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

时间:2019-05-14 01: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

第一篇: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

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实施

【中文摘要】新课改下,在历史教学中,学科专家和教师们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之一就是“问题教学模式”。不过,就目前而言,“历史问题教学”的理论还不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尚不能完全达到有效教学的。本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历史问题教学”做了界定,对有效问题的相关理论做出阐述,说明“有效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依据,揭示出“有效问题教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及实施有效问题教学的策略,以达到有效教学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有效问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英文摘要】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experts and teachers are trying new teaching patterns, one of which is’question-and-answer’pattern.In view of the immaturity of this pattern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it out, teaching aims fail to be achieved.The essay is to give a research about the following two problem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One is to expound the theory of history teaching on the premise of showing the subject feature and essence of this new teaching me...【关键词】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

【英文关键词】question-and-answer teaching effective questions questions’ designing implements strategy 【目录】历史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实施4-5Summary

5第一章 前言

8-1

3摘要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8-9

二、研究综述9-13(一)国外关于”有效问题教学”的研究进展9-11学”的研究进展11-13础13-18

(二)国内关于”有效问题教第二章 有效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学科基

二、”有效问题教

一、问题与有效问题13-15学”的理论基础15-16理论1

5(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5-16

(三)(二)有效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影响16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有效问题教学”的影响16科属性与”有效问题教学”16-18题的设计与实施策略18-

2118-31

(四)“建

三、历史学

第三章 历史教学中有效问

一、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从教学的角

(一)(一)从史学角度来讲18-20度来讲20-

21二、有效问题教学实施策略21-28

22-24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拉近现实与历史距离效提问,展开师生互动堂动态生成26-2727-2828-

3124-26

(二)进行有

(三)有效处理学生回答,注意课

(四)注意及时反馈,进行有效评价

三、实施有效问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一)在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务实,落实基础

知识28-2929

(二)要注意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四)(三)历史教育要回归人文精神的培养29-30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时效性30-31结语

31-32

参考文献

32-34

致谢

第二篇: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有关.现代社会,教育权利进一步普及,快速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对象,大量非传统教育对象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使一些传统的教育举措或者失效,或者不再那么灵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缓解了生存压力,也弱化了学习的社会功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极其丰富多样,诱惑增多,向“苦读”传统提出了挑战;知识普及方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容易,减轻了学校教育传播知识文化的压力;信息网络技术和认识理论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工具。

二、社会发展的背景,对“有效”的要求并不相同,美国学者提出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有九项:

(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

(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

(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

一般认为,影响我们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1)学校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不足;

(2)教师专业水平偏低(3)社会、家庭的教育诉求存在内在矛盾冲突;

(4)传统教育观念的复杂影响;(5)教育管理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在我国提倡有效教学,又与师生普遍负担过重有关:由于升学考试成绩压力过大,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主学习机会与动力不足,而教师愈益不敢放松要求,过多采用频繁考试、反复操练的策略,由于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成绩下滑,从而促使教师更增加了讲解与考试的密度,甚至陷入“越差越考,越考越差”的怪圈中,最终导致师生双方身心疲惫,信任度下降;调查研究表明,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与办学条件下,改进教师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展现个人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深化自己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努力改进教学策略,促成更多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的有效学习。

三、有效教学和实现学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实际上,还可以指有效用,有效率;就有效教学而言,有效,主要是指达成目标的程度较高;

所谓有效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对谁有效,对什么问题有效。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就是说教学应对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有效;由于人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因而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还应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和促进功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现代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要求是和谐、进取、宽松;

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有不同的价值态度,又有相近似的共同追求,在求同存异中鼓励个性发展;进取的本质是努力做事,永不放弃。努力是人生之本,只有崇尚努力的群体,才会有和谐、宽松的文化;宽松的核心是包容错误,鼓励反思。在容错的环境中,让每个学习者快乐成长。

(三)尽力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影响,尽量避免或化解学校文化与家庭、社会文化的直接冲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多样,他们与学校主流文化的矛盾碰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尽量为儿童、少年营造较少矛盾冲突的发展环境,也要引导儿童、少年在矛盾碰撞中学会正确地主动选择;虚心听取家长诉求,学会讨论和协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从民主建设入手来整合多元文化影响,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方法。要逐步把“家长学校”变为家长委员会,吸纳家长的正确主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说服其他家长。

(四)从现代教学认识出发,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可能,要把研究具体的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做为准备教学、设计教案的起点: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了教师备课重点的调整。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要承认学生学习有一般规律,又要尊重个别例外,具体差异,努力尝试在大班额条件下异质异步、区别指导,最终实现差异发展的教学,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有效教学的工作目标:“共同的方向”,“不尽相同的目标”,“各具形态的追求方式”;“备学生”,即在备课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别要了解他们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态度,他想不想学习,需要不需要学习,有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或准备,而最适合于他的学习方式或教学安排又是怎样的?要尽量为不同层次或特点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学习进度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统一考评主要适用于选拔性考试。

(五)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用阅读取代听讲,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讲解,答疑,组织讨论、实验、调查、探究……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学生发展目标;阅读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基础性的生存能力,也是影响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是每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多样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其中,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奠基和整合提升功能;培养阅读学习能力,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本学科书籍的责任,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阅读学习,是解决当代中国大班额教学条件下,促成学生异步多样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二要深入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有区别的指导,三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与考核。这三者,是推广阅读学习的关键;从教师有组织有指导的阅读学习,到学习者能够自行选择材料,自行确定学习进度和方式,并自行反馈调整的自主阅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人从自发走向自为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探求阅读学习的规律。

(六)问题引导或探究性学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 问题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问题应该问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重要之处,要有一定深度或难度,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必要可以设置“脚手架”,提供有助于思考的线索方法或相似相异的材料等等;既要准备针对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要准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要让学生有选择问题的机会。切近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好问题”也不能普适于所有学生;围绕问题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或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式,进行探究,都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其主要价值在突破难点,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善其认识方法和态度。缺点是需要大量组织力量和消耗时间较多,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要辩证地看待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发现问题需要方法,更需要科学精神,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进行科学精神或科学态度方法的传承;问题来自事实、认识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问题是由新认识、新现象与其既有认识的矛盾冲突产生的问题。接受(观察、阅读……)信息,多方面筛选分析新接受的信息,再进行联想比较和深入思考,乃至重新观察阅读等等,是发现问题的基本环节;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态度,是中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资源和活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资源丰富程度,对资源整合的力度,与教学质量高低成正比。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资源;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从有指导到淡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需求出发去筛选、加工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营造出“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习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的环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习者实现发展的需要;知识丰富而且有导向的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网络环境充满信息也存在大量冗余甚至有害信息,成长中的主体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从这个角度说,学校是引导学生走向网络世界的桥梁,学校教育不会被取代,关键是要培养能正确掌握鼠标的主体;要重视活的教育资源,重视教学活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与变化性。培植教育智慧,以欣赏的态度处理教学意外,促成不利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是密切师生关系,促成有效教学的需要。

(八)依据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用多种方式给予相应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环节:一切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和准确恰当的批评,儿童少年更为关注教师的态度;区别对待,要落实到作业考试要求及评价反馈的所有环节。强化纵向比较是鼓舞学生信心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全面深入了解认识学生,发现连主体自己都未充分自知的长处,是激励学习主体自主发展的良机;批评和惩戒也有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无标准的,随意的,或不正确的表扬,不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关键是表扬批评都应强化针对性,并出自可为对方确实感知的关心。

第三篇:幼儿园有效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有效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点击数:[3779] 作者:王黎敏(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教研室)2009-03-23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教学。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

1.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未思考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有意识地联系起来

如:中班科学“认识天气符号”,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散步”,即听音乐感受(说出)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与不同天气状态较匹配的音乐形象。再,因为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匹配与否,全凭借个体的感觉,只要你觉得像就像,根本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更何况幼儿又没这经验。因此,多数幼儿不会分辨,最后只好由老师告之答案。

又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配制饮料”,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后说:“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幼儿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在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还不时地有孩子在品尝自制的饮料,有的送饮料给老师看,有的告诉老师自己的饮料很难吃。当老师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配制的?”,竟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的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

活动中,教师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孩子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而在配制的过程中:是让幼儿感知认识,获得经验?可是,整个操作活动幼儿是在忙于将面前的材料放入杯中,唯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了,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过程的变化,经验从何而获。是体验成功?可是,幼儿配制出来的饮料没有一个是可以让他自己连喝两口的。

2.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礼物„„。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像这样的“猜一猜”,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而是时间的隐性浪费。

又如: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即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变各种图形。操作前,老师:“下面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说都“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的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长方形没有一个,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

在“变”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多数幼儿不明白“怎么剪?”:是剪一刀?剪二刀?还是随意剪?“怎么变?”:是变一个图形?变一种图形?还是变多个多种图形?于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很少在考虑要变出不同的图形。因而,不仅“变”出的图形很单调,而且这样的操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效能。

3.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幼儿的智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如:大班美工──用各种材料装饰面具。提供人手纸袋一个,各种废旧材料若干(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皱纸等)。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料,简单交代一下操作要求,便以“做得不一样”请幼儿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面具。可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做主,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所以对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独特构图等的要求,一概没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快的,装饰的材料多一些,慢的则少一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随意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在边思考边操作。

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样只动手,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无助的。

如,科学活动“物体移动的秘密”:让幼儿感知物体移动需要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提供积木、铁块、羽毛、乒乓球等多种材料,请幼儿玩一玩,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幼儿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实验;老师则忙于控制活动的时间,并让个别幼儿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幼儿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上述活动,幼儿都动手做了,但是在动手之前,幼儿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先假想,再去验证的过程;再,活动后,幼儿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根本没时间来引导幼儿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给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为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4.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操作材料不恰当,预期的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如,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时第一环节,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边操作边判断:①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②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③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还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从知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

又如,小班健康活动“走钢丝”,老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粗的麻绳(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个别尝试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侧身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钢丝”实在是太粗了,老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在尝试直走(根本无法走),侧身走也成了“垫脚”走。

该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其

一、“走钢丝”其实就是一样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条粗线即成,老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是多此一举(也许是评优活动,老师想让材料逼真些,幼儿兴趣浓一点)。其

二、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却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做到的)粗麻绳上练习近平衡,自然是徒劳无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如何有效的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它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缺一不可?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理解、洞察幼儿的想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表象的提示和支持。

二、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丁丁三二下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丁丁画的就三、五条线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丁丁,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丁丁却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2)冬冬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冬冬,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丁丁和冬冬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如(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一定会游得更开心的。”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意识。

如(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冬冬,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绘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充分唤醒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渗透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教师在发现幼儿绘画中存在的问题时,要注意用得当的启发性语言,随时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运用已有的相关技能,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要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操作活动中遇到的技能障碍。

因此,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相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同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重视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幼儿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幼儿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自然会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其学习积极性盎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的发展

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教学具(器材),选用它,老师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而绝不能随便信手捏来,不能让幼儿动手就了事,它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确定的。

其次,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

第四篇: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问题

赵卫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引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历史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效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教学时间的投入,缺乏效益观。“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没有收获。大多数老师理解为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学生收获了多少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数老师最大特点是舍不得,一是舍不得老教材知识点,上课不断的加老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专门有一个笔记本拼命的记。如《新中国的成立》一目,新教材只有新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意义。老教材中巩固政权的斗争略去,但老师舍不得,又按老教材的体系去讲解,理由是新教材知识点不足,不足以应付高考。二是新教材的内容舍不得,如,新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一文,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的失败,跨度之大,内容之多,是要进行重难点的取舍,但有的教师总认为讲不透,学生不理解,考试不过关,就《五四运动》一目就讲了20多分钟,显然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自己也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补充旧教材的知识,学得很辛苦。

二、理论性较强,轻视能力,远离学生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大部分课堂教学都在学习基础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无关,与学生的体验无关,只与考试有关。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三下来的教师,从高一就进行高考的培养,培养名校的学生,追求名利,高一就把高三的一轮复习知识拉入高一教学的内容,学生有专门记笔记的本子,都是高考的大问题,学生记得满满的。高二分文理科,在特尖班还会出现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抢夺尖子生的问题,理科教师劝全班倒数十五名的学生去读文科,成绩好学生都上理科,文科老师劝好学生上理科,这关系到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名誉。

三、“双主教学”的疑惑。《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理解偏差,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不讲课,学生自己学。结果是学生非常的忙碌,有自主无探究,有小组无合作,有讨论无思考,最后课堂乱成一锅粥。所以,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学生刚讨论了一会儿,就要求学生停止讨论,还未深入开展,教师就草草收场。因此,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集体备课形式化,教案与教学相脱节

集体备课即大家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实际上集体备课中只是几个老师在查资料,做课件,整理学案,大多数老师是“拿来主义”,集体备课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走上课堂却都抛在了脑后,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高考的考点,忽视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受教学经验的支配,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教案目标有一条是这么设计的:探讨抗日战争在世界史的地位,体会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但一节课老师都在讲日本的罪行和中国的抗战,丝毫没有提及到这个教学目标。

第五,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

历史学科不是对死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力的鉴赏。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赋予历史学科新的生命力。它能协助历史教师在课堂内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学设备,课一上完,学生由于缺少了动手写、动脑想这一重要过程,因而课堂授课效果会大大削弱。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资料过多,企图用课件包办一切的现象,缺少精心的取舍,学生一节课都在看,感觉疲劳;制作课件的技术过于简单,课件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成为学生睡觉的借口——眼睛疲劳;课件的教学内容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这两种极端的倾向都不利于教学。科科用课件,节节课用课件,一天八节课,学生疲惫不堪。

第六,课堂评价单一化。

新课改实行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平时的40分是课堂评价的有利的工具。教师从上课的提问情况,考勤,交作业的情况,违纪情况等都有严格规定,动不动就是“我扣你一分”,这也成为教师约束学生学习的法宝,因为新疆学生的特点就是自主性极差。“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实行,出现了两极现象,学生要么重视,要么置之不理。在给学分时,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成绩为主。平时的40分的考核只是参考用以决定这个学生的去留。对教师而言,追求分数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不追求分数,学生成绩不理想,领导、家长就会对教师质疑,因而让历史教师陷入尴尬的两难处境。成也分数,败也分数,历史教师感到极度迷惘。究竟作业分配这40分,才能使分数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是个问题。

第七、强调“基础知识”,创新谈何而来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但教师似乎只对认知领域情有独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有高考存在,没有基础知识充实的课程只是一具骷髅,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创新,更是纸上谈兵。吴永军教授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当前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所以,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讲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八、自主学习不实际,学生学习方式难转变。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一切。但多数学生“懒得问”“不敢问” “不质疑”,就等老师解决一切问题,“启而不发”、“启而乱发”,自己“不走路”,依赖心理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如,上课一提问,只要是书上找不到,学生要么就静静坐着不思考,要么就是胡乱说一通;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象征性的翻翻书,然后学生就会把书抛到脑后,相互闲聊—“情人节你收到几朵玫瑰花”等,回答问题也是照书念;学生不关注教学。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一大难题。

第五篇: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摘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地地理教学,笔者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依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展开探讨了地理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组

王琳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逐步落实的今天,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二、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三、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下载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问题教学论文: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精选合集)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设计问题 “教与学的全部过程贯穿着提问的艺术”,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是随着教学过程的“问”展开和进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内容简要: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的教学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大全五篇)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主讲:张冷景 2010年10月26 (一)“有效教学”三项指标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有效教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由美国开始,又不断有人提出教......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合集)

    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过程的评价,倡导......

    中国农村问题的历史问题积淀与现代趋向”会议综述

    中国,统治者是假村民自治之名,行剥削统治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农民革命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才得以萌发和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兴起是农村经......

    中国农村问题的历史问题积淀与现代趋向”会议综述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发展势头开始陷入僵局,农民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如何改善农民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