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时间:2019-05-15 11: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第一篇: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通化一中 滕孝花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情曾经提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尝试,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成立的。其后,经全国政协协商建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党派性协商机关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利益格局的多样化的社会,在新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呢?

(一)加大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的协商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有必要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解读、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加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必要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把握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协商的要求,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工作联动,各方面工作相互衔接,增强各界别人士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民主协商的合力,让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知道如何去实践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同时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协商的目的在于以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方式从而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协商各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二)保障协商民主的平等。提高协商民主的协商能力。

我们不仅要保证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还要保证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政党间、利益群体间协商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协商民主的落实最终由其参与者:中共党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进行,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集体理性与责任性,掌握协商方法,具备良好的协商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加强与其所代表群体的沟通,努力收集和反映他们的共同愿望,在民主协商中对公共决策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大局观念,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既要反映本界别群众的意见,也要尊重关切其他界别的愿望;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认真倾听了解党委、政府部门的意见,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沟通理解。

(三)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最早协商民主组织,现在已经建立了全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政协的五级组织体系,应该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别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等形式。还有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读书会、情况通报会,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单位上门走访、咨询问政,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调研、视察和服务群众活动,进乡村、社区、企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等等,除此之外,在政协中国共产党还与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开展协商。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开展提案等形式,从而丰富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

其次、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士,还要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范围。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群众大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人民调解等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使协商渠道更为多样和丰富。

第三、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制度。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之处。目前,中国网民以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等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络的覆盖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等,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确保实效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协商民主的执行完全由共产党来主导,没有严格的执行程序,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措施;有的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不给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召开协商会或座谈会,有的在协商前已基本形成决议,协商只是走走形式,名为协商,实质只是通报情况;有的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在提出协商的问题时,常常让与会或座谈人员统一思想认识,从讲政治的大局思考问题,用一些“高调”的语言暗示大家尽量多发表赞同意见,少提反对意见等等。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没有彰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要加强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把协商民主过程制度化法律化。要按照“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细化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包括明确协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协商过程中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协、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自应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职责;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立包括确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重要事务、其它问题”等的具体内容,哪些事项必须协商,由谁提请协商,在什么时间和什么范围内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程序包括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参与协商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落实协商民主的成果包括意见建议处理及反馈的程序、监督和检查落实情况的程序等,把协商民主形成规程或条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重点要建立协商议题确定机制、知情明政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

其次、把协商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重要立法及法律修订、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社会政策出台、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都应进入协商领域,努力做到重大问题不协商不决策,重大决策不协商不实施;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取先调研观察后协商的方式,或先协商然后再督促协商结果运用的方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可以采取二次协商、多次协商或分步协商的方式;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需要通报的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等,应出台相对明晰的标准,或允许地方按照相关程序出台细则;下大力气解决协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扩大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各种信息公开渠道,要向参与协商的委员提供议题材料,让他们掌握信息、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再逐步实施,不能满足于召开会议、简单通报;各级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们反馈各类议案的实施情况,未能实施的应说明理由,对违反协商民主的决策效力问题、责任追究问题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协商民主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第三、健全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体系。协商民主要健康发展、提高实效,必须在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上下功夫。中央层面应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评价监督细则,强化对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反馈;协商意见得到处理和反馈以后,积极开展事后协商,在督促落实中体现民主监督,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而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和推进决策民主化。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推动公民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往,扩大并促进公共利益,不仅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通过各自所联系的代表人物来进行协商民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各自的角色,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资源,能够充分表达意愿,释放公民的政治诉求,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参与能力,有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

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协商民主可以架起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构建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制度平台。对政府而言,协商民主的运用可以帮助其了解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信息,摸清公民对公共事务关心的热点,吸纳制定政策有效的方案与意见。对公民而言,协商民主的运用可以帮助其反映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解决处理公共事务提供选择的方案,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知情度,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发言权,提高其参与热情和民主意识。以“对话、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各方、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仅能够有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对人类的政治文明也是一大贡献。

第二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得以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也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从渠道上讲,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协会议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从形式上讲,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发挥多渠道多形式的作用,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得到充分反映。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涵盖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只要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两面旗帜,都能够凝聚到一起,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党派之间合作的真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不存在对抗和竞争,与西方多党制、轮流执政有本质的区别。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三是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民主恳谈会、社区事务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第三篇: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健全。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主张和长期与党外人士协商合作的理念,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的实现形式,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什么、在哪里协商、协商的目的等问题,实践中构建了协商民主的运作平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协商民主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构想,把协商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从国家层面的协商扩展到地方性的、基层群众组织,实践中形成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社区议事会、网络协商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统一部署和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地位、制度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这是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阐述和部署,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功能。一是丰富民主内涵。实现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民主政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经过60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包括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多种形式的协商格局,涵盖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为各界人士参与国事提供了平台,是我国组织化、制度化程度最高的协商民主形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是助推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人民政协的。人民政协能够发挥人才智力密集、社会联系广泛、政治渠道通畅的独特优势,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重大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有效地协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三是凝聚发展合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各族各界人士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通过协商交流思想、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有机结合起来,把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潜在的矛盾和情绪化解开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勇于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推进协商民主的政治担当。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是首次,是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彰显了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最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协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广开言路、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善谋良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主体利益诉求,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而且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领导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动力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所要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民主协商与民主表决相结合、“多谋”与“善断”相结合、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由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向主要依靠法律办事转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和领导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协商民主以承认利益多元为前提,主张协调各方利益,谋求社会和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开展协商、讨论,协商主体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为公共决策建言献策,在对重要问题特别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达成共识,消弥误解,形成各方都易接受的方案,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进一步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做为执政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协商民主的畅通渠道,有利于党和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将各阶层的实际需求和各类主张进入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维护发展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部署,鲜明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调配合,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中国的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呈现广泛、多层、制度化特点,并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丰富性和当代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协商民主形式和类型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协商民主的实现渠道,加快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必然选择。认真贯彻落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规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协商,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在坚持政治协商原则、规范政治协商内容、丰富政治协商形式、严格政治协商程序等方面,不断加强协商制度建设,建立相关的各项配套措施,切实健全符合实际、内容完备、配套齐全、科学管用的协商制度体系,建立相互衔接的协商机制。二是不断丰富形式。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在实践中研究方法、探索载体、搭建平台、开辟途径。政协各种例会、视察、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都是协商的途径和形式,对会前准备、协商规则、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等制定相关规则,细化工作程序,使协商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研究制定协商方案,认真组织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协商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座谈研讨、视察考察等活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建立平等、公开、包容、理性的协商氛围,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收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意愿,使协商的过程成为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成为化解分歧、凝聚力量的过程。三是不断增强实效。认真做好协商前的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抓住症结所在、深入分析研究,在协商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意见建议。认真整理协商意见建议,切实反映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识,同时兼顾重要而合理的少数意见,及时报送党委政府研究。把协商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做到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认真处理政协提出的协商意见,及时反馈协商意见办理情况,避免协商“走过场”。不断转化协商议政成果,研究吸纳协商意见建议,有效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各项政策措施。四是不断深化研究。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背景中去研究,深刻把握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把握它在保障人民民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整合中的地位作用。要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与人大选举民主等民主形式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现形式。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理性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规律。

(二)发挥人民政协渠道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政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和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和实践平台。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决定了它具有联系面广、包容性大、渠道畅通的优势,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经验升华和理论借鉴来构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健全和素质提高来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能力。

一是完善协商民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体现广泛性,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层次性方面,建立包括党内民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政协会议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渠道,形成包括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丰富多彩的协商民主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要建立协商民主制度化安排,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扩大协商协商民主的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超时空性等,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人民政协之所以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于它拥有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协商主体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9个政党、56个民族、5大宗教、34个界别,60多万政协委员,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巨大包容性和合作真诚性的重要政治力量。实现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作保障,依据宪法、党的文件、政协章程规定来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团结和民主为两大主题,既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求同存异,在发扬民主过程中增进团结,在巩固团结的基础上夯实民主基础,实现了发展民主与维护和谐稳定的内在统一;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开展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经常性工作,实现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有机结合。三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四是提高政协履职水平。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政协履职水平,的需要。人民政协所有工作都包含着协商民主的成分,协商民主体现于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始终。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扬协商民主的过程。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发挥人民政协在全局工作中重要作用,取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进程。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部署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站在继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高度,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规则和政府工作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日常办文办事程序,抓好经常性监督检查,切实增强约束力,实现政协职能与党委政府工作规则和程序的有效衔接,真正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积极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伟大实践。

第四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 热点概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他还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相关评论

新华网: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总结了人民政协65年来发展的宝贵经验,精辟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人民政协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有助于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提高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中国政协新闻网: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像春风,也像是一面镜子,在如何推动协商民主方面讲得很细致,很实际。但是,在政治协商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在基层表现明显,亟需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模拟题

协商民主,这个源自于西方的民主形式在中国产生了其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但是协商民主在我国在发展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请问怎样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  参考解析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政治协商会议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逐渐被淡化,其职能也主要表现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构建和完善政治协商结构体系。政治协商做的不是表面的功夫,而是要实实在在起到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一,要做到多元协商。协商不能是两个人坐下来商讨,而是要吸引最广大的群众,最好是各行各业的代表都能参加。这也是政协的优势所在。其二,需要拓宽协商内容。对于有些政府在政治协商中不允许讨论其不愿意提起的内容,这就大大的削弱了政治协商的实际意义。既然是协商,那么就要敢让大家协商,要让大家放开了讲,大胆的提出意见与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商精神。其三,加大协商人与协商内容的利益攸关性。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有些政府部门只是在为了协商而协商,在他们眼里,只要召开了政协会议就可以。但是忽视政协会议商讨问题的质量。而邀请利益相关人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出协商的实际意义。如果只让一群对协商内容漠不关心的人在那里夸夸其谈,不仅不会起到政协参政议政的应有作用,还会损害政协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其四,要切实落实协商结果。协商不是茶话会,聊家常。而是为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落实协商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实实在在的去做,社会各阶层团体在参与政治协商的激情才会被激发出来,才能体现出政治协商的实际意义。

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广西宜州市率先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这也表现出广大农民在自我民主管理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接下来的几年,基层民众自我管理组织在农村和城市逐渐扩大。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大基层民众参与政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就该依托于基层的人民政协。在基层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新时代的“乡绅”。所谓新时代的“乡绅”主要指的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小区中具有一定威望,为人正直厚道,深受邻里爱戴的那部分人。要积极的把他们吸纳到基层的人民政协,发挥其在广大群众的的带头作用,把他们培育为基层政治精英。在邀请基层政治精英的时候,还要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参与协商,尽量扩大代表的广泛性。这也体现出政治协商会议愿意接受人民的监督。接受人民的监督可以让人民对政府信服,提高人民协商的意愿,形成良性循环。基层协商政治的发展对培养我国的协商文化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政治文化传播方式。

因此,发展政治协商工作不仅要考虑周全,还要积极落实。不断地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治。

第五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2―024―06

[内容提要]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是继续充分发挥协商民主政治优势、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环节。可从前提、价值、核心、内容和保障5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路径

就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情况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协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与意义等形式问题方面的研究,缺少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包容性、多层次性等制度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致使民主协商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为研究主题,从前提、价值、核心、内容和保障5个方面分别阐述基本路径,以期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贡献绵薄之力。

一、强化规范性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结果,又关注决策过程,因此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兼顾少数人的利益,进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因而被理论界视为政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对于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消除意见分歧、增进了解和共识、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发挥这一重要作用,其前提就是要保证协商民主本身的规范性。这是因为,各族各界人士及各党派团体必然会在协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作为个体的协商主体,他们的协商能力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能力的有限性是植根于个体先天差异的,不仅会影响其说理与论辩的能力,更会由于闭塞的表达渠道、暗箱的决策操作而成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障碍,而程序的作用恰恰就在于能够弥补能力的先天不足。

强化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就要通过程序化的操作与制度化的保障避免人为因素对协商民主实践的干扰,避免协商民主出现因时、因事而变的不稳定状况。通过设立科学、严密的协商程序和健全完善的协商制度,将“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等操作性内容予以清晰的界定,在协商程序设置、协商形式设定、协商结果运用等方面建立相应机制,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协商办理过程和效果,从而大大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凸显民主协商在决策程序中的重要作用。

二、扩大包容性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价值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利益分化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异质化程度,“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欲求强烈并存、“沉默的多数”与“永远的少数”并存等悖论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多体现协商民主的包容性,使更多社会群体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当中去。正如阿玛蒂亚?森所言,“民主的成就不仅依赖于所得到采用并受到保障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取决于公民如何运用这些机会”。可以说,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就是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政治价值对于社会各界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框架下,各党派团体、各族人士参与协商的机会既取决于国家创设的维护政治权利的条件,也取决于国家如何保障多元主体在决策协商过程中的无差别准入,通过机会公平促进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这就要求在民主协商过程中除了要承认多元主体的利益差别外,还要承认不同主体在资质禀赋、资源占有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并力图通过程序化的手段和制度上的政治救济加以弥补,实现协商主体在信息获取、观点阐述、意见交流等方面的机会平等,这是协商民主应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也是实现协商效用的基本原则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就要在体现社会主义协商多层次性与广泛性上下功夫。

具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是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在国家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整合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多种利益博弈关系纳入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框架内;在社会层面,主要体现为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实践,包括村民自治制度、社区民主治理制度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从现阶段的协商实践来看,各层面内部的协商实践尚有基本的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即使存在不完善之处,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相比之下,两个层面之间的协商互动则显得薄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商壁垒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及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两个层面之间的民主协商互动,特别是发挥组织层面的资源整合作用,推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之间寻求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通过对话与协商机制增进了解、促进共识,势必增强两个层面之间的交流程度。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两个层面之间找到一个沟通载体,使其成为将二者关联起来并实现相互交流与互动的结合点。对此,可以从协商内容与协商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在协商内容上,既可以包括决策性协商与咨询性协商,还可以将协商内容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如在某些利益相关领域开展和解性协商等,此外,除了在党政事务上的协商之外,还可以增加对立法与司法领域问题的协商;在协商手段上,坚持并持续改进听证制度、网络问政制度等,力图实现协商手段的现代化与实效性。

三、确保质量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核心之意

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在于以协商的方式促进多元偏好的转换及新的聚合,这与古老的民主实践及丰富的民主理论传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类社会最早的民主制度原初设计中的直接参与、对话协商等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要提升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就必须着力提高多元协商主体的对话能力,特别是在协商体系的包容性逐渐增强,其所吸纳和联系的协商主体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增强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对话协商能力成为提升协商民主质量的关键。本文认为,对话能力不是简单的“去说话”,而是由“表达愿意”、“表达能力”和“理性表达”三者共同组成的能力体系,只有具有表达愿意而不是政治冷漠、具有能力表达而不是政治能力匮乏、能够理性表达而不是造谣诽谤才是有效协商民主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所谓“表达意愿”,是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党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有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那些经济基础较好、政治觉悟较高、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群体的表达意愿较为强烈。与此相反,那些对政治事务不关心,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则可以归属到“政治冷漠”群体。而协商民主正是对民主参与中政治贫困群体被动参与低效所引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积极回应。为了激发这一群体的表达意愿,应首先从改变他们的态度入手,调动起他们的政治参与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激发起隐藏于其内心的政治参与能力,使其转化为政治协商的积极力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协商程序在科学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参与者能够在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充分掌握信息,并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意见;另一方面,提高协商行为对于决策结果的影响程度,使其看到由于协商程序的存在而影响到最终的决策结果。

所谓“表达能力”,是协商主体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出来,这与表达主体的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民主实践中,影响政治表达能力的因素往往不是政治权利本身,而是由于经济基础的障碍造成的能力匮乏,因为“为生活所迫而整日奔波的人,更难以发展自己的公共能力。”进而,由于经济弱势的遮蔽而被认为是政治需求弱化,或者在单纯经济救助的“善意”下部分忽视了政治参与权利,亦或是通过政治参与壁垒(如异地选举)造成了政治参与困难。从我国现实发展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父辈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对经济收入的支配方式与领域上,还体现在他们对于政治生活需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深入思考上,这其中就包含了他们对融入城市社会和政治系统的渴求。这一点,从他们参与网络论坛中政治与社会话题的积极讨论既可见一斑。对于这类群体来说,参与民主协商的政治权利甚至是一项优先于经济权利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转化为由于缺少政治权利保障而引发的主观排斥现象,形成新的政治贫困群体或由于政治能力匮乏引发的集体无意愿情况。因此,对于这类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还是需要大力保护并辅之以恰当的能力引导措施:除了创设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经济条件外,还应从制度设计上减少政治排斥,创设更多政治参与机会,吸引他们参与到政策协商中来,在决策过程的论证阶段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决策方案的选择阶段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

所谓“理性表达”,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而不是无谓的争吵攻讦,甚至诋毁谩骂、造谣诽谤。这就需要培养参与协商主体的开放心态与包容心境,最大限度的求同存异,这也是我党发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一大法宝,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四、多样发展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基本内容

协商民主的特征之一是寓共产党的领导于协商之中,承认利益多样性,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各族各界人士参与政治协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开辟渠道。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容与方式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为协商民主的多样发展指明了道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多种协商形式在问政议政、群策群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性。本文认为,可以在“高”、“深”、“专”、“融”4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所谓“高”,就是协商层次高、代表性强、协商议题事关全局、对话与互动性显著。参与民主协商的人员大多是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与各界代表人士及党委、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他们一同就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磋商、畅所欲言。所协商的课题也是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如此高水平的协商主体与议题的设定必将提升协商民主的关注度与实效性。

第二,所谓“深”,就是指各方面对协商问题高度重视,在协商之前就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深入的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扎根实践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只有进行深入摸底调查,才能客观真实的体察问题和反映问题,带着这些深入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才能在协商中有理有据地讨论和磋商并形成有效的协商意见。并且,在协商会议筹备中也应更加关注会议的深入讨论和周密安排,如在协商前应在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等主体之间做好联络和沟通工作,将拟协商的相关事项提请党政部门并做好情况通报准备工作,以便把协商会真正开成有成果、有实效的务实会议。此外,做“深”民主协商还要坚持对协商问题的长期、持续关注,避免“协商就算解决”的虚夸主义,可以在首次协商讨论之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跟踪调查与后续协商,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启动反馈和修正程序,只有经过反复的磋商才有可能形成具有真知灼见的协商成果,只有做“深”才能做“实”。

第三,所谓“专”,就是针对专门问题召集专业人士,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各界代表人士在各自工作领域内的专业特长,对一些涉及行业性、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比较准确、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协商建言的针对性比较强。这一点尤其在界别协商中体现明显。因此,要做“专”协商民主,还需要大力发展界别协商,发挥界别协商的强大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特别是对一些事关长远发展和全局的重大、根本性问题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为此,可将界别协商纳入民主协商工作的整体部署当中,提出具体协商意见并安排各专委会牵头协调以强化其地位,还应出台相应的规范以保证界别协商的组织性和稳定性等。

第四,所谓“融”,就是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与融会贯通,避免组织分立造成的人为“壁垒”,建立并完善交办机制、督办机制、反馈机制,防止出现“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坚持协商内容与党政有关部门、政协、社会各界对接。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协商流程,优化协商组织结构,会办单位要把意见及时主动的提交给主办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主办单位及时汇总和及时办复。

五、拓展渠道和增强话语影响力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实践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各种有益参政议政建议的过程,也是一个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大政方针与路线、政策的重要媒介。在这一双向互动与共赢的过程中,协商渠道与话语影响力对于协商民主的实际效用显得格外重要,前者是关于协商民主发展载体的重要内容,后者则是关乎协商主体积极性与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成为体现协商民主时代性与实效性的基本表征与重要保障。

一方面,就协商渠道而言,它是对协商场所的关注。从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来看,协商场所是协商民主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协商效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对于提升协商民主效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原始的古希腊民主发展至今,协商场所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转化,从户外的露天广场转为室内的会议磋商,从传统的“市民论坛”、“见面会”、“招待会”、“听证会”、“恳谈会”等实体场所逐渐发展到网络虚拟空间上。近些年来新兴的网络协商场所在民主协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论坛、微博、空间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征,它的兴盛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可以对某一公共政策问题自由发表见解,成为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工具。虽然网络中会存在着某些不礼貌、不理性的言论或不系统的理论,但这至少是一种公民意见表达渠道与表达方式。因为从本质上说,渠道作为民主协商的场所仅仅发挥的是工具性作用,其本身没有善恶的价值判断,只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与水平。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网络论坛本身是具有一定自我纠错能力的,在这一公共意见的聚集场所中,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各种意见表达行为,是鼓励、引导参与者围绕中心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讨论的首要环节,是实现偏好转换的重要一步。鉴于此,必须认识到网络空间是网络时代为协商民主提供的关于对话与审议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看到它的开放性与进步性,看到它在扮演协商审议能力的民主实践场所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就话语影响力而言,虽然协商民主内在要求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审慎”与“深思熟虑”,但同时也重视协商结果对于协商效用的影响。此外,虽然通过平等的参与机会及畅通的表达渠道使得每个协商主体都能够表达对于公共政策的自我意见,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每个群体对于结果的影响力都相等同的结论。因为缺少对协商民主之于决策效果的考察就很难判定协商民主的效用。可见,协商民主的话语影响力考察的是不同群体的意见表达对于最终决策结果的影响,它是基于公共协商过程的包容性而产生的,它要求参与协商主体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决策,少数人也有影响决策结果的力量。对于话语影响力的探讨其本质就是要讨论协商与决策结果的结合问题,讨论通过正确的协商价值与完善的协商程序如何达致有效的决策结果,使决策结果体现协商性的特征。具体而言,从参与协商的对象上来讲,增强协商主体的话语影响力主要是增强那些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影响力,从具体方式上来讲,首先应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协商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维护并努力促进其利益的实现,这是协商影响力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体现;其次,对于那些尚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予以充分的解释,争取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这是鼓励公民再次参与协商的重要一步;最后,在下一轮的政策修正中,要再次邀请这部分群体参与到政策协商与论证中去,通过不断的参与、协商、论辩提高协商程序的科学性及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3年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刘顺宝

收稿日期: 2014-02-01

作者简介:郭蕊,女,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

下载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政协重要渠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发挥政协重要渠道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湖北省政协主席 杨 松 2013年第4期 ——领导专稿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党的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精选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在借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认真总结中国协商民主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

    16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协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

    企业协商民主典型案例

    企业协商民主典型案例 一、单位概况 浙江元成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一家集园林施工、景观设计、绿地养护、苗木产销、科技研发及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突出协商民主 注重协商成效

    突出协商民主 注重协商成效 --襄阳市襄州区政协探求新形势下基层政协工作新作为 郑国元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政协紧扣政协职能,切实探索创新,始终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协履职......

    完善协商民主促进科学

    完善协商民主 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人民政协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

    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