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66人,其中8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6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平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七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2、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
(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七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22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24人,占参考人数的21%;60分以上的有44人,占参考人数的35%;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填图题、问答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第四大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40分,70%的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4)小题,学生对知识学的比较死,主观性问题往往答不到要点。
2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小题第二问学生容易和第二小题混淆,得分率不高。
(三)填图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问答题
本题综合性较强,设计汉武帝的知识并未集中在某一课,学生往往需要较强的归纳能力。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失分较多。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大刘庄中学
刘美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秋长中学
黄旭雄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720多人,其中80分以上的人,占参考人数的%;60分以上的人,占参考人数的%;不及格的人,占
%;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卷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三大题的第27小题,28题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27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28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3、9、14等试题,第二大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部分选择题比较模糊。如出错率较高的是4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看图填空
有部分学生对图的认识不够,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图4、5有学生都认为是《水经注》。错别字较多,失分也较多。
(三)材料分析题
27题考查的是看图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有关知识,学生对两人不能准确分辨,有些同学把秦始皇答成汉武帝。
28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本题比较直观学生做的比较好。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2010
01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1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
一、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4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
2、本次参考人:100人
总分:5893 平均分是58.93分 最高分:98最低分:37优秀率:58.9% 及格率:83.5%
3、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类型分析:
本张试卷为闭卷试题,分为I选择题和II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部分共有20个小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共40分,选择题考查知识立意的试题减少了,而考查能力利益的试题增多了,考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教学内容主干知识基础上,活化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答好试题;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21题为读图题,观察图形回答有关问题,分值为20分,这道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2阅读材料,(共三个
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共20分。第1问问题是有人认为唐朝在用人制度方面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你能否根据笔记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第2问问题是你对唐太宗的话怎样理解的?难度比第1问稍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中提炼出答案,第3个材料是玄奘和鉴真的图,问题用一句话概括玄奘、鉴真的事迹。目的用什么不同的地方?由此你看出唐朝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23题的(1)小题填清朝的疆域,共10分。(2)小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共10 分,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
三、热点难点分析:
试卷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如非选择题21题,第2问对大运河开通有些什么不同的观点?22题中涉及民族政策,23题中涉及对外开放政策。
本张试卷难易程度的分配较适当,较易的知识点约占60%,较难的知识点约占25%,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约占15%。
26、28题读材料及图片问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现史实能力,其中,27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部分,需要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去回答,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尤其是第2、3问谈结论、认识类问题较难,学生失分较多。
四、出题方向分析:
本张试卷为开卷考试,考生可参考教材,由此可以看出它紧贴中考的出题方向,以《课程标准》为主,以历史课本为辅,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次考试既能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考题型,一举两得。
五、学生成绩及答题情况分析:
此试卷满分100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0多分。非选择题得分率低些,其中21、23题平时练习时做过,显得较为简单,得分率相对高些,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审题不清,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出现了由于表达不好丢分的现象,23题学生丢分较多,表现的问题是学生分析能力差,不知应该答什么,得分率相对较低。
六、考后心得体会:
纵观本张试卷,再结合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以前那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的教学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不断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另外,试卷下发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分析,并要求学生总结得与失,力争使学生通过本次考试发现缺点和不足,为将来中考做好准备。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1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其主要目的是既为学生提供考查能力的机会,又为教师提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前进方向。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4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3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7、10、11、12、16、20、21,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关内容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5、试题难度相对来说有难度
在本次考试中,答题时间够用,但考试结果不理想,学生记忆能力不强。结果给本次考试造成许多不必要得的失分。另外,强调学生记忆的重点内容在考试的内容上并没有体现出来,试卷只强调能力培养,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闭卷考试来说,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历史问题方面来讲,试题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应该说是即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今后教学思考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