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

时间:2019-05-14 00:1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

第一篇: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

旗政协委员2016年度网络学习考试题

(共100分)

2016年 月 日

姓名: 单位: 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1.世界环境日是()A.6月4日 B.6月5日 C.6月6日 D.6月7日

2.生态文明在中国作为基本国策,被列入()中。A.“十一五”规划 B.“十二五”规划 C.“十三五”规划 D.“十四五”规划

3.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起了主导的作用,促成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订了《巴黎协定》。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中国 4.()以后,又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和老环保法不一样,先要进行环境评价,如果环境评价不过关,这个项目就不能够成立,而且还要进行环境事故的终生追责。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5.现在,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很少了,很多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的复合系统。

A.自然、社会、经济 B.自然、社会、人类 C.自然、人类、经济 D.人类、社会、经济 6.贫困是有标准的。一般的来说,穷人的营养水平都比较低,所以从营养标准上,每天摄入营养低于()大卡的,就是贫困人口。

A.2000-2100 B.2200-2300 C.2400-2500 D.2600-2700 7.1986年,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人一年收入低于206元的为贫困人,2014年提高到()元。

A.800 B.1800 C.2800 D.3800 8.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他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A.毛泽东 B.邓小平C.习近平D.李克强 9.我国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7万亿元,排在全球 第()。

A.一 B.二 C.三 D.四

10.2016年9月4日至9月5日,在(),中国作为东道主主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这次峰会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反腐败等广泛议题,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共识。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杭州 11.()中关于战略思维能力的定义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B.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C.《邓小平文选》 D.《马克思主义研究》

12.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达到发达的状态,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是(),就是让自己的老百姓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

A.投资 B.内需 C.出口 D.进口

13.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状而提出的。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投资 B.创新、协调、绿色、投资、共享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创新、协调、投资、开放、共享

14.中央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根据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实践,概括出四种农业经营主体:()

A.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 B.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 C.小农户、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 D.小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1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必然会涉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土地所有权归()所有,承包权归农户享有,经营权是谁搞农业就归谁享有,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央提出的分臵。

A.集体 B.农户 C.集体或农户 D.以上都不对 16.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1225.4亿美元,主要是大豆及大豆制品。2015年,我国进口了8100多万吨大豆。目前,我国是世界()大农产品进口国,()大农产品贸易国。

A.第一、第一 B.第二、第二 C.第一 第二 D.第二、第一

17.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不断缩小。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3,就是农民挣1块钱,市民挣3.3元,到2015年,收入比达到1:2.7。这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尽管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世界平均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A.1:1 B.1:1.5 C.1:2 D.1:2.5 18.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发挥我国的()优势。

A.地理 B.文化 C.历史 D.政治和制度

19.南张楼村有4500多亩耕地,通过“土地整理”,划分出生活、耕种等多个功能区,使土地、耕地、村庄有机结合、协调开发,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统计,这种“土地整理”可使耕地面积增加5%至10%。这就是()的优势。A.土地个体所有制 B.土地集体所有制 C.土地流转制度 D.土地改革制度 20.下列例子中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的是?()A.一名干部到贫困户一看屋里屋外乱七八糟,他们家就一口人,因残没有劳动能力,这位干部想到对这家来说收拾屋子就很费劲,因此他就用一天时间帮他把屋子和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B.一名干部为贫困户送去了500元的“大红包”。

C.一部门领导走进贫困户家中,全家5口人,父母都70多岁,妻子体弱,孩子还小,男人又多年因严重的肺结核折磨而被医院“判”了“死刑”。他认为因病致贫才是关键。于是,他带病人找国内知名专家会诊,确定了治疗办法,通过多方筹资近1万元,目前病人病情基本治愈。

D.县城一个部门工作多年的一名干部,今年接到帮扶任务后,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于是,带着高度的责任心走进了帮扶户。通过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很快为这户规划了发展思路:养殖长毛兔200只和景阳鸡500只。很快这户贫困户东拼西借2万元立即上马。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规划,一个月过去,兔子鸡子死了一半,两个月后债台更高。

21.1986年,我国确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各省也确立了一些贫困县。到2014年,国家级贫困县的范围扩大到()个,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A.480 B.580 C.680 D.780 2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不能同时存在。B.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遵循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C.传统经济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D.现代经济部门利用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来积累资本。23.政协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组成。A.政协委员 B.常务委员 C.界别组组长 D.提案人

24.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解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 B.组织实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任务; C.执行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议;

D.根据主席的提议,任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

25.下列关于地方政协委员会的说法中有错误的是()A.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声明退出的自由。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地方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和秘书长。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地方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26.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下列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 错误的是()。

A.人民至上的本质是一切听从人民群众的。B.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C.人民至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D.人民至上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27.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四个要素不包括()。

A.要有高度 B.要有宽度 C.要有广度 D.要有跨度 28.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我国环境质量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A.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 B.城市噪音污染严重 C.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D.中国依然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

29.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政协委员的主要职能?()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选举和被选举

30.下列关于提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提案命题要准确,题目不宜过大。标题醒目,简短鲜明地表达主题,让人一目了然;B.提案内容应当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的建议;C.撰写提案必须要符合提案的文体格式要求,提交提案原件,也可以用复印件代替;D.无论是全会期间还是闭会之后,委员都可以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和周围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以提案方式反映给党委政府。

31.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政协委员的产生程序?()A.民主投票选举 B.提名推荐 C.协商确定建议名单 D.审议通过 32.对于精准扶贫,总书记作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要求。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扶贫要做到“()个精准”。

A.三 B.四 C.五 D.六

33.总书记提出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他指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

A.建设 B.投资 C.绿化 D.发展

34.全球变暖使夏季海冰消失量增加,海冰消失改变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交换,使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呈现负状态或正负不同步状态,造成欧美振荡不定的暴风雪寒冷天气,也影响到中国等中纬度地区的国家。北极海冰迅速消融,至少有()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

A.50% B.60% C.70% D.80% 35.()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A.奋斗和前进 B.团结和民主 C.民主和和平D.奋斗和团结 36.世界上有一种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是收入比例计算法。它是以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来划分的,就是说,低于这一个国家所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即为贫困。

A.40% B.50% C.60% D.70%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的关系和地方委员会对下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

A.指导关系 C.领导关系 C.平等关系 D.管理关系 38.《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明确指出,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总书记战略思维科学内涵?()

A.世界眼光 B.改革开放 C.大局意识 D.人民至上 39.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A.离岗就不追究责任 B.缩小诉讼主体范围 C.扩大诉讼主体范围 D.诉讼主体范围没有变化

40.比还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具体表现不包括()。

A.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较大; B.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D.城市非农产业发展较慢,而农业农村发展较快。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全球气候的升温主要是由温室气体造成的。而这些温室气体除了自然产生的以外,主要是人为生产造成的。()

2.生态文明是基本的国策,但是还没有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3.各国家人均收入不一样,但世界上所有国家贫困标准水平是一样的。()

4.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他强调,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所以习近平最先提出“二元结构”这个概念。()

5.有承包权的农户,如果家里没有劳动力,或者劳动力都到非农产业中就业,不能经营土地的可以土地撂荒或粗放经营。()

6.总书记强调的协调发展,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现在,中国的结构问题主要是城市非农产业发展较快,而农业农村发展较慢。()

7.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实现12年连续增产,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多年来快速发展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农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产生矛盾,不会造成生态失衡。()

8.一家化工公司精细化工分公司的废水处理设施停运,且未向环保部门报告,此行为违反了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9.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人,如果严重违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或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分别依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或撤销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资格。单位和个人不可以请求复议。()

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口号为“为生命呐喊”。而中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全球、为中国、为我们脚下的土地、为我们的美好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政协资料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6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政协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问候!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邓颖超同志、李先念同志等老一辈人民政协事业领导人。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为人民政协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人民政协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4个重要决议,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总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修改宪法明确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主题、职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制度保障。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回顾人民政协6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民政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政协65年的丰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确立了重要原则。

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人民政协要在依照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身各项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要坚持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

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特点。“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要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自觉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部署贯彻到人民政协工作中去,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风雨如磐不动摇。

第二,坚持紧扣改革发展献计出力。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

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聚焦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努力为改革发展出实招、谋良策。要积极宣传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引导所联系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正确对待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为改革发展添助力、增合力。要敢于讲真话、讲诤言,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

第三,坚持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要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建立健全协商议题提出、活动组织、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努力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

第四,坚持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全面准确落实基本法,推动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坚持“两岸一家人”,拓展同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联系和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加强同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联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祖(籍)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按照国家对外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同各国人民、政治组织、媒体智库等友好往来,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坚持推进履职能力建设。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政协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发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良传统,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工作原则,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表达,以民主的作风团结人,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加强合作共事。

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要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把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决策程序,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对明确规定需要协商的事项必须经协商后提交决策实施。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要推进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更加深入务实开展,委托政协开展重大课题调研,邀请政协委员参与重大项目研究论证,完善参政议政成果采纳落实机制,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建言资政作用。要高度重视政协领导班子建设,改进委员产生机制,真正把代表性强、议政水平高、群众认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士吸收到委员队伍中来。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深入研究更好发挥政协界别作用的思路和办法,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拓展有序政治参与空间。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尊重和保障委员民主权利,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健全委员联络机构,为委员履职尽责创造良好条件。政协委员社会知名度大、关注度高,一言一行都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希望广大政协委员珍惜自身荣誉,恪守宪法法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同志们、朋友们!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共十八大提出,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一重大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周恩来同志说过:“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

在总结新中国人民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我们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基本定性。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还是国家机关施政,都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在这个大政治前提下,我们应该也能够广泛听取人民内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同志们、朋友们!

65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今天,早已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正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人民政协65年的光辉历程已经载入史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开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断谱写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推动协商民主发展 凝聚广泛智慧力量

--专家解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讲话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孙铁翔、吴晶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专家学者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总结了人民政协65年来发展的宝贵经验,精辟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9月21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等重大事项。

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回顾人民政协6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专家认为,65年来,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发展之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制国家,但是我们的民主政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才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说,人民政协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表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有协商民主,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叶小文表示,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治理的主体。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落实,就是实行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人民民主。

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专家表示,通过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协商民主,将全面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民主科学决策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叶小文表示,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有助于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提高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李君如表示,我们正在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民主形式拓展到人大、政府、社会,形成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化体系,渗透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单位政治生活中,主要包括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人民政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叶小文说。

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去年以来,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代表,新一届全国政协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叶小文表示,要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加强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使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得到切实有效发挥。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领导人民政协创造辉煌历史

这是一个载入历史的重要时刻。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

65年来,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人民政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回顾了人民政协建立和发展的历程,高度评价了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明了正确方向。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判断一种制度的优劣,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它能不能调动和汇集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无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上马,还是政府各项重要政策的出台、各领域改革的推进„„在65年光辉岁月中,我们党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可以说,人民政协与共和国的脉搏,始终一起跳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民主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人民政协的作用不可替代。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有利于不断增进团结,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再到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协商民主,就是为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就是为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句话,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6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如今,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让社会主义民主充满生机活力,人民政协就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

“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65年来,人民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团结奋斗,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人民政协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既坚持了人民民主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它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做好人民政协的工作,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

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任务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当前,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深水区改革尤需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谱写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实现人民民主的新发展,我们就能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

第三篇:运政协管员学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406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已经2004年4月14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道路运输经营包括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以下简称客运经营)和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以下简称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第三条 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应当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

第四条 道路运输管理,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

第五条 国家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班车率,满足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第六条 国家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道路运输市场。

第七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第二章 道路运输经营 第一节 客

第八条 申请从事客运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车辆;

(二)有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条件的驾驶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申请从事班线客运经营的,还应当有明确的线路和站点方案。

第九条 从事客运经营的驾驶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

(二)年龄不超过60周岁;

(三)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四)经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有关客运法律法规、机动车维修和旅客急救基本知识考试合格。

第十条 申请从事客运经营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

(一)从事县级行政区域内客运经营的,向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二)从事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跨2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客运经营的,向其共同的上一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三)从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客运经营的,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依照前款规定收到申请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向申请人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向申请人投入运输的车辆配发车辆营运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从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客运经营的申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前,应当与运输线路目的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协商;协商不成的,应当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决定。

客运经营者应当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 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客运经营者,需要增加客运班线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审查客运申请时,应当考虑客运市场的供求状况、普遍服务和方便群众等因素。

同一线路有3个以上申请人时,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作出许可决定。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公布客运市场供求状况。

第十四条 客运班线的经营期限为4年到8年。经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客运班线经营许可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客运经营者需要终止客运经营的,应当在终止前30日内告知原许可机关。

第十六条 客运经营者应当为旅客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保持车辆清洁、卫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侵害旅客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 旅客应当持有效客票乘车,遵守乘车秩序,讲究文明卫生,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的危险物品及其他禁止携带的物品乘车。

第十八条 班线客运经营者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向公众连续提供运输服务,不得擅自暂停、终止或者转让班线运输。

第十九条 从事包车客运的,应当按照约定的起始地、目的地和线路运输。

从事旅游客运的,应当在旅游区域按照旅游线路运输。

第二十条 客运经营者不得强迫旅客乘车,不得甩客、敲诈旅客;不得擅自更换运输车辆。

第二十一条 客运经营者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旅客人身伤亡,行李毁损、灭失,当事人对赔偿数额有约定的,依照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办理。

第二节 货

第二十二条 申请从事货运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车辆;

(二)有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条件的驾驶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从事货运经营的驾驶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

(二)年龄不超过60周岁;

(三)经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有关货运法律法规、机动车维修和货物装载保管基本知识考试合格。

第二十四条 申请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辆以上经检测合格的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设备;

(二)有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

(三)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配有必要的通讯工具;

(四)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申请从事货运经营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申请并分别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

(一)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以外的货运经营的,向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二)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向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依照前款规定收到申请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向申请人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向申请人投入运输的车辆配发车辆营运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货运经营者应当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二十六条 货运经营者不得运输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运输的货物。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运输的货物,货运经营者应当查验有关手续。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货运经营者实行封闭式运输,保证环境卫生和货物运输安全。

货运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

运输危险货物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险货物燃烧、爆炸、辐射、泄漏等。

第二十八条 运输危险货物应当配备必要的押运人员,保证危险货物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并悬挂明显的危险货物运输标志。

托运危险货物的,应当向货运经营者说明危险货物的品名、性质、应急处置方法等情况,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装,设置明显标志。

第三节 客运和货运的共同规定

第二十九条 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应当遵守道路运输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

第三十条 生产(改装)客运车辆、货运车辆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定车辆的核定人数或者载重量,严禁多标或者少标车辆的核定人数或者载重量。

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

第三十一条 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不得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和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

第三十二条 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制定有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报告程序、应急指挥、应急车辆和设备的储备以及处置措施等内容。

第三十三条 发生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客运经营者和货运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

第三十四条 道路运输车辆应当随车携带车辆营运证,不得转让、出租。

第三十五条 道路运输车辆运输旅客的,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不得违反规定载货;运输货物的,不得运输旅客,运输的货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 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

第三章 道路运输相关业务

第三十七条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验收合格的运输站(场);

(二)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有相应的设备、设施;

(四)有健全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相应的机动车维修场地;

(二)有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动车维修管理制度;

(四)有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十九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培训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

(三)有必要的教学车辆和其他教学设施、设备、场地。

第四十条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分别附送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持许可证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四十一条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对出站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禁止无证经营的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防止超载车辆或者未经安全检查的车辆出站。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公平对待使用站(场)的客运经营者和货运经营者,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道路运输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向旅客和货主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保持站(场)卫生、清洁;不得随意改变站(场)用途和服务功能。

第四十二条 道路旅客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为客运经营者合理安排班次,公布其运输线路、起止经停站点、运输班次、始发时间、票价,调度车辆进站、发车,疏导旅客,维持上下车秩序。

道路旅客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设置旅客购票、候车、行李寄存和托运等服务设施,按照车辆核定载客限额售票,并采取措施防止携带危险品的人员进站乘车。

第四十三条 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业务操作规程装卸、储存、保管货物。

第四十四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对机动车进行维修,保证维修质量,不得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机动车。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公布机动车维修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合理收取费用。

第四十五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或者整车修理的,应当进行维修质量检验。检验合格的,维修质量检验人员应当签发机动车维修合格证。

机动车维修实行质量保证期制度。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原因造成机动车无法正常使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无偿返修。

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承修已报废的机动车,不得擅自改装机动车。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业的,应当向参加培训的人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第四章 国际道路运输

第四十八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签署的双边或者多边道路运输协定确定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

第四十九条 申请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五条规定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法人;

(二)在国内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满3年,且未发生重大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

第五十条 申请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应当向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备案;不予批准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持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十一条 中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在其投入运输车辆的显著位置,标明中国国籍识别标志。

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车辆在中国境内运输,应当标明本国国籍识别标志,并按照规定的运输线路行驶;不得擅自改变运输线路,不得从事起止地都在中国境内的道路运输经营。

第五十二条 在口岸设立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出入口岸的国际道路运输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常驻代表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

第五十五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工作人员的法制、业务素质。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法制和道路运输管理业务培训、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执行职务。

第五十六条 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第五十八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道路运输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件信箱。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举报。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收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查处。

第五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不得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重点在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经营场所、客货集散地进行监督检查。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路路口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随意拦截正常行驶的道路运输车辆。

第六十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有2名以上人员参加,并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

第六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但是,应当保守被调查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六十二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车辆超载行为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措施安排旅客改乘或者强制卸货。

第六十三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车辆予以暂扣的,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不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条件的人员驾驶道路运输经营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非法转让、出租道路运输许可证件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有关证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投保;拒不投保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携带车辆营运证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一)不按批准的客运站点停靠或者不按规定的线路、公布的班次行驶的;

(二)强行招揽旅客、货物的;

(三)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变更运输车辆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的;

(四)未报告原许可机关,擅自终止客运经营的;

(五)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的。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擅自改装已取得车辆营运证的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允许无证经营的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以及超载车辆、未经安全检查的车辆出站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道路运输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擅自改变道路运输站(场)的用途和服务功能,或者不公布运输线路、起止经停站点、运输班次、始发时间、票价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3000元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机动车,承修已报废的机动车或者擅自改装机动车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假冒伪劣配件及报废车辆;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签发虚假的机动车维修合格证,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或者在培训结业证书发放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按照规定的线路运输,擅自从事中国境内道路运输或者未标明国籍识别标志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运输;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四)违反规定拦截、检查正常行驶的道路运输车辆的;

(五)违法扣留运输车辆、车辆营运证的;

(六)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七)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八条 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道路运输,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九条 外商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独资形式投资有关的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

第八十条 从事非经营性危险货物运输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有关规定。

第八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发放经营许可证件和车辆营运证,可以收取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交通主管部门核定。

第八十二条 出租车客运和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八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和旅客、货主以及其他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以下简称客运经营)、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以下简称货运经营)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道路旅客运输包括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

道路货物运输包括道路普通货运、道路货物专用运输、道路大型物件运输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客运货运代理、运输信息服务、搬运装卸和客运货运停车场等。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第四条 鼓励道路运输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欺行霸市,不得以不正当手段竞争。

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农村运输站场建设,提高乡村的班车通车率和服务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对道路运输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推进行业管理现代化。

第五条 从事客运经营、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依法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并按照经营许可核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场所从事经营活动。

第六条 变更经营主体、客运班线、经营场所等许可事项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办理有关变更手续。变更名称、注册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第七条 道路运输车辆应当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从事客运、国际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大型物件运输等车辆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悬挂或者设置运输标志。

客运经营车辆应当在车辆外部显著位置喷涂经营者名称和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在车辆内粘贴票价表和服务质量承诺。

第八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道路运输车辆的维护和检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建立道路运输车辆的技术档案,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道路运输车辆的管理档案、客运货运驾驶员档案。

道路运输车辆过户、转籍的,其经营者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并移交车辆技术档案。

第十条 九座以下的客车(不含轿车)不得从事县与县之间的客运经营,但毗邻县的毗邻乡镇之间的客运经营除外。

第十一条 定线旅游客运按照班车客运管理,非定线旅游客运按照包车客运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旅游汽车客运站或者调度中心,对旅游汽车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管理。

第十二条 出租汽车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出租汽车标志灯、空车待租标志、计价器和消防、防护装置,标明收费标准,设置服务质量监督标志,保持车辆卫生、整洁。

第十三条 出租汽车应当按照乘客指定的目的地选择合理的线路行驶,并按照计价器显示的金额结算运费。

出租汽车载客后,未经乘客同意,不得招揽他人同乘。

出租汽车不得异地经营客运,空车待租不得无故拒载,不得途中甩客。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下达的抢险、救灾、战备等紧急运输任务,由同级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运输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统一调度,保证按期完成。

承担前款运输任务所发生的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五条 货运实行谁受理谁承运的原则。货主择优托运,并与货运经营者签订运输合同,实行合同责任运输。

第十六条 货运经营者应当根据拥有车辆的车型和技术条件承运适合装载和运输的货物,不得超限超载。鼓励货运经营者采用集装箱、封闭厢式车和多轴重型车运输。

第十七条 运输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的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对危险货物的运输及其装卸、保管、储存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八条 在自治区外注册的货运经营者从事起讫地均在本自治区的货运经营活动的,应当到经营所在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登记,按照规定缴纳规费并接受其管理。

第十九条 鼓励道路运输经营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输车辆实施安全监控。

第二十条 自治区交通主管部门在口岸设立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口岸一线现场依法对出入境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进行监督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审验签章。

第二十一条 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持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及有关文件到外事、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等部门办理出入境手续。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聘用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教练员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向培训结业的人员签发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学时、教练员签名、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的准考意见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审核意见等。第二十四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准的场地进行基础、式样和场地道路训练,并在公安机关指定的道路路线、时间进行实际道路驾驶训练。

第二十五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应当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学时计时系统及其它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 从事客运货运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考试合格。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客运货运机动车驾驶员考核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运输站场和客运货运停车场的设置和建设,应当符合道路运输站场布局规划。

道路运输站场布局规划由站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八条 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的设立,应当自设立之日起十五日内报所在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从事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的场地和检测厂房;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检定合格的检测设备、仪器;

(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道路运输车辆检测管理制度;

(五)取得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合格证。

第二十九条 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检测技术标准对客运货运汽车进行检测,如实提供检测结果或者检测报告,并对检测结果或者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从事客运货运代理、运输信息服务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必要的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

(二)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有明确的工作规范、业务流程等。

第三十一条 货运代理经营者应当将受理的货物交由具备经营资格的承运人承运。运输信息服务经营者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第三十二条 搬运装卸人员应当按照搬运装卸操作规程作业。搬运装卸的货物有特殊要求的,必须按照货物包装上标明的要求作业。第三十三条 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经营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道路运输管理费等交通规费。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许可机关撤销经营许可或者收缴道路运输证、客运标志牌:

(一)道路运输企业使用不合格车辆或者聘用不符合条件的驾驶员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

(二)道路运输车辆或者驾驶员在十二个月内因超限超载被有关部门查处三次以上的;

(三)客运驾驶员发生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的;

(四)运输企业发生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经整改不合格的;

(五)危险货物运输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能当场处理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暂扣道路运输牌证,发给交通行政管理待理证,并责令当事人限期接受处理。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没有道路运输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运输车辆或者未经许可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作业工具实施暂扣的,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

当事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接受处理。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接受其他处理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及时退还暂扣物品;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从事汽车客运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驾驶员培训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处罚;除汽车之外的其他车辆无证经营客运货运,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处罚。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一)不按照经营许可核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按照规定签发培训记录或者聘用未经培训考核合格教练员的;

(三)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不按照规定进行检测,或者不如实提供检测结果、检测报告的。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

(一)不按照规定悬挂或者设置运输标志的;

(二)变更名称、注册地址或者车辆过户、转籍不办理相关手续的;

(三)出租汽车不按照乘客指定的目的地选择合理的线路行驶、不按照计价器显示的金额结算运费或者途中甩客的;

(四)出租汽车异地经营客运、空车待租拒载或者未经乘客同意招揽他人同乘的;

(五)货运代理经营者将受理的货物交由不具备经营资格的承运人承运的;

(六)运输信息服务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的;

(七)不按照搬运装卸操作规程作业的。

第三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设置站卡、拦截车辆、乱收费、罚款的;

(二)刁难当事人或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三)非法扣押证件的;

(四)对有关举报、投诉,不按规定予以处理或者不及时处理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 市、县人民政府准许在当地使用摩托车、非机动车从事客运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七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3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许可的设定

第三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第四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第一节 申请与受理

第二节 审查与决定

第三节 期限

第四节 听证

第五节 变更与延续

第六节 特别规定

第五章 行政许可的费用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第三条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

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第六条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九条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第二章 行政许可的设定

第十一条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三)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四)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第十四条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第十五条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第十六条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第十八条设定行政许可,应当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

第十九条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第二十条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法规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许可,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报国务院批准后,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该行政许可。

第三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第二十二条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二十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第二十五条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二十六条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二十八条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外,应当逐步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实施。专业技术组织及其有关人员对所实施的检验、检测、检疫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第一节 申请与受理

第二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申请书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

第三十条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三十一条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三十三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第二节 审查与决定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第三十五条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上级行政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三十八条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下列行政许可证件:

(一)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

(二)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

(三)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的,可以在检验、检测、检疫合格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上加贴标签或者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第四十条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四十一条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第三节 期限

第四十二条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四十三条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第四十五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节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第四节 听证

第四十六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四十七条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四十八条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二)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三)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四)举行听证时,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质证;

(五)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第五节 变更与延续

第四十九条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五十条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第六节 特别规定

第五十一条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本节有规定的,适用本节规定;本节没有规定的,适用本章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五十三条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行政机关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应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人、买受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规定,不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或者违反招标、拍卖程序,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四条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三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公民特定资格的考试依法由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实施,公开举行。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应当事先公布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但是,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不得指定教材或者其他助考材料。

第五十五条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四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不需要对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进一步技术分析即可认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不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五十六条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五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七条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章 行政许可的费用

第五十八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五十九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条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

第六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

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行政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

第六十二条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对检验合格的,行政机关应当发给相应的证明文件。

第六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四条被许可人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被许可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

第六十五条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十六条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义务或者未依法履行利用公共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被许可人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的,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十七条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被许可人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六十八条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行政机关应当督促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相应的自检制度。

行政机关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停止建造、安装和使用,并责令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立即改正。

第六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

第七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四)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违反本法第十七条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有关机关应当责令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第七十二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五)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

(六)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第七十三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四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第七十五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第七十七条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第七十九条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被许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

(二)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八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八十二条本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八十三条本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法施行前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制定机关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清理;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停止执行。

第四篇: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36)

07级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4一、财务管理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3.论理财环境

4.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5.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6.论企业财务机制

7.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8.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9.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1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11.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2.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研究 13.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14.论财务风险

15.论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16.论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 17.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18.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研究 19.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20.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研究 21.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研究 22.论债务重整

23.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24.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25.集团资源配置战略与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26.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7.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28.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研究 29.网络财务研究

30.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31.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

32.企业集团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33.资源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4.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35.关联方交易与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36.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37.财务预测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38.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问题研究

39.企业产权理论分析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研究40.经营者薪酬研究

41.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42.论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43.关于财务学科体系的探讨

二、财务专题

1.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2.纳税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3.论经济附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4.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研究

5.现代财务理论与产权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6.财务管理的国际化研究

7.企业集团战略财务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8.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9.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10.业绩评价问题研究 11.EVA财务系统研究

12.中西方财务控制比较研究

13.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研究 14.杜邦分析法研究

15.综合分析方法的优劣比较研究 16.关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 17.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革方向研究

18.论资本结构分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促进 19.论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贡献 20.中外财务分析比较研究

21.论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22.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23.论成本战略实施程序和方法 24.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25.论公司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 26.价值链管理研究

27.边际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28.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29.论“价值增值”与“企业核心能力培植” 30.企业活动与附加值绩效评价研究 31.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 32.“激励机制”在内控中的运用研究 33.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34.企业并购的财务监控研究 35.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36.企业财务重整研究 37.浅谈风险投资 38.“债转股”研究

39.企业的合并与分立策略研究 40.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 41.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 42.跨国资本预算模式研究

三、审计部分

1.论审计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 2.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

3.审计对象、目标、职能和任务的探讨 4.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控制

5.论我国独立审计市场机制6.论审计准则 6.内部审计与舞弊控制 7.关于审计证据的研究 8.关于审计报告的研究 9.论审计假设

10.关于审计方法的研究

11.论民间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12.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的研究

13.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14.关于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问题 15.电算化审计初探 16.论审计风险 17.论证券投资审计 18.关于审计质量的思考 19.注册会计师制度的研究 20.企业兼并中的审计问题研究 21.增值性审计研究

22.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23.试论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模式选择 34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刍探

24.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探讨 25.试析审计判断及其运用

26.论或有事项审计风险及其规避

四、管理会计

1.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2.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创新 3.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

4.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 5.论存货控制技术 6.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7.变动成本法研究

8.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结合应用问题

9.论内部转移价格10.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研究 11.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研究

12.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14.全面预算体系及其编制方法研究 13.价值工程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五、会计理论研究

1.关于会计本质、职能、对象、任务等问题的探讨 2.关于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3.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4.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5.论会计目标 6.论会计要素

7.关于会计假设的探讨 8.关于会计原则的探讨 9.对复式记帐法的研究

10.论会计核算形式的设计与选择

11.关于会计凭证、帐薄和报表体系的研究 12.论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3.优化会计行为的研究 14.关于会计环境的研究 15.论会计环境与会计计量

16.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改革 17.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深化会计改革 18.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19.会计工作组织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探讨 20.论会计文化

21.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研究 22.会计电算化新趋势研究

23.会计报告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 24.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25.关于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探讨 26.论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27.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研究 28.论会计风险

29.稳健会计原则的经济学基础及其运用研究 30.财务报告分析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31.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创新研究 32.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 33.会计权益理论研究

34.所有者权益会计理论研究 35.会计信息系统的层次研究

36.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比较研究 37.论我国动态会计要素的重构 38.关于会计史某方面问题的研究 39.知识经济环境下财会人才培养研究 40.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 41.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42.基于知识经济的财务会计体系研究 43.保值会计研究

44.试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45.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前提的影响 46.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 47.加入WTO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 48.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49.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探讨 50.试论我国会计环境的变迁

5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36论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关系协调 37.浅论会计与税法的合理接轨

38.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40.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41.中美投资准则比较和投资会计理论探讨

七、成本会计与管理研究 1.质量成本问题研究

应用

52.会计信息系统的层次研究

六、会计准则体系及内容研究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2.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问题研究 3.论会计制度的构造模式 4.关于完善会计制度的思考

5.论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关系协调 6.浅议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 7.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研究 8.无形资产核算的探讨 9.对外投资会计问题研究 10.关于负债核算的研究

11.关于所有者权益核算的研究 12.利润分配核算的研究

13.股份制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14.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15.破产会计问题研究

16.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 17.论或有会计

18.外币业务会计中有关问题研究 19.跨国公司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研究 20.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21.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22.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23.期货会计问题研究

24.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25.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26.关于分部报告的研究

27.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研究 29.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

30.会计制度变迁及对公司治理实践的影响 31.试论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若干问题 32.浅议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 33.关于中期报告中的所得税问题探讨 34.浅议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 35.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模式 3.成本核算的组织原理研究 4.关于成本计算方法的研究 5.论成本报表体系的改革 6.成本核算改革的探讨 7.关于目标成本的研究 8.关于责任成本核算的研究 9.关于标准成本的研究

八、新兴会计研究 1.知识资产会计研究 2.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

3.动力会计在股票市场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4.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 5.资源性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6.会计收益问题研究

7.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8.关于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9.关于社会责任会计问题 10.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11.资产评估会计问题研究 12.法务会计研究

14.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探讨

15.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权益会计研究 16.价值涟会计研究 17.会计寻租研究

18.网络财务软件功能与企业财务会计 19.经纪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20.反倾销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21.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22.网络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25.实证会计研究

26.论企业破产清算的若干财务问题 27.论企业破产过程中的会计信息批露

九、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 1.论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结构

2.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特色研究

3.中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研究 18.我国资产评估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4.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运用 19.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评估的探讨 5.中国政府会计国际协调的障碍及策略研究 20.关于制定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思考 6.高等院校财务与会计核算研究7.加强预算外资金核算与管理的探讨

十一、其他会计问题研究 8.建立非营利组织净资产保全的核算体系 1.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探讨 9.论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 2.会计诚信体系构建 10.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框架 3.试论建立会计信用体系 1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研究 4.试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会计报表体系改革研究 5.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探讨 14.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研究 6.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探讨7.关于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

十、注册会计师及行业研究 8.论会计文化 1.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运行机制研究 9.对会计委派制的几点思考 2.大型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问题研究 10.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 3.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发展战略研究 11.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 4.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研究 12.关于《会计法》若干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深层思5.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审计评估问题研究 考 6.证券市场与注册会计师制度 13.浅析合理避税 7.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谨慎原则 14.会计风险研究 8.关于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有关问题的研究 15.论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在纳税筹划中的运用 9.注册资产评估师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研究 16.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 10.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模式研究 17.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研究 11.关于会计与“年报高压”问题的研究 18.环境会计制度设计 12.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化及前沿问题研究 19.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评析 13.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评价指标体系研 20.环境会计主要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4.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1.环境污染会计研究 15.对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决定理论的认识 22.我国绿色会计研究 16.债权性资产的评估方法研究 23.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银行业运用探讨 17.资产评估中的风险防范探讨 24.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若干问题

十二、会计电算化类

1.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2.会计电算化报表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会计电算化犯罪的防治研究

6.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7.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控制研究 8.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初探

9.协调会计信息系统中各模块之间关系的研究 10.会计电算化对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1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

12.如何实现存货系统中数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调13.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14.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15.企业规模与会计电算化研究

16.ERP与会计电算化

17.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8.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19.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20.企业会计电算化验收程序研究 21.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制度分析

22.谈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效果的统一 23.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24.会计核算电算化与会计管理电算化之比较 25.科技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促进探索 26.浅谈商业性会计软件

27.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28.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9.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30.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31.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32.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33.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常用摘要研究 34.浅谈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对策

说明:1.以上题目旨在启发思维,有的题目较大,不宜硬套。

2.学生可以在以上参考题目中选题,亦可以在此之外另行确定题目,但选题不能偏离财务管理专业范围。

第五篇: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32)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宁波市农业局经管处

胡然挺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深化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不断健全村级财务监管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完善会计代理抓载体

为强化对村级财务的会计监督,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我市从2000年起,在坚持村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和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率先在全省实行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会计代理制,到2009年底,全市共建立会计服务站135个,有2818个村经济合作社实行了会计代理制,占合作社总数的99.6%。几年来,围绕会计服务站规范化建设,落实各项措施,不断提高会计代理制工作水平。一是建立完善会计服务站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代理行为。着重建立村社银行存款的支取、使用事前审查监督制度、收款收据登记核销制度、承包租赁合同备案制度、定期分析汇报等工作制度和服务站会计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加强货币资金、收款收据和承包合同的管理,防止帐外帐、“小金库”等逃避监督现象的发生。二是规范财务流程。要求原始凭证入账前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对手续不完备、内容不明确的票据,经退回补办后方可入账,对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一律拒报。全市做到入账前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的村数达到98%,2009年累计退回的票据7195张,涉及金额上亿元。三是全面推行村级会计电算化管理。市里专门安排资金对经济薄弱乡镇推行电算化进行补助,并多次组织上岗培训,全市村级会计电算化率达到100%。四是妥善解决镇(乡)会计服务站经费问题。为强化村级财务的会计监督,我市从2003年要求将镇(乡)会计服务站经费纳入乡镇财政统筹,目前全市已有92%的会计服务站经费已纳入乡镇财政统筹,其中全部由财政承担的有101个,占服务站总数的四分之三。

二、规范财务公开促民主

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17号文件,深化村级财务公开工作,做到“四统一,四规范”。实行“四统一”,统一公开时间,明确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的20日为全市村级财务统一公开日,实行按季公开,同时对村级收入10万元以上、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要求实行按月公开;统一公开表式,围绕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全市制定了统一示范表式,共15张表;统一公开监督电话和统一组织检查监督。突出抓好“四规范”,一是规范公开内容,力求真实、易懂。对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村级土地征用费收支、重大工程项目预决算、村级接待费开支、债权债务等做到逐项逐笔公开,提高财务透明度;二是规范公开形式,力求便捷、实用。设立固定的比较规范的便于群众阅看的公开栏,并对部分规模较大的村要求实行多点公布,提倡各地创新公开形式,通过网络、电子触摸屏、发放明白纸、入户卡、村级简报等形式公开;三是规范公开程序,力求认真、严格。财务公开内容在公开前必须由村民主理财小组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逐项审核,经村经济合作社、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人和主办会计签字,报镇(乡)农经站审核同意;四是规范公开档案管理,力求完整、有序。几年来,全市村级财务统一公开日公开率均保持在99%以上,实行按月逐笔公开的村数达到60%以上,利用财务公开软件自动生成公开表格的村数达到80%以上,村级财务公开工作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三、健全财务制度夯基础

一是全面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要求村社根据县(市)、区、镇(乡)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同时,要将村财务制度报服务站备案。全市有90%的村财务管理制度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96%的村财务制度报会计服务站备案。二是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明确规定一个村社原则上只能开设一个户头,对多余户头全面进行清理,明确村社库存现金限额,加强现金盘点制度,明确村社银行存款专用印鉴实行镇(乡)会计服务站代理会计与村出纳分开保管制度,实行村社银行存款提取或使用会计服务站事前监督制度,大额资金和土地补偿费使用必须报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几年来累计清理银行户头2000余个,80%以上的村只开设了一个银行户头。三是规范村级接待工作。2004年,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规范村级接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实行村级公务零接待,对村级商务接待实行定额管理,并实行单独列支、逐笔公开,几年来村级接待费超支情况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融合了干群关系。四是规范经营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承包、发包以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明确凡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及出让、物资采购等事项必须经村班子集体讨论,群众较为关注或金额较大的项目,必须经社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村级各类承包租赁合同要及时报送乡镇会计服务站备案。余姚市结合“三资”管理,连续出台了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招投标、村级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管理等三个办法,进一步推进了村级工程项目和资产资源的规范有序管理。

四、抓好队伍建设提素质

一是抓好村级财会人员指导培训。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市级负责做好农村财务知识师资培训,县级组织做好对村级财会人员的政策辅导和业务培训,有力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素质。鄞州区每年对全区22个乡镇(街道)423个村的900多名文书、出纳、代理会计等村级财会人员开展了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全面实行村级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持证上岗率做到100%。二是加强对村级民主理财人员的培训指导。全市绝大多数村按照要求建立了民主理财组织,并已有90%以上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县、镇(乡)两级进行了培训,慈溪、余姚、鄞州、海曙等县(市)区还统一组织对全县(市)区的民主理财组长(成员)进行培训,使民主理财人员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利义务,提高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水平和能力。

五、强化监督检查促落实

一是积极构建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为适应新时期村级财务管理形势,实现财务数据实时传递、查询与监控,积极构建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全市有9个县(市)区已完成村级财务监管网络建设,其中7个县(市)区实行县、镇、村三级联网,慈溪市积极探索拓展农村财务监管网络功能,开展农村“三资”监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村级财务监督的时效性、联动性。二是加强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积极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重点审计和每个镇(乡)每年三分之一以上村社财务收支帐目的常规审计。07年到09年全市共审计单位4000多个,基本实现村级财务三年一轮审的目标。三是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市里开展经常性的村级财务公开和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每次全市村级财务统一公开日,我局都组织人员,由局长和分管局长带队,开展明查暗访,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要求整改。各县(市)、区也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鄞州区把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落实到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分2次对各乡镇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分组考核,把考核结果在《鄞州日报》上进行公开,并将考核结果与镇乡(街道)干部的任用、奖惩相挂钩,使村级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四是积极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全市开展镇(乡)会计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制定了镇(乡)会计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并在每个县(市)区评选确定一家乡镇会计服务站示范单位。2006年开始,按照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全市已有1736个村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占全市总村数的61%。

(责任编辑

程屹)

下载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政协试题试卷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S试题(资料)

    6S试题库 一、选择题54题 1. 6S是一种现场管理____A________ A. 理念 B. 方法 C. 工具 2.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______A______的方针。 A.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 管生产必须......

    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55)(范文模版)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是严格财务活动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用相关的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的职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律不得经手现金和存款业务,坚持一......

    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89)

    附件二 饭店业注册财务管理师(CHFP/CHFA)资格条件 一、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饭店财务管理师划分依据、条件和认定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饭店企业现职财务管理......

    建筑工程资料试题

    建筑工程资料试题(2012级造价及技术专业) 第一题、何谓建设工程资料?(15分) 第二题、工程技术资料包括哪些内容?(15分) 第三题、 分部工程如何划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88)

    工 会 财 务 管 理 制 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工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发展和供给的关系。 第二......

    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235)

    关于加强机关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行财科副科长彭梅机关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科学管理......

    财务管理试题,资料 (120)

    附件11:财务管理六项检查填报说明一、国有资产使用处置自查自纠情况表(附件1) 本表反映单位在检查期内出租出借的资产及其收入情况,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户外广告收入、户外......

    【行业资料】全国06年7月组织行为学试题试卷

    资料由-巨人de肩膀 -收集整理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