第二审程序中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第四条 审判人员应当回避,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应当决定其回避。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以及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的姓名、职务等相关信息。

第六条 人民法院依法调解案件,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以及主持调解工作的审判人员及其他参与调解工作的人员的姓名、职务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规定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八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所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代理诉讼或者进行辩护的除外。

本条所规定的离任,包括退休、调离、解聘、辞职、辞退、开除等离开法院工作岗位的情形。

本条所规定的原任职法院,包括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曾任职的所有法院。

第九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不得担任其所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第十条 人民法院发现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的,应当责令其停止相关诉讼代理或者辩护行为。

第十一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认为审判人员有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并将相关意见反馈给举报人。

第十二条 对明知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规定情形不依法自行回避的审判人员,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分。

对明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具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情形之一,未责令其停止相关诉讼代理或者辩护行为的审判人员,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分。

第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审判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本规定所称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是指审判人员以外的在编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 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和执行员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规定,但不属于本规定第十三条所规定人员的,不适用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

第十五条 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法发〔2000〕5号)即行废止;本规定施行前本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2011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

为了规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确认身份关系的;

(三)确认收养关系的;

(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陈述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的有关情况,保证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人民法院在审查中,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陈述或者补充证明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第八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条 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将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的调解员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参照本规定办理。人民法院立案后委托他人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司法确认,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9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7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保障和规范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进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

(一)涉及群体利益的;

(二)涉及公共利益的;

(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

(四)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

第二条 第一审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进行。

人民法院征得前款规定的当事人同意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审判案件的,视为申请。

第三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决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后应当明确告知本规定第二条的当事人,在收到通知五日内有权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

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的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本规定的,应当组成有人民陪审员参加的合议庭进行审判。第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七日前采取电脑生成等方式,从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人民陪审员。

第五条 特殊案件需要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范围内随机抽取。

第六条 人民陪审员确有正当理由不能参加审判活动,或者当事人申请其回避的理由经审查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重新确定其他人选。

第七条 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评议案件时,有权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发表意见,并独立行使表决权。

人民陪审员评议案件时应当围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充分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 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先由承办法官介绍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审查判断证据的有关规则,后由人民陪审员及合议庭其他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审判长最后发表意见并总结合议庭意见。

第九条 人民陪审员同合议庭其他组成人员意见分歧,要求合议庭将案件提请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人民陪审员提出的要求及理由应当写入评议笔录。

第十条 人民陪审员应当认真阅读评议笔录,确认无误后签名;发现评议笔录与评议内容不一致的,应当要求更正后签名。

人民陪审员应当审核裁判文书文稿并签名。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

(2009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9次会议通过)

为了进一步加强合议庭的审判职责,充分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合议庭全体成员平等参与案件的审理、评议和裁判,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第二条 合议庭由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或者人民陪审员随机组成。合议庭成员相对固定的,应当定期交流。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应当从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

第三条 承办法官履行下列职责:

(一)主持或者指导审判辅助人员进行庭前调解、证据交换等庭前准备工作;

(二)拟定庭审提纲,制作阅卷笔录;

(三)协助审判长组织法庭审理活动;

(四)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制作审理报告;

(五)案件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受审判长指派向审判委员会汇报案件;

(六)制作裁判文书提交合议庭审核;

(七)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

第四条 依法不开庭审理的案件,合议庭全体成员均应当阅卷,必要时提交书面阅卷意见。

第五条 开庭审理时,合议庭全体成员应当共同参加,不得缺席、中途退庭或者从事与该庭审无关的活动。合议庭成员未参加庭审、中途退庭或者从事与该庭审无关的活动,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当纠正。合议庭仍不纠正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休庭,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庭审笔录。

第六条 合议庭全体成员均应当参加案件评议。评议案件时,合议庭成员应当针对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结果以及诉讼程序等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必要时,合议庭成员还可提交书面评议意见。

合议庭成员评议时发表意见不受追究。

第七条 除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外,合议庭对评议意见一致或者形成多数意见的案件,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下列案件可以由审判长提请院长或者庭长决定组织相关审判人员共同讨论,合议庭成员应当参加:

(一)重大、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案件;

(二)合议庭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有重大分歧的案件;

(三)合议庭意见与本院或上级法院以往同类型案件的裁判有可能不一致的案件;

(四)当事人反映强烈的群体性纠纷案件;

(五)经审判长提请且院长或者庭长认为确有必要讨论的其他案件。

上述案件的讨论意见供合议庭参考,不影响合议庭依法作出裁判。第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应当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并逐步增加审理案件的数量。

第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合议制落实情况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岗位绩效考评体系。考评可采取抽查卷宗、案件评查、检查庭审情况、回访当事人等方式。考评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议庭全体成员参加庭审的情况;

(二)院长、庭长参加合议庭庭审的情况;

(三)审判委员会委员参加合议庭庭审的情况;

(四)承办法官制作阅卷笔录、审理报告以及裁判文书的情况;

(五)合议庭其他成员提交阅卷意见、发表评议意见的情况;

(六)其他应当考核的事项。

第十条 合议庭组成人员存在违法审判行为的,应当按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追究相应责任。合议庭审理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议庭成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对法律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二)因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三)因新的证据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四)因法律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五)因裁判所依据的其他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六)其他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第十一条 执行工作中依法需要组成合议庭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9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1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依法维护诉讼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受诉人民法院违反级别管辖规定,案件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并在受理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一)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二)异议成立的,裁定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第二条 在管辖权异议裁定作出前,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受诉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撤回起诉裁定的,对管辖权异议不再审查,并在裁定书中一并写明。

第三条 提交答辩状期间届满后,原告增加诉讼请求金额致使案件标的额超过受诉人民法院级别管辖标准,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请求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一条审查并作出裁定。

第四条 上级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将其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作出裁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定。

第五条 对于应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不得报请上级人民法院交其审理。

第六条 被告以受诉人民法院同时违反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规定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定。

第七条 当事人未依法提出管辖权异议,但受诉人民法院发现其没有级别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第八条 对人民法院就级别管辖异议作出的裁定,当事人不服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定。

第九条 对于将案件移送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裁定,当事人未提出上诉,但受移送的上级人民法院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

第十条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的规定,应当作为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的依据。

第十一条 本规定施行前颁布的有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

若干规定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日期】20000131 【实施日期】20000131

为确保司法公正,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现就审判人员执行回避制度及有关问 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 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及姻亲关系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 弟姐妹关系的;

(五)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 处理的。

第二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 要求回避,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一)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

(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 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三)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 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

(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 的各项活动的;

(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 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 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第三条 凡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 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

第四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 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后,担 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 响公正审判而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本院离任人员担 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代理诉讼 或者进行辩护的除外。

第五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担任其所在法 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第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或者根据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举报,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经核查属实,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七条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认为审判人员有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可 以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及 时处理,并将有关意见反馈举报人。

第八条

审判人员明知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规定情形之一,故意不依法 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依照《人民 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处分。

审判人员明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具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情 形之一,故意不作出正确决定的,参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 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审判人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 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本规定所称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是指法院中占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

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的回避问 题,参照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内容执行。

执行员在执行过程中的回避问题,参照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内容执行。

第三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中英文-westlaw

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Withdrawal System by Judicial Officers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 Promulgating Institution: Supreme People's Court Document Number: Fa Fa [2000] No.5 Promulgating Date: 01/31/2000 Effective Date: 01/31/2000 Validity Status: Valid 颁布机关: 文

号: 颁布时间: 实施时间: 效力状态: Text 最高人民法院 法发[2000]5号 01/31/2000 01/31/2000 有效

正文

In order to ensure the justice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ganic Law of the People's Court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Civil Procedure Law,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the relev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thdrawal system by judicial officers are hereby specified as follows:

为确保司法公正,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现就审判人员执行回避制度及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Article 1

Where judicial officers are involved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y shall voluntarily withdraw from the case, and the parties and their statutory agents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demand their withdrawal:(1)The judicial officers ar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lineal relatives by blood, collateral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 or relatives by affinity;(2)Judicial officers themselves or their close relatives have an interest in a case;(3)They have served as witnesses, expert witnesses, inspectors, defenders, or agents ad litem to the case;(4)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judicial officers and the agents ad litem to the case involve spouses, parents, children, or siblings;and(5)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dicial officers and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involve other interests likely to affect the impartial handling of the case.第一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五)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Article 2

Where judicial officers are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any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or any of their statutory agents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apply orally or in writing for their withdrawal, provided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utory agent shall provide relevant evidential materials:(1)The judicial officers meet on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any of their agents or defenders privately without approval;

(2)The judicial officers recommend or introduce agents or defenders to any of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introduce lawyers or other personnel to handle the case;

(3)The judicial officers accept property or other benefits from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from their entrusted persons, or require the parties or their entrusted persons for reimbursement of expenses;

(4)The judicial officers accept treats from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the entrusted persons, or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with their expenses paid by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the entrusted persons;or

(5)The judicial officers borrow money, vehicles, communications tools, or other articles from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their entrusted persons, or accept benefits offer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case or their entrusted persons in terms of purchasing commodities, home improvement, or any other benefits.第二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回避,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一)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

(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三)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

(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Article 3

Any judicial officer who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trial of a case in any trial and adjudication procedure shall not participate in the trial of the same case in any other procedures.第三条

凡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

Article 4

Where any of the judicial officers or other personnel of a people's court act as an agent ad litem within two years after leaving their post, the people's court shall not approve such acting;where, beyond two years after leaving their post, any of the judicial officers and other personnel of a people's court act as an agent ad litem in a case tried by the court where they formerly held post, and the other party concerned believes that it might affect the impartial trial of the case and raises an objection, the people's court shall uphold such objection and shall not approve such person to act as the agent ad litem except where such person is a close relative or guardian of the party that he or she represents.第四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后,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本院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者进行辩护的除外。

Article 5

A people's court shall not approve any of the spouses, parents, or children of the court's judicial officers and other personnel to act as agent ad litem or defender in the cases tried by the court.第五条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Article 6

Where a people's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finds, or believes, on the basis of report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or their agents ad litem, that the trial conducted by the people's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violates any of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s 1 to 3 of these Provisions, and the violation is verified, the people's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shall make a decision to cancel the original judgment and to remand the case to the people's court of original instance for a new trial.第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或者根据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举报,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经核查属实,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Article 7

Where any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or any of their agents ad litem believes that a judicial officer violates these Provisions, the party or the agent ad litem may report the violation to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r any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 of the court.The department accepting the report shall handle the case in a timely manner, and give the reporter a feedback on the relevant opinions.第七条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认为审判人员有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将有关意见反馈举报人。

Article 8

Where a judicial officer is clearly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any of the circumstances set forth in Articles 1 to 3 in these Provisions, but intentionally fails to voluntarily withdraw from a c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r to make a withdrawal decision for an application for withdrawal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withdrawal, the judicial officer shall be subject to penal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ary Measures for the Trial of People's Courts(Trial).Where a judicial officer is clearly aware that the agent ad litem and defender has any of the circumstances set forth in Articles 4 and 5 in these Provisions, but intentionally fails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the judicial officer shall be subject to penal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icle 24 of the Disciplinary Measures for the Trial of People's Courts(Trial).第八条

审判人员明知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三条规定情形之一,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处分。

审判人员明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具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故意不作出正确决定的,参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Article 9

For the purposes of these Provisions, judicial officers shall mean presidents, vice presidents, members of judicial committees, chief judges, vice chief judges, judges, and assistant judges of people's courts at all levels.Other personnel of a people's court shall mean the personnel that are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The withdrawal of people's assessors, court clerks, interpreters or translators, judicial expert witnesses, or inspectors shall be implemen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concerning withdrawal of judicial officers.With regard to the withdrawal of persons in charge of the enforce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nforcement, the provisions on the withdrawal of judicial officers shall apply.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审判人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本规定所称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是指法院中占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

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的回避问题,参照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内容执行。

执行员在执行过程中的回避问题,参照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内容执行。

第四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多个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多个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为保障人民法院及时、有效地处理执行程序中多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财产参与分配问题,公平保护各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参与分配定义)

被执行人因金钱请求权而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变价处理过程中,被执行人的其他金钱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此执行程序,就被执行人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主张受偿分配的执行活动。

第二条(主持分配的执行法院)

参与分配由在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法院主持进行。在先查封、扣押、冻结为诉讼保全,且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由首先进入终局执行程序的法院主持分配,在先保全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交由主持分配的法院处理。

第三条(可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资格)

除在先保全财产且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外,其他债权人参与分配须取得执行依据。

对执行标的物依法享有担保物权或者其他优先权的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不以有执行依据或者起诉为限;执行法院经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现状调查后,应当通知已知的担保物权人或者其他优先权人参与分配。此类债权人下落不明的,应当采取公告的方式通知。公告的期间为30日,公告期限届满,视为已经通知。

对执行标的物有担保物权或者其他优先权的债权人因未收到通知而未参与分配的,可以请求撤销执行法院所为的清偿或者分配。

第四条(参与分配申请)

其他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主持分配的法院提出参与分配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权利证明文件。已经起诉且进行财产保全,但尚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还应当提供其诉讼已经受理及在先保全财产的证明。

同一被执行人的其他金钱债权人向主持分配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视为申请参与分配;向其他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他法院通知主持分配的法院的,或者在登记机关办理了轮候查封的,也视为参与分配申请。其他金钱债权人也可以自行向主持分配的法院另行申请。

第五条(申请参与分配的截止日期)

已经开始的执行程序中,只有一个申请执行人主张权利的,其他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截止日期,为执行价款支付给申请执行人的前一日,或者执行标的物因以物抵债而将产权转移给申请执行人的前一日。产权转移的时间以执行法院的裁定生效日期为准。

已经开始的执行程序中,已有多个申请执行人参与分配的,其他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截止日期,为分配方案首次送达各申请执行人之前一日。

其他债权人在前两款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参与分配的,视为放弃本次的参与分配,但可以就本次分配后的余额受偿。

第六条(追加查封和财产移交分配)

主持参与分配的法院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可以在所有参与分配的债权数额范围内,追加查封、扣押、冻结。

其他执行法院已经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在其已向主持分配的法院发出通知后,或者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已经向主持分配的法院申请参与分配后,应当移交给主持分配的法院进行统一分配。

第七条(分配顺序)

执行所得价款应当首先扣除参与分配的各债权人的执行费用,余额用于清偿债务。其中财产保全的费用应优先于其他执行费用扣除。

有担保物权人和其他优先权人参与分配的,其债权优先于普通债权受偿。数个担保物权和其他优先权同时存在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其受偿顺序。担保的债权未届清偿期的,在分配时应当优先预留其相应的份额。

普通金钱债权人的分配,按照各债权数额的比例平等分配。

第八条(涉及行政机关职权的案件)

在执行过程中,税务、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机关对执行标的物主张国家税收款、行政处罚款的,应当向主持分配的法院提出,由主持分配的法院按照参与分配程序和清付顺序作出决定。

第九条(刑事追赃)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属于被害人的款物即系赃款、赃物的,应当优先进行刑事追缴。

被执行人从赃款、赃物占有人处善意有偿取得的款、物,或者刑事被告人的钱、物,因投资经营而由被执行人占有、使用的,不属于赃款、赃物,被害人对该部分款、物主张权利的,按照普通金钱债权清偿。

第十条(罚款、财产刑)

对同一被执行人同时执行民事债权、行政罚款、司法罚款或者刑事罚金、没收财产的,民事债权优先受偿。

第十一条(已起诉的债权人的受偿数额)

已经起诉且在先保全但尚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应当以其诉讼请求的债权额为限参与分配。执行法院在分配时,应当将该债权人所主张的债权应受分配的数额予以提存,待该债权确定后再交付给该债权人。

前款债权人在分配终结后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其败诉,而其他参与分配债权人未受足额清偿的,所提存的款项应当追加分配给其他参与分配债权人;其他参与分配债权人已受足额清偿的,所提存的款项或

者余额部分应当分配给申请参与分配的截止日期之后提出参与分配申请的债权人。对剩余款项无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应当将该款返还被执行人。

第十二条(分配方案的形成)

执行标的物变价后,主持分配的法院应当制作书面分配方案,并于分配日期七日前送达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债权人与被执行人在收到方案后七日内未提出异议的,按照该方案分配。

债权人之间自行达成分配协议的,应当按照该协议方案进行分配。

第十三条(分配方案的内容)

分配方案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可供分配款项总额;

(三)债权总额、各债权人的债权额及各债权的性质、参与分配的依据;

(四)分配顺序及各债权受分配的比例和数额;

(五)分配方案制作及实施分配的日期;

执行员应当在分配方案上签字。

第十四条(对分配方案的异议)

参与分配的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中所列的债权数额及其利息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有异议,或者对分配方案涉及的无执行依据的债权是否存在及其数额多少、无执行依据的担保物权或者其他优先权是否成立及有效、分配的顺序是否合法等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分配方案后七日内向主持分配的法院提出。

第十五条(异议的审查与裁定)

对前条异议由执行机关内设的裁判机构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裁定驳回其异议;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裁定对分配方案进行调整。

异议人对前款裁定不服的,可以于收到裁定书后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并在60日内作出复议裁定。

在对异议的审查及复议期间,不得依分配方案进行分配。但对异议人无异议的部分,可以先行分配。第十六条(剩余价款及未受偿证明)

本次分配终结后,参与分配的债权人的债权未获得足额清偿的,主持分配的法院和其他执行法院应当就未获清偿的部分,向债权人发放债权未受清偿的证明。

分配终结后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债权人可持债权未受清偿证明再次申请参与分配。第十七条(对伪造债权等行为的处罚)

伪造债权申请参与分配,或者恶意提出参与分配异议,阻碍执行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施行 本规定自2004年月日起施行。以前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五篇:诉讼保全和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在长期的国家赔偿审判工作中,注意到有相当数量的司法赔偿案件,为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保全和执行行为引起。这些案件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带有普遍性,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有的还引起了国家赔偿和涉诉上访。以下就民事诉讼保全和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作出分析。

一、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查封、扣押财产不作认真清点、登记

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中,采取诉讼保全和执行措施,对相关财产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造具查封、扣押清单,详细记载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所在地、种类、数量等情况。有的法院对查封、扣押财产不作认真清点,不填写查封、扣押清单,或者查封、扣押清单上品种、数量以及成色、规格、单价等情况不具体、真实。由于查封、扣押财产情况不明,其真实价值无法确定,即使到国家赔偿环节也难以处理。这方面已有不少教训。例如:在查封瓶装酒时,仅在查封清单上记载“酒若干”,其数量、品种和价值无法确定。扣押邮册时,扣押清单仅记录邮册册数,而未对邮册中存放的各张邮票作具体清点、记载,而邮票多是物小价高。

2.查封、扣押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未及时送达协助执行通知

人民法院对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如车辆、船舶等)进行查封、扣押,应当通知有关产权登记部门不予办理该项财产的转移手续。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定的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人民法院查封、扣押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应当及时向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登记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防止被查封、扣押财产的物权变动。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法院向当事人发出了查封、扣押手续,却没有及时向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登记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致使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物权转移、变动,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经被拆迁户申请,法院对一在建楼房的门市实施查封并张贴封条,但未通知房屋登记部门,后作判决确认门市属其所有。而在诉讼过程中,另一被拆迁户也主张该门市属其所有,并到房屋登记部门办理了商品房预售登记证,明确其是受让人。致使法院判决和预售登记证内容冲突。

3.对查封、扣押的财产保管不善或疏于保管

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应对查封、扣押的财产履行监管职责;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宜由人民法院保管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被告、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不宜由被告、被执行人保管的,可以委托第三人或者原告、申请执行人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被查封、扣押财产的监管责任履行、保管人指定这一工作环节,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这一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查封、扣押手续上不明确谁负保管责任,待损失发生后,查封、扣押法院和当事人互相推卸保管责任。例如,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法院对其房产实施查封,将查封公告和封条张贴在房屋大门上,但未对屋内物品进行清点和监管。后来,该房多次发生被盗,损失产生。

4.对“经营性”财产,一律采取“死查封”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财产形式多样化,汽车、门市、煤矿、水电站等“经营性财产”大量涌现。人民法院在采取诉讼保全和执行措施时,只要继续使用对该财产的价值无重大影响的,一般应允许继续使用。有的法院在诉讼保全和执行中,工作简单机械,不视具体情况,一律采取“死查封”,不允许对该财产的正常使用和开展经营活动,致使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能实现市场和经济效益,财产价值降低,费用继续产生,损失不断扩大,令人痛心。例如,将正常营运的车辆予以扣押,禁止车主继续经营,长期存放,车辆报废。对煤矿实施查封,封堵煤洞,不允许生产,日常维护也无法进行,导致矿井垮塌,设备毁损,各种证照也不能申报,损失巨大。

5.处理财产未经依法评估、拍卖,或评估、拍卖有瑕疵

依法对财产进行委托评估和拍卖,以合法的评估、拍卖程序确定和实现标的物的市场价格,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司法公正的需要。评估、拍卖专业性极强,也十分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就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拍卖等工作,制定了专门规定。有的法院在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中不重视评估、拍卖,认为费时费力,而直接将标的物变卖、处理。有的不严格按照规定,在委托评估、拍卖的收案、选择专业机构与委托、监督协调以及结案上不规范,出现瑕疵评估和瑕疵拍卖,甚至评估、拍卖违法,工作十分被动。例如:对被执行人闲置的机器设备不经评估,直接当废品予以处理。对货车进行异地扣押,委托当地公路运输管理所作价格鉴定评估。但公路运输管理所不是合格的评估机构,委托评估行为违法。在委托评估、拍卖被执行人工厂房地产时,工作不细,未查实厂区内有变压器以及部分土地和搭建房屋未办证,而笼统委托,并予拍卖成功。买受人后来补办了土地证。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执行法院、评估公司以及拍卖公司,对究竟是整体执行、评估、拍卖厂区还是只涉及上证的土地、房产面积,前后说法不一,难以说服人。

6.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的,其追查不力

因为各种原因,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被人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的,法院不予积极清查追回,或及时对毁损、灭失财产的替代物、赔偿款进行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其目的是保证财产安全,以利进一步的执行。如果被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法院不予追查,其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严肃性何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实现。例如,法院对被告的挖沙船进行了查封,并责令被告的合伙人继续负责保管,其后未再作监管。在漫长的诉讼和执行中,挖沙船失去采矿资格,最后也去向不明。在国家赔偿中,经多方调查,才得知该船早已为合伙人作废品处理,获款几万元。

二、预防减少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差错的对策建议

1.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司法工作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司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不强。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事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大业,事关司法权威,意义重大。为此,需要不断增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努力学习审判、诉讼保全和执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塑造清正廉洁品格,坚守法官职业操守;开展经常性的廉政警示教育,做到自我约束和单位教育相结合。

2.分立诉讼保全和执行的裁决权、实施权

根据审判和执行工作规律,在人民法院内部实行一定的职权分立十分必要,目前已经实现了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各环节和部门互相制约、配合,运行效果良好。执行工作也在积极探索和落实执行裁决权和实施权的分立,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大力推广。诉讼保全措施与执行措施十分类似,诉讼保全措施也可转化为执行措施,因此,诉讼保全应借鉴执行两权分立的做法,建立起诉讼保全的裁决权、实施权分立机制,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负责。甚至也可探索由执行裁决、实施部门,同时负责诉讼保全的裁决和实施。

3.实行诉讼保全和执行网上流程管理

实行案件流程管理,是人民法院保证案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机制,从以人管人、管案变为以机制管人、管案,在案件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案件流程管理,特别是网上案件流程管理,从运行来看,其效果特别明显,案件质量明显提高。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重要工作,一定意义上其对外影响比审判工作更大。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要借鉴审判流程管理做法,并在已有的经验上,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完善配套规定,细化各环节,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建立起更加规范有序的诉讼保全和执行网上流程管理机制。

4.落实国家赔偿追偿和责任追究

国家赔偿法第31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一)有本法第17条第4项、第5项规定情形的;

(二)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健全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并与相关法律和纪律规定配套,落实经济责任、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构筑比较完整的促进、教育、预防和惩处体系。

5.突出国家赔偿促进功能

国家赔偿法的一个立法目的是,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人民法院和赔偿委员会,应就赔偿案件中发现的诉讼保全和执行问题,以及人民法院各诉讼案件中的其他问题,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向院里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在具体案件中,赔偿工作部门不仅要保证赔偿案件办理质量,还要特别重视对诉讼案件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及时反馈诉讼案件承办人、业务庭或相关法院,通报审判管理部门,做到办好一案,促进一片。定期分析和个案分析应制度化、常态化。

下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