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尊敬的国民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实践和理论的伟大创造。早在我们在解放战争取得战场上决定性优势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警惕党内出现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思想,提出要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完成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之际,毛泽东注意到参与新中国建国的559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只有140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意识到人大的代表性尽管很大但不能包括所有方面,决定在召开全国人大后继续保留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以实现“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十八大总结多年的民主实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
协商民主不仅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而且具有别的民主形式所没有的优点。第一,它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反映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特点。第二,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第三,它不仅是决策民主,而且是从决策到决策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它不仅仅关心谁来决策,更关心怎样决策、决策怎样实施以及决策的结果。第四,它是通过对话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民主,不会因民主而导致社会多数与少数的分裂甚至社会动荡。第五,它在共识形成过程中更关注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不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好,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坚持和实行人民民主。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制度建设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协商民主,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一科学界定,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前提是党的领导,基本形式是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协商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遵循原则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里的关键,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有效性、民主与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对于协商民主的原则,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恩来说过:“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这是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可见,决策之前的协商是真正的协商民主。1991年,江泽民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时提出,“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十八大重申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反映了我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新进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协商民主时,已经把协商民主贯穿在决策之前、决策之中、决策执行一直到对决策的成效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注意贯彻“广泛”和“多层”的要求。这是因为,现在协商民主应用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并反复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党在实行这样的领导时,不仅在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意什么是可以由自己决策的,什么是应该向人大和政府提出自己建议的,而且在作决策、提建议时始终恪守群众路线的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协商民主。同样,党也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居民(村民)自治的基层社区(村)、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都要实行协商民主。
事实上,我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十分重视民主协商;政府在决策之前也依法举行听证会,进行行政协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协商,各地也创造了多种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建设,这里所讲的“广泛”指的是协商民主横向的覆盖范围,“多层”指的是协商民主纵向的布局层级。“广泛”与“多层”相结合,就是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和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来落实,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时要把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选举民主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而不是社会动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本来就是统一战线内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交流政见、形成共识的主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之际,伴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协商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今天,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中共中央每年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三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政协是在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候诞生的,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后继续承担起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人民政协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主协商为己任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有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构,但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能够以特有的权威性和超脱性,通过协商民主来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智力、纾解矛盾,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因此,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结构中,作为主要进行协商民主的政治组织,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举措:一是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四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五是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些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16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协商。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实践,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协商民主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我国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传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忠恕仁和”,人与社会之间要“合群睦众”。民间社会也素有调解说和的风尚,协调协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排难解纷、止讼息争功能。这些优秀文化基因形成了协商民主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内部开展广泛协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推进协商民主就是要找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才能真正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特点,明确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大胆运用协商等形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并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翻开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稳固的制度基础。我国协商民主以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协商民主贯穿于人民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是协商民主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基本建成。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 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与名为“一人一票”实为“少数人专政”的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政府“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从渠道看,包含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从内容看,涵盖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各协商渠道自身建设的相关事务等;从层级看,包括从中央到基层各个层级。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吸纳各党派团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广泛参与协商,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充分反映各方面意见建议,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凝聚各方面的智慧,提高决策的针对性;能够吸收专家学者、智库机构进行决策咨询,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增强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好地增进理解、凝聚共识;能够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广泛形成发现、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协商民主为社会各方面搭建了对话交流、恳谈沟通的平台。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更好地让群众表达诉求、理顺情绪,有效化解分歧、增进共识,形成顺民心、合民意的政策措施;能够让人们增进彼此理解,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关切对方利益、理解公共利益、考虑长远利益;能够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民主,可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声音,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建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把提高执政能力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协商民主还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通过平等交流对话,党员干部和群众能够拉近距离、改善关系、增进感情,引导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并认同党的方针政策,从而凝聚起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民主的内涵,从而更好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协商就要真协商。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继续加强政党协商。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继续探索政党协商形式,完善协商的会议形式,完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与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约谈形式,完善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中央书面沟通协商形式。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开展人大协商是推进人大制度完善发展、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要深入推进立法工作中的协商,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鼓励基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探索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扎实推进政府协商。要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增强协商的广泛性针对性,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的,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的沟通协商。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各方面参与政府协商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优势和作用。目前,全国政协已形成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改进政协通过会议进行协商的形式,完善政协全体会议协商制度,适当增加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次数,完善协商座谈会制度,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提高政协委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事关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商。健全人民团体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更好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总书记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围绕本地城乡规划、工程项目、征地拆迁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协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依法管理,健全与相关社会组织联系的工作机制和渠道,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协商,更好为社会服务。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切实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进一步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四、加强和完善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将协商民主要求贯穿党和国家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凝聚最大共识,形成强大合力,有效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确保协商有组织开展、有步骤实施、有计划进行,推动人民依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把握正确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不能因为搞协商民主就削弱党的领导和权威、放弃党的领导责任。把协商民主纳入党委工作部署和议事日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确保各项协商活动有组织地开展、有步骤地实施、有计划地进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协商民主,善于通过推进协商民主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健全抓落实机制。各级党委根据工作重点,在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协商计划,统筹安排协商活动,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一步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引导督促各级干部养成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良好习惯,自觉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鼓励探索创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协商民主,最大程度吸纳人民参与协商民主。支持各地结合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协商,不断积累和提炼实践经验,对其中一些已经成熟的好经验好做法要适时提升为制度规范。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营造良好的氛围,倡导协商民主精神,培育协商民主文化,让大家乐于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三篇: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2014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总结
县政协办公室(2015年1月)
2014年,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凝心聚力助发展,尽心尽力惠民生,同心协力促和谐,为全县深化改革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是提升认识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氛围。县政协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我县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努力做到懂得改革、知晓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营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建言改革、助推改革、促进改革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正能量。同时,从四个方面制定了《县政协深化改革项目进度表》,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资政建言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县政协积极探索县级层面具有“时代特征、政协特色”的协商民主新路径,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五大保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助推社区养 老体系建设”等九项资政性调研活动,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开设委员网络协商、网络听证、网络问办等活动,不断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实效。同时,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消除疑虑、破除阻碍、增加助力、提供保障。一年内,形成委员提案240件、建议案7件,社情民意34期,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建议。
固本强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一年来,县政协健全政协委员联络机构,完善联络委员、服务群众制度,取得了明显进步。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研究出台《县政协委组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意见》。委员服务有了新进展,高质量完成《关于基层政协组织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及建议》,积极探索基层政协工委在组织联系委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开展“委员活动日”,“温馨委员之家”活动。宣传工作形成新格局,在报纸上中开设民主〃团结专版,做好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专委会对联系委组和界别活动组的指导,进一步做好联系委员、服务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县政协在助推全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不断进步、县情不断变化,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许多工作刚刚破题,我们的工作仍有不足。比如,如何完善政协的 制度建设,使政协成果和委员意见建议更多更好地融汇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集聚各方力量;如何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建设,让委员在政协舞台上尽显才华;如何创造更多平台,使政协工作更加活跃更为社会所了解,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今年,县政协将在县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三大任务,着眼“十三五”面临的新课题,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搭建多维协商的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着力加强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当地实现“赶超争先”发出政协好声音,积聚社会正能量。
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县政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协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与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履行政协职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当地跨越发展的总目标上来,不断夯实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形成推动当地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内涵。县政协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推进协商民主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科学定位;深刻领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阐述;深刻领会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重要论述。要积极探索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新路径,推动我县 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丰富和完善协商的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和工作网络。
三是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需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县政协要在县委的领导下,与县政府科学制定协商计划;要充分运用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形式,使政协经常性、规范性协商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月度协商座谈会等新的协商平台,更加灵活经常的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监督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供更多发表见解、沟通对话的机会。
第四篇: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共)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构成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与创新形式,但目前我国协商民主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的协商,在社会精英分子当中进行表达和沟通,在实践中基层协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听证制度
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可见,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协商民主中的“新生事物”:基层协商民主,具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的,在十八大中关于基层协商民主只提供了一句理论政策依据——“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就给基层实践探索留下了无限想像和创新的空间。
二、我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实践,进一步发挥着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让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系列举措都丰富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在《协商民主在中国》一书中也提到了近些年在中国各地区的实践案列: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四川成都的“居民议事会”以及贵州遵义的“党员群众集中诉求会议”等基层民主形式。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民利益的满足。但是在我国,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层的社会矛盾还是会随时出现。通过对我所了解的社区发展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基层的社会矛盾之所以会产生,主要还是因为公民与社区管理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不信任感。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与上级管理者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进双方互相理解。
三、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推进基层民主决策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搭建起民主议事平台,积极推动民主恳谈会、基层社区议事会议的开展,保证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以基层社区议事会议为例,它是指社区的各项事务均由居民通过对话和协商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1。可能在各地使用的名称不同(湖北老河口市的“社区居民民主议事会”和杭州德加社区的“居民议事制度”),但它们同样是通过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来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这种方式扩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方面,要通过积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鼓励民众表达自己的诉求,畅通和规范诉求渠道。(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党委政府在经历前几年群体性事件高发的阵痛后,先后成立21个联谊性社会组织,镇财政每年划拨110万作为经费补贴,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融洽了干群关系)组织有关权威人士对地方重大事项进行评议,可以是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个体,让他们加入到社会协商之中,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基层协商,这样可以把基层协商民主形成的共识、意见及时反映到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去,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推进基层民主监督方面,建立市民观察室、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根据浙江省基层协商民主的主要做法)针对一些涉及面广、影响面较大的群众诉求案件和涉及公民利益的决策,要举行评议会、听证会,做好评理解释工作,协商解决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听证制度是中国近年来在政治实践中的一种制度发展,是公民参与的一种渠道。听证让利益相关者有了参与决策过程,表达利益诉求和个人偏好的公共空间2。但是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有些薄弱,很多公民并未参与到听证会中,所以在扩大听证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公民进行权利意识、听证意识教育,加强对听证制度的宣传工作,不断地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对听证制度的漠视态度,使公民真正意识到行政听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方面,要为扩大基层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基层群众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的民主参与,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坚持自觉、自主、自为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村居民自治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微自治”。“微自治”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居民自治为前提和基础,又是对它的超越与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治范围不断下移,自治内容更具体;自治方式趋于细化;赋予自治主体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广大基层的民主自治功能。在前不久的网易新闻中看到,成华区作为微自治“实验区”,坚持“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院落单元化、社团功能化、政企协同化”,强化“院落+社团”微自治、构建政社全域互动新格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这也是地方发展的成果,各地区在治理过程中要借鉴他们的经验,12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50页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08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第774页 推动本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成效。
综上所述,从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上都可以看出,我国基层的协商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未来的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道路更要坚持创新与实践,切实通过协商民主来保障公民的利益,并让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君如:《协商民主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 【2】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08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杨卫敏:《基层协商民主应是我国协商民主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5】董亚杰:《浅谈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第五篇: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展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协商民主;政协使命;协商形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确立、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新时期,面对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的角度看,政协工作始终都是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政协工作,就是做好了党的群众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挥政协组织职能作用、做好政协本职工作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群众工作是政协使命的本质要求
政协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职能、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新时期的使命,决定了群众工作是政协自身固有属性的体现,是新时期政协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协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性质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加强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把握人民政协工作主题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向党委、政府反映,向有关部门呼吁,努力促进落实。这决定了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好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人民政协发展的历史,就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服务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向人民负责、积极履职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提高,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给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解决这些新课题,需要发挥好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二、群众工作是政协功能的固有特征
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作用,有所作为并大有可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可概括为互补性、整体性、协商性和灵活性几个特征。
(一)互补性特征
政协群众工作与党委政府的群众工作具有互补性。政协组织在党委政府与各界别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信任的桥梁通道,让党和政府与各界别群众声音互动、求和谐、促稳定,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工作成为各界别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政协委员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在政协群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各群体,是社会各方面、各群体的优秀代表,了解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各群体基本情况和利益诉求,并且与他们有天然的感情基础。广大政协委员在政协组织联系群众工作中可发挥无限的创造潜力和主体作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服务大局中引领群众,在模范带动中影响群众。政协委员可围绕改革发展、利益诉求、民生改善等重大事项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政府工作落实,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协助化解矛盾问题。
(二)整体性特征
人民政协区别于党委、人大、政府及其他政治组织的鲜明特色,就是唯一按照社会阶层结构状况设置的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这种界别设置有其特殊性、时代性,也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由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代表人士组成,并且其组成界别也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在不断地变化,与出现的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广泛的代表性。界别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体现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每一个政协界别都联系和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了解和掌握着这个社会群体的基本情况和诉求。政协的界别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行业和领域,了解和掌握了政协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汇总之后,也就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三)协商性特征
政协章程明确规定:“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协商监督是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政协开展协商监督工作,较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和谐稳定,其建言献策及所提意见、建议层次高、分量重、影响大,能够引起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认可。在推进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中,政协可以组织推动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人士紧扣主题积极开展协商监督,努力拓宽视野,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好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政协章程规定的协商监督形式、办法,注重发挥政协会议发言、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的重要作用。按照协商监督工作需要做好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行事应依法依规,有理有据,突出重点,多提出善意的良策和办法,尤其是多提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把协商监督的重大事情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稳妥。从而形成人民政协协商监督的长效机制并使工作常态化,不仅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灵活性特征
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群众工作,需找准履职尽责的结合点、切入点,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可提出真知灼见、妙计良策,可汇集民情信息、民间意愿,富有成效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爱国统一战线中“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可机动灵活地吸纳并鼓励发挥各方面力量和进步人士的特殊优势、才华智慧,热情关心、支持和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实践活动,组织他们通过参加民生工程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报告、提案、计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较好地推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应有作用。通过政协界别民情民意信息、界别提案、界别视察和界别发言以及这种特殊的民情民意渠道,可以灵活、全面地反映民思、民忧、民盼,让各界群众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三、群众工作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如何开拓畅通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人民政协拥有得天独厚的参政议政资源,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大有可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目前,基层政协组织在推进协商民主实践中,还难免存在协商实施随意性、协商内容宽泛性、协商形式单一性、成果转化低效性,协商过程中发扬民主不够,协商结果运用上效果不好等现象。因此,站在人民政协的视角,要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和发展,就必须在政治协商制度上求规范、内容上突重点、形式上呈多样、结果上重实效。
(一)协商制度求规范
各级党委应按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要求,制定支持政协政治协商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规程,把基层政协协商民主作为决策过程的基本环节,明确哪些重大决策的出台、哪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哪些重要人事方案必须先经政协民主协商。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包括协商议题的提出确定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意见建议处理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等,形成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二)协商内容显重点
开展政治协商,应明确“协商什么”的问题。虽然政协章程及中央有关文件作出了规定,但原则性较强,没有具体细化。作为基层政协组织,应重点围绕“紧扣中心促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规范权力促公平”三个方面主动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既要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也要充分反映群众诉求,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即时化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还可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消除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增加公信度。
(三)协商形式呈多样
注重协商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解决“怎样协商”的问题。基层政协应不断探索、丰富新的形式和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专题协商要与多种协商相结合,会议协商要与现场协商相结合,提案协商与社情民意协商相结合。现行的各级政协提案都是层级提案制,即同级政协的提案只能向同级党政提,而现实是基层在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上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系统不对应、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即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因此应提倡“可越级提案”。即在现有政协系统中,由下级政协提案委将下级党政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级政协提案委,直至全国政协提案委;反馈时由提案办理单位或部门直接答复给提案人,同时抄送相关各级提案委。
(四)协商成果重实效
政治协商能否发挥作用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协商成果如何转化”的问题。履职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协把所提意见建议能否被党委政府采用当做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把协商民主成果转化摆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政工作合法性和包容性的高度来看待,这是有违协商民主精神的。要推动协商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并在推动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既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也要靠政协自身积极主动,切实做好政治协商成果转化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政协组织应不断提出科学的、“含金量”高的意见建议,并与党委、政府共同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及时向参与协商的委员反馈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协商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