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顶层设计探讨推进协商民主格局之浅见
从顶层设计探讨推进协商民主格局之浅见
政协组织从创立至今,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无论是在建国立业的关键时刻,共克时艰的紧急关头,还是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阶段,都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汇集各方意愿,凝聚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了独特的促进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顶层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协商民主贯穿于新中国发展进程,体现了中国特色。人民政协创立之初,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制定了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宪法,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智慧的政治制度顶层设计。二是协商民主贯穿于党的执政过程,体现了首要创造。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和群众诉求多样化的实际,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以及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促进了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协商民主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中国智慧。团结和民主是政协的两大主题,符合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协商民主既反映了多数人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合理主张,充分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政协的重要载体、渠道和形式,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从顶层设计推进协商民主,逐步形成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层层推进,营造协商民主的氛围
在党政层面,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从本地大局出发,认真落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规定,明确开展协商的内容,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协商,敢于、勤于和善于通过协商,倾听各界声音,重视协商成果的运用,切实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以促进科学决策。党政职能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政协的沟通联系,建立制度化联系,开展经常性协商,为协商活动提供更宽广的空间、更便利的条件。
在政协层面,应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协商机构,既是各民主党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同党和政府协商议事的场所,也是社会各界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协调关系、增进共识的平台作用,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通过协商达到交流思想、协调关系、增进共识的目的。针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选准协商议题,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难点问题,多方征集,认真梳理,科学选题;采取党委点题、政府出题、网上征题,由党委、政府、政协三方沟通后,提交党委常委会审定的办法,使选题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民意,更加科学合理,政治协商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大局。如开展督察协商,围绕推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视察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也可让群众走近政协,邀请市民代表旁听政协会议并组织座谈,为广大群众参与协商民主提供机会;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设立网络民意信箱、建立委员联系群众Q群和开通微博等形式,加强对话沟通,回应群众企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协商活动参与面更广,更便捷高效。
在委员层面,要切实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委员的协商意识和能力,切实解决好“协商能力不足”、“协商结果对决策影响力较低”问题,从而把委员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政治协商的现实优势。每次召开常委会和开展对口协商,要根据议题需要,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工作情况,接受委员咨询。要在全委会整体协商、常委会专题协商、主席会重点协商和专委会对口协商的同时,不断完善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和政府与政协领导联席会高层次协商制度,重点在改进协商方式、拓展协商领域和增强协商效果上做文章,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协商格局。
二、规范到位,积极探索协商的方法 要顶层设计。要把协商民主列入今后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从顶层设计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否则,协商民主就会仅仅流于形式,出现“想协商就协商,没意愿就不协商”“有时间就协商,没时间就不协商”的现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方面需要地方基层政协的探索实践,但更需要有顶层设计,需要对界别协商与政治协商及其他民主协商方式的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特别是应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意见或制度,尽快推动政协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用以指导地方的实践活动。
要制度保障。完善协商制度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首要任务。要根据协商议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协商操作规范,使协商程序趋于缜密。对于协商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明确规定如何处理的反馈时间、形式和渠道。通过开展对重大决策、重要问题的政治协商,不仅能促进科学民主决策,而且能对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了解、检查督促,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民主监督,体现协商民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独特优势。
要创新形式。推进协商民主,需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确定了8种主要协商形式,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目前许多地方都制定了政治协商规程,主要都是从各自实际出发,内容上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从国家层面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考虑,不仅要进一步研究规范各种具体的协商制度和程序,而且要致力完善创新以宪法和章程为核心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建设。应该统筹研究政协内部各种制度之间,人民政协的协商制度与其他协商制度、特别是与党委和国家机关相关制度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衔接,形成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制度体系。
三、拓宽渠道,有效提升协商的实效
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协商民主领导机制, 努力争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将协商议题列入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要点,形成党政重视、政协主动、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打造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健全“四套班子”秘书长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强化联系沟通,统筹安排工作,加强协商成果报送反馈和检查考核,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协商民主顺利开展、规范高效。
要突出界别特色。界别协商是政协履职工作的重要内容,应与其他协商民主工作统筹谋划、计划实施、各有侧重。在年初确定全年工作要点时,在全面把握党政工作中心和重点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精选优选界别协商议题,并纳入政协全年重点协商计划,明确界别协商的各项具体安排,积极有效地组织实施界别协商活动。
要注重协商成效。要在对协商民主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项制度中制定对协商结果的监督检查、督促查办、评估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明确规定不执行协商结果应该负有的责任以及惩处力度,建立对协商成果执行的考评机制。尝试探索在民主协商的参与主体方面如党政、党派、人大、政协内部建立专门接受和进行协商监督的机构,加大对协商结果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从而使协商民主更具有实效性。
第二篇: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
马克思主义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
次提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重的论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选举+协商”的民主,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与人大的选举民主并重且互为补充。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积极推进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也是新世纪现阶段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推进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选择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国家,指多数人的统治,与贵族政治、寡头政治相对立。西方资产阶级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照搬这种民主制度,结果水土不服,导致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衰退,后患无穷。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要使中国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就必须发展和加强革命统一战线,把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就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政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政治组织,逐步形成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基本框架。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协商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这是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最初尝试和成功实践。可见,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协商民主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实践发端于中国,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度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协商民主是当时的主要政治形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毛泽东针对“政协还要不要存在”、“协商还有没有必要”的疑问,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确立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人民政协团结各族人民和各界爱国力量,活跃在国家政治生活舞台上,发扬人民民主,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不存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应随之转型,必须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代表各种利益主体的政治形式,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这种新的政治形态就是协商民主型政治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政治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治制度趋于完善。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一道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荣辱与共,团结合作,平等协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合作协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不适合中国,推进协商民主,为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选择,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协商式民主的实质是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克服投票表决的局限性,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真实的涵义上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政协责无旁贷。这是因为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同协商民主一脉相承,在协商民主建设中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第一,人民政协在政治上具有的广泛主体性是推进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广泛的主体结构,与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人民政协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凝聚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以说凡属于人民范畴的都可以涵盖在人民政协的构成之中。因此,人民政协既是广泛团结的产物,也是实现广泛团结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协商民主范围广泛的特点。
随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参加政协的界别也不断调整扩大,人民政协的主体性也在相应扩大。第二,人民政协在政治上具有的巨大包容性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另一优势。作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实现
政协委员、各界人士政治上的有序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发表意见,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达成一致,从而把社会上各阶层、各群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愿望的表达、诉求的提出、关系的协调、矛盾的化解,纳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轨道,避免无序的、非常规的“大民主”状态。这是我国最广泛、最充分、最有效、最安全的民主形式和渠道。第三,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协调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人民政协代表广泛的利益主体,能够包容各种利益诉求,位置相对比较特殊,工作形式比较灵活,是执政党和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实现社会管理和调控、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纽带。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提案、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提供表达途径和参与平台,从而实现减少对立面、消减冲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成为最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第四,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在协商民主中,协商是形式,民主是目的,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都体现了协商式民主的优势,都蕴涵了协商式民主的本质。近年来,石乔口区政协在履职中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优势,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政治协商领域,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协商机制,充分利用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和重点协商,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民主监督领域,坚持以建言献策为主要手段,以弘扬团结民主为着力点,通过建立专项视察制度,督办提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多种形式履行监督职能,畅通了民主监督渠道。在参政议政领域,通过课题调研引导委员积极参与,通过界别活动引导委员有序参与,通过建立机制引导委员有效参与,从而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质量。
三、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商程序,确保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方向,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前提。在思想上,我们要继续深刻认识在开展协商民主中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坚持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既要体现党委和政府在开展协商式民主中的主导性,又要体现政协在履行职能中的主动性,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履行政协职能的程序、机制等具体规定,在避免随意性、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真正使协商民主成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科学、完备的协商程序,是确保协商民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对政治协商程序化建设非常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政协工作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协商制度的落实,往往取决于党政一把手的个人民主意识,政治协商缺乏刚性规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协商程序化建设,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政协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真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将遵守协商程序的情况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治水平、民主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对强化民主协商程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可以学习借鉴。一是坚持“三在前”、“三在先”的做法。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先协商后决定,在制定重要的地方决策性规范文件时先协商后提请审议。二是实施听证制度。十七大报告要求增加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要公开听取意见,经过公开、公正的听证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接受,保证政策推行的效果。三是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在决策前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将专家提供的信息咨询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四是公示重大事项。党委、政府建立重大决策协商信息公示制度,把民主协商过程、协商结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推动协商成果的落实和转化。五是坚持互动协商,提高协商实效。党委、政府积极拓展协商平台,进一步畅通协商渠道,实现协商的双向互动,增强参与协商的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民主协商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篇:顶层设计之数学反思
顶层设计之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教育改革发张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成都市委市府也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战略定位,龙泉驿区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及配套评估体系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一个在改革浪潮中加入进来的新老师,我对“顶层设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课堂中感触良多。“办学思想大讨论”是我们全体老师刚参加的一个献文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每个老师都对我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作了评价和建议。这也让我初步体会到“办学理念校本化”,通过对办学理念的大讨论,可以让其更符合我校的具体校情,也让我们每个老师明白了学校办学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出了自主办学。
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将学校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基本做法制度化,具体化和课操作化。常规管理与教学质量是高度相关的,一所优质的学校必然有一套被实践检验过,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体系。每天按时上班,上课,下课,下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井然有序。老师们都明白自己的职责,少有疏忽也能有领导及时从旁指正。在坚持制度管理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建设科学化是顶层设计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目标考核规范化,不仅让老师严于律己,学生们也能在开展各种常规性活动、传统型活动、专题性活动安全有序的享受学习的快乐。依法办学,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和课余都能尽情的享受教与学的快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落实三维目标,转变课堂教学行为是重点,在实验中解决教学问题是特色。区级数学教研与校内数学教研,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学期都在按时的进行着。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让老师认真的研究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教材以及学生让校本教研序列化。各种学科内和校内的公开课,也不断的鞭策老师们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优质化,总结提炼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
第四篇: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县政协办公室(2015年1月)
2014年,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凝心聚力助发展,尽心尽力惠民生,同心协力促和谐,为全县深化改革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是提升认识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氛围。县政协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我县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努力做到懂得改革、知晓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营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建言改革、助推改革、促进改革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正能量。同时,从四个方面制定了《县政协深化改革项目进度表》,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资政建言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县政协积极探索县级层面具有“时代特征、政协特色”的协商民主新路径,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五大保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助推社区养 老体系建设”等九项资政性调研活动,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开设委员网络协商、网络听证、网络问办等活动,不断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实效。同时,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消除疑虑、破除阻碍、增加助力、提供保障。一年内,形成委员提案240件、建议案7件,社情民意34期,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建议。
固本强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一年来,县政协健全政协委员联络机构,完善联络委员、服务群众制度,取得了明显进步。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研究出台《县政协委组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意见》。委员服务有了新进展,高质量完成《关于基层政协组织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及建议》,积极探索基层政协工委在组织联系委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开展“委员活动日”,“温馨委员之家”活动。宣传工作形成新格局,在报纸上中开设民主〃团结专版,做好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专委会对联系委组和界别活动组的指导,进一步做好联系委员、服务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县政协在助推全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不断进步、县情不断变化,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许多工作刚刚破题,我们的工作仍有不足。比如,如何完善政协的 制度建设,使政协成果和委员意见建议更多更好地融汇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集聚各方力量;如何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建设,让委员在政协舞台上尽显才华;如何创造更多平台,使政协工作更加活跃更为社会所了解,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今年,县政协将在县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三大任务,着眼“十三五”面临的新课题,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搭建多维协商的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着力加强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当地实现“赶超争先”发出政协好声音,积聚社会正能量。
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县政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协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与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履行政协职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当地跨越发展的总目标上来,不断夯实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形成推动当地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内涵。县政协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推进协商民主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科学定位;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阐述;深刻领会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重要论述。要积极探索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新路径,推动我县 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丰富和完善协商的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和工作网络。
三是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需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县政协要在县委的领导下,与县政府科学制定协商计划;要充分运用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形式,使政协经常性、规范性协商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月度协商座谈会等新的协商平台,更加灵活经常的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监督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供更多发表见解、沟通对话的机会。
第五篇:怎样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尊敬的国民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实践和理论的伟大创造。早在我们在解放战争取得战场上决定性优势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警惕党内出现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思想,提出要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完成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之际,毛泽东注意到参与新中国建国的559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只有140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意识到人大的代表性尽管很大但不能包括所有方面,决定在召开全国人大后继续保留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以实现“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十八大总结多年的民主实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
协商民主不仅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而且具有别的民主形式所没有的优点。第一,它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反映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特点。第二,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第三,它不仅是决策民主,而且是从决策到决策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它不仅仅关心谁来决策,更关心怎样决策、决策怎样实施以及决策的结果。第四,它是通过对话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民主,不会因民主而导致社会多数与少数的分裂甚至社会动荡。第五,它在共识形成过程中更关注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不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好,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坚持和实行人民民主。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制度建设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协商民主,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一科学界定,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前提是党的领导,基本形式是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协商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遵循原则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里的关键,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有效性、民主与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对于协商民主的原则,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恩来说过:“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这是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可见,决策之前的协商是真正的协商民主。1991年,江泽民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时提出,“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十八大重申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反映了我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新进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协商民主时,已经把协商民主贯穿在决策之前、决策之中、决策执行一直到对决策的成效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注意贯彻“广泛”和“多层”的要求。这是因为,现在协商民主应用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并反复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党在实行这样的领导时,不仅在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意什么是可以由自己决策的,什么是应该向人大和政府提出自己建议的,而且在作决策、提建议时始终恪守群众路线的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协商民主。同样,党也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居民(村民)自治的基层社区(村)、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都要实行协商民主。
事实上,我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十分重视民主协商;政府在决策之前也依法举行听证会,进行行政协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协商,各地也创造了多种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建设,这里所讲的“广泛”指的是协商民主横向的覆盖范围,“多层”指的是协商民主纵向的布局层级。“广泛”与“多层”相结合,就是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和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来落实,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时要把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选举民主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而不是社会动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本来就是统一战线内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交流政见、形成共识的主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之际,伴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协商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今天,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中共中央每年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三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政协是在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候诞生的,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后继续承担起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人民政协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主协商为己任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有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构,但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能够以特有的权威性和超脱性,通过协商民主来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智力、纾解矛盾,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因此,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结构中,作为主要进行协商民主的政治组织,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举措:一是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四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五是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些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