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总结
2008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总结
柳州市景行小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促进学校德育现代化、民族化、科学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基础教育工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专业化的需求已经成为班主任在新时期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广大班主任不断超越自我的自觉地追求。基于此,我校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校以班主任专业化培训为依托,养成教育为基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水准。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班主任专业化培训为依托,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班主任专业化作为新时期现代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师专业化问题,班主任专业化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也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要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对班主任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为此,我校制定了《景行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计划》。利用隔周的班主任业务学习时间,坚持以学校为本,班主任为本,操作为本和反思为本,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班主任在培训活动中提高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自觉性,提高班主任建设优秀班集体的能力,让班主任自我认识、自我发展,不断自我超越,实现班主任专业化。每次班主任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在班主任工作上表现突出,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小讲座培训活动。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广且与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主题明确,讲座内容可操作性强。如:针对学校的特色活动进行的学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监督员、值周中队的管理的专题培训;针对班级建设进行的座位管理、劳动、完善考勤制度;班风学风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专题培训;针对班干部培养进行的班干部选拔与培养、评优推先、班级激励机制专题培训;针对集队集会、体育锻炼、课间操管理、课间十分钟进行的专题培训;以及如何进行家校联系、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家访的专题培训活动。听完优秀班主任精彩的讲座后,班主任们还分成几个小组,由专人记录,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培训中的收获,与同伴们分享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探讨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走向班主任专业化道路上,不再仅是班务工作的执行者,而成为班级建设创优活动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此外,我校还重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思路,深入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工作。开展中华传美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德育开放日即心理健康课题组交流会及爱在心中流淌交流会,增强班主任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做教育过程中的有心人。通过征集德育故事,出版班级文化建设“金点子”系列丛书,为班主任提供专业发展的文本资源,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实现。
二、加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争让学生形成讲文明、守纪律的阳光儿童。
为了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我校德育工作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强化训练,制定了《景行小学学生一日行为常规》并以此为切入口,抓活动、促养成。如: 响应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大家弯弯腰,垃圾不见了”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学生实现“三管住”: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不讲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关注自己的脚,不践踏花草。以培养“儒雅的行为、文雅的语言、高雅的情操”为主题开展“展儒雅风采”主题活动,加强学生言行举止谦恭儒雅,生生见面点头问好,师长见面鞠躬行礼;课间休息不追撵、不打闹,上下楼到靠右行;不说脏话,不喧哗,轻声细语等等文明礼仪行为;开展 “把路走好”、“把话说好”“把事做好”主题活动,将文明礼仪行为深入落实。此外,我校还从明礼入手,典型示范、训练养成、检查督促、评价表彰来提高活动实效。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贯彻《景行小学学生一日行为常规》,开展问卷调查、竞赛活动;开展“跟随榜样成长”活动,利用校会、班队会宣讲学校行为规范即“十个模范班”、“文明礼仪小标兵”事迹;在学生中就地取材,选取讲文明、懂礼仪的典型模范,作正面的宣传,形成一种真实可信的效果,从而形成班级的正确舆论,让周围的同学可以更为直接的了解如何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设立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启动值周中队工程,优秀班级和优秀值周中队的评比,校园优秀文明礼仪标兵评比等活动。通过作榜样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使全体学生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三、开展爱心教育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1.大力开展爱残助残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为了能促使学生更加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平等、参与、共享”,共创美好生活。我校以2008年走进残奥会,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为契机,关爱残疾人,弘扬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良好风尚。5月14日我校师生在广场举行柳州市城中区“人道主义进校园”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暨景行小学“关爱无限,牵手共进”
助残献爱心活动的展示。活动分两块进行,一块是“无障碍的世界”优秀绘画书法作品展,第二块内容是“关爱无限,牵手共进” 助残献爱心活动。活动邀请到了柳州的“张海迪”、《柳州晚报》爱心形象大使袁茵姐姐。通过主持人现场对袁茵姐姐的采访,大家都为她那种积极进取的品质、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并更坚定了成为一名助残志愿者的决心与信心。在活动中我校学生代表还表演了手语诗,用手语演唱《感恩的心》等节目,并参与、体验了单手戴红领巾的小测试。在快乐的集体舞表演中,学生们与家长援助中心的朋友们共同参与。呼啦圈操表演中,来自柳州市盲聋哑学校的同学们熟练地转着呼啦圈,让台下的学生都惊叹不已。这些身患残障的朋友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折服了。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乐观精神,并决心从自身做起,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全力帮助残疾人,从而能使更多人关心、关爱残疾人。他们决心用他们的爱心去帮助残障者,播散爱心,让爱永存,让世界无障!6月13日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走进残奥,共享激情”主题教育,同学们通过阅读报纸、观看电视、上网查阅,看到了残疾人对社会生活“平等、参与”的需求和渴望;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们“自强、共进”的拼搏精神;也看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无私关爱、默默奉献的爱心。更加懂得了关爱残疾人,深刻体会到了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树立关爱他人意识。
2.以“5.12”四川大地震为契机,进行爱心教育。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培养学生的爱心,大力开展爱残助残活动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令许多人悲痛欲绝的时刻。我校利用班会课,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抗震救灾爱心捐款”为主题的队会课。教室里,听了老师对四川地震受灾救援情况的介绍,许多学生的眼睛都红润了,他们纷纷走上讲台,把自己平日里省下的零花钱、压岁钱都捐了出来。学生们的爱心捐助虽然不多,可这些捐助却代表着景行少年对灾区人民的一片心意。在了解到人民医院即将接待四川地震伤员的消息后,我校东校一年级十班的7位同学与东042班的25位同学一行30多人,在教导处戴蓓主任、办公室彭丽霞主任、大队部辅导员彭燕、吴金阳及麦慧老师、周蕊老师、蒋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人民医院等候,捧着亲手书写的爱心卡,他们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四川同胞们的关心与鼓励„„通过这些爱心活动,让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了互助互爱的力量,让他们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快乐!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爱,学会爱。
在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中,我校将继续把传承中华文明礼仪风尚、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深化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抓住本质,规范管理,扎扎实实地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以此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走出一条以德立校、以德治校的创新之路。
第二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桂林市大和初中 唐林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的优秀道德规范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教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引起更多国人的关注。
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培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一、“传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必然的,“传美”教育应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大多数的课文都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可行性。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已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俭,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具有的“传美”魅力。可见,语文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语文课讲成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好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与语文双基相联系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德育目标:或是要求具有有关德育方面的有关知识,或是要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要求具有某种意志和精神,或是要求具备某种德育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师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实施德育;也使学生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德育目标。
比如,一向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素材。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灿烂,中国地位曾一度辉煌,可目前确是贫
瘠落后,许多学生对此悲观失望,将希望寄托于出国留学、去沿海城市上,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当然不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学习了《苏州园林》,让学生自己积累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在展览的时候,让学生在旁侧注批,写下感受,也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参观各地风光之后,自会对中国的大好河山生出一种热爱之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另外还有许多课文篇目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善于抓机会,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帮助。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实施德育重要的是切忌板着面孔生硬说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使其心悦诚服,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让教材中的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统一。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炼,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三)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就语文实践活动而言,有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比赛,办黑板报,办文学刊物,采访、参观、游览,实地写作等多种形式,学生能够各取所需,易于领悟、接受和内化。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此外,传统美德教育还可适时进行,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珍惜同学情谊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对学生加强亲亲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动不动打架,缺乏礼让等情况,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人为破坏公物,用完水不关水龙头,以朴素为耻等情况,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节俭奉公的传统美德教育。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为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自身综合素质迥僄传统美德教育才能免不断地取得成果,中化传统美德才能够发扬光大,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熏陶表青少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担起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第三篇: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摘要:
课题的研究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知识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能力专业化发展
1、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2、增强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3、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问题即课题,有志于参加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第一项工作就是选题。为了选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很明显,选题就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正确的选题形式不容易,形成一个适合个人长期研究的选题更不容易,最终形成自己关于某些教育问题的系统观点,研究课题的逐步形成,必然会带来教师更加学习的新气象,其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其促进下不断发展自身条件,由生存阶段到关注情景阶段,再到关注学生阶段的间隔,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才能专业化。
一、新课题促进教师的知识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一个专业化的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当比他所教的学科基础知识更丰富、深厚;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能够自如应对和处理一般性社会事务,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一个活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给学生更广泛的影响,除了搞好教学之外,还必须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学乍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另外,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发展职业道德,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有更细微的关心.更充分的耐心和更强烈的爱心,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总之,新课程增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观念。
一个教师走上岗位前只有具备了这七个方面的基本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手教师,才能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的能力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能力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在原有基本能力(如:设计教学能力、教材呈现能力、反省能力、准确评价学生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并发展多种新的能力。
1.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日益风行,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师应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增强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的合作能力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合作交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间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与家长交流交往、与专家合作、与管理者合作等。教师间合作指教师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合作指导及课后的合作说课、评议、反思等。一方面.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形成综合课程,这将消除教师之间相互争夺时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现象,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教师要形成弹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使教师集体协调一致,教师之间团结配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交流,彼此得到心理支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强化反思,汲取力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分担
繁重的工作压力,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每个人的优势整合为集体的智慧,更是新课题研究的需要
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系统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真正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来源于学生发自内心自治、自主、合作与负责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能保持一种宽容、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反之,缺乏良好师生关系的支持,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都无法实现其初衷。为此,新课程从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出发,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促使教师把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拿到课堂上现场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虽然教师与家长之间有着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是共同教育好下一代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原因,二者在思想观念、教育心理及行为上仍然存在着不理解和对抗的可能,所以保持经常、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和一员(家庭课程),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手、推动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课题研究的需要。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教育专家、社会、教育管理者等之间的合作。使课题研究落实在行动上,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运用集体的智慧及合作的力量顺利地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3.提升教师课堂引导能力
从课堂引导能力可以解释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教学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引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和言语表达。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引导方式主要有:情感引导,即创设情境,通过情感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反应,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兴趣引导,即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为满足其学习欲望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游戏引导,即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掌握知识:提问引导,即教师用言语讲授、质疑问难的策略向学生
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所学的知识,提问引导要做到所提问题富有鼓励性、开放性、序列性(即递进性)和提示性:实物或模型引导,即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教学用具或教学模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情境综合使用这些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很高的课堂引导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地选择引导方式、引导时间,并注意引导深度,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一定的投入(时间、人才、能力、财力),对样本的选择、研究的可行性,以及人力、物力的配置与保证等方面予以推敲,斟酌,就需要老师建立人本化的管理机制:科学、民主。参考文献:
《河南教育》
《郑州教研》
第四篇: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总结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总
结
宁县开发区中学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的开展,我校由政教处具体负责策划,小学部少先大队组织具体落实,并制定了任务明确、便于操作的活动方案,形成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的系列教育活动,确保了“少年传承中华美德 “系列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深入宣传,广泛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学校利用周日例会和周一集会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了动员讲话,向全体师生宣传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意义深远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英雄在我心中”4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 通过道德讲堂形式,使学生对“孝”和“诚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立志做一个“有孝心”“讲诚信”的新世纪小主人;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为友,与好字为伴”的思想,每天上午大课间坚持晨诵10分钟,下午坚持午诵10分钟,以写字课为主阵地,激发学生认真书写兴趣,通过晨午诵和写字课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好写字,写好字”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营造浓厚的书香、墨香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让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墨海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墨香校园。“寻访红色足迹”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方式,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英雄在我心中” 通过组织3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从自已经的视角解读“英雄”的内涵,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英雄情绪,激发学生立志做各行业的领跑者,做当代的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情怀代代相传。
总之,在我校师生的高度重视下,我校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广大师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将会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附照片: 小小百家讲坛
午诵
晨诵 墨香书法
寻访红色足迹
英雄在我心中
第五篇:《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总结(范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总结要点一、四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1.理清研究思路
课题组通过学习研究,认为该课题主要是实践性课题,着力点应该落在学校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上。课题研究工作应该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制定措施等工作,推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2.确立研究重点
课题组通过学习研究。梳理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三个重要内容:教育为人生、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德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德高为范、学高位师德师表风范思想。这三点内容涵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内涵,德育思想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教学思想揭示了教育的过程和本质,师表风范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和关键。
3.活动丰富多彩。成立了有80余人组成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中心学习组。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培养研究骨干。我们为全校教师配发了《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人手一册。四年来每学期至少活动一次。开展读书、研讨、沙龙、报告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余次,举办“习惯与人生”、“阳光、土壤、水分”、“感受教师职业幸福”、“新课程背景下的叶圣陶”等主题沙龙6次,撰写读书笔记200余篇、开设以“师生互动、突出主体”为主题的研讨课100余节。编印《叶研通讯》4期。寄发至市内各重点中学、国家、省“叶研会”。
4.行政强力推进。以教代会决议的形式,把深入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由单纯的课题研究上升为学校的办学行为。德育、教学、教师发展中心、工会等部门都紧紧围绕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谋划工作思路。德育处梳理出一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十大良好习惯”并持续组织系列活动;教学处梳理出一中教师应该具有的“十大良好教学习惯”并开设多次研讨课;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出“一中教师发展纲要”,明确了教师发展的目标、路径、措施等,并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工会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
二、四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最重要的成果是思想观念。叶圣陶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渐融入人们的自觉行动。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断创新;教学工作着眼于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引导自学;师德建设工作重视师表风范。
2.相关性的制度设计逐渐成熟。《教师发展纲要》《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育教学奖励条例》《“三组”建设条例》等制度,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征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3.教育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围绕“叶研”的读书笔记、教育叙事,有一批在省市报刊发表或获奖。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教学著作即将出版。在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的面逐步壮大,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数不断增多。
4.教师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积极参与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发表和获奖的论文稳步增长;外出学习、交流、赛课日趋活跃,教学竞赛获奖人数大幅提升。2008年,我校教师被评为大市学科带头人5人,在苏州市学科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人,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11人。2009年,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4人,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人,市教育局“青年教师风采大赛十佳教师” 1人,“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 1人。教学方面,获得全国优课竞赛二等奖1人,华东地区教学设计一等奖1人,江苏省优秀课比赛二等奖1人,苏州大市一等奖2人,大市二等奖3人,市区一等奖3人,“苏州市优秀教练员”2人。教育科研方面,参加省市有关论文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江苏省一等奖1人,省“师陶杯”三等奖5人;获得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奖19人,出版教师著作2本,全年在省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苏州市信息化应用征文活动”一等奖2人。学校举行 “圣陶杯”教研论文竞赛,130
人参赛。20多位青年教师为自己拍摄了教学常态下的录像课,并刻录制成光盘作为教学反思的材料。
三、四年来研究的主要体会
1.学校课题研究要找到合适的载体,譬如规划设计各种各样富有实效的活动。
2.学校课题研究要找到与教育教学的最佳结合处,不能停留于一般号召或纯粹理论研究层面。
3.学校课题研究要切实为教师发展服务,找到教师发展的兴奋点,不能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额外负担和包袱。
4.学校宏观层面的课题研究要注重制度建设,让课题研究成果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1.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建立;
2.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课题成果的总结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