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撰写案例
《如何撰写案例》
——苏老师科研讲座
一、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对主题进行分解)
1、主题分解:分析主题的构成要素,可从组合或阶段二方面考虑。
2、事实材料的选择:
(1)在广泛的教育领域中选择。(2)普遍发生的事实材料。(3)典型的事实材料。
(4)事实材料与主题密切相关,要具典型性。
(5)事实材料的演变过程要能反映教育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二、选择一组有价值的事实材料,用不同的事件来对应分解后的局部事实材料的选择。
1、纵向:事件或人物的发展。
2、横向:同类事件。
三、事实材料的内在联系
1、纵向——逐层递进(时间阶段递进、过程阶段递进)
2、横向——涉及主题的各个子项。
四、事实材料的描述
1、背景
2、事件过程
3、人物(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
4、渗透在事件过程中的主题思想。
五、评析
评析:具有独特的思考、逻辑严密、主题明确、概念清晰)
1、夹叙夹议。纵向;程度的递进、主题的全面。横向:范围的完整、主题的完整。
2、总评:
1、逐层深入。
2、逐项完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向)
3、概括与归纳:结论型。(经验的归纳、方法的概括、过程的归纳)写作方法:确定主题——选择内容——确立写作框架——进入写作过程——反思修改——定稿。
《如何选择案例》
(一)什么是有价值的?
1、符合先进教育理念。
2、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3、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率提高的。
4、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主题选择的方向
1、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为。
2、符合自身教育特长的,如家教、心理辅导、教学诸环节、音乐教学等等。
3、在这一方面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并有典型的事实材料为依据的。
4、对这一方面有较深的认识,并具有或形成一定经验的。
(三)背景
与发生事件相关的资料,能为事件过程的展开作出铺垫,能给人对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内容的了解,也能与事件的过程与结局进行联系和比较。
事件过程:
应该有起因、发展、高潮(矛盾冲突)、结束。如教学事件则体现在认知冲突,经过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新的发展,上升到新的水平。
(四)什么是典型事例?
在一类事例中有代表性的事例,这种代表性表现在
1、能体现这类事例的所有症状。
2、能体现这类事例的主要症状。
3、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表现出来的。
第二篇:如何撰写案例
如何撰写案例
一、什么是案例
虽然“案例”一词已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但对于何谓案例、案例的规范格式等,远未达成共识。案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德育案例就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1)从表述上看:论文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是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2)从写作和思维方式上看,论文写作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的写法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的思路,是对准备实施教育教学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重要的区别在于一个在教之前,一个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他们的区别同在于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况的描述,教学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4、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二、案例的主要特征
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好的案例应具有的三个特性:
1、真实性。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这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可以说,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2、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3、有效性
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可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工作和思想方法,帮助别人解除困惑,启发别人和本身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
三、案例的写法
我认为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内容。
2、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3、分析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4、解决问题。包括办法、途径、措施、结果。这部分要求要写的具体、详细、有新意。
5、反思。深入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为什么?以后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四、写案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丰富的素材。
教师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素材,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
2、要有恰当的理论分析。
一个成功的案例,还要求有恰当的理论分析,提高案例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写案例时,老师们可以试试三步曲:第一步,收集、整理实践素材(自己的或他人的);第二步,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反思;第三步,进一步把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写出有质量的案例。
3、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典型事件,揭示人物心理,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在长期的磨炼中去领悟和掌握。
但愿我们的教师平时就要树立起积累素材的意识,做工作、学习中的有心人。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写出好的案例来。
第三篇: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校课题组培训学习内容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 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 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二、教学案例与其他体例的区别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 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 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选择的。选择什么内容,取决于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
三、案例的基本组成元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 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 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五、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一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 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六、教学案例撰写基本格式
第一部分
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可包括教育背景: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特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环境与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等。这些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不宜很长,只须提纲契领叙述清楚即可。
第二部分
案例描述
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通过巧妙的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案例描述的材料要求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
第三部分
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来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可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资料等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
2017年6月
第四篇:如何撰写简单的案例
如何撰写简单的案例
徐春响
在写案例之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案例?
案例,有个例、实例、个案等几种提法。最初起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事实上,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就是人们对已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件捕捉的记述。类似于故事,但又不是一般的故事。现在,案例则成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根据案例,我们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这是应用性学科最快捷、准确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目前,在多种学科中,案例分析早已成为最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而作为幼儿教育这个方面,写好案例,更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们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呢?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作为学校教师撰写教育案例,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写作的目的,功能和重点.那么案例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首先我们再来了解下案例的写作格式: 背景的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容量可能较大,提供问题产生的场景.问题的反映.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因为对于处理问题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问题的解决.对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反思与讨论.这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深入分析,哪些恰当,哪些不恰当,便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注意和改进.以上的各点都是围绕案例这个中心点展开进行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切记泛泛而谈导致偏题,在写作过程中,各点的衔接也应该恰到好处,做到似断非断,始终紧扣案例的性质和要点阐述。
(举例自己以前写的几宗案例,段与段之间如何衔接)如何提高你的案例的可读性?
案例由于是一种叙事性的追忆。它的文体也是带有明显叙事风格的。因此,既然作为一种叙事的表达方式,又是对典型事件的追述。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1、故事性
案例之所以为人所青莱,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本身包含了一个典型的故事情景。自然而然地就肥人们无形中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当中,一起与事件中的主人公思考,一起共鸣。这表明,案例本身是带有一种交融情景的事件陈述。
2、戏剧性
案例的戏剧性与人们常见的戏剧性感受不大相同。案例的戏剧性是这个故事当中有事件发展的高潮之突破。即故事当中有明显的冲突环节,和主人公是如何化解冲突的行为和思考。正是这些冲突环节和矛盾呈现破解细节让人耐人寻味。因此,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好的戏剧片断。
3、意犹未尽性
所谓意义未尽性,是指案例当中含有多种可能性,能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启发人们产生人类的某种共同情怀和不一般的感受。从这一点来看,不是所有事件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案例。它在人们的广泛生产生活当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人为不可造就的。正如草船借箭一样,事前有很多因素可以控制,但一旦事件发生就绝非人力完全把持一样。这也就是世界上很少有影响广泛的案例故事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正是这一点,表达出案例本身所含意义的未尽性。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是也。
掌握了以上三点,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的结构要素(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写好一篇成功的案例关键是什么呢?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结束语: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平常多写教育随笔,积累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能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看到“案例”,工作的热情决定了你能否写出成功的案例。
本人在写作案例的一些经验:
1、选择的题材是生活中的,是个体,但是有真实性 文章整体有明确的主题 紧紧围绕案例的内容写(举例)
2、层次清晰 衔接自然
3、案例描写简略得当 语言富有童趣
4、措施结果不要过于理想化 视案例的情节而定。
5、针对各位年轻教师目前撰写的案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第五篇:案例撰写一
案例一:政治信仰模糊型
【案例描述】
孙杨的困惑
昨天,年级组织开展了政治理论学习讲座,一位名为孙杨的学生在讲座结束之后向辅导员老师写了一份信,信的内容让人深思。原文如下: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很抱歉打扰您了,但我心中的确有一些困惑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昨天我参加了政治理论讲座的学习,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让我对我国政治的重大是非问题进行了一定学习。在听讲座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思想也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但却有三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思考清楚,使我非常困扰。
第一个就是道路的问题。我确实认为,走什么道路不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经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触,尤其是通过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这样的事件,我切实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实力和繁荣富强,也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是好的、正确的。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很雄厚,他们的经验模式对于我们的发展应该也是有益的,但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一定就是不好的呢?有时候同学们也会说起关于政治道路的话题,我挺赞同小A说的:“走社会主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就好比我们是要开宝马还是开奔驰,其实开什么都行,都是往前走!”
第二个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听讲座的时候那位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提出要反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刚开始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后来,我又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东西,我觉得它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等观念并没有什么错啊,也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现在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应该相信的了。
第三个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80后这一代人面临着我们特有的压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甚至还有那飙升的房价,都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不得不更现实一些。对我来说,不太幸福的生活经历让我一直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找不到归属,找不到落点。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的父母双双下岗,家里一下就没有了经济来源,这些年生活得很艰难,现在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谋生,挣着微薄的工资。一直以来学校都教育我们要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但现实却让我顾不上什么“社会主义事业”了,我想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早一点赚钱,让我的父母不再那么操劳。
不知道我的思想是不是“跑偏了”,但确实是我听完报告后的一些真实所想,也是在认真思考之后才写下的,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学生:孙杨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孙杨的这篇学习心得典型地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模糊和迷茫。“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的认同体系。政治信仰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构成。”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政治信仰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人生态度,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重点关注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问题。
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校学生比例为73.5%”②,政治信仰主流上是正确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不完全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理论研究方面,范卉敏等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并存、稳定与躁动同在、失望与失落共处的较为矛盾的思想特点。③李晗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④曹向阳、杨红玲等人对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政治信仰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学生认为“树立政治信仰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⑤由此可见,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案例中这篇学习心得的作者孙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政治价值观念模糊、政治心理不成熟以及多元价值观负面影响等方向,其特殊的生活经历也促成了其问题的发生。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孙杨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模糊。政治价值观是指主体在长期的政治生活、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现象等多具有的意义之相对稳定的认识,它通过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体现出来。”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孙杨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认同,体现在孙杨这类学生身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对“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案例中所反映出的“相信社会主义,但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行”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今,我国社会正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⑦当代大学生成熟的政治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个人至上、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认识慢慢脱离社会实际本身,降低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出现对道路认识不清的问题。
①② 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理论探索》2004年04期。
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http:// ③ 范卉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④ 李晗:《试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⑤ 曹向阳、杨红玲:《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⑥ 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⑦ 刘超武:《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价值观念快速涌入大学校园,对孙杨等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政治信仰方面的冲突和困惑大为增多。有学者指出:“当理论界对转型时期多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想信念存在的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导引的时候,加之部分媒体的自由化倾向和失之偏颇的宣传,大学生自然难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⑧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抛出的“新自由主义论”、“全球民主论”、“第三条道路”、“趋同论”等,对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威胁、挑战,并主要通过文化同化、生活方式同化等方式迷惑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孙杨这类学生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前进性、曲折性认识不清,导致他们出现了政治信仰的空虚和迷茫。
第三,其政治心理不够成熟。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和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也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案例中孙杨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坎坷,他们自身心理压力较大,对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非常敏感,却往往又不能认识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甚至对社会失去信心,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四精神”、抗美援朝时期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坚定信仰比起来,孙杨等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参与机会较少,对政治本身没有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另一方面,大学阶段仍然是其思想、心理的成长发展阶段,使得他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治认知。部分学生理论超前实践,牢骚胜过满意,常常带有挑剔的目光,存在政治理想化心理;部分学生存在政治逆反心理,越是进行某种政治宣传,有的学生越是“不买账”;有的学生认为政治是“假、大、空”的东西,或是认为政治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导致产生政治回避心理等,这都影响了其正确政治信仰的树立。
【解决办法】
江泽民曾指出:“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⑨政治信仰作为一种思维机制和心理状态,其树立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从宏观上来讲,辅导员要注重发掘学生树立政治信仰的需求,构建主体需要机制,引导学生将个人信仰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完善主体内化机制,引导学生把政治信仰转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构建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外化和固化自身的政治信仰。
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大学生与政治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在这双向过程中主客体间发生矛盾、出现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迫切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实践中利用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政治信仰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针对案例中的孙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第一,通过价值辨析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⑩。政治存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政治的追求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重要维度。⑧⑨ 王桂娥、郭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探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因此,针对孙杨这类学生存在的“政治无用”思想,辅导员应当通过价值辨析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唤醒其对政治的自主需求,可以组织时政论坛,为孙杨这类学生搭建深入研究、探讨他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平台,全面客观地回答孙杨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把当前存在的“应该和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好,通过辨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第二,通过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政治信仰的内化。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弗洛姆曾指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11因此,辅导员应当抓住孙杨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帮助其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让孙杨这类学生切实感受到校园、师长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使政治信仰教育在无声无息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去,促进政治信仰的内化。
第三,引导孙杨在政治参与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政治信仰。当代大学生参与的政治实践活动较少,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靠书本灌输形成的政治信仰显得十分脆弱和不稳定,容易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陷入新的困惑或茫然。一方面,应当注重引导孙杨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包括政治投票、政治选举、加入政党和政治团体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活动在实践中,将政治信仰固化为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年级或班级范围内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发挥孙杨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其真正明确建立共产主义信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会主动地向身边同学传播,并在集体范围内形成一种很强的政治文化力量,强化学生的政治信仰。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