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入了新的台阶。而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带领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一次次成就和吸取经验教训下获得的。因此这一概念是发展的,是不断完善的,也是符合中国当代国情需要的。
关键词:国内外现实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情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33-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新和发展都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探索阶段。这一制度是我们不断取得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在面对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要坚持这一制度。
一、国外发展的现实环境
(一)西方国家依旧抱有冷战的旧思维和意识形态之争。二十世纪90年代,西方阵营通过和平演变使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也同样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彻底失败。当今世界,中国成为了头号社会主义大国,自然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国际事务中,许多西方国家还依旧抱有冷战的思维,在针对中国事务方面还依旧抱有意识形态之争。例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他们都期望中国成为最后一个多米诺骨牌,甚至在那一段时期,西方热炒“中国崩溃论”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学者福山甚至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已经取得了胜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巨大传播。在当时,许多国家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在政治上实行自由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新自由主义。
(二)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而中国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英美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不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反而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和剧烈;欧洲大陆上的莱茵模式使一些西方国家永远摆脱不了资本主义“滞胀”危机的影子;“休克疗法”并不能引领剧变解体后的苏东国家走向坦途;“华盛顿共识”更使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1](P.18-29)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开始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美国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开始进行调整。相反中国最快摆脱金融危机,并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在2004年,乔舒亚?库伯?雷默就提出了“北京共识”,使得“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成为当今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虽然“中国模式”在学术界尚且处于争论当中,但是中国模式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骨骼给予框定和规范的,研究任何不同层次和方面的中国模式,都必须首先联系相应的中国制度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2](P.21-26)而且在与国际社会对比研究中,也一般采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但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内涵与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简洁,也有利于开展国际对话。[3](P.30-34)因此,在本文中,研究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采取制度的对比中,将会更多的用到“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在参考其他专家学者所下定义的基础上这样表达“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发展模式。[1](P.18-29)
(四)中印对比。如今西方社会喜欢拿印度与中国进行对比。因为两国的国情和起点非常相似,可是采取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却不同。因此本文将对印度和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对比。
印度在1947年独立,而新中国建立于1949年。印度在政治上跟随的是西方采取的议会民主制度,而新中国在随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起步阶段时,印度要强于中国。例如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美元。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8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2美元。同时在发电量、钢产量、以及铁路里程上印度都全面超过了中国。但是,在50-70年代的发展,两国同样采取了计划经济,实行了五个五年计划。198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98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美元。而当时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72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0美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际数据》,印度政府《1983-1984年度经济调查》)。当时,中国在经济整体上已经全面超过了印度,并且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都领先印度。这说明了新中国在成立以后进行了全面的社会革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相比较与印度,中国当时更加彻底的打破了旧的社会的制度与结构,并且共产党长期执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更加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而新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发展,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同时也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二十世纪80年代下半期,印度拉?甘地政府也开始改革经济体制,到1991年,拉奥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进行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两国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依旧遥遥领先与印度。2001-2007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印度为8.2%。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超过印度。[4](P.31-34)到了2012年,印度通过这些的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比印度更大的成就。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与印度的对比中就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了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当今国际社会局势风云变化,“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主张在 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实践中屡遭挫折。结构性调整使拉丁美洲成为经济重灾区;“休克疗法”令剧变解体后的苏东国家坠入悲剧深谷;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危机国家开出的应对方案却令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中国没有遵循和效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福山在新世纪后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执政党,不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是否承认,都无法回避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竞争,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1](P.18-29)而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印度,由于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自由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又模仿新自由主义,并没有从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本国发展的道路,因此虽然建国后也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但是却并没有获得像中国一样的巨大成就。因此中国要吸收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要清晰的认识到西方国家依旧存在着旧的冷战观念和意识形态之争,对中国存在着别有用心。并且要看到中国目前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要有自己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与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二、国内发展的现实环境
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探索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期。一种制度的确立,其标志起码应当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制度体系;二是具有稳定性。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5](P.13-16)例如:在政治领域方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领域方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法律层面,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在文化领域确立了“二位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基本方针,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在社会层面,确立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建立了全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障。
而之所以会在中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联系中国基本国情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摸索确立的制度。
(一)是中国摆脱苏联模式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没有自己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开始向苏联借鉴“苏联模式”。虽然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该模式并不适合中国自己的本国国情,并且其自身存在着弊端,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因此,1978年的改革开放,通过联系自己本国国情进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是摆脱苏联模式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是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的需要。欧美国家通过宣扬一种普世价值观,提倡在各个国家内政治上实行自由民主的制度(其所造成的对他国影响在本文上半部分已经论述)但是中国由于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特性。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与西方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文化之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合。和合文化讲和谐、和而不同,也就是讲内部和谐、对外不排斥,讲事物的多元而统一。和合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大一统是一种民族自然的心理。这种自然心理的形成正是和合文化的产物。和合文化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崇尚民族融合,团结统一的民族心理,并积淀而成大一统的文化传统。[6]古代大一统思想包括“政权统一”、“思想统一”、“民族融合”和“版图统一”等内容。[7](P.82-83)因此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以及中央集权的情况下,中国系统不重视制衡,因此中国不适合西方的分权制衡制度,保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更能够调动全国的资源提高效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有极强的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能够保持政策的连贯和稳定。
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除了孕育了大一统思想以外,我还认为孕育了一种协商调和思想。由于中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出事或者做大的决定时,一般都喜欢和周边人商量,或者询问一些有经验和能力强的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性。因此在中国,协商民主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市政府的恳谈会等等。而中国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很好的有机结合了起来,最典型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相比较与西方社会,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人本思想。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渐渐演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而且相比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更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约束。因此,江泽民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并重。同样,在中国更强调的是一种问责制度,在这一点上,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适应中华民族特性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矛盾的需要。在当代中国,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造成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等多种因素交织并存的局面,使得中国的实际问题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时空压缩”状态。问题错综复杂、矛盾重叠共生,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统筹兼顾好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民生、竞争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精英与大众、国家与社会、先富与共富、公有与私有等诸多矛盾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着力点。[8](P.38-44)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建立的制度,一直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发展方向。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矛盾的需要。
(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自从进入近代以来,一直拥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且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也一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科技、体育、教育、军事等等方面,中国都已经赶上西方国家或者缩小了差距,甚至在某一些方面超过了西方一些国家。由此可见,中国的巨大的成就证明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摸索建设中建立的。尤其在当今国内外的复杂现实环境下,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一制度,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同样,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完全实现没有任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旧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矛盾是客观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生命力就是能够通过解决一个个当前的问题来完善自身,从而不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四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1).[2]张兴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3]杨秀萍.如何理解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1).[4]康绍邦.中印发展改革道路与模式比较[J].新远见,2008,(8).[5]赵秀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优势、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2,(3).[6]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文化基础[D].山东:山东大学,2012.[7]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8]阎树群,张艳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责任编辑:褚永慧]
第二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懂得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讲解、质疑、辨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二)讲授新课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首要标志
工人阶级领导的:我国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3)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第一次实现 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①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泛性
a、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享有政、经、文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民主自由权利。
b、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工、农、知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
高监督权。
③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5)人民代表大会
①含义: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
方一切重大事务。
②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④产生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 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
②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
③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主党派
8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
三、台盟(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4)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6)民主党派的作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调关系、自我教育(7)人民政协
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职能: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8)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符合我国国情;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或原因?
①、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④、有利于调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4是基本政治制度
(四)当堂训练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2、下列既是我国的一项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民族政策,又体现我国坚持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是(C)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B)①平等互助
②团结协作
③共同繁荣
④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和产生了新一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等重大事项。这说明(D)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五)当堂检测
优化设计第三课第三框单选、多选习题
第三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综合集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体系的“内核”和“灵魂”,是“中国制度”在各个领域延展的核心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积极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有了必须坚持、必须依循的整体规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关系、协调和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章法。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中国制度”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力量、配置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制度,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理论的与时俱进催生制度的与时俱进,是不断拓展、不断完善需要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巩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站在时代前沿博采众长,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积极借鉴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这一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道路、事业,还是理论、实践,最终成为一种制度,它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上,我们党都越来越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最根本的是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到一整套严密、完善的制度体系上。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对策分析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对策分析1
吕永红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66109)
2内容摘要:加强国情教育,是增强制度自信的的首要的基础环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增强制度自信的的关键的内在环节;抵制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确表达和加强宣传为增强制度自信创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国情教育
鉴于部分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状况不大乐观,增强制度自信,凝聚人们共识,势在必行。
一、加强国情教育,消除人们不恰当不合理的轻率比较,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首要的基础环节。
常听到人们把发展中的中国和发达的美国作比较,认为中国不如美国发展的好,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如美国的好。这种比较不仅有失全面和客观,非常偏颇和轻率的,而且容易导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够自信。
而导致人们不恰当不合理的轻率比较的原因,首先是对本国的情况不够熟悉,不仅对我国的历史、自然、人文等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缺乏清醒把握;其次是对他国的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仅不明白别国的社会制度的具体内容,更不了解别国选择其社会制度的的特殊国情。再次,在不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某些人死盯着别国的社会制度的所谓优势来衡量甚至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鉴于此,加强国情教育,尤其是中国国情教育,刻不容缓。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风土人情、人口分布、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让民众切身感受“中国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 [1]的独特国情,也实事求是地向民众介绍其它国家的自然、历史、人口、风俗等情况。
国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民众明白各国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都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国情建立适合本国的社会制度。以部分民众极其推崇 “三权分立”制 1[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2014人文社会科学校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614Y31)的研究成果
2吕永红,女,1971年11月,山东莱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电话***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邮编266109
度为例,虽然许多西方国家“理论上都搞‘三权分立’,但具体形式却并不相同。”[2]。只有美国实行较为典型的“三权分立”,而美国确立 “三权分立制”,正是只有经过有效的国情教育,民众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并不具备实行“三权分立”基于美国移民国家的特殊国情。
制度”的国情条件,而恰恰具备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国情。例如,作为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大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国家的统一、团结、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议行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实行必要的权力分工,又始终坚持我们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效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完整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充分发挥了各族的自主性,而且有效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避免了两党或多党竞选造成的社会发展暂时中断、社会资源大量浪费以及各项政策不连贯、不持续的现象,有效保证了国家稳定持续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尚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大国,加快发展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要务,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动了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具体制度,增强制度自信的的关键的内在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 [4]以整体的方式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起着宏观决定作用。而作为制度的实现形式的体制和作为体制运行方式的机制,因其与民众的生活具有直接而紧密的关系,总是被“民众首先感觉到其存[5]在和运行”。因而,要积极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具
[3]体制度(体制、机制)。首先要树立重视制度的理念。由于我国民众依然存在重人情、轻制度的思想观念[6],导致不仅在制度制定方面,我国社会生活普遍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严重缺失,如诚信制度还没有要全社会范围建立起来,而且在制度执行方面,重制定、轻执行的流于形式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导致某些“具体制度在实践中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制度的规训、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7]。体制、机制好比制度体系的触角,虽然不属于制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是对于培养人们的制度理念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意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人们就非常容易顺着“触角”关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全身”。为此,[8]坚持“制度立国、制度建国、制度强国”,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寻找和探索合适的体制、机制,让民众充分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和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其次,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核心,“思考具体
制度的完善和发展”[9]。因为尽管具体制度不涉及制度属性问题,可以广泛地参考和借鉴,但必须考虑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要求和规定;另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须统盘考虑和整体部署,兼顾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完善和发展”[10]。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尊重制度、敬畏制度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利用文化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培养民众对制度的敬畏感,让民众自觉把制度内化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其次要充分利用政
[11]府官员和社会公众人物在执行和遵守制度方面的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引发大批群众自觉效仿和追随,必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再次要从细节入手“培养民众的文明行为方式”
[12]
。民众的行为方式是民众的制度意识的的体现。民众的制度意识是“知”,民众的行为方式是“行”,而“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行一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第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的强大和社会自治水平的提高。自治的社会和强大的社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而
[13]“社会发育不足正制约着制度落实”。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努力提高社会的自治程度,让社会组织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人民权力人民行使。第五,建立制度执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定制度不是为了让制度束之高阁,供人瞻仰,关键在于执行和遵守。但目前人们办事情置制度于度外,靠托人情、走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不仅是民众缺乏制度意识的内在因素问题,更是外在缺乏制度执行的监督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不仅要有舆论监督,更要专门机构监督;不仅要提醒或者督促民众遵守制度、照章办事,更要对民众违犯制度的行为进行责罚。
三、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节。
鉴于西方敌对势力不失时机地对我国进行渗透与颠覆,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醒和警觉。首先,为了防止形成迎合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条件和土壤,必须把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保证。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性审视西方文明,以开放的宽阔的胸襟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同时坚决抵制其中错误的、腐朽的东西,决不能让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渗透泛滥,腐蚀毒害民众,因而必须把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结合起来,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传递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正能量。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确表达和积极宣传,为增强制度自信创造社会氛围。
首先,理论界必须对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客观必然性进行清晰梳理和如实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便于理解、利于记忆、乐于传颂。其次,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经常性甚至常规性广泛宣传和系列报道。再次,充分利用各类学校的教育功能,因势利导地在各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学科中的教学中,春风化雨般地系统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四,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医中药、中国武术、中华美食、中国戏剧诗歌、汉字书法、中国成语、中国服装等等,这些中国符号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也引无数外国人艳羡不已,痴迷追逐。值得注意和有点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中国符号,在一定程度被学西方的潮流所淡化。对西医的信奉、对英语的疯狂、对国外大片的吹捧等等,正不知不觉地淡化着中国符号在国人心中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只有让中国符号在中国人心中活跃,制度自信就定能增强。第五,在创建和推广中国商品品牌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元素,让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南方航空、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一个个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不动声色地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个或某些元素。国内外的人们在接触这些商品和品牌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熏陶和浸润。据悉“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
[14]
。随着中国品牌唱响全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逐渐被人们熟悉而认同,尤其是在国内,与日俱增的不仅是对“中国名片”的熟悉和认同,更是油然而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的历史合法性——专访张维为/玛雅[J],红旗文稿,2013,(6)[2]王君宏,吴婷婷.人大制度的启示与完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学辉访谈录 [J].公民导刊,2011,(7)
[3][7][9][10]黄晓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特点与完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4][5][13]肖贵清,刘玉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6]徐斌:《制度建设的特征、规律和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曲明哲:《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11,(9)[11][12]赵秀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优势、坚持和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12,(3)
[14]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333。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向阳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辛向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三者之间有机贯通,紧密联系。
有网友问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制度的体系。这些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辛向阳指出,作为一个制度体系肯定是分成一个不同的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
第一个层面是根本政治制度。也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作为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来看待?因为它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最本质的一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性的特点。我们建立和实行这个根本的政治制度,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流血牺牲,为人民民主长期奋斗取得的一个伟大的胜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们共同的愿望。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我们绝不搞西方的议会制,也不搞两院制,我们根本的政治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个层面就是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个就是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说,在基本制度方面它又包括三点。
第一是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三个内容,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再一个就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还有一个是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它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基本政治制度看待的。既然它反映了基本的特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它,当然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体系,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块,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律体系在我们制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实现了法制化。
第三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这个是作为我们基本的经济制度来看。在基本制度这块内容是比较丰富的。第三个层面是具体制度。这个是建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就是更多的是一些运行机制方面,包括具体体制方面的内容。
辛向阳强调,无论是我们讲的具体制度,还是基本制度,还是根本制度,这三者之间有机贯通,而且是紧密联系的,有的是作为基础的,有的是作为基础上丰富和完善的,有的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所以三者之间联系非常的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