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思考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思考
吴建平
一、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内核。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内部各个方面,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依法就国家和地方现代化建设中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重大问题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沟通和审议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目的在于听取各方真实的意见以优化决策,核心是强调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并形成广泛的共识,实质是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的最新的实践创新,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对协商民主和人民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作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建全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党和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有利于更加广泛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有利于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和实现社会各界人士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多种利益诉求,共同推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关系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本身就是协商民主在人民政协的一种集中体现形式和实现方式。不仅政治协商时协商,民主监督许多时候也通过协商来实现,参政议政更是充分体现了协商的理念和方式。这三项职能都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寓于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中,可以说,人民政协的每一项工作都体现了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也通过积极履行三项职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和价值。
首先看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协商民主丰富了我国政治协商的内容,提高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第二,协商民主推进了我国政治协商的程序化、法治化的进程,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序化的民主参与和制度化的组织程序、途径,体现了民主理性和民主程序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协商民主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政治协商的民主范围。协商民主总的来看是从国家形态的民主发展到公民形态的民主,实现了国家与公民合作互动、良性共治。体现了我国政治协商的民主新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协商民主、民主协商、政治协商三个概念要有所区分,协商民主重点强调的是民主的类型,讲的是“这是什么民主”的问题;民主协商强调的是发扬民主,听取意见,重在民主的方式;政治协商是政协的一项职能,强调的是重大问题要通过政协组织郑重地商量。
其次,再看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两项既是政协组织的职能,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子系统。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是一个由内部诸要素,包括政协三项职能在内的开放的民主大系统,正是这些系统的相互促进,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活力。
三、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
人民政协组织就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人民政协工作就是发展协商民主的工作,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发挥重要渠道作用。
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这一重要论述,主题鲜明,指向明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履行人民政协基本职能的根本指针。
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这一职能,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人民政协在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国家发展、国家治理以及经济社会变革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各民族、各社会团体和广大社会成员的共识,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才使其地位不断巩固、作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需要人民政协充分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在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弘扬正能量中发挥更有力更有效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质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治和国家及社会治理提供广阔渠道和制度平台。应紧紧围绕这一本质要求,立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好地履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职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权力监督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明确强调“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在权力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检查、监察、监督机构以及各类民意诉求传送渠道等来保障和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政治功能是通过各党派、各民族、各社会团体和各类代表人士的民主协商加强监督,这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承担着凝聚和吸纳各种政治力量的智慧共同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功能。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明确要求协商民主在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凝聚和吸引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人民政协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优势,这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有机契合。应以参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指向,努力开辟参政议政渠道,着力提升参政议政实效,有效履行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推进和深化人民政协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事,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在全面深化人民政协改革创新中,积极适应协商民主的发展趋势推进制度创新。
协商民主,本质在于民主,目的也在于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人民政协一切工作的主线。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要做到“真协商”,就必须坚持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和前提,“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一种宏伟目标和艰巨任务,要求人民政协抓住根本与主题,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履行基本职能,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努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实在在的民主、全方位的民主,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一是以加强制度化为主要方向,切实将民主协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作为各
级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规范化和常态性的政治协商制度。二是以发挥主动性为关键环节,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重大事务协商中的主动性作用,主动出题目、作预案,主动围绕协商议题开展调查研究。三是以增强有效性为根本目的,把民主协商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形式和协商计划。规范协商内容,协商内容主要是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问题。主要有:重要文件、重要法律法规、重要公共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要监督事项、人民政协和有关统一战线的重要事务、国际问题及对外交往中的问题、关于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其他有关重要问题。积极探索进一步拓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涵盖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协商内容,为政协协商民主开拓新的领域。创新协商形式。政协章程规定,主要是:政协全会、常委会会议、主席会、专题协商会、座谈会、秘书长会、专委会会议,以及内部协商会等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四种形式。这说明协商形式是丰富多彩、不断创新的。制定完善年度协商计划。其目的在于使协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体现了各级党委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使协商制度化、工作重点明了化。
五、加强党对政协协商工作的领导
健全协商机制。将政协履行职能纳入各级党委议事规则和日程,实现政协职能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规范协商年度工作计
划,由党委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并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认真落实由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提出议题的规定,探索由界别和委员联名提出议题的办法。建立党委、政府、政协共同交办、办理和督办提案协商机制。规范党委、政府领导参加政协协商活动。健全知情明政机制,定期通报有关情况,机关部门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便利和条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更好地为委员发挥作用搭建更多平台、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委员之间、委员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协商。建立政协副主席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制度、联系服务委员制度、通报政协工作制度等;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同社会组织沟通联系的工作机制。
提案是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加大提案审查工作力度,完善提案立案标准,提高提案质量。二是增强办理实效,主席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确定重点提案,听取重点提案督办情况报告;准确确定提案承办单位,提高提案交办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制度,强化提案督办,促进提案办理实效。
(作者单位:七星关区政协)
第二篇:着力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思考
理论研讨会征文
着力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十八大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为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形势下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决定协商民主是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没有规范的制度、程序、机制作保障,协商民主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协商效果。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顺利进行的需要,是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需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是明确协商内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发展规划、机构体制改革、重大民生问题、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人事安排等等应为常态的政治协商内容。二是拓展协商的形式。会议、提案、建议、调查报告、民意报告是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十八大提出: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是对人民政协不断探索丰富协商形式的充分肯定。三是规范协商程序。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协商活动的组织、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意见的办理和反馈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组织保障到位。首先,要把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总体部署,真正建立起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督
办落实机制;其次是要提高协商主体----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协商民主的整体水平。
二、协商民主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平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同志首先要有协商民主的愿望和态度,主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这是协商民主成为有效协商而不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真诚的原则。协商的主体双方都应发自内心,诚心诚意,而不是表面作态,虚情假意。双方都可以发表各自见解,解疑释惑,求得共识。三是在前的原则,即政治协商要坚持“三在前”的原则。“三在前”即对重大的决策要主动协商或征求意见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如果采取事后告知,以通气代替协商,走过场,那就不成其为协商了。
三、增强政协委员的协商民主意识,提高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一是增强政治协商意识。当前,在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事人民政协工作的同志,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政协干部,都处在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第一线,处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第一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里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让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意识到这一点,以唤起他们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高履职能力。通过集体学习、培训、调研、课题研究、考察、座谈、撰写提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政协委员们的履职能力;在参政议政中,既要激励他们积极的独立思考,又要鼓励他们积极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把个人
智慧和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积极探索实现协商民主的途径、方法。一是在政治协商中把握党委、政府的主导性和政协自身的主动性的有机结合。党委和政府就重大问题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地协商议政,使协商民主有序规范,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政协委员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具有很强的政治代表性和使命责任感,明确委员的地位和责任,加强委员的管理和服务,落实委员履职活动经费,把委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委员履行职能的热情、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发挥政协界别的独特作用。强化组织功能,完善活动形式,提供服务保障,注重发挥界别在政协例会、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调研视察、联系各界群众中的独特作用。政协委员中专家、学者多,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政协界别联系广泛,精英荟萃。因此,在履职中,可以精心设计能够体现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界别活动”、“委员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履职主题活动。
五、推进协商民要把握好“三个策略”。一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增进共识的过程,要坚持尽力而为,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职能作用,把政协可以调动的一切有效资源和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广大政协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要坚持量力而行,应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着力抓住若干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尽可能避免在当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
为有所后为。协商民主协商空间大、内容广、层次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决策的参与性。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在每个阶段都应十分注意轻重缓急,既照顾面上又突出重点,力求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重大的、紧急的,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应当主动先为、多为、快为;受各种客观因素(政策、财力、环境等)限制、当前的确不好办理的问题,就应分阶段实施或者先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去实施。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其实效只能通过影响权力机关的决策体现出来。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水平、有价值、有见地、可实施的意见建议,对于政协的提案,必须坚持追踪落实、抓紧抓实,促进协商民主切实成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力量。
李瑞环同志曾经说过:“承认民主重要,就不能不承认政协重要;承认稳定重要,就不能不承认政协重要;承认既要发展民主又要保持稳定,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项重大课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不断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是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努力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对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研究,丰富协商民主的内容、健全协商民主的体制、完善协商民主的机制、拓展协商民主的方法、提高协商民主的实效,形成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逐步提高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篇: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嘹亮号角。(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9日)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砥砺奋进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逐渐步入新常态。走进新时代,人民政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习近平点题新时代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焕发勃勃生机 发稿时间:2018-03-03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十九大报告)人民政协作为社会发展人才库、国家决策智囊团、统一战线粘合剂,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聚焦改革与发展履行职能建言献策。(学习习近平人民政协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的现实意义2017-09-13)
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模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特定的时代环境、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周恩来同志在谈到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时曾指出,这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
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2018-03-04 21:32 来源: 新华社)
回望历史,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初心”令人动容:无论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抉择,还是爱国进步、追求真理、民主团结的思想传统,抑或是心怀天下、奔走国是的道义担当,在今天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内,绽放出时代光芒。新型政党制度蓬勃发展,为参政党履职尽责、树立政治形象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民主党派更要以“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己任,以“能参政、会参政、参好政”为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真言、献良策。(人民日报新论:铭记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 杨安娣 2018年03月21日05: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年来, 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也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强调“四个新”,为新时代多党合作指明了方向路径,为多党合作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的历史定位进行了新的阐释,对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新的拓展,在确保多党合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在政党关系处理、政权运行方式、利益协调分配、民主实现形式以及合作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徐德安:坚持新型政党制度 发挥多党合作效能2018-04-28 10:14)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越坚强,党的凝聚力就越大,多党合作的格局就越稳固,才能形成“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团结合作优势,具有统筹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具有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政治参与优势。(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这一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确立和形成了特有的实践形式。(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五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工作,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大力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等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共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意见建议539件。(习近平统战“新语” 领航新时代多党合作
2018-02-08 11:05:54 来源: 央视网)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在人民政协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统一,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政治制度,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之内得到充分表达,在维护我国政治格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在人民政协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统一,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政治制度,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之内得到充分表达,在维护我国政治格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统战“新语” 领航新时代多党合作
2018-02-08 11:05:54 来源: 央视网)
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124次,其中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24次,先后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报告(征求意见稿)、“十三五”规划等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与党外人士真诚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最广泛地汇集各党派、社会各界的智慧,共商国是,共襄伟业,形成了人民的事业人民共同商量的生动局面。(参加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总书记释放多党合作最强音!发布时间:2018-03-07来源:统战新语)
2017年,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完善协商议政格局,强化民主监督职能,拓展团结联谊工作,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一步开拓了团结民主、务实进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9日)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呼唤新作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各项工作的总纲,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献计出力作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共同为实现中共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9日)
第四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研究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协商民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明确了政治协商的新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趋势反映在政治生活中的新矛盾、新特点,针对协商民主关键环节,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坚定地推进和完善协商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关键环节;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些论述,对推动我国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协商民主最终将成为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更好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我们需把握好协商民主的各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协商质量。
一、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认识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实质是更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群众能更好的行使民主权利[1]。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各界别拥有参与讨论决策方案的权利,可以有效地影响决策,但并不具有决定政策的权力。通过这种协商,可以有效的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等各方面人士的利益表述
和政治述求纳入有效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对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是人民政协及各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准备把握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活动中作用的体现,关键在于协商效果的好坏。协商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关键环节:一是协商的公共性,协商民主所涉问题都是民生大事,紧密联系群众的利益,通过协商把人民意志转化为党和政府意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2];二是协商的大众性,协商是敞开大门听政,不是关起门来议事,需要多渠道听取广大百姓的意见及述求,不能仅局限于少数政治精英人士之间,不然就会失去协商民主的真正意义;三是注重协商的沟通性,协商的形式在于沟通,需要通过讨论、解释、质疑、反驳、甚至妥协来完成,不同形式的沟通是协商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增强共识的必要方式;四是协商需要达成共识性,协商是把不能确定、有争议和分歧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最终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所以共识性是协商的最终目的。
三、对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要环节的理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说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它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3]。首先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结果,践行协商民主。其次为更好地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不断的丰富协商的形式,不断的探索新的协商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现目前主要的协商形式是会议协商,但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会议协商,可通过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甚至现场协商,扩宽协商渠道,让委员们的“说”,变成实地现场的“看”,丰富协商的多样性,增强协商的有效性。最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坚持和完善,离不开制度作为保障,好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协商结果更快的转化落实,为保证协商结果落实,必须建立党委、政府和政协三方共同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查。通过组织视察、调研、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对一些重要的协商成果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再次协商,从而促进协商成果的深层次转化。
参考文献:
[1]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J],求实,2006(5)。
[2]田晓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性质及关键环节,人民政协报,2014(2)。
[3]倪 迅,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光明日报,2014(2)。
第五篇: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33 更新时间:2009/4/16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者:万敢生 2009年03月25日 20:15
新世纪新阶段(2000年—2020年)开局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文件规范,譬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 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下简称[2006]15号文件)。党的十七大全面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上列文件的基本精神,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统一战线的大高潮和一个政党制度的小高潮、一个人民政协工作的小高潮。三个文件出台后,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都依据它修订了各自的“章程”。[2006]5号文件从理论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中,选举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制度。两种民主理论的建构,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协制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上列三个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面对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政党制度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精神的提出,人民政协的工作迫切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完善,需要在创新中拓展,以适应我国政治建设客观形势的要求。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采用学理、各类调整政协事业的规范与工作实践相对照的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学者与实际工作者指教。
一、界别是协商的主体
“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可见,政协的组成应是以界别为主体的,政协制度乃是不同身份界别的人民通过其功能性的代表组织或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
以政治协商为例,协商的主体应是组成政协的不同界别(政协委员是代表着不同界别的具体履职者)。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为这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与那一位代表本人的政协委员之间的协商;或者是代表某一级政协组织的委员与代表政府的官员之间的协商。这类现象,折射出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的界别角色,忽视了政协组成的结构,迷失了界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政协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民政协又是多党合作活动的主要舞台或场合之一(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活动场合还有“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交心谈心会”等等在政协之外进行)。假设来自党派的政协委员忘记了自己源于党派推荐的产生根据,丢弃了其党派成员的界别身份去进行协商,结果,其一是使公众因不知其所代表的界别而降低了信任度;其二是流失了党派的影响力,削弱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其三是难以凸现界别的特点与优势(譬如八个民主党派中,民革的特点与优势在海峡两岸、“三农”问题、社会法制),降低了协商的力度和分量;其四是模糊了政协的广泛性和包容性,降低了政协的影响力。
二、界别要适时扩充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活动是翻天覆地的。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渐成熟、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社会已经涌现出林林总总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利益集团、中介组织群体等等,社会结构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快速转变,当今中国已形成为一个利益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的社会。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有的界别已不足以汇聚、涵盖、包容今天复杂、多元、流动的政治共同体内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并主动吸纳他们进入政协,适时增加新的界别,以期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尽量容纳人民内部的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界别的意见和要求,建议和批评尽可能地反映出来;始终坚持搞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战线,扩大党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对防止个别群体被遗忘或被关闭在政协大门之外、被边缘化,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是必需的和不可回避的。
三、协商的内容要相对明确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既在价值上又在技术上)是政协基本的程序选择。现有的政协规范中已经规定了协商的内容,其表述是:“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重要的地方法规草案”、“重大问题”、“重要事务”等等。这些“重大”、“重要”具有不明确性,让人不易把握。实践中,政协这边不便于提出要把某某内容拿进来协商或沟通;政府相关部门那边也不便于主动提交给政协进行充分协商。不明确的主要垢病是,一些确实需要经过充分协商的“问题”、“事务”规避了政治协商的程序,一方面妨碍了政协职责和功能的履行,另方面因缺失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全面的信息互动、因单方面闭门造车而非多方面集思广益而导致决策的短视、外行、片面、狭隘等等弊端。
四、协商的内容要广泛
现在协商的内容大多是由执政党提出的。林尚立认为,由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政协作为执政党与各界别、各方面之间协商议事的机构,在政治协商中,理应关注各界别群体的意愿与要求。因鉴于此,可否同时也让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有机会对协商什么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把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一些事关国家大局的、综合性的、前瞻性的问题,特别是把各方面意见不一致的重大事务也作为确定协商内容的选择依据。倘能如此,则一方面充分调动非中共界别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方面充分体现政协平等协商、自由协商的特征。
五、注重协商的效力
协商的目的是取得一致意见并得到采纳、得到办理、得到落实。执政党、人大、政府和政协共同构成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四大家”)。在政协履职实践中呈现着两个层面的不足:第一个层面,如果协商的结果涉及到政府或“两院”,依靠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发文件,要求落实“政协章程”、上列中共中央三个文件、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等等规范,一般可以得到采纳。但个别情况下,主要依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内部各级干部“政协意识”强弱而产生程度不等的作用;第二个层面,如果协商牵涉到“人大”或执政党,则现有的政协规范并不能对这两个政治主体产生制约,协商的结果难以在立法和决策中得到有效的回应和保障(当然,这里说的牵涉到执政党的协商、监督、议政的内容,不是为了改变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而是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对这两个层面的不足进行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该是当前政协工作创新的重点之一。
六、委员产生机制的改革
政协工作的好与坏,政协影响力的大与小,直接决定于全体政协委员的水平、能力、政治把握素质。经验证明,政协委员既要有界别的代表性,更要有较强的协商议事能力。从有效发挥政协的职能出发,有必要对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在界别内运用选举的方式而产生,并引进竞争和淘汰机制等等,使每一位政协委员都时刻牢记自己所代表的界别,既有较强的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也有较高的协商议事的能力和水平。一般地讲,政协委员应该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有专业的权威,理性的思考,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等等。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政协委员,其层次的高低直接导致提案、建议案质量的高低,并进而影响到政协组织的应有威望。对已经产生的本届政协委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使其胜任五年一届的工作与活动。
七、制度安排的重点——微观层面
民主的本义就是人民主权(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指一切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委托,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尽管不是人民直接行使对国家的治理,但一切权力行使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福祉。
改革开放前,“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是存在的,但国家的主人却找不到当家的感觉。新时期以来,首先是以不同阶位的一系列调整政协制度的规范之颁行作保障,促使民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作为人民政协存在和运行的制度依据,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级(阶位):第一个层级:根本法依据。宪法是政协事业的根本法依据。在宪法原则中,载明了诸如人民主权原则、依法治国原则等等(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治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宪法条文中,载明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规定等等;在宪法惯例方面,如各级人大与政协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每年的“两会”);关于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的人事安排,中共中央都要事先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等等。第二个层级:基本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共中央[2005] 5号文件、[2006]5号文件、[2006]15号文件等等。中共中央文件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执行力。第三个层级:操作法依据。诸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提案工作条例”、“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等等。第四个层级:地方各级党委贯彻上列中共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各级地方政协的有关规定等等(第四个层级的缺陷在于缺少地方性特色,缺乏针对各地实际的主动性、拓展性、创造性细节内容)。近几年来,主要得益于上述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政协规范,从宪政角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得以被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两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足鼎立式地拱卫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日益深入人心;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才得以明确提出并被高度重视(思想界、学术界、理论界对两种民主理论的研究、探讨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
改革开放前后一反一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包括民主的机制、规范、形式、路径等等制度安排,其中自然地包含着对政协履行职能的范围、事项、方式、程序、步骤、期限等等作出设计与规范。今天的中国,民主实践的具体设计被提上了重要地位和运行议程,我们侧重在微观层面上让一些民主实践的措施逐渐清晰,机制逐渐健全,规范逐渐明确。人民政协正是依赖于这些微观的、具体的、细节的制度安排,让协商、监督、议政能够得到保障,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了制度化的途径,让政协组织内民主的广泛性、畅通性、普遍性、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很显然,人民政协无论在内部制度建设还是与其相关的外部制度建设上,都必须着重微观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八、努力促进政协理论构建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其中,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成果,内在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提升的必然结果。
同样的理由,人民政协成立和发展近60年的丰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客观上要求我们对所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进而总结并提出阶段性理论成果。当前,以广泛深入研究中国式协商民主这种形式的概念和性质、特征和作用为切入点,努力促进人民政协理论的构建与创新,使之为人民政协制度和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政协方面的应有贡献。
九、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制度的构建。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已经开始成熟,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代表的选举民主和以人民政协制度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已经初步建构起来,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当然,今后的工作依然是大量的、艰巨的、长期的,要一步一步地清除民主建设的障碍,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持从微观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比如,在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人民政协平台上,努力探索,尝试创设“议政专题会”、“民主监督专题会”等等新形式、新渠道、新方法,最终让两种民主形式的效能得到充分的显示。
需要着重讲协商民主的形式。在西方,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发端于1980年(以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写的《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书为标志),用于弥补西方议会民主的不足和矫正西方当代自由民主思想。由此可见,协商民主在西方产生不过二十多年。在中国,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当时的各民主党派组成政党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见,六十年前,我们就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创造出了协商民主,远比西方要早得多。当年的协商民主,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今天的协商民主,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的范围涉及政党关系、阶层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职业界别关系的协调;协商的作用关系着社会政治诉求表达、群众利益维护、社会资源整合、价值取向形塑;协商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见,我们的协商民主,不但比西方创造得早,而且还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内生的制度资源,并非是西方的泊来品。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因而,我们的协商民主形式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的管道、平台来施行。协商民主在中国从产生、发育、运行直至今天,已经使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有自己的内生性制度资源而拒绝吸收、摒弃借鉴。虽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概念上与我们有所区别,但其协商民主思想、理论与应用实践中包含有许多为现代化生产、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所不可缺少的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兼收并蓄,在个别文化环境适合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某些具体举措直接移植过来,丰富我们自己,把人民政协的工作做得更好。
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框架和政治系统构造中独特拥有的。西方国家及其他任何国家在制度和构造层面上都没有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样的安排。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的形式,人民政协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之所在。坚持两种制度化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不但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且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以两种民主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崭新模式,这既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民政协制度、人民政协事业的价值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创新性伟大贡献。
(作者系民革武昌区工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