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西方公共制度的演变看我国公务员管理法治
从西方公务员制度演变看我过公务员制度
行政092班 刘海龙 09122212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首创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民主较发达的英国,并以其文官政府的廉价高效著称于世。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掀起了近代人事制度的一场革命。公务员制度建立时,曾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一些东西,以后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现在一整套包括分类、考试、录用、培训、奖惩、工资、福利和保障等完整的法律化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即是这些制度的总和。公务员的定义、范围在西方国家不大一致,本文取广义的公务员范围,不仅包括事务官即所谓的文官,而且包括政务官,以便我们从总体上了解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一、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
“要想得到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才主义原则,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政府都把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然后择优录用公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也作为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主要依据。英国政府首先施行。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对当时的政治和人事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考试制度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考试的内容中,对能量化的文化知识水平易于测评,而对于应考者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等难于量化的部分尚无精确的测定办法,有时也带来负效应。
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重视文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培训制度,是更新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及工作效能的重要环节,而这种素质的更新和提高又是文官系统更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随着西方各国政府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干预的日益增多,政府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政府的管理。为此,西方各国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在其任职前后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制度,使培养出来的文官人员既有“知识化”又有“专业化”。
三、职位常任和“政治中立”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政务类公务员,主要负责政治决策。它包括各级立法机构的议员(有的不包括)、各级行政部门的首长及政治助手等。这一类由民选产生,有任期限制,一般为1—7年,连选连任。二是事务类或业务类公务员,主要负责执行决策,处理政府日常事务和经常性的业务活动,他们主要靠考试择优录用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党派斗争中,取得了不少的痛苦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既不妨碍党派斗争又有利于政府工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方法,这就是在实行政务类公务员任期制的同时,实行业务类公务员的职位常任制,即“职位常任”或“终生官员”。其内容就是指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行为,可不受免职、停职等处分,并一直工作到退休,不与政党共进退。这样,公务员的身份就获得了法律的保障,也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基本稳定。
“政治中立”是与职务常任密切联系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斗争的产物。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所谓“政治中立”,就是指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四、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和保障公务员制度
为了保障公务员制度的顺利进行,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法律手段来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这些法律条文都明确规定了文官或公务员的职责范围、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守法纪,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禁止兼任其他有报酬的公职或私职,若违反纪律,将受到警告、降职、减薪、强制退休、撤职等处分,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同时也规定公务员享有各种合理的劳动报酬、津贴、假期、退休金和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这样使他们能够摆脱失业及家庭经济生活的困扰,一心一意为国效力。英国政府也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一律不准经商,不准从事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赢利事业,并特别强调文官不准参加政治活动,不准发表批评国家政策与措施的意见,否则将受到各种纪律的惩罚。总之,文官若不违法失职、渎职,将不会受到免职、停职等处分。反之,文官或公务员的行为一旦超出法律授权范围或违反法律的规定,便是违法渎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见,西方各国政府都是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建立健全和保障公务
员制度的,而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反过来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文官系统。运用法律作为强制力使公务员循规蹈矩,并以法律为手段来保障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既维护了公务员制度的严肃性,也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障了文官系统机制的正常运行。
然而,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也是有差别的:
1、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分类管理的一种制度,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一整套规范。它除了有总法规,还有若干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健
全的法规体系。
2、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比传统人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强化。(1)国家公务员制度有竞争择优机制。在公务员考试、考核、晋升、任免等方面都体现了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每个职位都有最优秀的人员来担任。(2)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公务员的义务、纪律、考核、奖励、回避等方面都加以严格约束,并通过监督来加以保障。(3)国家公务员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机制。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如不能胜任工作要免职。并实行不同职务的最高任职限制、年龄及部分职务的聘任制度。公务员在录用和调任上严格把关,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另外,还实行人员交流、竞争上岗、职位轮换、和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
3、国家公务员制度在队伍优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新的突破。(1)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推行的。(2)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人员精简基础上建立的。
4、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工资、福利、保险上比传统人事制度科学合理。公务员实行新的职级工资制,按不同的职能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组成部分。
第二篇: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次 “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4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目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无 法 满 足 危 机 管 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广泛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将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随时评估纳入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和监控系统,使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时刻做好防范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二.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三.提高政府危机应变能力
我国政府危机应变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行政效率低下所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政令统一、职责明确、协调一致,以提高政府应变能力。首先,要加强统一指挥和控制,通过缩减不必要的组织层次,适当扩大相应管理幅度,提高行政组织的纵向沟通速度。其次,要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根据事权的性质来恰当分配职能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部门封锁。最后,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的状况,把一部分决策权(如公共安全事务)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它们能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构建起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将是中国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所必须履行的一个历史使命,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政府应当逐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提高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使整个社会都能有效发挥应对危机事件的作用,减少危机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看我国债转股
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看我国债转股
1999年4月20日我国由财政注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挂牌运作其目的是收购1996年以前建设银行产生的不良贷款随后又有华融、长城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分别处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对那些有发展、有望扭亏为盈的国有基础性企业、支柱企业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债转股在西方国家运用的相当普遍而在我国实施的两年中其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那么债转股在我国是否可行这就需要我们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来剖析
一、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它是将信贷资产流动将其从银行借贷向以市场上可以买卖的债务工具为载体直接融资使商业银行成为证券发行者和购买者并且使资金筹集和运用两方面的证券化运用比率上升它的产生是由美国经济环境所决定的由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对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表现在一是银行的资金产生分流金融市场的高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二是银行贷款非流动性加大了经营风险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及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期限不断延长使贷款风险不断增大贷款流动性成为各商业银行追求的
目标资产证券化不仅使信贷资产具有了流动性还使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具有了标准化和表外化的特点它缓解了商业银行保持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也使商业银行不再是单一的信用中介成为证券发行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到90年代美国每项证券化业务均达上千亿美元为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债转股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开端债转股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将银行对企业的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它不仅能增强信贷资产流动性还可以化解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我国的债转股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有条件不良资产收购下来然后再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原来的贷款转化为股份成为企业的股东帮助企业脱困;待企业扭亏为盈后将企业包装上市出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本收回不良贷款所占资金它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脱困的手段之一
(一)我国实施债转股的理论依据债转股的理论依据应从不良贷款成因说起1.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虽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定但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政府职能也没有彻底转变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时有发生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占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十分可观2.经济转轨时筹资渠道单一是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筹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从而
大量借贷资本执行着产业资本的职能企业过度负债导致了大量资产不能及时回流所以大量借贷资本充当产业资本这是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又一根源3.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理念滞后也是形成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因此企业则千方百计扩大筹资不计成本不计偿还能力而过度的负债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大量贷款不能回流从银行方面看也因放贷审查诸环节存在漏洞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形成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与西方国家不良资产存在着很大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从宏观经济看实施债转股可以改变由财政核销不良资产的单一方式从而减轻给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从我国经济环境看金融市场发展已日趋规范特别是证券法的出台标志我国金融市场又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已为实施债转股企业的上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活化沉淀资金而债转股恰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保证信贷资产的回流又增加了企业资本金所以说债转股的实施无论从银企关系上还是从宏观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经验上看都是具备可行性的(二)债转股的经济影响债转股是我国化解不良资产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家对债转股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债转股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改善经济环境
所以说债转股的意义是深远的第一有助于“亏损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化从90年代开始国企陷入困境的势头日趋严重直至出现了净亏损致使我国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虽然我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国有大型企业的脱困目标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脱困问题使原来就不正常的银企关系更加扭曲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而债转股的实施就是为了解开银企债务链使信用关系正常化第二有利于推进经济深化改革从80年代开始我国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企业改革中注重借鉴西方国家的负债经营而忽视了企业必有足够资本为基础;注重给企业放权让利而忽视了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注重提高企业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潜力其结果使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80%有的竟高达100%.银行改革也是注重上规模、创业绩而忽视了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如银行长期受政策性因素制约的问题;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只有通过债转股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和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解开银行与企业债务链才能以全新的面貌去推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第三债转股是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众所周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金融业、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外国银行、外国产品将进入我国市场所以我们必须在外国企业、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前这段时期尽快改变我国银行、企业被动局面债转股正是减轻银行、企业债务的手段之一
三、债转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断定债转股是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自我国实施债转股至今已两年13000亿不良资产的拨离目前看的确减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压力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债转股成为企业“逃债”的渠道债转股在企业的眼里是他们可以获得的最后“免费晚餐”所以债转股实施后企业减轻了沉重包袱对于债转股的不良资产企业在管理上不予配合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受阻其结果是靠债转股的资产就难以活化
(二)不良资产收购价格不能体现供求阻碍了不良资产的活化债转股以11的比例收购不符合市场经济价值、价格规律的要求也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了过多的风险
(三)债转股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数量上的均衡性从西方国家债转股的发展历程看债转股应成为银行增强资产流动性的长期手段把流动性差的资产平稳地进行债转股而我国却一次性将上万亿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特别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成立不仅体制上存在缺欠也不具备债转股的经验因而造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消化不良”使债转股成了一次数字游戏
(四)存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道德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同国有股份制企业一样体现不规范责权利不明确所以低价处臵资产包庇企业逃废债务的现象无法杜绝
(五)债转股缺少多方面配套改革目前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更是缓慢再
加政府职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都成为债转股实施的巨大障碍导致债转股的失败
(六)债转股的对象不应以发生的时间为界应以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为限即对那些充当企业产业资本的流动性差、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而目前我们是对1996年前产生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这就难免对那些因企业管理差形成的和企业整体效益低下形成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其结果就导致债转股的资产不能活化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理论界也特别关注甚至有一种观点要取消债转股但我们觉得这一说法也有不妥其理由是1.资产流动性差这一问题不是我国特有的是经济的迅猛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那么创造化解不良资产的手段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少的债转股恰是其中之一2.我国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化解的手段不能是单一的应通过财政核销、银行内部消化、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多种手段综合利用才能彻底化解大量不良资产3.我国实施债转股虽然效果不佳但不是债转股这一手段本身存在问题而是我国经济特殊状况导致的总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将债转股发展下去并将其不断规范、完善使其成为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四篇:从《人民的名义》看我国公务员级别体系
从《人民的名义》看我国公务员级别体系
最近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爆全国,涉及到 县处级 厅局级 省部级等官员,今天小编梳理一下我国公务员的级别体系供大家参考。
1、正、副国级:
这个是公务员最高级别,这个级别的官员一般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 七大政治局常委都属于正国级。
副国级官员有哪些呢,比如,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有全国政法委书记、中纪委书记、全国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都是副国级。然而这些重要位置的官员都会是全国政治局的委员。一般入政治局委员了,也是副国级。
2、省部级:
这个比较复杂一点,正部级(也称正省级)官员一般是,某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如汉东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省政协主席都是正部级,副职都为副部级。
以及中央各部委部长,比如公安部、文化部、教育部的部长,都是正部级,反之这些部门的副部长都为副部级。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区,比如说广东省虽然是省部级单位,但是广东省的经济地位很重要,省委书记一般都是副国级的官员担任。
以及四个直辖市的一把手,都是副国级。
每个省市的一把手都是书记,如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书记永远是一把手。虽然四大班子的级别都是一样的(四大班子分位: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比如某省的四大班子的领导有: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省政协主席,他们都是正部级,但最大的还是省委书记。
总之,省级和部级是一个级别,可以当省长也可以到中央当部长。
当到部级官员,就是专职政治家了,无论他最开始是干什么的,比如我们的历任公安部长,没几个是干警察出身,但是他能当公安部长,你可以说他不熟悉公安业务怎么当部长?其实不然,部长负责管理,副部长懂业务就行了。或者说些官员是干公安出身的,当一辈子警察,干到某省的公安厅长,但是有一天领导觉得此人不仅干警察是把好手,领导能力还特强,那可能就让他脱掉警服,提拔当个副省长。剧里的祁同伟不就想当副省长吗。
3、厅局级:
先说厅级:一般就是各个省的各个厅的厅长,如公安厅、民政厅、教育厅的厅长。这些是正厅级,副职则为副厅级。
还有每个省各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就是正厅级,副职则是副厅。比如说剧里逃跑的丁义珍,是京州市副市长,通过推断京州是汉东省的省会,那么京州肯定是个地级市,那他们的副市长丁义珍就是副厅级干部。
说到这有人会问:那李达康是京州市委书记,就是正厅级咯?
对,不过只对了一半,李达康是京州市委书记,同时也是汉东省委常委,省级的常委和国家级的常委一样,全省就那几个人,所以他们是这个省的权利最高层,一般省会的市委书记会入这个省的常委,所以他要比正厅级高一级,是副部级干部。剧里不是说他要提拔当省长吗?省长是正部级,如果他只是正厅级的话是不可以连跳两级去当省长的。
重点:每个省的公检法(公安厅、检察院、法院)都属于要害部门,关系国家法律和国家安全。除了公安厅是正厅级单位以外,各省检察院、法院一般由副部级官员担任,所以剧里的季昌明检察长是副部级干部。公安厅厅长如果也是省委常委的话那也是副部级。依情况而定,比如剧里的祁同伟是公安厅厅长,但不是省委常委,所以他只是正厅级。
还有各省的政法委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这些都是副部级干部。
局级和厅级级别相同,在这有人会问了,我们市里面很多局,那他们也是厅级干部?当然不是,什么局的局长才是厅级干部呢?比如说,某部委里面有一些局,例如交通部的民航总局,这个局的局长,就是正厅级。剧里的最高检察院的反贪总局,也是正厅级。副职则是副厅级。
4、县处级
这个就很好分辨啦。一些单位的处长,就是正处级,副职就是副处级。人民的名义里第一集出现的赵德汉就是某部委的一个处长,正处级。不过陆毅演的侯亮平是反贪总局的一个处长,按理来说应该是正处级,但他还有个括号副局级,也就是副厅级。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副厅级的处长还是很多的。
还有一些地级市下面会有一些县,这些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都是正处级。
当然了,各个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所以权利大小不一样,但级别是相同的。比如剧里的赵德汉,剧里有个镜头是侯亮平他们开车进赵德汉的部委办公室,我注意了大门口的牌子是国有资源部,这是个权力很大的部委,全国资源归他们管,所以赵德汉能受贿两亿多人民币,虽说他在部里只是个处长,但管理的资源很巨大,侯亮平不是有句台词对赵德汉说:有人拿个部长跟你换你都不换。那肯定不换啊,对于赵德汉这种人来说,在油水大的地方当个处长,肯定比当个一般部委的部长强啊,能捞钱啊!这是其他处处长比不了的。
5、科级
最小的芝麻官了,一般就是各个单位的科长。或者县里面某个局的局长。也有一些科级干部贪污数额巨大被抓的。但是要看在什么部门。你要是在中央某个部委当科长,手下可能就两三个人,九品芝麻官。但你要是在某个县城的什么局当个局长,虽然也是科级干部,但那是一局之长啊,大的局手下可能有几十号人,小的局也是几个人。但比如一个县城的城建局,掌管全县的所有工程,那包工头行贿就是几十万几十万的送,权利极大。别小看一个县城的工程量,比如西部大开发这十几年,西部一个小县城的建设工程一年的金额可能就是十几个亿。所以你要让这些贪腐成性的科级干部到中央部委去当个科长,估计他们也不干。
第五篇: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目 录
一、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概述………………………………………………… 1
二、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共同点………………………………………………… 1 1.择优录取„„„„„„„„„„„„„„„„„„„„„„1 2.对职位进行分类„„„„„„„„„„„„„„„„„„2 3.考绩制的广泛应用„„„„„„„„„„„„„„„„„2
三、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不同点………………………………………………… 3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取和借鉴………………………………………………… 4 参考文献………………………………………………………………6
论文题目 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内 容 摘 要: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点,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我国建立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文官制度相比, 在考试录用、职位分类、考级评估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 但在社会政治背景、政治要求、管理体制、价值取向、范围限定、选用标准、淘汰管理方面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本文对中国和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做了较为系统对比和分析,以借鉴和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优势,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 我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比较
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一.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概述
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绵延时间长达1300 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1]可见,从历史渊源上讲,现时代的公务员制度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发展雏形,但是由于受到政治体制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这一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为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却日趋没落,弊端丛生,并不得不在清末光绪年间走完自己数千年的历程,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反,大洋彼岸的欧美各国却在吸收中国科举制精华内核的基础之上以制度法令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时至今日,它因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而变得不可或缺,成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这一制度既不同于封建专制时代的“恩赐官职制”,又不同于资产阶级两党政治形成时期的“政党分赃制”或“政党分肥制”。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各国相继开始实行文官制度。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先后建立了具有两官分治、职务常任、政治中立和考试任用等特征的公务员制度。此后,公务员制度影响日盛,风靡全球,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接纳了这一科学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从1980 年中共中央提出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再到2005 年4 月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到目前已经历了20 多年的历程。2005 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法》是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规,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学化、专业化轨道。
二.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共同点
作为一种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有共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论中西方,公务员的录用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英国欧密院1870 年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的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美国也于1883 年规定了竞争择优的原则,规定文职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争取首次任用的人员通过竞争性考试。”[2]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开始录用制度,无论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和技术,都已发展的十分完备,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已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原则。同样地,我国也吸收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来完善本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而这些科学成分和有益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和标志,离开这一原则,国家公务员制度就失去了科学的根基。(二)对职位进行分类。为了使人事管理科学化,西方各国大都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当前西方各发达国家对文官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前者以英国为其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因人而分”,其分类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资历、学历)和身份(如官职地位的高、低所得薪俸的多少);后者以美国为其典型,其主要特征是“因事而分”,其分类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及所需资格条件。两者难辩伯仲,各有千秋。目前,两者有相互吸引,互相补充,逐渐融合的趋势。“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在吸收和借鉴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分类制度。在职位设置职位调查职位评价类别划分以及编制职位说明书等方面,主要采取职位分类的原则,在列等归级方面则主要采取品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3 ](三)“考绩制”的广泛应用。西方各国一般都根据文官的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工作成效来决定文官是否受到晋升、奖惩等。考绩制的广泛运用,能健全人事制度,完善行政系统,改进领导,鼓励竞争,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给予文官或公务员以公正的待遇;同时考绩是衡量工作成绩的主要手段,也是作为对文官的晋升、奖惩、调转的依据。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以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为主要依据,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通过考核公务员本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评定等级,给予晋升或降级。
三.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的不同点
国家性质的不同, 决定了国家职能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管理的需要。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及具体国情不同, 公务员制度也存在差异。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 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官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相比, 有本质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
(一)公务员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多党或一党多派相互竞争、轮流执政, 在此条件下, 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政局的稳定性, 提高行政效率, 官吏被分为了与政党共进退、掌握决策大权的政务官和不与政党共进退、专门处理日常政务的事务官。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标志之一。这种划分是为了避免政党政治中产生的政党分赃制所造成的门阀政治、士族政治等腐败现象, 把政治与行政相对分离。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下,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思想指导下, 逐步总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 并吸收借鉴了国外人事管理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形成的。所以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是对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一些弊端的改革。它不是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盘否定, 而是依据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对各类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则, 将政府工作人员从以前庞杂的干部队伍中分解出来, 从而达到强化政府机关职能、提高效率的目的, 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公务员的政治要求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所谓“两官分途”。“两官”即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或称政务官和事务官,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 相互之间不能互相转任, 强调政务官所谓“政治化”,事务官所谓“职业化”。政务官由选举产生, 代表执政党领导或参与政府的工作, 对选民和执政党负责。他们实行严格的任期制, 与政党共进退, 一般不以官员为终生职业。而事务官则通过竞争性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实行职务常任, 非因法定事由不被解职, 他们对首长负责, 要求“政治中立”, 不得参加党派活动, 不与政党共进退, 只能依据法律和政令执行任务, 不得夹杂偏见,也不得对决策的成败负政治责任。而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具有明确的政治要求, 是党的组织和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 并且接受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监督。我国的公务员可以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 可以参加这些政党的活动;公务员作为人民的一员,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政府机关中, 政府组成人员和非政府组成人员虽然在方式上不同, 但所有工作人员,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党和国家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他们必须既懂政治, 又懂业务。
(三)对公务员的管理体制不同。西方国家强调文官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不受政党干预, 与党派脱钩, 党派不得直接管理文官。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 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要表现在: 党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 策, 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同时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公务员, 由党的组织部门考察, 党委讨论决定, 依法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或由各级政府任命。
(四)公务员的价值取向不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相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政府官员, 而相对于政府来说则是雇员。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特别强调维护公务员的特殊利益。其公务员系统是封闭的, 其他行业的人难以进入, 而一旦进入, 便可以终身任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 常常会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 与政府进行谈判, 政府还设置了专门机构, 协调与公务员的关系。而我国公务员法在规定公务员权利的同时, 也规定了公务员的义务, 要求公务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忠于职守, 勤勉尽责, 遵守纪律, 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接受人民监督。这就从立法上确定了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务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也不容许公务员搞特权, 而是代表人民执行国家公务。我国的公务员系统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其他行业的人只要考试合格, 就可以进入, 因此不可能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
(五)对公务员的淘汰管理不同。西方文官制度不强调公务员的辞退问题, 有些国家的立法中甚至没有辞退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业务类公务员实行职务常任制度。即使规定了辞退制度的国家, 辞退公务员的情形也很少发生。而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辞退条款, 打破了干部“能进不能出的”传统做法。允许行政机关依法辞退少数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丧失公务员条件的人员, 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 保证公务的有效执行。[ 4 ]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取和借鉴
既然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又具有某些差异,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文官制度的产生时期,正是机器大工业全面战胜和取代手工业的时期,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这一点上讲,文官制度必然反映人类社会管理的共同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但文官制度又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十分明显,因此必须批判地借鉴吸收,对文官制度的借鉴吸收主要是它的精神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考选制不仅是科举制的核心,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真正从科举制中所借鉴的内容,他也应当成为我国公务员制度所必须坚持和强调的内容。它不仅摒弃了“以人选人”的做法,采取了“以试选人”的新办法,把铨选媒体由“人”变成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它还实行了根据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而且也真正地将竞争机制引入进了官员铨选制度,有效防止了“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拔过程的不良影响。[5 ]从长远观点来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可以把社会上大量
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行政岗位上来,这对于搞好国家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二)职位分类,科学管理原则。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公务员分类就没有科学的公务员管理。正如美国行政学家怀特所说:“现今人事管理建立在两大柱石之上,一为选贤任能,一为职位分类,两者缺一不可。”韦洛贝则进一步强调:“职位分类是人事行政工作的起点,也是人事行政工作的基础。”[6 ]但仅有职位分类制度还不够,职位分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如何,如何规范地实施等问题,都会对公务员管理这一基础的作用发挥产生重大影响。要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有赖于职位分类制度的完善,有赖于这一基础的夯实。从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本身(《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和全国各地实施职位分类的具体操作情况来看,现行的职位分类制度的设计并不科学、合理,实施也不很规范,因此,职位分类作为公务员管理的基础并不稳固,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引起公务员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如:分类过简,范围过窄;非领导职务的“虚职化”现象严重;一般行政管理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没有区分;机构改革与实行职位分类相脱节;制订和填写职位说明书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等等。[ 6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法,如职位调查、划分职位系列、进行职位评价、编制职位评价、职位归档等。
(三)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原则。“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弊端是腐败,而腐败中最大的腐败是用人的腐败。”[7 ]克服这一现象,除了上述两点外,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的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件有力武器。那么,首先,应如何保证考核的严格性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参考:(1)合理确立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具有可视性和可操作性。(2)提高考核者的素质,减少人为情感因素,使考核工作建立在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上。同时实行责任连带制度,对在考核中徇私舞弊、出现重大失误,致使优秀人员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或组织,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3)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使考核工作步入正规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自觉的接受法律和人民的监督。[ 7 ]其次,应予以重视的是奖罚分明,这是激发公务员廉政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家作为全部公务活动的主体,对每个公务员行为结果的评价和奖罚,直接关系到政府是否能保持廉洁的问题。不言而喻,奖励廉洁行为,就可以强化这种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与需要,惩罚腐败行为就可以有利于减弱乃至克服这种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与需要,从而使廉洁之风逐步克服腐败之风,保证整个政府的廉洁。因此,加强国家对公务员行为结果的评价和奖罚,是激发公务员廉政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注重立法、依法管理原则。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首先干部人事制度就必须法制化。这样才能够摈弃“人治”的传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也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民主、效率的功能。离开了法制,民主和效率将会是一句空话。为此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教训,尽早颁布实施相关法律。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1993 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唯有如此,才符合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的精神,也才顺应了当代人事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五)注重行政道德建设。公务员队伍的行政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它是人们以行政管理为职业,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虽然文官制度的阶级本质和“人性弱点”决定了其所有的文官都不一定能为政清廉,恪尽职守,但事实证明,西方的行政腐败现象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好的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很注重行政道德建设。这值得我们充分重视与借鉴。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应当看到,“法制的不健全,市场经济利润化所异化出来的金钱主义和物质利益至上观念,在没有受到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和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内在限制的情况下,会似的腐败愈演愈烈”。[ 8 ]因此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
缓的任务。
总之,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需要认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官制度合理的、有益的东西。道理很简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其根本点在于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现实。当前,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向社会成员及政治精英灌输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的心理意识,并为行政管理的人才成长提供一切所必须的“硬软件”环境;其次,要充实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尽快制定新的国家公务员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要尽快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尽快尽好地把公务员制度的建设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 要切实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真正做到行政法制与行政道德建设两手抓。要在组织上、物质上、人才上加强国家行政学院的建设,使之成为产生政治家或杰出文官的摇篮;再次,应当在有条件的地方搞试点,以免少走弯路,平稳前进,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最后,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行之有效地做好精简机构、人员分流、政企分开、提高效率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才能更利于造成德才兼备的行政活动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才能更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而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进一步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24.[2]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96189.[4] 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5] 陈 岭.比较与启示———从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谈起[J ].行政与法,2003 ,7.[6] 卫清.公务员制度备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1.[7] 任 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8] 刘 然.市场经济与行政道德建设[J ].公务员学刊,199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