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洛阳

时间:2019-05-14 00: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与洛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与洛阳》。

第一篇:李白与洛阳

李白与洛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701年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762年病死于族人当涂县令李阳冰之处。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杨州。27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望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以安陆为归宿,三游洛阳,园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

李白第一次游洛阳,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那是他首次赴长安求仕,均无结果。十九年夏,他愤然离开长安,经过洛阳,但未在洛阳停留。秋天,李白从安陆路过嵩山,会见老友元丹丘后,来到洛阳龙门夜宿香山作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是年冬,李白再游龙门,在欣赏北国的雪景时,“举声梁父吟”。此时,李白在(梁父吟》诗中追求自己投谒的艰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谷,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乐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从额叩关阍者怒”。再一次表达为皇上起用的强烈愿望:“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

第二年,李白自春至秋,都在洛阳游历。他曾在天津桥观赏三月桃李。三月的洛阳,青风荡漾,“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在洛阳又结识元演、崔成甫等朋友,到了秋天李白告别诸友回到了安陆。

李白第二次游洛阳,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年的春天,他在太原北游雁门关后。接到朋友元丹丘的来信,旋南返洛阳。“仆在雍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形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闻元丹丘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客》)在李白一生交往的朋友中,元丹丘是相知相交最深的。元丹丘是一位道士,早年在峨眉修行时,就与李白相识,后隐居嵩阳,李白又到嵩岳与他相会,尽游三十六峰,晚间二人同床而卧,抵足而眠。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年)。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五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己。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

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龙门、金谷、玄元庙、天津桥都曾留下二人的足迹。诗仙,诗圣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第二篇:浅谈李白与酒

浅谈李白与酒

【摘要】若论酒中仙人,当之无愧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诗作甚丰,他大多数的传世名篇都是在半醉半梦中写就的,他一生以酒会友,以友舒怀,以酒为朋,嗜酒如命。他借酒助兴,酒中作诗,诗中有酒,酒诗颇具深意。李白将人生体味诉诸于酒,由酒来激发,以诗来张扬,诗歌因奇绝的想象与酒的醇香而获得了生命的品质。他将酒与诗的完美结合,以瑰丽肆意谱了一曲“酒神颂”,把整个盛唐带上了浪漫主义的巅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千年不衰。本文就其酒诗进行分类探讨,寻找其诗酒诗创作的思想很源、人生价值取向及酒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酒诗 送别 郁结 糊涂 豪情 太白精神

一、别友酒诗

古人与友分别时,均要饮酒设宴,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祝愿等思想感情。李白将离别的心情倾在酒杯中为友人壮行,如《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此诗饯别风格平淡、自然朴质。天宝三年,由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生活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常醉酒狂放,被玄宗疏远,最后不得不自请放还。次年,与杜甫第二次分别时,做《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别后重逢,又举杯相送,表达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慨世事艰辛。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与自京放还的孟浩然相见时所作《赠孟浩然》。其中孟把酒赏月,常常醉于月色中,盛唐的繁荣激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科举的失败造成政治上的失意,最后归隐。这同样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在开元年间第一次到长安求仕,同样失意而归,最后寄情山水,不得不漫游祖国的江河山川,虽已是“文窃四海声”,但却落得“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中。

二、糊涂酒诗

当李白历尽沧桑之后,就会在酒中思考现实,追求人生的契机,产生了难得糊涂、及时行乐的心理思想。这偏重于消解不快,平衡心理。首当其冲的是《把酒问月》。此诗饮酒问月,与苏轼的《水歌调头》风格相似.。在广袤的时空中思考宇宙人生:何时有月亮?想象嫦娥与谁为邻?从而发出了宇宙之恒、人之渺小:今人古人皆流水!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与自由。对自身一定的解脱。故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感慨。

又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写自己因李璘之事长流夜郎。“借巴陵无限酒”醉倒在洞庭湖的秋天,淋漓尽致表露出内心的悲愤苦闷,报国无门,就抚平了作者苦痛与创伤。

在李白传世名篇《行路难》中,对历史的观照中重新发现现实,从而发出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之感慨。这些均体现在人生有艰之时,借酒淡薄难得糊涂及时行乐的思想。

三、郁结酒诗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当诗人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忧国忧民,苦闷不堪,但饮酒赋诗透露出对理想与追求仍是坚定不移的,独立不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一开始就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逝者如斯,人生多悲,这是永恒的悲剧意识。李白笔下却毫无遮蔽,脱口而出,突兀、自然、直率、深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正值秋雁南归,登高畅饮以感怀青春不驻、岁月无情的大悲与理想无觅、壮志难酬的烦忧熔铸在一起,使壮思腾飞,青天览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只得归隐扁舟,写出了诗人由悲而隐的心灵里程。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绝唱。李白的郁结酒诗,虽有不称意的苦痛,却不消沉悲观,透露出明朗与豁达。

四、豪情酒诗

人生或得志或失意,或怀材不遇、或不满现实,总会以博大胸杯饮酒赋诗,唱出自己的豪情壮志与达观心理,塑造了狂放不羁,豪气冲天的李白风格,豪情酒是李白最具魅力的酒,而豪情酒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将进酒》。这首诗中,李白尽情挥洒着天赋本真,醉酒撕破了灵魂的栅栏,破除了心灵的桎梏,酒将他引向了审美之维,使他能够面对本真的心灵和悲剧的真相:“自古圣贤皆寂寞”。理想是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这万古之愁是酒也化不开的。但是,李白的悲剧感不是消极的,他不仅在追问中体验到了超越的快乐,更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追寻和对不合理的因素的否弃而使自己的思想趋于澄明,使自己人格和境界得以提高。因此,酒不仅使他的生命得以张扬,使他的人生趋于审美化,酒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发挥了极致,酒也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形式。此诗摆脱了功业、生命和价值的桎梏,只有一股冲决一切、喷薄而出的激情,将人的自然情感发挥的酣畅淋漓,也使李白的诗歌登上了不可企及的浪漫主义的颠峰。

李白一生饮酒千杯,他却是非一般酒徒对酒的嗜好,而是寄人生于酒,酒品人生。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不同王绩的“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的消极避世,不同于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感怀,不同于晚唐罗隐的“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借酒消愁。李白是借酒诉愁,却不消沉,是清醒者的咿语,豪迈者的狂啸。

李白与酒的完美结合,以其自由不羁的生命唱出一曲“酒神颂”,把整个盛唐带上了浪漫主义的巅峰,从而使其成“谪仙”。

第三篇:李白与崔颢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

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两三岁的同辈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据说甚至曾让他束手无策,郁闷不已。这个诗人就是崔颢,他让李白束手无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代有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写在楼上的这一首诗,并没有像通常那样,也即兴赋诗一首,题写在楼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上说,李白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虽然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为了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而写的。还有人说,李白的另一首《鹦鹉洲》诗也是跟崔颢《黄鹤楼》较劲的作品。如此说来,李白对于自己没能在黄鹤楼上写出超过崔颢的诗,是耿耿于怀的。计有功虽然记载了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但是他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也不认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有跟崔颢《黄鹤楼》叫板的意思(《唐宋诗醇》卷七)。我个人认为,史实固然难以考证,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为一桩文艺佳话来谈论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一诗,我赞成明人杨慎的说法,它是一首伪作。先摘录李白的这两首作品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胜一筹呢?一般来说,历代文论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鹦鹉洲》一诗,但有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代王夫之在严词批评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之后,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在王夫之看来,唐诗是不如汉诗的。王夫之更具体指出,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爱新觉罗·弘历也曾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唐宋诗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白的诗超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例如,明代瞿佑就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起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瞿佑这样说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的“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没有直接把李白诗跟崔颢诗作比较,但实际上是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宋人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我个人认为,两首诗的确难分高下,也不必强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作为诗歌内含,“爱国忧君之意”还不如“乡关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崔颢诗创作在前,李白诗仿作于后。那么,单从尊重原创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态度也无妨稍稍向崔颢倾斜一下。即使认为崔颢《黄鹤楼》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筹,也无损李白一丝一毫的声誉。自从宋代著名诗歌理论严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当以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清潘德舆认为当以杜甫《登高》为压卷(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沈佺期、杜甫诗照录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都是不错的诗,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好了。说了半天,正题,即崔颢《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补说几句。关于崔颢《黄鹤楼》的好处,前人主要有这样一些说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宋·刘辰翁);宽然有余,无所不写(明·谭元春);意境宽然有余(清·纪昀);意在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总而言之,就是说,崔颢的诗写得大气。我个人最欣赏的有三点:一是对于道家追求飞升不死神话的彻底否定,富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三是“悠悠”“历历”“凄凄”等词语以及首联的歌行句式等,构成了铿锵回旋的音韵之美。[朝花夕拾]

第四篇:李白与酒

李白与酒

内容摘要:究其“诗仙”李白的一生,可见酒之于李白的意义之大。一方面,酒使李白有仙姿逸态,也使其饮酒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光焰万丈;另一方面,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主的文学意象,其饮酒诗更是从文化上赋予了酒深刻的内涵和非凡的精神内质。

关键字:酒

李白 饮酒诗

酒,之于曹操,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于杜甫,是“樽酒家贫只旧醅”;之于李清照,是“三杯两盏淡酒”;之于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对于他们,酒或许只是偶然拈来的。而之于“诗仙”李白,酒则是一种寄托,一种承载。酒,不仅是他生活的组成,更是生命的组成。

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少有酒癖,长而不衰,又至死不休。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初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1]李白待召翰林之时,依然“嗜酒,日与酒徒醉于酒肆”[2],而到暮年“除诗歌之外,惟一的嗜好就是酒”[3]。另据李白自述,他不可一日无酒,有酒则开怀痛饮,“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这些诗句显然是夸张,但足以看出李白在生活中的好饮、豪饮。不过,人们对李白的景仰和热爱,关键还不在其豪饮,而在酒后超人的文思才智和非凡的气度品格。五代王仁裕《开元夭宝遗事》载:“李白嘴酒不拘小节,然沉醉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从李白的饮酒诗中,我们最容易感受到其鲜明突出的个性,同时其所赋予酒的深厚文化内涵,形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太白遗风”。

一、作诗千百首 只需酒一壶

怎样才能达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的状态呢?葛景春先生说道“最好的办法是饮酒。在酒精的作用下,诗人把自己从现实喧闹中隔离出来,进人一个相对虚静的环境中,此时才能进入创作状态。” [4]

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盛赞李白“一斗诗百篇”,陆游说他“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就连不喜李白的王安石也承认“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这些人在评价李白诗歌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诗人豪饮后的才思敏捷。而在他的创作中,酒作为诗中的意象常常刺激其创作冲动,触发其灵感。饮酒使诗人无所顾忌,只求将自己心灵中感受最强烈的东西一吐为快,使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酒能丰富诗人的奇思妙想和想象。李白在酩酊醉意中,他邀明月对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他飘然若仙:“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蟹螯即金液,糟邱是蓬莱”(《月下独酌》其四)把自己的奇想、无边的自信和夸张的词句溶在一起,奇思妙想尽在诗中。

酒能鼓动诗人的豪情万丈和狂傲。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醉累月轻王侯”,他曾经醉草吓蛮书,在宫中扶醉填词他貂裘换酒,将船买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其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未写杯中之物,未写酣饮之态, 一句“空对月”,却遍洒酒的豪情,将饮酒写得诗意而淋漓,放荡不羁而才华横溢。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李白这个人,酒入豪肠,有三分啸成剑气,余下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诗予酒之雅 诗予酒之名

从文化内涵来看,酒,是俗人纵情享乐的狂欢剂,是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的良药。但在李白的饮酒诗里,酒的内涵主要是以酒解忧、以酒言志,着重肯定生命的精神层面: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四首》其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但是在这种借酒以销“万古愁”的同时,虽然表面上李白说些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乃至于出世退隐的话,其实“这都是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政治热情无处寄托,特别是在遭受失败和打击之后,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他的寻欢作乐、放浪形骸的诗篇背后,可以发现他充满痛苦和愤懑的心灵。”[5](代前言P13)但李白并没有由此滑入消极之中,而是抒写自己的豪壮胸怀和理想志向:“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三),从而把酒提升到了高雅的品位形象。

从精神实质来看,酒是一种狂欢和生命本能的迷醉,是生命欲望的展示和满足。但在李白的饮酒诗里,酒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起着引导诗人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的作用。在酒醉状态下,精神获得极度的自由,心灵得到极大的充盈,即心灵的一种自在遨游。这种心醉,与天地万物同醉,如同庄子的“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而不傲睨于物”[6](P1099)的精神,所达之境界是心灵的自适:“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其二)同时,酒和诗交融的快乐不是极端的狂欢,而是一种节制狂暴和纵欲的快乐,是一种天人互合的精神陶醉:“一樽齐生死,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其三),李白在醉中突破了感性个体狭小困窘的现实生活,而在精神上无限拓展空间,忘记了官场生死,忘记了世间纷扰,甚而忘记了自身存在,达到与天地万物无隔的独特精神体验。这是一种不同于本能和欲望展现的生命精神,从而赋予了酒崇高的精神实质和独特的文化性质。

可见,酒之于李白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诗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患难与共的知己,抒情寄意的桥梁。同时,通过李白的饮酒诗,酒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精神、理性与欲望浑融一体的心醉,是心灵自在飞翔的一种审美体验。

“杯酒幽幽,如李白的性灵;酒韵绵绵,若李诗之余音。酒,铸就了李白的风骨,摆渡出李诗的灵魂。”[7] 醉倒在李白的酒中。

[参考文献] [1][唐]孟棨.本事诗,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引[M].中华书局, 1961.[2][后晋]刘昫.旧唐书·文苑列传(卷一百九十下)[M].中华书局, 1975.[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4]葛景春.唐诗与酒一一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J]《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 [5]安旗主.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 1990..[6]郭庆藩.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7]束舒娅 酒韵渡诗魂——李白和他诗中的“酒”[J]《学语文》2007年04期

第五篇:李白与酒和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美

作者:杨丽娜

学校:洛阳广播电大指导教师: 答辩组成员:

答辩日期:

年 年级:职称: 级秋本科班

08 月日

论文提纲:

题目: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美

论点: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中的至真·至善·至美 论文结构: 一:序论

从介绍李白引入李白的是个风格,带入本论题。二:本论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得出李白的诗歌是性情的直然流露;是主观感情的浓烈表达;是语言美的华丽体现。

三:结论: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正是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真、善、美才被后人所敬仰,称道。

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美

摘要:通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赏析,试论李白独特的人格形象与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真性情的流露,源自于诗人至真的性灵与性情;高超与自然的艺术境界中体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感情表达汹涌澎湃,真切自然,成为诗人炙热情感、强烈个性的最佳表达形式;流动的语言美,承载着诗人流动的思想而使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和谐达到了极致。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高度统一,成就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关键词:李白、至真、至善、至美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762),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馈赠给后人的辉煌诗篇,更折射出他高贵的人格,既表现出他独具的诗歌风格,反应出一个正直而透明的诗人自我形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典范的一例。其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至真、至善、至美。

一、至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有人评论李白,说他充满了天真。也就是说,李白诗一个活的坦率、洒脱的人,他面前的世界,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而李白和李白眼里的生活,却又是一泓清泉,一江春水,晶莹透明而又活泼奔流,一直是追求着美好,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真切而不虚妄,实在而不渺茫的世俗难以逃脱的境界。可以说,李白是一个表里如一,坦荡透明的人,李白的诗即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李白诗当哭则哭,当笑而笑的人,在他的生活里,置身祖国的美好河山,他发出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的赞叹;面对深厚的朋友之谊,他写下类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的肺腑之音;深切怀念故乡或亲人,他流露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潺潺思念;看到祖国山河惨遭侵扰,李白怒目圆瞪,唱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的铮铮誓言;面对皇帝的一时“宠幸”,他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笑声;面对佳宴美酒,自悲身世,愁怀难谴,他又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协调楼饯别校书云》)的感慨。。。这就是李白,李白的诗就是他的性情的自然流露。

《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这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富于“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李白叛逆不羁的性格,他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相往来。殊不知受宠之后竟然成供黄毒娱乐的工具,唐玄宗给了他特殊的礼遇,将他召到京城长安,但并不授予实权,只不过把它看做文学侍臣,让他做些行乐的词章罢了。同时,在官场的倾轧中,他还不断遭受到权贵们的排挤。这使李白陷于极大的苦闷之中。天宝三年,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先是离开长安,来到山东,第二年又离开山东南游吴越。在将要离开山东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当时的李白,可以说欲报国而无门,欲出仕却放还,思想上呈现出追求理想与憎恨现实,要逃避现实却又不能忘却的极度矛盾之中。李白要排遣胸中块垒,驱除心中苦闷,一个美好的神仙世界便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多么美好瑰丽的境界啊!且不说青山的雄伟陡峭,且不说“半壁见海日”的广阔俏丽,且不说“空中闻天鸡”的美好,单就那“迷花倚石”的迷恋,已令人乐而忘返了。单这还不算,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妙绝伦的神仙世界:蓝天无垠,日月齐辉,天山的仙君们光彩照人,齐聚一堂,平等生活,自由歌唱。。。诗人为什么要描绘如此美好的境界呢?无疑,诗人是想借这仙境来表达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眼里,这仙境就是他憧憬的生活,就是他梦中的追求,他借这样的仙境直脱脱的发出这样的呼唤:我爱这样的生活!又无疑在呼喊:我憎恨朝廷的生活,世俗的生活!这一如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李白一颗鲜红而跳动的心,就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活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不醒的美梦。梦醒之后,诗人有一种遗憾,有一种落,有一种抱怨,有一种无奈,人不是随心所欲的轻飘飘的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现实依然是那样黑暗,那样污浊,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感叹,甚至于又有皈依与隐居生活的念头,要骑白鹿,访名山,忘掉现实,逃避现实,但这又谈何容易,皇帝、朝廷、长安、中国。。。现实生活硬生生地再一次撞入诗人的心扉!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诗人所神往的,但是他也很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痛苦的心灵,汹涌的心涛。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乎,他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喊:“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上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蔑视。这呼喊,犹如一声惊雷,犹如一道闪电。于这惊雷闪电之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坚强不屈,刚直不阿的个性和爱憎分明、毅然决然的离开朝廷现实生活的态度。

这就是李白,爱便是爱,憎便是憎。诗歌主题的直白和显豁便出于诗人的性灵,源于诗人的性情,可以说,没有李白,便没有梦游,没有李白的性情,便没有李白的诗风。相对于一些诗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无力表白,一些诗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的羞羞答答,李白更显得纯洁,直露,并因此而可爱。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正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至真,是人生的楷模,是诗歌的生命。

二、至善——艺术的高超与自然

李白说自己的诗“兴醋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苍州”这不单单是一种自我的炫耀,而且正是他的诗风的形象化肯定。杜甫说他“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称赞李白的诗歌具备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的艺术诗歌魅力,必然源于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这种感情和个性使得李白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不再“老实”和拙笨,而是由这种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质变出高超而自然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面,我们极为显明地感受到诗人的主观主义色彩。在诗人眼里,天姥山是超越五岳、赤城和天台诸山的,在诗人心里,他可以乘明月,一夜飞度镜湖;在诗人看来,天姥山即使是“青云梯”,他可以任意攀登;在诗人笔下,天气的变化也可以随意驱遣;在诗人胸中,有一个发于我心,生于我笔的美好的仙境!——太主观了,太不可思议了,但唯有这主观,唯有这奇岖,这才是李白!也唯有这样的“主观”认定,才能使诗歌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其次是感情表达的汹涌澎湃。

李白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既然是性情的自然流露,那么便毫不收敛,任他而去。要表达诗人这种感情,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与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更借助于绮丽惊人的幻想。为了突出天姥山的之高,李白用了“拔”和“掩”还不够,更用“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来表达;为了突出游天姥山之心切,诗人竟然乘上明月;为了突出山之陡峻,诗人喻山路为“青云梯”,甚至“半壁见海日”;为了给仙境的“诞生”做铺垫,诗人让“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为了让仙境飞速而至,诗人让天气陡然变化。。。这一切便是夸张的妙用。更妙的是想象,除了可以乘明月,登云梯,任意调动天气,诗人可以让“洞天石扉,然中开”,可以想的倒仙境的广阔、辉煌,可以“想得到”仙人的光彩照人,可以“想得到”仙境的美好与自由。而正是这一切,也唯有这一切,才能把诗人心中的理想给表达得完美而又淋漓尽致,才能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白诗歌艺术的高超,同时又同性情的流露一样真切而自然。低俗的诗人也想夸张,也想幻想,但由于缺乏那灵气,尤其是缺乏功力,所以往往是画蛇添足,或者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往往与心愿相反。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恰恰来自于李白是有其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夸张,无论是想象,让人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时实际,既感到特别又感到自然。就好想看了《西游记》之后,虽然总觉得孙悟空非人非鬼非神非兽,令人捉摸不透却又感到他确实是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一个人一样。诗人不论是给我们呈现的意象,还是给我们奉献的意境,无论情景的瞬息万变,还是情结的跳脱勾连,都给人以自然之感。这便是艺术,李白的艺术。

三、至美——流动的语言美

如果说一首诗的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内容是一个人的血肉,那么,诗的语言便是这个人的肌肤,诗歌的语言尽管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但它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好的语言必定会很好的托起思想内容的肌体,使整个人体熠熠闪光,美丽夺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言当然属于这一类的。

该诗的语言是流动的。它像一条大江,汹涌奔流。有时江阔风平,缓缓流动,蕴含着一腔热情;有时突遇徒坎,腾空而起,发生壮烈而美丽的跌岩;有时遭到岩石,勇往直前,激起生命的浪涛;有时曲折迂回,如泣如诉,说不尽心中的不平;有时则冲出峡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开头,诗人拿海客谈的瀛洲,拿天台、五岳等来衬托天姥山之高、雄伟,起笔突兀,开篇不凡,尤其是“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简直是一声浪涛,激起无数水柱,给人留下起初的印象:好高的天姥山啊!因为,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始“飞越”天姥山。诗人借助美好的意象——明月,说自己乘之而来,又给人造成一个美丽的意境,就好像看见一条大江明净澄澈,随势而下,犹如一条白练,飘然而来,给人以无尽的美感。而一到登山,诗人那急切的心情就好像江水遇到了阻碍,而越是阻碍,诗人的心里愈是急切,于是采用了五言句式,写出了那期盼,那急切。特别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使人想象到那江水突然间徒然冲出重围,一下子开阔起来的情景,诗人因此而看到了闻听到了世外之像,世外之音。仅此还不够,那江水一旦来到夹岸桃花香,遥望翠山色的意境之后,似乎流连忘返,似乎是贪看,便至于滞留不前了。“前沿婉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尽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但是天外有天,景外有景,那条江水还要向前。于是仙境出现便有一场必然的铺垫,就好像那江水又一次跌入峡谷,激起冲天的声响,几乎遮盖了天日一样。那熊咆,那龙吟,那青云,那碧水,那闪电,那霹雳,似乎是演奏出天地间最奇特、最壮观、最令人惊惧的交响乐,也就是那江水突然间与岩石,与礁石,与狂风,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让人骤然惊汗淋林,一时间目瞪口呆。然而正是经过这一场恶战,“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江水真地来到了一个更为神秘,更为奇特的一个所在。这时候,诗人的语言由恐怖、由阴森、由幽暗,由惊惧一下子转入明丽、鲜亮,于是出现了一首最美好的乐章,一个最美好的仙境啊!然而,梦醒之后,那江水似乎有遗憾,又有感慨,有依恋,又有无奈,她缓缓流淌,似乎一步三回首,又似乎一步三声叹,那江水,她是在思考着、沉吟着,她一定是又有新的思想了,她似乎要拜别天地,又似乎要望净人世,但是她又突然遇那恶礁相撞,又燃起她满腔的怒火,诗人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虚幻飘渺,又像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诗人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无可留恋了,所以他要告别诸君而去。他要去干什么呢?“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既骑访名山。”诗人一生热爱山水,高山大川使他心胸开阔,自然风光使他能够忘却现实中的诸多不愉快。寻访名山,并不是消极的隐退,而是对压抑和诋毁他的封建势力的积极的抗争,他痛恨污浊,厌恶邪恶,于是诗人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似我不得开心颜”的最强音,整首诗至此,嘎然而至,却又余音袅袅,让人好像那一江碧水仍在奔流,仍在呼叫------这便是诗人思想的流动,这便是诗人用流动的语言承载着流动的思想,给我们演出的一幕壮举。诗因语言而激荡,语言为诗而奔流,这二者的 统一与和谐,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谁人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呢?

是的,这是流动的语言,富于变化,绝不单调,富于被动,绝不呆板。然而就在这流动之中,又有无尽的色彩或热烈、或冷峻、或绚丽、或暗淡、或凄清、或纯净······有时两者相间,有时几种重叠,有时互相映衬,有时绝然对比。这些变化无尽,光怪陆离的色彩是诗歌语言生命的有机成分,它不仅仅是附着的外衣,而是语言江河的一个个跳越的分子。是这色彩与流动的江水共唱着一首歌,在太阳的照耀下,在春风的吹拂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令人叫绝而又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可以说,李白的诗歌的语言不是可以任意剥离的,诗的内容可以说清的,正如前面所议的一样,如果单一地来说其练字,单一地来说其提炼,或者说别的什么,总觉得是对李白的一种玷污,是对李白的诗歌的一种糟蹋。因为最好的东西是论不出那是最好,最美的东西是说不出没在哪里的。对于李白,我们只有仰慕的份儿;对于他的诗歌,我们只有咀鉴的能耐;对于李白的语言,我们只能一次一次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味、去揣摩,如果能从中悟出点什么,那便是大好事。但是,我认为:只有从整体上按照德思想去流动地认识,那才是一条鉴赏的正路。

总的来说,在我读过的诗歌中的,只能用至真、至善、至美来概括,但它确实是自己最真切的感触,也许用“至”字似乎有些过分,但我还找不出古代诗人有谁能超越得了李白。如果能够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述说,那么我就再次斗胆地说:李白的诗至真、至善、至美!因为文学鉴赏是个性的,这种个性的鉴赏如果是稍具创造性,不一味地去咀嚼别人嚼过的馍,很可能在出现一点生机之时难免会带来一种偏见谬论。如果我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偏见,敬请老师们斧正。

参考文献:

(1)才得全:《高中文言文全解》,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7(2)黄伟敏:《唐诗三百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9(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5 论文形成过程说明:

一:选题过程

由于个人对李白诗歌的喜爱,就产生了来分析李白诗歌的想法,仔细看看李白的诗歌都是那样的被大众所熟知,所以找到这样一首我认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希望从中找到诗人创作的独特性的其超出常人的典型特征。二:收集查阅资料过程

为了能使着篇论文有一定得深度,我又重新再读了《唐诗三百首》,并查阅了许多资料蔡德权《高中文言文注释》游梦恩《中国文学史》,上网看了许多相关信息。三: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过程

经过一系列准备,我列出了这篇论文的提纲

(一):序论

从《唐诗三百首》中对李白的介绍导入李白这个人物及其诗歌特点,点出本篇论文所要分析的问题

(二):本论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得出:李白的诗歌是性情的直然流露;是主观感情的浓烈表达;是语言美的华丽体现。

(三):结论

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超出常人的性格和品质,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正是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真、善、美才被后人所敬仰,称道。

据此逐渐展开了分析,在创作中不断完善和修改,终于完成。

下载李白与洛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与洛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李白与月

    李白与月 古往今来的诗人中,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而又经常吟咏月亮者,当推李白。在太白诗集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足见诗人平生对于月亮的酷爱,乃至死后还留下采石矶乘醉入江捉月......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范文模版]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感触。李白和杜甫是我们都知道的诗人,郭沫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么作家眼中的诗人们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

    李白与王之涣生平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

    李白与酒资料整理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

    洛阳设计院与研究所

    设计院: 甲级资质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洛阳市玻璃厂路8号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河南省洛阳市七里河 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勘测设计院河南省洛阳市陵园路3号 机械......

    李白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

    李白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

    李白范文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