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贯彻发展民主战略思想 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创新
贯彻发展民主战略思想 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创新
武汉市政协研究室主任 郑焕清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具体路径作了全面阐述和系统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深刻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思想。贯彻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思想,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创新,是中共中央的明确要求,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一、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民政协会议制度创新,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两会制”
自1995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以来,推进政协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成为人民政协工作中的一个集中焦点。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和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强调要推进政协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都作了很多有益探索,“三化”建设取得了一批成果,推进了政协事业的发展。但“三化”进展还不尽如人意,其因有四:一是民主是个过程,是渐进式发展。二是政协职能“三化”建设的思路、方向、路径是否客观清晰?政协到底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影响“三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从现实看,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职能本身面临抉择。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党际间的政治协商加强,政协的政治协商在淡化,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以党际协商代替政协协商的倾向。制度设计初衷意义上的政治协商组织有可能演变为咨议性质的机构。已有学者称人大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称政协为最高建议和咨询机关。(见《人民政协报》2008年4月28日学习与探索版“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考”),这样一个现实说明政协当务之急是性质如何定位、向什么方向发展。虽然政协章程及中共中央2006年5号文件都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但后两句话的定位还缺乏广泛共识,也缺乏法律的认同与规范。三是对政协职能“三化”存有担忧。有的认为一旦“三化”,就会出现事实上的“两院”,而“两院制”在现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政治界限。四是政治协商于决策之前,无疑是好的,有些问题很难界定、很难操作,不易达到理想境界。如怎样协商于决策之前,是党委、人大、政府的重大问题都要协商,还只是同级党委抑或政府的重大问题;怎样界定重大问题,是同民主党派
负责人协商还是到政协协商;协商程序怎样规范,协商意见是听听罢了,还是一定要落实要反馈,等等。
基于这种现实,不能不深刻思考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路径选择。“三化”建设不仅需要政治勇气,更需要政治智慧,必须立足现实,把已经做的事先规范起来,而不是把希望做的事先规范起来。因此,建议先对政协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制度进行规范,重点要对全委会议进行完善并争取法律规范。
对政协会议进行规范,意义重大。其一,会议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主要形式,规范了政协会议,就规范了政协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二,会议既是过去式,也是现在式,还是将来式,规范会议容易形成共识,容易被各方所接受。其三,规范了政协会议,有利于“两会”上升为“两会制”,有利于坚持完善早已存在的中国特色“两会制”政治制度格局。
两会是中国政治运行的一个显著特色和现存机制。但两会中的政协会议并未制度化,列席人大会议协商讨论重要问题,还只是一个政治惯例。因此,推动“两会”成制,是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选择,是一个可行可为可及的“三化”路径。
规范政协会议,推动“两会制”建设,有坚实政治基础和理论支撑。第一,“两会”是中国半个多世纪政治运行的一道亮丽风景,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座丰碑,有着广泛的政治认同和民意基础。用国家制度规范“两会”,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各界的要求和愿望。第二,中共中央对“两会”在总体布局上的三个一样(对两会的坚持发展完善在战略上一样部署,对两会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在工作上一样安排,对两会的组织领导在人事格局上一样保障),为两会制提供了坚强保证。事实上,中共中央是按照两会制在实际运作。第三,三个理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和两种民主形式(投票民主和协商民主)为两会制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两会制不是两院制。两会制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
推动两会制建设,主要是推进政协会议成为国家制度,人大会议已经是有法律规范的国家制度。推进政协会议成为国家制度,就是在理论研究、总结经验,并在高层沟通,增进共识基础上制定“人民政协会议组织办法”,对政协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进行规范,并以全国政协建议案形式向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提出,第一步争取中共中央批转执行,第二步争取由全国人大通过实施。会议组织办法只是规范会议,明确政协全委会是政治协商的最高形式,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列席人民代表大会,协商讨论党和政府提请人代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事项。政协常委会议主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协商讨论,咨政建言。政协主席会议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开展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政协专门委员会主要是组织开展经常性工作,为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开展协商讨论做基础性工作,专门委员会会议不宜作为一个协商层次。规范政协会议,使两会制成为国家制度,政协职能三化、政协性质职能定位、政协发展方向等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二、按照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载体创新,更好地协助人民表达利益诉求和政治愿望
一是畅通民主渠道,使各界群众通过人民政协更加充分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充分运用政协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反映各方面的要求和意见。通过界别座谈会、民主恳谈会、委员约谈、市民旁听、特约信息员等途径,使各方面的声音,包括类似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穆麒茹关于钉子户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等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的不同声音,都能在人民政协会议上得到表达,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诉求表达。充分自由的表达既是民主的体现,又是民主的要求,是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础。
二是用好有效形式,整合利益,协调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不同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十分必要,但仅有表达是不够的。政协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充分表达基础上整合诉求,协调关系,增进共识,使多数人的要求愿望能够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政协建议案、提案、会议单项决议、会议意见建议都是章程规定的有效形式,应该充分用好。全国政协前不久就汶川地震抗灾工作召开的主席专题协商会议,协商内容实,层次高,影响好,尤其是会后形成的主席会议建议,报党中央国务院,受到高度重视,是政治协商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创造更加开放宽松的政协宣传舆论环境,使群众更多地了解、关注、参与政协工作。拓展新闻宣传形式,用好新闻发布会、政协之声、政协论坛、政协专版、政协网络等宣传载体,扩大社会互动。互联网是重要民主渠道和宣传途径,要积极探索充分运用这一新的形式。
三、按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的要求,推进人民政协组织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要积极推进政协界别工作机制创新。研究解决界别设置不能充分反映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界别组织缺乏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界别活动缺少组织依托等问题,完善界别工作机制,使政协界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创新政协委员发挥作用的机制,针对委员产生程序不甚规范,委员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很高,个别委员素质还不适应等问题,完善委员进入退出机制。可探索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形式产生委员,即三分之一由党委提名协商产生、三分之一由界别提名协商产生、三分之一通过适当的竞争推选产生。(俄罗斯社会院代表一半是提名协商产生,一半是选举产生)
三是完善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专委会专职主任或副主任要按一线实职安排,不应作二线职务安排。要研究发挥专委会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性、枢纽性作用的机制。
四是健全政协干部队伍建设机制。政协主席应在同级党委担任副书记,政协秘书长由副主席兼任,政协机关干部要按党政机关干部一样配备管理使用。尤其是政协研究室机构,干部配备不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突出,全国政协应统一研究改善。政协各级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也应进入全国政协议事日程,推动加强和规范。
四、按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增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理论创新是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基础和指导。政协理论创新难在四个维度:一是总体格局。讲协商民主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总体格局。没有党的领导,协商民主就没有权威整合,协商可能成为无休止的争辩与攻讦。讲协商民主重要,但无法取代投票民主的根本性地位。二是国际视野。既讲中国话又要讲世界语,民主的形式不同,但民主的理念、精神却具共性。人民政协所蕴涵的民主共和,平等协商、和谐包容等理念具有普世价值。三是时代特征。理论创新要体现人本、开放、自由、和谐的主流时代特征和精神。四是人民实践。政协理论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人民民主实践和政协工作实践,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使理论之树常青。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人民政协工作发言
在汉阴县加强和创新人民政协工作
汇报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1年7月18日)
尊敬的龚主席,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大力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政协的互动合作,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县政协对政府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县政协紧紧围绕“参政议政紧扣中心谋大事、建言献策切合实际重效果、民主监督搞好结合抓重点”的原则,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商、调研、视察和监督活动,使政协工作更加贴近中心,贴近实际,贴近民生,有力地促进了县政府的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四有”的良好效果,即“政治协商有方、民主监督有力、参政议政有为、团结合作有位”。尤其在参政议政方面:一是选题准。在课题的选择上,与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课题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找准了建言献策与党政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二是调研实。选择专业对口、界别相近、经验丰富的政协委员深入到有关部门、企业、地方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报告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三是组织细。不管是视察活动,还是专题常委会,活动组织周密、安排细致。四是效果好。及时把意见建议梳理归类,形成建议案,送县委、政府供决策参考,— 1 —
促进政协参政议政成果转化和运用。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县政协及广大政协委员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不仅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而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在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加快汉阴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县政府,向县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以及长期支持汉阴发展的上级政协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继往开来,希望县政协一如既往支持县政府的工作
“十二五”期间,县政府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特色园区、宜居城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民生保障”六大支撑体系,打造“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园林县城、三沈文化、油菜花节”五张名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即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9600元、8500元,年均分别增长16%、17%),努力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汉阴。希望政协继续发挥优势,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给政府工作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一是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为月河工业园区、生态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发展等重大问题出谋划策,充分发挥政协的“助推器”作用;二是发挥政协沟通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助各种平台,开展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资金向我县聚集,充分发挥政协的“粘合剂”作用;三是发挥政协位置超脱、包容性强的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形成合力,为维护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政协的“润滑剂”作用。
三、狠抓落实,进一步支持政协工作
大力支持政协工作,为政协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县政府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县委有关部署,进一步提高对支持政协工作的认识,切实做到自觉、主动、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与政协工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局面。
一是自觉搞好政治协商。始终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工作程序,重大决策自觉、提前与政协进行协商,重大事项及时向政协通报并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各工作部门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对口联系,及时通报情况,认真征求意见。积极创新提案办理机制,把提案办理的过程,变成政府了解民意、改善民生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
二是主动接受政协监督。按照有关监督要求,从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建立健全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民主监督渠道,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支持政协参与对政府工作部门的民主评议,真诚听取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及时改进工作。
三是支持政协开展各项活动。对政协开展的有关调研、视察等活动,积极搞好配合,提供工作便利,从人力、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政协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篇: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33 更新时间:2009/4/16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2009年03月25日 20:15
新世纪新阶段(2000年—2020年)开局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文件规范,譬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 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15号文件)。党的十七大全面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上列文件的基本精神,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统一战线的大高潮和一个政党制度的小高潮、一个人民政协工作的小高潮。三个文件出台后,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都依据它修订了各自的“章程”。[2006]5号文件从理论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中,选举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制度。两种民主理论的建构,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协制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上列三个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面对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政党制度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精神的提出,人民政协的工作迫切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完善,需要在创新中拓展,以适应我国政治建设客观形势的要求。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采用学理、各类调整政协事业的规范与工作实践相对照的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学者与实际工作者指教。
一、界别是协商的主体
“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可见,政协的组成应是以界别为主体的,政协制度乃是不同身份界别的人民通过其功能性的代表组织或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
以政治协商为例,协商的主体应是组成政协的不同界别(政协委员是代表着不同界别的具体履职者)。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为这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与那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之间的协商;或者是代表某一级政协组织的委员与代表政府的官员之间的协商。这类现象,折射出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的界别角色,忽视了政协组成的结构,迷失了界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政协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民政协又是多党合作活动的主要舞台或场合之一(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活动场合还有“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交心谈心会”等等在政协之外进行)。假设来自党派的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源于党派推荐的产生根据,丢弃了其党派成员的界别身份去进行协商,结果,其一是使公众因不知其所代表的界别而降低了信任度;其二是流失了党派的影响力,削弱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其三是难以凸现界别的特点与优势(譬如八个民主党派中,民革的特点与优势在海峡两岸、“三农”问题、社会法制),降低了协商的力度和分量;其四是模糊了政协的广泛性和包容性,降低了政协的影响力。
二、界别要适时扩充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活动是翻天覆地的。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渐成熟、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社会已经涌现出林林总总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利益集团、中介组织群体等等,社会结构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快速转变,当今中国已形成为一个利益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的社会。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有的界别已不足以汇聚、涵盖、包容今天复杂、多元、流动的政治共同体内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并主动吸纳他们进入政协,适时增加新的界别,以期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尽量容纳人民内部的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建议和批评尽可能地反映出来;始终坚持搞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战线,扩大党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对防止个别群体被遗忘或被关闭在政协大门之外、被边缘化,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是必需的和不可回避的。
三、协商的内容要相对明确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既在价值上又在技术上)是政协基本的程序选择。现有的政协规范中已经规定了协商的内容,其表述是:“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重要的地方法规草案”、“重大问题”、“重要事务”等等。这些“重大”、“重要”具有不明确性,让人不易把握。实践中,政协这边不便于提出要把某某内容拿进来协商或沟通;政府相关部门那边也不便于主动提交给政协进行充分协商。不明确的主要垢病是,一些确实需要经过充分协商的“问题”、“事务”规避了政治协商的程序,一方面妨碍了政协职责和功能的履行,另方面因缺失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全面的信息互动、因单方面闭门造车而非多方面集思广益而导致决策的短视、外行、片面、狭隘等等弊端。
四、协商的内容要广泛
现在协商的内容大多是由执政党提出的。林尚立认为,由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政协作为执政党与各界别、各方面之间协商议事的机构,在政治协商中,理应关注各界别群体的意愿与要求。因鉴于此,可否同时也让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有机会对协商什么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把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一些事关国家大局的、综合性的、前瞻性的问题,特别是把各方面意见不一致的重大事务也作为确定协商内容的选择依据。倘能如此,则一方面充分调动非中共界别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方面充分体现政协平等协商、自由协商的特征。
五、注重协商的效力
协商的目的是取得一致意见并得到采纳、得到办理、得到落实。执政党、人大、政府和政协共同构成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四大家”)。在政协履职实践中呈现着两个层面的不足:第一个层面,如果协商的结果涉及到政府或“两院”,依靠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发文件,要求落实“政协章程”、上列中共中央三个文件、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等等规范,一般可以得到采纳。但个别情况下,主要依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内部各级干部“政协意识”强弱而产生程度不等的作用;第二个层面,如果协商牵涉到“人大”或执政党,则现有的政协规范并不能对这两个政治主体产生制约,协商的结果难以在立法和决策中得到有效的回应和保障(当然,这里说的牵涉到执政党的协商、监督、议政的内容,不是为了改变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而是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对这两个层面的不足进行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该是当前政协工作创新的重点之一。
六、委员产生机制的改革
政协工作的好与坏,政协影响力的大与小,直接决定于全体政协委员的水平、能力、政治把握素质。经验证明,政协委员既要有界别的代表性,更要有较强的协商议事能力。从有效发挥政协的职能出发,有必要对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在界别内运用选举的方式而产生,并引进竞争和淘汰机制等等,使每一位政协委员都时刻牢记自己所代表的界别,既有较强的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也有较高的协商议事的能力和水平。一般地讲,政协委员应该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有专业的权威,理性的思考,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等等。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政协委员,其层次的高低直接导致提案、建议案质量的高低,并进而影响到政协组织的应有威望。对已经产生的本届政协委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使其胜任五年一届的工作与活动。
七、制度安排的重点——微观层面
民主的本义就是人民主权(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指一切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委托,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尽管不是人民直接行使对国家的治理,但一切权力行使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福祉。
改革开放前,“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是存在的,但国家的主人却找不到当家的感觉。新时期以来,首先是以不同阶位的一系列调整政协制度的规范之颁行作保障,促使民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作为人民政协存在和运行的制度依据,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级(阶位):第一个层级:根本法依据。宪法是政协事业的根本法依据。在宪法原则中,载明了诸如人民主权原则、依法治国原则等等(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治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宪法条文中,载明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规定等等;在宪法惯例方面,如各级人大与政协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每年的“两会”);关于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的人事安排,中共中央都要事先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等等。第二个层级:基本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共中央[2005] 5号文件、[2006]5号文件、[2006]15号文件等等。中共中央文件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执行力。第三个层级:操作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提案工作条例”、“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等等。第四个层级:地方各级党委贯彻上列中共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各级地方政协的有关规定等等(第四个层级的缺陷在于缺少地方性特色,缺乏针对各地实际的主动性、拓展性、创造性细节内容)。近几年来,主要得益于上述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政协规范,从宪政角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得以被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两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足鼎立式地拱卫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日益深入人心;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才得以明确提出并被高度重视(思想界、学术界、理论界对两种民主理论的研究、探讨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
改革开放前后一反一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包括民主的机制、规范、形式、路径等等制度安排,其中自然地包含着对政协履行职能的范围、事项、方式、程序、步骤、期限等等作出设计与规范。今天的中国,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被提上了重要地位和运行议程,我们侧重在微观层面上让一些民主实践的措施逐渐清晰,机制逐渐健全,规范逐渐明确。人民政协正是依赖于这些微观的、具体的、细节的制度安排,让协商、监督、议政能够得到保障,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了制度化的途径,让政协组织内民主的广泛性、畅通性、普遍性、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很显然,人民政协无论在内部制度建设还是与其相关的外部制度建设上,都必须着重微观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八、努力促进政协理论构建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其中,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成果,内在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提升的必然结果。
同样的理由,人民政协成立和发展近60年的丰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客观上要求我们对所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进而总结并提出阶段性理论成果。当前,以广泛深入研究中国式协商民主这种形式的概念和性质、特征和作用为切入点,努力促进人民政协理论的构建与创新,使之为人民政协制度和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政协方面的应有贡献。
九、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制度的构建。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已经开始成熟,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代表的选举民主和以人民政协制度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已经初步建构起来,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当然,今后的工作依然是大量的、艰巨的、长期的,要一步一步地清除民主建设的障碍,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持从微观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比如,在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人民政协平台上,努力探索,尝试创设“议政专题会”、“民主监督专题会”等等新形式、新渠道、新方法,最终让两种民主形式的效能得到充分的显示。
需要着重讲协商民主的形式。在西方,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发端于1980年(以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写的《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书为标志),用于弥补西方议会民主的不足和矫正西方当代自由民主思想。由此可见,协商民主在西方产生不过二十多年。在中国,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当时的各民主党派组成政党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见,六十年前,我们就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创造出了协商民主,远比西方要早得多。当年的协商民主,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今天的协商民主,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的范围涉及政党关系、阶层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职业界别关系的协调;协商的作用关系着社会政治诉求表达、群众利益维护、社会资源整合、价值取向形塑;协商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见,我们的协商民主,不但比西方创造得早,而且还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内生的制度资源,并非是西方的泊来品。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因而,我们的协商民主形式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的管道、平台来施行。协商民主在中国从产生、发育、运行直至今天,已经使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有自己的内生性制度资源而拒绝吸收、摒弃借鉴。虽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概念上与我们有所区别,但其协商民主思想、理论与应用实践中包含有许多为现代化生产、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所不可缺少的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兼收并蓄,在个别文化环境适合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某些具体举措直接移植过来,丰富我们自己,把人民政协的工作做得更好。
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框架和政治系统构造中独特拥有的。西方国家及其他任何国家在制度和构造层面上都没有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样的安排。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的形式,人民政协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之所在。坚持两种制度化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不但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且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以两种民主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崭新模式,这既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民政协制度、人民政协事业的价值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创新性伟大贡献。
(作者系民革武昌区工委会成员)
第四篇:创新发展民主恳谈
创新发展民主恳谈
温岭首创的民主恳谈制度从创建至今延续了十年时间,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创新和发展,显示出了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民主恳谈荣获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
民主恳谈因顺应了民众的民主愿望,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了社会管理渠道,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温岭坚持把深化民主恳谈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增强党群、干群的沟通联系。
作为最原生态的民主恳谈形式,对话型恳谈已在全市各级各单位中普遍推开。由政府机关定期组织的民主恳谈,向百姓敞开了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流渠道。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举行的民主恳谈,由员工代表、企业主、工会三方参加,为劳资双方搭建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在党内开展的民主恳谈,则实现党委重大决策前置化,进一步丰富了党内民主,保障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提高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促进党内和谐。温岭于今年8月初开通的“党代表直通车”将党代会代表的提议直通市委,不仅如此,温岭的党代会代表们还可以申请列席市委常委会议、市委全体会议等党内重要会议;10人以上代表联名,可以以“党代表工作室”的名义约请市委领导。
在镇、街道一级,由镇政府主持召开恳谈会,邀请当地部分人大代表和利益相关者参加,其他群众只要有兴趣均可自愿参加。议题范围包括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改等内容。在村一级,以村民代表为主,其他村民自愿参加,围绕全村重要的村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进行恳谈。
目前,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已经在全市各镇、街道推开,并已推广到30个部门预算工作中。通过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推进公共预算改革,让更多的财政预算“晒”在阳光下,实现了“阳光预算”。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洛杉矶时报》和“福克斯新闻”等境外媒体对此作了专门报道。《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法治浙江”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行“参与式预算”等基层新做法。
政府以民主恳谈来调节社会关系,密切与公众的关系,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发展观,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管理创新“依靠群众”的着力点得到进一步体现,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建立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和治理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近年来,温岭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基层民主模式,努力拓宽社会管理渠道,持续不懈地推广、深化、完善、发展
民主恳谈制度,构建了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管理中的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基层民主开路,温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非公企业搭建“三大平台”,进一步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以“五个化”推进为载体,强化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学习贯彻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学习贯彻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政治生活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实质,深刻领会基本内涵、全面贯彻《意见》要求,是人民政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推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更好地学习贯彻《意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现对学习贯彻《意见》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意见》的
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意见》,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意见》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论述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肯定了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作出的重大贡献,阐明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主要职能,规范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机制和原则,明确了搞好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要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意见》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意见》
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广泛深入地开展好学习贯彻活动。
二、全面把握《意见》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意见》的精神实质
《意见》就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各项措施,内涵十分丰富,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充分认识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把握并坚决执行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健康发展。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充分认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民政协工作。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这一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完全一致性,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密切相关性,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共中央关
于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的要求,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加强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按照规定程序,认真搞好政治协商,积极推进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参政议政,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政协机关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搞好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重要意义,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党委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共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配
合各级党委,努力开创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提高学习贯彻《意见》的实际效果
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使政协工作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履行政协职能方面要有新突破。要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认真搞好政治协商、积极推进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参政议政结合起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领域和新途径,认真研究思考如何更好地坚持市委的领导、支持政府的工作、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等问题,努力在促进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及充分发挥委员、界别、机关作用方面有新突破。
二是要在政协队伍建设方面有新突破。要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组织好政协委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调动政协委员履行三项职责、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的积极性;要加强政协机关的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政协干部队伍,完善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效率。
三是要在宣传人民政协工作方面有新突破。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鹤壁政协网站,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履行职能的情况,形成尊重和有利于维护政协委员的各项民主权利、有利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在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方面有新突破。要围绕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鹤壁,认真进行调研、视察,积极出谋划策,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要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优势,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努力维护我市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和政治局面,为构建和谐鹤壁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四、要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意见》的组织领导
全市政协组织和政协各参加单位要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组织好本单位的学习活动;要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务求达到以《意见》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学习目的;要创新学习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交流学习收获、探讨创新思路。要及时总结推广全市各级政协和政协各参加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
推动全市学习贯彻《意见》的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