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

时间:2019-05-13 23: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

第一篇: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题

胡占华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综合进程,新型城镇化和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2014年3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未来7年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计划将耗资人民币42万亿元,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将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将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如何在经济转型期为城镇化建设融资是政府、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支持新型城镇化

从我国的地方金融形势看,当前我国主要由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负责为其各自所辖区域的发展计划融资,简而言之:“地方政府仅掌握国家50%的财政收入,却要负担80%的财政开支。”在过去,由于这种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存在,地方政府需要以银行贷款和卖地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以筹集足够资金支持其城市发展。地方债券市场的扩展历史上(2008年以前),地方政府借贷的来源主要是传统的银行系统,不过在过去5年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的兴起,已改变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面貌,信托公司一般提供短期贷款(两年或更短的时间),并且利息较高(在很多情况下高于10%)。根据2013 年的审计,受监管的银行贷款仅占地方政府整体借贷的63%,较2002年的99%大幅下滑,相比之下,2013年信托管理资产达人民币8.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9%。为了监控不断增长的债务规模,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月宣布将全面掌控地方政府借贷风险,彻底清查信用不佳或风险较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地方债券的发行准备工作。作为中央政府地方债券试点项目的一部分,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以及上海市和深圳市曾被授权发行地方债券。由于该试点项目是由中央政府所支持,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中央政府的担保。近期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显示,在深入了解债券市场运作规律并吸取了试点项目的经验教训后,更多的地方政府准备发行地方债券,未来发行债券的城市,其覆盖面将更广。地方债券将成为重要债务处理工具,使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大的财务灵活性,以处理如信托贷款这类利息高昂且还款期较短的债务。中央政府必须保证更开放、透明和责权明确的债券市场环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债券不仅是实现债务种类多元化的工具,还可以用于优化地方政府项目(如桥梁、公路、地铁和学校)的偿债周期与项目周期的匹配度。如今的市场环境适合引入一个受监管的地方债券市场。一些地方债券的利息几乎和国债相当,这与信托贷款的高昂利息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大部分的债券是在银行间市场中发行,为了吸引和鼓励更多元化的 2 投资,中央政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保证地方债券能够根据债券的内在风险特性得到公平的评级。

二、给予地方政府部分税收权利支持城市运营商

地方政府为城镇化建设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难以获得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收入以支持投资活动。在当前中国的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只能获得当地的一部分税收,除卖地以外收入的来源有限。为了推进在地方层级的改革,中央政府应放权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征收某些税项,例如授权费、车辆税和物业税。

允许地方政府开征商业和住宅物业税是列入当前考虑范围的最重要选项之一,与其它相对不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相比,物业税收入更稳定,可以被用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开支,用于政府补贴支持城市运营商从事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经营,在政府总体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架构下,依法运营城市资源,根据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能力、外部环境,通过技术、方法、工具把政府战略远景使命具体化、目标化、产业化、效益化,追求政府、城市运营商、居民三者价值和利益平衡,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大化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及美誉度提升。三者关系中,政府是最高战略决策主体、城市运营商是运营主体、居民及企业政府是消费和利益主体。下面是新型城镇化社会资金运动图

新型城镇化社会资金运动图

政府作用: 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政府支出及控制的资源资本化资金化运作,积累社会公共财富和国民财富支持城市运营商。

城市运营商运用自己拥有的或授权支配的资源向金融企业、金融市场融资并向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企业、居民是不同层次的消费主体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

三、加强地方政府、城市运营商与私人企业资金合作 加快PPP模式的应用,PPP模式(公私伙伴关系,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部门城市运营商与私营企业双方联手,提供以前仅依靠公共部门城市运营商所提供服务的一种合作形式,PPP模式对于我国来说不是新鲜事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运营模式。PPP模式的主要优势在 4 于公私双方能够分担风险,并且有利于提高项目运营及提供服务的效率。最近,中央政府大幅度加大了对PPP模式的支持,特别是在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两个领域。所谓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包括铁路、公立医院、职业学校和大学;城市公共服务包括城市 公路交通、污水处理和能源供应。通过引入如特许经营、竞争性 定价、财务补贴等透明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在PPP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在过去,PPP模式在我国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由于这种模式存在长期性,因此以这种模式实施的项目不仅需要地方政府当前的支持,并且在整个项目周期或服务周期内都需政府进行支持,然而我国地方的主要官员通常5年就换届,如果新任政府的主要官员不支持正在进行的PPP项目,此类项目则将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果通过PPP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国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终极目标”,中央政府应了解,在国际投资者眼中,政治支持必须是透明和有法可依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政府正采取措施,试图将地方官员的考评与项目的长期绩效相结合,此外,政府还需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监管和争端处理机制,建立更为透明的法律环境,以更好的保护私有投资者的利益。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有利于更有效地为城镇化计划融资,国务院于2014年4月举行会议,将80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开放给私人投资者,这是引入和鼓励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一步,同时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地方政府负债增加,因此努力寻求扩大融资 5 渠道的解决方案。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促使地方政府进行改革,引入新的财政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获得更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减小对高利息的短期借贷和卖地收入的依赖。地方政府应建立可稳健发展并开放透明的地方债券市场,加强税收和预算管理以支持新型城镇化项目,同时应加大力度保护PPP模式下的私人投资者的利益。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地方政府对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支持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此外能否动员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中来也至关重要,为此政府需要在政府导向和吸引私营部门的参与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培养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我国近期的改革强调了中央政府的目标:即希望地方政府提高为公路、学校、医院、发电站和水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进行融资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支持和保障中国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环境保护以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与城市土地征用同质同价融得资金补贴农民

以往我国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与城市土地征用采取的是不同的征用价格,这不仅不利于农村集体土地有效参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地位作用,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客观上也侵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城镇化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与城市土地征用同质同价融得资金补贴农民,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离土地实现人口、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向城镇转移,也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融资与新型城镇化本身一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是目前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它的实现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论文

新型城镇化的伟大转变

城镇化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共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纷纷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探索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镇化来提速经济版本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由此高涨起来。

我们要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8年,主导第六次大部制改革制定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2011年,在上海重庆启动房产税试点;2012年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建立大病医保制度;2004年-2007年,主政辽宁启动棚户区改造等。至1998年-2004年,主政河南提出新型城镇化构想后,我国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历程。

进入新型城镇化后,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例如在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理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病床数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例如外出农民工增多、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国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等。尽管如此,我们之前的阶段都是出于传统城镇化,其中还有很多的弊端例如:(1)注重外延式扩张,城镇化就是东扩西拓、南延北伸;(2)见物不见人,城镇化就是中央商务区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繁荣 ;(3)以孤立的眼光求发展,只要城市兴旺发达就是城镇化,农村凋敝不可避免 ;(4)弃旧图新,割断历史,城镇化就是拆旧建新,就是找到各种题材与概念去建造新城。对次,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土地资源浪费过多,水资源匮乏。(2)经济结构重大失衡,大城市过度扩张,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较慢。(3)社会问题突出,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住分异、城市贫困问题突出、农民工权益受损,拆迁利益冲突加剧。(4)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其次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后,我们还要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让我们有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有力支撑;同时,也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推进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等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措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快速的前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全局的范围来看,城镇化不会那么虚热,但绝对不会变冷。城镇化将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健康的那种热度。并且政府职能将更加清晰、集中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市场的力量将会显著增强,例如投融资领域将会有一些重大突破、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等。然而我们未来“幸福城市”既要有经济发展做支撑,也要有生态宜居做保证,更要有公平公正做依靠。

我们听说过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反短板原理说的是,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然而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共同的不断努力。

第四篇:2016《论中国新型城镇化》1500字小论文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并分析对策。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成就

问题

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 结合国际城镇化经验教训我国的城镇化规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一)由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三)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城镇化规划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

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就

第一: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第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市群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三: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一系列问题。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共教育资;城市生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居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态环境、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居民幸福指数低。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起巨额负债,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使一些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大规模拆迁、征地、建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势必会使地方政府举债累累。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弄虚作假,从而失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时期。第三: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三:推进我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分析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在原先城镇化结构和布局上再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城市群建设。第三,坚持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第四,根据城市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保留和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质的个性化城市。

第五,大力推行制度改革

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第五篇:20150604PPP:新型城镇化融资重要渠道

PPP:新型城镇化融资重要渠道

中国信息报 张亚东 2015-06-04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遇到了现实困境:户籍改革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远未取得特破性进展;与“人的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而难以有效实施。多种现实情况表明,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传递出进一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信号。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加速推进

《意见》对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作出了重要部署。《意见》明确了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工作要求,坚持依法合规、重诺履约、公开透明、公众受益、积极稳妥五项原则,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形成有效促进PPP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新建项目逐步增加使用PPP模式的比例。健全财政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质量和价格监管,完善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广泛采用PPP模式,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公共服务项目转型为PPP项目。

国家发改委日前在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公开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介项目。首批发布的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所有项目都已明确项目所在地、所属行业、建设内容及规模、政府参与方式、拟采用的PPP模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社会资本可积极联系参与。

可以明确看出,继去年国家重点在经济类基础设施领域推广PPP项目后,今年公共服务领域无疑将成为推广PPP项目的重点。PPP模式成为新型城镇化融资重要渠道

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加速一方面是国家鼓励和相关政策的促进,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地方政府债务困境下,打造有效的融资渠道具有决定性作用。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今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市政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

最优选择”分论坛上表示,目前,地方债的规模比国家债务的规模大,国债将近10万亿元,地方债在审计署2013年6月审计的情况来看,按当时估计的政府需要代偿的比例估算,地方政府要偿还的债务责任在12万亿到13万亿元之间。从目前的统计结果看,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比预估要低。

评级机构惠誉日前预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将从2008年底占GDP的18%升至2014年底的32%。14.9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债增长占总债务增长的18%。

一边是高歌猛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边是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融资现状,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PPP等创新融资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社会资本创新参与地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再现新进展。5月26日,国内首只千亿元规模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PPP产业基金在上海诞生。该基金由中国建设银行、绿地集团牵头发起,以绿地集团签约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轨道交通基金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由绿地金融、建工投资、建信信托三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人,并由发起人、战略合作方作为有限合伙人,总规模为1000亿元,分期发行,首期规模240亿元。

从各地情况来看,目前各地PPP合作项目正加速推进。深圳市轨道办近日披露,深圳地铁6号线将采用公私合营(PPP)的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前期工程已于2014年底动工,主体工程力争今年内展开。5月12日,河北省举行PPP项目推介会,推出首批32个重点项目,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领域,估算投资总额达1330亿元。

事实上,自去年底财政部推出全国30个示范项目以来,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诸多省份都已推出当地的PPP项目,尽管尚无全国统计数据,但财政部估算,目前已公开的PPP项目总投资约2万亿元。完善机制促使PPP模式顺利开展

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推动下,PPP模式调动了地方政府和民资的积极性,但需要正视的是,犹豫观望也不为少见,项目“抛荒”或者长时间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对PPP模式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这是一种融资方式。如果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引进和运用PPP模式更多的是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共服务。融资只是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才是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PPP模式更多的是管理模式,而非仅仅是融资模式。”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说。

孙洁指出,PPP模式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一是社会资本与政府公共部门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实现共同目标中,社会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与政府公共部门对公共福利的追求共同实现。二是利润的可控制性。PPP项目一般都是社会公益项目,对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政府应该加以拒绝。三是风险分担。PPP模式应以承担能力划分风险,从而降低项目的整体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当前PPP项目运行最大的难题就是各有想法。地方政府及部门大多将其视为投融资渠道;社会资本则想尽快回收资本、技术,有的甚至希望从中获取暴利。而“政府能否按合同依法办事是民资最大的顾虑”。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说。

能不能让PPP项目成为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现在来看,关键在于完善并细化制度建设。

下载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占华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理科学专业 学生;张辉 指导老师;张国 摘要: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质量,、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大力实施......

    新型城镇化 2013年 半月论文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编者按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作者:刘宁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城......

    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内涵

    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提出了“中国梦”的说法。就在一天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会......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大全五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城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人类的城市化道路,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英国的城镇化,由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英国的城镇化用了20......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共五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中国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规划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规划分析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在内的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规划......

    如何理解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