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0: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陈莹峰

【摘要】我国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是科学规划,精心布置、高瞻远瞩,求实创新、强化意识,推进建设、突出重点,强基固本、区域一体,构建体系、生态移民,输出劳力、大力扶持,奋发图强、创新思路,生态旅游、提升服务,提高质量、发展产业,文明生态、以人为本,生态村屯、文化生态,民主生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创新管理,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生态与扶贫 建设 开发 建议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的,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改变落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汇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而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共识。因此,在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建设好文明生态村,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基本原则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要明确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即生态承载功能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要遵循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变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一是生态至上、绿色发展,区域一体、优势发展的原则;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三是“五个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统一,改革动力与精神动力相统一,试验性与示范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开放性相统一。【1】

二、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一)科学规划,精心布置。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做好与区位、区情、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发展规划。一是因地制宜。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基础条件差异大,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二是深谋远虑。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乡村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乡村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和增加项目建设。

(二)高瞻远瞩,求实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以生态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做到寓生态建设于扶贫开发之中,实现“开发扶贫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一是系统而超前。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走一步而活全盘;要远见卓识,即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超前;二是求实而创新。实情要看得准,吃得透,要尊重群众的实践,抓实施见实效;三是多措而并举。实行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通过科技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等。

(三)强化意识,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要强化生态立村意识,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一是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向群众宣传并解释贫困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牢固树立他们“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观念;二是增强生态防护型观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防护型发展理念,建设宜居生态乡村,打造和谐幸福家园;三是增强经济效益型观念。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走综合开发、生态养殖之路;四是增强景观休闲型观念。开展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创建活动,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建设观光自采果园生态村。将创建工作定位在森林旅游产业型文明生态村。

(四)突出重点,强基固本。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一要加快以土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跨越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生态基地,为跨越发展提供产业支撑;【2】二要坚持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

(五)区域一体,构建体系。一是以生态规划为纲领,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从保护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出发,以统筹编制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力争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经济区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二是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探索拓展新型农业形态;三是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六)生态移民,输出劳力。“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一是从实际出发。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当收发室和传声筒,不照本宣科和照搬照转,本着有利于促进“进退还”战略的实施来开展工作;【3】二是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解决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相结合,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各地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解决一户温饱;三是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增加收入。

(七)大力扶持,奋发图强。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和建设生态,确保投入,将封山育林纳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是倾力相助。要固本强基。以工代赈资金,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坚持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基本生产条件,开发基础产业;要以优惠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促进增产增收;二是独立自主。找准自身优势,确立兴农富民发展战略。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

(八)创新思路,生态旅游。要转变观念,把生态建设置于“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去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而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一是将生态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要广开思路,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政府部门除积极引导和宣传外,通过文艺演出、墙报、标语、培训、组织参观、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联动开发好处,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两个建设”的热情;【4】三是疏堵结合,处理好封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九)提升服务,提高质量。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一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二是完善服务设施。如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完善信息通讯网络等;【5】三是发展公共服务产品。以均衡共享为导向,着力发展公共服务产品。全面加快建设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十)发展产业,文明生态。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为主题,鼓励文明生态村发展生态型农业。强化产业发展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新跨越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协调发展。

(十一)以人为本,生态村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增强等方面入手,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前提与保障。一要强化生态文化意识,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要繁荣农村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步推进。重视科技教育扶贫,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十二)文化生态,民主生态。“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要坚持保住青山绿水,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一是弘扬生态文化。要完善文化设施,强化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就要增强生态文化意识,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繁荣农村生态文化,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村要从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6】

(十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要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一是整合各方力量,探索扶贫开发模式。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市场主体开发,农民主动参与,部门积极服务。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互相促进。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扶贫精品。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红色革命基地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公路便捷的交通条件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7】

(十四)创新管理,长效机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生态长效机制。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二是制定严格的村规民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土地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禁止在大于25°的山坡上继续开荒,开荒的要退耕还林;三是制定和实施植被恢复、补种计划。推广农村新能源。针对农村能源利用及需求状况,进行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发展可替代能源系统。顺利进行;四是以建管并重为原则,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落实责任。生态扶贫务必到村到户。干部包扶到户,实体带动、效益到户,异地开发、移民到户。

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还是用清代张维屏的名句作结吧:“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

参考文献

【1】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新在何处 [EB/OL]凤凰网2011年09月16日

【2】贵州毕节: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E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 2010-05-04 【3】刘成果 学习乌盟经验 提高扶贫工作领导水平

【4】李星群 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开发[EB/OL]周口新闻网2009-3-11 【5】湖南省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课题组 大湘西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08月24日

【6】梁世喜 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强化四个意识[EB/OL]广西扶贫信息网 2010年6月9日

【7】柯大成 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强区[EB/OL]秦楚网 2008-7-21 作者单位: 中共巴马县委党校

第二篇: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开发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也逐渐拓展出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和更加成熟的机制,摸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开发扶贫,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和全面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道路。在此期间,扶贫政策也从救济式扶贫过渡到了开发式扶贫,同样,由于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也浮现在面前。

在以往,当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贫困群体无法承受突发自然灾害和由此带来的损失所造成的新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现如今,生态环境的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在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之间取得双赢,既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取得成效,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工作重心。

荆门市属插花贫困地区,下辖多个重点贫困乡镇。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了部分贫困乡镇生产力水平的底下,面临先天条件的不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和积极引导下,全体民众万众一心,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桎梏,致力于把荆门建设成为社会安定和谐,经济日益增长,环境优美宜居的生态城市。

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全方面看待贫困问题。

贫困地区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贫瘠的自然资源,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落后的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有人认为只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促进以当地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便可以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殊不知当开发商们大刀阔斧的开发建厂之后,使得原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再一度紧张。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民便由于没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而重新返贫。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贫困人口自身作为出发点,了解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维持生计,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

当前,生态文明理论已经成为我们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同时,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要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在理论上首先要破解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扶贫开发三者的逻辑关系。生态文明是理念,循环经济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扶贫开发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寻找到三者之间,特别是循环经济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扶贫项目的选择。今后的扶贫项目选择,更应立足于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通过形成循环经济中扶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循环经济中,重点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态农业、资源微观聚集型家庭生态农业、生态强制修复型以工代赈农业等扶贫项目。每个扶贫项目要产生效果,项目是否有相应的技术体系支撑非常重要,每个项目都应当形成一个循环产业链,而绿色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应当是技术支撑

体系中的核心技术。要让每一个扶贫项目的推进本身就成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扶贫开发新的政策作为保障。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的政策重点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就是说,我们要把生态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形成生态环境的收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生态文明视角的扶贫开发,旨在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功能的提升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扶贫效果和全社会的福利。生态扶贫也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达到扶贫目的的一种策略,它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材料、生态旅游业等。在既定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改善环境,平衡生态。从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上看,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调整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生态扶贫可以将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的前提下,降低项目投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得到生态建设的长效促进,构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的高效机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需要制定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使生活在农村的劳动力有更多的选择,获得相同的权利。按照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出针对脆弱群体的专门扶贫政策,以期摆脱区域性发展和产业化扶贫中仍然漏出最贫困户的困境。需要生计保护和生计促进政策相互配合,构建针对农村脆弱势群体的保护网,在此基础上开展能力建设和生计促进项目。

第三篇:抓好生态建设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设

近年来,我县在抓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与构建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我县地处广东省东部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经济社会欠发达,资源自给水平较低,人民生产生活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未能有效解决。

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高。我县部分群众甚至个别干部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在缺少规划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导致河道污染、饮用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存在乱砍滥伐林木、违法炼山等违法犯罪行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滞后于生态建设的需要。

三、生态环境容量不高。我县森林植被物种总体不够丰富,生态环境容量有限。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种植和经营经济林木(特指速生桉树)造成山林物种单一,破坏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容量逐步变小,导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与生态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相距甚远。

四、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县逐步加大了生态建设各种投入。但因我县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生态

建设投入经济来源(如生态旅游收入弥补投入不足等),加上县财政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相对繁重的生态建设需要而言,我县生态建设投入,特别是资金投入显得杯水车薪,投入与任务不相适应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下几个方面工作来抓好生态建设。

一、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先行理念。在修编《陆河县总体规划》,编制县城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群众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等各项规划时,均要树立生态建设优先发展理念。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建设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增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机制,加强正确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使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逐渐将政府主导的生态建设转变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自觉行动。

三、健全政策体制,创新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全县一类河道实施生态补偿。切实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完善垃圾收费制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

四、改善城乡面貌,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螺河及水源地、榕江河及水源地和周边工业、居民生活、农业污染源以

及河道沿岸景观实施综合治理。完善县城污水管网,不断提高县城污水处理率;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卫生整治。

五、建立多元生态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发挥县级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健全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保证生态建设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全力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生态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逐步解决支撑生态建设投入来源的有关产业,并扩大融资渠道。争取利用外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的资金,国内外长期低息贷款实施生态建设。

六、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奖惩机制。要求各地各单位成立生态建设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目标考核管理制度,与其他工作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逐步建立起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的这句话,既是亲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对扶贫开发的全新诠释。以总书记讲话为指针,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是海南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一道必跨门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是亲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对扶贫开发丰富内涵和宽广外延的全新诠释,被人们视为经典,广为传诵。习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系列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以它为指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为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作出贡献。

习总书记扶贫开发讲话的核心观点

总书记扶贫开发讲话的核心观点:一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把“改善民生”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并列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明做好扶贫开发由党的宗旨决定,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基本目的。二是“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把扶贫开发拓展为小康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总书记明确界定了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确定扶贫开发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是扶贫开发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做好扶贫开发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也就是说,扶贫开发工作要逐项逐件落实,要做真做实。五是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总书记强调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就是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六是扶贫开发工作要“改革”和“创新”。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此背景下,中央出台25号文件,明确包括“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在内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提高认识。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民生事业,是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二是抓住重点。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在“三区”:中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干旱地区、北部火山岩地区。三是创新机制。根据扶贫开发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考核办法、健全工作机制。四是做实工作。对贫困村、贫困户要摸清底细,做到精准扶贫,滴灌扶贫,真扶贫,扶真贫。五是基层建设。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扶贫开发就缺乏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好政策就无法贯彻执行,好项目就没有人带领群众实施。

准确认识海南扶贫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海南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式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按新标准计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5.3万人减少至去年底的62.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3%降到11.2%。二是扶贫支柱产业日益壮大。橡胶、槟榔、芒果、瓜菜、蜜蜂、桑蚕及家禽家畜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修建了一批农村公路、桥梁,全省600个贫困行政村全部通电、通水泥路、消灭了茅草房,大部分农村饮用上卫生水,水利设施逐年完善。四是贫困地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能力进一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到两项种养方面的实用技术,每年至少有3000人通过培训外出务工。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受欠发达地区这一大条件制约,加上新阶段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和农村工作发生新变化等因素,目前全省贫困人口比例仍然较大,农村贫困发生率也比较高,且初步脱贫人口收入不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容易返贫。二是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三是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局面还没有真正改变。四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亟需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机制。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工作,出台贫困地区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主要指标;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对新一轮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档立卡,并逐村逐户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三是做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确保每年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四是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办法,健全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机制,制定出台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办法,加大对扶贫资金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支持和鼓励小额信贷扶贫。

抓好“两业”。一是特色产业扶贫。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帮助、扶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找准特色支柱产业;二要做好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三要扶持贫困农民发展养殖业;四要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市场和专业性市场;五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二是就业扶贫。一方面要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劳务供需衔接工作,强化跟踪管理;另一方面要抓好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中心,面向市场开设专业、面向岗位设置课程。

夯实“双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按“整村推进”模式,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村通畅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工作,以贫困行政村为单元,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农村危房改造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县要确定每年用于贫困村危房改造的财政盘子。要根据农户贫困程度不同,制定多档次的补助标准,确保危改工作的普惠性。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一要健全党支部,挑选思想好、作风正,又有决心和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担任党支书记;二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扶贫项目都能按时实施;三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和内容,改进农村基础组织工作方法方式;四要千方百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真抓实干。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习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指示精神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大胆扛起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担当,提高贯彻执行中央、省委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做好做实每一项具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好、用足、用准各类扶贫资金,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聚集“大扶贫”能量,真抓实干,一村一村来扶,一户一户来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解决。要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进度和步骤,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内容、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政府有限扶持下,靠自己双手摘贫帽、刨穷根,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第五篇: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思考建议3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思考建议3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要任务。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当前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突出问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重业务、轻党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严;有的支部班子不健全,换届不及时,不按程序发展党员等。

二是对一把手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违法违纪、作风松弛,下属也会竞相效仿。一把手如何选人用人,会对其他干部形成很大激励效果。“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对政治生态有很强杀伤力。一把手是一个地区、单位、部门的形象窗口,群众看一个地方的生态首先看一把手的作风与精神面貌。

三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总书记指出“七个有之”的问题,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政治生态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党组织政治站位不高,工作谋划不足,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重点工程、中心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进展缓慢;有的单位党组织工作思路不宽,缺乏顶层设计。

政治生态建设须把握的特征。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体现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作风及其在特定的制度文化下形成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构成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

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政治性是政治生态的本质属性;从工作内容看,净化政治生态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包含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健全党内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等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生态具有脆弱性,重构、涵养政治生态的任务繁重艰巨。“关键少数”的主导性。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关键少数”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生态建设应考量的因素。一是政治思想文化。主要有:理论学习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调查研究等方面,判断是否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落实两个维护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干部是否能够做到时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思想文化宣传情况,提升党风、政风和社风,可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引导社会舆论、提升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准,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

二是政治组织行为。主要有:干事创业情况,干事创业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要求,也是政治组织行为的重要内容。干事创业积极性越高,绩效越好,政治生态就越好;要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情况,就要看正风反腐效果。

三是政治制度规范。主要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依法行政、贯彻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情况,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情况,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及监督渠道是否畅通等方面情况,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下载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责任书

    桐木镇2012年度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二0一二年二月四日 桐木镇2012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为切实做好2012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和谐桐......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县委、县人民政府将......

    生态建设(★)

    三峡人家风景区的创新型发展之路(上) 2010-6-9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湖北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

    生态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 —— 创建“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有教育专家曾如此表述如今许多学校......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11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作者:周章龙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第40期 总第939期)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革,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

    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贾 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大自然灾害频频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今年4月青海玉树大......

    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XX县XX镇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一、XX镇概括 XX镇地处XX县中部丘陵地带,位于XX县城东南18公里处,全镇区域面积113.87平方公里,总人口22316人,辖22个行政村,21个行政村党支部,境内85%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