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考试招聘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
公 共 基 础 知 识 复习资料
马克思专业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体系、科学发展观
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招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哲学的定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或者是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同一性问题是恩格斯提出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的问题。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如:火、气、金、木、水、火、土五行等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哲学为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好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来源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哲学的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自然和社会历史领域都贯穿了唯物主义的原理。
1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17、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0、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
2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2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23、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傅立叶
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2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0、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黑格尔、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33、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3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实践性
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4、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5、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6、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1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⑵、客体主体化:
19、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0、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1、自在世界的定义: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2、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第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6、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
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 求发展结合起来。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
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基础。主要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一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基本的领导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3)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的科学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三大”党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不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98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手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八荣八耻”的“八耻”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为耻、以愚昧无知、好逸恶劳为耻、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为耻、以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
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表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本质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用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8、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4)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这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1、1997年党的十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12、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3、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1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4)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1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6、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
17、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
(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2)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1)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2)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3)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4)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调控的目标。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备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2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1)分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5、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分配方式的结果。(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部分人选富裕起来的作用包括:(1)示范作用;(2)帮助作用;(3)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26、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其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议行合一”;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的平等协商。(2)举荐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与共产党合作共事。(3)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的作用。(4)注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在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并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积极作用。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体现。
(4)作为国家一级的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5)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7、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刻内涵: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3)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4)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
(1)“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2)“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3)“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4)“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
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6、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7、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二、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提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答:该命题错误。黑格尔的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⑴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三、论述题:
1、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
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概括说来,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市县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阶级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政治形式。
我们应当承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确实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壮举,要真正实现难度太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家就永恒存在,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开辟人民群众做主的历史,所以突破西方的民主。我们知道,当代西方民主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投票的民主”、程序上的民主,其所仰仗的投票活动,由于总是以金钱力量为后盾,已利用和操纵群众情绪为手段,因而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广大下层民众在其中往往只是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实际上,投票绝不是表达民意的唯一方式,社会调查、民主协商和评议等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民意。但是,比起竞选一类轰轰烈烈的的“作秀”,它需要真正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学习群众,因而艰难得多。可见,问题绝不像西方学者所说得那样,不存在实质民主,只有形式民主。关键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这个党只能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只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分析不能推倒,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民主对立起来就没有根据。
2、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型的论断?
答: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大都从技术论的角度,将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直观地归结到科学技术之上,而完全撇开了生产关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样,他们在实际上就回避了当代的基本矛盾,及邓小平所囊括的,表现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东西”(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南北(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关系)矛盾,脱离了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哪怕是在天才的机巧,也显得与实际距离太远,因而缺乏生命力。当代的历史是否显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码证明不了这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黑暗,无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所造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矛盾,正以最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在已经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再现传统的社会对抗,而且正在产生着新的对抗。相反,摆脱了私有制关系自发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其为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科学技术成果的合乎理性人道的利用,创造了前提。
3、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你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价值,马克思的影响深远,今天的理论,不是马克思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的,甚至没有一种社会理论与马克思是无关的。说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无用”,并不是说马克思的学说不需要发展,相反马克思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觉得一个理论是否无用的基本根据不在于该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而在于该理论所思考的“问题”是否已经被超越;同时,市场经济的时间并没有使我们远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马克思哲学是我们获得对社会发展客观认识的思想武器。
第三篇:2014常德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课程推荐:2014年湖南事业单位考试(含公共科目、教育、医疗、综合)网校培训课程(协议不过全退)
关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第四篇:2014年云南省昭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毛泽东思想概论试题
航帆网
1.1945年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B.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D.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3.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4.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5.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
B.立即建立社会主义
C.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D.实现共产主义
7.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
A.四马分肥 B.实行定息
C.无偿没收 D.核价收购
8.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
()
A.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B.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C.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D.思想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9.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完全解放生产力 B.实现共同富裕
C.人的全面发展 D.彻底消灭剥削
1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总的来说,()
A.一直处在完全清醒的状态 B.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C.是完全客观、全面、正确的 D.是比较客观、全面、正确的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现现代化
12.邓小平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
A.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D.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是()
A.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14.一个国家或地区兴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A.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B.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
C.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示范作用
D.在这些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
15.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
A.经济实力 B.自主创新能力
C.民族凝聚力 D.军事实力
16.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7.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最好结合点是()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实行企业的联合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
19.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国家公职人员
C.国家事务 D.社会事务
20.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思想道德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教育科学文化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 B.爱国主义
C.八荣八耻 D.集体主义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的关系是()
A.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相互包含,相辅相成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重要,需付出更多努力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重要,值得付出努力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长期,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23.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24.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5.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理论联系实际
26.我国的宗教政策是()
A.宗教信仰自由 B.政教分离
C.独立自主自办 D.依法管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网络考试全套题库1.1
判断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对
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错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对
“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
错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突出地表现在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对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只要按马克思主义办事情就不会犯错误
错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
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错
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对
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自由、理性和意志
错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对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
错
马克思是个学者,缺乏社会活动能力
错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唯一源泉
错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确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对 生产力不可以跨越发展
错
是否成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错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错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时可以重复出现的 错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错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错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穷落后
错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错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
正确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错
资本是一种物,其本质并非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错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错
单选题
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理解正确的是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答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
利润本质上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是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
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上层建筑是指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
多选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真理具有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与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关的因素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货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
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
党的群众路线是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社会存在包括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是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阶级社会中的三大差别通常指的是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
“手推磨生产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材料2]一些企业竞争中。。
5《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学。他家里很贫困,买不起蜡烛,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
[材料]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任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动部宣布,1992年5月。。
第1题(1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答案:N
第2题(1分)
感性认识反映了活生生的现实,所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答案:Y
第3题(1分)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案:N
第4题(1分)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N
第5题(1分)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案:N
第6题(1分)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Y
第7题(1分)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答案:Y
第8题(1分)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答案:N
第9题(1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答案:N
第10题(1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答案:N
单项选择
共30题
(共计30分)
第1题(1分)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24)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
(B)事物的变化是否能够感知
©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答案:D
第2题(1分)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24)既克服又保留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纯粹的否定
(D)抛弃
答案:A
第3题(1分)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24)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答案:C
第4题(1分)
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
第5题(1分)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24)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答案:C
第6题(1分)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24)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答案:D
第7题(1分)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24)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答案:C
第8题(1分)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24)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B)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答案:C
第9题(1分)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
(2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切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D)社会发展的外部动力
答案:B
第10题(1分)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B)交换价值
©价值
(D)价格
答案:C
第11题(1分)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24)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B)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答案:A
第12题(1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2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C
第13题(1分)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24)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生产力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案:D
第14题(1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2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答案:A
第15题(1分)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答案:B
第16题(1分)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24)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第17题(1分)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24)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答案:D
第18题(1分)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24)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第19题(1分)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24)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答案:C
第20题(1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24)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答案:C
第21题(1分)
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24)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案:D
第22题(1分)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24)劳动的使用价值
(B)劳动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D)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D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第23题(1分)空想社会主义
(24)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许多构思
(B)找到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
©理解到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
(D)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报希望
答案:A 第24题(1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24)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答案:C
第25题(1分)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24)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强凋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答案:D
第26题(1分)
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24)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
©通过假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
答案:D
第27题(1分)
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24)众人皆醉我独醒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答案:B
第28题(1分)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24)苏共(布尔什维克)
(B)中国共产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
(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答案:C
第29题(1分)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24)普选制
(B)一人一票制
©民主集中制
(D)党委负责制
答案:C
第30题(1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
(24)人民民主专政
(B)党的领导
©党的建设
(D)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A
第1题(1分)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24)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
(E)绝对唯心主义
答案:BC
第2题(1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24)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因而更接近客观真理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答案:BCDE 第3题(1分)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24)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E)总和的价值形式
答案:CD
第4题(1分)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24)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E)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答案:ABC
第5题(1分)
量变的形式可以表现为
(24)数量的增减
(B)空间排列的变化
©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场所的变更 答案:ABE
第6题(1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24)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D)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E)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答案:ABC
第7题(1分)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24)世界的可知性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D)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E)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答案:BD
第8题(1分)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24)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E)归纳方法是万能的
答案:ABD
第9题(1分)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24)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放纵,声东击西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答案:ABE
第10题(1分)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24)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E)是马克思的首创
答案:ABD
第11题(1分)
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2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E)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答案:ADE
第12题(1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第13题(1分)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24)成本
(B)工资
©利润
(D)利息
(E)地租
答案:CDE
第14题(1分)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24)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E)知之在先,行之在后
答案:ABC
第15题(1分)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E)过犹不及
答案:ABCD
第16题(1分)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2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E)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答案:ABC
第17题(1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24)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E)真理就是客观存在
答案:CD
第18题(1分)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
(24)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答案:ABDE
第19题(1分)党的群众路线是
(24)满足群众的一切利益和要求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根据群众的利益制定方针、政策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答案:BD
第20题(1分)
与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关的因素有(24)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市场需求
(D)市场供给
(E)货币价值的变化
答案:ACDE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势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下列对于社会形态分析正确的有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第21题(1分)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24)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E)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答案:BC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
第22题(1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24)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存在于解释世界,要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E)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答案:BCDE
第23题(1分)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24)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答案:AD
第24题(1分)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判断,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4)纸上谈兵
(B)实事求是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答案:BD
第25题(1分)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24)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E)生产劳动
答案:CD
第26题(1分)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24)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E)供求关系决定的
答案:CD
第27题(1分)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24)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唯心史观
答案:CD 第28题(1分)
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24)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E)社会的完善状态将永恒持续下去
答案:ACD
第29题(1分)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
(24)生产的全球化
(B)金融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世界经济一体化
答案:ABCD
第30题(1分)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当前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2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我国的改革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我国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D)我国的改革应与开放相互结合相互推进
(E)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答案:ABCDE
第31题(5分)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24)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答案:ABCD
第32题(5分)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24)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面对历史规律,人是无能为力的
(E)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答案:ABCE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
第33题(5分)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请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是
(2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B)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价值增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生产出来.©解决矛盾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D)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E)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答案:ACD
第34题(5分)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24)要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D)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E)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答案:ABCDE
第35题(5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慌忙向齐国求救....(A)”围魏救赵”是辩证法在军事上的灵活运用
(B)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复杂因素
©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战争指导者如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便可转被动为主动,最后克敌制胜
(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明确的表述
答案:ABD
第36题(5分)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24)运动是心灵的运动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的承担者是精神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CD
判断
共10题
(共计10分)
第1题(1分)
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答案:N
第2题(1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答案:Y
第3题(1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只有他们才能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答案:N
第4题(1分)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答案:Y
第5题(1分)
感性认识反映了活生生的现实,所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答案:Y
第6题(1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答案:N
第7题(1分)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答案:Y
第8题(1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N
第9题(1分)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N
第10题(1分)
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答案:Y
━━━━━━━━━━━━━━━━
单项选择
共30题
(共计30分)
第1题(1分)上层建筑是指
(24)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答案:D
第2题(1分)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24)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答案:B
第3题(1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