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在借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认真总结中国协商民主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造。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就涉及到它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协商文化和协商实践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顺应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体现的民主理念站在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传统进行扬弃,把制度和法治作为民主的重要环节,通过公共领域的对话协商,实现了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通过协商程序,人民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交流形成共识,公共性的意见被整合进国家机构的决策程序中,实现了人民主权与个人权利、民主与自由的有机统一;通过协商过程中创造公民表达意见和意愿的理性环境,运用理性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确保共识的正确性,提供作出决策的认识论基础,实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有机统一。在这三者的统一中,卢梭倡导的“人民主权”理论不再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而是有了逻辑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因有社会主义制度做保障而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坚持奉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商决策指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决策结果不受权力私有化的左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协商不受资本的操纵,只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政治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最广大范围人民的代表人士协商议政、参与决策提供了制度平台,立法听证、决策听证、民主恳谈等基层协商形式不断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成为一种实践。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政治决策需要协商和辩论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根本属性。在和合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协商政治的传统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需要协商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了协商建国的思想。周恩来指出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是协商。邓小平明确了人民政协协商、监督与人民民主和我国政治体制的联系。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构想。江泽民把民主确立为人民政协的主题,把协商与投票选举相联系,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两种民主形式的概念。2006年中央5号文件中确认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概念内涵。2011年中办发16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论述开创了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协商主体之间可理解和沟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识论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念,使得协商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共识成为可能。协商民主既把在充分沟通协商中增进理解、消除误解、扩大共识作为协商的前提,也把它作为协商的效果和目标,内化于协商各个环节。
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在协商过程中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特点。“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人际关怀的共同情感,把人性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联系起来,成了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以人民政协这一协商形式为例,广大政协委员都怀着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殚精竭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履行职能,把协商议政的过程作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的过程;而发挥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也是人民政协对政协委员的基本要求。
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目标。“和”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就是重和谐、贵合一、和为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自由的协商讨论中为公共决策建言,协调整合各阶层利益,本身就体现了和谐的价值目标,起到了凝心聚力、维护团结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指导的民主实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基础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则是交往合理性理论。哈贝马斯和马克思都承认实践的重要性,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是以生产实践还是语言交往为基础。哈贝马斯把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对立起来,强调交往自身独立的逻辑发展,言语行为成为交往的基础,注重的是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际关系,凸显的是主体间的精神沟通、视界融合、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交往关系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前提和基础,“将全部社会交往建筑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正是人类交往超越于动物交往水平的明显标志。”马克思把人类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并指出后者归根结底是前者的产物。他认为,“物质交往”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语言”中,“精神交往”则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并认为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以其宏观的、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总体的视野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实践性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显著特点。
协商民主实践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三制”政权作为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协商合作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成功尝试。一届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协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基层等领域的协商机制和实践在不断丰富。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并不断发展。利益协调整合和各阶层各方面间的沟通理解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适应了新形势下畅通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沟通渠道、发挥利益协调和整合作用的需要,必将朝着十八大指引的广泛、多层、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二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得以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也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从渠道上讲,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协会议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从形式上讲,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发挥多渠道多形式的作用,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得到充分反映。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涵盖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只要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两面旗帜,都能够凝聚到一起,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党派之间合作的真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不存在对抗和竞争,与西方多党制、轮流执政有本质的区别。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三是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民主恳谈会、社区事务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第三篇: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通化一中 滕孝花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情曾经提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尝试,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成立的。其后,经全国政协协商建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党派性协商机关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利益格局的多样化的社会,在新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呢?
(一)加大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的协商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有必要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解读、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加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必要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把握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协商的要求,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工作联动,各方面工作相互衔接,增强各界别人士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民主协商的合力,让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知道如何去实践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同时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协商的目的在于以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方式从而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协商各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二)保障协商民主的平等。提高协商民主的协商能力。
我们不仅要保证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还要保证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政党间、利益群体间协商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协商民主的落实最终由其参与者:中共党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进行,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集体理性与责任性,掌握协商方法,具备良好的协商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加强与其所代表群体的沟通,努力收集和反映他们的共同愿望,在民主协商中对公共决策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大局观念,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既要反映本界别群众的意见,也要尊重关切其他界别的愿望;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认真倾听了解党委、政府部门的意见,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沟通理解。
(三)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最早协商民主组织,现在已经建立了全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政协的五级组织体系,应该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别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等形式。还有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读书会、情况通报会,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单位上门走访、咨询问政,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调研、视察和服务群众活动,进乡村、社区、企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等等,除此之外,在政协中国共产党还与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开展协商。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开展提案等形式,从而丰富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
其次、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士,还要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范围。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群众大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人民调解等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使协商渠道更为多样和丰富。
第三、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制度。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之处。目前,中国网民以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等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络的覆盖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等,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确保实效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协商民主的执行完全由共产党来主导,没有严格的执行程序,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措施;有的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不给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召开协商会或座谈会,有的在协商前已基本形成决议,协商只是走走形式,名为协商,实质只是通报情况;有的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在提出协商的问题时,常常让与会或座谈人员统一思想认识,从讲政治的大局思考问题,用一些“高调”的语言暗示大家尽量多发表赞同意见,少提反对意见等等。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没有彰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要加强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把协商民主过程制度化法律化。要按照“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细化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包括明确协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协商过程中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协、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自应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职责;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立包括确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重要事务、其它问题”等的具体内容,哪些事项必须协商,由谁提请协商,在什么时间和什么范围内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程序包括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参与协商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落实协商民主的成果包括意见建议处理及反馈的程序、监督和检查落实情况的程序等,把协商民主形成规程或条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重点要建立协商议题确定机制、知情明政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
其次、把协商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重要立法及法律修订、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社会政策出台、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都应进入协商领域,努力做到重大问题不协商不决策,重大决策不协商不实施;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取先调研观察后协商的方式,或先协商然后再督促协商结果运用的方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可以采取二次协商、多次协商或分步协商的方式;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需要通报的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等,应出台相对明晰的标准,或允许地方按照相关程序出台细则;下大力气解决协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扩大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各种信息公开渠道,要向参与协商的委员提供议题材料,让他们掌握信息、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再逐步实施,不能满足于召开会议、简单通报;各级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们反馈各类议案的实施情况,未能实施的应说明理由,对违反协商民主的决策效力问题、责任追究问题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协商民主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第三、健全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体系。协商民主要健康发展、提高实效,必须在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上下功夫。中央层面应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评价监督细则,强化对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反馈;协商意见得到处理和反馈以后,积极开展事后协商,在督促落实中体现民主监督,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而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和推进决策民主化。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推动公民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往,扩大并促进公共利益,不仅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通过各自所联系的代表人物来进行协商民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各自的角色,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资源,能够充分表达意愿,释放公民的政治诉求,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参与能力,有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
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协商民主可以架起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构建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制度平台。对政府而言,协商民主的运用可以帮助其了解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信息,摸清公民对公共事务关心的热点,吸纳制定政策有效的方案与意见。对公民而言,协商民主的运用可以帮助其反映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解决处理公共事务提供选择的方案,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知情度,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发言权,提高其参与热情和民主意识。以“对话、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各方、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仅能够有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对人类的政治文明也是一大贡献。
第四篇: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健全。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主张和长期与党外人士协商合作的理念,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的实现形式,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什么、在哪里协商、协商的目的等问题,实践中构建了协商民主的运作平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协商民主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构想,把协商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从国家层面的协商扩展到地方性的、基层群众组织,实践中形成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社区议事会、网络协商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统一部署和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地位、制度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这是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阐述和部署,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功能。一是丰富民主内涵。实现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民主政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经过60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包括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多种形式的协商格局,涵盖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为各界人士参与国事提供了平台,是我国组织化、制度化程度最高的协商民主形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是助推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人民政协的。人民政协能够发挥人才智力密集、社会联系广泛、政治渠道通畅的独特优势,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重大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有效地协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三是凝聚发展合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各族各界人士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通过协商交流思想、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有机结合起来,把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潜在的矛盾和情绪化解开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勇于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推进协商民主的政治担当。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是首次,是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彰显了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最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协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广开言路、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善谋良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主体利益诉求,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而且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领导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动力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所要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民主协商与民主表决相结合、“多谋”与“善断”相结合、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由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向主要依靠法律办事转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和领导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协商民主以承认利益多元为前提,主张协调各方利益,谋求社会和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开展协商、讨论,协商主体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为公共决策建言献策,在对重要问题特别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达成共识,消弥误解,形成各方都易接受的方案,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进一步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做为执政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协商民主的畅通渠道,有利于党和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将各阶层的实际需求和各类主张进入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维护发展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部署,鲜明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调配合,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中国的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呈现广泛、多层、制度化特点,并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丰富性和当代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协商民主形式和类型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协商民主的实现渠道,加快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必然选择。认真贯彻落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规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协商,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在坚持政治协商原则、规范政治协商内容、丰富政治协商形式、严格政治协商程序等方面,不断加强协商制度建设,建立相关的各项配套措施,切实健全符合实际、内容完备、配套齐全、科学管用的协商制度体系,建立相互衔接的协商机制。二是不断丰富形式。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在实践中研究方法、探索载体、搭建平台、开辟途径。政协各种例会、视察、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都是协商的途径和形式,对会前准备、协商规则、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等制定相关规则,细化工作程序,使协商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研究制定协商方案,认真组织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协商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座谈研讨、视察考察等活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建立平等、公开、包容、理性的协商氛围,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收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意愿,使协商的过程成为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成为化解分歧、凝聚力量的过程。三是不断增强实效。认真做好协商前的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抓住症结所在、深入分析研究,在协商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意见建议。认真整理协商意见建议,切实反映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识,同时兼顾重要而合理的少数意见,及时报送党委政府研究。把协商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做到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认真处理政协提出的协商意见,及时反馈协商意见办理情况,避免协商“走过场”。不断转化协商议政成果,研究吸纳协商意见建议,有效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各项政策措施。四是不断深化研究。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背景中去研究,深刻把握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把握它在保障人民民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整合中的地位作用。要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与人大选举民主等民主形式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现形式。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理性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规律。
(二)发挥人民政协渠道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政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和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和实践平台。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决定了它具有联系面广、包容性大、渠道畅通的优势,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经验升华和理论借鉴来构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健全和素质提高来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能力。
一是完善协商民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体现广泛性,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层次性方面,建立包括党内民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政协会议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渠道,形成包括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丰富多彩的协商民主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要建立协商民主制度化安排,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扩大协商协商民主的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超时空性等,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人民政协之所以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于它拥有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协商主体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9个政党、56个民族、5大宗教、34个界别,60多万政协委员,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巨大包容性和合作真诚性的重要政治力量。实现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作保障,依据宪法、党的文件、政协章程规定来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团结和民主为两大主题,既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求同存异,在发扬民主过程中增进团结,在巩固团结的基础上夯实民主基础,实现了发展民主与维护和谐稳定的内在统一;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开展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经常性工作,实现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有机结合。三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四是提高政协履职水平。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政协履职水平,的需要。人民政协所有工作都包含着协商民主的成分,协商民主体现于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始终。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扬协商民主的过程。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发挥人民政协在全局工作中重要作用,取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进程。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部署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站在继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高度,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规则和政府工作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日常办文办事程序,抓好经常性监督检查,切实增强约束力,实现政协职能与党委政府工作规则和程序的有效衔接,真正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积极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伟大实践。
第五篇: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协商民主;政协使命;协商形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确立、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新时期,面对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的角度看,政协工作始终都是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政协工作,就是做好了党的群众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挥政协组织职能作用、做好政协本职工作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群众工作是政协使命的本质要求
政协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职能、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新时期的使命,决定了群众工作是政协自身固有属性的体现,是新时期政协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协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性质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加强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把握人民政协工作主题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向党委、政府反映,向有关部门呼吁,努力促进落实。这决定了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人民政协发展的历史,就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服务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向人民负责、积极履职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提高,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给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解决这些新课题,需要发挥好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二、群众工作是政协功能的固有特征
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作用,有所作为并大有可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可概括为互补性、整体性、协商性和灵活性几个特征。
(一)互补性特征
政协群众工作与党委政府的群众工作具有互补性。政协组织在党委政府与各界别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信任的桥梁通道,让党和政府与各界别群众声音互动、求和谐、促稳定,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工作成为各界别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政协委员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在政协群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各群体,是社会各方面、各群体的优秀代表,了解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各群体基本情况和利益诉求,并且与他们有天然的感情基础。广大政协委员在政协组织联系群众工作中可发挥无限的创造潜力和主体作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服务大局中引领群众,在模范带动中影响群众。政协委员可围绕改革发展、利益诉求、民生改善等重大事项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政府工作落实,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协助化解矛盾问题。
(二)整体性特征
人民政协区别于党委、人大、政府及其他政治组织的鲜明特色,就是唯一按照社会阶层结构状况设置的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这种界别设置有其特殊性、时代性,也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由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代表人士组成,并且其组成界别也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在不断地变化,与出现的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广泛的代表性。界别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体现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每一个政协界别都联系和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了解和掌握着这个社会群体的基本情况和诉求。政协的界别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行业和领域,了解和掌握了政协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汇总之后,也就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三)协商性特征
政协章程明确规定:“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协商监督是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政协开展协商监督工作,较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和谐稳定,其建言献策及所提意见、建议层次高、分量重、影响大,能够引起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认可。在推进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中,政协可以组织推动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人士紧扣主题积极开展协商监督,努力拓宽视野,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好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政协章程规定的协商监督形式、办法,注重发挥政协会议发言、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的重要作用。按照协商监督工作需要做好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行事应依法依规,有理有据,突出重点,多提出善意的良策和办法,尤其是多提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把协商监督的重大事情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稳妥。从而形成人民政协协商监督的长效机制并使工作常态化,不仅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灵活性特征
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群众工作,需找准履职尽责的结合点、切入点,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可提出真知灼见、妙计良策,可汇集民情信息、民间意愿,富有成效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爱国统一战线中“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可机动灵活地吸纳并鼓励发挥各方面力量和进步人士的特殊优势、才华智慧,热情关心、支持和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实践活动,组织他们通过参加民生工程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报告、提案、计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较好地推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应有作用。通过政协界别民情民意信息、界别提案、界别视察和界别发言以及这种特殊的民情民意渠道,可以灵活、全面地反映民思、民忧、民盼,让各界群众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三、群众工作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如何开拓畅通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人民政协拥有得天独厚的参政议政资源,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大有可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目前,基层政协组织在推进协商民主实践中,还难免存在协商实施随意性、协商内容宽泛性、协商形式单一性、成果转化低效性,协商过程中发扬民主不够,协商结果运用上效果不好等现象。因此,站在人民政协的视角,要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和发展,就必须在政治协商制度上求规范、内容上突重点、形式上呈多样、结果上重实效。
(一)协商制度求规范
各级党委应按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要求,制定支持政协政治协商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规程,把基层政协协商民主作为决策过程的基本环节,明确哪些重大决策的出台、哪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哪些重要人事方案必须先经政协民主协商。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包括协商议题的提出确定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意见建议处理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等,形成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二)协商内容显重点
开展政治协商,应明确“协商什么”的问题。虽然政协章程及中央有关文件作出了规定,但原则性较强,没有具体细化。作为基层政协组织,应重点围绕“紧扣中心促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规范权力促公平”三个方面主动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既要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也要充分反映群众诉求,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即时化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还可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消除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增加公信度。
(三)协商形式呈多样
注重协商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解决“怎样协商”的问题。基层政协应不断探索、丰富新的形式和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专题协商要与多种协商相结合,会议协商要与现场协商相结合,提案协商与社情民意协商相结合。现行的各级政协提案都是层级提案制,即同级政协的提案只能向同级党政提,而现实是基层在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上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系统不对应、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即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因此应提倡“可越级提案”。即在现有政协系统中,由下级政协提案委将下级党政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级政协提案委,直至全国政协提案委;反馈时由提案办理单位或部门直接答复给提案人,同时抄送相关各级提案委。
(四)协商成果重实效
政治协商能否发挥作用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协商成果如何转化”的问题。履职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协把所提意见建议能否被党委政府采用当做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把协商民主成果转化摆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政工作合法性和包容性的高度来看待,这是有违协商民主精神的。要推动协商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并在推动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既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也要靠政协自身积极主动,切实做好政治协商成果转化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政协组织应不断提出科学的、“含金量”高的意见建议,并与党委、政府共同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及时向参与协商的委员反馈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协商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