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新兴体育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新兴体育馆关于健康与体育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时间与金钱去参加各种体育休闲活动。同时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巨大压力,寻求新的调压方式来放松身体和舒缓情绪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促进康体结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此,健康体育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健康体育不仅应包括体育功能即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社会健康。健康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让体育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市新兴体育馆是一家民营体育场馆投巨资建设体育场馆,以其为依托的青岛新兴体育俱乐部从1998年创建以来,既见证了体育健身行业的萌芽成型,也正在经历着行业的蓬勃成长,深知其中的艰难与困苦。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关怀与支持下,体育馆在赛事承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岛城健康理念的普及和体育运动的推广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目前民营资本建设、运营体育场馆依然面临着困难与发展瓶颈:
一、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目前青岛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场馆,运营成本中除人工成本以外,各种水电以及蒸汽的日常运营成本(年约330万元其中电130万,蒸汽60万,供热高温水80万,水费60万)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业态,对于从事以推广全民健身,或多或少肩负着公益事业职能的行业来说,完全按照商业标准价格收取,让众多从业者负担颇重;并且政府推出阶梯价格,分段收费以来,整个行业运营成本更是直线上升,因为体育健身行业的营业高峰期恰恰是全社会用水、用电的高峰期,正是阶梯收费的最高峰。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市场刚刚开始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相关的扶持以及帮助,对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门槛,让更多的人群参与进来,培育壮大市场功不可没。
二、税收负担沉重:目前体育俱乐部需要缴纳的税收项目主要有营业税、土地税和房产税;而且作为行业特点,体育健身行业对场地要求条件高、占地面积大,容积率较低;作为体育场馆来说其中土地税和房产税是每年固定缴纳,土地税10元/平方米×34,545平方米=345,450.00元,房产税8,510万元×70%×1.2%=714,845.47元,仅这两项,新兴体育馆每年的税收额就为106.03万元。而没有自己房产与土地的其他企业,也以房租的形式体现其中;为了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应该鼓励相关资本投入建设、运营自己的体育产业;如果政府能够在这方面予以扶持与鼓励,则对行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功莫大焉。
三、建设成本高、门槛高,阻力大:体育场馆,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担负着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公益功能与目的,自2008年起,青岛市新兴体育馆的建成并投入运营,青岛新兴集团公司累计投入12,150万元;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约800万)用于缴纳各种审批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于项目的建设,无论是房产开发企业,还是我们这样的以公益事业为主要目的的建设项目并没有区别对待,前期建设成本太高是阻碍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该行业的最大障碍,建设成本高且无利可图。如果不是在划拨土地上进行建设,则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或者资本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想吸引大规模的民营资本进入该行业,则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土地划拨、项目建设上给予区别对待,降低门槛,降低前期投入。
通过以上对体育馆经营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未来社会需求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全新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体魄,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国策方向,全力支持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健康体育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想法及建议:
一、新兴体育馆的经营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公益,新老场馆几十年来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对于推动群众全民健身事业不遗余力。因此将一如继往地开展公益体育运动,关注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例如现在每天上午免费对老年网球协会、老年乒乓球协会开放以及群众羽毛球组织给予几乎免费的价格。
二、对于从管理上要求比较严格,对卫生性、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游泳与健身项目,我们将以公益性质的价格上交体育局主管部门,由上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给相关群体和人群,我们配合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三、鉴于给予税收以及水电汽方面的优惠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且牵扯到地方财政、税收收入,阻力较大,能否变减负为扶持,在场馆设备更新、维修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或者从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中划拨一定的公益扶持。
四、随着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的深入,关于健康的消费进一步逐渐增加,其中医疗卫生消费占比较重。与社会医疗卫生消费之间为互补关系的体育消费,相对于医疗卫生消费是一种极其廉价的“干预性”消费。若体育消费增加,则医疗卫生消费减少,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建议加快医保卡健身消费的步伐,尽快实现医保卡余额可在指定的体育场馆刷卡消费,购买健身服务,鼓励大众健身,强健全民体质。这样既能避免国家资金的浪费,也能带动体育场馆的各种消费。
五、鼓励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好全民健身设备,推行学校室外体育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室内场馆低收费开放,进而建立健全社区健身环境,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实现健身社区化的良好途径,有利于把专业健身理念、健身方式传播到社区,推广给大众。同时为了缓解学校体育馆及设施管理难、运营难的问题,有效引进专业体育健身机构托管学校体育场馆,保障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新兴体育馆
2015年8月27日
第二篇: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2、金融监管内容重点不突出,监管内容不全面。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一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偏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二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
容过窄,仍局限于存贷款、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已不能涵盖全部金融业务;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三是金融监管范围缩小,一些准金融机构和准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如将彩票市场、社会集资等监管业务逐步移交给其他部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中涉及的准金融业,如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分散于不同的部门经营和管理,未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范畴。在部门和地方利益驱使下,这些业务开展的状况十分混乱,有的地方出现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隐藏较大的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监管手段陈旧。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虽然近两年开始试行非现场监管,但其方式还不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很低。其次,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第三,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尤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处理缺乏成熟经验,许多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第四,利用社会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尚未起步,对外部审计师的利用几乎是空白,对如何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实行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第五,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4、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监管人员素质不全面,高素质人才缺乏。
尤其是基层人行,队伍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中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了解传统金融业务的人多,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人多,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具有某项知识和技能的人多,全面掌握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知识的人少。
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主要职责,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1、金融监管理念尚有一定的缺失性。当前,人民银行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风险监管已成为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监管目标理念
较为单一。②市场约束理念不足。经济金融市场化、一体化日渐深入的情况下,市场约束有助于加强资本管制的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为此,新的巴塞尔协议框架把市场纪律和约束力确立为资本监管的第三大支柱。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对市场约束理念的引入尚付阙如,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参与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检查也乏善可陈,从而使得监管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③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有待加强。
2、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需要改进。基层人民银行普遍推行了金融监管责任制,有利于规范监管行为,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从实践来看,监管责任制度创新的实际效果与设计预期具有一定的反差,其缺陷主要表现为:①监管责任制有些规定不明确具体,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②监管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③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影响其可操作性。
3、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监管需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内设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县支行的原合作金融管理股、金管股、调统股已合并为金融机构监管股,由于中心支行原对应的科室仍各司其职,故县支行原各部门人员继续履行原有职能,使得某些支行员工产生了错误认识,致使县支行金融监管合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基层人民银行其他部门的人力、物力基本占用了支行总体力量的大部分,而履行基层央行主要职能的金融监管部门仅占支行总体的少部分,与内设机构合并后监管任务加重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
4、金融监管的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监管效率的提高。依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一系统都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其内部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且与其他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建立区域性金融安全区,决定于区域内的各项因素,也与邻近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质量、风险程度等相关。故而,建立起基层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沟通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联手监管,有利于构建牢固的金融风险“防火墙”。
5、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选配人员的业务监管能力,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来实现监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和震荡将是全面的、深刻的、久远的。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直面挑战,勇于开拓,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迅速提高
央行金融监管水平。
1、加强对国际金融知识、国外金融法律、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国际金融组织规定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要改变目前对国际金融发展和监管动态的研究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现状,人行各大区分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了解;各基层人行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学习研究国际上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根据我国金融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研究、借鉴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对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国际通用的监管准则,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细则,指导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
2、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现行《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对银行业监管的需要。要根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
3、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强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工作,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同时,在保持分业的基础上加强各监管机关的沟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针对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的趋势,未雨绸缪,为金融监管实现混业监管做好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4、合理确定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创新。首先,要转变监管理念,将谨慎的风险监管确定为央行监管目标,对金融机构法人以风险监管为主,实行并表监管,对其分支机构以合规监管为主。其次,要实现监管方式由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转变,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网络,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风险监管,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减少金融管制,正确区分金融创新和金融违规,保持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第三,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金融创新业务和准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央行对全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防范金融创新和准金融业务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第四,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加强金融监管的电子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第五,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师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程序,促进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5、加强中央银行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外资银行的监管方面,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的联系,严格审查外资银行的经营水平,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
严格审查其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防止国外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散。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准则、方式和手段,在人才培训、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方面提供国际合作,促进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大力提高监管水平。
同样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思路以供探讨:
(一)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树立和增强监管中的“效益、市场、系统、持续”意识。正确的监管理念是指导金融监管的有力指南,亦须顺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由此,我们认为,在坚持原有合理的监管理念基础上,应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适当引入和增强新的监管理念内涵。①适当引入监管中的“效益”理念。对一些经济金融运行质量较差、金融风险积累突出的地方,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定金融秩序,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一些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有明显成绩、经济金融运行较为平稳的地方,人民银行在履行好风险性监管职责的同时,监管重点宜有所倾斜,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②树立“市场约束”的监管理念。有效的市场约束,是商业银行实行审慎经营的驱动力,也促使商业银行保持雄厚的资本基础以抵御风险,故可以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市场约束要求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我国银行业而言,宜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同时,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制约作用,引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检查、监督、资信评级等,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能。③增强“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人民银行在监管时应统筹规划,注意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现场监管的查误纠错机制的作用,减少监管工作的随意性、突击性;深入研究银行业务的周期性规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征,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无效监管,在持续监管中逐渐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
(二)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①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工作中看,实现“授权定责、权责平衡”是确保监管责任制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监管权限来划定责任,谁失误由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②改进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监管责任制后,监管者责任重大,从事监管工作具有风险性,应当建立绩效挂钩式的激励机制。同时,可施行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消极作为追究制等,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③加快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及早制定统一、规范、具体的监管岗位操作规程,以明确分解和定位岗位责任;建立以内审、监察部门为主实行的监督制衡机制,以预防、纠正和处罚执法失当等行为。为减少年终考评的主观随意性,可采取以科学设定的指标考核为主、结合抽查核实、个人述职的方式,区别各级不同责任人而分类考核,并辅之以平时累积的监管过程情况材料、表格等进行综合性的监管考评。
(三)优化监管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增强金融监管力量。目前,多数县支行的金融监管仍采取分组的方法,这不利于金融监管整体力量的有效发挥,可以将监管业务划分为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监管三个部分,以此来配备监管人员,发挥监管合力。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向监管部门倾斜,增加监管人员所占的比例,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四)加快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渠道,及时就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互通有无、数据共享,密切监视毗邻地区的金融风险对本区域的可能影响,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
(五)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应当朝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为此,要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应把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吸收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使得监管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加入WTO后金融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篇: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开发,全国住宅小区逐渐兴建起来,由此现代物业管理从香港传人内地。1981年3月,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诞生。此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地物业管理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加。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住宅小区、高层楼宇及其他各类房屋相继投入市场。如此多的住宅小区落成,对房地产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住房体制的深化改革,住宅商品化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一些存量大楼通过置换、调整使用方向后,也将纳入物业管理市场的轨道。物业管理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二、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国内物业管理市场正迅速发展膨胀,需求日益壮大,然而,综观国内现在的物业管理水平,均与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有一定的差距。故此,大胆借鉴香港地区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经验,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物业管理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物业管理新路,是目前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香港地区和国外专业及一流的物业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内地的物业管理市场发展亦是必然的路向。由于物业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刚起步的行业,所以不可避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起发展。
(一)物业法规落后于实践
现行的物业管理法规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着不全面、不严密、不具体及不够协调的缺陷,相关法规精神,因各地物业管理法规制度的执行细则均有不同版本,各施各法,上下无法统一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这些法规性的文件之间明显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物业管理的法规建设落后于物业管理的实践,故专业管理公司的管理难度亦相应地增加。
(二)物业管理公约缺乏有力监管
由于缺乏有力监管,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不能够相互约束各自的权力和义务。物业管理公司对其所管理的物业内的业主、租户的管理权力均来自于物业管理公约;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质量的高低,则来自物业管理公司能否有效地执行为双方共同利益而制订的物业管理公约规定。只有物业管理公司与全体新旧业主签署的物业管理公约,方可界定权利及义务。否则,物业管理公司将无法约束没有签署物业管理公约的业主来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因而造成物业管理公司在执行日常管理规定时,无法约束这些业主不合理的行为,直接增加了管理难度及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三)物业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纵观市场,实际上国内有不少法规制度已正式颁布执行,这对物业管理市场的规范及管理有一定的作用。可是这些法规制度虽然存在,但相关政府机构没有落实监管或监管不力,引致漏洞。同时,在市场上还缺乏针对商业办公大厦及商场的物业管理法规制度,现阶段,物业管理法规制度仅局限于住宅物业,以致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商业办公大厦及商场时均
无法可依,只能按照其经验制订相关的物业管理规定,造成各家物业管理公司因无所适从而各施各法,引起混乱及不必要的纠纷。
(四)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忽视企业文化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没有钱固然是万万不能的,但没有文化和品格更是万万不能的。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而目前大部分物业企业忽视了这一点,不过这也不足以为奇,毕竟我过物业行业刚起步,还未注意到这方面。只要能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之后,把握机会,利用企业文化,相信今后物业管理企业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就物业管理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看法
未来1—3年乃至3—5年内,国内物业管理市场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扬长避短,继续在塑品牌上下工夫,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在服务方式上下工夫,国内物业管理企业完全能够顺利地开拓一片新天地。
(一)建立完整、科学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完整、科学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已成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尽快完善物业企业制度,在补充物业企业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物业行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三方面的要素:第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契约为前提的法制操作机制;第三,机会均等的市场原则。其中,第三点“机会均等原则”对我国来说是死穴,是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重视人才德放首位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最佳人才,只有最适合人才。人才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心态、行为举止、不说假话,诚实是成为真正人才的基础。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培养人才时把握这一点很重要。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基石,则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用人方面,德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即职业操守、遵守公司规定和企业文化。
(三)、物业管理信息化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龙头老大万科物业就非常重视管理创新,持续进行物业管理专业研究与探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万科物业的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信息化建设,公司没年都投入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国内物业管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信息化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服务质量,而且打造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四)、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对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它明确应该怎样对待顾客,怎样正确回报股东,怎样正确激励员工,怎样正确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怎样正确维护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寿之本,要真正成为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领跑者,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的力量来源于它的人本思想——对内以员工为本,对社会以合作伙伴为本,对客户以满足需要为本。
(五)、树立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核心观
1.物业管理之道:相信每一位员工都愿意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并不断追求完美与创新,只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一定能成功。
2.物业价值观:信任和尊重个人,鼓励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
3.物业企业目标:
(1)、利润:争取足够的利润以支持公司的成长,并且提供实现公司其他目标的资金。
(2)、客户:为客户提供最高质量和最大价值的服务和产品,以得到并且保持他们对物业企业的认同和信赖。
(3)、业务:专业化经营,公司参与的业务领域应能够发展和扩大公司的技术和客户,提供持续增长的机会。
(4)、增长:物业企业的增长只应受限于利润以及满足客户需要的、有创新性的服务及产品能力。
(5)、员工:使物业企业员工分享物业所创造的成功,按员工的工作业绩提供就业保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训练机会,承认员工获得工作的满意和沟通顺畅。
4.质量方针:服务至诚,精益求精;管理规范,进取创新。
5.企业宗旨:企业的使命是持续超越企业的顾客不断增长的期望。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来经济的不断涌入,新行业如雨后春笋,占据不一般的天地。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行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对于刚起步的物业行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其发展。相信日后的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尽管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四篇: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阜阳市医药批发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药品主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只有具备以上几个构成要件才能判定为药品,但这一定义范围又过窄。而现的标准为是否取得了药品批准文号,只有取得了药品批准文号后生产的产品才能叫做药品,从而进一步缩小了“药品”定义的范围。由于“药品”定义过窄和宣传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由于一些药商的随意开发和过度热炒,导致了产品宣传脱离市场环境,过于依重媒体宣传,盲目夸大产品功效的现象。一些不法厂商打政策的擦边球。披着“健字”、“食字”的仿药食品和保健品并大肆宣传疗效,误导、欺骗消费者。这些仿药食品保健品不符合“药品” 的定义也不具有真正的临床疗效,又规避了《药品管理法》对其监督管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得市场的诚信度越来越低,这是药品市场混乱,特别是药品广告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再者,市场放开、药品招标采购和平价药房的降价风潮,使医药商业的毛利率一路下滑。产生这种全行业增收不增利局面的首要根源是医药不分,这是制约医药商业发展最不利的因素。医生一身兼两职,既开方又卖药,医院拿走了药品流通领域大部分收益,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现象。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流通领域的经济主体、经营渠道、商品价格逐步放开,基本建立平等竞争、自由购销的流通体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商业批发和零售业务受到制药企业的挤压。进货量大、毛利率低这一整个医药商业的特点,主要是没有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信息系统升级缓慢,运营成本高,经营效能低。“一个药品从生产企业出来要经历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太多客观上促进了药价的上涨。”
医药批发经营配置不合理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我国医药行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医药批发、经营企业历史上水平就比较低,基本没有形成较大规模或连锁经营,但药品又恰恰是特殊商品,不是一般企业就能经营的。但是一个省就有几百或上千家药品批发企业,其中没几家是能上规模的规范企业,这不是经济繁荣的表现。经营模式的不合理配置,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阜阳市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的问题在阜阳这个特殊的地方更明显。阜阳医药经过了国营到市场经济的蜕变,从秩序经营到混乱的医药市场,又从混乱的医药市场到有序的经营,阜阳医药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转变,现阜阳市共有医药批发企业上百家,但只有太和县华源医药有限公司目前是全国比较大的医药集散地之一(除中药),其它的公司能上规模的很少。从市场监管角度和经营销售管理上都带来了很多困难,相对也会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近几年在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地药监部门监管严格之后,药品质量问题才得到控制有所好转。药品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它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才会给人带来益处,反之药品是对人危害最大的物质甚至会危及到人的生命。从生产到销售其实主要是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销售中的中间环节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药品在储存和运输中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一旦由于储存和运输中由于温控没搞好,会出现一些药品效价降低,达不到治疗目地也会危害人的健康。
2.目前除太和县华源医药有限公司属联合经营统一进货、统一仓储、统一销售外。其
它公司基本是各自为战,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空。有的小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没有集团公司一天的销售额多,相对运营成本就十分可观。按照《药品管理法》和GSP要求,凡是药品经营公司从硬件、软件到人员配置上都必须达到标准。对小的经营公司其实是一种浪费,因为小的经营公司经营品种有限,购进数量有限,有很多仓库空闲,设施设备闲置用不上。更有一些公司其实就起到一种中介公司的作用,为销售商提供便利自己没有的主打品种。更谈不上品牌建设和形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抗风险能力。一旦市场变化就会牺牲很多的小企业重新造成新的人员下岗。阜阳是个农业城市,乡镇人员以除外打工为主,城市人口有很多从事医药经营,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药品的定义可知药品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商品,所以医药经营企业只有了解、熟知、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合法、依法、守法经营,企业在只有在保证合法、依法、守法经营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药品在生产、销售的环节能安全地周转到销售终端,最终到达患者手中。合法、依法、守法经营是一个医药企业的立足之本,下面就有关医药的法律、法规做一下简介:
(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药品管理法的作用: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保障人民
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而制定的法律并规定了法律责任,对从事药品生产销售起到了约束作用。
《药品管理法》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和发批企业必须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无《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
1、药品生产必须具有
(1)药品必须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
(2)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和执行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和卫生要求。
(3)药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
2、药品销售必须有具
(1)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药学技术人员。
(2)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卫生环境。
(3)药品仓库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4)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
3、首次进口的药品,进口单位必须提供该药品的说明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有关资料和样品以及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签订进口合同。进口的药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药品检验机构检 验; 检验合格的,方准进口。
4、禁止生产、销售假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的外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处理:①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未
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③变质不能药用的。④被污染不能药用的。
5、禁止生产、销售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为劣药:
(1)药品成份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超过有效期的。
(3)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6、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二)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基础性工作是必须掌握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1、购进验收标准:在购进药品时,首先应注意对供货单位的合法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从资质审查上把好第一关。如不能完全提供合法资料的单位一般信誉度较差,最好不要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需索取相关资料备案:
(1)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
(2)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
(3)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
验收药品时,应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库。
2、在库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药品需储存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储存温度分常温库0-30℃、阴凉库1-20℃、冷库2~8℃,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若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药品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库区域储存,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会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三)、医药企业诚信经营
药品诚信经营体系建设,促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牢固树立药品经营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自愿向社会公开承诺诚信、守法经营,坚决杜绝经营假劣药品行为,自觉维护好全市药品市场秩序。与此同时,应建立诚信经营的长效机制,坚持“监管诚信与经营诚信共建、引导监督与企业自律互促”的原则,严格药品经营企业设置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结合GSP认证和认证后跟踪检查,对涉药单位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实施量化评估、动态监控,建立详细的企业诚信档案台帐,实行不良行为登记备案,促使涉药单位提高信誉度,增加失信成本,促进行业自律,推动全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四)、医药行业的出路: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成立物流配送公司,提高竞争力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应进一步加快,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
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其次,完善物流系统,降低运营成本,是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必经之路。物流业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整合,并进行一体化经营。拥有先进的物流体系已成为参与商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我国的医药商业既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如PSO系统、ESO系统、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又要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适合自己的配送模式,真正建立科技型的商业企业。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可以选择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原因是成本低。物流是一门学问,物流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都是自己要做的,还是发扬优势、突出主业、特色发展为好。
第三,可考虑重组做大做强,区域市场可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不同地方是哪个的经营企业发挥本身的优势,相互协调、支持,既竞争又合作,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和较低的成本。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药市场营销正面临变革。一方面,国家针对医药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间大规模并购、重组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医药消费者的素质逐渐提高,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尤其依赖于策划的医药行业将面临着医药操盘模式的创新。
企业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长期: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合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的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总体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来说,2009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专项整治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上市产品数量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启动、药价政策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药分开带来的变局。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行业自身变化规律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危机中的我国医药行业增长依然可期。
参考文献
《药品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于2000年3月17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医药流配送公司中心建设》汪云峰2008-03
第五篇: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基本上粗放式,统一,混合管理的税收管理模式。这一不分对象粗放管理模式大大影响了税收的财政作用发挥以及税收的杠杆效能,由于大企业有其自身特点,所以应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管理措施。可喜的是总局已针对这种现状制定了相应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各级税务机关也设立了相应的大企业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及个体户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庞大的机构设置,税源结构具有复杂性;大企业注册资金、资产、营业收入、利润、职工人数等指标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若干倍。二是生产经营范围大,三是组织机构庞大。这些大企业的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的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一般都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般都聘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年报信息,财务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精干;四是企业信息量大。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五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具有跨度性。六是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自身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七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大企业的特点及时制定出适应大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目前这个问题已引起了有关单位的注意并已着手开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里我们仍有必要谈一谈当前我们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管理机构与企业级别不匹配。由于我国大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有的更是中直企业,并有行政级别,一些副部、正厅、正市级单位屡见不鲜,其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资产部门往往为正处级单位,而主管税务机关为科级单位,行政级别不对等,企业也因此对税务机关的管理有一定程度轻视,对税收政策的执行怠慢、打折扣,给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出现涉税问题,企业越级联系,甚至地方政府领导或上级税务机构都受其影响。以为企业规模大、贡献多、级别高所以有的企业有特权思想,这让基层税务机关颇为头痛。
(二)基层税务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环节多,业务量大,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之相比,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尤其基层管理人员,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目前税务机关由于基层工作辛苦、待遇较上级机关低,所以高级人才往往滞留于上级机关,致使基层直接管理人员难以与大企业素质人才做更好管理沟通,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针对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由于企业经营行业的多样性和大企业业务庞大、分工细密,还存在一些政策模糊的地方,税务机关在沟通反馈方面效率较低。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大企业的高效的税收征管办法,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制约了对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税企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其工作人员受到有组织、有计划、高级别财会培训学学习。在接受新会计政策和税收法规方面领先于某些税务管理部门。而且企业采用的财务软件税务机关需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企业核算情况。税务机关缺乏这方面的培训。数据大集中虽然实现了全省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是空白,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的征管业务操作,无针对大企业专门的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关系的比对模块,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五)信息渠道不畅通。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掌握,虽然《征管法》中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遇到一
些困难。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等信息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方可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一些大企业能够出具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但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另外,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目前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这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还存在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依据这些信息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六)基层管理机构薄弱
目前大多数基层税务机关管理机构人员少、待遇低、素质偏差,有能力的人才留不住。以此情况应对大企业的复杂形势真是勉为其难。多数基层税收管理部门只能做些日常申报、发售发票等简单工作,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控。
二、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税源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分类深化管理。大企业或是上市公司,或是地方利税大户,是国家利益之重。企业内、外部都有很强的监控机制,既受到税务机关、审计署、证监会等外部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也接受企业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机制,其主观上不具备主动偷税的意识,为了规避税收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股民的利益,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税务机关应转变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大企业的特点,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税收管理服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明确企业分类,专业分工详细的有针对性税收管理办法,防止粗放式混合管理,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达到规范大企业的目的。
(二)设立专业管理部门。由于大企业具有数量少、经营活动复杂、税收收入比重大、需要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纳税服务等特征,建议成立大企业服务管理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按行业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对大企业进行垂直管理,负责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各项工作。
(三)加强一线税源管理力量。一些综合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提高税收一线人员待遇、加强对一线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聘请高级财税人员授课。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天提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
(四)保证税源信息渠道畅通。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要建立与大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核算信息的畅通。为税务管理提
供有力保证。
(五)开展模型化管理。大企业敬业业务繁杂,涉及行业较多,缺少行业可比对象,也不适合行业分类管理。但大企业组织形式十分固定,内部管理规范,因此,可以根据其经营特点对某类业务的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然后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建立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环节实施分类管理。
(六)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面对大企业高度的综合性,以及当前投资兼并热潮,税务机关应建立信息涵盖更广泛,比对性更强,包括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关联企业之间等全方位信息化的征管软件,或专门针对大企业的征管软件以对大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监控。没有响应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是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没有全面联系,只有企业孤立的信息。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七)完善纳税服务。完善纳税服务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建立纳税服务的专门机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纳税服务优化发展,提高税务人员服务意识,更好的全面积极有效促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发展,为企业迅速健康成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在税收管理方面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