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研究
常建军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A Study of the Advanced Natur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Memb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AS the group of the higher level of culture, the Advanced Natur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Memb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By the improving of the education mode of the party memb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make the advanced nature of party members to achieve desired goal, education the actu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Advanced Nature Education
内容摘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中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的先进性教育将影响到整个党的先进性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影响着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提高。只有不断改进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取得预期目的,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保障。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先进性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当中的先进分子,作为党员队伍中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素质的高低也将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在建构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他们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关键。
一.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先进行教育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推进的重要保证。
1.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
我国高等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其重要手段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就需要在思想政治上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并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我党重要的新生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时刻体现党的先进性。而在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入党手段、以及个人的言行都偏离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甚至有个别学生党员不符合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他们的言行使其他同学对党产生负面认识,严重损害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只有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保持先进性,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先进性,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2.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只有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上的主导力量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之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先进性如何保持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共产党员队伍的发展,也影响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能力的提升。党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上,党执政能力的高低也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能力上。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大学生党员是遵守法纪的模范,公平正义的倡导者,诚信友爱的弘扬者,社会活力的体现者,安定有序的维护者,人与自然和谐的协调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领导者,只有不断进行先进性教育才能提升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3.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保证
“在现实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党一直重视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并把“科教兴国”确立为基本国策。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合格的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从现实社会的发展来看,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党的后备人才,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尤其是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先 1进性教育让他们在思想行为上始终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党的合格接班人,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4.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社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保证正确的行动,以及目标的顺利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来构建,高等院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在思想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随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寻找新的路径、对策和方法,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必须承担起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新理论,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2二、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学生党员在思想上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原来固有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改变,但新的观念又没有及时确立,大学生党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伴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是各种思想政治潮流的渗入,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愈演愈烈。社会上各种思想潮流生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也严重影响到了思想不成熟的高校大学生,甚至大学生党员。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部分大学生党员容易从网上吸取不同的内容,但又缺乏分辨能力,往往造成不经分辨地吸收,甚至接受错误的思想。部分大学生党员接受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甚至对党的信心发生了动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注人了新的活力,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功利主义色彩严重。社会上“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消极因素泛滥和党内、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不可避免给大学生党员带来影响,使很多大学生把入党当作自己将来工作的筹码。在功利主义思想驱使下,大学生党员不能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更无法保持党的先进性,也就不能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2.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对其先进性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定,社会阅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思想、信念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二产生波动,也容易受不良思想影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投机心理,在学校入党中拉关系,走后门,有的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这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发展不够成熟,急功近利,心态不稳造成的。由于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缺乏对中国历史知识和党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认识,从而对党信心不足。尤其是在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新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往往表面化不能对党形成坚定的信念,只注重组织入党,不注重思想入党,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3.高校发展的新情况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很多高校招生规模极具扩大,而相配套的硬件软件并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基础轻全面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仍旧盛行,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党员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也不能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党建工作上,部分党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党建方面的系统教育与指导,在做大学生党建工作时,往往是边工作边摸索,容易产生错误。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把入党作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手段,忽视政治信仰、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误导下,大学生把入党与具体可得的利益越挂越紧,把人党动机变得越来越实际,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也越来越困难。
4、理论发展对大学生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路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且指导社会发展。大学生身在校园,较少接触社会,对理论的了解并不能与实践相映照,从而对理论的先进性产生怀疑,也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产生动摇,在思想上行为上不能代表党的先进性。每一次理论的发展都是对前面理论的丰富,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新理论并不能深刻了解其深层意义,在学生中并不能起到理论传播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党员要对理论深刻把握,主动探索,才能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三、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改进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方式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和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改进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方式,才能使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端正入党动机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保证
对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大学生入党动机是理想信念的确立,坚定的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当前部分大学生入党并不是建立在对党的深刻理解认识上,而是功利入党,把入党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将来的政治资本。因此,必须强调端正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针对大学生专业课程多,往往不能主动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各级党组织要主动开展党的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端正入党动机。大学生的学生身份让他们较少接触社会,它们对于党的认识往往不是直接体会,只有在理论结合实践中,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提高对党的认识,确立巩固共产主义信念。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标准发展,把部分学生的不良入党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新发展学生党员动机端正,把真正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发展到党的队伍当中来,保持学生党员的动机积极。
2、坚定政治方向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政治保证 3保持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高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和斗争比较激烈的地方”以后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绝大多数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因此党一定要占领这块阵地,这就必须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先进性,能够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的根本利益。这就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使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进一步提高,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指南,确保先进性。
3、创新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制度保障
4大学生党员在先进性教育上也要不断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只有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组织进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断推进。对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必须把这些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为可供考核的量化指标,容易落实从而取得较好效果。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在一个学期中必须至少读一本理论书籍,写一篇理论文章,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组织一次党员活动,联系一个团员宿舍等为内容的“党员影响力”工程,把学生党员是的先进性落到实处。在学校大部分学生是团员,学生的根本任务时学习,党员学生就要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健全学生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优势作用,把先进性体教育成果体现出来。
4、利用现代技术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方法保证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排斥信息技术,而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提供方法技术上的保证。针对高校党建网站理论性的内容多,学生不愿意浏览的情况,在网站内容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学生喜欢史实性质的内容,开设先进共产党员的生平事迹,并把其他人不同的评价放进去,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其他网站上的党员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使其具有新闻性,增强可读性。对本校的先进党员进行网络宣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从而是学生党员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对先进性的学习。利用先进技术视频、电子杂志等新媒介,网络留言板、BBS等互动技术,实现交流互动。还可以利用党建网站,E-MAIL,QQ等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与党员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保证先进性教育的持续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情境下,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升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先进性教育方式的变革,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23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
黄孙庆,曹方.和谐社会构建中高等教育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6(3):p125 胡林辉,金钊主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十二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p34
程天权主编.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89
第二篇:党员先进性教育
党员先进性教育
为落实分厂党总支《关于切实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 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支部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活动中,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广泛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并对征求来的意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支部制定整改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和扩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加强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目标,切实解决党支部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振奋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为全面活跃我市各个领域的统战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
(一)、支部组织党员理论学习缺少系统性计划,党员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和学习效果不好,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
整改目标:在支部的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学习来提高党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整改措施:
1、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支部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使党员努力做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
2、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党能力,进一步拓宽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
3、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做到学习内容、时间、人员的落实。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半天,并做好学习考勤和纪录,注重学习效果的提高。
4、开展党员学习交流活动,每个党员每年至少写1至2篇学习体会,并适时召开学习交流会,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加强对党员学习的指导和督查。党支部每半年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情况予以通报。
(二)、个别党员存在着对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整改目标: 加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调动党员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整改措施:
1、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使党员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走在前列。
2、坚持不懈地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提高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3、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环境下,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4、突出正面典型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用郑培民、任长霞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鼓舞,教育党员,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并及时挖掘身边涌现的优秀党员、先进人物,用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教育机关党员,使党员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5、健全规范支部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在支部内开展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意识、学习意识、表率意识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同志通过学习形成共识。
6、建立谈心制度,支部委员多与党员同志交换思想,多听取党员同志的意见,每年至少要与分工联系的党员谈心一次,调动党员同志的积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7、经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适时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参观、观看革命传统电教片、教育党员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永葆先进性。
(三)、个别党员有做老好人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中存在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与群众沟通和交流不充分。
整改目标: 加强与党员同志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整改措施:
1、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教育引导党员充分认识开展党内批评是纯洁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是克服不良作风,解决党内矛盾的正确、有效方法,不断提高每个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自觉性。
2、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深度,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开展批评与维护党的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关系;处理好开展批评与维持团结,揭露问题与维护形象,敢于直言与维系感情的关系。
3、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教育引导党员努力做到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不以关系代替党性,不以感情代替原则,真正做到“自我批评真心真意,开展批评实心实意,接受批评诚心诚意”。
4、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要严格按照规定认真落实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组织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帮助。同时,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切实防止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评功会”和“牢骚会”,坚持形式,落实内容,确保实效。
5、支部每年开展一次集体交心谈心活动,形成一个“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真心诚意帮助别人”的团结活泼的氛围,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篇: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困难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社会和学校一直给予极大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资助工作开展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助工作;大学生;育人;构建
高校颁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机构鼓励优秀学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一系列的奖励资助政策在资助工作中,通过鼓励、激发、调动学生的潜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不可多得的正面能量,同时对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由于受评奖资助条件的影响,往往涉及到学生的切实利益,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难以适应新时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所起到的资助功能非常有限。大学生受助群体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这无疑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问题。另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以维持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规模和水平。
二、大学生资助政策模式的育人体系构建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丰富资助方式
高校应该运用政府给予公共资金资助学生外, 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宗教及慈善事业、高校以及私人等都应以各种方式介入学生的资助事业。建立高等教育“希望工程” , 接受社会捐赠, 建立各种助学基金,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建立科学的助学金发放机制
合理确定经济困难标准
申请人是否具备受助资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水平;二是申请人承担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总额作为助学金申请条件。同时,建立多方制衡的、动态的家庭收入核定机制,防止不当受助。
2.合理确定助学金金额
助学金须相当于“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总和。其中确定日常生活费是核定助学金的关键。原则上,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应介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之间,按年核定,并根据物价指数变动情况作动态调整。
3.建立助学金退出机制
当助学金领取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享受助学金条件时,丧失受助资格;助学金领取人挥霍浪费助学金,或有诈骗助学金行为时,应被取消受助资格。
(三)充分发挥奖学金等资助的公平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申请制度形成文件写进学生手册,挂到网站,让全校学生了解资助的程序和政策。学校要设立贫困生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学生申请、学院申报、学校审核形成,用于开展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2.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公正、合理。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按照资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资助对象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合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现状、证明材料、民主评议等多方面、多途径进行认定。
3.个人表现与资助工作相挂钩。大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家庭条件,另一方 面也要看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助学金评定的时候,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评定工作应该建立在公开的基础上,在评定时不单单把家庭经济水平作为助学金等级的评定指标,要把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量化指标,融入到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建立资助工作监督体系。由学校牵头、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合,建立资助监督体系,对资助评比工作进行监督,在平时也广泛监督和了解贫困生。
(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引导。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存在自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家庭经济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树立在困难中健康成长的信心,这将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资助过程中,要贯穿学生的要增强责任心,敬业爱心、强化诚信、加强感恩、道德教育。
使学生唤醒责任,倡导奉献、学会感恩。使德育教育贯穿于资助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礼明.关于构建贫困生社会化资助体系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 2003.21(6):39-41.[2]戚业国,辛海德.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9,(5).[3]萌芽,赵红.重构财政对贫困生的助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7).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口号早已过时。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自主地将自己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社会生产作为前提,如果不能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的需求,那就缺乏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知识,有技术的一支力量,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肩负起这样的大任。在大学里要尽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投身于各行各业中,脚踏实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二,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先进的社会政治文明作为前提,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进步,那就不可能有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同样的也不能使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每天要多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引领着国家朝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并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
四,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知识的掌握者,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热潮,进而将这股巨大的创新意识转化为生产力,让我们国家发展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