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现实需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系统上下干部职工思想得到教育,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作风建设长足进步,取得了形象提升税户满意的显著成效。然而,作风建设有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看到反“四风”的思想基础还不牢固,稍有松懈有可能出现反弹回潮;有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依然不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的单位整改方案落实还不到位,“行业病、机关病”没有根除;有的干部依然“为官不为”,遇问题不敢担当。这些要求我们绝不能有过了关、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必须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以深入开展“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为契机,持续把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二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必然举措
在新常态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对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近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深切感到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是破除“四风”顽疾的有力途径。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是斩断形式主义的利器;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医治官僚主义的良药;焦裕禄不畏灾害和贫穷,“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的奋斗精神是抵制享乐主义的盾牌;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消除奢靡之风的法宝。作风建设与弘扬焦裕禄精神互相促进,一方面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抓紧焦裕禄精神这一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只要真正从内心到行动传承和弘扬了焦裕禄精神,就能切实推进作风建设持续深入。
三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推出八项规定到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拍苍蝇”到“打老虎”,多管齐下,扭转风气,彰显了恒心,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形成了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新常态是形势所迫,责任所系、使命所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立足于新常态这一出发点,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第二篇:大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
大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
大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学习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政贵有恒,自觉践行“两个务必”;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作风建设的根本在锤炼党性。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精神上“缺钙”,是个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性不强造成的。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作风建设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改进作风需要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讲认真。总书记强调,如果不讲认真,就容易马虎敷衍,即使问题摆在眼前也看不到、识不透,就容易虚晃一枪,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可能搞形式、走过场。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作风建设的鲜明特征是艰巨性、长期性。总书记的论述揭示了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指出作风问题是一种顽症病疾,“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决不能一阵子一阵风、紧一阵松一阵,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作风建设的突破口是整治“四风”。“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要么与这“四风”直接有关,要么是从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作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要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清正严明。作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自己改起,坚持自上而下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着一级改。作风建设的基本保障是以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准确把握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总书记注重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作风建设和党的建设,准确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作风建设、以思想理论教育引导作风建设、以惩治腐败保障作风建设、以制度建设巩固作风建设、以深化改革支撑作风建设,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形成了五大建设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法治思维。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么多年,很多作风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症结之一在于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2013年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专门会议明确要求,“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改进工作作风开局起步。作风问题中,“四风”问题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聚焦“四风”来开展。总书记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从严要求。总书记抓作风建设,贯穿其中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总书记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四风”的实践说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思想入手、理想着力,从“被动严”向“自觉严”升华。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冲刷和洗涤,党员、干部的作风普遍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还没有收场,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实现从“不敢”到“不想”的跨越和升华。这就要从思想上入手、从理想上着力,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固本、培元、强基,不断促进思想认识提高和党性修养增强,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理想和宗旨虔诚而执着、至信而笃行。要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思想深处自觉严起来。内服外敷,刚柔并济,从“一时严”向“一直严”深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督实导、集中整治、严肃查处的高压态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做到了“一时严”,但是一些党员、干部还心存幻想,没有做好“一直严”的准备。这就要坚持内服外敷,依靠人民,实现党内外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切实畅通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让作风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群众有序参与、有力监督、有效反馈。要坚持虚实并举、刚柔并济,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起来,一方面在加强理论武装上绵绵用力,一方面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久久为功。上下同治、互相监督,从“干部严”向“党员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展开的,但从严是对全党的普遍硬性要求,改进作风是每个党员的永恒课题,必须贯彻到党的建设一切工作中,贯彻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处置等全部环节,这样作风建设才能做得到位,从严治党才能治得彻底。以点带面、乘胜追击,从集中整治“四风”向全面正风肃纪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的,但从严治党是个系统工程。现在,“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首先,要从严厉整治“四风”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其次,要从正风肃纪延伸开去,带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全面严起来,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再次,要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实现根本性好转。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从“搞活动”向“建制度”延伸。不集中正风,治不住;不依靠制度,治不长,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作风建设内在规律。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但作风建设重在日常、难在常态、要在制度。要着眼长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相互支撑、统筹推进,从作风建设向党的建设各方面融合。党的建设是一个整体,作风建设不能长期单兵突进、单打独斗,而是要融入党的各方面建设,与之协同推进、互为依托,发挥整体效应。特别是要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使教育培训有作风内容,选拔任用有作风要求,考核评价有作风标准,管理监督有作风约束。组织部门要坚持公道正派,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以正确用人导向带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 谭彦德)
第三篇: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以“民本、法治、反腐、民主、改革、严党”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新常态对当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更高导向和目标要求,也为我们下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对我们来说,在政治新常态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既是树立新理念的头脑风暴过程,也是建立新秩序的自我修订过程,更是形成新机制的生态治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领导班子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破与立,要彻底完成从管理角色到治理角色的转变。
一、领导班子应对照新常态的特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一)心怀“民本”理念
“民本”即以民为本,它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更精确的要求表达。“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强调领导班子决策要杜绝物重人轻。“以民为本”则是相对“以官为本”而言,强调领导班子决策要杜绝“官本位”和“官贵民贱”。
领导班子只有心怀“以民为本”的新理念,才能正确认识官与民的关系,放正自己的位置,时刻对自己有清醒认识;才能在讨论决策时,摒弃私心杂念,真正站在企业立场科学决策;才能在挫折重压前,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做出无愧无悔的抉择。
(二)坚定“法治”道路
政治新常态中,“依法治国”上升到“法治”道路,提出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对企业来说,“法治企业”同样有所作为。首先要做到全员守法。尤其是领导班子,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诸多决策,非常有必要带头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素养,要能在依法决策的前提下,合理规避风险,为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其次要做到企业行为合法。这一点主责同样在领导班子,不仅要做到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合法,还要注重企业的交往行为等其它主体行为合法。此外,在守法的同时,领导班子更要学法、懂法、用法,要精通运用法律知识捍卫企业的正当利益,甚至让它成为我们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三)筑牢“反腐”防线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问题上“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已有目共睹,“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系列措施也使得反腐逐渐常态化。建筑行业作为腐败高发的重灾区之一,如何围绕“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不”要求筑牢“制度反腐”的防线,构筑防腐反腐的新制度体系已成为重要课题。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制度反腐建设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还存在真空地带,应该说制度体系还是不够全面缜密的。而与之相对应的廉政建设,责任主体多落在党建各部门,话语权弱,先天不足,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从这一点来说,制度反腐提高企业廉政建设主体的独立性和话语权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四)善用“协商民主”
总书记在阐述民主政治理论时多次高度肯定协商民主的作用和意义。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协商民主正成为国家民主建设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这一形式对我们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来说,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在于提醒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民主,认识民主,使用民主,应该如何养成民主决策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三重一大事项时杜绝“一言堂”。另一方面还在于提醒我们在面对企业重大决策时,要重视发挥过程协商的作用,要重视在协商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参考,而不是简单用地用选举民主的形式形成片面的集体决策,在关键点上与对企业长远发展更有利的决策失之交臂。
(五)坚持“深化改革”
政治新常态下,我们党将深化改革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2014年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吹响了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号角。就我们企业来说,集团积极推进“五商中交”战略部署和“让世界更畅通”的企业愿景已为我们深化改革规划出宏伟蓝图。领导班子必须按照这一蓝图冷静分析国内外市场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正确应对国内公路投资见顶,港口市场萎缩,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积极响应“走出去”的号召,大胆开拓海外战场,在国内国外都带领我们的企业向着承担大型、超大型、综合、高端项目的方向向上游和前沿发展,快速完成从单纯的施工承包商想全过程建筑服务商的转型,开拓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六)谨遵“严党”律条
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新常态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对维护党的形象与威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都有着深远影响。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同样要时刻谨遵“全面从严治党”的律条,第一阶段,要深刻认识到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深远意义,对中央梳理清理完成后的党内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解决掉之前认识不全面、不准确、不成体系等问题,扎扎实实奠定好理论基础。第二阶段,要时刻牢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企业与职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做到眼界开阔,专业过硬,素质全面,视野超前。只有这样,才能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决策时,“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尽可能用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取代“摸着石头过河”实验做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治理者。
二、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建设要重视生态健康
(一)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树立新理念的头脑风暴过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好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嫉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要养成健康的生态环境也必须由此做起,领导干部自身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掉以前定型的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通过深刻的学习领会,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建立起适应新常态的、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建立新秩序的自我修订过程。
领导班子建设要想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在正本清源基础之上。在此之前,我们党内、企业内、领导干部队伍内思想意识、作风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还蔚然成风,遮迷住大家辨别是非的眼睛。去年以来,我们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集中解决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四风问题等,业务招待费、公车私用等职工关注的敏感问题都得到较好遏制,虽然不少只是表面问题,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年,这些工作已在企业内部得到不同程度的深入,说明绿色、健康的新秩序已经走在自我修订的正确道路上,而领导班子建设对此则责无旁贷。
(三)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形成新机制的生态治理过程。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具体到企业亦是如此。
我们说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建设要重视生态健康,正是因为之前出现了问题,发生了污染,现在正处在生态治理的大环境之中。在这个大环境里,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绝不可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要积极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在严于律己的同时,用班子的智慧为新机制的建成做好顶层设计。唯有如此才能带领团队在这一轮生态治理风暴中率先平稳着陆,集中更多精力回归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上来,全心全意谋发展。
三、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要完成从管理角色到治理角色的转变。
在政治新常态中,我们党将执政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其中,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党的执政全面进入国家治理的阶段。一个“治”,一个 “管”生动体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具体到企业和领导班子来说,面对各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这一转变,那就是从领导干部个人到班子集体都不应该再把自己当成管孩子的家长,而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员工、下级共同协商,充分尊重制度体系,不能将个人意见和喜好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其次要逐渐甩掉之前行政体系下命令式的管的方式,取而代之,依据领导班子决策制度和企业制度,多吸纳接收治理主体,让更多意见能具体直接地参与到企业治理的各项工作中。由管到治的转变其本质是人,尤其是领导班子观念的转变、心态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决策习惯的转变。党中央由此开启当代国家治理的全新阶段,相信也会对企业的班子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来说,政治新常态下,党和国家的治国执政理念正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这些都对我们如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如何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如何更好激发企业活力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领导班子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和政治新常态的变革洪流中。领导班子该如何建设、如何定位、如何生存都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以上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新常态下加强运管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的思考
新常态下加强运管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的思考
新常态下加强运管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的思考
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促进道路运输队伍建设,提高运政管理水平,强化行业优质服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运、依法行政,努力实现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商丘市运管局在抓学习、更新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抓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抓队伍、增强干部职工素质,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实践,就新常态下加强道路运输行业行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领导率先垂范,狠抓工作落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强化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才能确保作风建设工作稳妥进行。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敢抓敢管,才能形成良好的实干作风,从而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干好、干实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始终明确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抓落实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始终,树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破除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不良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破除实喊虚抓、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树立忧患意识,时刻警醒,不断加压,防止动力缺失和精神懈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精神风貌;保持奋发有为、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保持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有迎接挑战的气概。时时刻刻做到思想上有新进步,作风上有新要求,工作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班子的带头和主导作用,用自己的能力、品德、才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团结人,带领全市运政管理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道路运输业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坚持不懈学习,注重提高素质
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主要是解决队伍的理想、信念、素质及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等整体功能问题,作风建设的状况决定运政事业的兴衰。因此,作风建设最主要、最紧迫的是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意见作为切入点,聚焦作风建设,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道路运输工作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道路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要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活到老、学到老。要以学立德,提高境界,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工作、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运管新人。一是要学以致用,开阔眼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如果不学或少学,势必会出现“知识折旧、能力弱化”等现象。因此,作为运政管理者,不但要做新知识的接受者,更要做新知识的传播者,以活跃思想、启迪思维、激发灵感,要善于借鉴外地的经验,别人的观点,点燃自己头脑中的智慧火花,从而促进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风建设。二是在学习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选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点,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跨越,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索新形势下争先创优工作的新方式,努力营造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人人争先进的工作氛围。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职工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化管理为重点内容的创建活动,以“三学一创”活动为载体,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努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发奋图强的责任意识,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冲破条条框框,把本单位的实际同上级的决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于干前人之未干,谋前人之未谋,干出自己的新举措,创出自己的新经验,开创我市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措施
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办法,严格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包括以规范内容、组织严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制度,以规范程序、强化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以规范行为、保障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以廉洁从政、加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监督约束制度,在内部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如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建立健全民主推荐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干部任用制度、竞争激励机制、管理监督机制,逐步构建一套围绕道路运输发展和工作实绩来测评和使用干部的工作机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上,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廉政责任机制,逐步形成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惩处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管全局、把方向、议大事、抓落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指导全局和宏观决策上,努力做到扭住中心不放松,抓住机遇不放手,遇到困难不低头,加快发展不止步,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一岗双责,强化目标责任
加强作风建设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提高工作效能。因此,在运管行为作风建设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从而提升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要有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地把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与个人的人格、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工作共荣辱,真正把担子挑起来,把责任负起来,在其位、谋其政、善谋事,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考察自己的工作,不让全局工作在我手里受影响,不让工作进程在我手里被拖延,不让行业形象因我而受到损害,坚决“医治”工作中间的“梗阻病症”。二是要有高质量的工作追求。权力和职务是组织和人民为我们提供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大好平台,也是我们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有所作为的信念,怀有大有作为的追求,坚决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思想,增强“无功就是过,无为就是错”的意识,把心思集中在干事上,教育广大干部无论是想问题、干事情,还是做决策、做工作都要少琢磨上级知道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多考虑对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益无益。目前,我们行业管理上还存在着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工作抓不到位等问题。甚至有的干部平时不学习,工作不努力,上情不掌握,下情不了解,既不出思路、又不出方法,坐下来不会写,站起来不会讲,下基层不会指导等等。为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认清形势,痛下决心,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才能突破难点,开拓创新;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干,才能出实绩,迎得群众称赞:少琢磨一些私事,多琢磨一些公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运政执法水平,增强科技兴运的本领,为推动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持续长久的不竭动力。三是要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时间锻炼中吸取营养,深受考验和磨练,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动运管系统工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建立奖励机制,严格考核考评
抓好作风建设,就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督查考核方法,及时督查,按期考核,以督查促管理,以考核抓落实,通过督查,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归纳梳理,提出整改措施,责令定期整改:通过考核促进运政管理,增强真抓实干的责任,确保工作全面落实。要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量化细化,使干部职工都有压力和紧迫感,从机制上强化“法治”,消除执法中存在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运政执法行为。要改进考核方式和手段,把日常考核与月、季考核相结合,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加大工作业绩同奖金津贴挂钩力度,奖勤罚懒,切实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增强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探讨和建立与目标责任制相配套的能级管理制度,按岗位工作的责任、强度,增加岗位津贴和奖励工资,推动中层干部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责。紧紧围绕依靠群众监督,始终坚持一切为经营者服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作风建设效果的砝码,把经营业户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从根本上做到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树立运政队伍的良好形象,确保工作得到运输经营业户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六、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
抓作风建设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因此,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侧面了解和掌握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干部职工不仅要听他们的汇报,看他们在干什么,着重要看工作取得的实效,准确掌握干部职工的工作和思想作风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体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切实达到作风建设的目的。一是要树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失民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官念”,树立“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心中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体察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下决心把工作重心下移,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干起,从群众最反对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到矛盾多的地方去体察民情,到热点、难点、焦点多的地方去调查研究,消民所怨,办民所盼,解民所难。二是要强化权为民所用的意识。要正确对待权力,把权力看成是责任,而不是组织给予个人的特权;把权力看成是奉献,而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看成是重托,而不是贪图享乐的条件。要切实做到在职务面前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多想责任,把行使权力的过程看作是对党、对人民负责的过程,看作是对组织、对干部负责的过程,奉公行使,为民所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和运输经营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三是要增强利为民为谋的责任。“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广大干部职工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自身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第一尺度,要知民情、懂民意、惜民力、解民难,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做事而“不做秀”,为民而不扰民,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期效应,不搞数字游戏和政绩工程,真正成为实现道路运输事业“新常态”下健康发展的管理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第五篇: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原创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下面是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五)研发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的过程性指标,它可以反映全国、地区与企业层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最新进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2012年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