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期间我国酒店业发展五大关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酒店业发展五大关系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酒店业将如何延续高速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住酒店业发展的脉搏,实现酒店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酒店业将如何延续高速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住酒店业发展的脉搏,实现酒店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1、结构:高星与低星之间的取舍
星级饭店仍是饭店业的重心,这点毋庸置疑。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五星级有506家,四星级1984家,三星级5917家,二星级5375家,一星级455家。十二五期间各地不太会有人再投入建设一二星级饭店,三星级也是少数,除非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三线城市。而高星级(四五星级)则是投资的热点与重点。低星级饭店很难在市场上生存,原因有三:其一,竞争因素。高不如高星级饭店的气派与档次,低不如经济型饭店的经济,利基市场越来越小,何以生存?其二,硬件因素。能升星级的低星级酒店基本都升为四星,很多低星级设施设备都不能与经济型酒店相比。笔者曾对经济型酒店的硬件设备按照星评国标打分,结果是其住宿部分超出三星级标准,不到四星级。其三,品牌因素。低星级饭店本身以单体饭店为主,很少见到饭店集团以经营管理一二星级饭店为主营业务。单体饭店缺乏品牌优势,经济型酒店服务规范,品牌优势明显,因此低星级饭店与之相比处于下风。
现在很少有城市或者业主愿意投资低星级饭店,低星级饭店的功能已经逐步为经济型饭店所取代。最新的《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明确规定“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饭店是有限服务饭店,评定星级时应对饭店住宿产品进行重点评价”,这无疑指明了低星级饭店发展方向:强化住宿功能,精简公摊面积。除此之外,精品酒店也是可选择的发展方向。
2、投资:自建经营与租赁经营之间的选择
高星级饭店一般是自建经营,经济型一般是租赁经营。星级饭店由于需要的功能配套比较多,包括大堂、咖啡吧、游泳池、会议室等,星评有严格的规定与标准,因此对饭店建筑有特殊需求,一般的建筑不一定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而经济型饭店是B&B模式,其他功能配套基本没有,因此对建筑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厂房、写字楼、宿舍楼等都能改造装修成经济型饭店。除了对建筑的要求外,还有对资本的要求。经济型饭店在饭店业属于“轻量级”选手,因此进入门槛不高,但少有人自建,顶多以自有物业改造为经济型饭店。经济型饭店又对品牌有较大依赖,因此规模是关键因素。资本不允许经济型饭店自建,而是通过租赁以较小的资本量实现迅速扩张,形成规模化经营,建成品牌连锁网络。
最近几年,以租赁形式建立高星级饭店的现象悄然出现。重经营、轻资本的租赁经营型星级饭店未来也许成为一股力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近年来土地价格上升迅速,星级饭店投资动辄数亿,非一般业主资金实力可以承受。反观市场,有符合要求的建筑出租,租期比较长,以数千万元投入可以改造成一家四星乃至五星级,以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团队为核心,完全可以通过租赁建成一家比较好的星级饭店,并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资本的回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营模式与国际饭店管理公司输出管理有些类似,差别就在于装修改造的投资行为。在国内饭店业竞争日趋激烈、绩效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很多以土地投资为目的的高星级饭店完全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由新的管理方经营,从而达成双赢的局面。而饭店管理方也可以通过较少的资本量达成规模经济,形成网络效益,不失为饭店产业内部资源整合的合理范式。
再看经济型饭店,前几年其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是较低的租赁价格和市场对此类产品的尝鲜需求。但这几年租赁价格水涨船高,经济型饭店竞争日趋激烈,上游拿不到低价格的物业,下游受到竞争的影响卖不出高价,经济型饭店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这也是这几年投入不够积极的原因。看到土地溢价巨大的利润空间,未来可能也会产生出自建型经济型饭店,既能够获得饭店经营的利润,又能分享土地溢价获得的资本收益,因此自建经济型酒店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当然,无论是自建经营还是租赁经营,location对饭店业的作用始终存在,空间布局也因此展开。从饭店总体数量来看,自建饭店是纯粹的增量,而租赁则是部分的存量调整。增量意味着更多的饭店参与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来,而存量则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饭店之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多一点租赁,少一点自建,也许对中国饭店业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品牌: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竞争
金融危机的阴霾挥之不去,中国自然而然成为国际酒店集团盈利增幅最大的市场,也将是十二五期间投资的重要市场。但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不是曾经上世纪那样顺风顺水,退出、摘星等新闻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一些国内的本土酒店经营很有特色,业绩要比国际品牌还要“给力”,并且在逐步布局全国。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国际品牌酒店的优势有二:其一,服务水准。能够形成品牌,自然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这使得国际品牌酒店能够为顾客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其二,GDS系统。国际品牌酒店都有自己的全球分销系统,可以实现客源信息的共享,顾客也可以获得优厚的积分服务。
国际客源进入中国,国际品牌酒店是首选,因此国际品牌酒店可以获得优质的国际客源。但是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这部分客源进入中国主要的目的地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较少涉足,三线城市更是几乎不去。因此国际品牌在一线城市经营比较好,在经济结构偏外向的二线城市也还好,但是在经济结构偏内向的二三线城市经营大多没有本土酒店业绩好。
与国际品牌酒店相比,本土酒店在餐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餐饮营收可以占到总营收的50%以上,甚至60%。这一比例对国际品牌酒店而言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国际品牌酒店的餐饮基本是为客房配套的,且其西餐做得好,占餐饮大头的中餐却无法与本土酒店和社会餐饮相抗衡。与此同时,本土酒店正在逐步吸纳“本土国际化人才”,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酒店的服务品质差距。而国际品牌酒店对国情认识则是其难以补强的短板,更是经营绩效更进一步难以突破的瓶颈。
因此,各地发展酒店业要立足自身的城市区位,要综合考虑国际与本土酒店集团的优劣势,不要盲目拉大牌,而要从经营绩效考量,给本土酒店更多的机会。
4、管理:器材与人才之间的并重
人才是酒店业发展的瓶颈,这是几乎所有人的都能认识到的。器材是酒店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这是很少人认识到的。这里指的器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酒店器材,而是基于软件技术的数据设备,是酒店智能设备。而智能设备也分为对客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对客系统智能设备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给客人以全新体验,是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手段。而内部管理系统的智能设备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软硬件提升管理绩效。管理系统智能设备不仅仅包括GDS系统,更包括各种流程的数控软件。一个酒店涉及采购、客源、能源、点餐等多个体系,如果没有数据设备支撑,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而且数控设备的部分功能是人力所不能替代。因此采用数控设备不仅可以提升管理绩效,更能节约人工成本。
再谈人才,学界专家学者强调“本土国际化人才”,根本原因是在我国酒店业发展与世界酒店业发展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共性特征需要管理人才向国际品牌酒店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体系,学习他们的服务标准,学习他们的规范与经验。但是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酒店业发展有其特性,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学习国际酒店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造性地创新,对学来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结合和调适,形成新的管理体系。本土人才的优势在于对国情的了解,但是其视野还不够国际化;而国际人才对国际酒店管理了然于胸,但是对国情却一知半解。如果能实现二者的结合,管理者就能在中国酒店业创造出经营奇迹。这一点在很多经营相当成功的酒店案例中都能够看到。
5、服务:标准与品质之间的递进
服务是酒店业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酒店业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但是服务品质化仍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更是外资酒店RevPAR比本土酒店高几十个百分点乃至数倍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上讲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更要讲拐点。服务达到标准化后,再提升品质过程中存在一个时期会发生成本上升而收益不上升,因此很多酒店在此阶段停滞不前,也失去了达到顶级酒店的机会。从优秀到卓越,所需投入很多,达到卓越的代价很高。但是必须看到,一旦达到并超过某一拐点,边际收益会呈现递增的态势。这是因为优秀的酒店不少,但是卓越的酒店不多。从优秀到卓越,更是从竞争的红海跃入蓝海,可以更为从容地获得较高的RevPAR。笔者走访酒店,大多感叹劳动力成本太高。如果支付双倍的工资雇佣优秀员工,酒店因此而拥有品质服务,进而房价实现翻番,那么这样的成本是应该支付的,因为扣除双倍的成本仍有更多的利润产生。
标准化服务做得再好,也只是优秀。加大投入,提升服务,达到品质化服务,那就是卓越。三十年来,我们做到标准化;从今以后,我们向品质服务进发,向卓越进发!
第二篇:“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来源:机经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9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
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一是主攻高端战略。要主攻高技术产品,加快发展目前严重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将以前“吃不了”的需求变成“十二五”的增长空间。要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解决传统产品“做不好”“不做好”的痼疾,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要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因势利导,发
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二是创新驱动战略。“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从过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提高驱动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根据诸多国产化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还要特别注意争取用
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以更多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
三是强化基础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业在许多主机国产化的进程中,实行了先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系统集成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逆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成就了主机产业的高速成长。但随着高端主机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数量、水平还是交货期,都已感受到国际竞争伙伴越来越强烈的有意制约。“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
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四是两化融合战略。“两化融合”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机械产品之中,加快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传统机械产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企业的经营管理,使研发、生产和企业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大幅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更在于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研发能力、产品水平、市场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
造、企业管理及营销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五是“绿色为先”战略。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要成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机械工业中高耗能环节的热加工企业更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必须置于优先位置。要发展机
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篇:十二五我国毛皮行业发展特色
十二五我国毛皮行业发展特色
核心提示:“十二五”时期,将更加注重适合毛皮及其制品业使用的环保绿色原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毛皮及其制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毛皮硝染环节的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技术不断提高,也是毛皮及其制品行业转型提升的一个重点。
十二五时期皮毛发展有五大特色 产业布局
“十二五”时期,毛皮及其制品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营东国际皮草城、浙江桐乡崇福、河北肃宁、孟州桑坡、枣强大营、辽宁佟二堡、浙江余姚等原有的产业基地将会巩固和提升,河北昌黎、山东文登等毛皮动物养殖基地将会向毛皮加工环节挺进,产业链进一步延长,毛皮及其制品各产业基地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当然,广东、香港作为毛皮产业时尚和技术的前沿,将会得到继续发展。企业规模
“十二五”时期,毛皮及其制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将进一步增多,但中小企业还是毛皮及其制品行业的主流。预计毛皮及其制品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毛衣及其制品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将由目前的27%提高到40%左右。
产品结构
“十二五”时期,毛皮及其制品主要还是以中高端产品为主,毛皮面料与其他材料的搭配使用,使毛皮服装的季节性减弱,时尚型更强。预计高端产品占30%,中端产品占40%,同时生产少量低端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
市场
“十二五”时期,毛皮及其制品内外销比例约为8∶2,仍将以内销为主。国际市场,传统的美欧市场出口增长空间不大,俄罗斯市场解决渠道问题后仍会有较大增长。企业将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探索建立自主的销售网络。内销市场,企业将进一步巩固自营、批发代理、专卖店等营销模式,并将充分利用网购、团购等新型营销模式,更加注重品牌、渠道和终端建设,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科技创新
“十二五”时期,将更加注重适合毛皮及其制品业使用的环保绿色原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毛皮及其制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毛皮硝染环节的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技术不断提高,也是毛皮及其制品行业转型提升的一个重点。
搜集整理:中国北方国际皮草城
第四篇:十二五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详解
十二五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详解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2、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己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己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己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冶金矿山设备方面,可自主提供年产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用常规流程的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露天矿、年产60~70万吨级金属
矿、年产600万吨级井下煤矿、年处理400万吨级选煤厂、年处理300万吨级选矿厂、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厂成套装备。
石化通用设备方面,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及多股流低温冷箱已研制成功;6万立方米/时等级大型空分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正在研制8.5万立方米/时空分设备;石油钻机已由9000米升级到12000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正在由陆上钻机向海上钻机拓展。
汽车行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比重占31%。
大型施工机械方面:2000吨履带起重机、500吨全路面起重机、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完成。
农业机械方面:除少数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外,国产农机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农业的需求。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研制成功,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普及并开始向大喂入量机型发展,3-4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批量供应市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
工作母机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以及为之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步很快,数控机床自给率达到60%,开发出了五轴联动龙门加工机床、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落地式数控镗铣床、七轴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大型冲压自动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
大型铸锻件方面:我国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45%,发电机大轴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制造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100万千瓦级三代核电设备成套大型锻件已研制成功,压力壳、蒸发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锻件的技术攻关已相继取得突破。
3、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
在资本结构方面:已实现多元化,行业内生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功不可没。
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更加突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产销量在全行业中占比已达70%,前十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86%;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产量在发电设备行业占比达到68.7%,华锐、金风、东汽在风电设备产量中的占比也已达70%左右;徐工、中联重科、三
一、柳工、龙工、山推已约占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在资产结构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8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约38%,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9万亿元。高强度的投资使得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进水平。
4、进出口贸易逆差变顺差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机机械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结束建国以来持续数十年的逆差局面,实现历史性的转折,首次实现外贸顺差。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机械工业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对外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此后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为减少过多的贸易顺差而大力鼓励进口先进设备,机械工业对外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亿美元,比2005年的2229亿美元大幅增长231%,同时仍保持了进出口基本平衡,实现了顺差31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也不断优化。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占比快速提高,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4%提高到2010年的58.0%而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1%降低到2010年的30.5%。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汽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发展迅速。近年来发电设备的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近15%。
除以上成绩外,机械工业在其他方面也都取得明显进步。比如在节能节材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远超国务院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间接节能效果明显。在信息化与
工业化相融合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两化融合进程加速,研发设计信息化已达到较高水平,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经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我国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首位,但目前高端装备仍满足不了需要,不得不大量进口。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53亿美元。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地支撑产品升级。多年来,相当多的企业过分看重当期发展速度,追求短平快,重当前、轻长远;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人才。从而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条件普遍落后,研发经验缺乏积累。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缺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技术创新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国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0%,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4%;而工业发达国家同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0%一30%,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3%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导致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而且影响行业的发展后劲,影响我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为严重的是累及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因此是行业发展中的心腹之患,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
2、基础发展严重滞后
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影响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尤其是基础零部件,不但产品水平差距大,而且至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
“十一五”期间,液压挖掘机、风电设备、高速列车、火电和核电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内燃机、数控机床等主机产品发展迅速,但这些主机配套所需的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进口,液压元件及系统、高档轴承、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装置、大型优质铸锻件、高端阀门、耐高压绝缘套管及出线装置、内燃机燃油电子喷射装置及尾气处理系统、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伺服系统、控制电器等进口量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而且交货期越来越没有保障。
基础零部件发展之所以严重滞后于主机,除了长期以来基础件行业投入不足的影响外,也与原来面向机械工业中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院所的改制有关。在这些院所改制成为企业以后,摩擦、磨损、传动、强度、可靠性及设计、检测等基础技术的研究,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技术的研究,以及标准、质量等基础性技术工作都受到了程度不等的削弱和影响。
“十一五”期间主机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激化了基础滞后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也为加强基础培育了需求市场;此外,行业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也为加大对基础环节的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十二五”强化基础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3、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
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虽已有一定进展,但总体看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高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在区域结构上,表现为过度集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加快,但在整个机械工业中的比重依然严重偏低;在人力资本结构上,表现为一般人力资源丰裕,而杰出的企业家、领军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散乱弱的状态仍很严重。一方面,鲜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众多中小企业中特色鲜明、能为大企业提供有效协作配套服务的产业集群也比较少。我国机械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0万多家,但进入世界500强的只有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三家;世界机床企业产值前20名中,中国仅占2席,而日本占7家,德国占5家。
与上述种种结构相比,机械工业的产业形态结构问题必须引起更大关注。现今我国机械工业中,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对实物产品生产的依赖过大,而服务增值在行业总产出中的贡献度过低;从实物产量看,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机械产品的产量已高居世界前列,但从全行业的销售额看,尤其是从经济效益看,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其中原因,除了产品档次差距的影响外,服务性增值方面的巨大差距是主要原因。
“十一五”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实物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向中后期的演进,继续期望依靠实物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支撑今后的行业发展已越来越不现实,因此尽快补强现代制造服务业这一短腿已成当务之急。
4、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我国机械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不能掩盖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行业的快速发展仍以过多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与工业发达国家同行
相比差距明显。行业投资强度大增,但外延扩张之风盛行、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地区结构趋同,核心竞争力弱,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差,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我国机械工业单位产出综合能耗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热加工工艺环节上。例如,我国铸造行业每生产一吨铸铁件能耗为0.4-0.5吨标准煤,国外先进水平为0.20-0.30吨标准煤;我国锻造行业每吨锻件平均能耗约为0.88吨标准煤,日本仅为0.52吨标准煤;我国热处理行业平均每吨工件热处理能耗为660千瓦时,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平均能耗在450千瓦时以下;国产电炉炼钢平均每吨钢总能耗为800—1000千瓦时,国外先进水平为550—600千瓦时。
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我国机械工业的经营效益偏低。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率在24%-26%,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上;销售收入利润率也只有6%左右。
上述状况表明,我国机械工业需改变观念,今后要把改变行业增长质量放在优先位置,将粗放式增长的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第五篇:我国包装机械发展的五大对策
我国包装机械发展的五大对策
对于现在的包装企业来说现在的发展方向应该要往一下几方面走。
●规模化、集团化
●开拓产品出口新局面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加强新产品开发创新
●开发需求旺盛的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
我国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伴随改革开放政策成长、发展、壮大,无论产品品种还是技术性能都有较大增长和提高,新产品开发技术起点较高,技术进步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年产值只有七八千万元,产品品种仅有100多种。到1986年,产品品种猛增到1700多个,产值达21亿元。1984年~1986年全国技术引进(含测绘、仿制)3000项,其中食品和包装机械占了不小的份额,3年间从国外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价值约6.8亿美元。
1986年以后,通过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我国各类新型的食品机械和包装机械相继问世,产品品种增加较快,进口数量开始减少,国产设备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加大,达到75%左右。但是1994年以后又出现了新的进口高潮:据海关统计,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超过18亿美元,基本上和国内产值持平,最高年份达到24亿美元;1998年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仍保持18亿美元,从统计数据可看出食品机械进口有所减少,但包装机械进口上升较快。这是因为包装是食品加工的最后工序,它的工作可靠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基本上采用进口设备,这也是近年来进口设备增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内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制造企业在测绘仿制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大批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多年时间里,食品和包装机械得到了空前发展,年增长率在20%~30%。到1999年底,食品和包装机械全行业达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其中包装机械产值125亿元,食品机械产值145亿元,常年生产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县以上企业3300余家(合资企业120家),产品40大类,品种达3000种。国内设备价廉物美,售价只是国外的1/5~1/3。
近5年来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每年以11%~12%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销售总额由1994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00亿元,产品品种由1994年的270种发展到2000年的3700种。产品水平上了新台阶,开始出现规模化、成套化、自动化的趋势,传动复杂、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开始出现。可以说我国的机械生产已满足了国内的基本需求,并开始向东南亚及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如我国2000年的进出口总额为27.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22.2%。在出口的机械品种中以食品(乳品、糕点、肉类、水果)加工机、烤箱、封装、贴标签机、纸塑铝复合罐生产设备等机械出口较多,食品机械如制糖、酿酒、饮料、液体食品灌装机等设备已开始成套出口。
与国外相比差距何在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20年的技术差距。主要表现在:
产品品种及成套数量少。截至2000年,我国食品机械品种2000种,包装机械则不到1700种,国外食品机械已达3000种,包装机械2300种。国内大多以生产单机为主,而国外大多为配套生产,很少单机销售。一方面国产设备的品种无法满足国内食品和包装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机械厂单机生产销售上利润微薄,无法获得成套设备销售的高效益。
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产品可靠性差,技术更新速度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少。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单机多、成套少,通用机型多、满足特殊要求、特殊物料的设备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智能化设备还处于研制阶段。目前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只有5%达到国外上个世纪90年代水平,20%达到80年代水平,60%才达到国外70年代的水平。
产品质量差。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的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观粗糙、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无故障运行时间短、大修周期短,且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可靠性标准。开发能力不足。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主要还是仿制、测绘,稍加国产化改进,谈不上开发研究。目前国内的科研、开发投入较少,按规定技术投入可占销售收入的3%,但大多数企业做不到。我们的开发手段落后,现在好一点的企业开展了“甩图版工程”,但真正使用CAD的还很少。产品开发缺少创新,难上水平。生产手段落后,大部分还是用陈旧的通用设备加工。新产品开发不但数量少,而且开发周期长。在企业管理上,往往重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总职工总数的比例达不到10%。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达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对策
规模化、集团化
目前,我国从事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的企业约有8000家,上规模的企业有3000家。综合排名前50名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仅占40%。通过对未来10年中国市场的研究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专家认为,到2005年排名前5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可达到50%~60%,继续朝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以追求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在目前资金、技术实力不够雄厚的状况下,不宜盲目引进生产线,可采用转为大型机械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模式。
开拓产品出口新局面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适中、价廉物美,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今后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前景广阔,部分设备也可向发达国家出口。2001年3月,我国行业协会组团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包装机械展。展览期间,不断有外商光临中国展台,其中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土耳其、马其顿、以色列等国的商人都希望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国外总代理。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实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向产品信息化发展,引进新技术,加快企业ISO9000认证进度。加入WTO后,企业对外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口将进一步扩大。如果我们设备的技术水平、稳
定性、可靠性有较大提高,合资、外资企业转向采用国产设备,就会是一个可观的市场。一些技术密集的高档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因我国技术水平的差距,基本还是空白,进口不可避免。这些设备不仅提供食品新的食用方法、加工方法、包装方法,并且带来了新的管理、新的观念。只有勇敢面对现实,积极改变这种状态,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迎头赶上。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和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大型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设备的采用将是大势所趋,国内产品如不能及时满足需求,就会失去这部分市场。国外设备价格昂贵,进口这些设备的主要是大型食品包装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目前我国基本上是免税进口,即使国外设备向国内倾销,其价格也会比国产设备高许多,同等水平的设备我们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加强新产品开发创新
我国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大都是在借鉴进口设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与国外差距较大或空白产品,应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由逐步摸透到全面掌握。对有一定基础但与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的产品采取学习借鉴的方式,加强相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开发创新。
开发需求旺盛的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
随着包装食品的内需扩大,以及出口需求的增加,目前,市场上有下列几种需求旺盛的食品饮料包装机械械亟待开发。
啤酒与饮料灌装成套设备。目前,全国的主要啤酒厂有近千家,饮料厂2000余家。专家认为,啤酒灌装机械成套设备应重点开发年产5万吨的中型设备和适度发展年产10万吨以上的大型设备。高速、低损耗、计量精确、能自动检测等多功能、全自动化设备的前景看好。饮料机械要适应“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发展方向,开发现场调配啤酒、饮料的技术和设备。
方便食品生产包装成套设备。以方便面、方便粥、饺子、包子等生产机械为代表的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设备及其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国内市场调查,人们对方便食品需求的方向是:有营养价值、产品高档且味道好。传统食品的加工及老年和婴儿食品加工设备的市场前景同样看好,相关企业应重点开发。屠宰及肉类加工与包装机械。家禽家畜屠宰机械、肉类加工机械、精制肉深加工机械与分包装机械是开发方向。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平价商场更需要包装出售这些产品,亟待包装机械面世。近几年来,城市和农村大力发展饲养、屠宰一条龙的养殖业,迫切需要完善中、小型家禽家畜屠宰加工包装设备,新购大型屠宰设备,发展分部位分割加工技术设备、包装设备、火腿、肉肠等精制加工包装机械,市场前景也颇为广阔。
粮食及食用油深加工包装市场。预计在新世纪初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此外,市场上粮食的中小型包装较受欢迎,需求量很大。因此,开发适用于不同状态物料、不同包装重量的系列包装设备前景广阔。
果蔬加工保鲜技术设备。预计未来市场上需求的这类产品包括:菜蔬果品分级技术设备、高效率榨汁技术设备、节能的浓缩技术设备、经洗净及挑选的袋装鲜果蔬和速冻蔬菜及脱水蔬菜的技术设备,大幅度降低果蔬、粮食、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原料损失的加工机械,采用气调、Co60辐射、硫化床等的技术设备和新型实用储藏保鲜技术设备,果蔬加工保鲜运输链设备,如气调保鲜低温库设备、冷藏冷冻运输车、冷藏柜、厨房冰箱等系列设备。
中国饮料包装机交易网(ylbzj.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