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
专题二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专题作业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一个高三学生
这位高三学生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信任,能够向我倾诉。
其次,交往是当代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生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因此,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你所遇到的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必太过担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
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
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根据以上原因,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和改进:
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
2、友谊需要经常维护,要真诚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与同学相处时,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是,要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真诚地维护自己的友谊。
3、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人是复杂的,各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4、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对方的苦心
在你与同学们接触时,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向别人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顶撞,那样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从他人角度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
5、交往的方式要及时作调整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对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有的同学还像上小学那样,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根本不理。也有的同学还是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这些较为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可以利用你的学习优势,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这样学生们会很喜欢你,也会对你与同学的交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你,祝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交到朋友。祝你天天开心,也祝你考上理想的大学!冉珈瑞
第二篇:专题二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专题作业
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专题作业
1、结合身边实例,分析心理辅导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在目标上;学校心理辅导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在具体目标上不一致:心理辅导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成熟水平、心理功能正常化等;德育工作是使个体有正确的社会态度,提高社会化水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是否健康的问题,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方向问题,关注他们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2)在内容上;心理辅导有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调适等;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等。不过,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心理辅导和德育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
(3)在方法上;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为基本途径,加上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如倾听、询问、解释、暗示、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侧重个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德育工作除了有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外,还有集体活动和实践锻炼榜样示范、风气感染等,有说服、劝导、表扬、批评等,侧重外部强化与灌输。(4)在原则要求上;心理辅导中,教师是心理辅导员,依据的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活动,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德育工作体现原则性、方向性、主导性、一致性,教师是教育者,社会规范行为的实施者、操作者。心理辅导活动要求教师不替学生做价值判断;而思想品德课则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旗帜鲜明。思想品德课强调要显现矛盾,面对现实,鼓励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而心理辅导活动虽也有面质技术的应用,但也允许暂时地回避现实,运用平衡的方法及心理防卫机制,引导学生宣泄、外化、合理化或幽默升华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满与沮丧、紧张与冲突。
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学校心理辅导以下内涵的理解。心理辅导是: 答:①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心理辅导过程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其特点是真诚亲密,教师持非批评态度,辅导者和受辅者之间是一种类似朋友式的关系。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充当听众,耐心地听学生的倾诉,并帮他们分析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从而像朋友一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一个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是通过人际交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助人过程。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③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加完善的过程;
心理辅导应该由专门的辅导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的活动。它涉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心理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有一定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不能随意进行。心理辅导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④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服务。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所以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在培训上内容以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注重从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了解以帮助儿童青少年的课程内容为主,并重在对学校文化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
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答: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学校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和学校总体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辅导目标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4、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谢谢!
一个高三学生
交往是当代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生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因此,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青少年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中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第三篇:专题二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的专题作业
专题二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的专题作业
一、结合身边实例,分析心理辅导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区别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
1、在目标上 学校心理辅导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在具体目标上不一致: 心理辅导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恢 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成熟水平、心理功能正常化等; 德育工作是使个体有正确的社会态度,提高社会化水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是 否健康的问题,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政治立 场、思想倾向、方向问题,关注他们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
2、在内容上 心理辅导有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调适等;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等。不过,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 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心理辅导和德育共同关注的一些问 题。
3、在方法上 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为基本途径,加上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如倾听、询问、解 释、暗示、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侧重个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德育工作除了有人际交往和 人际沟通外,还有集体活动和实践锻炼榜样示范、风气感染等,有说服、劝导、表扬、批评 等,侧重外部强化与灌输。
4、在原则要求上 心理辅导中,教师是心理辅导员,依据的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活动,强调对学生个 体差异的关注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德育工作体现原则性、方向性、主导性、一致性,教师是教育者,社会规范行为的实施者、操作者。心理辅导活动要求教师不替学生做价值判 断;而思想品德课则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旗帜鲜明。思想品德课强调要显现 矛盾,面对现实,鼓励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而心理辅导活动虽也有面质技术的应用,但也允许暂时地回避现实,运用平衡的方法及心理防卫机制,引导学生宣泄、外化、合理化 或幽默升华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满与沮丧、紧张与冲突。
二、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学校心理辅导以下内涵的理解。答:
① 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心理辅导过程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其特点是真诚亲密,教师持非批评态度,辅导者 和受辅者之间是一种类似朋友式的关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充当听众,耐心地听学生的倾诉,并帮他们分析出现这种 心理的原因,从而像朋友一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和自助的过程;心理辅导是通过人际交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 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助人过程。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过程,教师帮助 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③心理辅导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加完善的过程; 心理辅导应该由专门的辅导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的活动。它涉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心理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有一定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不能随意进行。心理辅导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④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服务。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所以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在培训上内容以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注重从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了解以帮助儿童青少年的课程内 容为主,并重在对学校文化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答:
我认为,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学校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和学校总体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辅导目标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上述目标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要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 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
2、帮助学生寻求发展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如:一个自卑的人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辅导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对方能接受的,具有可行性。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这两个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度如何,突出地表现在受辅导学生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困惑的、有压力的情境时,能否根据个人条件,作出适当的选择、明智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成功地解决问题,并 引导自身发展。
四、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谢谢!
答:
中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 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 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 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 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 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 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 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 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 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 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 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 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 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 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
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 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 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 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 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 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 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 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第四篇:专题二_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专题作业
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
化学与化工学院 贺兰 125636 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谢谢!
一个高三学生
交往是当代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生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因此,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青少年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中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形式
学校心理辅导的几种具体形式
一、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基于日常教学教程的个别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主要以需要心理咨询的在校学生为对象,也可以适量接待与学生心理有关的社会角色,如教师和家长等。
二、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要在客观性、适用性、发展性和保密性原则要求下建立。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在校表现及家庭心理发展环境等一般资料,心理测量情况和心理诊断咨询情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给学生营造适合其发展的心理环境,另外,学生心理档案也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情况筛查的基本资料。
三、心理图书
这是心理图书资料专用阅览室,阅览室可以集中配置有关心理健康和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报刊、杂志,同时集中旋转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
四、团体辅导
学校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比较有效且辅导成本比较低的一种辅导模式。由于受辅导者心理问题程度不一,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组织调动下,可以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通过个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自觉的袒露心底、宣泄情绪、调整认知。
五、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受众最广但作用力稍浅的心理辅导形式。讲座可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对象,心理讲座话题可根据当时的焦点事件或者听者的群体特征而确定,一般情况下讲座特别适合做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问题防护常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