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共)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构成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与创新形式,但目前我国协商民主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的协商,在社会精英分子当中进行表达和沟通,在实践中基层协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听证制度
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可见,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协商民主中的“新生事物”:基层协商民主,具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的,在十八大中关于基层协商民主只提供了一句理论政策依据——“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就给基层实践探索留下了无限想像和创新的空间。
二、我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实践,进一步发挥着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让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系列举措都丰富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在《协商民主在中国》一书中也提到了近些年在中国各地区的实践案列: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四川成都的“居民议事会”以及贵州遵义的“党员群众集中诉求会议”等基层民主形式。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民利益的满足。但是在我国,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层的社会矛盾还是会随时出现。通过对我所了解的社区发展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基层的社会矛盾之所以会产生,主要还是因为公民与社区管理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不信任感。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与上级管理者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进双方互相理解。
三、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推进基层民主决策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搭建起民主议事平台,积极推动民主恳谈会、基层社区议事会议的开展,保证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以基层社区议事会议为例,它是指社区的各项事务均由居民通过对话和协商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1。可能在各地使用的名称不同(湖北老河口市的“社区居民民主议事会”和杭州德加社区的“居民议事制度”),但它们同样是通过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来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这种方式扩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方面,要通过积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鼓励民众表达自己的诉求,畅通和规范诉求渠道。(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党委政府在经历前几年群体性事件高发的阵痛后,先后成立21个联谊性社会组织,镇财政每年划拨110万作为经费补贴,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融洽了干群关系)组织有关权威人士对地方重大事项进行评议,可以是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个体,让他们加入到社会协商之中,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基层协商,这样可以把基层协商民主形成的共识、意见及时反映到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去,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推进基层民主监督方面,建立市民观察室、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根据浙江省基层协商民主的主要做法)针对一些涉及面广、影响面较大的群众诉求案件和涉及公民利益的决策,要举行评议会、听证会,做好评理解释工作,协商解决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听证制度是中国近年来在政治实践中的一种制度发展,是公民参与的一种渠道。听证让利益相关者有了参与决策过程,表达利益诉求和个人偏好的公共空间2。但是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有些薄弱,很多公民并未参与到听证会中,所以在扩大听证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公民进行权利意识、听证意识教育,加强对听证制度的宣传工作,不断地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对听证制度的漠视态度,使公民真正意识到行政听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方面,要为扩大基层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基层群众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的民主参与,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坚持自觉、自主、自为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村居民自治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微自治”。“微自治”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居民自治为前提和基础,又是对它的超越与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治范围不断下移,自治内容更具体;自治方式趋于细化;赋予自治主体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广大基层的民主自治功能。在前不久的网易新闻中看到,成华区作为微自治“实验区”,坚持“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院落单元化、社团功能化、政企协同化”,强化“院落+社团”微自治、构建政社全域互动新格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这也是地方发展的成果,各地区在治理过程中要借鉴他们的经验,12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50页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08年度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第774页 推动本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成效。
综上所述,从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上都可以看出,我国基层的协商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未来的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道路更要坚持创新与实践,切实通过协商民主来保障公民的利益,并让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君如:《协商民主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 【2】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08年度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杨卫敏:《基层协商民主应是我国协商民主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5】董亚杰:《浅谈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第二篇: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县政协办公室(2015年1月)
2014年,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凝心聚力助发展,尽心尽力惠民生,同心协力促和谐,为全县深化改革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是提升认识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氛围。县政协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我县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努力做到懂得改革、知晓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营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建言改革、助推改革、促进改革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正能量。同时,从四个方面制定了《县政协深化改革项目进度表》,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资政建言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县政协积极探索县级层面具有“时代特征、政协特色”的协商民主新路径,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五大保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助推社区养 老体系建设”等九项资政性调研活动,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开设委员网络协商、网络听证、网络问办等活动,不断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实效。同时,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消除疑虑、破除阻碍、增加助力、提供保障。一年内,形成委员提案240件、建议案7件,社情民意34期,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建议。
固本强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一年来,县政协健全政协委员联络机构,完善联络委员、服务群众制度,取得了明显进步。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研究出台《县政协委组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意见》。委员服务有了新进展,高质量完成《关于基层政协组织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及建议》,积极探索基层政协工委在组织联系委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开展“委员活动日”,“温馨委员之家”活动。宣传工作形成新格局,在报纸上中开设民主〃团结专版,做好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专委会对联系委组和界别活动组的指导,进一步做好联系委员、服务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县政协在助推全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不断进步、县情不断变化,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许多工作刚刚破题,我们的工作仍有不足。比如,如何完善政协的 制度建设,使政协成果和委员意见建议更多更好地融汇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集聚各方力量;如何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建设,让委员在政协舞台上尽显才华;如何创造更多平台,使政协工作更加活跃更为社会所了解,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今年,县政协将在县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三大任务,着眼“十三五”面临的新课题,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搭建多维协商的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着力加强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当地实现“赶超争先”发出政协好声音,积聚社会正能量。
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县政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协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与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履行政协职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当地跨越发展的总目标上来,不断夯实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形成推动当地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内涵。县政协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推进协商民主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科学定位;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阐述;深刻领会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重要论述。要积极探索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新路径,推动我县 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丰富和完善协商的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和工作网络。
三是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需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县政协要在县委的领导下,与县政府科学制定协商计划;要充分运用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形式,使政协经常性、规范性协商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月度协商座谈会等新的协商平台,更加灵活经常的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监督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供更多发表见解、沟通对话的机会。
第三篇:怎样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尊敬的国民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实践和理论的伟大创造。早在我们在解放战争取得战场上决定性优势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警惕党内出现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思想,提出要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完成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之际,毛泽东注意到参与新中国建国的559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只有140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意识到人大的代表性尽管很大但不能包括所有方面,决定在召开全国人大后继续保留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以实现“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十八大总结多年的民主实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
协商民主不仅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而且具有别的民主形式所没有的优点。第一,它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反映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特点。第二,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第三,它不仅是决策民主,而且是从决策到决策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它不仅仅关心谁来决策,更关心怎样决策、决策怎样实施以及决策的结果。第四,它是通过对话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民主,不会因民主而导致社会多数与少数的分裂甚至社会动荡。第五,它在共识形成过程中更关注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不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好,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坚持和实行人民民主。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制度建设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协商民主,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一科学界定,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前提是党的领导,基本形式是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协商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遵循原则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里的关键,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有效性、民主与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对于协商民主的原则,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恩来说过:“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这是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可见,决策之前的协商是真正的协商民主。1991年,江泽民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时提出,“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十八大重申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反映了我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新进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协商民主时,已经把协商民主贯穿在决策之前、决策之中、决策执行一直到对决策的成效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注意贯彻“广泛”和“多层”的要求。这是因为,现在协商民主应用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并反复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党在实行这样的领导时,不仅在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意什么是可以由自己决策的,什么是应该向人大和政府提出自己建议的,而且在作决策、提建议时始终恪守群众路线的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协商民主。同样,党也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居民(村民)自治的基层社区(村)、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都要实行协商民主。
事实上,我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十分重视民主协商;政府在决策之前也依法举行听证会,进行行政协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协商,各地也创造了多种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建设,这里所讲的“广泛”指的是协商民主横向的覆盖范围,“多层”指的是协商民主纵向的布局层级。“广泛”与“多层”相结合,就是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和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来落实,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时要把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选举民主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而不是社会动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本来就是统一战线内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交流政见、形成共识的主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之际,伴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协商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今天,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中共中央每年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三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政协是在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候诞生的,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后继续承担起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人民政协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主协商为己任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有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构,但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能够以特有的权威性和超脱性,通过协商民主来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智力、纾解矛盾,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因此,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结构中,作为主要进行协商民主的政治组织,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举措:一是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四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五是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些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协商民主;政协使命;协商形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确立、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新时期,面对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的角度看,政协工作始终都是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政协工作,就是做好了党的群众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挥政协组织职能作用、做好政协本职工作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群众工作是政协使命的本质要求
政协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职能、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新时期的使命,决定了群众工作是政协自身固有属性的体现,是新时期政协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协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性质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加强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把握人民政协工作主题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向党委、政府反映,向有关部门呼吁,努力促进落实。这决定了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人民政协发展的历史,就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服务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向人民负责、积极履职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提高,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给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解决这些新课题,需要发挥好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二、群众工作是政协功能的固有特征
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作用,有所作为并大有可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可概括为互补性、整体性、协商性和灵活性几个特征。
(一)互补性特征
政协群众工作与党委政府的群众工作具有互补性。政协组织在党委政府与各界别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信任的桥梁通道,让党和政府与各界别群众声音互动、求和谐、促稳定,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工作成为各界别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政协委员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在政协群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各群体,是社会各方面、各群体的优秀代表,了解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各群体基本情况和利益诉求,并且与他们有天然的感情基础。广大政协委员在政协组织联系群众工作中可发挥无限的创造潜力和主体作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服务大局中引领群众,在模范带动中影响群众。政协委员可围绕改革发展、利益诉求、民生改善等重大事项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政府工作落实,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协助化解矛盾问题。
(二)整体性特征
人民政协区别于党委、人大、政府及其他政治组织的鲜明特色,就是唯一按照社会阶层结构状况设置的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这种界别设置有其特殊性、时代性,也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由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代表人士组成,并且其组成界别也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在不断地变化,与出现的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广泛的代表性。界别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体现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每一个政协界别都联系和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了解和掌握着这个社会群体的基本情况和诉求。政协的界别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行业和领域,了解和掌握了政协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汇总之后,也就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三)协商性特征
政协章程明确规定:“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协商监督是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政协开展协商监督工作,较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和谐稳定,其建言献策及所提意见、建议层次高、分量重、影响大,能够引起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认可。在推进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中,政协可以组织推动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人士紧扣主题积极开展协商监督,努力拓宽视野,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好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政协章程规定的协商监督形式、办法,注重发挥政协会议发言、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的重要作用。按照协商监督工作需要做好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行事应依法依规,有理有据,突出重点,多提出善意的良策和办法,尤其是多提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把协商监督的重大事情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稳妥。从而形成人民政协协商监督的长效机制并使工作常态化,不仅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灵活性特征
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群众工作,需找准履职尽责的结合点、切入点,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可提出真知灼见、妙计良策,可汇集民情信息、民间意愿,富有成效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爱国统一战线中“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可机动灵活地吸纳并鼓励发挥各方面力量和进步人士的特殊优势、才华智慧,热情关心、支持和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实践活动,组织他们通过参加民生工程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报告、提案、计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较好地推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应有作用。通过政协界别民情民意信息、界别提案、界别视察和界别发言以及这种特殊的民情民意渠道,可以灵活、全面地反映民思、民忧、民盼,让各界群众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三、群众工作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如何开拓畅通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人民政协拥有得天独厚的参政议政资源,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大有可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目前,基层政协组织在推进协商民主实践中,还难免存在协商实施随意性、协商内容宽泛性、协商形式单一性、成果转化低效性,协商过程中发扬民主不够,协商结果运用上效果不好等现象。因此,站在人民政协的视角,要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和发展,就必须在政治协商制度上求规范、内容上突重点、形式上呈多样、结果上重实效。
(一)协商制度求规范
各级党委应按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要求,制定支持政协政治协商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规程,把基层政协协商民主作为决策过程的基本环节,明确哪些重大决策的出台、哪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哪些重要人事方案必须先经政协民主协商。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包括协商议题的提出确定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意见建议处理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等,形成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二)协商内容显重点
开展政治协商,应明确“协商什么”的问题。虽然政协章程及中央有关文件作出了规定,但原则性较强,没有具体细化。作为基层政协组织,应重点围绕“紧扣中心促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规范权力促公平”三个方面主动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既要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也要充分反映群众诉求,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即时化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还可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消除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增加公信度。
(三)协商形式呈多样
注重协商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解决“怎样协商”的问题。基层政协应不断探索、丰富新的形式和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专题协商要与多种协商相结合,会议协商要与现场协商相结合,提案协商与社情民意协商相结合。现行的各级政协提案都是层级提案制,即同级政协的提案只能向同级党政提,而现实是基层在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上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系统不对应、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即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因此应提倡“可越级提案”。即在现有政协系统中,由下级政协提案委将下级党政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级政协提案委,直至全国政协提案委;反馈时由提案办理单位或部门直接答复给提案人,同时抄送相关各级提案委。
(四)协商成果重实效
政治协商能否发挥作用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协商成果如何转化”的问题。履职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协把所提意见建议能否被党委政府采用当做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把协商民主成果转化摆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政工作合法性和包容性的高度来看待,这是有违协商民主精神的。要推动协商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并在推动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既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也要靠政协自身积极主动,切实做好政治协商成果转化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政协组织应不断提出科学的、“含金量”高的意见建议,并与党委、政府共同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及时向参与协商的委员反馈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协商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
第五篇: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
马克思主义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
次提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重的论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选举+协商”的民主,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与人大的选举民主并重且互为补充。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积极推进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也是新世纪现阶段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推进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选择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国家,指多数人的统治,与贵族政治、寡头政治相对立。西方资产阶级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照搬这种民主制度,结果水土不服,导致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衰退,后患无穷。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要使中国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就必须发展和加强革命统一战线,把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就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政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政治组织,逐步形成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基本框架。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协商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这是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最初尝试和成功实践。可见,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协商民主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实践发端于中国,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度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协商民主是当时的主要政治形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毛泽东针对“政协还要不要存在”、“协商还有没有必要”的疑问,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确立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人民政协团结各族人民和各界爱国力量,活跃在国家政治生活舞台上,发扬人民民主,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不存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应随之转型,必须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代表各种利益主体的政治形式,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这种新的政治形态就是协商民主型政治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政治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治制度趋于完善。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一道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荣辱与共,团结合作,平等协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合作协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不适合中国,推进协商民主,为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选择,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协商式民主的实质是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克服投票表决的局限性,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真实的涵义上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政协责无旁贷。这是因为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同协商民主一脉相承,在协商民主建设中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第一,人民政协在政治上具有的广泛主体性是推进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广泛的主体结构,与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人民政协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凝聚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以说凡属于人民范畴的都可以涵盖在人民政协的构成之中。因此,人民政协既是广泛团结的产物,也是实现广泛团结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协商民主范围广泛的特点。
随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参加政协的界别也不断调整扩大,人民政协的主体性也在相应扩大。第二,人民政协在政治上具有的巨大包容性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另一优势。作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实现
政协委员、各界人士政治上的有序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发表意见,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达成一致,从而把社会上各阶层、各群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愿望的表达、诉求的提出、关系的协调、矛盾的化解,纳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轨道,避免无序的、非常规的“大民主”状态。这是我国最广泛、最充分、最有效、最安全的民主形式和渠道。第三,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协调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人民政协代表广泛的利益主体,能够包容各种利益诉求,位置相对比较特殊,工作形式比较灵活,是执政党和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实现社会管理和调控、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纽带。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提案、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提供表达途径和参与平台,从而实现减少对立面、消减冲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成为最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第四,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在协商民主中,协商是形式,民主是目的,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都体现了协商式民主的优势,都蕴涵了协商式民主的本质。近年来,石乔口区政协在履职中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优势,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政治协商领域,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协商机制,充分利用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和重点协商,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民主监督领域,坚持以建言献策为主要手段,以弘扬团结民主为着力点,通过建立专项视察制度,督办提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多种形式履行监督职能,畅通了民主监督渠道。在参政议政领域,通过课题调研引导委员积极参与,通过界别活动引导委员有序参与,通过建立机制引导委员有效参与,从而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质量。
三、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商程序,确保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方向,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前提。在思想上,我们要继续深刻认识在开展协商民主中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坚持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既要体现党委和政府在开展协商式民主中的主导性,又要体现政协在履行职能中的主动性,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履行政协职能的程序、机制等具体规定,在避免随意性、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真正使协商民主成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科学、完备的协商程序,是确保协商民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对政治协商程序化建设非常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政协工作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协商制度的落实,往往取决于党政一把手的个人民主意识,政治协商缺乏刚性规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协商程序化建设,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政协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真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将遵守协商程序的情况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治水平、民主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对强化民主协商程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可以学习借鉴。一是坚持“三在前”、“三在先”的做法。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先协商后决定,在制定重要的地方决策性规范文件时先协商后提请审议。二是实施听证制度。十七大报告要求增加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要公开听取意见,经过公开、公正的听证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接受,保证政策推行的效果。三是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在决策前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将专家提供的信息咨询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四是公示重大事项。党委、政府建立重大决策协商信息公示制度,把民主协商过程、协商结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推动协商成果的落实和转化。五是坚持互动协商,提高协商实效。党委、政府积极拓展协商平台,进一步畅通协商渠道,实现协商的双向互动,增强参与协商的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民主协商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