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文化课程论文
酒文化课程论文
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
摘要:酒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关键词:酒文化;艺术;文化;社会;政治;价值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一、酒文化的概念
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从本质上说,酒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二、酒的文化概念
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一种特殊的食品。《礼记》有言:“酒食所以合欢也”,合欢者,亲合,欢乐之谓也。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合力。把这一亲合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在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中国酒文化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社会文化,尤其是自晋代以来,酒文化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精神价值也越来越大。例如,交朋友先要一起喝上二两,拜把子换帖时更要相互举杯盟誓,以至歃血为盟,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祝捷宴称:“庆功酒”,孩子满月办“满月酒”。此外,端午要喝雄黄酒,重阳要喝重阳酒,敬神、祭祖、开吊、发引都要奠酒。由此可见,酒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寄托理想、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维持心理平衡、调节人际关系的精神幽灵。酒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酒中,孕育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忧患精神、和谐精神,这是其他饮料所不能比拟的。一种民族精神的形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批判、选择,最终才能被打磨成一种积极的有长远影响力的精神文化指导体系。酒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文化载体,反映了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中。
三、酒的政治文化
酒,是我国的传统产品。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产品,就有了中国酒文化。酒文化又孕育了文化酒,文化酒的日臻成熟,又反过来促进了酒文化继续发展。中国酒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三国时的孔融,在《与曹操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因酒而兴邦的例子。它说:“酒之德,久矣,古先哲王炎帝类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1972年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省次访华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用贮藏30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馥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电视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放“由于酒使这个历史性的”干杯,名震世界!四、酒的文化艺术
当然“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上应该发挥其正面效应”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美酒与美诗,美书,美画如胶似漆融于一体,创造了中国诗词与酒,书画与酒的艺术文化!1.诗词中的酒文化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数千年来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有305篇与酒相关酒与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约1000多首诗,说到其中饮酒的就有170首,诗圣杜甫现存诗,1400首与酒有关的约占300首之多。翻开我国的文学史从《离骚》到《女神》的历代诗词中,有关酒的描写比比皆是!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情。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羁縻北朝,生平萧杀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唐代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杜甫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多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死而后已的程度!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南渡时期的李清照可算是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险韵诗成“扶头酒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陆游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到元明清时期诗酒联姻的传统更是硕果累累!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陈维崧的“残酒忆荆高,燕赵歌事未消”。杨升庵的“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无不闻到扑鼻的酒香。
2.书画中的酒文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国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倡导”秉物而游,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中国酒文化对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这是古老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就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醉僧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青藤道人徐渭,胸怀奇才,酒后狂草《杜甫秋兴八首》,字形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笔触忽干忽湿,对比悬殊之大,一反常态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偶尔幽峭鬼语秋坟!“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书画有着不解之缘!历代艺术家嗜酒而成的书画,是丹青墨色与酒交融形成的一道灿烂的风景线!这些传世作品,因渗透着真情实感以及不可复制性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二篇:《酒文化》课程论文-格式
《酒文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 联系方式指导教师日期
浅议醉酒驾驶的法律问题
《酒文化》 陈 燕 芳 商英081
200810825217
***
谢主兰
职称
副教授
2011年4月26日
浅议醉酒驾驶的法律问题
陈 燕 芳
(海滨学院 商英081 200810825217)
摘要:近年来,酒驾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公害。醉酒驾驶所酿成的苦果是令人痛悔的。为防范此类行为发生,警方应依据法律规定的授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醉酒驾驶;危害;酒测;防范措施 酒驾的危害性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称,全球每年至少有127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10 万人丧生。统计显示,我国因交通事故致死的,有2/3 是违章驾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超重、超载、超车,二是酒后驾车。可见,酒后驾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 年12 月14 日,四川省成都市孙伟铭无证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在醉酒驾驶与其他车辆追尾后,为逃逸继续驾车超限速行使,先后与4 辆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造成4 人死亡1 人重伤的严重后果,最终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孙伟铭成为国内首位因无证醉酒驾驶肇事而获最高刑者。
我们知道,酒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麻痹作用,表现在饮酒驾车上,称之为酒驾。驾驶人饮酒后,对车辆的驾驭能力降低,其注意力、判断力不集中,容易犯困,导致交通事故的几率提高。酒驾不只对驾驶人自己,对路上其他的行人、车辆也构成严重的威胁,有学者将酒驾行为喻为“车道上滚动的炸弹”
[1]
。当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05%时,驾驶人的驾驶能力降低,肇事率为一般人的2 倍。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11%时,则驾驶人的平衡感与障碍力升高,其肇事几率为一般人的10 倍。倘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17%,驾驶人会感到恶心,步履蹒跚,若其驾车,其肇事率为一般人的50 倍[2],其潜在危险性是巨大的。酒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公民的的重视,为抑制、取缔酒驾行为,防止交通危害,我们的交通警察应依据《警察法》等相关行政法的规定,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2 警察认定酒驾的方法和及时制止酒驾危害的手段 《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第一一四条规定:“汽车驾驶人饮用酒类或其他类似物后其吐气所含酒精浓度超过每公升0.25 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5%以上者,不得驾车。”因此,凡饮酒超过上述规定之标准而仍驾车者,即为条例所规范、处罚的对象。如何检测驾驶人身体内的酒精浓度,就需要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测试鉴定,即所谓“酒测”。通常有“呼气检查”和“血液检查”,二者均是收集、掌握汽车驾驶人身体内酒精浓度的手段。当然,酒测的实施应当在相对人的同意与协助下实施,不得强制。事实上,拒不接受酒测以致无法认定驾驶人之酒精浓度是否超过规定标准的情形,不在少数,这为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增加了一定难度。当然,拒绝接受酒测的驾驶人,未必都起因于酒驾,可能是技术不纯熟,或无照驾驶,或疲劳驾驶等。一般人饮酒后会在外观上有所反应,如眼泛红、酒气浓重等。危险驾驶是否起因于酒驾,客观上可以判断。警察可依据以往经验,综合判断驾驶人的言语、步行、直立能力等外观状况以及饮酒量、饮酒后的时间等因素进行判断认定[3]。
警察在执行查处酒驾行为任务时,发现有符合《警察法》第八条规定事项的情形时,为调查该驾驶人是否为酒驾,如果不先予以拦停,便无法展开调查,所以在实施程序上,拦停车辆属于必要前提手段。拦停,伴随着对自由、权利的干预与危害,根据法律的规定,警察在拦停车辆时须限于必要最小限度之内。程序上,拦停之后警察需要对驾驶人进行查验身份、检查操作系统,这是对驾驶人进行检测的必要手段。如果初步判断为酒驾则需要对驾驶人进行酒测。判断车辆在行驶中如果存在“潜在危险”,警察为防止危害发生,不管驾驶人是否已经停止,警察均可应依职权对可疑车辆进行拦停,视情况并根据经验对驾驶人车辆进行处理。如果驾驶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则侧面反映了车辆的嫌疑程度,提高了肇事的可能性,此时警察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必要时可以启动犯罪侦查程序。当然,驾驶人在道路上行驶负有维护交通安全的义务,只要警察拦车停止的时间短并未对驾驶人造成不当的影响,驾驶人理应积极配合警察执行公务,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依照法律的规定,警察发现并确定有酒驾的车辆时,为防止交通肇事的发生,需采取一定的危害防止手段以确保车辆及醉酒人员的安全,甚至是公共交通的安全。《警察法》第八条第二项规定:“交通工具的驾驶人或乘客有异常举动而合理怀疑其将有危害行为时,应强制其离车。”这是警察为防止驾驶人再开车对其本人、执勤警察或过往路人、车造成危害而采取的手段。只是这一措施属于对人身自由的侵害,警察应该充分斟酌实际情况,谨慎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裁量权,避免对醉酒的驾驶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强制醉酒的驾驶人离车之后,警察应当移置保管其车辆,这一措施在性质上属于防止危害发生的暂时性紧急措施,旨在防止酒驾可能造成的危害。3 防范酒驾的措施
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治理酒后驾车专项行动结果表明,酒驾的普遍存在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且屡禁不止。造成酒驾行为放任和无所谓的原因主要有:(1)违法成本低廉。(2)适用标准不统一。(3)法律规定不完善。违法成本低主要是指国家的行政处罚标准低,法律惩罚力度小。行政处罚有罚款和行政拘留,老百姓从根本上不在乎罚款,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酒驾带来的社会危害,多存侥幸心理。法律惩罚是指我国的刑法虽然规定交通肇事罪,但交通肇事罪一般处3 年以下罚款或者拘役。过轻的法律制裁同样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另外,交管部门的警力无法实现对醉酒驾驶的全面、动态监管,其管理手段仅依赖于路面查处和惩罚,普遍存在集中整治多、长效管理少的现象。警察在执勤中发现有酒驾嫌疑的,经多次检测无疑并经驾驶人确认的,才能依法给予处罚。这些程序过于繁琐,加之检测仪器价格昂贵,基层警方配备数量不足,致使执法人员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管理效能的发挥[4]。笔者认为,治理酒后驾车应该从长远效应入手,不应只顾眼前某一专项治理的成效。
首先,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一些国家对于“醉酒驾车”的处罚是很严厉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终身禁驾。而我国的处罚力度低,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酒驾的处罚力度,提高酒驾的罚款金额。
其次,把酒驾列入刑法规定范围,增加酒驾等罪名,加大酒驾的违法成本。我们应利用法律的功能来遏制酒驾现象的频繁发生。我国的法律在处置酒驾方面存在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将“酒驾”纳入刑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以更严厉的手段治理酒驾的方法将会介入决策者的考虑范围,有望形成不负公众期望的解决方案。第三,交管部门需要加大对道路交通法的宣传力度。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积极配合,通过集中宣传、播放记录片、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等方式宣传酒驾的危害,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使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入到抵制酒驾的行动中,改变交管部门唱“独角戏”的角色。同时还应赋予酒类经营者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代驾”服务,为酒后禁驾提供保障[4]。第四,把酒驾记录与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挂钩。个人在办理贷款、求职等民事活动中若因酒驾的不良信用记录而亮起红灯,这会大大减少酒驾现象的发生。2010 年初,我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即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这一制度将 加大酒后驾驶的违法成本。这是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惩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严管酒后驾驶长效机制、预防酒后驾驶发生的重要制度。最后,公安交警部门应坚持科技强警的方针,增强执法的科学性。基层交警大队、中队应普遍配备酒精测试仪。执勤民警应正确使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执法部门应提高检测技术,增强执法的科学性,简化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治理酒驾现象,不是依靠公安部门开展几次“整治酒驾”专项行动就能从根源上改变的问题,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考验的是整个社会公众的道德、良心和责任。在醉酒驾驶的背后,是传统酒文化与现代交通规则、安全,甚至是社会风气的冲突。我们只有从行政、法律、教育宣传等多方面软硬齐抓,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关爱他人、远离酒精、敬畏生命的良好交通氛围,才能使打击酒驾行动真正实现长效。
参考文献:
[1] 林东茂.刑法综览[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433.[2] 蔡中志.酒后驾驶对交通安全之影响[J].警光,2000(1).[3] 长井圆.注释特别刑法[M].东京:立花书房.1989:333-334.[4] 汪昌铁.遏制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应做到标本兼治[J].道路交通,2007(8).
第三篇:酒文化论文
客家酒文化的探索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在文化的历史的舞台上,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一个地区,甚至是民族和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我们打开这璀璨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酒文化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家的历史长河里起着重要作用,而客家酒文化就是这条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支流。今天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脚步,去探索和挖掘客家酒文化的特色发展历程。关键词:根源、酿制、功效、1客家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酿制的客家酒,浓醇香甜,是客家人的传统特产。它是客家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具有乡土本色的美味。历史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精熟于酿制“客家黄酒”。客家人每年在重大节日前或办喜事前都要事先酿造酒,因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都要在餐桌上放上自家中甜美的客家酒。据了解,客家酒大概来说,有长乐烧、南台酒、齐白昌、珍珠红、客家黄酒等,这些都是在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而客家黄酒,因其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在1993年广东省金牌黄酒称号。
关于客家黄酒的起源,追溯历史,客家黄酒究竟源于何时?
传说一: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有一群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后,过度劳累,她们便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吹拂过来时,其中一个老妇慢慢苏醒,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过后,该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黄酒也世代相传。
通过以上传说,我们知道客家的黄酒可以在一定程度能有效缓解人们的劳累感,起到舒缓神经,提神解乏,解渴消暑的作用;此外,客家黄酒也叫娘酒,对于生育后的妇女有着独特的功效。
2客家黄酒的酿制过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客家人的饭桌上,特别是逢年过节,我们会发现,黄酒在总会出现在宴席当中。因为在客家人眼中,黄酒在他们的生活扮
演着举足起重的地位。由于黄酒的酿制方式是经过代代相传到至今,所以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这种用当地特产的糯米发酵而成的“客家黄酒”。据资料显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特别是乡村的客家人都在自家的庭前院后放有用于酿酒的酒瓮,酒缸等制作黄酒的工具。通常在重大的节日里,客家妇女会在自己家里的灶头或者在院子里仔细制作客家黄酒。即使已经非常熟悉酿制黄酒的过程,或者是已经有非常丰富的酿酒经验的老师傅也不敢大意酿制的过程。因为也许会因为一点的失误导致黄酒的制作失败。因此在酿制的过程中,无论是谁都小心谨慎,一步一步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去酿制客家黄酒。这也间接显示了客家黄酒在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查阅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有人说,酿制黄酒的过程是简单,因为在这些外行人看来,按照书本的方法随便就可以制作,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做出这样的酒;但在内行人去很清楚,要酿制真正的美味的客家黄酒并不简单。在这些真正懂得黄酒的行家眼里,即使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的黄酒,但是基本上每一家制作的酒的味道都是各有千秋。因此,我们也不难知道,在整个酿制客家黄酒的工艺当中是非常看着隐藏在其中的细微而易被忽视的技巧和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慎,花在酿制黄酒的选料、蒸煮、发酵这些过程中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2.1 第一步:选料
首先要清楚选料的重要性,以上等的糯米为原料,原料最好是选择晚稻谷糯米,因为其在吸收阳光和水分的比例是比较适合酿制美味黄酒的前提,接着在酿制的前,先将糯米用山泉水或古井里甘甜的水浸泡,浸泡的时间要控制好,最好刚把糯米浸泡透时就把糯米捞起,放在簸箕里沥干多余的水后,就将米盛进竹饭甑里,放进锅里蒸熟。
2.2第二步:蒸熟
其次则是蒸熟。在甑之前要在锅里放人合适的水量,以确保有充足的水蒸汽蒸熟糯米。其次再把装有糯米的木桶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后,再用湿布条包住锅盖与锅之间的缝隙,确保在蒸煮的过程中不要泄露了锅中的水蒸汽。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小时到3小时左右最为合适,因为这需利用加热后的余热使得木桶里面的糯米更加熟透。然后是慢慢地把蒸好的糯米倒在准备好的竹圆筛里,用木瓢轻轻地,均匀摊开,使蒸熟的糯米能冷却到一定程度。
2.3第三步:发酵
紧接着是发酵,在发酵前需要加入合适的酒曲,酒曲在发酵的过程中是扮演是催
化剂的作用。据说这种特殊的酒曲最开始由畲族的当地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并且这种酒曲是由二十多种药材配制的,其功能就相当于天然菌类。所以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坛中发酵,大约24小时后,坛内温度自然上升,淀粉开始转化为糖份,冬天则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坛子保温。自然发酵七日左右后转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两三个月,保存稍久酒质会更好。其实也有些在发酵两周左右就可以取酒,但为了让糖份更好转化为酒精。
2.4第四步:炙酒
到了最后是炙烤酒,在炙酒之前先是取酒。取酒先要压榨酒糟,分离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坛中,用碗盖住,再用另一个碗反扣,为了防止其他的杂物掉落酒里。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炙烤酒坛。在这个过程中坛子四周围上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慢慢地把酒煮沸,这样做就可以杀菌又可以使得制作出来的酒更加口感醇香,沁人心脾。随后待酒坛里的酒自然冷却后,放置一周后,淘汰沉淀物,封好酒坛放置,待随时饮用。客家黄酒的功效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南迁,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和环境,探索出了独特的食补菜谱。相关资料显示,经过几道程序酿制的客家黄酒的营养成份含量已经是丰富,据化验分析,包含有十八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含量最高,是目前所有酿酒的营养含量中居首,几乎是啤酒的九倍,红葡萄酒的三点五倍,而且高于鸡蛋等食品。由于客家黄酒是用粮食经糖化发酵而成的,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酶分解为低分子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正如客家因此,有人把客家黄酒誉称为“液体蛋糕”。因此在客家黄酒在饮食中起着即具有食补功效。“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③在冷雨侵袭客家人村舍喝上温热的黄酒,浑身暖和,醇香清雅、甜中微酸,能驱走疲劳。此外食补功效在客家黄酒中最能体现。在过去,客家黄酒是客家妇女生孩子后的主要滋补食品之一。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时候,家人将鸡肉和姜片生炒之后,加点黄酒煮,给产妇服用,能起到益气养颜、活血通乳的功效。她们坐完月子出来,她们坐完月子出来,都是脸色红润,奶水充足的。但现在,客家黄酒早已不再只是女人坐月子的专用膳食了,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一道风景线了。
客家黄酒醇厚香甜,独具特色,它不仅具有客家独特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为一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赠品。在酒类品牌林立的今天,客家黄酒更多赋予了另一种价值的普及,深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范畴。而我作为客家人的年轻一代,对于
客家黄酒的酿造工艺的了解远远不及父辈们,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种传承是很微弱。时至今日,这种酿造工艺大部分地区已失传,我们年轻人一代能熟练操作酿酒的更少了,只有少量的客家人的父辈还在小心地传承着祖辈的工艺。因此,希望通过对客家黄酒文化的探索,能把客家黄酒文化实现继承传统精髓,不断推陈出新地发展、繁荣客家酒文化。
参考文献:
[1] 杜牧 《清明》
[2] 王增能 《客家饮食文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 23页 [3]《黄酒生产200问》
http://
第四篇:酒文化论文
小酒怡情 大酒伤身
姓名: 学号:
艺术与人文系 汉语言文学3班
摘 要:酒是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技术高超,享誉中外。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饮酒可以养生,这一点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在当代,许多人沉迷于灯红酒绿,甚至酗酒。
关键词: 酒文化;养生;危害;健康
前言: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酒的养生法和喝过多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有一些关于酒的文化背景。
一、酒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最古老的酒
中国的文明文化流传了五千多年,是酒的故乡,黄酒是世上最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作为一种饮料,是属于物质,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二)酒的作用
酒是天地赐予人类的美好事物。它进入我们的体内,无法解渴与充饥,却只作用于人的神智。有了酒也就有了更多的故事,从此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短短人生数十载也便增添许多说不清的滋味。酒是神奇的,能使人打起精神;它能叫人忘记身边的痛楚与束缚;也能使人看透世间。(三)古人与酒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酒的精神无处不在。诗人们的诗歌在大醉之后迸发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作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醉后便成了一种超脱的状态,即一种创作的自由状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得酒诗自成”、“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二、酒与养生
(一)全方位看待酒
1.喝多少酒无损于健康
美国国家酗酒和酒中毒研究中心向人们发出忠告,不管每天喝或者一周喝一两次,还是偶尔喝一次酒,男人喝纯酒的量不应超过30~40ml,女人不要超过20~30ml。
但实际上,每个人对酒精的敏感度和耐受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要制定出一个饮酒的安全标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目前多数国家制定的膳食指南都是原则性地强调适量饮酒,不要养成饮酒习惯。
2.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美国NIAAA指出,过量饮酒是指相当于2瓶啤酒或1两56度白酒,且每周饮酒超过5次。对于青少年、孕妇和已经戒酒的人而言,应该滴酒不沾。
在《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中指出,过量饮酒可明显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中风和消化系统癌症的危险。另有报告说,适量饮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3.饮酒对健康有远期影响
美国癌症研究中心认为,作为一个整体,含酒精饮料是有致癌性的。每日摄入1份酒精,便可使危险性升高;摄入1、2和3份时,相对危险性逐渐增高;无论摄入多少酒精,都能使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升高;如果饮酒者同时吸烟,则癌症发生的危险性可大大增加。
(二)喝酒养生
1.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养生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养生目的。
2.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3.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三)饮酒损害健康
1.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酒有啤酒、葡萄酒及白酒。各种酒的来源,酿造工艺及乙醇含量即酒精度数各不相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七条是“如饮酒应限量”,并有一段文字说明过量饮酒的害处。少量饮低度酒并不一定有害,但过量饮酒甚至酗酒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大量数据提示,如果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4克乙醇,即相当于540毫升啤酒,200毫升果酒,60毫升40度的白酒则危险性降低。长期饮酒可以导致体内多种营养素缺乏。酒是纯热能食物之一。在体内可分解产生能量。但不含任何营养素,过量饮酒第一减少了其它含有多种重要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其次,可使食欲下降,摄入食物减少,以及长期过量饮酒损伤肠黏膜,影响肠对营养素的吸收,以上都可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乙醇减慢脂肪酸氧化,可能有利于膳食脂质的储存,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酗酒还可引发暴力事故等,对个人健康及社会治安都有害。
2.酒不可与咖啡同饮。酒精能毒害人体的一切细胞。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适当的饮用,具有兴奋、提神和健胃的作用,过量同样可造成中毒。如果酒精与咖啡同饮,犹如火上烧浇油,加重对大脑的伤害,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心血管负担,造成的危害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更容易危及生命。
3.有的人喝酒后习惯饮茶,这样做对身体有害无益。因为人喝酒后80%的酒精由肝脏将其逐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这种分解作用一般需2~4个小时,如果酒后立即饮茶,会使酒中的乙醛通过肾脏迅速排出体外,而使肾脏受到损伤,而降低肾脏功能。同时,过多饮茶,入水量过多,也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对于患有高血压、心绞痛的冠心病人更为不利。所以,酒后最好吃点梨、西瓜之类的水果为宜。
4.酒使眼睛充血,故易伤目。若饮酒过多,酒中的有害成分则对眼睛有较重的损伤,能使视神经萎缩,严重的甚至可导致失明。看电视可使视力衰退,而饮酒又损害视神经,二者同时进行,等于火上浇油,对视力大有损伤。因此,饮酒后切勿急于看电视,老年人尤应注意。
总结: 饮酒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饮酒利弊主要在于饮酒的量,适量饮酒对人体有一定裨益,但长期大量饮酒或嗜酒对人体损害也是非常大的,故应注意科学饮酒,以维护人类健康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唐诗鉴赏辞典》
《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 《博物志》
《中国酒文化大观》
第五篇:酒文化论文
酒文化论文
会计1291
孟天
论酒文化
摘要: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关键字:酒旗 美酒 文化
1.文化
1.1酒旗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一开头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尽在眼底。
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称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子、望子„„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即悬挂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3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书“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云:杏花村内酒旗飞,上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招徕顾客。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有的店家是晚上营业,如刘禹锡《堤上行》诗里提到一酒家“日晚出帘招客饮”;一般都是白天营业,傍晚落旗,如宋道潜《秋江》诗:“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酒旗还常常成为骚人墨客绘景述事、抒情言志的媒介。“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沽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宋代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的词句,借飘动着的酒旗描绘出了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画图和意境。
1.2历史
中国自古就多产美酒佳酿,而且产销量大,可说是酒的大国。更是酿酒的古国。提起酒。人们自然会想起煮酒论英雄的曹操,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景阳岗打虎的武松,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就会想起醉酒的杨贵妃,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就会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名诗佳句„„从古到今酒都是文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人学士不仅爱饮酒,还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甘液”、“琼苏”、“杜康”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这一独特的载体,自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开始浸润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的酿酒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一说是“古猿造酒”,据说猿猴在“石洼”中收贮了大量水果,这些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于是在石洼中不自觉地“造”出了酒。二说是“仪狄造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三说是“杜康造酒”,即是夏朝第六世国君杜康发明的酿酒(也叫少康),这是民间最流行的说法,《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约在公元前2800年至前1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到了商代,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已很普遍,那时用黑黍加香草鬯酿成的“柜鬯”是当时的极品。为王室所有。而一般普通的用酒叫“醴”。到了先秦时期,出现了用谷物或其副产品培养出一种能发酵的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曲”的直接酿酒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汉代以后更是发展了制曲技术,曲的种类增多,也就增加了酒的品种。东汉时期又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稍后的魏晋时期,伴随着饮酒风气的盛行,出现了以文人喝酒成风为主要标志的所谓的魏晋风度。到了唐宋,造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粮食酒外,还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并且,唐宋两代的文人也是嗜酒成风。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前人就是从这开始酿造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从此,中国白酒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料佳品。总之,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的酒文化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品种也不断丰富。白酒、黄酒、米酒、葡萄酒、啤酒、药酒是应有尽有,其中的名品也是数不胜数。如黄酒中有绍兴加饭酒、福建龙岩沉缸酒;白酒中有五粮液、茅台酒、剑南春、董酒、泸州老窖特曲、郎酒、汾酒、西凤酒、古井贡、汾酒、杜康;葡萄酒中有长城葡萄酒、张裕葡萄酒;啤酒中有青岛啤酒等。
1.3风俗
酒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酒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常说的“满月酒”、“接风酒”、“饯行酒”、“庆功酒”、“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干杯少”都是众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同时,人与酒的一些相关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丰富。如在绍兴民间,女孩降生后即酿好酒用有花纹的酒坛盛好,以红纸封严,窖藏到这女孩长大出嫁时用。称为“女儿红”,也称花雕。酒除了作为一种饮料外,它还能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而对于饮酒,我国民间也素有“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一些讲究。中国人饮酒还讲究意境,最佳的状态是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境界中。这时人们不仅话多,而且兴致大发,会妙语连珠,诗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证。正是饮酒进入了社会生活,所以酒有了社会精蕴,最终也就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2.思考
2.1特点
从酒文化泉源上讲,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展示的是与日神彻底相反的。正在文化系统中,日神代表着、伟大、的;酒神代表的则是、忧伤、狞恶、解放、的悲剧。若是对东文化进行化约式比力,那么的入世、朝上进步、慎独代表了东方的日神,而守雌、退让、逍遥、尽情则为东方酒神之特性。
从酒与毗连上讲,中国的酒文化归于“天人合一”。“天”正在中国古代意指“”、“神明”,更是生态天然的。所以中国的山川画,人多是众山之中的几个“小不点儿”,所谓“人如豆”;而油画的表示手彻底相反,人正在前成为主体,山正在后,只是装点。这是东文化旨趣的底子分歧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以两河道域的地盘文化战农耕文明为根,以为人正在天然中可嬉、可游、可玩、可赏、可饮、可卧;大要上属游牧平易近族,降服认识极强,以为天然是人类的仇敌,人类必需降服天然。然而,“天人合一”正在喝酒之后能到达人与天然的协调,酒是消弭“天”战“人”重着地对立着的主要元素。
从喝酒气概上看,中国人喝酒正在一个“豪”字,喝酒正在一个“品”字。中国的文化以酒为触媒。换言之,酒正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协调因子,是战谐空气的催化剂,注重的是“仁者爱人”的二人关系。正在这种文化系统中,但酒自身能否高贵并不出格主要,正如“宝剑赠豪杰,红粉迎佳人”,不正在乎赠品宝贵与否,环节是“礼轻情意重”。两个老伴侣碰头,仆人拿出一瓶“茅台”,申明两人关系的“厚重”;但拿出“二锅头”也没相关系,“只需豪情有,骗子都是酒”。并且,中国人饮酒讲求一个“豪”字,一饮而尽,纵情而豪爽。这种“豪爽”不正在于喝酒自身,而正在于感情沟通与表达的酣滞水平。
而文化以骑士文化为主,对物质的尊重表示得很“绅士”,对酒更多是一种珍爱,渐渐品尝,细细推敲,这种珍爱源于物质根本最后的相对匮乏。
2.2差别
中国事经济繁荣较早的国家。1820年以前,中国的P不断是世界第一,地大物博、物产丰硕、生齿较少,得益于文明战农耕文明劣势,酒的出产比力发财;而的骑士,只要攻下一座都会才能拿到一窖好酒,然后大师均分出来渐渐品味,这种喝酒气概不断延续到隐代社会。
反应到文学作品上,中国的牛饮是一种人道的、友谊的宣泄譬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水浒》里“三碗不外岗”等,俯拾皆是;而正在希腊典范文学作品中,如许的形容则未几见,虽然《荷马史诗》中也有喝酒战酒后醉态的形容,可是并不遍及。
别的,中酒文化的分歧,还跟人际来往相关。中国的人际来往以男权为核心,次要是汉子之间的“游戏”;而的人际来往则男女兼重,绅士或骑士为密斯引、开门、密斯优先等尊重女性、女性的举动很受推许。这一点反应正在酒文化上,相对“阴柔”的东方文化却更夸大雄强,高头大马的骑士文化,却更夸大娇柔。
3.结论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酒是一个人的智力测验,一个酒量大的人,决不会是傻瓜。”叔本华的这句话,不知说对了没有?
参考文献
1.《酒文化是国粹之主要维度》2012-08-25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