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

时间:2019-05-14 00: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 业: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制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理

答:研究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一种学说.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 就已经发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 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

2、农业产业化

答: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产业关联理论

答: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二、简答题

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趋势?

答:中国现在农业基本还是不错的,年粮食产量世界第一,在灌溉面积、单位面积施肥等指标上还是国际领先的。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太多,耕地面积保护首先是个问题,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把耕地转为工业用地,这个必须得到遏制。十八亿亩这条红线可能不是很科学,但是这也是国家对于保护农业耕地一个决心。中国农业科技还算发达,水利灌溉、化肥农药和选种育种三个方面基本实力不错。不过现在随着化肥和农药被乱用,不少土地出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化。水利系统很多修建于30年前,很多年久失修。很多种子的潜力按照当前技术水平已经到了极限,很难有产量上的突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家对于健康生态农业越发关注,中国今后的农业可能更加向着有机生态方向去走。其次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推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也从机械化到信息化转变。

2、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都有哪些?

答:

1、市场化;

2、区域化;

3、专业化;

4、规模化;

5、一体化;

6、集约化;

7、社会化;

8、企业化

3、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首先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它行业不可比的;其次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使得农业市场风险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如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和不可缺性,决定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较一般工业品的难度大,这使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总是处在一种边际效应上。最后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所执行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农业是基础产业,重要性人们都十分清楚,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农”或“抑农”就一直是困扰政策制定者的难题,使得国家农业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有时出现偏差。

4、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

1、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少,容易形成垄断。

2、农户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出量低。

3、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介入订单农业过多,影响其实际运行效果。

4、缺乏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有损于农业的利益。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

答: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

2、农业集约化经营

答:农业集约经营是与粗放经营相对的农业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对土地进行浅耕粗作,实行广种薄收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反,它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该项制度在一定阶段内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适时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简答题

1、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的局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地形地势、资源、土壤;

2、河流、气候;

3、降水和气温;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3、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增强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

答: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2、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减少发生制度风险的可能。

4、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大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

5、建立农业信贷新机制,减少信贷风险的危害。

4、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答:

1、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 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2、产业化水平低,因为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规模小,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导致我国农业产业中原料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 运体系发展滞后。

3、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结构调整

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

2、龙头企业

答:在某个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者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被称之为龙头企业。

3、关联产业

答:关联产业是与主体产品或服务运行密切相关的产业。关联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关联产业是主导产业的配套协作部门,因主导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简答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何种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

答:

1、通过分享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来增加农民收入;

2、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

3、降低了农户经营的风险,增强了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

4、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确立应体现哪些原则

1、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益平等的原则;

2、提高农民收入、反哺农业的原则;

3、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的原则;

4、有利于农民和龙头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5、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原则。

3、龙头企业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答:内资型,外资型,外经贸,投融资

4、生产基地的特点。

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基地尽可能成方连片,形成规模。二是在基地管理上,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三是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需求的收入弹性,通常简称为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收入弹性是在假设消费者偏好,该种商品本身价格与相关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分析该种商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纵向一体化经营

答: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3、营销决策

答:针对企业而言,市场营销决策是指对有关产品市场经营和销售活动的目标、方针、策略等重大问题进行选择和决断的过程,而营销策划是在决策的选择决断之前的一种谋划、构思、设计的思维过程。选择与决断的理智与否和正确与否,其前提保证条件,是要有经过科学策划程序运作而生成的备选方案。没有策划方案,就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策划。可见,决策选择和科学策划相辅相成是市场营销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

二、简答题

1、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筹措中,金融机构如何发挥作用? 答:1)农业发展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投入;(2)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积极稳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信用社的经营能力,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哪些明显特征?

答:(1)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2)实行民主管理,劳动控制资本;(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

3、影响决策的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哪六个方面?

答:

1、人口环境

2、经济环境

3、政治法律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5、自然环境

6、科技环境

4、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都有哪些?

答:

1、市场联结方式;

2、合同契约方式;

3、合作型联结方式;

4、租赁联结方式。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填空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2、国民经济可以划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服务业。

3、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主体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的流通与外贸。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5、农业产业除了具有自然风险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市场风险大、管理难度大、前途潜力大的特点。

6、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

8、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发挥着引导农户生产、深化农产品加工、提供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9、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龙头企业处于中心枢纽的地位,而加盟农户则处于

基础的地位。

10、社会化服务体系就生产方面,就是要为农业、农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的服务。

11、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通常包含公司、基地、农户三个部分。

12、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带动组织的类型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14、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潍坊经营的同时配发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5、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分配机制。

16、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的基本保障体系的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营组织内部安排。

17、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联合的自助组织,其唯一的宗旨就是为社员服务

18、农业产业经营体制第二次改革是农业产业化。

19、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能人牵头型、股份合作型、专业协会牵头型。

名词解释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公有的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多年不变。

2、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指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达到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乡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社会化服务:主要是指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

简答题

5、龙头企业必须符合的标准有哪些?

答:(1)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科研、生产、繁育、推广体系的企业;(3)企业具有较大的生产、流通规模,产品竞争力强,效益较好;(4)企业的产品应以农产品为主;(5)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能带动一定数量的农户。

6、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确立应体现哪些原则

答:(1)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益平等的原则;(2)提高农民收入、反哺农业的原则;(3)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的原则;(4)有利于农民和龙头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5)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原则。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合作组织是农户联结“龙头企业”,进入大市场的最佳中介组织;(2)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引导农户有序地进入市场;(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将利润按比例反还给社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8、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有哪些类型?

答:(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入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9、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的运营约束机制主要有哪几种?

答:(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

10、在制订产销合同中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执行中普遍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答:双方在签订的产销合同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产品的名称和类型(收购什么)(2)明确购销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双方确定的价格和价格幅度(4)交货时间、地点及交货方式(5)违约责任

在执行中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没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

(2)签订合同的主体地位不平等,造成合同条款的不平等(3)违反约定(4)欺诈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有哪些方面?

答:(1)生产专业化;(2)产品商品化;(3)布局区域化;(4)经营一体化;(5)服务社会化;(6)管理企业化

1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何种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

答:(1)通过分享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来增加农民收入;(2)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3)降低了农户经营的风险,增强了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4)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哪些明显特征?

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一下三个明显特征:(1)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2)实行民主管理,劳动控制资本;(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

14、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筹措中,金融机构如何发挥作用?

答:(1)农业发展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投入;(2)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积极稳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信用社的经营能力,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15、论述如何构建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述:(1)流通服务体系(2)科教服务体系(3)资金服务体系(4)信息服务体系(5)风险保障体系(6)法律保障体系

第三篇:农业推广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农业推广作业1

1、结合你自身的工作实际或亲身经历,谈谈你心中的农业推广是什么?P1

2、如何理解教材中农业推广的定义。请举例说明。P1、光盘

3、如何通过农业推广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P4

4、你为什么要学习农业推广?计划如何学习农业推广?P10 关于如何学习农业推广?本人认为应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去阐述

5、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P22下-23

6、阐述需求层次理论。P24-25

7、怎样才能达到农民自愿改变行为的目的?P34-35

8、扩散规律说明了什么?P39

9、为什么说创新的关键阶段以后就不需要推广措施的支持了。P41 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P42(推广人员想方设法促成关键阶段的到来)

10、创新的个体采用过程对提高推广效果有什么实际意义?P43-44

11、创新的群体采用过程和创新扩散有区别吗?为什么?P38、44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创新的采用效果。P46-48

13、案例分析:

在一个村庄中,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里种植着一种高产新品种的小麦,已经有四年了,可他的村庄里没有任何人效仿。只是他的几个亲密的亲戚和朋友才得知有关他试验情况的信息,并且他们种植这一新品种也获得了成功。直到该创新者第一次种植试验过去四年后,推广服务组织才开始在村庄宣传这一新的品种,然后,这一新品种迅速地为村庄里大多数人所采用。题目:

(1)谈谈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 总的原因是推广工作没有跟上。可能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的问题。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落后,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合拍,与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不相称,既影响了农村工作,也制约了自我发展;农业推广组织受行政干预严重,不以农业推广工作为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等。

(2)谈谈推广组织是如何使创新得以传播的?(宣传、示范、利益诱导)P120 农业推广作业2

1、哪种推广体系更适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为什么?P51

2、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P60-62

3、为什么说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应该是改革的方向?P58

4、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优缺点是什么?P71

5、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形式是比较理想的推广方式?为什么?P71-74

6、根据你的观点,如何才能开展好对农民的推广服务?P71-74

7、农业推广计划的编制程序包括哪些步骤?P84

8、农业推广计划包括哪些具体计划?P98上

9、一个好的指标要具备哪些要素?P87

10、如何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请举例说明。P84-89 农业推广作业3

1、什么是推广沟通?P100

2、什么是互动?在与农民沟通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互动?P108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提高农业推广沟通的有效性?P119

4、与农民沟通的工具有哪些?你自己能创造一些新的沟通工具吗?P113-118

5、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P120

6、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哪种推广方法最好?为什么?P129-130

7、农业推广的具体方法可以创造吗?举例说明。P129

8、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与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P130-131

9、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对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更需要培养?为什么?P134-140 农业推广作业4

1、你认为开展农民培训的意义何在?P148

2、目前农民培训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假培训、培训不到位、培训单位能力不足、培训内容供需错位、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工作监管乏力,还有多部门齐上阵,重复培训、多头管理等等。虽然以上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但导致整体培训质量和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少数地方甚至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往往被社会上凸现、放大,并由点推面,进而怀疑甚至否认农民培训工作成绩,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3、如何开展农民培训需求分析?P150-153

4、你所在地区开展农民培训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P154-155

5、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开展农民培训评价。P156-157

6、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P151 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训内容 主要讲授示范项目技术要点,培训操作技能;鼓励其为当地农民服务;传授其如何影响农民、传播技术。培训方法:(1)组织现场培训。利用现场直观环境,言传身教,使科技示范户容易理解、接受,组织科技示范户到试验田,边观察、边讲解、边实地操作,并鼓励科技示范户摹仿,直到其掌握为止。(2)田间指导 在执行示范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进行田间的巡回指导,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3)个别接触 为了使示范户不至于失去示范的兴趣,农业推广人员要经常到农民家拜访或邀请农民来做客,进行双向沟通,以便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培养感情,加强协作。对普通农民的培训形式更需要灵活多便,并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农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法。主要的培训方法有:(1)集中培训。可以是农业技术学校,也可是巡回讲师团进行宣传培训。(2)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通过组织大家到示范户的示范田参观,通过示范户的讲解、操作,加以传授,再加上推广人员的补充,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3)服务咨询。在一些繁华地带(集市、贸易中心)设置咨询网点,接受农民咨询。(4)现场会。通过组织大家到那些采用效果明显的地块,参观、讨论、介绍经验,进行表扬鼓励,激励大家接受新技术。

7、举例说明农业推广监测和农业推广评价的区别。P161

8、农业推广评价的原则是什么?P162-163

9、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推广评价?P163

10、评价以下自己学习《农业推广》这门课程的各个环节。打算如何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

第四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20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 题目:

1、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个人的讨论提纲。

1、什么是民族同化?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民族中的一部分)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逐渐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这个变化过程,如果是用暴力或特权等强制手段实现的,叫强制同化。相反,如果这个变化过程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实现的,叫自然同化。自然同化是发展中的进步现象,而强制同化是建立在被同化民族的痛苦的基础上的,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什么是民族组合?民族组合是不同或有共性的两个或以上的民族组成的一个形式上的共同体,而民族融合就像中华56个民族共同融合的一个以中华民族为广义的大家庭„

4、什么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两个民族文化及血统等的相互交流,不是某一个民族变成另一个民族,就像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各自还保持自己独特的性质。民族同化是法西斯行为,是一个民族兼并另一个民族,使另一个民族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1)融合的向心性 综观近万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华夏族,继而是汉族。

2.内容的深刻性华夏族最先是由黄河中下游以种稷等旱田作物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与长江中下游以种稻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融合而成的。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华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对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联盟。农业生产方式是较游牧生产方式稳定和先进的。因此,华夏族战胜并融合戎、狄,并不奇怪。华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虽然也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称为蛮、夷),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生产力水平也较低下,因而最终也被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华夏族所战胜,并融合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3.历史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的融合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4000年以上。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虽然在发展中也屡遭挫折,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强大的。

4.方式的交互性 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以汉化为主,但绝不是单纯的汉化,而是交互融合。正是这一点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2 题目: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力、义务的统一?

3、如何理解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线管政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3 依据以下材料分析民族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略)

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纪之交,党中央在“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稳定,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任务。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实施民族地区大开发;实现西部大发展,就是实现民族地区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明确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关于X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下重要指导原则:其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二,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其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措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其四,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五,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体现了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在当代中国,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X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两个共同”主题的实践要求,就是民族工作必须是发展和团结两手抓。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民族工作首先是做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服务好发展这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实现平等、团结、进步的最大障碍。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民族工作要通过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 题目:

1、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2、为什么我们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如何理解“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徒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的布施、乜贴、献仪、奉献以及在自己家里进行修持、念经、祷告、守斋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宗教团体按照宪法、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开办宗教院校,出版宗教书刊,销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

(4)中国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色。各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要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挫败其推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干涉,不得在中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或其他办事机构,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教活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坚持独立自主办教还必须要警惕和反对外来势力的渗透。要知道世界并不太平,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它们必然要利用各渠道,包括宗教的渠道对我实行渗透和干涉。这种渗透和反渗透,干涉和反干涉的斗争必将是复杂的、长期的。

第五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 题目:1.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100分)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100分)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00分)

4.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100分)答:讨论1: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 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 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 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 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 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 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 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 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 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 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讨论2: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答:

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简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斯大林基于欧洲和俄国众多民族及其存在发展为基础概况的民族四特征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现阶段提出的关于民族六特征理论、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定义中“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两特征,同时明确提出了民族还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的共同特征,并强调了宗教在有些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讨论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1、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什么是民族同化?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民族组合?(4)什么是民族融合?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 6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讨论4: 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 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

答: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

答: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

/ 6

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2 题目: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100分)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100分)

3.如何理解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相关政策?(100分)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100分)

答: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

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

/ 6

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100分)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平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而且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实施的政治制度。当前在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中对民族平等的论述,往往只是限于思想或政策方面的一般分析,很少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加以论证,即使有的作者偶尔从法学的角度谈起,也主要是讲民族平等指 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往往忽略了履行相同义务的内容,从而使这种研究和宣传缺乏全面性,实践性、使社会主义 的民族平等和资本主义的民族平等缺乏质的区别性,使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社会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要着重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谈民族平等,才能使这种研究和宣传充 分体现其全面性、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与资本主义民族平等具有质的区别性。

3、如何理解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相关政策?(100分)

答: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

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

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3 民族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依据材料,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处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流域上游,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关键地区,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那里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历史上,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西部民族地区依然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西部民族地区在为我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上的“低谷”。正因为此,世纪之交,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西部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有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这些研究以西部这个不发达地区为整体,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对西部地区进行深入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实践成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范式。西部最大的特性是“民族”,区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基于西部辽阔的国土面积,迥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现状,西南和西北是两个差异很大的区域。在有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突出西部民族特色的论著不多,4 / 6

现有研究主要是站在国民经济整体的高度将全国一分为三,取西部为其中之一来做比较分析,而同时注重西部的内部差异和民族特性的研究就更为少见。基于这一点,本文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统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研究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状特征,并深入到民族地区内部分析比较了各民族自治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西南民族地区在努力实现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要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与发达地区主要是西南相对发达的非民族中心城市和中心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交流,走相对倾斜的开发道路;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要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重视对各类经济增长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增强资本形成能力,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大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多个方面想办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建立和完善西南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扶持和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 1.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答: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执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该条款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般性规定。第36条第2款中又进一步具体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中国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提高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各民族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修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和宗教设施。西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藏族多数群众信奉藏语系佛教。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西藏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专项拨款2亿多元人民币,用于维修、修复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等寺庙。国家还专门拨款,支持佛教界整理出版了藏文《大藏经》等重要藏语系佛教典籍,还支持佛教界在北京和拉萨分别开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和西藏佛学院。目前,西藏有1700多处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46万多人。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或佛龛,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以上。西藏处处可见从事佛事活动的信教群众,到处悬挂着经幡,堆积着刻有佛教经文的麻尼堆。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中的宗教活动及传统的马年转冈仁波钦、羊年转纳木错湖等宗教活动,都得以正常进行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转世是藏语系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尊重。1992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了第十七世噶玛巴**的继任。1995年,中国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过金瓶掣签,报国务院批准,完成了十世**转世灵童寻访、认定以及第十一世**的册立和坐床。这些举措充分反映了藏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得到了西藏广大信教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鉴于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大**在西藏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中国的明代、清代逐步将**转世纳入了中央政府管理和国有典章法制范围内。1792年,清朝政府颁布法令,对呼图克图以上大**实行“金瓶掣签”,之后形成历史定制,并固定为藏语系佛教的宗教仪轨。经“金瓶掣签”认定的**转世灵童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能正式继位。少数情况特殊者也需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可免予掣签。“金瓶掣签”既坚持了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在宗教上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从1792年至本世纪,在藏语系佛教大**转世系统中,有70多位转世灵童是经过“金瓶掣签”认定后报中央政府批准的。因此,大**转世经由中央政府批准,是藏语系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是维护藏语系佛教正常秩序的关键。

2、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100分)

(1)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对穆斯林的朝觐,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受到穆斯林的称赞。80年代以来,中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4万多人。在新疆,现有清真寺达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人,满足了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中国政府也十分尊重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丧葬仪式,制定生产清真食品的法规,开辟穆斯林公墓。近年来,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审理了有关出版物严重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案件,维护了穆斯林的合法权益。

/ 6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分裂国家、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民族分裂主义,坚决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和恐怖主义活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保护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政府尊重国际社会在宗教信仰领域公认的原则,认为这些原则必须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并通过各国的国内法律来实施。中国政府反对在宗教领域对抗,反对利用宗教干涉别国内政。

事实充分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民人权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在维护人权包括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3)、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体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心理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往往利用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来挑拨离间,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因此,市民一定要从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不能因民族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必须由少数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己来解决。别人不能越俎代愿,更不能强迫命令。

/ 6

下载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

    2016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任务1 1: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

    电大2014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考核(一)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形成作业1: 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1、个人讨论观点: 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

    形成性考核4

    形成性考核4 (第8、9、10专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该课程一共安排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由以下各项组成:平时自主学习内容、四次平时作业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一、平......

    民族理论和科学无神论形成性考核册

    《民族理论和科学无神论》形考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民族民族问题 2、荀子王充范缜柳宗元刘禹锡 3、社会主义社会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5、1984 6、(自然、图腾、祖先崇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形成性考核册部分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3答案 一、 填充题(每题1分,共15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P2 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5篇

    作业1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答案要点:一、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 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