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提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的兴起是必然趋势。其次,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政府极其职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对政府避害趋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 群发性事件 政府 应对策略 【主体】: 绪论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在民众生活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兴起。从“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对于社会、政府、民众的影响愈见巨大。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成为谣言萌发传播之地,为不良用心之人所利用,还可以使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政府实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正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异变性、利益性、突发性、群体的情绪性等特点,同时,基于其运行载体的特性,它还具有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复杂的结合体几个特点。网络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传播参与主体多元性、传播环境宽松性、传播资源的永续共享性,以及跨国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讨论的“网中人”。[1]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网络更具草根性、平民化。从而使得政府对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传播途径、形式基本固定,发布的内容也受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的多方审查和制约。虽然现在市场化下,其自由度相对扩大,但基本上可以说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此情形下,其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即由上达下,民众是被动的接收者,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比之下,网络的监督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媒体,这使得传播内容庞杂,有时甚至传递谣言。同时,网络参与主体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从事的职业的异质性,使得网络在主体构成上具有多样性,代表了不同立场、利益的各个群体。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最大限度的淡化了网民的现实身份,包括性别、职业、地位等分层,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较少有顾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
此外,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相互制约,互为依托,共同对社会形成影响。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事件,在网络形成热点和高关注度、高点击率后,无一例外的又进入报纸电视,形成第二波热潮和争论。[3]这种交互性作用,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以上海钓鱼执法案为例。这个案例虽然比较老,发生在2009年,但却非常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以关键事件为结点,钓鱼执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受害者张辉以“善良的被骗”为名在网上发帖,揭露交通执法大队一“钓鱼”手段,非法取证。此后被各大论坛转载推荐热评,各电视台、报纸也相继跟进。而上海政法相关部门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应及应对。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8岁小伙子孙中界在面对钓鱼执法时,愤而断指以证清白。天涯社区的帖子“上海又现钓鱼执法”一文,再次引发网友对钓鱼执法事件的关注和抨击。同时,传统媒体较大规模的介入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使其成为了全国性的关注狂潮和社会焦点。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开始正面回应媒体,表明态度。第三阶段,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公布调查报告称孙中界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取证手段并无不当。该调查报告引发了各界的强烈批评和质疑,事件再次升级。第四阶段,10月,浦东新区政府宣布重新组建一个包括各界代表在内的调查组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最终确定原南汇执法大队在执法过程中使用了不正当的取证手段,原调查结果与事实不符。浦东新区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并启动相应的问责制度,追究责任。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民众诉求渠道的缺失。事实上“断指”并无“证清白”之功效,对此,孙中界向媒体的解释是,因遭执法机关诬陷,且辩解无效、投诉无门。[4]这其实是表现了孙中界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在面对执法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时,出于极端的弱势地位,通过自残的方式,吸引网友与民众的关注,形成一股舆论力量以抗衡政府权威。追根溯源,国家、民族、社会、政府的形成都有着通过团结以求生存的原因。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时候,人通过组成团体的方式追求力,与危险相抗衡。因而网络群体的产生也有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力的结合,以保障自己权益的成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则是诉求过程中的极端表现。
反观政府部门的应对。在事件前期,即张辉阶段,政府出于消极的不作为态度。这其实是错过了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利时机。网络群体性事件虽然是突发的,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普遍性的。如在张辉阶段,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钓鱼执法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由此可见,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一个预示和反映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功能。而在孙中界阶段,执法虽然给予了足够重视,但却做出了“取证手段并无不当”的调查结论。这实际上使得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及至后面重新立组调查,推翻了原先结论,可谓是一败涂地。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见识到网络舆情对政府、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因而,政府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如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而取得民众的信任,以恢复加强政府公信力是首要及关键。
当然,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有很成功的案例。如厦门px事件。就海沧PX化工项目,政府首先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虽然投票一度被中止和撤消。但最终通过市民座谈会的形式圆满结束。厦门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最终选择疏而不是堵,选择向民意靠拢而不是与民意对抗,选择把民意纳入地方治理,鼓励市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媒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讨论,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职业范围提供专业意见,所有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启动,才能最终起作用。起于网络,终于座谈会的px事件可谓是榜样之作。
在前两个案例中,网络媒体,公众舆论都显示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网络也会成为谣言滋生之地。如先前的抢盐**即为一例。民众对网络传播的信息真伪度不加判断,盲目跟风,以谣传谣,成为笑谈。即使是在钓鱼执法事件中,我们也应当警惕网络舆论会演化为一种民主暴政,以自由民主为名扼杀自由民主。
对策探究:
为应对网络群体性,政府应该建立敏感政策领域的预判预警制度。委派专业人员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时掌握网络热点议题,确定网络敏感领域的问题,形成实时监控,及时反映、及早预防,做出科学判断,在预判预警的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降低由网群事件引发危机的概率。
其次,政府要增设新的诉求通道,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制造新兴的诉求,使得民意得以汇聚,公众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则借助电子政务建设,发布讯息、公布统计数据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平台,让网民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5]一方面可以保障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弱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计公众网络参与评比到市民座谈会,大规模地自由讨论促成政府与网民有效互动,推动事件的解决,提升政府公信力,进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同时,政府还需要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同步。以抢盐事件为例,借助传统媒介,如电视、电台、报纸,可以有效的去除虚假信息,澄清真相。
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将网络平台视为了解民意的快捷渠道,利用网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对话。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恢复政府形象基层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国家强制力进不去,应对网群事件的法则应是以疏导为主,在基于信息公开与交流互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坚持原则,耐心劝说,注重策略和方式的灵活性主动融入到网络虚拟世界中,使政府角色与网络社会产生互动,与网民形成共鸣。
【结束语】:
在信息社会,网络作为新生的媒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会产生“一点发信,多点感知,交互传递,滚动扩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目前,政府在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比如没有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对网络含有怀疑抵触的情绪等。因而难以有效的制止谣言、规避群体性事件发生。在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网络平台打造为了解民意的快捷渠道,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以疏导为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平等对话;要求实时监控,及时反映、科学预防等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问题,本文受条件经验所限,只能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变挑战为机遇。
注释
[1]李金龙 黄峤 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1)第31页
[2]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 理论月刊 2008(4)第22页
[3]叶匡政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公众舆论的法庭 青年记者 2009,(07)第35页
[4]翁文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第27页
[5] 廖芳玲 顾金喜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浙江学刊 2011(1)第44页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黄峤 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 [期刊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1)2.王智军 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须有新思维 [期刊论文] 探索与争鸣 2011,(05)3.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姚伟达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特征、成因及应对 [期刊论文] 理论探索 2010,(04)5.叶匡政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公众舆论的法庭 [期刊论文] 青年记者 2009,(07)
6.贾宝林 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期刊论文]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 0 0 9(3).
7.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 2 0 0 8(4).
8.刘雅静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福州党校学报 2011(4)9.凯斯-桑塔斯.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M]. 黄维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10.翁文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期刊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7(2)11.廖芳玲 顾金喜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期刊论文]浙江学刊 2011(1)12.Kropp, T.System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ies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 J ] IEEE Power & Energy Magazine 2006, 4(2)13.Weihui DaiXiqiong Emergency Event: Internet Spread, Psychological Impact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 J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6(8)14.Kumar,S ;Yogesan,K;Hudson,B ;Tay-Kearney,ML Constable,IJ Emergency eye care in rural Australia: role of internet [ J ] Eye 2006, 20(12)15.孙培军 基于抗争性质、动因与治理的分析 [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 2011(2)16.肖文涛 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9(6)17.李松 理性把控网络舆情,[期刊论文]瞭望新闻周刊 2009(33)
第二篇: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13/2014第二学期13级三年制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__13机电3班__学号 __***__ 姓名_____李灿_ 成绩_______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摘要] 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造成的严重危害,分析了产生原因,从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预防处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管理群体事件执政能力
做好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是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对各级组织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严峻考验,意义十分重大。
一、危害趋势
目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敏感话题。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和内涵,还没有具体、统一的界定。一般指多数人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采取静坐请愿、聚集上访、罢市、罢工、阻断交通等非正常渠道和极端方式的集体行为。多发领域主要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基层选举,国有企业改革,非法集资行为和金融纠
纷等。
群体性事件发生及事态的扩大,干扰了发生地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消极因素。从全局来看,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财产和群众根本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十分严重。
二、原因分析
多发性的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的现象,是社会、执政、舆论等走向公开化的必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政能力。群体性事件是党群、干群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伤害群众感情带来的后果,执政能力缺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地方处理群体性事件违规滥用警力,粗暴执法,无助于事情的平息解决,激化了干群、警民对立矛盾,使事件升级。个别地方制定政策或决策违背客观规律,损害群众利益;执行政策急功近利或变通走样,对于社会治安、收入分配、环境保护、资源权益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关注不够,一些群众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感。在基层能解决的纠纷久拖不决,对可能导致闹事的苗头不能及时调解疏导,导致矛盾扩大,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一些干部作风不踏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不作为或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对事关民生、民意、民利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使小事
变大,大事拖炸。如,贵州瓮安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干群关系高度紧张,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社会情绪井喷,民众对当地政府不信、不满、不服,事件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2、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注重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群众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甚至以损害群众利益来增加企业与政府的效益,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
3、体制原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变革转型期,社会群体结构分化;新旧体制交错运行,社会管理存在一些失控;新旧观念交替,人们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发生不同程度冲突混乱。随着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与博弈,成为一种常规性社会现象
三、应对措施
为有效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提高执政能力。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群众观,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本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是强化县级责任。预防群体性事件,重点在基层,县级是关键。全国集中开展的县(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主要领导直接面对群众,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急迫需要解决的权益诉求,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建立县级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各地应全面总结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表现方式以及造成后果等相关问题,进行
认真分析和专题研究,从中找到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共性问题,提出有效预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做到吸取教训和规范今后同步进行。
2、调整完善政策。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涉及到不同群体利益的政策过时或缺失造成的,从政策层面是解决的治本之策,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形势的需要适时跟进调整。注重和发挥政策理念作用,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经济,重点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经济政策,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针对普遍多发领域集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国企改制、涉法涉诉、退役复员安臵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各级政府新制定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从实际出发。
3、完善预防处置机制。胡锦涛指出:“要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应尽快建立完善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运行机制和有利于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大张旗鼓开展政策法纪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全体公民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暴力手段表达正当合法的诉求,是对法律的漠视与践踏,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严重损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在群体性事件中借机煽动闹事或实施打、砸、抢、烧等犯罪行为的人员,依法公开从重处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树立遵纪守法、法律至上的思维观念。
第三篇: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应对研究
孟彩霞
1(1.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郑州市,450053)
摘要: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对社会和谐造成一定冲击,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网络技术群体性事件分析措施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成为
[1]群众意愿的常态表达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
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近年来,以“华南虎事件”、“邓玉娇案”、“石首事件”、“河南杞县钴60被传泄漏事件”
[2][3]等为代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有的虽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推动作用,但有的也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甚至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造成一定负面冲击。探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法与应对措施,对具有潜在威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的舆论与政策引导,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环境,触使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2、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广义上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2.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如图
1),2010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4.2亿人,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输最重要[4]的渠道和舆论媒介,其影响力日益广泛和深远。
图1 CNNIC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看似孤立偶然,但背后都有共性的成因。目前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公众参与舆论的意识大大增强,再加上网络的方便性,都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提供
了条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在网络舆论场中意见聚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网民自由“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形成“网络舆论场”的焦点事件,在网络舆论场中,围绕着公众关心的话题,网民的意见逐渐聚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5]。
(1)公共话题聚合。网民在一些话题上聚合是公共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以目前的“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邓玉娇案”、“石首事件”、“河南杞县钴60被传泄漏事件”为样本分析,网络公众易于聚集到以下话题:与国际矛盾有关的主题、与官员相关的话题、与贫富悬殊有关的主题,另外还有一些是没有明确主题的事件,通过策划也可能引发一起网络群体性事件。
(2)公共舆论场出现。当大量的网络公众在某一话题上聚集,各种类型的网络公众便会聚焦围绕这一话题发表意见,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场。在公共舆论场中,各方因为利益和出发点不一致,在对公众话题讨论中所表达的意见也不同,因此,出现针锋相对的意见对抗,此时公共舆论场就出现了。
(3)意见领袖出现。在公共舆论场中,各参与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当一些意见能够揭示有关公共话题的真相或表达的意见具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时,会得到很多网民的认可,主流意见就开始酝酿。有组织的网群事件中,通常会有意见领袖的存在,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在无组织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不特定的网络事件参与者会在不同阶段成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通过对事件真相的公布和对细节的分析,起到了对广大网络民众的动员作用。
(4)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当某一议题成为网络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时,网民意见的聚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当网络事件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时,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传统媒体与网络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事件推向深入。传统媒体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强化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另外可以通过对网络意见的综合,加强意见的公信力,引导舆论的方向。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公共话题聚合→舆论场出现→意见领袖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间互动。
2.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舆论、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较之传统的[6][7][8]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诱因相对集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对外和对内两方面诱因。对外主要表现为广大网民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如全国范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对内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地区或部分干部,因误用、滥用公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问题的高度关注,如“周久耕事件”、“林嘉祥案”。
(2)事发难以预测。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随时都可能演化成为网络上的著名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如山东科技大学校长乘车检阅军训新生的照片被网友发现,校长王春秋顿时成为众矢之的。一件在校方看来“很正面的事情”,一夜间在网络世界里变成了负面新闻,使目前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难以准确预判。
(3)网络特征鲜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局部现象、个别言论,瞬息可以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并被高倍放大,最终成为重大社会事件。如广元柑橘事件,起初只是广元旺苍县11个乡镇的68000多株柑桔树发生大实蝇疫情,仅占全县柑桔总数的8.9%,蛆果率仅为1%左右,但在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下,一次普通的植物病虫害,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竟然变成全国性事件
(4)网络内外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源起于现实事件在网上的传播,网民意见的集聚反过来又对现实事件推波助澜,并掀起更大规模的网上关注。如重庆、三亚等地的出租车罢
运事件,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后经互联网传播引起广泛关注,进而形成现实中全城出租车司机大规模罢运,以及网络上以出租车运营为主要话题的大范围讨论。
(5)参与主体日益呈现出非利益相关性。传统群体性事件的参加者,一般为事件的利益相关方,如一些地方农民工为讨薪而自发组织围堵开发商。而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只是借此机会实现某种意愿的表达或发泄不满情绪。如“邓玉娇案”,真正的利益相关方可能仅局限于湖北巴中县的几户人家,但结果有数百万网民参与其中,有些还组织后援团赴巴中直接支持邓玉娇。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及其影响力的日趋扩大,应对网群事件要坚持“预防为
[9][10]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多手段并举,从网上和网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坚持政府信息公开,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权威的政府门户网站,坚持科学的网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寻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减少政府和民众利益冲突,减缓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
(2)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
分析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规律,准备预测和把握网上动态。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好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3)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
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正面声音,稳定民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的海量性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
网络舆论与社会律动、公众情绪息息相关。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震荡的预警仪,群体性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网上意见表述或情绪表露限于群体性事件出现,成为先导和前兆,可能发挥舆论动员和情绪感染的作用。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
(5)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
当网民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是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101](6)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网上舆论易受少数人控制,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对于权威言论有较强的依赖感,需要“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我们在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中,要把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7)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
育,提高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是非标准的确立,培养个人自制力。要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
4、结语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信息化条件下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崭新样式,其参与人员多,涉及范围广,牵扯面大,影响力强,不仅严重影响网络秩序,也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冲击。而且,未来一个时期,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成为一种主导形式,引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网群事件的应对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参考文献
[1]贾宝林.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2]杨久华.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3]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2010(7).[4]
[5]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6]李琼.转型期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12).[7]刘剑宇 Web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论文]-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3).[8] 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5).[9] 李大帅.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评价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10] 郭奔胜、季明等.应对网上群体事件新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9.6
第四篇: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我国已经进入了“矛盾突显期”。然而对社会和谐影响最大、处理也最为棘手的就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大量的鲜活事例表明,对这类事件如果应对不力,处置不当,极易使矛盾激化,造成事态扩大,将会给人民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公安机关作为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中坚力量,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将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甚至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我认为公安机关在可以根据群体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及时调整部署,作出正确的处置决策。
一是及时掌握社会动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努力将群体事件消化在酝酿阶段。要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情报,反馈信息,随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初始阶段是群体事件的前奏,要及时把掌握信息动态,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阻止群体聚集,延缓和避免事件的发生,减少影响和规模;
二是在群体事件的聚集形成阶段,要设法确保事态局面的稳定与秩序的尽量平静,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坚持说服教育在先,宣传法律和政策在先,晓以利害,同时及时调动警力,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适当增加威慑力量。针对参与人员有相互撑腰壮胆、法不责众的心态,应采取措施隔离分散,尽量疏散聚集围观群众,分割人群,分化瓦解组织,不让其形成群体势力。对为首者、操纵者要讲解法律和政策,表明我们的决心和态度,讲明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对起因复杂、规模较大,提出的愿望要求与有关法律政策差距较大,公安机关领导和参加处置的民警,都不能随便表态,要避免草率下结论,造成矛盾转移。要设法尽快平息其躁动情绪,争取群众理解,缓解矛盾,降低处理难度,赢得开展工作的时间和条件。
三是在群体事件的处置阶段,确保作出快速反应,控制局势,掌握主动。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先发布命令、通告,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正确采取现场管制等应急措施,封闭现场地区,设置警戒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盘查有关嫌疑人员,责令聚集人员立即解散,或强行带离现场,在聚集人员数量众多,形成规模而又拒不离开的可采用非杀伤性武器强行驱散。处置中要掌握火候,讲究方法,合情合理合法进行,防止行动过左,而埋下再次引发事端的隐患和口实。对不明真相被动参与的群众,采取对话的方式,相互沟通,孤立少数滋事人员,有效平息事端。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要指派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人出面做劝导工作,使群众信服,缓解对立情绪。公安机关对其中煽动闹事、实施打、砸、抢、烧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要搞好现场取证,做好录像、录音、拍照等工作,为日后打击处理收集确凿有力的证据。
四是在群体事件的平息阶段,确保对犯罪分子给予准确有力的打击,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要既讲法制,又讲群众观念,以维护稳定和群众利益为重。要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对群众所作出的承诺,必须尽快地兑现,让群众看到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理解公安机关为民执法、为民办事的诚心。对构成违法犯罪的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以及有打砸抢烧行为的人,在事先做好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法予以惩处,对大多数有过激行为的一般参与者重在教育,缩小打击面。要严把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口径,向社会真实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揭露少数人的阴谋,教育参与群众,挽回社会影响。
五是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对发生的每一起群体事件都要剖析事件全过程,查明发生事件的原因、形成的过程、组织形式、持续时间、群众提出的要求以及事件造成的危害。客观公正地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处置方案。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制度、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公安机关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机制,提高出警速度,提高处置质量,合理规划战术运用,协调使警种配合,使处置方法更加科学。
第五篇: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
口肖冠乔游艳玲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出现在我国各地,并呈现出与其他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趋势,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了我国公共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的新课题。利用社会心理学的集群行为概念,结合网络、网民和群体挫事件的特点,可以分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生机理。基于对发生机理的解析,结合当前应急信息管理的理论,从信息的收集、传播、共辜.发布几大方面,提出对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部门制定措施提供一些参考。荚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应急管理信息管理
1.引言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条件下flj现的新犁社会问题,学术界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解,可以先从群体性事什的定义入手。“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利益群体因某种共1日利益关系聚集起来,以各种方式反映利益群体的共I司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获得或保障其共同利益的事件。”1在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最早进入公众视野之时,更多的是以“网络暴力”形式jj:现。而最近几年的“天价娴事件”、“官太太酬出困事件”、“贫困县书记戴私表事件”、“躲猫猫事件”等,更是让我们霸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由消极转向积极的可喜变化。z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覆盖I司和影响力,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往往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或激化,“由网络舆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事件此起彼伏.且已显露出交织、合流的迹象。∞国内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早期丰要是基于社会治安事件角度的研究。随着其影响范围扩人,社会学、心刭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及与此相关的群体性事件,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使其成为了应急管理领域的新课题。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出发,运用适合的理论框架剖析其发牛的内在机理,是应对}c)9络群体性事件的必经路径。依照社会心理学的群体行为的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1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喃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集群行为常常与非理性和破坏性关联起来,所以在其出现初期便立即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对象。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学者是法围社会心理学家黎朋•古斯塔夫(I_七Bon,Gustave,1841—1931),而后不I司的学者相继提出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已经发展壮人并渐趋成熟。格,得剑的价格为P1,产最为Ol。fH是在这种定价标准下,食qp的价格明显低于平均成本。企qk仃可能面临着亏损的『uJ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政府管制价格的矛盾。对于企qk来说,尽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企业,卜存的根本宗旨。但是,对于政府而言,如何有效的平均社会成本,达到最彳r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确保 社会公甲是其工作职责之一。因此,两方经济学家提{lj r‘个折中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采用了半均定价方式和双重定价法米确保r企业的不亏损,也有@管理观察-2010年8月上旬刊效的遏制了企、Ik的恶性提价问题。所谓的平均定价法即是指,寻找一个合适的价格点来确保企业不会亏损,也不会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仍以图2来证明,若根据P=-AC来确定价格,我们的得到的价格为P2,此时,P2=AC,J。商在政府管制下的价格P1相比,不在亏 损,但利润为零,氽业还是会继续牛产。所谓的双重定价标准,是指对不同的需
求能力的行业根据的不同的的标准来确定价格。从而均衡两者之间的逆差达到新 的平衡点。◆国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fEi却,fr着各自的特色。,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耩础上,以集群行为为理论框架,结合我H例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现状,探讨其发/t-秽t理,并存此基础上就公共心急部f J如何预防、控制和解决这类事件提出~峰建议。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作为’一种众多人的。敛iJ:动,群体性事件的基础是形成了“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并发生汽接接触惭的群体。群体内成员槲耳影响和巨动,形成一定的认H感和一致性。集群行为的展开,一般町以门纳为六个程序,分别是:一定的社会条件、形成结构性的紧张气氛、某种信念的传播、突发偶然事件、有人鼓动和社会控制。,下面将就我国网络群体性发牛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
2.1一定的社会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背景是网民人数的激增,各地的网民在网络上互动并形成r一个紧密接触的群体。与此同时,由于乍活节奏加快和信任感缺少,个体逐渐疏离了真实的人际交往,而转向网络来寻求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我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相对较大,而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社会交往逐渐弱化。当个体的交往需求无法从现实的生活中得到满足时,就更加渴望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补偿,使网络产牛了一种“脱域机制”,人们逐渐失去对具体事物的控制,开始盲闷跟从他人的行为。
2.2结构性的紧张气氛我国现在jF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动荡和压力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衍生出对信任、自由、幸福等高层次的需求,而由于现实难以满足此类需要,便形成了不满、紧张和压力。数量庞人的大众媒体,形式多样的信息渠道,还有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集中报道,也无形中增加J,人们的精神负担。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每个人都被要求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免于被淘汰和抛弃。这一系列的时代特点,给人们带来J,较之以前更大的压力。9无以排解的压力促使人们在面对权威时变得脆弱,在受到刺激时变得狂热,甚至丧失理智。
2.3某种信念的传播
模仿暗示和情绪感染是集群行为发生过程的重要因素。网络世界有着IxI别于万方数据__现实牛活的规则,例如专用的语言文字、图案、称呼等等,要参与到别人的互动中就必须要使j{】这样的一套规则,这就是群体压力”的表现,一致的行为逐渐改造每个人的态度,并最终形成群体思维It的症状。一致的行为是信念传播的最侍通道,高度认闽感使群体中的人快速接受每一个传播的信息并引起反应,丝毫小怀疑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2.4突发偶然事件
突发偶然事件往往发挥着“导火索”的功能。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使成员受 到触发,或者某一事件被广泛讨论并渲染,就有可能成为“群体极化”幢现象的催化剂。2009年的南京‘天价炯局长”事件,被称为嘲络反腐第一案。许多网民群体本来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当一个蝴民对一张照片进行了“有意义的解读”后,迅速点燃r其他网民的怒火,激烈的言辞和迅速的传播,引起r广泛共鸣。
2.5有人鼓动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脱域机制”的影响,人们无法做出II:确的判断,因而更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模仿他人的行为。在情绪的支配下,个别成员的偶
然行为,被其他成员迅速接受,上升为普遍信念并传播给其他成员。而权威往往更容易成为控制的力量,特别是群体的领导者,相比于一般的成员,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一带点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了一定的危险,故意利用或者歪曲突发事件以求制造事端,就有可能出现非理性的网络暴力事件。
2.6社会控制
最后,个别的突破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果没自_遭到禁止,就会为社会所接受。‘B个别突破社会规范的行为一旦获得了他人的默许,群体意识逐渐上升为社会控 制,在社会中泛滥,引发群体极化。1998年开始,每当国际上出现针对中国的事件,“红客”就会发动他们所谓的“卫国战争”,对相关网站进行入侵和破坏,这已经上升为一种违法的行为。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从集群行为的发生机理可以看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一般而言,对信息的管理,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核心。无论是由网络舆论引发的,还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而激化,信息的传递与共享,都在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繁爆发,其参与人数、影响范围和危害后果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网民群体的壮大,当前的社会事件都与网络有一定的联系。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广泛日.潜在危险较大的公共突发事件,}。g络群体性事件成为J,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课题。网络是信息的“集散地”,具彳f数据最大、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因而它既是群体性事件爆发和激化的“温床”,也是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和解决的最佳平台和工具。基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乍机理的分析,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通过信息采集、传递、共享、发布,从而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是应对的重要手段。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的几项措施建议。
3.1确定目标群体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多数是具有相似利益诉求的人群。掌握网络使用者的资料,从中筛选出参与事件的核心人群,分析其特点和诉求,了解矛盾的核心,是应对此类事件的基础。要做剑这一点,需要加快推动网络实名制的进程。在虚拟世界中,町以采用与现实生活完全不I司的身份,个体觉得自己是匿名的,再加上‘‘法不责众”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的弱化,许多人做出了肆意破坏社会准则的行为。网络实名制的推行,等于是将实际生活的道德约束引入虚拟世界,助长正 确的行为,抵制小良行为。同时,实行网络实名制,能帮助公共部门及时掌握使用者资料,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分析目标群体的特点,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便于有针对性地处理事件,缓解矛盾,平衡利益。
3.2捕捉“细节’’信息
网络群体性事件,常常起源于一些“细节”的信息,例如贾君鹏事件是缘起一句话、天价烟事件是~幅照片。找到这样的细节信息,捕捉这些偶然因素,是解决事件的突破口。网络是公共开放的半台,公共部门能够在网络上方便地获得事件的各项信息,及时学握事件的矛盾所在,从源头开始及时把握,为解决事件奠定基础。另外,捕捉一些恶意煽动事件的信息,也有益于对事件的防控,避免事件恶化和扩大。
33争取网络话语权
“有人鼓动”是发生机理的重要环节,“谣言”也是事件爆发的一大诱因。为丫抑制这种鼓动性行为的影响,公共部门要争取网络话语权,通过积极的、权威的信息的发布,抵制/fi良信息的蔓延。特别是要防范个别人或者组织借助网络
煽动恶性事件。权威在群体中的力最足重要的,公共部|’J在网络‘瓦动中,以自己的权威引导舆论,间时在与网民的亲密接触中增强权威,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公共部f J的“话语权威”,就必须保证发布的信息具彳『“真实度”、“醒目度”和“易接近度川4。信息的真实度是“话语权威”的基础,必须转变观念,以往的瞒报、漏报、缓报、错报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保证信息的“真实度”,才能起纠正面的作用。以网络作为发布信息的甲台,彳,利于保障信恩‘醒目度’,和“易接近度”。当前的公共管理离不开网络这个最人的信息交换平台,把网络看成事“洪水猛兽”,不但不利于此类事件的解决,更不利于公共部门的权威建立。
3.4‘‘安全阀机制”
在涉及公共权力的瓦联网舆论巾,“民间网络舆论场”辛要是集中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上。15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寄托着人们的关心和诉求。随着政治参与热情的逐步提升,相对滞后的诉求渠道成为了瓶颈,大量的人转而将网络作为宣泄的渠道,相同的诉求使他们成为嘲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丰体。“安全阀制度’俱实就是要社会畅通各种利益群体利益表达的合情合理的渠道,以便丁.有关部门在利益矛盾激化之前及时调整这种关系。16公共部门通过对网络信息的采集、传播、共享、发布,说明事实、澄清谣言、表明态度、处理事件,肩动网络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在公共部门和网民的良性互动中缓解矛盾。
4.结语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运用集群行为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生机理,并结合应急信息管理的理论,提出了应对此类事件的一些建议,为公共部门 提供参考。网民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逐渐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交织、融合,其发牛的原因和过程将更加的复杂和多变。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探讨,必须紧跟实践的变化,并运用各种理论方法,总结规律和深化认识。与此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既是典型的社会突发事件,又具有以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为基础的特点,是公共部门学习、研究和实践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信息管理的良好载体,对其的研究,能为公共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帮助。◆
www.xiexiebang.com/InfoBul letinRead.asp?BID-1572.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0.
5.冯旭,汪永涛.聚合的力量——论集群行为【J】.消费导刊,2006(11).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0.
7.全国1 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11.
8.王建平.从。广州事件”看信息时代的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