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镇江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本着“基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宗旨,实现“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以生活为导向、体现综合性;以训导为手段、体现强化性;以活动为载体、体现实效性”的原则,重点研究“体现校本特色、凸显特教个性”的养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实现教育内容向生活渗透,教育方式向活动延伸,教育目标向多元综合的整体教育效果。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一、课题由来
1、养成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明素养。而具有良好习惯则是这一文明素养的基石。我国教育专家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习惯,是教育中最“实”的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
2、学生养成教育暴露出的问题极为严重。纵观全国特殊学校,其养成教育大多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和授予上,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实效性。我校学生因存在语言或智力障碍,许多家长因无法与学生正常沟通而使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导致很多残疾学生存在诸多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这种现象用“5+2=0”公式来表示就是: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一个双休日两天的教育所抵消。因此出现学生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诱,发生集体出走学偷窃,走上犯罪,把从事违法活动作为一种谋生职业的恶性事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学生道德败坏问题,但究其根源则是在学生最基础、最关键时期行为习惯没抓好、抓实。
3、养成教育已成为特殊学校发展之必需。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决定未来特殊学校生源大战胜败的关键是取决于学生文明素质与谋生能力的高低。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出有素养、会谋生的学生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全国特教学校还未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我校申报的这项市级“十一五”立项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水平和校本养成教育资源特色,为学生一生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它还为特殊教育承载了填补养成教育空白、开发教育模式处女地的历史责任。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假设
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式主题教育和接受补偿式个别化行为指导,促使学生养成“男生有绅士之风、女生有淑女之礼”的良好行为,为培养“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社会合格公民,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此精神对残疾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本书中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反复强化得来的,不是仅凭说教培养出来的。”因此,本书是指导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使人的质量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本课题运用此理论旨在训导、矫正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14、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奖励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组相依关系的概念相一致的。把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好的行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定型性行为。
5、“循环说”理论:“三十天才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理论证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
(三)研究内容
1、制定学校养成教育目标,解决养成教育缺乏目的性、科学性和随意性问题。
2、探索学校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掌握教育技能和方法提供依据和指导。
3、完善学校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减少教育反复性,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方法途径
本研究结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养成为主线、以训练为主导,开展了“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为主题的系列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在行为习惯、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获得整体提升,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模式。
1、以人为本,制定养成教育标准。
我校是一所集听障和智障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数量虽然不多,但养成教育任务重、难度大,其主要原因:一是年龄跨度大——从4岁到20岁,要求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校时间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习时间长达15年,且部分聋生住校,要实行24小时管理;三是沟通有障碍——学生因生理上的障碍导致其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单一,社会化教育网络难以形成,教育任务主要由学校承担,责任重大;四是残障多元化——学生中有聋哑、轻重度弱智,或聋弱兼备,德育认知,德育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研究中,我校坚持通过不断的教育与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特制定了《特教中心学生手册》三大类40项具体要求,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在细微处,落实在实效中。
2、强化训练,夯实养成教育基础。
听障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和与人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严重局限;智障学生在对外界感知和自控个人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面对这样两类残疾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常规行为训练难度很大。针对学生的“四难”,我们做到了“四要”,即知识教育难接受,需要分解难度;技能训练难形成,需要分步训练;行为习惯难培养,需要反复强化;教育成果难巩固,需要长期坚持。
(1)强抓一日常规检查,落实养成教育要求。
对早读、早操、红领巾、仪表、语言文明、课间、午餐、午休、课间操、清校、卫生、爱护公物、眼保健操等十余项常规行为做到每日一查,每月一评,使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全天候、全过程地处在行为规范要求的约束之下,使学生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2)借助文明之星评比,内化养成教育内容。
课题组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逐一分解,并根据残疾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级段分别制定不同年级段的行为规范要求,从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行为规范目标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细化到每月一个训练重点,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通过班队、晨会、讲座等形式,将行为习惯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来操作,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与教导处配合,在学习习惯中抓课前准备,抓课堂纪律,使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保障;抓学生的作业书写,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和爱惜书本的习惯;抓学生学会听话,养成专心、专注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每月之星”(如:卫生之星、守纪之星、劳动之星、阅读之星等等)、“好习惯班级”评比,将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具体行为之中。
(3)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拓宽养成教育领域。
学校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注重环境建设中的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有
机结合。精心布置走廊、楼道,规范教室物品摆放要求和板报、团队角的规范布置,力求主题突出,思想鲜明,图文并茂,教学楼区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把好习惯三字经、好习惯歌谣等放大张贴;生活区以养成教育为主,还配上了生动的手语图示,增强了教育效果。楼梯口、水笼头旁均有醒目的文明温馨提醒语。无声语言随处可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创新特色活动载体,增强养成教育实效。
课题组每年都将“助残日”、“聋人节”、“残疾人日”、“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六大节日作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有效载体。在残疾人的各个纪念日里,我校以“同在蓝天下”为主题,把行为规范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以艺术为载体,以乐育德、以乐促行,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举行了“好习惯歌谣创作”,“我快乐,我健康”,“我为妈妈洗洗脚”、“手语走进社区”等体验活动,在学校“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开展系鞋带,钉纽扣,叠被子比赛;高年级以技能为主,开展电脑、烹饪比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举办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小交警夏令营”、“消防夏令营”、“法制冬令营”、“国防冬令营”和校园防火、防震、防伤害的安全逃生演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学法、知法、守法,增强了法制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活跃了校园生活,将养成教育和参与活动、增强体验相结合。
3、精细管理,提升养成教育水平。
本课题组借助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东风,依赖教导处、总务处和政教处,动员全体教职工从学生一日各项常规入手,将养成教育工作推向纵深。每周各处室汇总来自学校各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做人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在本周五例会上进行评析,并对下周学生行为习惯提出部署和要求,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实践证明:这种行之有效的及时评价对促进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具有十分显著的遏制作用,在精细管理之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可谓是突飞猛进、立竿见影。
三、研究效果
(一)形成了校本教育模式
1、制定了学生教育目标。
从做人、学习和生活三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中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高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初中一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二年级学生行为规范16条,三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各段教育目标略)
2、创设了校本教育模式。
课题组根据学生特点,创设了体验式训导模式和补偿式矫正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图表略)
(1)体验式训导模式:《辞海》对“体验”的诠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即亲身经历。”所以养成教育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从而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最终变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本课题采取的以体验为基础的养成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在亲历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三年来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式实践活动受到各级媒体正面宣传达150多次。
(2)补偿式矫正模式:即,根据个别学生身心缺陷的严重程度,制定改变和促进其潜能发展的补偿和矫正模式:
一奖惩矫正模式:即,运用奖罚原则,改变或消除学生不良行为问题或症状,教给其符合规范的良好行为。这类方法简单易行,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残疾学生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游戏补偿模式:即,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立游戏室,如:感统训练室、蒙特梭利
室及康复训练室等专业矫正补偿训练室。通过参与游戏,使残疾学生自发地将个体的心理反应与问题充分宣泄出来,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实现逐步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控制、改变不良行为的补偿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游戏补偿对解决残疾儿童因生理原因而导致的行为异常是非常有效。如矫正孤独症儿童狄某乱脱衣服、撕书本,脑瘫儿童丰某写字时手不自主的抖动。在采用科学的游戏补偿后,这类特殊儿童中的特殊者有了巨大转变:狄某乱脱衣服和撕书的次数在逐步减少,丰某创造了重度脑瘫儿童写字的奇迹,获得我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光荣称号。
3、建立了教育评价机制。
课题制定了个别化补偿性评价表和综合化发展性评价表,通过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考评等形式对学生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月评出了“礼仪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守纪之星”等先进个人;每学期评出三好生、礼仪、守纪、健体、文明班级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评出的优秀个人和班集体进行隆重的表彰,颁发证书、奖牌,激励和鞭策学生及班集体的自信心、荣誉感和成功感。三年来,学校共表彰优秀学生200多人次,优秀班级20多班次,学生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达10多人次。激励性评价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良好品行,学生充分获得成功体验,有效促进养成教育。
(二)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1、学生综合素质在提升
经过长期的教育与训练,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矫正,良好习惯得到强化,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尝试中学会责任,在取得成绩中学习感恩,实现了化弱为强、残而有为的培养目标。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时对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象这样一群体智欠佳的同学,在特教老师的精心关爱、耐心教导下,养成教育都能取得如此成效,我们其他学校更应该有信心、有责任把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正因为我们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入手,使原本懵懂无知的残疾学生在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且有信心,有能力与健全学生一起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体育、美术、计算机、作文、文艺等各类竞赛,取得累累硕果:
(1)100多人次分获国家、省、市一、二、三等奖。
(2)1名学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剧组录取,是江苏省第一个被选用的舞蹈聋人演员。
(3)2名聋生先后被评选为 “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
(4)1名聋生获“镇江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形象大使”称号。
2、教师科研能力在增强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班主任对养成教育研究由开始的懵懂不清、无从下手到骨干引领、摸石过河再到专家指导、自主研发,这个从思路策略到方法途径逐步清晰的过程就是研究者教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和提升的过程。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是进步的、是发展的、是收获的:
(1)辅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关于养成教育读书征文比赛26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2)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和教育案例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40多篇次。
(3)开设市级以上班队会、思品课观摩10多节。
(4)本课题于2010年1月已顺利结题,结题时评委专家们不仅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还建议课题组申报2011年的市级优秀课题评比。
3、学校办学水平在提升
养成教育研究对学校的影响和辐射是综合的、全面的,三年来学校实现了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宗旨,综合办学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1)2007年获“镇江市安全文明校园”表彰。
(2)200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表彰。
(3)2009年获“镇江市行为规范示范校”表彰。
(4)2009年获“江苏省文明学校”表彰。
(5)2009年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表彰。
(6)2010年获“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表彰。
四、问题讨论
1、根据听障学生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结构、成长规律、发展需要,本课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新模式,形成更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
2、在完善校本教育新模式研究的同时,注重加强应用与推广研究,在特教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2003.5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4
2000.1
第二篇: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特校教育科学课题示范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名 称: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王 玉 兰
所 在 单 位:
镇江市特教中心
申 报 日 期:
2006.04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王玉兰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73.11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技术
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
镇江市宝塔山都天庙100号
邮政编码
212003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人应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修养,应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明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这些文明素质形成的最基础、最关键、最有效的时期。国务院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校对养成教育虽然年年都在抓,但由于教师教育观念、落实措施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生反复性较大。想办法减少反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做基础,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其优秀的内涵和内容,也有已经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内涵和内容,必须按照现代文明社会道德标准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
(3)学校的德育工作明显存在着对教育的客体关注较多,而对教育的主体认识不够。德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灌输、授予,而较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制约了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养成教育转向分年级推进和学校常规教育紧密结合,开展有效教育体验活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学生一生奠基。
(4)现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及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视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有的严峻挑战。
(5)道德品质必然外显为行为习惯,所以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进行研究性的实验不仅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必将具有坚实丰厚的(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相应的长效性)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残疾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主性的问题,通过养成教育强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残疾学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解决养成教育“堵”多,“疏”少,校内教育多,校外实践少的问题,探索特殊学校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掌握教育技能和方法提供服务。
(3)解决养成教育缺乏目的性、科学性和随意性的问题,制定适合特殊学校发展的养成教育目标及评价体系,实现教育实效化、最优化。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当前国外中小学生品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道德观念淡漠、精神空虚、贪图和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等。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德育过程是品德成分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是一个有序、逐步深化的过程,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习惯是最终的结果。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努力和继承传统,一个国家的公民才能成为一种修养高、行为规范,有教养的文明人,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国内:我国由于家庭、社会对养成教育的不重视,许多公民出现了与文明社会向违背的失德失范行为,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时期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不仅影响他人、也贻害自己。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特殊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大多仅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授予,缺乏教育的时代性和灵活性,致使不少聋生染上许多陋习,有的在校生离家出走学偷窃,还有的学生毕业沦为犯罪分子。这从表面上看像是学生道德败坏问题,但实际上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就没抓好。目前,特殊学校还没有一套较为科学的养成教育的模式、目标及评价体系,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其次,特殊学校德育队伍良莠不齐,德育工作能力欠缺,需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我校学生是由聋人和智障人组成的特殊群体,由于身心缺陷导致了这些残疾学生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故这群残疾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深远意义。首先养成教育有利于矫正残疾学生不良的行为缺陷;其次通过强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可以帮助残疾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最后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民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残疾人也是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对残疾学生加强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进步,可见,提高残疾人的文明素养,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德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人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核心,养成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必须长期坚持把养成教育抓实、抓好。
2、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研究价值
(1)探索建立一条适合残疾学生养成教育新模式。此课题将本着“基于学校,从实际出发,发展特殊学生”的原则,实现“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以生活为导向、体现综合性;以训导为手段、体现强化性;以活动为载体、体现实效性”的原则,开发、研究出:“体现学校本土特色,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反映学校教育特点,展示学校育人成果” 的具有特殊教育个性和特点的养成教育目标,从而实现教育内容向生活渗透,教育方式向活动延伸,教育目标向多元综合的整体教育效果。
(2)制定一套适合特殊学校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目标,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填补学校校本教育的空白。
(3)建立一种科学的特殊学校养成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满足个性发展。为班主任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实践价值
(1)改变传统“高、大、全” 的灌输形式,从“近、细、实”着手,创新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2)制定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养成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不仅使德育工作有可操作性,更具有推广价值,从而填补特殊学校养成教育的空白。
3、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具有勤学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大多教师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这其中主持省、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的2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中层以上领导5名,校级骨干教师2名。
(2)在课题研究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必要的研究资料。同时我们在设备、时间、经费、人力和相关理论作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该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
(3)本课题组将根据课题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和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定期研究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完善课题研究相关制度,确保本课题如期结题。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德育中最具社会继承性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德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人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核心。可见,养成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德育的中心环节。
课题支撑性理论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作者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中曾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反复强化得来的,不是仅凭说教培养出来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使人身心发展,人的质量得到提高。本课题运用此理论旨在矫正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4)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奖励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组相依关系的概念相一致的。把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好的行为,能培养学生定型性行为。
(5)“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使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观念,掌握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时代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残疾学生实际道德现状的要求。本课题将依据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素质化的养成教育目标,并以素质化的养成教育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变革现有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同步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研究目标
(1)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镇江市特教中心学生手册》的要求,明确阶段养成教育重点。其中低年级突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突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勤奋向上,自尊自爱。
(2)贯彻教会学生做人一条主线,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当中。结合常规教育,从落实《一日行为规范》做起,培养学生好习惯。注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矫正、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
(3)以评价促养成,坚持每月、每学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评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巩固已形成好习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内在需要,减少教育的反复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子课题设计
(1)学生养成教育训导模式研究。
(2)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分层研究。
(2)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重点
(1)在常规教育中,抓实养成教育各项要求。教育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自律、日查、月评”等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认识,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2)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教育学专题》强调,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实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课堂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教学常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使养成教育服务于课堂教学。
(3)在家校结合中,营造养成教育良好氛围。《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实效性。
(4)在“五小”公民实践中,增强养成教育效果。《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结合“五小”公民实践、助人为乐做好事、向有困难人献爱心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学习身边学习榜样,如:区、校级三好学生,校园之星,营造比学习、比提高、知诚信的教育氛围,增强养成教育效果。
(5)在环境建设中促使养成教育“入脑入心”。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在注重课改的同时,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营造育人文化的氛围,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6)在课题管理中,加大养成教育研究力度。在课题研究全程中,坚持“不求人人有课题,但求人人都参入”的原则,指导班主任开展子课题研究,让更多教师参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健全课题研究档案。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实验准备阶段(2006.4~2006.8)
(1)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证报告、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2)落实专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实验研究阶段(2006.9~2008.12)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和成果交流、观摩汇报活动;
(3)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周燕 周光华
实验总结阶段(2009.1~2009.9)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汇编研究成果;
(3)举办课题现场观摩会,邀请专家鉴定。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在每月班级阶段小结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每学期搞好经验总结,推广有价值的做法,使研究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2)个案研究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追踪与分析,了解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丰富课题的研究内容。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小班化教育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边实践边修改,边总结边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4)问卷法: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对材料整理加工和分析综合,强化学生道德认识,扎扎实实落实养成教育阶段重点。
(5)观察法:在平日教学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问题。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1、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或班队会实录4个 光
盘 2006.4~2008.12
2、可操作、推广的《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方案设计》一辑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3、学校实验方案、工作报告、一套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4、《学校养成教育目标及评价》一套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5、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论 文 集 2006.4~2008.12
6、养成教育案例 案 例 集 2006.4~2008.12
7、实验研究总结 实验报告 2009.1~2009.9
8、实验成果汇编 实验成果 2009.1~2009.9
四、评审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所在县(市)、区教科室(所)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教科所审定意见
第三篇: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苏兴锦
【内容摘要]】寄宿制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通过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卫生习惯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学校的实际,利用寝室、食堂、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关键词】 农村学校 寄宿制 养成教育
一、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趋向缓慢,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这使得学校生源呈急剧减少的局面。加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们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孩子留候与教育问题严重。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合理的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村教育能够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镇一校”的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主流。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也拓宽素质教育的时空,提升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直效之举。
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它在人教育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养成教育又是一个新课题,它的复杂过程和内在机制,是人们需要通过长期实践而探索的问题。当今儿童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新取向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要素、本质、功能及其它实施途径和方式。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而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并通过《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进行每日行为规范记录,紧紧围绕“一日常规”训练展开,并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是指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等。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养成及其教育的内容应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下限,而以学习独立生活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以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不会产生特别的障碍,具备了必要的心理准备、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
1、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在当代社会,学生们的家庭优越感特强,父母百般呵护,大部分学生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打饭、放餐具、洗澡、洗衣服,另外还要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适应学校的食膳。小到牙刷、毛巾、鞋子、被子、餐具的摆放,都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制度,为了帮学生度过“磨合期”,我们从点滴做起,化难为易。如学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叠被子的本领,邀请边防哨所的官兵来学校指导学生叠被子。
通过学习与练习,学生掌握了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寝室练习,我们又进行比赛,评出最佳叠被子能手,让先进步的同学成为后进步同学的榜样。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寝室的同学你追我赶,进步很快。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自立歌》所说:
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从刚到学校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井然有序。习惯成自然,一切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案例:
李某某,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在寝室做些事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寝室经常被扣分,其他同学怨声载道,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用。
评析:
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采取措施:
(1)树立榜样。榜样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在同寝室的同学中选一个榜样,每天指导生活用品的摆放等。事实证明,当榜样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就会奋追直上„„另外教师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事事养成计划性。我利用班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他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手让其独立。经过帮助和引导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间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让学生去碰,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教训是最好的教训,自己亲身体验的经验是最好的经验。
宋朝王应麟曾说过:“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朴实的句子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好习惯的养成则终生受益。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它往往是不假思索就自动作出的反应,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导致一个人行为偏差,更严重者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由此,对于小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责无旁贻。
2、实行目标管理
有目标就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明确。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拟订了《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学校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标准》、《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寝室评比制度》、《文明餐桌评比规则》,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种制度规范,要求都具体细致、丝毫不得马虎,如宿舍卫生,我们应要求学生将毛巾、牙刷摆放有统一样式,地面干净,要花纹清晰,无污水。日常用品摆放整齐,做到五个统一:(被子摆放统一,鞋子摆放统一,牙刷、牙杯摆放统一;脸盆摆放统一;毛巾叠放统一),在个人卫生方面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鞋袜、勤理发。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3、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
(1)“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
寝室是寄宿学生的另一个家,家是温馨的地方,她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自由的,为了让学生住的开心,我们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要求人人动手,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主要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兄弟连心,快乐一生。”“温馨家园。”“寝室是我家,姐妹是成员。”寝室布置下来,不管是男生寝室还是女生寝室都各具特色。
(2)开辟种植园地
我们学校有大片的劳动实践基地,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我们充分利用基地,划片包班,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整理本班劳动基地,在“责任田”中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植物的生长时间及规律。买种、播种、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都让学生亲历而为,在实践中如果有疑问可以请教学校里的所有老师,“责任田”虽小,但学生却乐此不彼。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学校派后勤组教师去验收,评选最佳植物园,种植小能手,请获奖同学发表感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泪水。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丰收的喜悦,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且从中获得许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
(3)开展“家务大挑战。”
我们学生很少有自己亲手做家务的机会,更别提懂做家务的辛苦。我们组织寄宿学生进行摘菜比赛,包饺子比赛等,在真实的、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做家务的辛苦,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4、让学生参与管理
寄宿生刚入校,把一周的零花钱带来,结果不是丢了,就是乱花光了,还有被偷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各班成立“小银行”,各班由两位能干的学生当管理员,不但要管理好“存取”业务,还要督促学生一周有计划、合理地用钱。另外,在每个寝室中选拔寝室长,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精兵强将”组成监督岗,让学生参与管理,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程度,而且还影响整体素质。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卫生意识不高,卫生习惯不好。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搞好校园卫生是我校一贯来的优良传统,自从寄宿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1、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资金投入 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为此,学校在教室的走廊放置了掷纸篓,让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学校方便的地方装着拖把架、扫把柜给学生一个整洁的环境,养成爱整洁的习惯。我们学校有一句流行话:“弯腰捡一捡,快乐比一比”。
2、通过宣传,提高认识
1)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间,结合最近发生的由不卫生而致病的活生生的例子,提高警惕,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
2)少先队大队部邀请卫生院专家来学校进行《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预防中暑》以及《预防红眼病》等有关卫生方面教育。卫生院的专家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不讲卫生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的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通过一个个典型鲜活的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讲卫生的重要。
3、寓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1)开展以卫生知识、文明举止、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我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我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2)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文明餐桌评比活动。住宿生每天早上听到起床铃声后,必须在5分钟内以寝室为单位,以寝室长为负责人,将寝室人员准时带到操场集合,然后听从值周老师和生活指导指挥参加各种晨练,晨练后进行内务整理,早饭前离开寝室,上课期间不得进入寝室,晚上熄灯前5分钟,由寝室长点到,生活指导核查,并做好夜间巡查等等工作。每周进行星级寝室评比,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化,建立学生寝室管理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守时观念。
如文明餐桌评比,我们安排专门人员,对寄宿生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学会按时就餐,不挑食等,并注意就餐纪律和用餐后餐具的整理,要求场地保持干净整洁,做到桌上无剩菜,地上无饭粒,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安排值日生对学生就餐后的餐桌进行检查量分,进行文明餐桌评比,做到有检查、有评比。
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3)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学校成立了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监督工作和班级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工作,并且进行记录讲评,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督促全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无论你什么时候踏进我们的校园,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整洁与美丽。
4)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组成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包括指甲、头发、衣服等,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班级评比的依据。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案例分析
林某某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一个非常坏的习惯。他喜欢把指甲留长,放在嘴里咬,说过几次后,收敛一下,可过了几天,老毛病又犯了。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在家里也是这样做。这是长期累积下来的坏习惯,需要指导改正。我找到一位爱清洁的同学跟他同桌,隔天提醒他剪指甲,我又拿一些典型事例,告诉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看到别人都这么爱干净,也以别人为榜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进步了。我让他当卫生监督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以监督员“威胁”他,不好好干,就撤消卫生监督员,他很在意这个岗位,发誓要好好干。
林某某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努力完善制度,学习风气更浓、校貌大为改观,良好的班风已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规范,校园随时随地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环境优雅舒适,家长反响良好,多次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了我校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取得了较大进步。
总之,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由于在寄宿制之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情并做得恰当到位”,这个人无疑是优秀的.对学生更是如此,尤其对寄宿制环境下的学生,五“恰当”教育就是规范其日常行为促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最佳策略.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在在恰当的时候到达教室、食堂、寝室、运动场、集会等地点,并以恰当的方式做在这些地方该做的事情且做的恰当到位,试想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井然,校园必然阳光而和谐.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强调各研究成员紧扣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1、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加以调查。
谈话法:访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养成的方法、途径的看法。
统计法:对调查研究等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法:确定实验对象,进行课题研究。
经验总结法:对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经验总结。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总体属于教育行动研究法。采取边“调查”边“研究”边“理论化”的研究模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析其变化过程,找出内在规律,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课题研究的步骤
①.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②.确定目标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研究制定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每学期为一个周期,每年为一个大周期,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一年有效果,两年而有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各专题负责教师整理,调查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与课题总结。
3、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是在认真落实农村寄宿制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管理模式的又一延伸,力争使住宿生做到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人。
①、学生生活自理化;②、学生学习自主化;③、学生卫生日常化;④、学生安全意识化。
4、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验档案、相关论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
二、本次交流活动的有关内容(材料准备)
1、制作相关调查表(教师、学生、家长)、谈话表、调查分析报告。
2、给家长的一封信(期末用)
3、近期研究情况:不同时期的学生变化、论文、案例等。
4、研究途径:
①建章立制:规章制度(小册子)
②示范:榜样、师生典型、光盘中的礼仪学习、讲座
③活动熏陶:一封信、劳动实践、社区服务等
5、完成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进展报告、变更情况报告。
三、下步工作安排。
1、搜集有关研究材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学生实践图片等。
2、制定实验研究的具体开展步骤(各参与研究的寄宿制完小)。
3、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研究档案资料、撰写相关论文、案例等。
第五篇:学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重庆市盲人学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貌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写字读记日记作业”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健身习惯”教育,认真做早体操和课间操,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每生最好培养一项体育专长。
5、通过“安全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安全才能回家。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走读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5、安全健康教育
(一)纪律:
1、教育走读及周末返家学生上学掌握时间,不提早来校。
2、走读及周末返家学生上学、放学不在路上逗留,及时到校或回家。
3、晚自习结束后教育学生认真打扫卫生,按时离教室。
(二)集会:(包括广播操进出场等)
1、上下楼梯靠边走(课间、平时上下楼梯靠右行),静齐,速度适中,不求快,不奔跑,不推搡。
2、队伍行进中如遇鞋脱、鞋带散等意外要整理时,教育学生需出列,待整理完毕后再回归队伍。
(三)课间活动:
1、不跳楼梯,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栏杆,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险的活动。
2、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奔跑,开展体育活动,课间游戏要到操场。同学间开展室内活动要适当,不拿剪刀、锥笔、字版等坚硬物品做游戏。
3、上厕所要避开高峰,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4、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学之间不推搡。
(四)体育活动:
1、不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剧烈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2、除不能在教学楼上开展体育活动外,更不能在二楼以上做集体跳跃运动,以防共震生险。
(五)卫生
1、不吃不洁食物(如无证摊上的油炸品等),不喝生水,提倡自带开水。
2、不围抢校外人员散发的宣传品、广告纸、优惠券等。
3、打扫卫生时不要爬高或擦没有护栏易生危险的玻璃窗。
(六)用电安全
1、教给学生预防触电的知识。
2、不湿手开关电器,拨插插座。
3、发现有电器损外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德育处。
(七)自护知识
1、上学期间遇陌生人寻找,应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中途离校要征得班主任或相关任课教师同意并带上“离校单”交给门卫方可离校,不擅自旷课或早退。
2、校外遭遇抢劫要智斗,先保证人身安全。发生危险(比如落水、受伤等)要喊大人帮助。发生事故不隐瞒,及时向家长报告。
3、不玩危险玩具(如仿真子弹枪,皮弹弓等),更不能将危险玩具带入校内。
4、下雨天上下学注意安全,不在教室内、走廊上、楼梯过道上撑伞,以免拥挤而戳伤身体(眼睛、脸面等)。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班级管理网络,发挥各年级自主管理功能,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队、思品、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
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团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钧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周一下午班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个周一,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小白鸽”广播站、学校宣传栏、板
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
团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团队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队员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所规定。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形式)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团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3、设立校外教育辅导站,通过参观访问教育基地,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五爱”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记》和《值日登记表》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中队争星活动,以值日生和卫生监督员为主要管理成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就餐、就寝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行规优秀班级”、“校园之星”评选制度:每个月,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评选出“校园之星”。并根据本月的中队争星情况,评选出“行规优秀班级”。学期结束再从每月的“行规优秀班级”中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示范班”。这样,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