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北朝帝王简介.doc
南北朝·南朝·宋之君主与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孝穆皇帝
(宋高祖追崇)刘翘 — —
宋高祖 武帝 刘裕 永初 420年—422年
— 营阳王 刘义符 景平423年
宋太祖
(初谥中宗)文帝
(初谥景帝)刘义隆[注 1] 元嘉 424年—453年
— — 刘劭 太初 453年
宋世祖 孝武皇帝 刘骏 孝建 453年—456年
大明 457年—464年
— 废帝 刘子业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
宋太宗 明帝 刘彧 泰始 465年[注 2]—471年
泰豫 472年
— 苍梧王
刘昱
元徽 473年—476年
— 顺帝 刘准 升明 477年—479年
注:
^ 初为中宗景皇帝,世祖刘骏时改为「太祖文皇帝」。
^ 刘子勋(刘骏之三子,刘子业之弟)曾在466年正月称帝,年号义嘉,并得到大部分州郡的支持,但在当年八月被刘彧大将沈攸之捕斩。
南齐 南北朝·南朝·齐之君主和年号[表注 1]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宣帝
(南齐太祖追崇)萧承之 — —
南齐太祖 高帝 萧道成 建元 479年—482年
南齐世祖 武帝 萧赜 永明 482年—493年
南齐世宗
(萧昭业追崇)文帝 萧长懋 — —
— 郁林王 萧昭业
隆昌 493年—494年
— 海陵恭王 萧昭文
延兴 494年
— 景帝
(南齐高宗追崇)萧道生
— — 南齐高宗 明帝 萧鸾 建武 494年—497年
永泰 498年
— 炀帝东昏侯 萧宝卷
永元 499年—500年
— 和帝 萧宝融 中兴 501年—502年
注:
^ 明帝萧鸾之子萧宝夤曾在527年-528年背叛北魏并称齐帝,但因他很快就失败,而且称帝在和帝萧宝融早已被推翻很久之后,同时并无控制任何原来南齐领土,因此并不列入南齐帝列。
梁国
南梁 南北朝·南朝·梁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南梁太祖
(南梁高祖追崇)文帝 萧顺之 — —
南梁高祖 武帝 萧衍 天监 502年—519年
普通 520年—526年
大通 527年—528年
中大通 529年—534年
大同 535年—545年
中大同 546年
太清 547年—549年
— 临贺岷王 萧正德
— 549年
南梁太宗
(初谥高宗)简文皇帝
(初谥明帝)萧纲 在位时间 549年—550年
大宝 550年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萧栋追崇)萧统 — —
— 安帝
(萧栋追崇)萧欢 — —
— 豫章兴文王 萧栋
天正 551年
— 武陵仁王 萧纪
天正 552年
南梁世祖 元帝 萧绎 承圣(承圣元年)552年
天正
(天正二年)553年
承圣
(承圣二年)553年
承圣
(承圣三年)554年
— 贞阳闵侯 萧渊明 天成 555年
— 敬帝 萧方智 绍泰 555年
西梁 南北朝·南朝·西梁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西梁中宗 宣帝 萧詧 555年—562年
西梁世宗 孝明帝 萧岿 562年—585年
— 孝靖皇帝 萧琮[表注 1] 585年—587年
注:
^ 此为萧铣追谥,一般称之为西梁后主。
汉国 南北朝·南朝·汉国之君主和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 顺武皇帝 侯景 551年—552年
陈 南北朝·南朝·陈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陈太祖
(陈高祖追崇)景帝 陈文赞 —
始兴昭烈王
(陈高祖追崇)陈道谭 —
陈高祖 武帝 陈霸先 557年—559年
陈世祖 文帝 陈蒨 559年—566年
临海王 陈伯宗
566年—568年
陈高宗 宣帝 陈顼 568年—582年
陈后主 长城炀公 陈叔宝
582年—589年
北朝
北魏 南北朝·北朝·北魏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献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拓跋寔 —
—
北魏太祖(初谥烈祖)(西魏文帝
改为烈祖)道武皇帝
(初谥宣武皇帝)拓跋珪 登国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 南安隐王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北魏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拓跋宏)延兴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熙平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元氏-528年
—
元钊 建义 528年
北魏肃祖
(北魏敬宗追崇)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元劭 — —
北魏敬宗 孝庄皇帝
(初谥武怀皇帝)元子攸 建义[2] 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长广敬[来源请求]王 元晔
建明 530年-531年
— 节闵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
元朗[4] 中兴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元怀
— —
—
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5]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注释
北魏孝文帝下令将国姓由拓跋改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孝庄帝登基后未改元。《魏书》作前废帝,《北史》、《北齐书》作节闵帝。
《魏书》作后废帝。
《魏书》作出帝,《北史》、《北齐书》作孝武帝。
东魏 南北朝·北朝·东魏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孝静皇帝 元善见 天平534年十月—537年
元象 538年—539年十一月
兴和 539年十一月—542年
武定 543年—550年五月
西魏 南北朝·北朝·西魏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文景帝
(西魏文帝追崇)元愉 建平508年
— 西魏文帝 元宝炬 大统 535年-551年
— 废帝 元钦 — 551年-554年
— 恭帝 拓跋廓[表注 1] — 554年-556年
注:
^ 宇文泰下令将国姓由元改为拓跋。
北齐 南北朝·北朝·北齐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文穆帝 高树 — —
北齐高祖
(初谥太祖)神武帝
(初谥献武皇帝)高欢 — —
北齐世宗 文襄帝 高澄 — —
北齐显祖(初谥高祖)(曾改谥威宗)文宣帝(曾改谥景烈皇帝)高洋
(高欢次子)天保 550年-559年
— 济南闵悼王 高殷(高洋长子)干明 559年-560年
北齐肃宗 孝昭帝 高演(高洋之弟、高欢六子)皇建 560年-561年
北齐世祖 武成帝 高湛
(高洋之弟、高欢九子)大宁(或太宁)561年-562年
河清 562年-565年
北齐后主 安帝 高纬
(高湛长子)天统 565年-569年
武平570年-576年
隆化 577年
— — 高延宗
(本为安德王)德昌 576年
北齐幼主 顺帝 高恒
(高纬长子)承光 577年
北周 南北朝·北朝·北周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德帝 宇文肱 — —
北周太祖 文帝 宇文泰 — —
— 孝闵帝 宇文觉 — 557年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 557年-559年
武成 559年-560年
北周高祖 武帝 宇文邕 保定 561年-565年
天和 566年-572年
建德 572年-577年
宣政 578年正月-578年六月
— 宣帝 宇文赟 大成 578年-579年
— 静帝 宇文衍 大象 579年-580年
大定 581年正月-581年二月
第二篇: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北朝民歌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西洲曲》与《木兰诗》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南朝民歌大多产生在商业城市,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多数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女子一年四季对情人的思念。南朝民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喜欢用双关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想像力。保留到今天的南朝民歌大约有500首。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舞台,一直流传到今天。北朝民歌风格豪放,语言朴素,和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在《西洲曲》中,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折梅于西洲,寄情于江北。诗中用了一个“忆”字,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西洲是这对情侣当初幽会的地方,幽会的时间是梅花盛开的初春,也许当初就有过折梅留念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从诗篇中并没有看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从《木兰诗》也体现出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篇: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 •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能否领略自然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要到谢灵运之后。
(一)谢灵运的生平
• 谢灵运(386-433),祖籍陈郡阳夏。出身于东晋显赫世家,祖父谢玄,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爵“康乐侯”。• 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学造诣高;• 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山水诗贡献巨大,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连”的独有特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二、作品讲读:《登池上楼》 •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
•(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思归的意绪。
•(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1)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上句写临窗所见:池岸上已长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写临窗所闻:园中柳树上变换着各种禽鸟的鸣叫声。
(2)诗人对季节变化本无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见春草、乍听禽鸣,便觉格外清新,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惊异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耳目并用写感受,把春的律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
(3)此联诗句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萧纲:¡°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 王士贞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 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抒情说理,由此也形成了古代山水诗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
•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 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边塞、战乱、游子、思妇、弃妇等。• 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 • • •
• • • •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三首(其一)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弃妇诗:《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三、鲍照诗歌的特点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
1、内容及情感基调上的寒士之声
2、形式多样,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第三节
谢朓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南朝齐周颙、沈约等人把¡°四声八病¡±(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同时沈约《四声谱》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诗歌写作的声律规则。这种声律和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后来律诗的形成影响深远。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人。
二、谢脁及其诗歌创作
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谢脁山水诗选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1)本诗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
•(2)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意和艺术欣赏
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
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二谢山水诗比较
二谢皆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但诗风存在一定差异:
(1)谢朓山水诗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2)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前半写景,后半抒怀,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为浑融。
(3)谢朓吸收谢灵运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诗歌更讲究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颇为不同。
二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诗艺术。
二谢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梁陈宫体诗及其他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所谓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摛chī、徐陵和陈后主陈书宝等。
第五节
庾信及南北文风的融合
• • • • •
一、北朝文坛概说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二、庾信
1.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仕南朝梁——“徐庾体”(南朝梁时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chī、徐陵父子皆以写作宫体诗而闻名,世称徐庾体)
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历仕两朝。后期羁旅他乡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
• 2.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在艺术上:
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 总之,他的诗歌达到了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第六节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东晋、刘宋 •
西曲:宋齐梁陈 •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居多 •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 洲 曲》 • 艺术特点:
•(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情态、仪容等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2)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根本还在于抒情。
•(3)诗歌清新淳朴的语言,婉转和谐的韵律,细腻真挚的情感,也都显示着民歌的特色。二
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 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第四篇:《帝王之路》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帝王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帝王之路》读后感1
这些天,我看了一套《少年读史记》中的一本书,叫做《帝王之路》。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中的“本纪”来写的。主要讲述了上古时期到汉朝的皇帝,是如何走上自己的帝王之路的。这本书把各种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楚汉相争里,刘邦经常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如同丧家之犬。可是后来,刘邦却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我觉得不是“老天注定刘邦该当皇帝就能解释的”。我怀着疑惑,又把书看了一遍。发现最初,项羽身边也有很多人才,但许多人都因为不被他信任等原因而离开。刘邦本来就有张良和萧何这两个人才,再加上投靠过来的陈平,韩信等人,更是如虎添翼了。这些人都在关键时刻帮过刘邦的大忙,如陈平出的离间计,让项羽失去了范增。我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第一个原因是懂得重用人才。
由此看来,领导者要懂得重用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若有所思。
乱世出英雄,项羽凭着与于常人的神勇崛起,带兵打仗,所向无敌。在项羽打的最好的一战——巨鹿之战中,项羽在营中召见将领时,他们都跪在地上前行,项羽一定很享受那种威震天下的感觉吧!项羽比较容易骄傲,容不得别人抢自己的风头。当刘邦抢先攻破咸阳时,项羽的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当鸿门宴上,刘邦对他俯首称臣时,他又骄傲了起来。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应该把项羽的这个例子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若成绩考好了,不要骄傲:若成绩考差了,不要失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
在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使了好几次眼色,示意他杀了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完全没有想到这只是刘邦的虚情假意,白白让一次刺杀刘邦,去除大患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了。唉,真是太可惜了。我替项羽感到遗憾。可是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凭着这次鸿门宴的绝妙机会,让张良用“义”这个字来设计项羽,替自己解除危机,侥幸逃脱,获得了当皇帝的机会。项羽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却落到了自刎而死的下场。如果项羽抓住机会的话,他就很有可能当上皇帝。项羽给了我一个教训。遇到机会,就要立刻把握住它,抓住它,不能犹豫。
这本书的书名是故事的篇名,用它来做全书书名,恰能突显全书主题。看完这本书,我体会到,帝王虽然能享受荣华富贵,但这条帝王之路走起来非常艰辛。像成为帝王却还没成为帝王的,要历经各种考验,才能成为帝王;已经成为帝王的,必须要把国家统治好,才能坐稳位置。读着这些历史人物故事,我思考他们是怎么处理事情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这真是一本使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啊!
《帝王之路》读后感2假期里,我从《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中汲取了营养,领略到了历代英雄的气概与豪迈,也从他们的事迹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书中“四面楚歌”的故事最吸引我。因为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使得刘邦有机会利用陈平进言的离间计造成项羽与范增不合,缺兵少将的项羽无可奈何,最终落得落荒而逃的下场。“四面楚歌”的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
一个星期天,我和哥哥在小区里踢足球,爸爸看见了,连忙走过来对我们说:“小区里不要踢足球,容易踢到车子或玻璃。”我和哥哥嘴上答应着“知道了,知道了”,可爸爸刚一离开,我们就又偷偷踢了起来。没踢几下,只听见“砰”的一声,我们把一辆车的尾灯踢碎了!最后我们只能向父母要钱赔偿了车主。我的心里充满了悔意,要是当初听了爸爸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唉……
作为班长,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令人满意,也正是因为成绩还不错,我忽视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总喜欢在课堂上和别人聊天,对此,老师专门找我谈话,记得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你虽然成绩好,可是如果在纪律上不能认真遵守,又怎么能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呢?”听了老师的话,我想到了“四面楚歌”的项羽,这次一定要听老师的劝告,改掉缺点!从那天起,我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在课堂上聊天。果然,老师们都说我进步了,在班干部选举中,我也再次被选为班长。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中的事例让我明白了,从古至今,不管是令人敬仰的帝王,还是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帝王之路》读后感3《少年读史记》这本书很值得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首先它是张嘉骅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用一个个历史故事阐述人生成长必须的道理。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章尧舜禅让的故事,尧是盘古开天时期的一位帝王,到了该把帝位禅让的时候却不知道禅让给谁。这时候一些诸侯建议把帝王禅让给一个叫舜的人。于是尧决定好好观察一下舜是不是像诸侯说的那样,尧默默的观察到舜每天都很勤劳,而且他还有爱心,总是帮助需要的帮助的人们。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毫无怨言的为父母端茶倒水、问寒温暖,时时刻刻的把父母牵挂心间。可是他的父母为阻止他与兄弟继承家产要将他活埋,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果的逃出来。他不让父母因为私心成为一个作奸犯科的罪人,即便这样舜也毫不怪罪自己的父母。尧通过一段时间认真的观察舜的所作所为,尧认为舜具备一个担当帝王的大任人,尧决定把带领大家过幸福生活的帝位禅让给舜。从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少年读史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按照书籍中的典故认真的学习,踏踏实实学好本领。让书籍中的哲理做教会了我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努力通过这些有益的书籍中吸取给养,让我快乐的成长。
《帝王之路》读后感4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历史学习小组,在网上和几组家庭一起学习《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我觉得收获非常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为主持人展开学习的《鸿门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宴会令我充满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他难以见江东父老呢?为什么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没有了,项伯也投靠他人,连范增也被气走?我的心里疑问重重。
在准备《鸿门宴》课件的过程中,我开始认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了很多项羽的生平事迹:小时候,叔父让他学写字和剑术,他略通一二后就不学了,叔父项梁说他,他却辩解道:“学剑术只能杀一人,学写字无非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要学就学能够打败万人的。”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志向远大,但做事也容易浅尝辄止,轻言放弃,学什么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给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鸿门宴会上,虽然项羽清楚除掉刘邦对他意味着什么,然而最终还是被刘邦必恭必敬、诚惶诚恐的态度和言语所迷惑,错过了夺得天下的最佳时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文《狐狸与乌鸦》。项羽就像那只爱听奉承话的乌鸦,让刘邦夺走了触手可及的一块大肥肉!巨鹿之战使项羽变得骄傲,他当时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觉!“勇而骄,勇而无谋”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的项羽的目光短浅。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终,却让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刘邦赢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但是,项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记忆深刻!“垓下之战”中,虽然他穷途末路,却没有向敌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之路,他的失败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与其说是“鸿门宴”让项羽失去未来,不如说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
【《帝王之路》读后感】相关文章:
1.帝王之路六年级作文
2.古代帝王的故事
3.帝王策美文
4.古代帝王的话
5.帝王的成语故事
6.命运之路读后感
7.帝王将相的造句
8.内经帝王养生法
9.天赐宝座帝王故事
第五篇:帝王之死读后感
《 帝王之死》读后感
引用:帝王之死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看的二十七位帝王、三十九位皇后,柏杨日:我用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内心沉重无比。
帝王之死不比你我小民之死,小民死就死啦,帝王死了恐怕就势如山崩,丝毫不爽地引起百千万人头落地。所以,帝王死于非命,不仅关系他一个人,也关系百千万人,甚至关系他身家所系的王朝或政权。
按作者柏杨的计算,从皇帝轩辕到清代溥仪,中国出现了三百九十七个帝和一百六十二个国王,这五百五十九个称王称帝的头目中,约有三分之一死于非命。而帝王之死,无论是幸运地因与“宫廷内如山如海的美女们昼夜上床,旦旦而伐”以致死在龙榻上,还是不幸地以帝王之尊而被绞死、饿死、囚死,起因都是自做孽的制度结构。在男性争权夺势的世界,政治因素高于一切。
正文:从小,我们就听惯了古代“禅让”、“大禹”等故事。中国古代历史在学家手中,一尘不染,美得像个梦。各种美好品质一一体现,我也曾对此深信不已,也被“尧、舜、禹”感动过,认为中国历史就是如此一清二白。
自从读了《帝王之死》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什么“禅让”,什么“圣人”,说白了全是不可能。历史撕去了美丽的面纱之后,露出了狼狈不堪的本质。
没有“禅让”,只有逼皇退位。;没有“圣人”,只有一只只披着羊皮的狼。
“粉面红颜不过杀人利剑,俏丽佳人尽是带血骷髅。”你且看那历史上各个国王为了美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尽显贪婪本性。;夺位之战更是惨不忍睹,各个王子只为坐上王座,在权力面前,亲情淡化了.......一品宫门深似海啊。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一本书便下结论,集百家之长。只是今后不能太相信“纸上的历史”。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