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六年内全面脱贫为什么有人不信?[大全]
中国六年内全面脱贫为什么有人不信?
7017万。
这是在现行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这个数字还很大,它比***即将到访的英国人口还要多。这个数字也不那么大了,因为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73.5%降至2014年的4.2%,而且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仍在继续。
“中国的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绝无仅有;而取得成果之辉煌,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 国家扶贫办领导昨日透露,扶贫开发将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
“贫穷是社会的伤疤,减贫是政府的天职,扶贫济困是人类的良心。”
按照2020年的目标,中国要每月脱贫100万。虽然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于能否如期实现,有网友也提出了质疑。如何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除了贫困人口数量大之外,还有哪些制约因素和难题待解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同探讨探讨。
现实的困境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巴平村弄哄组,66岁的村民蒙二妹站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她和儿子兰金华住的茅草房已有几十年历史,是用树枝、竹片拼成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每月脱贫100万:扶贫任务的确非常艰难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昨日表示,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要完成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根据测算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在洪天云看来,国家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如果没有特殊的重大举措,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常艰难。”
洪天云介绍,还有上千万贫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这五年时间国家要下最大的决心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另外,通过初步分析,贫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病致贫,占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2%。
今后的扶贫要啃最硬的“骨头”
中国最贫困人口调查:衣食住行样样是难题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拍摄的画面。马依村海拔2600米,土地贫瘠,与乡集镇相距12公里,道路崎岖。全村135户,729人,绝大多数村民至今仍生活在人畜混居的石板房里。
新华社曾在上半年派多路记者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体察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结果发现,四川大凉山部分贫困居民大米每10天逢集时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一方面,通过30多年的扶贫攻坚,农村贫困面大幅缩小,贫困被赶进了“角落”里。另一方面,今后的扶贫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头”。那些最穷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贫困堡垒。
“家徒四壁”形容穷,可他家连墙都没有。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巴平村弄哄组,66岁的村民蒙二妹站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她和儿子兰金华住的茅草房已有几十年历史,是用树枝、竹片拼成的。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木克基村,一名孩子趴在床上做作业,她的家里没有桌子。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民新村的几名孩子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扶贫的尴尬
有些地方不愿意“脱贫”
贫困县数量27年只增未减:“贫困帽”成了香饽饽
云南省富源县曾被爆顶着贫困县的帽子斥巨资举办明星演唱会
自1986年第一次开始确定国家扶贫重点县以来,第一次确定了331个重点县,27年的时间,共计出台了3次大的调整。自1994年以来,虽然有部分贫困县成功脱贫,但还有新的贫困县不断加入,我国的贫困县总数始终保持在592个。
据官方资料显示,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每年每县约3000万至5000万,还有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门政策措施等。这就导致很多扶贫重点县不愿意“脱贫”。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曾表示将研究确定有效的退出机制,逐步减少贫困县。
重短期轻长期、重给钱轻制度
盲目性、输血式扶贫:有些地方“越扶越穷”
曾有这样一个报道,在每次的春节慰问里,领导干部都是提米提油提被子看望困难户,其中一个困难户说,其实这些我们都有,领导急了,问那你们缺什么,群众说“家禽病害预防,一头牛1万多,一头猪几千,这才是大事情”,领导一下才恍然大悟。所以,授人以鱼最终不能解决贫困根源,帮扶资金、物资、建设项目等“输血”式的扶贫开发确实很实惠、受欢迎,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万全之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贫穷面貌。
在西部某地,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
扶贫需要钱,钱怎么用是个问题,绝对不是有了钱就万事大吉了。
“救命钱”也不安全
弄虚造假、贪污腐败时有发生
审计署日前对地方精准扶贫落实情况审计发现,广西马山县有3000多扶贫对象不符合建档立卡的标准,2014年有近9%的脱贫人数属于虚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昨日就此回应:“不论是谁,只要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最困难老百姓这点救命钱,想在这儿占便宜的时候,我们是绝不会放过的。”
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两级扶贫办(市、县、区、旗)主任、科长等10名扶贫官员因贪污扶贫款,涉案总金额830万元,被法院分别判处11年至5年有期徒刑或缓刑。检察院办案人员说:“有的扶贫办是整体沦陷。”,这起特大扶贫系列腐败案,不仅首次揭开了扶贫领域的犯罪黑幕,更拷问我国扶贫款发放使用中的“黑洞”究竟有多大。
所以,在扶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扶得好”,更要“站得稳”,不能没把贫困群众扶起来,自己却先倒下了。
农民的需要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大使的梁咏琪探访江西贫困儿童
贫困地区,最缺什么?不只是钱
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首先是几个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是政策体系尚需完善。扶贫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各级职责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也存在违规现象。
第三是社会扶贫的参与度不够。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平台尚未建立,支持、引导、监管等政策也不够健全。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开发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除了资金投入,干部更要用心去扶贫
河南省委决定,省、市、县三级联动,继续选派1.2万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扶贫不但需要政府投入真金白银,更需要基层干部的真情投入。贫困地区的群众要脱贫致富,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很困难的,但只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年年资金大量投入,农村群众的贫困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基层干部工对贫困群众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深入,扶贫项目不接地气,罔顾当地实际,乱上马、瞎指挥,让扶贫项目成为劳民伤财的“伤民产业”,浪费政府钱财,浪费群众的时间和精力。
贫困区群众本身就非常贫困,他们确实是再也经不起瞎折腾了。基层干部需要对此高度重视,要在扶贫项目的确立上用“心”思考,确立什么项目才可能可持续发展,真正帮助贫困区的群众增收致富,这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也不能看到别的对方做到很好,就不顾当地的实际,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这样把扶贫项目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急功近利行为,很可能会成为“伤民产业”,慢慢地会让群众对这样的扶贫项目敬而远之。扶贫办: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 研究贫困县退出机制
中新社发 韦吉阳 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表示,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都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尽管也有经济下行、就业难度加大等压力,但按趋势判断,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
接下来中国扶贫攻坚战会释放哪些“大招”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二篇:为决胜宗祠在年内全面建成而努力奋斗
为决胜宗祠在年内全面建成而努力奋斗
——热烈祝贺贵州习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中国土城袁氏景福文化中心)建设装修布展推进会即将召开
袁玉刚
贵州习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中国土城袁氏景福文化中心)建设装修布展推进会将于2017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七)在千年古镇土城召开之际,我们向推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值国庆中秋佳节之际,向即将出席大会的与会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目前,习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中国土城·袁氏景福文化中心。下同)已经完成袁氏会馆外装,内装正在进行;播州袁氏历史文化陈列馆、袁氏宗祠、寺庙、书院正在进行外部装修,但建设资金筹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宗祠装修及布展进度,这次会议将对下步加快资金筹集以及装修布展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需要得到广大袁氏宗亲的积极参与,踊跃建言献策。这次会议也是继2017年1月31日恢复重建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庆典暨宗亲联谊会以来,袁氏全族决胜宗祠全面建成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召开,必将更进一步团结和带领广大袁氏宗亲,围绕宗祠恢复重建目标,以更加有为的行动,以更加扎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宗祠装修和殿宇布展。
自2016年9月16日宗祠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广大袁氏宗 亲按照宗祠建设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宗祠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特别是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及成员面对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资金筹集困难,宗祠建设任务重等重重困难,奋力攻坚,力排万难,始终站在引领宗祠全面建设和大力加强家风、族风建设的高度,发挥着统揽全局的积极作用,经受住了各种复杂局面和困难的考验,为决胜宗祠建设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必将载入袁氏发展的史册,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实践充分证明,景福寺袁氏宗祠恢复重建领导小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是一个值得广大宗亲信赖的领导班子,更是广大袁氏宗亲期望全力抓好宗祠建设意志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景福寺袁氏宗祠建设已经到了爬坡上坎,迫切需要加速推进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广大袁氏宗亲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决胜宗祠全面建设积极贡献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袁氏宗亲服务的宗旨,把在年内全部完成宗祠建设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敢于攻坚,勇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袁氏全族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年内全面完成宗祠建设目标!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三篇: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3月16日,由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这部电视剧既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地区尤其是我们甘肃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生动形象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第一线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感人故事和现实背景,不仅兼顾了主旋律题材,也让剧情更加生动、真实、接地气。
该剧以我们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为取景地,尤其是片中的场景和故事情节十分贴合实际,感觉剧情演的好像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一样,其中有三派人物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分别是以“丹霞村”党支部书记赵百川为代表,在脱贫攻坚战中立足岗位攻坚克难的广大扶贫干部;以“焉支村”村民姜大嗓为代表好吃懒做,为了拿到救济金,争当贫困户的少数村民;以“焉支村”村主任刘东桥为代表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年轻一代。我就以这三派人物代表的角色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组工干部,在推进脱贫攻坚任务中要做好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高度服从组织决策部署,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争做思想先锋。作为组工干部要有进取之心、克难之志、开拓之力,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意识,把“虚”功做实,凝聚起更强大力量,努力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努力发挥好表率、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作为组工干部,要学习在先、教育在先、调查在先、实践在先,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做到胸有成竹,脚踏实地,主动参与、积极服务。
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面对最后的脱贫攻坚战,我们要坚决杜绝“保姆式”扶贫,杜绝政策“养懒汉”。要更加深入到基层了解困难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对他们的诉求要多倾听、多理解,对他们的生活多关心、多帮助,对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多鼓励、打气。把帮扶和走访结合起来,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与他们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个别思想消极、精神懈怠的贫困对象,更要从思想根源入手,消除其“精神上的贫困”,摒弃等、靠、要的懒人心态、依赖观念和功利想法,树立“脱贫志气”和致富信心,激发他们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的内生动力。
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激发人才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贫困地区的贫困,固然有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思想的贫困是永远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因此,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作为人才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深入思考,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做好引才、选才、用才、育才工作,充分挖掘各类人才资源,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努力汇聚成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生力军。
2020年是全面脱贫攻坚决战的决胜之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季开播,对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是一个启发和鼓舞。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各种环境和机遇,我坚信,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引导下,在各级干部的努力工作下,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乘势而为,一定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一定能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第四篇: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统计调查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努力服务科学发展,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作为现代统计人怎样使这样的神圣使命出色的完成?杨文章局长提出的“六化”无疑为当前统计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好的思路,好的努力方向。
一、多样化方式促进统计公开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统计调查必须反映百姓诉求。统计数据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上层政党机关服务,更是要为全社会人民群众服务,我们数据发表的根本目前,是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的社会当前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在发展,我们将要推动它怎样发展,通过数据让群众来建言下一步的策略。
1、以社区、村委为单位,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发布数据。受我国国情民意的局限,人民群众素质受地区分布不同参差不齐,利用通俗的语言打开统计解释口径的限制,使群众接受并明白我们需要的数据,并理解我们反馈的数据,同时监督我们的数据质量,才能使统计真正步入民心所向。
2、以当地电台为媒介,公开统计标准、调查项目、方法、操作规程等,介绍惠民政策,宣传统计所需。利用地方电视新闻结束时段,以文字的形式,公布当月相关统计信息。对群众质疑的数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核查落实问题,从而引导社会正确理解
和使用统计数据。
二、改革创意,科学化推动统计规范。
1、统计科学化离不开科学的统计制度,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切合企业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是企业,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企业现代化生存的需要,而统计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就关系着企业生存的“招牌”。如我县一家化工企业,实际企业年消费的能源,对企业而言,只有原煤、柴油、电的投入,从企业角度出发,只是将原材料由原来的一种化工产品利用以上投入的能源转化成另一种化工产品,但是由于统计报表中能源加工转换产品产出类不明确,无法将产品填入产品类,致使该企业多年来都存在能耗指标居高不下,该企业也觉得形象受损。我县化工企业由于本身生产局限已举步维艰,统计设计的不完善无疑更为其发展雪上加霜,所以,科学的统计调查制度,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转型保障。在统计改革和发展中不断落实国家实施的“四大工程”,为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献计献策,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改革的落地、起步工作,确保国家统计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国家制度方法框架下,科学设计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为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2、夯实基础,加强“双基”建设。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发展的核心,是保证源头数据真实和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始终
坚持强基固本,狠抓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09年底,在全省“双基”达标验收工作中,我县已顺利完成了统计“双基”达标验收,且成效显著。但我们仍然要清醒的认识到,基层统计还存在着很大的现代信息沟通障碍,例如乡镇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统计设施,但是真正做到网络规范化统计报表,还有很大的缺口,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的重视。再如面向现代化基层统计报表方法不断改进,基层报表人员的素质也应与时俱进,统计报表人员不应只是了解那几个简单的统计指示,向上报完那个几统计数字,更应了解更多的全国性相关统计新闻,并积极关注整个乡镇,结合整个县,整个市等情况,结合当地的情况,为乡镇、村委、社区提出自己最切实的宝贵意见,这才是一个基层统计人的全部责任。所以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双基”达标验收贵在长效坚持。将“双基”达标做成统计工作的一项常规考核项目,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明确相关考核职责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推动统计队伍专业化
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培训,我局制定了全年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每周一为局机关集中学习日,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乡镇基层统计集中学习日。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工作标准,严格练习打字、速算、强记数据、收审报表、统计分析等基本技能,开展岗位大练兵,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使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职
业观念,坚持讲真话、讲实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四、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统计数据管理系统化
以“五级联网”为平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以“四大工程”为契点,建立一个真实完善的统计数据采集系统。就如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等方面情况答记者问时所描述的那样,在法定名录库中的调查单位,根据统一的规范报表,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上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基础统计数据,然后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在线共同去处理、加工统计数据,从源头上、报送环节上保证数据的质量。
总之,当前统计工作倍受重视,统计数据倍受关注。中国统计人为了不断提高中国统计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不断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我们明确了中国统计要更加改革创新,要更加规范统一,要更加开放透明。强基础,抓关键,逐步推进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调查法制化、任务落实制度化、队伍专业化、手段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第五篇: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交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党心民心,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所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汇报的内容有三点: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这一条写入了宪法中,变成了一项宪法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然在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 1 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表述有一些差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但前提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考虑全面这两个字,因为在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在法治重要性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不少党的报告中都有有关法治的内容,比如,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了十八大,我们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但是这一次全会的报告是完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通篇都是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法治,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把法治摆在了一个更加神圣、更加重要、更加基础性的地位,所以也有人评价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会议。
具体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阶段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全会的形式讨论依法治国,并且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呢?按照现在官方所披露出的信息,它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首先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服务。为什么呢?因为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一部分,包括军事、包括科技,但真正有实力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这种制度和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以及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与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更有价值。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法学界的一个观点:“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 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可以说法治它是一个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温家宝曾提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评价是到位的,因为我们讲法治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法律当工具去看待,我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种共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本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制度的最高形态,我们讲的治理体系,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套符合现代理念的国家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和运用这种制度的能力称之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最高级形态?无一例外每个国家的法治所制定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是最关键的,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我们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是以法治为引领推进和保障的。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如果法律不做及时的修改,那就会出现法律和改革之间的巨大冲突,一方面政策改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法律没有修改,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法治和改革之间要有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治要起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向法制化的方面迈进。最理想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各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完备之后,最终应该都是以法治的形式所呈现的,没有法治很难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意义。第三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时候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过去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要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要依法执政。所以现在习总书记把这几项内容合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
所以依法执政被纳入了整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法治框架上,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的法规和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我们在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我们俗称叫做党内的立法法。制定党内的规则,包括党章、党内法规、党的规范性文件意见等等,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权限、程序,这说明我们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这一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三个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约束规范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记得1997年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是有隔膜的,不能够准确完整全面的理解,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很多省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提了很多的口号。这些口号提的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推行法治,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所以推进依法治理有必要。但是另 外一方面对法治本身有误解、误读的表现,因为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说用法律治老百姓、治民的话,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英文中对法治的解读更加准确,英文中有一句话,什么是法治,法的统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遵行,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也强调平等。所以说我们说的法治不是简单管老百姓的法,那只能叫制度的制,真正的治是法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
国家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大家按照统一的、平等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法治。2008年5月4号,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去视察,他说今天我刚进你们的大门口看到你们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四个大字,叫做法治天下。他说我再说一下,法比天大、法治天下,他说现在都在讲法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什么呢?五个方面,第一,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第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律的权威靠人民的信仰,靠人民的信赖和人民的维护,同时人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法治的权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这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可以连成一句话,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过去,我们有法律体系一说,大家都知道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已经形成,那个指的是立法层面的。目前,我们制定了242个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8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完整的有机的法律规范体系,他讲的是制度是规范。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不是讲法律体系,而是讲法治体系,一个律,一个治,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制定的完备,而且能够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实施,又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这才叫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强调的是静态的规范层面,制度层面的体系,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动态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所以说法治体系更全面。
我们这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我们在立法层面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但还是“毛坯房”,需要加工、装修、完善。在法律的实施层面要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铁的法律。在监督层面我们要形成严厉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对公权力、对执法权和司法权进行严密监督,主要是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监督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合力。在保障层面我们要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最根本的保障 就是党的领导,还有队伍保障、人才保障、财政保障等。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为什么要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总目标?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所以现在媒体和社会解读的时候,往往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了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这五个体系是第一次提出,所以,意义重大。
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这么五个体系,建成一个五个体系的法治体系,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我们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一个具体的内容。
当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对如何实现这个总目标提了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里,我重点谈谈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是《决定》回答的最重大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清晰、旗帜鲜明。为什么 8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关系国本,关系我国法治的根本;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有不正确的认识,国外有各种攻击言论混淆视听。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与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也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些敌对势力或政治异见人士鼓吹和宣扬“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其要害就是质疑、削弱和否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一些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似是而非的命题,发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噪音,不是政治上的糊涂,就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从理论上主动澄清和 驳斥把党与法、党的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标明确了,体系是清晰的、完整的,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个体系建设?重点有六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治社会中,有良好的法律是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对于这一任务,《决定》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要完善立法体制;三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每一点中都有很多方向性的改革措施,我们看一下媒体关注比较多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所在。
对于宪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观念不够,落实宪法、实施宪法的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备,违反宪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说因为哪个人违反宪法被追究责任,或者哪些事情违反了宪法定了性,或者被曝光,很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连宪法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捍卫,何谈“法治”。
2012年12月4号,总书记强调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宪法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机制,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能够看到的有两点。
一是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大家知道我们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颁布的,当时中共中央和司法部也联合发过文,把12月4号作为中国的法制宣传日,它的核心也是宣传《宪法》,但是每次宣传侧重具体的部门法宣传。这次《决定》把12月4号作为宪法日,明确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日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唤醒全民族对宪法的高度认同和重视。虽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这对增强全社会宪法的意识会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宣誓制度?
第一个原因,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人大和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官员,都要明白自己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明白权力的来源。每个公务员都要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将要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公务员首先要弘扬宪法精神,就需要有必要的仪式,向宪法宣誓就是一个必要的仪式。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借鉴国际惯例。目前国际上有142个国家有成文宪法,其中97个国家都有宪法宣誓制度。我们看到,美国总统选举后,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是要按在宪法上,对着首席大法官来宣誓,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所以这一次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部署初任法官要向宪法宣誓。
另外,《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
这是关注比较多的,那么,什么是民法典?它有什么作用?《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关于物权、债权、民事责任等与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规定都包含在其中。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民法典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民法就没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须以民事立法的健全为前提,其标志是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
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3月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1799年,刚刚通过政变掌握政权的拿破仑,就开始编纂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讲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的赫赫战功随着滑铁卢失败早已烟消云散,但拿破仑民法典却从法国走向全世界,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蓝本。
完整的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采取了“变批发为零售”的渐进式路径,先出台单行法,在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完 整的民法典。截至目前,已经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民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再加上“各个单行法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冲突与矛盾的现象。此外,某些重要的制度没有由单行法加以规定,导致现行立法格局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在这样的情况下,编纂体系完整的民法典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第二个任务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的来说,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非常的重。在我国,80%左右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整体水平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
这次我们提出,政府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法治政府,而且要加快建设。那么,法治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标准是什么?《决定》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六个标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建成法治政府。结果到了今年正好是十年,法治政府没有建成。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还有六年时间。六年之内我们的法治政府能不能基本的建成,这个确实还对于我们各级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些年来,我们的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的思维惯势,到个别地方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再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少数干部依旧没有跳出“人 治”、“权治”的窠臼。
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这个中心展开。
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我们看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前面,我们加上了两个字“依法”,也就是说,政府做任何工作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讲了这样几点,首先,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责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其次,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最后,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在依法决策方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老百姓说的出现了“三拍”现象即“拍脑瓜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今天这建个高楼,明天那里搞个新城,热 衷于搞政绩工程,这些看起来很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任何实际效益,有时还会留下一个“烂摊子”。而决策者往往还能升官走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决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
以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终身负责了,有了这个“紧箍咒”我相信很多领导做决策时都会十分慎重,不认真决策最后责任是你自己的,而且是终身承担。出了问题,还要坚决执行倒查机制,要回头看谁做的决策。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08年以后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允许老百姓对政府提出公开的要求。我们政府公开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与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要求发展相比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国务院各部委的网站。国务院50多个部委每年收到老百姓申请部委信息公开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委达到了4万多件。4万4千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据说住建部有两三个人管信息公开工作,每年要面对4万多个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必须做。下一步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后公开就是常态,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公开,不仅信息要公开,政务活动也要公开。而且有些地方探索,比如说老百姓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大的会议;有些提出会议要公开,要上网,要直播;有些提出过程信息也要公开,不光结果要公开,过程也要公开。所以这次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五公开”。这“五公开”制度也是对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会逼迫我们政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
大家知道,去年发生了陕西的“表哥”事件。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次出现在车祸现场处理车祸,但是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不小心表情有所放松,就被记者抓拍了一个“微笑哥”,紧接着发现他戴着不同的名表,最后抓出一个“表哥”来。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时,有一个大学生第一时间向财政厅要求财务公开,要求知道杨达才一个月挣多少钱。他说,现在的政府三公经费都公开了,为什么杨达才不公开,这个不公开没有理由。陕西财政厅拖了10多天,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答复了一个信息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祝你学习进步。但是这小伙子出名了,现在全国各地哪儿抓住一个贪官,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公开贪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现在强调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甚至立法公开、党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这是大势所趋,谁都阻挡不了这个发展的大势,只能顺应这个大势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从决策到执法到财务到管理到结果都要公开,尽可能地公开。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重点任务,就是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些要求。
第三个任务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会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所以,《决定》对保障司法公正做出了新部署,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记录追究。
《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主要有三个措施,第一是全程留痕,就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记录在案。第二要公开通报,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情节恶劣的要公开通报。第三,如果干预个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责任。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干预具体案件。但“谁来记录,谁来处理,下一步制度如何落地至关重要。
“一个表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需要配套跟进,需要制度上的细则,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使表述落到实处。”对接下来的相关制度规定拭目以待。
2、明确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受到地方化和行政化的干预严重,“民告官”的司法途径不畅通成为司法体制的最大短板。三大诉讼中,行政诉讼受地方公权力机关“人、财、物”的影响最大,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民告官”的渠道不畅通,导致了两个不正常现象:一是大量本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的行政纠纷进入了信访渠道,出现“信访不信法”现象;二是行政案件“判后必上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增强司法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防止公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3、明确提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能否认,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造成了一些案件办案质量不高甚至冤假错案时不时出现。由此在造成司法公信力严重减损 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这次四中全会是针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量体裁衣”进行的这一制度设计,就是要在司法领域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形成权责统一、“谁裁判、谁负责”的制度机制,对自己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以此增进办案人员的秉公办事的责任心和审慎度,从而提高司法的公正度和公信力。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现在公安部门刑讯逼供少了,但有些地方变相地刑讯逼供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如搞在审讯中搞车轮战、不准嫌疑人睡觉。在眼前吊个大灯泡,你困得不得了就招了。现在高法规定,凡是通过冻饿晒烤获取的证据,都属于要在审判中排除的非法证据。过去我们常说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过去重点是放在不放过坏人上,今后必须放在不冤枉好人上。甚至哪怕可能放过坏人,也绝不能冤枉好人。因为坏人总要做坏事,今天没抓住他,下次也会抓住。但如果冤枉好人,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家属子女的生活。而且好人占绝大多数,如果好人可以被随便冤枉,那么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决定》提出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对避免冤假错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第四个任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关于守法)。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看其国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信仰。92年的时候张艺谋拍摄的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走红大江南北,使“讨个说法”成为老百姓当中的流行词汇,现在很多人遇到事也会说“我到法院告你去”,这种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是我们乐见的。但是由于受我国长期厌讼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是遇到事情仍然会采取一些简单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这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是相悖的。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引导全民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关于树立法治意识,四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谁执法谁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个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而且是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人大和政府的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这三支队伍要互相打通、互相交流。其次,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主要是律师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研究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法学理论。
第六个任务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一,坚持依法执政。党政主要负责人就要切实履行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决定》中指出,把法 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次作出规定:“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这一规定针对性很强,十分管用。只有在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真正坚持、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才能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韩非子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总之,《决定》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看在座的各位如何落实,相信通过大家努力法治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的一点认识,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