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0: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

(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

(3)通过个案研究,寻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方法;(4)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一帮一帮教结对、美德教育等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与趋势分析 新加坡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1990年通过了为全体国民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是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是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四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十分注重国民的“国家意识教育”,大力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实效”的新加坡精神。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

韩国在推行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始终把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作为载体来铸造韩国精神。他们把这种传统的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服务的动力源泉。他们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振奋民族精神。因此,不但培养了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强调民族传统,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国家,道德教育就有成就。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已经成为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并在国际事务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反映。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呢?所谓民族精神教育,就是确立民族自尊习和自立自强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的自尊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激民国民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灵魂、精神支柱,是我们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并将民族精神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设有哪些突破

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德育,就应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真正富有中华民族传统观念和民主精神的新一代中国人。因此建立完整的德育体系已迫在眉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优秀的。但这种传统文化也造成了我们缺少独立、缺少自主的个性,从而产生了人格缺陷。例如我们教育孩子会说'不要这样、应该这样',这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而国外则不同。”讲座中,郑沪生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告诉大家,在构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中,首先就是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个性特点和自主意识,要实事求是,树立自信心,唯实、唯真而不唯上,这种人格与金钱、权力没有关系,与文化教养也没有直接关系。

健全的人格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树立责任意识,而诚实是责任中最优秀的品质;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勇气,只要不违背道德,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要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三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个人的出身和职位不能选择,但心态可以选择,要有宽容的精神,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要充满激情和热情;四是要有合作精神,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怎样与人合作。同时,自律、自制是人格的基石,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在学习活动中主发展健全人格

2、在师生人格濡化中发展健全人格

3、用激励赏识发展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依据

“中华美德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指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充分利用我校既有的师生资源、财力、物力资源,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应对行为而展开的研究。它要回答的是初中教师如何着力培养初中生养成教育并如何收到成效的问题。

理论依据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解读》。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成功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四十岁负责。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那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应该也可以为学生的四十岁负责。因此,我们提出了“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目标,“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育人目标,为的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课题研究内容

(一)、深入持久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把爱国主义放在学校德育首位,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精心组织,务实求效。

2、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一种炽热的爱国体验。

3、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艰苦创业能力。

1、用活动和制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营造良好的艰苦奋斗的氛围,引导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1、形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2、多方配合,创设学生行为养成的宽松氛围。

实施方案

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班队团队活动、经验交流总结等。

五、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渗透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自律的原则。

6、真诚的原则

7、示范性原则。

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营造和谐成长氛围

“中华传统美德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主体教育模式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不断地解脱着人在自然界的种种劳役,把人诱入了一个以技术为本的世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工业文明也好,网络技术也罢,都是“双刃剑”。市场强烈呼吁着平等互利的交换,却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使人获得了全球性的信息,却丢失了身边的交流。不少教师感到:现在很难走近学生;学生对教师也往往是敬而远之;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感;更多的家长则是为如何和孩子沟通而苦恼。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淡化,既有碍和谐教育模式的建构,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而融融仁爱心,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同情人、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很有特色的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中华美德得以继承?如何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便是我们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小学中华美德主体教育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并将子课题确定为《中华传统美德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主体教育模式研究》。该课题经总课题组批准,于2001年6月开始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身践行、自己体验中,继承中华美德,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处,以弥补工业文明、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缺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使他们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二)研究意义:

1、是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源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今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开拓者,但开拓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没有继承作基础,开拓进取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2、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需要

和谐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从和谐教育的规定性出发,其概念可以界定为:和谐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调节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而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以及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主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因此,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3、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于人格的形成,目前认为,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前提,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起主要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这就像优良的种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毛病,都会妨碍小苗的成长。当家庭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同伴之间相互戒备时,就有可能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论断,他们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高度文明的人”。就其主要包括的内容讲,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2)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人作为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所必备的条件,也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创造性。(3)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发展。包括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个人同自然生态的关系等。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仅要重视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文化素质,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那些随着时代变迁仍能积攒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并能有效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个体身上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做人、成才打好基础,正是本子课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三、题课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华美德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2、中华美德与亲密生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3、中华美德与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研究

四、课题实施的几个阶段

(一)2000年11月至2001年6月

立题阶段

子课题负责人向总课题组申请子课题的总体设计,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2001年6月至2001年12月

研制方案

学习研讨阶段

1、确立研究内容及实施计划,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现代教学论有关建构学生主体的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华传统道德的有关论述,并对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

2、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张由67个题目组成的问卷,问题涉及学生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设计好的问卷在初二年级三个班中进行了调查,共有153名学生参加了调查,有效问卷124张。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绝大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太大障碍和困难,尤其是生生交往

2、在交往的内容和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内容上讲,不少同学的交往只局限于大家在一起玩玩,在相互合作,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方面明显不足;从质量上讲,浅层次交往较多,深层次交往较少,同学之间还缺乏一种信任感。

3、在师生关系上,许多学生对教师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4、在家庭中,大部分同学还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三)2001年12月至2004年7月

研究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和调查结果,在研究阶段我们重点突出了“仁爱”“团结”“尊师”“孝悌”“交友”“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抓了“学习明理”、“活动体验”、“感悟践行”等教育环节。

一)学习明理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延传至今的结晶,是“中华根”“民族魂”。为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在为人、处事、修身等方面的传统美德,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以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为抓手,师生共同寻好书、读好书、找美德,让教师和学生“与书交友,与大师对话”,读书心得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说古论今,发掘“爱班级、爱学校、爱自己、爱父母、爱南京”的种种理由,并汇编“五爱箴言”“韶华心露”,在校园内传阅、欣赏、形成浓浓“爱”的氛围,让学生们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中去萌发真正的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做四有新人。

二)活动体验

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以“尊重”、“关爱”“分享”为关键词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师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美好的心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造就着祖国需要的人才;教师是人梯,把学生逐步引入知识的宝库、思想的殿堂和科学的高峰。教师是春蚕、红烛,为国家和民族的昌盛耗尽心血。今天我们强调尊师,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但是我们在强调尊师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师重教不等于师道尊严。调查中为什么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就是因为部分教师还没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总是高高在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微笑献给学生,把欢乐和自由还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学生。为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围绕相互尊重这一教育主题,设计了如下活动:

1、在教师中征集“我最欣赏的教育格言”。以期刊的形式编发给教师,让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互相勉励,从优秀的教育格言中汲取养料和智慧,加速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以泽益于学生健康成长。

2、“老师----我有话对你说”活动

开展“假如我是老师”的征文活动;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活动,在活动中从教师的衣着、言谈、教学方式等方面向学生展开了调查,从反馈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们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原因:

a.教师的育人观念有待更新。

b.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有待加强。

c.学生与教师平等、融洽相互的人际观,需进一步明确。

3、“我们一起走过”记一件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及各种活动中难忘的事。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苦与乐。让教师体验学生的纯真与可爱。

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的根本在于爱人、爱民,这是人性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仁爱包括善良、仁慈、人道、利他主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人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而这种仁爱之心,对当今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缺乏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交往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互爱,互相关心不够。为此,我们开展了“播种友谊

团结共进”系列活动,如“重阳节登山”、“做个快乐的少年”、“撒播友谊的种子”、“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团结是飞向成功的翅膀”、“让我们携手前进”等。中国传统家庭是以孝悌来维系的。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几千年来,孝敬父母思想陶冶了许多杰出人物,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父母给以了我们自然的生命,也给以了我们社会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在孕育、哺育、养育和教育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都经历过千心万苦甚至种种磨难。古彦语说得好:“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和报答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但我们的孩子往往既无孝敬父母之心,也无顺从父母教诲之意,甚至对父母的教育抵触很大。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还是父母不了解孩子?为进一步加强亲子沟通,我们设计了“小鬼当家”教育活动。每年的寒暑假,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当好父母的好帮手活动,并把当家体会记录下来进行交;我们还以“如何与孩子交流”为题进行系列家长学校讲座,并进行了家教论文的再机征辑和评选活动,将优秀的家教论文汇编成册,作为家长学校的学习交流材料,让家长们共同探讨走进孩子心灵的佳法良方。

三)感悟践行

如果说没有认识的教育是缺乏理性和说服力的教育,没有活动体验的教育是缺乏感情基础的教育,那么没有感悟践行的教育则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因此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主要是在学生明理、体验的同时进行感悟,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并附注行动。如:开展“献心”系列活动

1.对社会献爱心

a.2002年向社会捐款2290元,衣物1000件,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做好事做宣传共376次。

b.在和安徽老区金寨县铁冲乡中学的手拉手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把省下的零用钱,用来买了几百件学习用品,送到了老区同学的手中。每年捐款4千多元,捐物数千件,资助20位贫困生完成初中或高中学业。

c.利用节假日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过生日,为他们表演节目。到社会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并给他们带去礼物。

d.全校为南京市骨髓库捐款

e.校红十字会会员上街进行义务宣传。2.对同学献关心

a.在学习中,我校各班都建有一帮一的对子,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竞赛”充分体现各班不同的学习氛围和班级特色。

b.在生活上,我校开展了“有困难来找我吧”!的主题班会。班会上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疑惑,同学们开展讨论,场面非常热烈,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心中积存很久的疑虑被打消了,在诚恳的氛围里,同学之间的友情加深了。

c.我校的广播站常常收到很多情节感人的文章,以表达对某位同学帮助的感激之情。他们会在适当的时间、配上抒情的音乐,把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样的行为使得我校乐于助的氛围越来越浓。

d.由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发起,全校师生参加的资助家庭困难和生重病学生的活动,两次捐款达万元。

3.对集体献热心

a.开展“我为学校献计献策”、“我为班级献计献策”的活动。

b.“校园卫士”活动:设立“学生护校岗”和“校园卫士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校园卫士志愿者”们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和校园环境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午,他们集体清理校园死角,课间和课后他们分散在校园的各处,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通过他们的努力,学生们不再在校园内乱吃零食,乱丢果皮纸屑;通过他们的努力,同学们建立了团结、爱校的情感。而优秀“校园卫士”的评选与表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做校园主人的光荣与责任。

c.利用每周三下午开展“红领巾爱校劳动”,主动打扫校园死角。开展“共同分享” 系列亲子活动

1.在每年的3·8节,要求孩子帮助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妈妈给孩子讲一讲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还邀请母亲和孩子一起参加庆三八的主题班会

2.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要孩子们亲手做一份礼物送给父母,要求父母就孩子的生活问题做一次谈心。

3.寒暑假,我们要求学生当好父母的好帮手,争做邻里好少年,并将表现情况如实填表上交学校。

4.在6·1节、五·四青年节时,请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对孩子的无限深情和殷切期望。

5.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表彰大会和艺术节汇报演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

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

1.诚信大家谈。用晨会、班会开展教师谈诚信、家长谈诚信、学生谈诚信活动。2.学校家委会以家长和孩子互讲诚信为题致全校家长一封信。

3.设立诚信考场。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学校均设立诚信考场。入做诚信考场须以班级为单位向学生处提出申请,批准后全班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全体学生宣誓方可入做诚信考场参加考试。我们借助这一形式,注重了过程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2004年7月 至2004年9月

总结、揭题

撰写揭题报告

五、课题的成果与成效

1、尊重、关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尊师爱生、互助仁爱等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教风和学风之中,使教师形成了这样一些共同的信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获得成功。”“我们要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学生好似片片绿叶,我们要满怀深情地呵护每一片绿叶,甚至是有斑点的绿叶。”提出了全体教师应共同遵守的教育原则,如“关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尊敬家长,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到满意;善待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成功。”从而使教师倍加尊重、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交朋友。张宁燕老师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到: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需先从老师做起!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应该用心灵与心灵的贴近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满怀深情的呵护、真诚由衷的欣赏、设身处地的理解去架起师生间融洽关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要求学生善待教师,自觉营造尊敬教师的风尚,做一个尊重老师的劳动、对老师有礼貌和虚心听从老师教导的文明学生。在我校开展的我喜欢班级的十条理由中,有许多同学这样写道:“班级就像花圃,老师就是那辛勤的园丁。我们就是这刚刚发芽的苗儿,我们不知疲倦的吮吸着露珠,向着阳光茁壮成长。“老师在我们失败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后鼓励我们,因此我更爱我的班级”……从这些质朴的语言里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彼此间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诚信教育成果显著

通过“诚信大家谈”活动,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人格魅力的所在,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更多的知心朋友。讲诚信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不断的和各种私心杂念作斗争,许多学生在“诚信考场心得”中这样写道:“诚信考场,对我们是个挑战,但我们胜利了!”、“我被排到诚信考场,我感到无尚光荣,更感到庄严而神圣„„”、“我们会铭记这次无监考的考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提醒、督促自己,保持诚信美德„„”,王珊珊同学在“体验无人监考”一文中说:“突然,有一题令我拿白定主意,看一看A项也对,C项也没什么错,这一题就是2分啊!要是在平时小测验,也许我可以随便猜一个,或前后商量商量,实在不行只好左右瞟几眼。可这是期终考试,2分不知要差多少名。前后商量那无疑是痴人说梦,我脑子里一会儿是红红的分数,一会儿是家长的激励,一会儿是同学们的议论…….也许左右瞟一眼未必是难事,也不一定有人发现,但我们在申请诚信考场时就庄严宣誓,决不违反考纪,当我们光荣担此重任时,不是在全校表了态,对良心发了誓吗?诚信,诚信,不是一句空话。想到此处我仔细对比了一下,果断地选择了一项,这意味着我在分数与诚信在做出了选择。”“我们会铭记这次诚信考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提醒、督促自己,保持诚信美德…….”这是同学们对自己做人的要求。

3、亲子关系进一步融洽

通过开展孩子与父母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共交流、共游戏、同欢乐,在活动中,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话说就是“我没想到,我的孩子尽然那么的体贴我们”,“我的孩子是如此可爱!”,“我的孩子懂事了”„„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在了解的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当孩子手捧父母来信时,从字里行间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读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当家长收到孩子的礼物,分享由孩子的劳动带来的喜悦时,他们终于明白我的孩子长大了,从而能用一种比较客观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孩子们渐渐学会尊重父母、尊敬长辈,学会体贴、关心他人。

中华美德教育研究,对青少年个人成长来说,是奠定其做人基础——道德品质的建设;对国家对民族发展来说,是培养其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将在“十••五”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使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第三篇:《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4、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 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所谓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4、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1、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来自四面八方,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负面的影响。

2、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四、研究假设

1、构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特有评价体系。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对象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对学生良好文明礼貌(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习惯、良好读书学习(听、说、读、写、思)习惯、良好卫生健体(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习惯进行研究。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学生的行为,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他可以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供学校参考。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实施对象之间或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若干研究方法的比较,找出适合我校实际工作的方法,更加以指导以后的工作。

4、文献资料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即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对照检查,反馈。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6月—2019年8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课题研究立项的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组,制定并论证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1年3月)

全面组织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开展课题的研讨活动,如教师培训、实验观摩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学生问卷调查以及其他研究活动等形式,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形成中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4月—2021年6月)

在中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深度,扩大成果。通过对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进行课题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辑,完成课题研究。

第四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实践探究

-开题报告

李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和故县工业园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分析法

4、调查法

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七、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九、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

3、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

第五篇:《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

人生是从读书起步的,读书是精神的探险,灵魂的遨游。人需要物质的食粮,也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了哪些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铸就下一代,为下一代打根基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我们深信,在学生时代播下了种子,肯定能赢得未来的收获,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国家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如: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推崇,他认为童年时代的课外阅读为其一生的发展作铺垫。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熏陶民族文化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上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我们的课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与警示。但总的来说,缺乏从读书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习惯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1、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2、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3、新时代责任

其它国家相比,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读书问题很严重。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55本,美国自克林顿总统启动了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要达50本。上海市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读书近50本。可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开辟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做到“五个养成”:(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广泛阅读,应有书源。鼓励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读时有书。

(2)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3)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能动笔,是读书有收获重要之处。“走马观花”式的读书,将无法形成喜爱读书,扎实读书的态度,实效性不大。

(4)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之处。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建立家庭自己的小书库,改正随便撕书,在书中乱写乱画的坏习惯。

2、实现“三个提高”:

(1)提高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去认识自觉读书是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阅读习惯中形为自觉读书的行为。

(2)提高读书水平。读书习惯的养成,最终是要达到读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读书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读书的水平。

(3)提高读书成效。有成效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因此,学校应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学生读有所获。

3、形成“两个局面”:(1)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才会强烈。读书的行动才会持久,这样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2)形成会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能力,读书的兴趣会更浓,读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利于读书水平的提高。

4、促进“一个创建”:

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

(二)课题研究方法:

整体研究法

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实验研究法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课例研究法

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经验总结法

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学习本课题方案,各科组成立子课题组,选定子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向学生以及家长宣传本课题实施意义。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1、全面展开行动研究。

2、收集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信息。

3、组织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4、形成阶段性经验材料。

(三)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0月)

1、各子课题组完成结题报告。

2、接受课题的评估和验收,并做好反思。

3、整理成果进行展示、出版。六.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明确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教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由校长贾俊平负责。学科组长:刘红莲、刘莉静、刘芳珍、李丽叶、张良枝,曾参与我校的课题小组先后完成了两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学骨干,都具有大专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一直致力于我校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研究,有丰富研究经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通过课题的不断进展,努力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书海扬帆”。我们将认真根据既定计划和方案,逐项落实,定期检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请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保证按时结题。学校各类教学设施完善先进,有语音室,网络中心,班班拥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这些为我校实现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

学生习作选、学生读书笔记汇编、教师研究随笔汇编、教师读书心得、教师研究心得辑。

下载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

    小学生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作者:》》》 一、开题背景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五篇范文)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 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 题 报 告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 艳......

    颂中华传统美德初中学生演讲稿

    颂中华传统美德初中学生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立足今天,回看历史,流转的五千年时光如在眼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未中断的伟大文明。在这五......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合集5篇]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17《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阶;宁江区大洼小学课题负责人贾淑杰;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范文大全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大洼中心校课题组负责人 贾淑杰 实验课题的提出与确立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得到行之......

    《学生养成教育情况调查报告》开题报告终结稿

    《关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姓名: 段 彩 红 学号: 0912001251383 分校:天津市红桥区广播电视大学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 指导教师: 闫 绍 花 时间: 20......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九台市兴华小学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 2009.8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小学生责任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