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时间:2019-05-14 00:2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第一篇: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当代中学生发展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当代中学生见识广,思想活跃,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城市中学的独生子女,很难管理。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许多教师由于不能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不能很好的正确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反生理成熟期提前,学习兴趣不高,心理问题增多等,这些都成为困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关键词:发展特点 教育教学

一、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突出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①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②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2005年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如:与2000年相比, 7~18岁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70厘米、0.31厘米、1.00厘米和0.69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千克、0.82千克、1.32千克、0.92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24厘米、0.14厘米、0.26厘米和0.16厘米。19~22岁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05厘米、0.76厘米、1.31厘米和0.88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1千克、0.47千克、1.42千克、0.16千克,,胸围无明显变化。

调研结果同时显示,1985-2005年的20年来,我国城乡大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并表现出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水平提高、青春期发育提前等现象,尤其是城市男女生,身高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方式已表现为成年身高的增长。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

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

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①价值取向方面: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

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

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

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4.心理问题增多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①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②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③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 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④儿童期特种障碍

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

中学生心理问题:

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

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

二、教育策略

1、心理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心灵的污染,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校教学楼、运动场、花园、旗台、舞台等的设计都符合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把一些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语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比如“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敞开心扉,让阳光洒遍心房”等。学生随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团队之声广播站等宣传设施,定时刊登、播报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健康有益的东西占领校园空间,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

学校结合现时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开设心理辅导室,设立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室个别辅导是采取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辅导:①发展辅导,即帮助心理上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②适应辅导,即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③障碍辅导,即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室每周一到周五进行个体辅导,提供学生在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心理辅导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诊断、矫治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和健康成长的空间,增强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三)开展校园特色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校园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身特点,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敝开心扉,快乐生活活动,摸索出了“分时期,有重点、分层次、成系列”的成功经验。在课间引导学生开展班际跳绳比赛,“看谁跳得远”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增强友谊;采用升旗仪式上开设“学生诉心语”时间;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心理讲座或辅导工作小结,每学期开展写“三信”(给老师一封信、给家长一封信、给同学一封信)活动;每年举行校运会、元旦联欢、歌舞书画活动、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书画展,让他们备受温暖。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郁积的心结得以开解,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得以放松,心情变得轻松,心胸变得豁达。

(四)创新方法,改进心理教育手段

以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发生了心理危机,就往哪里突击。教务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充当着“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辅导效果总是不够理想。为此,学校应该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寻求对策,找到了一条心育秘诀:变“堵”为 “疏”主题引领,活动涵托,使心育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实施“心理教育导师制”,即把一个班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分工承担,由各个科任教师分别承担几个学生的心育导师,以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疏导。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即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问题,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

③开展主题月活动,即紧紧抓住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开放、民主等心理特征,每月突出一个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异彩纷呈,以促使学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等心理品质。④架设“学校——家庭”桥梁,即通过多种方式把心育环境的建设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

⑤建立心育档案,实行监督跟踪,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尽早地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出来。

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它需要社会上的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需要个人多一点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政府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家长要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儿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思想道德(或思想品德)的教育

首先,要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从而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新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70后甚至80后的教师是很不一样的。我们那一代人,思想都比较保守,视野也比较受到限制,所以我们一般都比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90后的青少年则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知识更新加快,孩子们每天获得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分的。这些孩子的语气、衣着、发型和行为都可能会有些怪异,有些另类,比如说,他们敢叫胡锦涛为“胡哥、涛哥、涛涛”等,实际上我们那一代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必须得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老师必须得加强学习,否则我们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当教师的,要学会和新生代的孩子交朋友,和他们平等对话,不能老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否则他们会不买账的。要善待他们,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不能过于包容和放纵。

第二、引导孩子们用好网络,而不要让他们沉溺于网络。我认为,网络应用得好,就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生活、提高,非常有用、有效。在紧张的学习中,网络可以提供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可以让我们进步的步伐走得更快。同时,网络也是个玩具,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网络,把它作为我们的工具加以应用,而不要把它作为玩具,玩物丧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孩子们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之中,荒废了学业,那就对不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关怀我们的老师,更会自毁大好前程,那太不值得了。

第三、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有些孩子只要父母服务,而不知感恩父母,关心和回报父母。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家庭都没有责任心,又何谈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呢?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某人负责,对某事负责,只有养成了凡事负责的习惯,将来才会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3、关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或人生观世界观(因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所以,选择怎么说都可以的)

(一)注重交流,促进师生互为信任,增进情感。

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 “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对本职工作无比热爱,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厚的感情;学生反过来才能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才能使学生从 “亲其师”,到“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我十分重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从细微之处入手,处处事事体贴他们,如感情上的亲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的关怀,尽量满足他们自尊需要。这样,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消除了他们的疑惧、自卑等心理障碍,融洽师生的感情,促使这些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行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是促进学习进步的一个强劲的因素。和学生能够交流沟通得像朋友一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会比较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学相长的境界。当然,学生所学的功课不可能每章每节都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但只要有联系的就会使学生学得亲切,感到学了有用,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措施。从学生的感情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时机,激发学习热情。

赞美是人人都喜欢的,当我们赞美一个人的时候他必定会按照你所赞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们多用赞美代替讥笑,多用鼓励代替嫉妒,只要我们多讲一句鼓励的话,就会给别人以极大的支持与鼓舞。所以、我们应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老师在他们获得每一点进步时,都应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此外,还要注意到讲课时,要把他们放在主要的视线里,而且要多提问,多让他们演示,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才不至于让心里产生自己是陪客,或以为被老师遗忘的心态。在个别辅导时要主动接近学生,常常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三)开拓心理教学,培养孩子树立正确地人生观。

家庭是培育爱的学校。在人生旅途上,家庭无疑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要使每个学生在家庭觉得温暖,必须让其家庭真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家庭里,父母应当成为真正的老师,不仅要以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去指导子女,而且能够以身作则,展示出道德准则的典范,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与社会是家庭教育的深化与延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第二大影响力的地方是学校。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教育与矫正。能通过交友方式,打通学生的心扉,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的人际关系;达到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与身心和谐,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简历、家庭成员情况、个性的心理特点等。使学生生的意志品格、审美观、道德观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9期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7 王希永,瑞博.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8 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哈尔滨学院顾群

前 言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教育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

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师生交往)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性别角色自我观念强烈(爱照镜子、关心自己的长相及体态、对时装、美容广告和杂志感兴趣)

(二)寻求与异性交往,行为群体化和社会化(对异性好奇、关注,开始寻求与异性交往,有性爱追求,部分学生开始初恋。集体或小团体的归属动机强烈,喜欢社交。)

(三)情绪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差(已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情绪体验,但情感的内心体验还较差,情感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差)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行为易受挫和失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五)智力发展接近高峰状态

(六)对前途憧憬,寻求志愿定向和职业选择

(七)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

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厌学症学校恐怖症考试综合症

二、情绪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

三、儿童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癖逃学过分任性

四、品行问题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

五、性格问题

自我中心自卑怯懦急燥

学习问题——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学习障碍的成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市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溺爱);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习障碍的类型: 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注意力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过去被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早年发生的并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成因: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执行功能上的缺损等。

表现: 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情;行为表现冒险性强,做事缺乏考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2.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策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或经济惩罚,实现教育的艺术化。

教师要做到三多教育: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犯错误不批评

早晨犯错误不批评

家长或众人面前不批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痛苦,另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快乐,批评家就属于前一种,他多么可怜,赞赏家就属于后一种,他多么可敬。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入学后,便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了。在系统的教学活动影响下,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而且智力水平逐渐提高。集体和不断扩大的社会活动领域,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增强集体感、责任心、义务感,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均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小学生的生理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骨骼、肌肉逐年生长发育,但骨化过程还尚未完成,骨骼易弯曲,骨骼、肌肉的力量也不强。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确比幼儿有了很大进展,加上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小学生十分活泼,喜爱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如爬山、游泳、打球、跑、跳等等,如果较长时间限制其活动,他们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小学生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机能不甚完善,随意运动发展水平不够高,他们对自己活动能力的估计也不足,加之自我控制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不会进行很好的自我调节,以致活动量过大,时间过久,造成疲劳,也有时会由此而产生违反纪律要求的行为。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活动的余地,但同时注意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使他们不要过于疲劳;在教育、教学中提出适当的动、静要求,帮助他们锻炼意志力;提醒他们注意活动时保持身体的各种正确姿势,以免使骨骼、肌肉和韧带受损伤。

小学生脑重量七岁时约1280克,九岁时达1350克,12岁时便接近成人约1400克左右。小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逐渐向以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过渡。因而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幼儿相比增强了并逐年提高。在认识活动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新奇感很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表现出喜欢参与或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的意向,但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因而认识活动较为笼统、表面,深刻性较差。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水平,对于抽象程度较大的教材理解有困难,因此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直观手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社会性。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生理变化高峰。中学生属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处于由儿童向成年男女过渡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女孩子的青春发育约起于十一二岁,男孩子约始于十三四岁,此时,学生的生殖器官发育长大,同时,性腺机能开始显现,表现为第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日渐明显。随着性腺机能的逐渐发展、完善,学生骨骼、肌肉系统迅速生长,在一二年内身高迅猛增长,体重也猛增,体态接近成人。中学生的心脏机能、肺活量等也都有显著发展,接近成人。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会使学生萌发性意识,同时身体各方面的突变又使他们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良好的方式及时向学生讲述生理卫生知识并进行性教育和道德、法制知识的教育,避免发生问题。

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大脑内部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增多,神经细胞内部结构和机能复杂化,大脑皮层基本发育成熟。中学生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趣性较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些,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较快。总的来说中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稳定,因而对运动系统的协调作用有所下降,学生会出现动作上暂时的笨拙,渐渐地,随着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上述现象即逝。中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很快转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为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系统地学习科学理论及世界观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中学生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生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

社会需求高峰。中学生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生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

创造高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最少保守思想,最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少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珍惜中学时代,从身心各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我国学者(张日异)1993年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第一,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第二,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第三,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第四,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第五,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第六,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第七,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八,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第十,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人成人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发展里程。

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中年实际并无显著的生理界限,且各人之身心状态不同,个别差异颇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业,生活较为安定,且能脚踏实地;虽其体力与精力已不如壮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当健康而稳定,刃岁以后,始略有衰弱之感”(吕俊甫,1982)。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能体现出乎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中年期是长达25年之久的漫长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为主,同时伴有新 的变化特征,后期往往以变化为主,同时还维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平稳的特征。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中年期的生理发展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1)身体变化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渐粗糙。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2)更年期

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①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是指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期间,一般延续8—12年(程学超,1991)。

女性更年期的特征是:女性的第二性特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症状多种多样。这些症状是由生理内分泌改变因素引起,又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更年期是中年期妇女生理变化的自然现象,经过生理和心理的调适,衡,便可顺利渡过这一必经的转折期。②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变化过程。重新达到身心平

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现特征: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也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更年期给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些障碍和适应上的困难,只要正确认识、重视预防、主动地进行科学调节、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以达到身心和谐平衡,就能轻松地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①感知觉变化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力都开始减退。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②智力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期的智力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发生变化。对此,不同智力发展理论的观点也不一致。按两类智力——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变化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趋向。中年期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这种智力水平的下降与组织信息能力以及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能力下降的物质基础是中年期的神经生理的变化。中年期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中年期的经验日益丰富和知识不断提高是晶体智力继续呈上升趋势的基础。

③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中年期的人格结构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中年期的自我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化的倾向性。按照荣格的理论,人到中年,特别是进人中年后期更多地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个体适应外界社会环境,从而也要求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们的意识倾向也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中年后期需要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再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变得老练持重,遭遇挫折时能够反思,对待成绩能够依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期望适宜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到中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逐渐转为朝向内部。

三、中年期的发展任务

中年期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要求的时期,因此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来自于社会的要求;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年期是人生发展历程的第七个阶段,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也称繁衍),避免停滞感,这种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个体内在的发展变化。

哈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中年人(40岁--59岁)心理特点:

1、能独立地进行观察和思维,组织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情绪趋于稳定,有能力延缓对刺激的反应,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情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恶化情感;

3、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人际交往方面逐渐完善,能把握和适应环境,并按正确的批评意见和社会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自我意识明确,能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6、有坚韧的意志力,一经确定目标,可坚定不移地创造条件为达到目标而奋斗。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追及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发展心理学

过去老年学多属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增加,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从理论到应用都受到重视,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观点

对老年心理的变化,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老年期是“丧失期”和“毕生发展观”两种。(一)老年丧失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期是在人生老化之前,一生获得的丧失的时期。这里主要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老年的心理变化描写成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依据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认为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而且是普遍适用的。

(二)毕生发展观

自从巴尔特斯(B.P.Bdtes)等人提出毕生发展观以来,对传统的老年心理学观点予以很大的冲击。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

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这一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一趋势的描述,特别是对老年期心理变化倾向的描述,是老年心理变化基本特征的反映。毕生发展观强调了老年阶段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衰老的同时,突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都有增长的特点。但是前者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退的大趋势的同时,对积极的、还在发展的方面缺乏重视,后者则在强调积极发展的要素的同时,对一般的发展变化(有退化)趋势的重视有所欠缺。应该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能够延缓老年心理衰退,助长某些心理机能发展的要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老年期的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是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关于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颇受重视。在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中,年龄因素与教育因素同认知速度、工作记忆与非速度认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效应关系成为阐明老年期认知老化规律的重要环节。学者们(李德明,2000)发现,年龄因素和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的效果相反,教育因素起正影响作用,年龄因素起负影响作用。

(一)年龄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年龄因素在老年期认知老化的进程中起着促退的作用。年龄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如知觉速度、运算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认知速度减慢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认知,如记忆、推理、知识等一般认知能力。

(二)教育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进程中发挥延缓老化的作用。教育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也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与年龄因素同样,它也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也通过认知速度变化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此外,教育因素还能够直接地影响非速度信息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

(三)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说,认知加工速度的老化过程可以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双重作用,而非速度认知能力的老化过程除了通过速度减慢的中介作用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影响外,还直接受教育因素的影响。为了延缓和改善认知老化过程,应该积极地倡导和实施老年教育及认知训练。

三、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另一特征,但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率也不一样。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一般而言,这种下降趋势是逐渐进行,缓慢变化的。在各种感觉中,老化最明显的,是对人的认识活动作用最大的视觉和听觉,觉、痛觉等其他感觉。

1.视觉退化其次是味

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下降,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视调节能力下降,老年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病变的原因还有白内障、黄斑病和青光眼。据我国的一项调查统计,„这三种病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5%、32.5%和1.4%。据广东省对10多万人的调查结果,61岁以上老年人法定盲者(视力在0.05以下)占法定盲人的72.97%(自林崇德,2000)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视知觉能力、视觉注意能力都在减退,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下降得尤为明显。

为了使老年人尽快地适应视觉的退行性变化,应设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视觉经验,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同时要为老年人创造条件,.如使视觉信息简单清晰、对比度大等,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弥补视觉功能衰退的不足。2.听力下降

老年人听力下降者众多,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的年龄超过刃岁,听力就有所下降,50--59岁被视为中国人听力老化的转折期。言语听觉理解力,在20岁以后就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70岁以后下降得尤为明显。因此对老年人讲话要吐字清楚、速度放慢、突出关键部分,必要时要重复几遍。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一过刃岁,人的味觉刺激阈便增大,味觉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减退;60岁以后嗅觉辨别能力减退明显,70岁嗅觉急剧衰退。对其他感觉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0岁以后各种感觉都有明显下降。

(二)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也因记忆过程和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研究资料表明,成人记忆从50岁开始有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更显著,过了80岁,记忆减退尤其迅速。老年人记忆衰退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能力减退、回忆和再认能力的减退等方面。

1.老年人长时记忆能力的减退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较长,储存的信息要经过加工组织,其特点是依靠语义进行储存。记忆活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方面。对记忆材料的加工可以是知觉的加工,也可以是理解性的加工。在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方面老年人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对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动性;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衡量记忆能力的主要标志。· 2.老年期再认能力减退 ‟

我国研究者研究了从幼儿到老年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抽象程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再认的能力。研究结果如图3—9所示。

^ 毒 X X具体图形O抽象图形●词 幼 初高 初 大中 壮 老年龄

儿 小小 中 学年 年 年 图3—9·再认能力随年龄发展的变化趋势(引自杨治良等《J心理学报),1981)图3—9说明再认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末期或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进入成年以后开始减退,到老年期再认能力明显下降,乃至低于包括幼儿阶段在内的各年龄组。3.老年期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老年人的再认与回忆都有老化,但是与再认相比较,回忆能力下降显著,老年记忆的减退主要表现在回忆能力的减退;老年人识记“姓氏”·最难,70--79岁组记忆姓氏的平均成绩只有20岁组的30%,可见这方面的记忆是老年的一个敏感问题;老年人的编码储存过程和提取过程都有相应的障碍,其记忆障碍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的还是在于提取困难,较少由于编码储存的障碍;成人所使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等,而老年人则逐渐减少使用识记策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淑莲等研究了20岁至90岁成人的数项记忆能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地说明了老年记忆的一些特点:70岁是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关键点,70岁以后多数人的记忆减退显著。

4.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影响老年记忆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还有健康、精神状态及脑力锻炼和记忆锻炼等。为了延缓和弥补老年人的记忆减退,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抓紧时机,加强记忆锻炼,对刚刚记忆的事物抓紧运用默读、组织等方式重复记忆。

(2)主动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3)注意提示备忘,生活有序,为记忆信息的提取提供线索和条件。

四、关子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老年智力,也得出对老年人智力减退现象的不同见解。综合多方研究,应该认为,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并非全面衰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应用测验去研究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发现在20岁以前是智力迅速发展的上升期,20岁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成人以后开始下降,到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卡普朗(Kaplan)综合三项有名的研究成果,整理并绘制成如图3—10的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关系的曲线图(根据测验得分进行比较)。田3—10 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引自 kaplan,1947)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有些学者从智力结构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的发展变化,得出不同智力成分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并不相同。卡特尔(Cattell,1967)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息为基础的能力。在青少年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到老年期亦然。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基本人格仍然具有其持续稳定的特点。1.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老年人人格总体改变的大体趋向如下所述:

(1)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到了老年,身体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经常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功能很敏感(据调查这类人数占半数或以上_)。对经济保障的担忧,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生活保障和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的担忧。·

(2)老年孤独感 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且来自各个方面。由权势失落而诱发的孤独,主要发生于离退休的领导人员;群众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数离退休者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所致;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忽视了对他们关心,很少与他们沟通,家庭中的老者就会深深地体验着孤独和苦楚。

(3)适应性差 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境,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逐渐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也有困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也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老年人倾向拘泥于刻板行为。有的研究发现,人到53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此后年龄组均呈显著差异。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求得谨慎使决断速度减慢。他们注重准确性,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

(5)趋于保守 老年人经验丰富,也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对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6)回忆往事 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为朝向内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忆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的趋势越明显。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有三分之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发生了变化。

2.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老年人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实属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人格的基本特征始终有稳定性。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都曾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进行过长达10年左右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焦虑、敌意、冲动性等)、外向性(依恋、交际、活动等),和体验与接受的个性(审美、情感体验、价值观接受等)三个维度上的主要 表现基本上都具有持续稳定性(其中只有体验和接受方面的稳定性较低);还有,活动性、反应能力、控制力和情绪这些较容易变化的人格特征,也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这说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能力逐渐衰退,学习新事物较慢,但是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心理机能上的不足。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死记硬背比年轻时差了,但理解之后的记忆能力并没有明显退化。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很难活跃,爱唠叨。消极、抑郁,容易烦躁、悲伤、害怕、不满等,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的畏难、畏惧、担忧,甚至拒绝等表现。

第四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业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准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校教育不良是当前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学校教育不良主要表现在:(1)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2)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这使广大中小学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一部分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弃学。据调查,在每天必须花3小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作业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所占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学生'家长还要布置额外作业的。(3)教师教育方式不正确。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如罚站、罚抄作业、讽刺、挖苦、侮辱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来自学校或教师的不合理的现象和不理智的行为。

2、家庭教育不良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家庭教育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1)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关心、母爱,形成冷漠、怀疑、仇视的心理;而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结果造成学生任性、自私、孤傲的心理;也有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使学生形成胆怯、自卑、不诚实的心理;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常常是病态嫉妒形成的主要原因。(2)家庭气氛不和谐。有些家庭父母不和,时有冲突发生。孩子一回到家就陷入了争吵的“漩涡”,他们除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充当家庭冲突的调整者或牺牲品。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破坏了良好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3)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象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死亡,或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单亲家庭其关系一般会影响或破坏孩子与家庭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往往使孩子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产生反抗、粗暴和弃家现象。

3、社会生活环境不良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社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儿童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

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首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措施。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如果他们长期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就会直接影响和妨碍其学业和生活。要保证学生自心健康的成长,学校应科学地组织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信箱,与得“心病”的学生磋商,交换意见,以提高其现有认识水平、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其容忍能力,逐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烦恼;要教会他们有关的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其次,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宏观管理,加强指导监督,要大力改革以“考”为法定、“率”为标准、“分”为导向的评价评估机制,改革社会上陈腐的人才观念;学校必须优化教学环境,严格限制加班加点,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实施素质教育;二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调动沉重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教学目标;三要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四要精选作业和习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五要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严肃制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严禁对学生心灵施暴,应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长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应关心、信任、尊重孩子,不乱加批评、打骂、溺爱孩子,使他们在和谐统一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总之,消除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事,社会各方面都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化的教育亦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专长、树立其健康的自我形象。因此,中小学管理需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适应时代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一直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大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谈心亭活动等。经过研究,申报了温州市少先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研究本课题并付之于实践,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实验构想

㈠实验目标

针对我校特点和条件,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目标是:

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校教学心育化,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使弱者增智,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

⒉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竞赛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去体验、思考、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⒊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㈡实验原则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本实验遵循以下原则:

⒈教育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⒊适应个体发展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⒋系统有序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有系统、全局的观点,考虑到人自身及心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它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⒌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高心理教育效能。

⒍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我校情况,此项实验不能一下子铺开,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㈢实验假设

本实验的假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实验原则。运用学校教学心育化,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

㈣实验时间、步骤

⒈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

⒉实验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1年5月份,开题论证,组建课题组搜集有关材料,制订课题立项方案,调查学生心理状况。

⑵实施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解决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症下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⑶总结阶段。2002年8月至10月,对照方案进行实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㈤实验组织

本课题由大队辅导员章新若担任组长,实验组员由王小莲、王莲莲等各中队辅导员。

三、实验过程

㈠调查研究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⒈学生自身的弱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大变化阶段,这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办起来容易欠考虑,顾此失彼,甚至是不计后果。

⒉家庭环境的不良。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破损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校离异家庭的子女占全校学生的5.8%。家庭结构破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不稳,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在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加上我校地处山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感情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了共鸣,将会不计后果,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傻事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⒋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减轻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学观念上来看,本校教师年龄偏大,中老教师占59.1%,青年教师占40.9%,不少中老年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在这些弊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轻视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加上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力犹如“雪上加霜”。

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困扰。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学、上课冲动、抗拒、孤僻、说谎等问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对此,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加以解决已收效甚微。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偏重少数成绩优异者,而忽略大多数成绩平常者,使众多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必将会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学生自我形象偏低,从而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仍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违背“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实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实验。

㈡理论构建与操作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结合;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三是心理教育与各科任教师教学结合;四是心理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采用“传授知识法”、“结合教学法”、“结合德育法”、“寓于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方式方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如图所示: 图表 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意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 ↓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 ↓ ↓ ↓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

⒈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包括校级领导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创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培养,请心理专家担任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师,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在各科

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

⑵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

⑶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⑸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

⑹利用课堂中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⒉优化心理环境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工作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有赖于学生所处心理环境的教育作用。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提出课题的同时,我们修订了学校的校风,新的校风是“团结、自主、求真、创新”;新订了教风“敬业、爱生、奉献、创新”,和学生的学风“尊师、乐学、创新、求真”。我们积极发展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给校园树木花草挂相应的古诗等;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广泛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象室。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做到针对问题,而非针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氛围十分重要。于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以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讨论社会上的某些突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各行各业中成功人物的表现和历程,以期主动认识社会,塑造自我。

⒊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周一次,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课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知识范围的问题,以及他们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学会多种心理自护方法,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如通过“你是谁”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表演活动(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品质。

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大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心理辅导教师王老师负责,利用每周二、四的课余时间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单独和辅导老师进行谈话,也可自愿组成一个小团体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请辅导老师提供帮助咨询。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追踪研究。另外,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语小屋”,对那些需要咨询但又不愿与教师面谈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收集咨询信息,并通过办校报“小水滴”、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学校每学期还定时举行“谈心亭”活动,向全校学生开放,请心理专家来为学生排忧解难。

⒌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首先着眼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就可避免,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好、最根本的预防。

四、实验结果

㈠通过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帮助学生了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

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同样课时下参加镇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学生尖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班(见表1、2)表格1 语文实验班成绩测试纵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实验 班级 实验 前后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1年5月 三⑴ 实验前 52 78.2 88.5% 65.4% 6 2002年6月 实验后 52 89.5 100% 96.2% 0 表格2 语文、数学两科实验班成绩测试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科目 班级类别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2年 6月 语文 实验班四⑴ 61 89.8 100% 90.2% 0 对照班四⑵ 61 78.2 90.2% 42.6% 6 2002年 6月 数学 实验班四⑴ 61 94.5 100% 100% 0 对照班四⑵ 61 79.3 88.5% 49.2% 7

⒉实验班学生参加校报《小水滴》投稿率最高为66.7%(见表3)。表格 3 2001学年实验班学生投稿中稿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班级 稿件 三⑴班 三⑵班 四⑴班 四⑵班 五⑴班 五⑵班

投稿 稿数 12 10 15 12 18 17 中稿 篇数 7 3 10 5 11 8

投稿率 58.3% 30% 66.7% 41.7% 61.1% 47.1%

各年级段1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上表显示实验班实验后学生在一个内校报投稿中稿情况,大大高于对照班,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显然实验效果显著。

⒊学生各学科技能的发展:经过实验后,学生的各科成绩运用技能明显提高。如:写字比赛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区三小比赛中小论文获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制作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发明获区二等奖1人;数学奥林匹克获全国二、三等奖;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区棋类比赛获第二名2人,第三名2人,第六名1人;征文比赛获奖次数达9人次等等。㈡通过实验,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了,其自信心、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了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见表4-8)。

表格4 自信心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心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7 6 实验后﹙三下﹚ 3 18 31

表格5 自我信念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信念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8 5 实验后﹙三下﹚ 2 19 31

表格6 考试焦虑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考试焦虑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5 18 39 实验后﹙四下﹚ 45 13 4

表格7 儿童社交焦虑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社交焦虑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6 10 46 实验后﹙四下﹚ 42 17 3

表格8 儿童孤寂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孤寂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五⑴ 54 实验前﹙五上﹚ 6 10 38 实验后﹙五下﹚ 40 12 2

由于进行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在全校课题组成员的尝试、探索和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在学业成绩、创造思维水平、“五自”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提高。如以前据调查统计有2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通过实验后,上述这样的学生只占5%;又如在实验过程中先后发现5位学生因单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孤僻、畏缩、多动、焦虑过度等心理障碍,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引导鼓励下,目前已矫正了问题心理,愉快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

㈢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由王小莲老师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获国家级一等奖,李永福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学生操行评语的分析与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章新若老师撰写的《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获市三等奖,张艾蔓老师撰写的论文《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获区三等奖等。(见表9)

表格9 2001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表 项目 级别 发 表 次 数 获 奖 次 数

区 市 省 国家级 区 市 省 国家级

篇数 2 9 0 7 5 1 2 7

五、实验结论

⒈通过实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再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努力调节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起自信心。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实验者,正在从“教师型”向“教研型”、“科研型”转化。

⒉在实验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基础和条件;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抓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开展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免疫力 ”是重要手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为主;以防治各种心理疾病为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三种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⒊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以为所构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操作技法是可行的,优化了校园心理发展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问题与讨论

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内涵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升学、择业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性心理指导、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等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应该全面实施,囿于我们的科研力量,仅侧重于“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心理指导还未深入研究。

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期望通过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导向形式主义。所以,经过实验,学生各方面素质已有所提高,但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人们不断坚持,不断反馈矫正,从点到面,才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实验若仅仅用在学校教育中,其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此实验范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⒋我校“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虽已结题,但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在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此项实验仅在部分方面开了个头,因此,对此项实验我们将做长期打算:全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出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7 王希永,瑞博.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8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化的教育亦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专长、树立其健康的自我形象。因此,中小学管理需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适应时代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一直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大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谈心亭活动等。经过研究,申报了温州市少先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研究本课题并付之于实践,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实验构想

㈠实验目标

针对我校特点和条件,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目标是:

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校教学心育化,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使弱者增智,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

⒉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竞赛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去体验、思考、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⒊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㈡实验原则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本实验遵循以下原则:

⒈教育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⒊适应个体发展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⒋系统有序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有系统、全局的观点,考虑到人自身及心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它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⒌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高心理教育效能。

⒍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我校情况,此项实验不能一下子铺开,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㈢实验假设

本实验的假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实验原则。运用学校教学心育化,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

㈣实验时间、步骤

⒈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

⒉实验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1年5月份,开题论证,组建课题组搜集有关材料,制订课题立项方案,调查学生心理状况。

⑵实施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解决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症下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⑶总结阶段。2002年8月至10月,对照方案进行实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㈤实验组织

本课题由大队辅导员章新若担任组长,实验组员由王小莲、王莲莲等各中队辅导员。

三、实验过程

㈠调查研究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⒈学生自身的弱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大变化阶段,这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办起来容易欠考虑,顾此失彼,甚至是不计后果。

⒉家庭环境的不良。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破损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校离异家庭的子女占全校学生的5.8%。家庭结构破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不稳,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在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加上我校地处山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感情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了共鸣,将会不计后果,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傻事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⒋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减轻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学观念上来看,本校教师年龄偏大,中老教师占59.1%,青年教师占40.9%,不少中老年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在这些弊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轻视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加上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力犹如“雪上加霜”。

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困扰。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学、上课冲动、抗拒、孤僻、说谎等问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对此,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加以解决已收效甚微。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偏重少数成绩优异者,而忽略大多数成绩平常者,使众多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必将会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学生自我形象偏低,从而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仍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违背“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实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实验。

㈡理论构建与操作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结合;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三是心理教育与各科任教师教学结合;四是心理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采用“传授知识法”、“结合教学法”、“结合德育法”、“寓于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方式方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如图所示: 图表 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意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 ↓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 ↓ ↓ ↓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

⒈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包括校级领导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创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培养,请心理专家担任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师,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在各科

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

⑵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

⑶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⑸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

⑹利用课堂中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⒉优化心理环境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工作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有赖于学生所处心理环境的教育作用。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提出课题的同时,我们修订了学校的校风,新的校风是“团结、自主、求真、创新”;新订了教风“敬业、爱生、奉献、创新”,和学生的学风“尊师、乐学、创新、求真”。我们积极发展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给校园树木花草挂相应的古诗等;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广泛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象室。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做到针对问题,而非针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氛围十分重要。于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以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讨论社会上的某些突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各行各业中成功人物的表现和历程,以期主动认识社会,塑造自我。

⒊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周一次,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课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知识范围的问题,以及他们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学会多种心理自护方法,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如通过“你是谁”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表演活动(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品质。

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大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心理辅导教师王老师负责,利用每周二、四的课余时间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单独和辅导老师进行谈话,也可自愿组成一个小团体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请辅导老师提供帮助咨询。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追踪研究。另外,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语小屋”,对那些需要咨询但又不愿与教师面谈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收集咨询信息,并通过办校报“小水滴”、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学校每学期还定时举行“谈心亭”活动,向全校学生开放,请心理专家来为学生排忧解难。

⒌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首先着眼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就可避免,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好、最根本的预防。

四、实验结果

㈠通过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帮助学生了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

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同样课时下参加镇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学生尖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班(见表1、2)表格1 语文实验班成绩测试纵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实验 班级 实验 前后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1年5月 三⑴ 实验前 52 78.2 88.5% 65.4% 6 2002年6月 实验后 52 89.5 100% 96.2% 0

表格2 语文、数学两科实验班成绩测试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科目 班级类别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2年 6月 语文 实验班四⑴ 61 89.8 100% 90.2% 0 对照班四⑵ 61 78.2 90.2% 42.6% 6

2002年 6月 数学 实验班四⑴ 61 94.5 100% 100% 0 对照班四⑵ 61 79.3 88.5% 49.2% 7

⒉实验班学生参加校报《小水滴》投稿率最高为66.7%(见表3)。表格 3 2001学年实验班学生投稿中稿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班级 稿件 三⑴班 三⑵班 四⑴班 四⑵班 五⑴班 五⑵班

投稿 稿数 12 10 15 12 18 17 中稿 篇数 7 3 10 5 11 8

投稿率 58.3% 30% 66.7% 41.7% 61.1% 47.1%

各年级段1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上表显示实验班实验后学生在一个内校报投稿中稿情况,大大高于对照班,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显然实验效果显著。

⒊学生各学科技能的发展:经过实验后,学生的各科成绩运用技能明显提高。如:写字比赛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区三小比赛中小论文获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制作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发明获区二等奖1人;数学奥林匹克获全国二、三等奖;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区棋类比赛获第二名2人,第三名2人,第六名1人;征文比赛获奖次数达9人次等等。㈡通过实验,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了,其自信心、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了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见表4-8)。表格4 自信心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心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7 6 实验后﹙三下﹚ 3 18 31

表格5 自我信念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信念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8 5 实验后﹙三下﹚ 2 19 31

表格6 考试焦虑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考试焦虑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5 18 39 实验后﹙四下﹚ 45 13 4

表格7 儿童社交焦虑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社交焦虑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6 10 46 实验后﹙四下﹚ 42 17 3

表格8 儿童孤寂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孤寂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五⑴ 54 实验前﹙五上﹚ 6 10 38 实验后﹙五下﹚ 40 12 2

由于进行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在全校课题组成员的尝试、探索和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在学业成绩、创造思维水平、“五自”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提高。如以前据调查统计有2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通过实验后,上述这样的学生只占5%;又如在实验过程中先后发现5位学生因单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孤僻、畏缩、多动、焦虑过度等心理障碍,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引导鼓励下,目前已矫正了问题心理,愉快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

㈢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由王小莲老师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获国家级一等奖,李永福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学生操行评语的分析与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章新若老师撰写的《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获市三等奖,张艾蔓老师撰写的论文《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获区三等奖等。(见表9)

表格9 2001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表 项目 级别 发 表 次 数 获 奖 次 数

区 市 省 国家级 区 市 省 国家级

篇数 2 9 0 7 5 1 2 7

五、实验结论

⒈通过实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再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努力调节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起自信心。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实验者,正在从“教师型”向“教研型”、“科研型”转化。

⒉在实验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基础和条件;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抓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开展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免疫力 ”是重要手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为主;以防治各种心理疾病为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三种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⒊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以为所构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操作技法是可行的,优化了校园心理发展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问题与讨论

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内涵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升学、择业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性心理指导、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等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应该全面实施,囿于我们的科研力量,仅侧重于“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心理指导还未深入研究。

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期望通过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导向形式主义。所以,经过实验,学生各方面素质已有所提高,但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人们不断坚持,不断反馈矫正,从点到面,才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实验若仅仅用在学校教育中,其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此实验范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⒋我校“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虽已结题,但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在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此项实验仅在部分方面开了个头,因此,对此项实验我们将做长期打算:全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出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7 王希永,瑞博.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8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商洛市教研室 杨莉

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在某地抽取了1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中小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一般地,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平稳而持续,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处于平稳期,以大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其顺利完成在各个年级的学习、生活奠定了生理基础。小学生的脑重逐渐增加,到12岁时约为1400克,达到了成人的平均脑重量,而且与人类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额叶增长最为明显。

小学生的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体积也在不断增大,突触的数量日益增多,它们的发展共同决定了小学生大脑机能的完善。小学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如睡眠时间减少,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守纪律、不乱说乱动等。

2.认知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感知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知发展的水平,二是观察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感知精确性大大发展,如对颜色差别的感受性发展很快,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促进了小学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也大大发展,从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同时小学生的观察还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第二,小学生的记忆。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小学生还掌握了复述、组织(找出要记忆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来记忆)等记忆策略,同时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第三,小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并且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性与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匀速的,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上,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他们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例如自觉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三年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社会关系。小学生已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也开始建立同伴团体,但有明显的功利性。亲子关系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生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父母、家庭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师生关系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小学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情绪大都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集体的地位、同伴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以及不同水平的社会适应。

第二,情绪体验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尽管比较外露、易激动,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联系起来。

第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小学生的情绪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可能带来的后果,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步加强。

第四,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小学生的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从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对道德感的体验从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道德体验范围不断扩大。小学生的美感发展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与理解,经常接触的、外部有明显美的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美感,而接触少的、有内涵和内在美的事物不易引起他们的美感。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美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举例: ‚香香猪‛。小学生的理智感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但其理智感仍与具体的、直观形象的事物相联系。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中学生产生成人感,并带来许多青春期心理问题。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寂静已久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如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了遗精。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现在的孩子性发育至少提前2-3年,个别女生在8、9岁就来了例假。以前没有电视、网络,是性压抑、性封闭的时代,而今天是性信息泛滥,性诱惑空前的时代。由于性发育提前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认知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阶段属于理论型,即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初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至高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

第二,思维品质。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也就是说男女生在智力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咱们很多中学老师都有一个体会:女生在上中学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往往略差于男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

3.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青少年有‚主见‛的表现,由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发展,且以后者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在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中,成人感、自尊感、闭锁感和自卑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初步的,而开始较稳定、持久地控制自己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价值观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兼顾个人,显示出更强的自我肯定、自我扩张的倾向。其道德价值以善良、正直、进取、勤劳、宽容、谦虚、无私、认真依次定位;其择业动机以发挥特长领先;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中学生以社会安全、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为标准。第三,品德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出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明显: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坦白性和秘密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第二,情绪的矛盾性。中学生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矛盾心态,如反抗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勇敢和怯懦的矛盾等。由此也就产生了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

第三,情绪的冲动性。中学生有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也希望他人以成人来对待他们,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的热情往往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泄气。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关心孩子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和老师只知道在学习上给孩子加码,却不顾孩子的心理能否承受其过度的压力。我有一位亲属的孩子在初中读书,每次考试在全年级都是第一名,可父母还是不满足,说什么:‚我不管你考第几,只要你科科考满分……‛孩子很无奈,找到我诉苦。我找到这位亲属,及时矫正了他们的错误想法。告诫他们这样继续加压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无限的加压、过分的要求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从而导致孩子心里障碍或心里疾患。第二,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只要有点儿头痛脑热就急忙带孩子去医院,而孩子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已很重了却视而不见,不是家长不重视孩子,而是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常识知之甚少,没有认识其重要性和严重性。以前我在某中学工作时,有一个女孩子在班里当体育委员,可我一直不知道她是女孩子,因为她从来都是男孩子打扮,梳男孩的头,穿男孩子衣服,做男孩子游戏,连动作、语言、神态都象男孩子。一次学校举行大型表演活动只要女孩子,她也来报名参加,我对她说:只要女孩不要男孩,在场的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她也是女孩儿‛。这个孩子的异性行为完全是孩子的异性心理造成的,而异性心理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许多同性恋患者都是异性心理造成的。一位男医生是研究生毕业,他从小就被父母当女孩养,梳辫子,穿裙子,久而久之形成了女孩心理,不喜欢女孩子,却喜欢男孩子,结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特别的痛苦,最后只好靠自杀来结束生命以求得解脱。为了矫正这个女同学的异性心理,我找到她的家长,把孩子的异性心理情况和家长谈了,家长却说:‚我们喜欢男孩子,从小就把她当儿子养,没想到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后果,还以为孩子很正常。‛于是,我多次找她谈话、沟通、梳理、矫正。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女学生终于和其她女孩子一样,穿裙子,梳长发,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异性心理得到了及时调整,现在,她已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女孩。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误区:第一,把心理疾患看成是身体疾患。我有一位朋友,孩子一紧张就摇头,她认为孩子是病了,便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大医院去诊治,钱花了不少,药也吃了无数,可就是不见效,我曾提醒她给孩子看心理医生,可她不信,就认为这是病,看心理医生没用。实际上这孩子患的是心因性抽动症,如果经心理医生矫治很快就会好的。可是,这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医院治疗,不但没好,还越来越严重。第二把心理障碍看成是品德问题。一位男孩子品学兼优,在学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他一个人在家,洗完澡后觉得光着身子特别舒心,所以,后来他每次洗完澡后一个人在家时就光身子,结果被前楼的一个女同学看见了,便认为他是品德败坏、耍流氓,最后闹到了学校,给这个孩子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不想再去上学了。后来家长带着该同学去看心理医生,诊断为‚陋身癖‛,经心理医生矫治很快恢复了正常心理。同学也理解他了,不再认为他品德坏了。所以,许多孩子犯罪,多数也是因为心理障碍和疾患引起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品德败坏。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当代孩子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学习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时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举例我的小学数学老师)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的多动症,还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进入中学后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所谓的发展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必然出现的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他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但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乱发脾气。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傲)。、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可以将他人的评价,包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五、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厌学、多动、早恋、撒谎的问题,比如说攻击的问题,比如说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的问题等。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这个学生观就是: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个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优势。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有个小故事:一块钢板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那么,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是马蹄掌还是指针。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一些社会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之近几年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一是学生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二是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

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一座冰山。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看到不足,还要看到优势。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渴望,等等。

1、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第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2、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一个初二的女生 ,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因此她很痛苦,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第二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得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后,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于是她跟这个团体沾染了很多的不良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甚至从家里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们得到了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的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初中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期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当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当我们的学生产生行为问题时,教师要经常思考: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也是允许的。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案例介绍1

‚我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王红红,女,某高中学生。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王红红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她这句话的意思,等待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王红红接着对我说:‚我自己长得不好看,我很自卑。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她写的吗?’‘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她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她遇上。’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我就低人一等吗?’‛ 说着,王红红忍不住淌出泪来,她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我连忙给她递上纸巾,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讲。‛她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趁这工夫,我仔细端详了她。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她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她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来睡眠不足。凭直觉,我感到王红红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案例分析

通过王红红的述诉,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她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认为是自卑的个人的‚理想我‛与‚实际我‛失调的结果。大多数人都在心中构想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尽善尽美,希望自己的学习出类拔萃,自己的容貌人见人爱,希望老师经常表扬自己,父母在日常的言谈之中,对自己倍加赞赏。一旦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达不到‚理想我‛的要求,‚理想我‛与‚现实我‛严重失调,就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我不如人‛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

辅导方法

针对王红红的心态,我采取了三个咨询步骤。

1、帮助王红红宣泄出她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王红红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这表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存价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她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与理解。

‚王红红,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听了这句话,王红红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松展,同时,我还肯定了她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也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振起来……‛

我讲了几个实例给她听,使她产生了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呵‛的平常感,对于王红红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王红红意识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像她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她无需过于看重个人精神痛苦。我在她面前体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2、我竭力引导王红红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重建信心的关键。王红红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相貌平庸,别人瞧不起。我跟她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不如人;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相貌不代表一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你认真学习,品德优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的骄傲,你应该为此而自豪。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3、我通过和她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她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她内心的坚冰。我到她家进行家访,把事情跟她父母反映,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希望父母亲更多的给予她父爱、母爱,我用实际行动关心她的生活,她父母亲为之感动不已,表示要好好地关心、爱护她,帮助她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红红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案例介绍2

她摆脱了‚绿眼妖魔‛的桎梏

梁某,女,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打篮球是主力,爱打扮,学习成绩差,但嫉妒心却很重。她的同桌张某,品学兼优,是个顶呱呱的好学生。每次张某考试得第一名时,梁某就在背后议论张某是事先知道了题目,不然就是碰巧的。梁某经常把张某的笔记本藏起来,让张某不能上好课。只要张某积极主动为班上做好事,梁某心里更不舒服,说张某是爱出风头,爱表现自己。班上如有同学穿着比梁某漂亮时,她便不高兴,暗中嫉妒,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久而久之,梁某的嫉妒心越来越强,凡是别人有比她强的地方,她便心生怨恨,妨火中烧,不仅背后议论人,还恼得晚上失眠。为此,她感到异常痛苦。

案例分析

梁某的这种嫉妒心理是一种恶劣的感情。莎士比亚曾把这种恶劣的感情称为‚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产生嫉妒心理的梁某对别人比她好的地方总感到不满,进而贬低和诋毁,更为严重的是不择手段去伤害同学。

梁某为何有嫉妨之心?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哪容得别人比自己强?二是好胜心太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怎能服气别人超过自己?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我行,你就别想行‛,‚我不行,你也别想行‛,‚你行,我偏叫你不行‛。

辅导方法

1、案例教育

古往今来,因嫉妒而害人的例子屦见不鲜:大将孙膑才能卓越,却被嫉妒的庞涓腕去了双膝;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因为遭到30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嫉妒,至死未能跨入科学院的大门;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模的售货员董明当上了特等劳模之后,被嫉妒者指责为‚风流劳模‛、‚流里流气‛、‚有意抬高身价‛……等等。

嫉妒之火能毁灭别人,也会断送自己。童话中嫉恨交加的后母想用毒苹果臵白雪公主于死地,让她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结果,死的不是白雪公主,而是她自己;《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气绝身亡等等。通过这些大量的实例来开导张某,让她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

2、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梁某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她是篮球队的主力、得分能手,打篮球是她的优势,让她发挥这一优势,让她看到自己也有强于别人的地方,那么,梁某就能找到自己的心理位臵,得到生活的乐趣。

3、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

每当梁某出现嫉妒他人的苗头时,开导梁某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想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再启发她自奋:‚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比你更行!‛经过长期耐心的引导,使她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竞争意识,产生自爱、自强、自奋的精神。

4、参加有益的活动

指导梁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读书活动,让梁某阅读有关书刊,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参加班级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初二学生生理变化特征。

人的生长期是指自成胎起,到二十四岁左右身体停止生长发育为止。这一阶段,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他(她)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13——15岁是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突出特点。

首先,身体外型剧变:身高长高。进入初二后的学生平均每年长高少则 6—— 8厘米,多则10——11厘米。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女生在初二上期身高增长要比男生平均要高些,而初二下期,男生增长要明显得多。同时,体重也迅速增加。从外形看,已近似成年人,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内脏器官和组织机能健全,并迅速发展和增强。

其次,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显著。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女之间的外表,体形就会产生明显差别。女性比较纤弱,皮肤细腻,皮下脂肪比较丰满,嗓音尖细,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等。男性比较高大,肩膀宽大,皮肤较粗糙,喉结突出,声音低沉,有胡须长出,面部可能生粉剌等。这些随着性发育而产生的男女身体各部位的特征,医学上称为第二性征。

在第二性征生理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女学生出现明显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表现对异性有好感和想接近的心理。有性冲动和欲望。女性爱美、爱打扮,追求时髦,希望引起异性和他人注意。在性意识、性冲动的作用下,学生表现为想入非非的“白日梦”在梦中产生假想以求心理满足。在此阶段,女生的书信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多,出现“单相思”的情感,往往与高年级男生接触频繁。由于缺乏性教育和社会上对性意识的神秘化,学生就会产生性迷惑和性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性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这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本能反映和心理欲望,并非是一种不良的冲动;另一方面,这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动物有本质不同,必须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因此,学校和家庭,在初二阶段加强性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初中二年级是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孤独、忧郁,情绪波动,苦闷的交织时期,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因性教育方式上要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防止产生副作用。

三、初二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从上述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看,主要从其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表现出行为特征来。初二学生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心理需求的冲突、社会发展客观约束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会、生理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随着生理上成熟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扩大,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初二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在独立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一旦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阻碍,就会产生走极端心理,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这种独立性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冲动,异想天开,以致采取寻求刺激、新鲜的盲目行为,产生不良结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独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还是要找同学或同伴商谈,有些问题还得依靠父母或教师解决。这就表现出其依赖性的一面。例如,在学习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富有主动性、能自觉的安排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会因贪玩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正如通常人们所说初二是各方面两极分化最严重阶段,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造成行为的失调,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往往超过实际能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断造成挫折而丧失信心。具体再现在:

1、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平衡

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发生剧烈生理变化,心理上充满疑虑,恐惧,迷惑不解,对自己的性发育现象,躲躲闪闪,本能地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随后又出现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产生怀春心理。对异性又开始注意和关心,尤其是对自己仰慕的同龄异性有好感,产生接近和追求的心理。初二年级下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因此在学校组织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注重仪表的态势,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引起他人的重视的目的。若学校、家庭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才艺水平。否则,尤其是男生在性冲动下容易发生不良的性行为和性犯罪。

2、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初二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违拗。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果教育者采取惩罚手段(责骂、批评、停课等)其情绪更为对立,表现出“横竖横”的心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故意表现不爱听讲,做小动作,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有时说一些俏皮话,引起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引以为乐。但对有兴趣的课程和内容对待心目中尊敬的老师讲课,还是能专心听讲的,这些学生智力不低,思维活跃,不满现状。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漠视任何纪律和社会法规、抱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人生态度,在进步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初二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心理现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环境,逐渐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唤起学生战胜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心,要教会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初二学生以上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表现,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结构,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和纠正教育,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良好的学生。如在谈心活动中,要注意一是讲信任,信任是谈真心话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效果;二是要亲切、诚恳,无拘束的谈心好象是无阻挡的江河之水,一切真心话都能倾泻出来,儿子对严肃的父亲可能很信任,但没有倾谈的气氛,常常是没有想好的不谈,想错的更不敢谈,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要经常谈心和有目的谈心相结合。谈心是双方的交谈而要与被谈者为主,希望他多谈,谈心者要起主导作用,启发、引导、提问,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谈心所涉及的内容要广泛,通过谈心发现问题,挖出根子,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在初二阶段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外出,造成身心伤害。学校、家庭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预防教育,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如定期召开男、女生青春期教育会,讲清青春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及学生外出给家庭、社会及个人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充分运用生理卫生课,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以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家庭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心理。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集体活动如开展家庭旅游或游戏,在学校应定期组织友谊赛、文艺表演、趣味文体活动等,逐步摆脱学生自我中心的束缚,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他们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轨道上来。

6、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克服学生上网打游戏成隐。

7、学校要健全管理机制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强化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总之,重视和加强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良性情感、塑造健全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纠正心理缺陷,防止学生心理品质分化,保证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以及提高初二年级教育教学水平等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三年级

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北京中科院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调查各种因素在中考、高考成功中的作用。考前心态、考场心态是直接影响考生发挥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临场发挥、复习方法和教师指导。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临考前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成足在胸。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 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心理老师建议: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克服急躁情绪,对学习要有耐心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心理教师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

心理老师建议:首先要保持平常心态。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踏踏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其次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 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心理老师建议:很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考试常常失败,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们从这门学科中获得的全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减少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潜能开发,所以,学生们应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善于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心理老师建议: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问题五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判断转变为具体的分析。这些分析主观性较强,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认真分析。在作文中分析一件事情,开始有了条理,尽管许多看法显得幼稚,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贵的。在心理学上,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问题就是独立认识问题的过程。相对比较,女孩子比男孩子稍早一步。这是女孩子生理发育特征决定的。

1、一般心理特点

1.1难以引导时期。

公认四年级学生非常难以引导,有些专家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十多年里,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别最大。一方面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别,发育快的已接近中学生的指标,发育最慢的还像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小时侯看不懂、听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去的地方多、见识多的孩子甚至表现出老成的样子。而条件不好,每天仅限于家庭、学校活动的孩子显得孤陋寡闻。有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由此,个人知识面也迅速拉开差距,可以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深的要求。有的老师感叹:这些孩子根本管不了,知道的事比我还多呢!

四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意志行为中体现出比较完善的选择性。

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好还不稳定,无论是学习科目还是游戏项目。说明四年级学生总体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自主能力。

1.2开始意识到“自己”。

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日常生活之外,文具的准备,与他人的交往,整理内务等,应完全独立完成。过去由家长打扮,现在则愿意自己打扮;过去买东西要跟随妈妈一起去,现在则自己独自去,或者和同学一起去,不受大人意见的左右。三年级以前,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四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1.3作假——学会欺骗。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让孩子在家看门,他表面答应很好,等大人走了,他可能把门锁上去商店买吃的去了;家长让他去买洗衣粉,他可能买比较便宜的一种,而把剩下的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后隐瞒实情。

三年级学生不太会寻找理由自我掩盖,在遇到理屈的时候沉默不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替自己辩护。与小时侯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选择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隐瞒真实的情况。这是小时侯发现孩子偶尔说假话时没有及时纠正所带来的恶果。

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选择一些正当有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家长、老师和同学本身都应该争取的目标。

2、学习

从四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之前,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四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落下来。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是否应该努力,怎样下工夫去学习,四年级学生应该明白这些道理。这个学年的成绩将会影响五、六年级学习,进一步会影响到中学的成绩。

四年级的课程增加了,老师也开始像对待“大人”一样要求学生学习,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四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数学中的四则运算,应用题的分析、理解等,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多了。语文教学中开始注重记忆与阅读的结合,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阅读知识。可以运用学习参考书,检索、查阅图书资料时也可以运用图书馆。

字写得很干净,这和他们注意事物细节的心理特点有关,琢磨字的结构和组成,从中发现技巧甚至乐趣。

四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继续加大,平时的疲劳紧紧束缚着少年儿童活泼的天性。

3、生活

3.1自己的事自己做

3.2容易受伤的年龄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灵活性和协调性不够稳定,所以,皮肉受伤的事经常发生。根据统计,在学校实行对孩子安全指导教育之前,各种伤害发生率随年级升高上升明显;实行安全指导教育以后,其它年级组下降明显,而四年级和五年级组下降不明显。

说明四年级、五年级组受伤最难控制。

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要注意宣传安全防范,让孩子保护自己。此外,对孩子的被动保护不能过分,要让孩子增加活动机会,学会运动中的保护技巧.3.3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四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衣着形象设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首先,穿衣服要干净、整洁。特别是女孩子,要重视自己的形象。应选择样式简单、大方、明快的,布料容易洗涤的衣服,保持清新的气息。也可以教孩子使用电烫斗,整理自己的衣服。

其次是颜色。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型和肤色的衣服颜色,朴素的颜色如浅、浅灰、灰白、淡绿等适合各种性格的学生。同时,一些艳丽明快的颜色装饰在男孩子的衣服上也不难看。服装颜色以自己喜欢的样式为主,不必过于追求特殊的风格。

服饰和行为礼仪是一个整体,仅靠好的服饰无法证明一个人的个性,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懂得一般社会礼仪。

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锻炼有意识记的能力,增进记忆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1、一般心理特点

1.1竞争意识增强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1.2敬佩优秀同学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1.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

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

1.4不轻信吹捧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2、学习要领

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1加强预习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四年级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应该进行预习。不过,五年级学生如果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要进行复习。

2.2接触自然、社会

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

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2.3练习写书信

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写书信。这是一生中运用最频繁的一种书写文体。

3、应注意的问题

3.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

在学校学习,有时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一些单元内容省略不讲,或有重点地介绍一下,剩下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验。

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3.2嘲弄人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

一年级学生不懂得开玩笑,遇到什么事都是一种很认真的模样。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听明白笑话和一般对话的区别,但是自己不会用,常常张冠李戴。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

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3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

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

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甚至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女孩子也有这种行为,和常识中认为她们胆小不敢做事的想法不同。北京市的超级市场中失窃率较高,在这些偷窃活动中,不少人就是五六年级或初中学生。

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第五篇: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目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

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能力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 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 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

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自杀形式:跳楼、上吊、投河、服毒、割腕,其中跳楼自杀的23人,占56%。

自杀原因:除了一人是病痛、一人因被强奸,其余,可以说都是心理问题,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思。

令人震惊的数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严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5岁以下各类精神病患者共计3000万人。

发人深省的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

有学者研究表明: 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是2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关重要。

2.肩负使命,心系责任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教育者的责任,担负起这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健康概念梳理

1.什么是健康

传统健康观 没有病就是健康

现代健康观 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11个具体的健康标志。

健康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 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

•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良好发挥,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六点: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 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八点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什么是幼儿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情绪良好:情绪积极向上;

(2)人际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3)适应环境: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4)人格完整: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 能缓解幼儿的压力, 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儿童。

成人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沮丧和懊恼。

经常谈论些有趣的话题,讲些小笑话,活跃气氛。成人要有些幽默感,善于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化解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注意发现儿童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当幼儿表现出尊重同伴的选择与想法,主动安慰不开心的同伴,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时,及时给予肯定。

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帮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由于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有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 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因此,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 ☆情境陶冶 ☆行为练习☆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

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陌生的环境

家长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 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把身体发育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2.偏重发展好的幼儿,忽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

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4.偏重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5.偏重幼儿园内的教育,忽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忽视,给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带有隐蔽性的,具有潜伏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正方法与途径

1.矫正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2.矫正的主要方法——补救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

(2)游戏矫治

(3)体验成功

(4)个案追踪 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个案追踪问卷表

幼儿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姓名、关系、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等。

《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199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约有20%的幼儿3岁后仍有吮手指的习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年轻的父母。

编一首儿歌:

吃手不卫生,手上有小虫,眼睛看不见,吃了肚子疼。

3.矫正的主要原则——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宣传家长

(2)了解幼儿

(3)设立幼儿心理档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②幼儿个性特征表;

③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④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⑤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既要重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就得到了快乐一生的基础,重视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是对幼儿一生的幸福负责。

让我们把新的健康观作为航标灯,照亮自己前行之路;让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望远镜,看清幼儿未来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把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标杆,衡量自己光荣神圣的指数。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心理健康之天地!

下载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定稿]

    第二讲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

    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更是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关心的焦点,中小学生群体的交通安全,也成了各级交警部门预防事故的重点群体。中小学生作为道路交通参......

    中学语文――突出特点(精选)

    中学语文――突出特点 摘 要:关于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次升级。学生们将通过初中语文接触到语文世界中的一些新领域,例如文言文、各种类型的作文、诗词等等。为......

    突出特点抓教育联系实际促发展(合集)

    突出特点抓教育 联系实际促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4 作者: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中,漳州市市直机关66个党委、34个党总支、555个党......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 趋势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构成和......

    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5篇)

    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 随着当代教学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使得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亦表现出了与过去有本质区别的特点。这些特点从学生方面看,重视实现学生的......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引导对策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引导对策 冼德庆 摘 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特点作了分析,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婚恋观,通过加强成才教育、性道德教育、心理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