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0: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第一篇: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第1章 绪论

第1节 学习概述

1.广义的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理解时注意3个方面: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3)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2.人类的学习人与动物的区别:

1)从内容上,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不仅如此,还要掌握社会经验; 2)从方式上,动物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3)从方式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具胡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4.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意义: 1)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社会的要求; 2)学生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要求; 3)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集体的要求。第2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接理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著名实验:饿猫开迷箱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联结 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景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的优点是揭示了动物的试误学习过程,用S-R的直接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缺点是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实质上是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突出的特征。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消退的过程。把学习看成是S——R的联结的观点推向极端的人是美国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华生的反应分两类,即习得的和先天的、外显的和内隐的。他运用频因律(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和近因律(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所有的行为都可分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现的)。把条件反射也分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是强化理论

(即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就给一个强化,该操作强度就会增强)。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来源为一级强化、二级强化

惩罚:在一定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使反应概率降低或终止。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的理论。班杜拉特别强调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的重要性。

① 首先,此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② 其次,强调人有使用抽象性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 ③ 再次,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④ 最后,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爱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的受观察学习的影响。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自我调节过程的阶段:一般包括自我观察、判断(自我效能)、自我反应。班杜拉还对强化作了新的解释,即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完形动物说):学习就是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通过黑猩猩用短棒摘取高处香蕉的实验提出学习顿悟说)和考夫卡。

顿悟产生的原因:一是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二是心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

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他客观的证明了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所有行为都是指向某种目的,即有机体都要获得某种目标。托尔曼首次提出了中介变量。S-O-R;目标-对象-手段。

另外,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学习(潜伏学习实验)。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每门学科都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过程。

4)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意义学习是相对机械学习而言的。

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奥苏伯尔认为基本的意义学习分3种: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折中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加涅,试图把联结派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结合起来。① 加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反映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最典型的学习模式是信息加工模式,这个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期望事项(反映学习期望达到的目标)与执行控制(即认知策略)。

② 加涅提出学习的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③ 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1)建构主义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的观点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

建构主义以此观点为基础,提出3种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支架式教学。

第3节 学习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1.学习问题的表现(5点)1)学习动力缺乏或不足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目的性、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兴趣的四种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2)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对

学习策略是指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

3)学习焦虑水平过高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包括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生理成分、行为成分。4)情绪波动明显 5)行为习惯不良:多动、固执、拖拉与消极应付、疲劳战术、行为监控能力差,过分依赖家长、粗心大意。

2.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内部3点+外部3点)

1)学习心理问题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身体因素),遗传因素(智力遗传),心理因素(认知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方法不当;自我认识与评价不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消极归因方式;不良个性特征;不良学习习惯;情感情绪与意志因素。

2)学习心理问题的外因: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不利的学校因素影响。

第4节 学习辅导概述

1.学习辅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坚持性原则;6)个别化原则。

2.学习辅导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3.学习辅导的主要方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4.开展学习辅导的意义

1)开展学习辅导有助于改进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学习辅导有助于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第2章 学习动机辅导

第1节 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学习动机的分类

中国传统的分为:1)依学习意义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2)依起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3)依起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西方心理学界分类:1)依需要的来源分为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2)依诱因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3.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起着促进作用。

2)对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强化作用)。3.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奥苏伯尔): 1)认知的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一方面交往动机向成就动机过渡;一方面学习动机越来越多地与社会要求相联系)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的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第2节 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联结派的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格里斯、赫尔)

1)联结派理论基本观点:学习行为是由驱力所激起的,而驱力则因生理上的需求而产生,个体表现出某一行为后予以需求上的满足,就会强化并保留该行为。

2)斯金纳的强化论(诱因论):外部刺激和外部强化共同作用,正负强化。联结派动机理论对学习动机辅导的启示意义:

① 首先,当学生表现出良好学习行为时,老师应及时给以强化; ② 其次,老师提供的强化物尽可能是学生最想急于获得的; ③ 第三,要提供给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家长或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等都可以作为榜样。

2.认知派的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动机是介于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个中介过程。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班杜拉的自我交通论、韦纳的归因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种认知因素不协调,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态度或观念,从而改变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认知因素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相互冲突和不协调、无关的。)

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首先,当学生接受到成绩差的反馈时,会引起不协调,为消除此举,他们会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

其次,是对成绩不好找各种合理化的解释,借口。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重要)个体自我效能形成的四大来源: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对行为影响的主要表现:

①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自我效能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自我效能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重要)A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具有如下特征:

① 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② 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③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④ 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b阿特金森动机理论中:追求成功的倾向T是成就需要M,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和成功的诱因值I三者乘积的函数。

4)认知派的动机理论对学习动机辅导的启示意义:

①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同时又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最后达到的富有挑战的目标,要避免过于简单或模糊的目标;

②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③鼓励学生反省或思考,改变原有的不准确或错误的认知。3.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

把教育看成是实现人的内在潜能的过程。

(重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于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意义:

①辅导者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信任、接纳与归属感的教学环境,然后引导、鼓励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与学习。

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该注意趣味性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验与原有的知识水平,应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恐惧与挫折感。③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同伴之间的学业成绩的竞争,应让学生更多进行纵向的比较。④多鼓励,少批评学生,设法让其获得成功体验,以提高其自尊。

(重要)3)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动机理论的不足之处:

首先,主张抽象的人性,认为人追求成长的需要是先天固有的,说到底是遗传决定,这是极端错误的,在一定程度上又走向本能论的立场;

其次,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出现高级的需要这一观点与许多事实相违背; 再次,自我实现的界定是相当不清楚的,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第3节 激发学习动机的一般策略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并行性原则;递进性原则;共一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内部5点+外部4点): 1)内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核心的成分)——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合理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

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竞赛(内容、形式多样化)。3.学习动机的辅导 1)归因论:

归因——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行为或结果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韦纳”把从控制源(罗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因素,把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① 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② 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③ 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④ 外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2)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通过一定的干预技术,纠正或改变学生原来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归因,形成或获得正确的归因,从而形成新的符合学习所需要的行为方式,进而提高或促进学习效果。

归因训练的一般步骤:

① 选择对象(通过测验选择训练对象); ② 干预实施(按规定程序通过说服、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

③ 效果测量(比较对照组)。归因训练的具体实施:

① 言语说服(学习活动中的正确与错误信念,指出努力付出对成功的重要性,成功不仅靠努力,其他因素)

② 集体讨论(各种对成功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为学生分析)③ 示范

④强化矫正(给予学生完成任务并作出积极归因)3)成就动机的训练:

一般程序:(迈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① 教导参与者了解并练习高成就者的行为。(主题统觉测验(TAT);

② 运用个别与团体咨询的技巧,使学习者反省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个人的动机与抱负,进而决定成就动机在个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

③ 使学习者建立未来的目标;

④ 培养团体情感,以使训练之后个人的努力与改变仍可获得支持。

案例:蒂卡姆思的动机训练方案<认识自己——故事写作——拼字游戏——填写自动自发手册——人际觉察训练——写作活动>

第3章 学习策略的辅导

第1节 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是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或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方法的总称,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1.学习策略的类型:

1)二分法: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丹塞雷);一般策略与调解策略(雷斯尼克和辈克);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寇碧)。

2)三分法:一般策略、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尼斯比特和苏克斯密斯);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梅耶);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3)多分法: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学习的调控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

综合国内外可分为:

基本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复述、组织与精加工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技巧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画课文重点,记笔记)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其使用的基本的或支持性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价和调节)2.学习策略的特点: 1)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2)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 3)变通性与通用性统一

3.中小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中小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能力发展经历三个过程:

1)儿童学习策略的早期,学前期不能掌握学习策略;

2)过渡期,小学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充分提高学习成绩,需老师加以有效引导。

3)后期,初高中,可不按老师的指导,能自觉的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并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第2节 基本学习策略与辅导:

1)复述策略:指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复述策略的辅导:第一,在复述时间的安排上复述要及时,越是意义性不强、难以记忆 的材料,越需要及时复述;第二,要注意好复核次数的安排;第三,要注意复述方法;第四,复述策略的训练。

2)组织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学习、理解。)

聚类法;概括组织法(列提纲、网络图法、地图法)。

3)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对学习材料作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以更好地记住所学内容,这是一种深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的类型分为: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的时候,一般采用人为联想的方式;二是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可采用形象联想法、歌谣口诀法、谐音等方式。

精加工策略的辅导:1)位置记忆法;2)首富字母连接法;3)关键词法;4)谐音记忆法;5)寻找联系法;6)先行组织者方法。

先行组织者方法(奥苏贝尔提出,它的实质是充分利用了学习者原有的背景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

第3节 支持性学习策略与辅导

支持性学习策略: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具体方法的运用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安排。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

学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①劳逸结合是保证良好心理状态的物质保证; 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催化剂; ③乐观的人生态是不良心理的解毒剂; ④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健康心理的保鲜剂; 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1)参考资料的选择与利用; 2)广播电视节目选择与充分利用; 3)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第4节 元认知策略与辅导

元认知: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的构成:①元认知知识(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②元认知体验(就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③元认知监控(在认知过程中能不断的评价认知过程,获得质量信息,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计划,选择恰的策略,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元认知策略就是指监控策略,即个体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包括以下四种: 1>计划监控(学习目标的设置、阅读材料的浏览、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完成任务的计划); 2>领会监控;

3>策略监控(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情况进行监控)(常用方法是自我提问法); 4>注意控制.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1)自由放任式;2)直接传授式;3)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 ①不断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②增强元认知体验; ③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④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纠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代之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思想自主、生活自理、身心自律、学习自立的学习者。

第4章 学习习惯的辅导

第1节 学习习惯概述

习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如果不这样做,人就感到难受和别扭。

学习的行为水平分3个层次:不自觉行为;较自觉的行为;自动性行为。

学习习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的特点:稳定性、自动性、约束性。

学习习惯的意义:1)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2)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2.学习习惯的种类: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

3.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认知特点、动机强度、性格特征);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了解和控制,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组成。第2节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学习习惯培养原则:1>序列性原则;2>反复性原则;3>抓关键期原则;4>协同性原则。

2.学习习惯培养方法(七种): 1>认知法;

2>强化法【用时注意几点:1)选择恰当的强化物;2)即时强化;3)描述具体行为;4)防止饱厌;5)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3>行为塑造法【用时注意事项:1)确定目标行为;2)选择初始行为;3)选择适当强化物;4)设计好塑造步骤;5)把握好塑造的进度】;

4>链索法【方式:1)整个任务呈现;2)逆向链索;3)顺向链索】;

5>自我管理法【步骤和注意事项:1)选择目标;2)制定计划;3)自我教导;4)自我记录;5)自我强化;6)监督与评价】;

6>榜样示范法; 7>集体熏陶法。

学习习惯的训练过程一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动机激发; 2>讲解与示范;

3>训练与强化【注意问题: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及时反馈和适当强化;3)要严格要求;4)要有活动配合);

4>迁移与发展。

4.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包括坐姿、握笔、用眼、用脑、口腔);

②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1)今日事今日毕;2)练习中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做出来;3)对于自己实在难以独立完成的题目也要认真思考。】;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1)教给预习方法:全册预习、章节预习、课前预习;课前看一看,课前做一做,课前想一想,课前练一练;2)精心设计预习题;3)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④培训学生认真听课(一看、二听、三说、四记、五想); ⑤良好的阅读习惯【1)选择阅读书目和阅读方式;2)提高阅读速读;3)做好阅读批注】。

第3节 不良习惯的矫正原则 1.不良习惯的矫正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疏与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1)找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2)贴近学生;3)要利用机会】。

2.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1)认知调整法

2)惩罚法(适度、适量、适时、罚之有理、讲究技巧)3)激将法(合适的对象合适的场合合适的言行)4)消极联系法 5)切断联系法 6)矫枉过正法

7)代币制(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矫正方法,它能把矫正不良行为和塑造良好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

代币是指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东西。代币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强化作用更加有效;2)可以用代币惩罚学生,这比体罚要好;3)代币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

第5章 考试心理辅导

1.考试焦虑的调节

焦虑:是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紧张不安、忧虑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可分为特质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

特质性焦虑:是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焦虑倾向上稳定的个人差异。状态性焦虑:是指焦虑的暂时波动状态。

考试焦虑:是特指学生由于考试带来的焦虑的波动状态,学界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情境化特质焦虑,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情境化的一面。(考试焦虑可分为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考试焦虑的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生理成分和行为成份。

2.过渡考试焦虑的危害(适度的焦虑具有“预警”和“发动”的作用): 1)干扰认知过程:认知阻塞,对注意、记忆、思维的干扰。2)危害心理健康:导致心理或精神上的紊乱。3)影响身体健康:对身体的不良影响。3.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内部4条+外部3条): 1)内部因素:

①认知因素(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负面评价恐惧); ②人格特征(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③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 ④性别因素。

2)外部因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和影响。4.考试焦虑的辅导(调整认知,提高自信,准备充足):

1,情绪中心的辅导【1)放松训练法<调息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意念放松法、肌肉放松法>;2)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

2.认知中心辅导:是着眼于考试焦虑中的认知成分,帮助考试焦虑者应付担忧。1)认知调整法;

2)自信训练法(检查自己的担忧、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对担忧质疑、得出合理反应);

3)自我教导训练(阶段:自我观察阶段、开始产生新的内在对话阶段、学习新的技巧阶段)。

3.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1)以情绪为中心的团体辅导法;2)认知与情绪相结合的团体辅导法。

第2节 应试技巧的培养

1.考前复习技巧:①全面复习;②抓关键,突破重点难点;③综合练习,侧重解题训 2.临场发挥技巧: 1.基本的答题技巧:1)明确答卷要求;2)安排好答题顺序,先易后难;3)合理控制答题时间;4)认真审题,细心答题;5)仔细检查,查漏补缺;6)书写快而清晰,卷面整洁。

2.1)怯场:因临场情绪激动而造成造成回忆、思维发生障碍,并伴随一系列生理反应的现象。(消除方法:自我放松、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回忆成功经验;

2)记忆卡壳:放下先做别的题,利用各种线索帮助回忆与之相关信息。3.考后调整技巧:

①调整情绪(及时宣泄紧张情绪;走出挫折的消极情绪); ②正确归因; ③重建期望; ④试卷总结。

4.应试技巧的培养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模拟训练法

学习疲劳:是持续过度的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的倦怠,它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直接与大脑的内抑制有关。学习疲劳3个阶段:早期疲劳、显著疲劳、过度疲劳 养不良,环境不好等 2.学生生理疲劳的防治 1)学会科学用脑

合理安排时间〈抓住用脑最佳时期、把握自己的重物节律〉); 善于交替学习〈学科交替、左右脑交替、动静交替〉;

运用优势兴奋法则(优势兴奋法是指当学生进行学习时,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进而形成优势兴奋灶。);

2)保证充足的睡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3)适当增加营养(膳食合理平衡、定时定量进餐、不迷信补品); 4)加强体育锻炼。

3.学习心理疲劳的防治(采取方法: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

学习心理疲劳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其心理需要,因而难以形成他们的积极态度所致。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快乐学习法)。第6章 学习困难辅导 第1节 学习困难的概述 1.学习困难包括:

1)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获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和社会技能上有明显的困难。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的。)

2)学业不良(即学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可分3种类型: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成绩不足)

3)学习困难(指一个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2.学习困难的鉴别标准:

1)差距标准(指个人潜力与实际表现的差距。)

2)排他标准(指学习困难不是由于智能不足、感官障碍、情绪困难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

3)学业成绩标准(根据学生的几门主要学科的成绩及其在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中的位置,判断学生是否学习困难。)

4)量表诊断标准(指通过各种量表的测试来鉴别学习困难学生。): 5)观察评定标准(可以作为鉴别时的辅助标准)。3.学习困难的成因:

1)生理因素(包括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失调、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与情绪因素)3)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

1.感觉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对儿童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计算、言语、交往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感觉统合”是指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胡效率的组合。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2.智力发展特点

①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总体上正常,但低于正常学生.②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 3.认知加工特点;1)注意(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条件。分为三类:引起注意、作决定、保持注意力。

2)记忆(适时记忆容量低,提取能力差;长时记忆中编码策略水平低。)3)思维与问题解决(表现方面:分类困难;推理困难;概念形成困难。)4)认知结构(知识背景贫乏;知识结构不良)

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策略的缺乏同样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着高相关。)

4.动机和归因特点

学习过程问卷将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

①动机方面的特点:学习动机和抱负.求知欲.好胜心等比正常学生低。②归因的倾向:习得性无助归因。5.自我概念特点: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6.个性特点(表现: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自律性、焦虑水平)

7.社会性发展特点:①社会认知缺陷;②社会行为问题(攻击行为,课堂不安静行为,退缩行为,对抗行为,依赖行为,多动症);③社会交往障碍。

第2节 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与训练 1.感觉运动障碍的辅导与训练:

1>大肌肉运动能力训练(翻滚、爬行、行走、跑跳等能力训练); 2>精细运动能力训练(手部操作能力、眼动训练);

3>感觉动作协调能力训练(视动协调训练、听动协调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前庭感觉训练)

2.认知能力不足的辅导与训练: 1>注意力训练(环境控制、行为矫正、游戏辅导、感觉综合训练); 2>知觉能力训练(视知觉训练、听知觉训练、跨通道的知觉训练); 3>记忆力训练

4>思维及问题解决技能(出声思维技术、符尔斯坦的工具化训练、利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

5>自我监控训练

3.从动机情绪问题及社会性发展不良的辅导与矫正

1>行为矫正法(具体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法、消退法、模仿法、代币法、行为合同法、反应代价法、行为塑造法、肯定性训练、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

2>理性-情绪疗法;

3>角色扮演(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改变自我); 4>角色转换法。

4.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原则:1)整体化的教育观念;2)个别化的教育方案;3)多样化的教育安置(隔离式特殊学校、隔离式特殊班、随班就读、资源教室);4)温暖尊重的教育态度(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期待或真实信念,将有可能导致这些期待成为现实)。

5.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模式:1)分层递进教学(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2)成功教学(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3)学习策略教学(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第7章 学科学习辅导 第1节 语文学习辅导

1)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读能力(阅读的前提),理解能力(阅读的核心),鉴赏能力。2)阅读能力的培养:丰富背景知识;训练阅读策略;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加强阅读元认知能力能力的培养

3)朗读及技巧(理解分析性朗读、欣赏性朗读、分角色朗读)

4)默读及技巧(默读即不出声的阅读,技巧: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减少回跳)5)精读及技巧(概览、问题、阅读、背诵、复习,即SQ3R法)6)速读及技巧(意群扫描式阅读、浏览、跳读)。阅读困难的类型:视觉辨别困难;听觉辨别困难;声音混合困难;记忆困难;字母与词反向;词分析技能不当;直观字或词辨别困难;理解技能缺陷。

阅读困难的辅导:多种感觉方法;个别化阅读;整体—言语经验方法。

1.写作表现问题:1)缺乏写作兴趣;2)缺乏写作技能;3)说假话,远离真实生活,没有真情实感;4)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现代八股文。

2.写作能力及其培养: ①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② 认真拟题,仔细审题;

③ 深刻立意,巧妙构思;(构思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组织安排,进行布局谋篇的思考过程)

④ 正确表达,讲究技巧; ⑤ 注意复查,重视修改。2)写作的认知模型与认知过程研究

① 弗劳尔和海斯的写作认知模型(从认知角度研究写作的重要标志,该模型认为,写作可分为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和作者的工作记忆3个成分)

第2节 数学学习辅导

1.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① 学习兴趣缺乏; ② 学习内容繁难; ③ 学习方式被动; ④ 能力发展片面; ⑤ 脱离生活实际。

3.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及其训练

1)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出声思维):

数学解题策略:①整体策略②模式识别策略③转化策略④媒介过渡策略⑤辩证思维策略⑥反面思考策略⑦记忆策略。

2)数学解题策略的训练方法(出声思维方法、策略教学模式)第3节 英语学习辅导 1.词汇学习辅导:

1)利用语义联系(分类忘记、联想记词、造句记词); 2)利用语音联系学习词汇; 3)利用表象或图像学习词汇; 4)利用构词法学习词汇。2.听说学习辅导 1)英语听力辅导

① 加强语音学习,学会正确发音和辨音 ②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理解内容 ③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训练听力 ④ 消除听力训练中的一些错误做法 2)英语口语辅导 ① 树立自信,勇于开口

②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说话能力(仿叙、替换叙述、编写叙述、看图叙述等)③ 有效使用交际策略(积极反馈、迂回表达、同义代换、回避策略、求助策略、动作表达、临时造词、恰当补白)

3)英语阅读辅导

① 充分理解词义、句子、段落及文章结构 ② 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并恰当选用 ③ 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4)英语写作辅导

① 掌握选词、造句和组段的基本技巧 ② 掌握语篇衔接的技巧 ③ 培养直接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④ 采用多种训练方式 5)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① Pearson和Dole(1987)的演绎法模式; ② Oxford(1990)的归纳法模式; ③ Rubin(1998)的探索型模式。

第二篇: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广东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

师资培训学院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论文

学院: 系、专业: 班别: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摘要:小学生作为社会中新生的主要成分,对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心理学家正探讨和研究解决办法,学校教师的教育、学生家长的关心也成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力量。社会中的人应动员校内校外资源共同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营造健康环境

正文:

一、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其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厌学等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2.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步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这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部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的前倾不相适应使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早恋或两性关系的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少男少女的出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我们教育引导上的偏差,青少年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 3.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主人等个性,以及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都会造成他们交往的困难。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会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2.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首先,要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的宣传要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应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等要定期向青少年开放,以丰富他们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对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整顿社会文化市场,对一些宣传暴力、色情、凶杀等有害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必须实施禁堵,绝不能让它们泛滥;对带赌博性的电子游戏机室要查封,绝不能让它继续腐蚀和引诱学生。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同时,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全民的素质教教育。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的积极影响,把它纳入学校德育的轨道,对学生进行正 面教育。当前,就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学习、宣传抗洪抢险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力弘扬抗洪精神,以增强青少年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要提高学生分析、鉴别社会信息的能力,对社会信息中有害的因素必须禁堵,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设置必要的教育阵地,如科学和教育园地、黑板报及各种专栏,使学生受到熏陶、鼓励和教育。再其次,要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现在,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孩子增多,对于这些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同时,还要做那些因遭受挫折而心理变态的家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目前,也要做好下岗家庭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家长下岗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优化家庭环境不能忽视家庭文化的娱乐活动,家庭文化娱乐活动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如观看影视作品、书刊志等,都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要开展青春期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对于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首先不能大惊小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接触了一些描写男女恋情的文艺作品,从而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我们要疏不要堵,要成功的引导,不要失败的“隔离”;要公开交谈,不旁敲侧击;要耐心劝导,不讽刺挖苦;组织大家讨论、研究,而不是神神秘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正确纠正谬误。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个别心理辅导。总之,不但要使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性解剖、性生理有一定了解,正确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别,消除性神秘、性愚昧的心理,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给予青少年以理想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通过对中做日常中的心理辅导,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融入集体和社会。

3.1纠正不良心理,树立交往信心。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孩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自负、逆反、倔强心理倾向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善于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学会控制排遣嫉妒心理。有“势利”心理倾向的孩子要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告诉他们友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结交真正的朋友。

3.2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

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比如可以多进行一些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或者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者团体合作游戏。3.3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

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所以要教会学生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

3.4讲究交往技巧,沟通从心开始。这需要“四学会”:学会结交新朋友,学会倾听和交谈,学会赞美和感谢,学会拒绝,消除误会。教师与家长则应该从旁辅助学生学会这些交往技巧。小学生通过正常交往,一方面可获得友谊与爱,得到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许,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可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

三、结语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研究上采取的是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形式。从总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解决个例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最后再解决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典型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要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既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所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定需要学生周围人群的呵护与关爱,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变化,才能让小学生成长在一个优良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9年8月13号 [2]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解决小学生自私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124903.jspx [4] 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策略.http://www.xiexiebang.com/News_View.asp?ID=673

第三篇:浅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浅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多年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最近几年不断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才得到我们的重视。人们不断进行着反思,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1999年8月13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正式走上发展的道路,这也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90年代受到大众普遍关注,近十年来,国内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却没什么发展;大中城市发展的较快,而一些小城市、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对各地区增设心理健康辅导以及进行宣传是刻不容缓的。

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论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以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描述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做正确的评价。(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这四个方面涉及到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可概括为:个体能够积极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以及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那到底该怎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呢?

从目前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来看学校心理辅导的方式主要是有两种。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它以预防辅导为主,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所以也叫发展性辅导。二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它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辅导,目的是为那些有各种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就目前来看,中小学较普遍进行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个方面.(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立的体系,需专门设置一个科目,使它像其他课程一样有固定的时间来完成其艰巨的任务。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之中。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得以全方位地展开。

(4)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个别辅导是最能体现因材施辅原则的方法,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5)团体辅导。团体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系。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得方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总之,每一种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中应多管齐下,才会收到更好的小效果。中小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对我国培养新时代人才至关重要。而且,中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们大力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时期。而作为思想还未成熟的学生们,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在一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学习动力辅导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或求知欲。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的,它体现着对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作用。

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足的中小学生,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针对其个人原因在客观和主观因素两方面积极加以改善。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抱有耐心,不要指望靠几次辅导就能解决问题。

2.学习策略辅导

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套在学生身上的无形枷锁,阻碍着学生的学业进步。对于这一点,教师们要高度重视,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别忘了授之以渔。正确而又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一种知识。当然,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考试心理辅导

在我国教育中,考试这一项活动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评判标准,所以我们是不可能绕开考试的。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理性的看待考试。只有认识了考试,才能对付考试。考试是一个过程,考试的心理自然贯彻于整个的考试过程中。而且,考试还有一个心理要诀:科学的方法+平和的心态。只要能掌握并运用这一要诀,就能正常应对考试。面对考试,科学的复习方法很重要,平和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4.学会科学用脑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教会他们科学用脑。

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存在个别差异,但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生活及发展等方面。由于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学生补课避免地会在这些方面遇到种种挫折,成为学生心理失衡的直接因素。在小学生阶段,由于身体发育,自我意识的提高,中小学生往往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辅导

浅谈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辅导

湛江师范学院 物理学院 班级:11物本一班 名字:吴旭明

积极的心理学把自己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积极力量和内在优秀品质,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

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我国教委颁布的教育大纲就有句话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心理学对于我们师范生尤为重要。对于即将即将走上讲坛的我们,需要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对学生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辅导工作。

一:学习动力及习惯的辅导

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两大因素:

1、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是否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前者是属于学习策略问题,拥有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主要解决的是学生是否“会学”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和策略既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直

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有需要的学生我们实施训练的方法可以是班级学习方法辅导活动的实施、学科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方式与方法、学生个体学习方法辅导的方式共同进行等。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行为习惯是形成观念、态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自觉与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重要学习心理基础,是制约与促进中小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形成与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如何利用学习心理辅导和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质量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朝着某个良好的习惯不断坚持努力,让他朝一定的目标追求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维持一定时间后进而形成习惯。对于训练内容与方式可以有进行测试、阅读、讨论、游戏、教学等。在训练方面可以通过个别谈话与团体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动机与抱负水平,认识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关系,了解成绩动机在个人未来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体验成功,感受喜悦的感觉。

二、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与辅导

学习能力的测评,使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及其发展方向的主要手段,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完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成绩水平不同,所以老师要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成绩面貌,对中小学生学习做好相关的能力测评与指导,可以运用中

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测量实验研究》作为参考和学习,对班级团体或学生个人进行学习心理过程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和指导,可以为学习心理辅导提供提高参考数据,更是差生转化、优生提高必不可少的检测指导依据,是了解、研究和改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学习心理,提高学习能力与质量的有效监测、评估与指导方法与工具。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不被困难所吓倒产生自卑的心态。在辅导过程中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利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面向全体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从而增进学生积极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幸福健康、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自信乐观精神,减少他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三:找出学生心理的缺陷,调整好心态,助其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弥补学生缺失的爱,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学生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说教师主要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

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尤其是对于面对繁重的考试应试技能培养方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充分相信自己,应对可能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考试前作好指导工作,提醒学生要注意合理安排活动,科学用脑,注意安全,有平稳的心态面对考试的来临。让学生学会消除考试顾虑的方法包括注意力转移法、语言暗示法、调整呼吸法、肌肉放松法等行之有效的快捷方法调整心态。

四:关注实践过程,应对教育工作的不同性和复杂性。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是应该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任何一项新的事物,都具有其相应的挑战性,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各种无法预测的变数,学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进行判断,而是要在原则的指导下,关注辅导的操作具体过程。所有学员要建立学习日记,认真记录自己的教学辅导实践过程,以备检查落实与总结。

集中培训后,培训班对所有参加培训学员进行分别反馈和跟踪辅导,直到学员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心理活动教育工作,尽早落实到行动中。

从反面来看,个体心理如果处于不平衡状态,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和发生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心理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和不健康状态则往往会线性地导致个体发生非道德行为,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篇: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两层含义:

1、无心理疾病

2、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意志品质健全

– 什么是意志健全?行动的自觉性、行动的果断性、行动的顽强性、反应适度

(四)人格稳定协调

–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双重人格(电影《绿茶》)

(五)自我意识正确 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 完善自己

(六)人际关系和谐 了解、理解他人; 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心理的分类

心理健康观念细化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孕期卫生

3、生理疾病和外伤

4、内分泌异常、心理因素

1、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2、心理矛盾和冲突

3、压力与应激

4、心理挫折 家庭因素

1、家庭解体

2、家庭不和

3、亲子关系紧张

4、错误示范

学校因素

1、负担重、压力大

2、教师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3、不良的师生关系

4、班集体中不良的环境与风气

社会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

2、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

3、大众传媒与社会风气

4、社区环境

头脑风暴:–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人际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性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困难、考试焦虑

人际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厌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自我意识危机

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愤怒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一节 心理辅导概述

一、心理辅导概述

(一)基本含义 心理辅导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校心理辅导 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会调适------调适性辅导-----基础层次 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高层次

(三)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习惯 2.人格辅导 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青春期 3.生活辅导 休闲、消费、日常生活技能 4.生涯辅导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个体辅导

1.行为疗法

---定义 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试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目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观察学习A、行为疗法----强化疗法

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 负强化

案例——一位母亲诉说:小雄是她家3岁的男孩,每到吃饭的时候,全家总被他弄得鸡犬不宁。没坐上二、三分钟他就会从椅子上溜下来,躲在桌子底下发出怪声或拉人的脚;到厨房里东摸西弄,还会打开抽屉,把东西倒出来。如果我们将他拽到椅子上,他就会嚎啕大哭……。总之,不管怎样,每天,他一定会闹得一家人没心情来好好吃一顿饭。

小雄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情境:在晚饭的餐桌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边吃饭、边聊天。此时,• 行为:小雄从饭桌边椅子上溜开,四处游荡。

• 即时后果:父母、姐姐立即放下碗筷,追逐小雄,拽他回桌边吃饭。• 长期后果:父母与姐姐的注意与追逐满足了小雄受到关注的需要,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小雄离开饭桌的行为。

方法

当小雄离开座位到处游荡时: 谁也不理他。当小雄回到座位上: 家里的其他成员要及时与他交谈,关注他、关心他。

B、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 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立(20世纪40年代)(猫和铁笼)交互抑制的作用。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沃尔普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于是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

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适用于焦虑、恐怖状态

操作步骤 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系统脱敏 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学习放松训练 求助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例如,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然后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建构焦虑等级 引导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并按照引起焦虑事件或情境从小到大排序,一般是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焦虑等级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高度焦虑。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要求求助者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出各种刺激画面,画面要具体、清晰,并且置身其中能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当然,如果有实际的刺激物,就用不着闭目想象。

系统脱敏

(一)求助者基本掌握放松技巧后,就可以开始脱敏训练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

系统脱敏

(二)每次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案例:一个考试焦虑的学生

事件 1.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

2.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3.我收到了试卷 4.我被一道题难住了 5.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

6.考试后,我和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的许多答案同他们不一样。

咨询员:我们现在从焦虑等级中最弱的刺激情景开始。明天就要考试了,可你还有很多书没有看,你可以围绕这一情景,利用你的想象力在脑海中生动地加以描绘。请你把这一情景在头脑中保持一段时间。(停20秒)请你告诉我,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象?紧张程度怎么样?

求助者: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我非常紧张,紧张地喘不过气来,脑袋也晕了。我拼命地翻书、翻书… …同学问我一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复习了,我出了一身冷汗… …

咨询员:你很紧张,让我们重新进入放松状态。深深地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再保持一会。

(约10秒)好,请慢慢地把气呼出来,慢慢地把气呼出来。(停一会)现在我们再做一次。(放松训练)现在你感到完全放松了吗? 求助者:(点头)

咨询员:请你在重新想象一下刚才的情景,明天就要考试了,你还有很多书没有看… …

按照上述程序反复进行,直到当事人想象中不伴随焦虑反应时为止,这说明,当事人对“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已经脱敏成功,松弛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中的相应焦虑反应,接下来对第二种情景进行脱敏,由此类推。

操作前注意事项 学生受到过充分的放松训练所有足以引发焦虑的刺激已包容在焦虑层级表中学生对情境能形成清晰的想象 操作中注意事项(1)焦虑事件的层级表由双方商定。(2)每次脱敏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脱敏事件1—3个。不能赶进度,一定要确认一个事件已经不再产生紧张才能进行下一事件的脱敏。(3)如出现疲劳应及时终止

2.认知疗法 思考:你的所思所想(想法)会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吗?

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

认知疗法: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适应不良认知

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过程 :

(1)建立求助的动机 认识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型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建立新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代替旧的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又称ABC理论,Ellis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

ABC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 诱发性事件 对事件所持的信念 情绪及行为

举例 事件A:出席一重要会议,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晚了。

情绪C:紧张、害怕、自责、沮丧

信念B:

1、我怎么这么差劲,连开会时间都会 搞错

2、我总是把事情搞糟,真无用

3、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大傻瓜

4、在众目睽睽之下迟到,真是丢人现眼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明显特征: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 糟糕至极

驳斥D:1.每个人都会出现记错时间的这种情况 2.错过开会时间,只能说明我不够细心,并不能说明我无用,许多事情我会是干得很不错的3.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真傻,但只是少数认如此,大多数人会对我迟到持无所谓的态度4.迟到是不对的,别人可能会对我表示不满,但这并非糟糕透顶。我继续开会,继续我的工作。

效果E:通过自我辩论消除自责

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治疗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找出其不合适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信念

2、领悟阶段。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3、修通阶段。通过多种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黄金原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布置家庭作业

4、再教育阶段。巩固心理治疗的成果,并进一步消除其他的不合理信念,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举例 求助者:女,30岁,大学毕业,现任某工厂技术员。

主要问题:婚姻冲突。两年前结婚,但婚后不久,发现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做家务,而且经常夜不归宿,两人感情逐渐出现裂痕。丈夫数次提出离婚,她也想离,但因自己爱面子,怕人议论,又考虑到孩子、住房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决定。为此,她一直处于矛盾、冲突、抑郁以及怨恨丈夫的情绪状态中。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背景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 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会是这样吗? 咨询师: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你小孩非常喜欢的一个风筝放在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压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毁坏别人的东西。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哦——原来是个盲人,他一定是不小心才这样做的。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有点儿同情他了。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 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做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间是 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象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是,我还看不到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分析]咨询师在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和宣讲,而是通过举例在求助者稍有领悟之后,咨询师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咨询师还没有指出求助者的某个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他已经使求助者对下一步的工作——寻找不合理观念并加以辩论有了心理准备。

咨询师: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你和你丈夫的关系。

求助者;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总是不耐烦,甚至不理我,真是伤透了我的心。

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爱你,象你爱他一样爱你。求助者: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必须这样做呢? 求助者:因为他是我丈夫,我应该得到回报。咨询师:为什么因为他是你丈夫,他就必须爱你?

求助者:这……你好象在为他辩护。难道他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咨询师:这不是为谁辩护,也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爱你,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是你无法要求他必须爱你,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看,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会象现在这样。

求助者:是的,如果我没有这种要求,我也许不会象现在这样。但是,我还是难以放弃。

咨询师: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其实,每个人的感情都可能会变,你固然可以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但你无法保证别人也象你一样一成不变。

求助者:的确无法保证,感情这东西真是变幻莫测。

咨询师: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个男人爱上了你,对你非常好,但你却不爱他——这非常有可能发生。对不对?

求助者:是的,实际上我在上大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咨询师: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象他对你那样? 求助者:没有,我最终离开了他。咨询师:为什么呢? 求助者:因为……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要求我必须爱他。我也做不到这一点。

咨询师:你看,这件事和你目前与你丈夫的问题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求别人必须为自己做到什么。

求助者:……

咨询师:有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就是“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刚才对你丈夫的那种观念符合这个规则吗?

求助者:好象不是一回事。

咨询师:其实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如果总这样想,你就会越想越恼火。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确实不该有这样的观念

咨询师:看,你的不合理观念又来了,刚才那个是对别人,这个却是对你自己的。谁说你不该有这样的观念?类似的观念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或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地怨恨自己或他人……

[分析] 通过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咨询师是如何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我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对我怎样”进行辩论的。咨询师不仅通过各种质疑性的提问,也通过列举假想的情境来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一观念的不合理性,并引导她对自己的问题加以主动思考。可以看出,咨询师在使求助者放弃这一观念的同时,也在教会她如何用新的、合理的观念来代替。也就是说,咨询师不仅是一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正确信息的提供者。3.来访者中心疗法 美国 罗杰斯创立 特点:1.充分相信人的潜力,认为来访者有能力找出更好的应付现实生活的方法。

2.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员不是指导者,也不是权威或专家,而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在来访者谈话时,咨询员要以执情的态度倾听,不打断、不解释,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也不妄加评论,只是对来访者的发言表示兴趣、理解和耐心。也就是说,应把主动权交给来访者,以来访者为核心。

3.强调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最重要的。咨询员应创造一个真诚、温暖和理解的咨询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没有人告诉来访者做什么,没有人对来访者干扰和控制,只有咨询员的温暖、关怀和理解,使来访者感到轻松、自由、安全,可以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一吐为快。

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这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咨询员不要代来访者作决定:也不确定下一步该讨论什么,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不解释和分析来访者的谈话,也不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咨询员可以作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具体方法是重述来访者说话的要点,鼓励来访者继续说下去。

5.关于咨询的内容,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不一定要追究来访者的病史,而是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是当前的情绪困扰。

6.成功的咨询表现为来访者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缓解了情绪困扰与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变得更有信心;与他人的关系更融洽,行为也更成熟。此外,来访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增强了,能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4.理性--情绪疗法

(二)团体辅导

多动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据国外有关研究,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期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行为表现为精力充沛,活动明显多余其他儿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小动作多,不但自己不能专心听讲,还时常干扰别的同学,扰乱课堂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任性,冲动,冒失,做事不顾后果。与正常的儿童相比,他们的活动在量和质上都有所不同。

原因(1)遗传因素。父母童年有多动症状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2)脑外伤或中毒因素。幼年时受过脑外伤或食物中毒而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3)教育和环境因素。不良的成长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导致的多动症状。矫正 儿童多动症是神经行为问题,因此,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可采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必要时求助医院神经科,采用药物配合治疗。强化法,替代法; 焦虑症 中小学生常见的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因担心考试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表现 生理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剧、多汗、尿频、肌肉紧张

心理反应:苦恼、无助、头脑空白、注意力分散、思维处于僵滞状态、,不能正常归纳、分析和推理

行为反应: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他们或者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或者东张西望,无心作答

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中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对考试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预测程度、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临场经验和应试技能、个体的身体状况如体质的好坏、疲劳过度、睡眠质量,另外,考试焦虑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忧虑、情绪不稳定、追求完美倾向的学生更易产生考试焦虑。

客观原因 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面临一些重大的考试时,学生由于意识到考试成绩对自己的意义重大,或者当考试与奖惩挂钩时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与考试本身有关。学生自身的气质类型。

矫正策略 1.重建自我,确立合理的期望值 2.加强考前复习,提高应试技能

3.注意力转移 4.运用一些心理矫正方法。如放松训练、暗示训练、表象训练、系统脱敏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等减少和消除考试焦虑的发生。

网络成瘾 特征 :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上网; 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愉快; 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危害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一发展由于虚拟网络的各种非现实性因素,而使之缺乏良好发展的必要环境,因此容易导致人格缺陷。

自我角色的混乱;心理生理受损;消极地逃避现实;自我约束力的下降;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成因 内部原因:自我满意感的缺失、人格中的某些缺陷、缺乏理解与沟通,过重的学习压力,内心的孤独、寂寞,成人感的无法兑现才更多的沉溺于网络之中的,他们之所以过度迷恋网络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或压力。或者说网络成瘾症患者在网络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

外部原因 :现实生活压力过大、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错误教育方式和引导

防治 家长和老师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中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提高中学生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建立现实社会的自我满意感是最基本的预防思路。只有当青少年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内心充实,情感积极,网络的诱惑力才会减少。抑郁症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患上抑郁

定义: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有严重的的焦虑。表现: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认知:消极,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报多大希望

动机: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躯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易产生自杀念头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1)心境抑郁(2)丧失兴趣或乐趣;此外,表现出躯体、思维、意

志等其他症状

病程标准:持续两周时间

严重程度:明显的痛苦烦恼,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功能缺损。排除标准:排除由疾、物质滥用、离丧等引起的症状

发病率 根据WHO研究报告和中国卫生部有关资料,在中国有20%的人有抑郁症状,有7%的人患有重性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中有90%未得到过正规治疗。抑郁症占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

病 因 与 发 病 机 制 病因不明确,多因素致病

1、遗传: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1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2、环境因素: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抑郁症,如丧偶、离婚、失恋、失业、失去健康等,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

3、疾病: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

4、其他:有研究证明,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过去,可能会引发抑郁症及焦虑症。并且饮食上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可能引起抑郁症状。

危险因素 性别因素(成年男:女=1:2;青春期前男:女=1:1或2:1)

年龄因素:青春期前和更年期后

个性因素:不良个性的影响

生活事件的影响:幼年时期的不良环境(家庭和社会)、精神创伤

精神活性物质影响:酒精/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抗痨药

/降压药/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

躯体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肿瘤/消化性溃疡

治 疗 药物治疗抗抑郁剂:经典药物,5--HT受体再摄取抑制剂(SSRI)丙戊酸钠,碳酸锂

抗精神病药物 电休克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补充: 自杀

一.统计资料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会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高中生以及大学生中,自杀是处于第三位的死亡原因。男性的自杀倾向是女性的4-5倍。只有在我国是女性的自杀倾向高于男性,尤其是在农村。有关自杀的寓言和事实

二.自杀的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和抑郁症一样,自杀也是可以遗传的。2.抑郁和自杀 抑郁症患者仍然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大约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3.文化差异和自杀 自杀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存在,但是似乎在工业国家更为普遍。

4.性别、年龄与自杀 在自杀的人数上,女性大约是男性的三倍。但对于成功的自杀人数,男性却是女性的四倍。

三.自杀会传染吗?

在对自杀进行广泛宣传后的9天内,自杀的案件有所增加。青少年自杀总数中的50%反映的是这种模仿行为。媒体对自杀的描述是浪漫的 ;此外,媒体经常将自杀的方法十分详细的描述出来,这实际上就为潜在的受害者提供了自杀指导。极少有报道指出由自杀未遂导致的麻痹症、大脑损伤等悲惨结局或类似这样的事实,也很少有报道说明自杀经常与严重的精神障碍相联系。

四.自杀的处理和预防 如果患者的自杀意图和观念非常明显,那么危机干预、密切观察以及住院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不是的话,治疗则应该趋于长期化,应该开始抗抑郁剂的药物疗法和/或心理治疗,然后需要仔细地了解导致抑郁的各种因素。

恐怖症 定义: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三种类型

广场恐怖症:符合恐怖症的诊断标准,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案例分析:李某,男,36岁,不管走到哪里都需要太太作陪,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例外。据李某回忆,他在25岁时,有一次单独走过新华广场,在空旷的广场上,他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惊惶,呼吸持续加快,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心脏也跟着猛烈跳动,而腿则软瘫无力。眼前的广场似乎无尽延伸着,让他既难以前进,又无法后退。在全身冷汗淋漓下,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跋涉到广场的另一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有那种反应,但从那一天起,他对新华广场敬而远之,下决心绝不再自己一个人穿越它,不久之后,他在单独穿过童心桥时也产生了同样惊惶而难受的感觉,随后,在经过一条狭长而陡峭的街道时,也莫名奇妙的心跳加快,全身冒汗,两腿发软,最后,不管他走到哪里,他太太必须跟在旁边。

社交恐惧症: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

案例分析 柴某,女,20岁。与人交往时恐惧不安、羞于见人、焦虑痛苦,回避社交年余。两年前,患者之父叫其去粮店领粮,但不小心把粮证丢失,全家为此焦急。父生性暴躁,厉声训斥患者:“你这么大意怎么得了,以后跟你妈一样成疯子”,并以污秽词语相辱,在众多路人围观下,患者深感无地自容,患者之母罹患精神分裂症经治不愈,深感受遗传之苦。父训斥自己“会成疯子”使其恐怖倍增。随后,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是否变异,是否已经引起他人的注意。每当发现有人看她,即感面红耳赤、心情忐忑不安。上课见教师视线,如坐针毡,惶恐万状。邻桌一位男同学见其表情紧张,时时关注询问,患者据此认为别人都在观察自己。患者对镜审视,未见自己有怪异之处,举止言行也无失态表现。自知无必要紧张、恐惧,却无法控制,而且对自己的这种莫明其妙的恐惧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患者苦不堪言,四处求医。因无法坚持学习而休学深居简出。

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表现为对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两种类型以外的某些特殊物体、情景或活动的害怕。特殊恐惧症有时也和其他心理障碍相伴出现。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

案例分析1:苗某,女,37岁,个性外向,善于社交,有很多朋友,她唯一的毛病就是怕猫,但她对其他小动物,譬如乌龟、小鸟都很喜欢,但就是不喜欢猫,不仅不喜欢,而且还怕得要命,一看到猫或想到猫,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惊惶得不知所措。虽然明明知道猫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总是担心突然出现的猫会跳到她身上,抓她、咬她。自己也明知不大可能发生这种事,但就是挥不去这个念头,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全身发毛。如果知道某人家里养猫她就避免踏入那个人家里。她不只怕猫,她也怕像猫一样的皮毛制品,在公共车上,旁边的乘客若穿着毛皮大衣,她就会浑身不自在,而避得远远的,她的生活里总是充满了猫的阴影,任何突然出现的影子或声响,都被他解释成是猫在作怪,晚上也经常做有关猫的噩梦。

发病机制 心理学机制 1.心理分析理论当本我的冲动和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解他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时,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当自我的力量不足以抵挡或缓减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性的冲突。由于本我要寻求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焦虑、恐惧。当焦虑的对象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就表现为恐惧症。

2.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恐惧反应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的。

3.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的刺激直接产生。正常的认知产生正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如果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就会形成恐怖症。

生物学机制

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案例分析2:柳某,女,二十一岁,某科技大学三年级学生。“长期以:来,我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我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真心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我)她还在信中提出了会见时间,又特意嘱咐道:“我不愿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也不希望众多过往的同学看见我,我没有勇气前来敲门,请你们将咨询室外的门开一小缝,我即可进来。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施治方案: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咨询与治疗: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心理医生的耐心开导下,柳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柳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原因分析:①你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②父母对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③少儿时,你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你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你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你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⑤正值青春期的你,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你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你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你的这种冲突。

建议: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

②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心理医生为柳某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分别调查两位老师和两位男生对你的评价,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③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④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

⑤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强迫症 是一类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强迫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焦虑障碍,患者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其正常的工作、生活也受到严重干扰。

诊断要点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一)致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脑组织结构因素。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强迫症状与脑中的基底神经节及前额叶的病变有关,也有通过颅脑手术而成功治疗顽固性强迫症状的病例。必须指出,脑部器质性病变、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都可有强迫症的表现,因此,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患有强迫症状的都是强迫性神经症。

2、心理社会因素(1)压力与创伤

(2)人格因素:2/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3)心理动力因素: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5)认知行为因素:认知失调,常常对正常人不在意的信息过分主义,反复思考又使焦虑增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把注意从强迫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案例 当事人为女性,今年36岁,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本科毕业

1、每天反复洗手20-30次,每次5-10分钟;

2、每天洗澡1次,每次3小时;

3、每天用2个小时的时间清洁室内卫生,有些地方需要用酒精反复擦洗;

4、不敢使用公共厕所

5、不敢到饭店餐厅用餐;

6、不敢和别人握手;

7、有病不敢去医院,除非万不得已,即使去了也非常痛苦和焦虑;

8、头脑里强迫思维很多,如为什么会有艾滋病?为什么无法治愈艾滋病?出门后门有没有锁好?经常出现自己得了某种病躺在医院里的图像、等等,9、总是怀疑自己身上粘了什么东西需要反复的检查;

10、开车总是认为撞到了人,而不断的看倒车镜;

11、见到尖锐锋利的物体非常恐惧,害怕会伤害自己或别人。

93年第一次发病。当时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的叔叔因为被邻居家的狗把手指弄破了,由于伤口很小没太在意,也没有打狂犬疫苗,一个星期后发病,医治无效死亡。同学参加完叔叔的葬礼,她到同学家里安慰同学,用手拍过同学的肩膀。回家后担心自己也被传染了狂犬病,非常后悔自己不该用手拍同学的肩膀。这种担心越来越严重,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担心。3个月后非常痛苦和恐惧,就到医院注射了5支狂犬疫苗。注射结束后,症状得到明显好转。94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看过新闻以后,头脑里突然出现自己会不会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的想法,然后开始反复洗手。半年后,只要家里有客人来过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尤其是客人坐过的凳子和用过的东西必须用酒精擦洗。2年以后即使家里不来客人,也必须每天进行清洁。对关于艾滋病和其他流行病的报道特别敏感。98年开始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也不敢到外面用餐。99年开始不敢去医院。开始出现反复检查的行为。00年看电视时,看到一个凶杀镜头,从此见到尖锐锋利的东西就恐惧,害怕伤害自己或他人。开车时开始出现撞到了人的想法。01到03年间,病情时好时坏,起伏不定。

治疗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药物治疗等等

第三章 教师心理健康

一、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今天,尤其是农村的教师职业,不仅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而且与清贫、倦怠相联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环境差!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心理枯竭的一种)。社会对同样具有七情六欲的教师,除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要求外,也需要给予他们普通人一样的尊重与关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不稳定的教师会错误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师生关系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的

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教师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教师以爱心、欣赏、尊重、鼓励、勤勉和纪律营造一个促进学生成长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丰盛的人生。教师的尊贵使命是:帮助学生确定自我价值,发展潜质,培育他们的优良品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引导他们向往公义、追求真理。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总体素质。国内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显示,63.2%的教师需要心理减压,51.8%的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疲于奔命”,88.6%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呈上升趋势,52.84%的教师希望自己得到心理健康咨询。可看出非个别现象。问卷调查法为主 工具:SCL-90(主)

结果 1.概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为14.2%,单项严重的依次为:敌对,偏执,人际敏感和抑郁,躯体化,焦虑,恐怖。小学教师躯体化和焦虑程度高于中学教师,其余无差异。

2.性别差异 男教师的偏执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

3.城乡差异 城市教师的总均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显著低于乡村教师,但躯体化显著高

4.教龄差异 1~10年教龄的教师在总均分、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显著高于11~20年,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尊重他的学生;知道如何建造师生之间的沟通;衷心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的需要与困扰;对于学生的态度是自由而不放任。

教师需要调查表

三、教师压力来源——《怎样教书不生气》

来自学生:学习意愿低落,难以矫治的偏差行为等 来自家长:不关心孩子,不配合老师,过度干涉、批评等

来自学校及管理政策:班级人数太多,难以兼顾教学之外的行政负担和杂务,与学校行政人员沟通不足等

社会因素 社会变化,教育改革 社会过高的期望 低待遇

社会取向对教师职业的描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传统文化对教师奉献精神的颂词,但换一个角度看,也是对教师心理枯竭状态的生动描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周年教师节教育部诗歌朗颂会主题词。昨天提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今天强调“在燃烧的同时发展自己”,倡导资源的平衡与回报(德 —得)。

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工作量大 学生品行、学习情况 学校的人际关系

工作量普遍较大。按有关规定,每周课时分为较轻(每周7节以下)、适度(每周8~17)、较重(每周18~24节)和很重(每周24节以上)。调查显示,47.8%的中学教师每周 授课在18~24节之间;另有17.4%的在24节以上。

个人因素 过高的自我期望 教师能力素质的束缚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感受力 适应不良:新课程改革 各种培训、考试 经济负担重——男教师成家难(取样评

估)、养家糊口难、买房难。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二)学校与同事的协助

(三)教师自我的调节 具体措施

(一)指导措施

1.校长与教育行政的协助(1)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2)和谐的管理的作风与工作方法

(3)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4)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5)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的时间与场所(6)增加教师进修机会

2.完善自身人格(1)良好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岗、富有牺牲精神。(2)博爱 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热爱同事、爱家庭、爱自己。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3)豁达、热情。(4)有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坚韧。

3.提高自身修养(1)与人为善;(2)宽容、豁达;(3)陶冶情操、品位高雅;(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5)提高社交能力。

4.调控情绪,自我缓解(1)保持乐观的态度(2)转移注意(3)增强自信心(5)悦纳自我

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家庭中难免有失意、有矛盾、有冲突、有挫折,甚至有创伤,该怎么办?

原则:该喜则喜,该悲则悲,该怒则怒。但要适当控制、调节,减轻它的强度,缩短它对你的影响时间。

(二)情绪处理的方法: 1.换个角度想

2.注重修养,提高境界。站得高,看得远,不为蝇头小利而恼。3.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4.以合适的方式缓解情绪

5.静下心来,学习Being(活在当下)6.积极认知,寻找快乐

下载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刘世海活动设计: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的特征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是自......

    中小学生辅导老师辞职信

    尊敬的老师: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申请。来到公司也已经快两年了,在这近两年里,得到了黄老师的多方面的教诲与指导,我非常感谢黄老师您。正是在这里我有过欢......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辅导

    给家长支招,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辅导 录入者:阳光 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10-11-8 20:55:26一、做好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

    自考辅导中心年度总结

    一年来,我中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和院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确保质量、规范管理,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自考助学活动,..年被省自考办评为示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语心理辅导

    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教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

    家长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辅导

    家长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辅导 一、做好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科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各门学科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通过作......

    中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最终版)

    第四教室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五节 挫折心理辅导 三、高中生挫折心理辅导 (一)高中生产生挫折原因的分析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任何具体的心理挫折,应具体......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游戏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游戏 游戏一、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