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18、20、21.ppt.Convertor
第二卷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 再生产和流通
研究对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中心:社会总产品实现
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 结构:以商品资本的循环为基础
导言(第十八章)说明第三篇的研究对象 W'—W' 社会资本再 生产和流通: 第二十章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十一章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
一、研究对象:本篇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单个资本的运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又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但又和单个资本的运动有区别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则不仅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而且还包括生活消费过程和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流通过程,还包括剩余价值的分配和流通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二篇以及第三篇的研究对象 第一卷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第二卷第一篇考察单个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二篇考察单个资本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三篇则把各单个资本作为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总体进行考察,揭示各单个资本之间、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以及货币流通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实现和补偿问题。第二节
货币资本的作用
中心:货币资本对再生产的重要作用
一、货币资本是单个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第一推动力
二、货币资本既是资本周转的一个必要条件,又是对生产资本的一种限制。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中心:说明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
结构:有十三节,教材节选了三节
这一章论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和规律。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包含着再生产的一般规定性。第二节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1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两大部类商品产品的基本交换关系
有三大要点:P263 ①Ⅱ(v+m)的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掌握在Ⅱ部类资本家手里,可通过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消耗;
②I(v+m)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Ⅱc的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二者必须通过两大部类的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补偿消耗;
③I c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可通过I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消耗。第三节 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 I(v+m)和Ⅱc的交换 论述两大部类之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阐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一、两大部类间的大宗交易:I(1000 v+1000 m)和Ⅱ2000c的交换
二、两大部类间以货币为媒介的具体交换过程
1I部类资本家以1000G货币资本购买工人1000劳动力A;
2工人以出售劳动力所得1000货币G向Ⅱ部类资本家购买1000消费资料Km;
3Ⅱ部类资本家以出售消费品商品资本所得货币资本G向I部类资本家购买1000生产资料P m。
具体交换过程分为四步:
1Ⅱ部类资本家预付500货币资本向I部类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Pm; I部类资本家以出售生产资料所得货币向Ⅱ部类资本家购买500生活资料Km; 3 I部类资本家预付500货币资本G向Ⅱ部类资本家购买生活资料Km;
4Ⅱ部类资本家以出售生活资料所得货币资本向工部类资本家购买500生产资料Pm。结论
1产业资本家为促成商品交换而预付的货币资本,总要如数流回到他的手中。不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预付可变资本的流回,比用来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那部分货币资本的流回,要经过迂回的道路;
2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工(v+m)和Ⅱc的交换必须相等,即I(v+m)=Ⅱc。前一点结论说明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和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具有不同的流通规律,后一点结论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四节.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分为两个副类,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
中心:说明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分析第Ⅱ部类内部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这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以及它们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
重要的是结论:Ⅱ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取决于Ⅱ部类的c、v、m在两个分部类之间的分割。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中心:说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实现条件
原著全章除引言外,设有四节。教材节选了第三节 用公式来说明积累 中心,用公式说明扩大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结构:全节除引言外,还有三小节。
引言主要说明本节所要研究的问题和第Ⅱ部类实现积累所需要的货币来源问题。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I(V+m)和Ⅱc相交换后,还留下一部分余额供I部类内部进行积累。用公式表示即是:I(v+m)>Ⅱc。
本节唯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I、Ⅱ部类之间的衔接平衡问题。
一、第一例这一例分析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条件下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时的两大部类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说明下列三个问题:
1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I(v+m)>Ⅱc。如I(V+ m)=II c,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这个物质基础,可以通过调低第Ⅱ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方法来创立,也可以通过使I部类生产发展快于Ⅱ部类生产的方法来创立。马克思在这一节里用的是前一种方法。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里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2两大部类为进行积累而进行的生产改组:上述过程说明,即使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第Ⅱ部类必须比第I部类积累得快一些。二.第二例这一小节说明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时两大部类间的相互关系。
三、积累时Ⅱ的交换。这一小节总结前两小节的内容,说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I(v+m)与Ⅱc的交换关系。
概括: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说明社会t生产必须按比例。
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
农、轻、重(按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分,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比例关系。)是两大部类划分的具体化。但其不能包括全部两大部类,随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部门越来越多,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建筑部门和商业部门等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现在三次产业分类法。
各种产业分类的相互关系:
1两大部类分类法是整个国民经济最根本的分类法,其它分类法由它来决定。
2两大部类分类法是物质领域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也是。三次产业分类法姢有物质生产领域也有非物质生产领域
3随科技发展,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法会有新发展。
第二篇:资本论第二卷读书笔记
我们上学期学的《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从本质上揭示资本,而第二卷则是从资本的运动中揭示资本的性质。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直观得到感觉是钱是可以生钱的,如大老板有钱开工厂,在经营顺利的情况下他就能不断地赚钱。用《资本论》中的公式就表示为G—G′。但学过《资本论》一卷的同学都知道,所谓的“钱生钱”只是表像,资本家是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得剩余价值的。然而,一卷中只是抽象地给我们揭示这个本质,那么在实际当中资本家怎样才能顺利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呢?在阅读了第二卷的第一篇以及结合老师的讲解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阅读第二卷,我首先学习到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G—WA
Pm…P…W′—G′。这种单个
资本自始点G(货币资本)出发,顺利经过上述轨迹的各个环节,最后实现增值后重新回到始点货币资本形态的一次运动过程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抽象地概述了资本的一次完整运动过程,从过程中可清晰地看出,产业资本只有依次完成购买阶段(G—W)、生产阶段(W„P„W′)和售卖阶段(W′— G′)三个阶段组成的资本循环才能实现预付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中购买阶段(G—W)是货币资本执行购买生产要素职能,为资本增值运动的准备阶段。
但是G—W从形式上看就是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价值从货币形式向商品形式的转化。为什么说这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为什么说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呢?经过了学习第一章,我知道了,是因为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特殊性,这里货币购买的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所以不是行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质内容,是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使得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从生产过程(W„P„W′)中也可以看出,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现在正处于一种实物形式(W)当中,在这种实物形式当中,它作为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的价值存在,即作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存在。而与W交换的是价值量相等的只是形态不同的G,所以就再次验证了这里的G也就不是普通的G,而是货币资本。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在实际生产当中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一定量的资本分配到A和Pm上的问题。经过学习我知道了,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所有工人的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因此,如果我们以后有机会开工厂做老板,在与工人签订的劳动契约生效前必须购买好充足的生产资料,因为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工人的剩余劳动就无法吸收,可能会造成用来购买A的资本的不到很好的补偿,使得企业盈利水平低甚至是亏损。
第三篇:资本论第二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二卷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在上学期的资本论选读的课程中,对于资本论,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从本质上揭示资本,第二卷从运动中揭示资本的性质。第二卷与第一卷之间还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第一卷集中于对资本本质的揭示,这就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把资本的流通过程只是作为假定存在的过程而暂时搁置。(参见第一卷第651页)现在,为了全面地认识资本,就要把在第一卷中被搁置的流通过程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了。第一卷的研究集中于生产过程,但是那里并不是为了研究生产而研究生产,而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而研究生产。因此,在必要的范围内也对流通领域的一些重要现象做出研究。例如,劳动力的买卖;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等。而对于资本流通中的形式及其对资本增殖的影响并未涉及。这些就成为第二卷的内容。
第一卷的研究集中于生产过程,但是那里并不是为了研究生产而研究生产,而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而研究生产。因此,在必要的范围内也对流通领域的一些重要现象做出研究。例如,劳动力的买卖;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等。而对于资本流通中的形式及其对资本增殖的影响并未涉及。这些就成为第二卷的内容。
在第二卷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运动,也就是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这里所说的“流通过程”并不限于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指作为生产与流通的统一的整个资本运动过程。第一卷就是研究生产而第二卷就是研究流通,资本流通过程与第一卷中直接解释资本和剩余价值来源不同,而是从一种动态的形式上来揭示资本的本质,是对于第一卷的补充和深化。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第一卷研究生产,第二卷研究流通。因为第二卷与第一卷的分工不在于研究领域差别,而在于研究的侧面。第二卷中心是研究资本的运动过程,研究资本在运动中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对资本运动的具体形态所起到的决定作用。第二卷与第一卷研究都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统一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第一卷重在揭示本质,把流通过程的形式变化及其规律作为既定条件予以假定,第二卷则要说明这些形式变化及其规律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影响。
第二卷共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三个部分,共二十一章。
1、资本循环论。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
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
《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四篇:【马基作业】读书报告——读《资本论》第二卷有感
读书报告——读《资本论》第二卷有感
美术与设计学院09美术学1班周颖0921010024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
P11—12,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之前,首先买好建筑物,机器之类的生产资料。因为劳动力一经交给他,听他支配,就得有生产资料在那里,以便他能利用劳动力。(这件事,现在叫:投资与招工,按顺序进行)
从劳动者说,他的劳动力,只有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方可能有生产的应用。卖出之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既不能用它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也不能用它生产商品,维持生活。但一经卖出,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就和生产资料一样:成为购买者生产资本的一个部分了。
生产资料为别人所有,与劳动力所有者对立。这种劳动力,一定要交给它的购买者支配,与他的资本相合并,才能实际当作生产资本发生作用。
此处有个说法:生产资料资本家,有钱有物有设备。劳动力资本家,现代变得很复杂。现代劳动力,从体力,脑力,心力;“三力之人”已变成有知识和有能力,且有社会关系,有创造本事的复杂之人。所以,在今天的企事业与机构中:打工者吃雇佣者,颇为常见。有人说这是: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对“劳动力”来说,有人评论:资本家搞剥削,企业家谈更新;宣传家好鼓动,政治家说贡献。XX家如何?不一而足。且把劳动力分为三种价值。
一是本身价值。所谓“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多爱在此处折腾。儒家可作世界典范。清末民初辜鸿铭说:基督爱耶稣,和尚爱佛祖;回教爱真主,儒家爱父母。你信哪个?都得爱父母!都是儒家信徒!劳动力,寄宿于人。爱人就是保护劳动力,害人就是破坏劳动力。这些问题,经济学很难研究。
二是使用价值。所谓“用人谋略与办法”等,多爱汇集于此。它需要用人所长,又需要确实是人才,有很大可塑性。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对人的使用价值,有不同评价。对“劳动力使用价值”来说,颇有贬低意味。
三是剩余价值。这是“用人者”的真正要求。资本家用人,如果没有利益期待,便应有其他目的。否则按马克思所说,就是:劳动者盗窃资本家了。
对此层阶关系,资本家直奔主题:我要剩余价值!可谓:赤裸裸上阵。
P15--16,生产行为的基础是分配。不是普通意义上消费资料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生产配置)。这些要素中,物的因素在一边,劳动力则孤立在另一边。俄国地主,曾为用工资雇佣劳动者代替强迫农奴干活,为两件事而感到不平。一是货币缺乏。二是有了货币,找不到人。
自治公社:已有万年。商品生产:为别人生产经营,为自己得利发展;也有千百年。转化为资本主义关系,需要有全面新配置,且不断更新。
管理学说:生产企业,劳力与资本,面对产品与顾客,形成三角形。一方是基本配置:劳力与资本。劳力如何?与个人努力和社会条件相关。资本配置如何?与社会行业科技发展,经营管理相关。他们共同面对产品。产品的背后是顾客。这个“战略三角形”结构,以货币往来作建筑材料。显然,现代企业与现代市场,比百年前的经济过程,要更复杂且更直接。
P16—17,生产资本的功能。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取得实物形式,不能继续流通,而必须
加入生产的消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只能实现于劳动的过程之中。资本购买的第一阶段,于是进入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
工资雇佣劳动者,只能靠劳动力的售卖过活。劳动力的维持,劳动者自己的生存,每天要有消费。他的报酬,必须在短时期内反复支付。
这是“商品与商品”的不同关系: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是商品,生产的产品、仍是商品。它们都有消费,都要更新:且是“唯物”的更新。
P18—19,商品生产条件逾益扩大,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发生功能的规模也将逾益扩大。商品生产越是发展,它对每一种以本人直接需要为目的,只把多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旧生产形态,就不免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使产品售卖,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总是生产的要素。它们必须结合起来。实行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区别着社会结构上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自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在资本家手中结合起来。商品形成的人身要素,和物质要素,相互结合后的过程,即生产过程,因此而成了资本的一种功能,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它在历史发展中,会由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异常成就,变革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凌驾于一切以前的时期。
和人类劳动力并非天然资本一样,生产资料也非天然是资本。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才能取得这种独特的性质。生产资本,会在功能中消费掉它自己的各个部分,以便转化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量。劳动力,不过是当作生产资本的一个器官来发生作用。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
马克思未说:关心售卖的可能方式。它可用四分图解释财富的转移:
利己||-----利己害人原则-----||-----社会责任提倡-----||
害己||-----害人害己情况-----||-----利人害己阻止-----||
害人---------------------------利人
(图一)
马克思肯定:资本组织生产,技术很有成就。因为要求资本增值。文革时混淆是非者说:宁要社会主义苗,不要资本主义草。这是历史倒退,并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以“左派和右派”分裂为手段,多在加强争斗,并非是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扣帽子者,同样是:要口号,不要真理。
资本管理生产的两大职能要素是:组织方法与技术采用。它们能变更社会经济结构,超越以前时期。不分社会形态如何,都要“人与物”相互结合。
P29,货币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等价物,所以商品的一切差别都会被消灭。
(狭义商品:劳动产物。广义商品:交换之物。交叉与独立相集合)
P34,资本的循环,不同阶段一个跟着一个,没有停顿的进行,方是正常进行。在购买阶段停顿,会形成贮藏货币。在生产阶段停顿,生产资料不能发生功能,劳动力陷于失业无事状态。在售卖阶段停顿,堆积会阻碍流通。
此处三阶段:购买→生产→销售;有各种描述。如交流电波的三项纠缠,流水的间歇盈缩。资本家对“货币资本三分”也很感兴趣。因为实际中就是这样做的。现代企业财务也多如此处理,只是科目罗列分析不同。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个流转,货币总资本,是分步投入的。货币资本,不能一次全部转入生产资本;它会造成整体流转不灵。但现代“富贵游戏”多以此:夸张规模,以求获得贷款。实际上很危险。
从营业杠杆和资金杠杆(双杠杆)来说:货币全部投入设备,用抵押贷款去买原料开工资,一旦产品积压,势必继续贷款。这是:一份钱财,要做三份事业。因信用制度发展,甚至能放大利益,渲染乐观。其实风险很大。
P36—37,运输工业所卖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更。人和商品,是和运输工具一起旅行的。这种场所变更,也就是用这种工具进行的生产过程。其交换价值,和任何商品交换价值一样,由其中消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加上运输工业使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场所变更,不是东西)
只有在产业资本,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内,资本的功能,才不仅是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占有,并且同时是它的创造。产业资本规定,一定要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包含着:资本家和工资雇佣劳动者间的阶级对立存在。
它越是支配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技术和社会组织,就越是变革。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跟着越是变革。在产业资本出现以前,已有其他几种资本在过去或正在衰落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出现。它们不仅从属于产业资本,要适应于产业资本改变它们的功能,并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运动,要同它们这个基础一同生存和死亡,一同站起来,倒下去。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已经用它们的功能,当作特殊营业部门的担负物,和产业资本相并出现时,不过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放弃的各种功能形式,由社会分工而独立片面的存在方式。
P41—42,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
资本在一般商品流通内完成循环,把它们当作:不仅属于流通领域,而且也属于生产领域,资本循环功能上确定的段落或阶段。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富有特征的现象形式;产业资本的目标和动机:价值的增值,赚钱和积累,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
重商主义认为:劳动者只知道消费,资本家更重视生产。“觉悟”者应当是既懂得消费,又懂得生产。推理下去:劳动者资本家化?或:凡是把生产性消费,作为终生事业者,都是在“自我资本家化”的道路上行进。
这个概念似乎在说:资本家都是好人。它可用四分图分析:
好人||-----相信社会主义------||-------崇尚民生主义------||
坏人||-----信奉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
劳动者-----------------------------资本家
(图二)
这种分布很奇怪。不符合历史整体辨证趋势。好坏也缺乏具体标准。
P45—46,把资本主义生产,假定为当然之事,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总是货币资本的循环。(换言之:货币循环受阻,产业循环难堪)
第五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姓名:陈艳 学号:030101483 班级:10会计
一、关于资本论
对于马克思的印象,不得不提的就是这部著作,这是马克思一生的心血,也是见证他与恩格斯的革命历程与伟大友谊的证据。世人对于这本书中总结出的重大成果就是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剥削大众劳力的实质。他将抽象的经济关系通过一些简明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而所揭露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又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的缜密思维和对事物的深层探索。
而就如书中序言所说的那样,对于数学学得不够好的人是不能够完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高度的,而即使是数学学得足够好也未必能够体会这本著作的造诣所在。我自己本身数学学得并不优秀,所以无法在深层体会这本著作的精妙之处,我所能够叙述的是自己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些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而且一直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一点是我们从恩格斯写的序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精通多国语言,并为了将自己的观点用更加精准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他不断地尝试各种语言,并对各种语言的语气也交代清楚,每一本阅读的著作和参考的书目,他都会做上批阅和注解,为恩格斯后期整理出完整的资本论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马克思写资本论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英国开辟了工业革命的先河,蒸汽机、纺织业的飞跃进步,使得人们的劳动力的潜质被激发了出来,人们能够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创造这种价值是需要先决条件的,厂房,机器,固定资产,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先决条件。于是一部分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初期的资本家,开始初期的资本生产积累。这并不像当年的日不落在各大洋嚣张跋扈,烧杀掳夺,是人们眼见就无法接受的残暴行为。这是更为微妙的,潜藏在看似平等的劳动契约下的实为不平等的经济关系。资本家只需要提供自己拥有的资产,就可以坐享其成,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因为羊毛的价值,资本家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就不断圈地,甚至出现了“羊吃人”的社会现象。对于资本家而言,人们是否居无定所是与他们无关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羊毛比那些人更具有价值。
广大劳动者是无法作出其他的选择的,因为如果不选择工作,就无法生存下去,而选择了工作,无非只是选择被哪个资本家剥削的问题而已。马克思自己看到了这样的经济关系实质,并理清了它们的关系,将抽象化的经济关系用更为具体形象的形式揭示给世人。
二、原始资本积累
就像亚当偷吃了苹果,人类便产生了罪恶,当原始资本逐渐被积累,资本主义渐渐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的交替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毕竟也是在改变一种平衡,并且是一种上千年的平衡,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颠覆,所以即使有微小的改变也会产生无法预料的蝴蝶效应。
在十五世纪初的英国,农奴制已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的自耕农为主体的自由农业。规模比较大的农田的主人雇佣小农或者没有农田的劳动者为自己生产,并支付金钱甚至土地。在那个时代,农民一方面大多都是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只是规模不同,另一方面可以在公共的土地上放牧和获取木材,生产资料绝大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原始资本积累的序幕出现在十五世纪末期和十六世纪初叶。变革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封建家臣的解散导致大量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另外一方面大封建主将农民从公共土地上赶走,导致农民的生产资料主体——土地转化为大封建主的私有物品。原始资本积累就是大封建主蚕食农民生产资料,雇佣无产者为其服务,渐渐向大资本家转变的过程。
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统治者所代表的利益由封建家臣为主体的大封建主向资本家转变而产生的。统治阶级的各种措施促进并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过程,法律本身成为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在这一点上,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的几任统治者颁布的制度可以完全体现出其代表的利益和药达到的目的。比如书中提到的“1489年亨利七世颁布的第19号法令,禁止拆毁附有20英亩以上土地的农民房屋。亨利八世二十五年颁布的法令,又重新规定这条法律”,很容易看出政府鼓励生产资料向大资本家转移,通过强制没收小农户的土地、房屋的手段,将生产资料逐渐向部分大资产阶级转移,一方面实现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产生大多数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这些人为了生存就必须雇佣于大资产家手下,出卖廉价劳动力。再比如说在查理一世在位时,如果屋子旁边的可耕种土地少于4亩,屋子的主人将会被定罪;但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一般的民房旁边有1-2亩地已经很多了,到了下半叶几乎很难见到土地,由此可见统治阶级指定的法律对资本积累的过程影响是巨大的。从劳动者到雇佣主到大资本家到统治者,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金字塔形,收益最大的是最高统治者。
英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中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可见原始资本积累是一种血腥残暴的资本掠夺,是强大势力对弱小的欺凌,更加可悲的是圈地运动之后农民由于没有土地只能在资本家手下做雇佣工,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苦难之中。
美国在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前,它只是一片未开垦发掘的土地,印第安人为了价值28美元的玻璃珠,把整个曼哈顿卖给了远道而来的荷兰人。后又被英国所占领,谁又能够想到这样的一块土地会成为后来的世界经济中心。在美国成为英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美国自己也在不断积累财富和力量,在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独立战争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资本积累不仅仅是被剥削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是被剥削转为新的剥削者。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试想如果没有生产关系的变更、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的历史必将发展缓慢,从各个国家的历史变更可以充分看出这一点,所以说推动世界发展的不仅仅是那些将国家发展到一个繁荣高度的“治世之能臣”,也需要在时代变更时能够把握机会挺身而出的“乱世之奸雄”,首先尝试积累资本的先行者怎会知道他们将改变这个时间。
三、对原始资本积累的其他观点
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我想到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资本积累后的产物。当时的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曾担心过共同富裕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当今现实所呈现的那样。因为中国处于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并存的现状,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不足,无法到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度,必须借助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就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无法避免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现在的千万富翁已经不算是稀奇的事情了,而看一看黄浦江两岸的建筑,那里的地产极为火热,价格令人咂舌,已然不是千万富翁所能承担的,可是细细观察,黄浦江上游多少建筑?这足以说明,中国的富人是存在的,比一般的民众富有很多,但是却鲜有闻对应数量的企业家挺身为那些贫苦的人们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邓小平同志的担心是有确凿根据的,人性总是会存在自私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众多人为了聚敛财富孜孜不倦而又有很多人在为一天的温饱烦恼不已。共同富裕,是大多数民众都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掌握着众多资源的那少部分的人,又如何抉择呢?对于他们而言,财富的积累并非是单纯地为了地位名声,有时甚至是对于野心的超越,对于极限的超越的一种深处欲望。人们总是会想不停地去超越现有的,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相互争斗的根结所在。
凡事越过了那临界点,质将发生改变。就我自己个人看来,当人们想要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层次的精神境界,需要经历的时间还要很久很久。但是,我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社会发展是不断趋于更为稳定的平衡的。
附语:因为自己学识的局限性,难免有误,请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